派派小说
猴岛论坛
用户登录
注册账号
登录后才能发帖
0
派派杂志区
【三日谈】宁愿找搭子也不走亲戚?学者谈“断亲”:主动社交意识的觉醒【2.18~2.20】【已评完】
[社][三日谈]
【三日谈】宁愿找搭子也不走亲戚?学者谈“断亲”:主动社交意识的觉醒【2.18~2.20】【已评完】
刷新数据
阅读:
946
回复:
39
本帖已关闭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楼主
发消息
举报
使用道具
加好友
引用
收藏本帖
远山见月。
(派派版主)
楼主
2024-02-18
— 本帖被 远山见月。 执行锁定操作(2024-02-22) —
“断亲”现象为什么如此流行?春节期间,澎湃新闻发布报道《“断亲”话题上热搜,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拜年走亲戚?》,引发广大网友共鸣。有调查结果显示,26-30岁的90后年轻人大多数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断亲”的现象和话题被提起,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为什么“断亲”,如何评价“断亲”现象?
笔者从很多朋友处了解到,现在大家很少走亲戚了,有些甚至过年也不回老家,一般一家几口人就在工作地过年,有些人走亲戚拜年也越来越趋向赶场和表演式走过场。这种亲戚之间联系减少,走动减少,甚至有些不再走动的现象称为“断亲”。
以前,进城打工或者谋职的人员返乡一票难求,很多人买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站票就是为了回老家过年。如今,过年期间火车票依然难买,但更多是去旅游,小县城宾馆因此爆满。很多人更愿意在工作地过年或者匆匆走完拜年流程就出门旅游,而不像过去那样“走亲串戚”,甚至不愿回老家过年了。
笔者和很多朋友交流过这个问题,很多人的反馈是“无效社交”“没有意义”“累”,但也有人说亲情还是要维护的。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少打扰是对亲情最好的维护。
从这个意义上讲,“断亲”背后其实是现代化过程中个人意识的崛起,人们倾向于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对象和方式,而不像过去顺从习俗的强制或者父母亲戚的社交捆绑。这种主动选择是基于自己的情感、兴趣或者功利动机。
人们宁愿从网上寻找精准匹配的“社交搭子”,也不愿意去麻烦自己的亲戚或者熟人。不愿意的原因主要是不精准或者有负担,甚至是得不到想要的支持。很多亲戚一年见一次,甚至几年见一次,平时没有联系。按照习俗或者父母亲人的要求去“走亲窜戚”或者随份子钱等开支,是维持人情的成本,而自己主动选择的社交支出,例如找搭子吃饭等,更多是发展关系的成本。
因此,“断亲”现象说明现代人主动社交意识的觉醒,而不是顺从习俗或者长辈意志。“断亲”现象,一是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的结果;二是独生子女(少子化)的后遗症。我们应该把这个现象当作是客观的事实来看待,将其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评价“断亲”现象,需要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一是事实维度,即所谓“断亲”是何种“断亲”,何种程度的“断亲”?二是价值维度,即“断亲”现象是进步,还是倒退?是好的,还是坏的?
从事实维度来看,现在流行的“断亲”现象实际上是似断非断。减少联系、走动和打扰,但并不是“六亲不认”,在需要的时候,还是会有亲戚之间的互助和投入。
从价值维度来讲,“断亲”是个体意识觉醒的表现,是人从家庭、宗族解放出来的一种进步。人们依托城乡不同的发展空间以及线下线上双重交往空间的拓展,有了更多的社交空间和社会支持网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血缘家庭和宗族网络之中。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终究会找到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而最舒服的相处状态永远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追求。这种舒适的亲情存在形态和社交关系指向人类亲情文明新形态。
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奖励:每人10PB,回复有1积分博雅积分。
回复内容请与讨论主题相关,
回复字数20字以上,不满20字不提醒且无奖励
。
优秀回复给予1-5PB加分
回复参与时间:2024.2.15~2024.2.17
[ 此帖被远山见月。在2024-02-23 23:24重新编辑 ]
分享
倒序阅读
查看全部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发消息
举报
使用道具
加好友
引用
芙蓉帐暖渡心鱼.
(热心会员)
沙发
2024-02-19
— (墨水依澄) 恭喜获得博雅勋章积分1积分 (2024-02-23 09:19) —
这个还是看关系远近以及现在家庭结构变化,以前是大家族,兄弟姐妹多,而且基本靠走亲戚维护日常沟通,但是现在科技已经发展到随时能联系了,关系维护不需要靠过年这期间去沟通。关系近的日常就聊的很多,平时聚会也不少。
过年访亲访友都要看各自时间安排和行程,毕竟现在隔的也不算近,如果都拜访一遍时间都不够,关系近的走动走动就可以了
墨水依澄
2024-02-23
+5 派派币
优秀回复
墨水依澄
2024-02-23
+10 派派币
感谢参与派派杂志区【三日谈】活动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