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发布了2023年财报。相比IPO之后的第一个财年(2022年),2023年保时捷整体业绩仍然呈现上涨势头。2023财年,保时捷实现营业收入405亿欧元,同比增长7.7%。销售利润增值73亿欧元(息税前),同比增长7.6%;销售回报率高达18%,与2022年持平。从财务角度来看,这份财报彰显了保时捷健康的运营状况,同样满足了投资者的预期。何况,保时捷慷慨地提取了21亿欧元作为股息分红(每股2.3欧元),相当于税后净利润的40%。
2024加大产品攻势 保时捷全球战略继续强化平衡术
尽管数据依旧光鲜,但对于2023年中国市场的下滑以及电动化领域竞争的不断升级,仍令保时捷高层透露出对市场短期偏于谨慎的看法。也正因此,保时捷将在2024年进一步加大产品攻势,希望更为充分的利用集团资源,以保持业绩的上升。
中国下滑,北美接棒最大单一市场
2023年,对保时捷而言,中国市场登顶后第一次失去最大区域市场的称号,这一荣誉由北美市场接棒。不过,中国市场平均成交价仍维持在90万元以上,还算不错。
其实2022年已经有些征兆,当年中国区交付量下滑了2.5%。而2023年保时捷的主要市场当中,中国市场是唯一下跌的一个,好消息是其他市场需求的上涨,弥补了中国区的下跌。
2023年,北美交付了8.6万辆,同比增9%;中国交付7.9万辆,同比跌15%,欧洲7万辆,同比增12%,海外新兴市场5.2万辆,同比涨16%。中国区从占据保时捷全球交付的31%,滑落到25%。
2024加大产品攻势 保时捷全球战略继续强化平衡术
正如上文所言,尽管看上去过去一年干得不错,但保时捷仍然维系了对2024年谨慎的预估。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保时捷预计2024年销售回报率在15%-17%之间,比去年滑落一点。CFO麦斯格坚称,中长期的财务目标(中期17%-19%,长期20%)不变。
保时捷对即将到来的更激烈竞争,有思想准备,并试图以攻势对攻势。这样一来,营销层面的消耗就不可避免了,销售回报下调是可能的。但保时捷仍然拒绝打价格战,这很简单,价格战是一切超豪品牌的敌人,就连短期财务目标也会损害。
全球其他区域市场范围内的竞争,保时捷面对的都是老对手、老打法,已经产生足够的适应性。唯独在中国市场,保时捷面对的是新对手,和新一代变得更激进的消费偏好。不得不说,这是保时捷必须直面的挑战。
中国市场压力犹存,价格成为护城河
918、911等车型奠定了保时捷品牌的光环,而Panamera、卡宴、Macan等车型则瞄准了中产阶级的升级需求。和完全靠历史积淀、品牌故事和种种制造稀缺的商业手法不同,保时捷的定位来自性能支撑(赛道成绩)和技术领先。
而后者正受到中国电动品牌的挑战。在电动化的背景下,马力变得廉价。动力系统匹配的绝活已经被抛弃,底盘悬挂调教等机械能力,正在被电子控制手段取代,就连保时捷自己也是如此。无论是透明底盘、可变刚度悬挂,都无法继续成为品牌护城河。就连3️腔空悬,也由中国供应商技术突破,而下放到20万元级产品上。而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上,全新车型研发速度,已经发展到“变态”的两年多一点。
如此,电动整车迭代慢,软件迭代慢、车机互动风格偏旧、智能驾驶未能追上领先水平(全国多城市无图NOA部署),就成为弱点被放大出来。尽管所有跨国车企在这些方面,都不及中国对手,但新一代消费者对超豪品牌的响应表现,仍然不满。在品牌的社交价值和个人体验的对立当中,他们的摇摆态度,和父辈截然不同。
保时捷多次宣称,中国客户的年龄构成(40岁左右)是全球最年轻的,现在这一点在电动智能时代,可能构成反噬。
不过,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今年以来,燃油车在40万元-50万元区间仍然表现坚挺。1-2月同比增长12%,仅次于10-15万区间。新能源的高端产品,则在30-35万(96.3%)、35-40万(20.6%)取得进展。这证明,新能源的产品攻势,仍然以40万元为界,左侧正在赢得优势,右侧则只有试探性进攻。当下连BBA的防御圈都没有可靠突破,产品定位在BBA之上的保时捷,并未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
保时捷在中国业务的下跌,有人归咎于中产阶级升级需求出了问题。大家对经济预期趋向于保守,花钱上百万元级豪车,决策负担大于以往。就在近日的财报年会上,保时捷全球首席财务官麦斯格同样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因为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加之股市与房市等多重影响,客户们的购车决策以及资金安排变得更为谨慎。
这是有可能的。保时捷在中国面临的压力,属于间接传导过来的,必须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并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强化投资力度,但节奏仍要掌握住。如果不是直接花钱买,光靠砸钱,有时候也很难大幅压缩研发时间。相反,保时捷只需要保证现有的任务线不要跳票。比如,电动Macan推迟两年上市的现状,一直被外界所诟病。
加大产品攻势,电动化进一步提速
2024年,官方定调为“新品之年”,4款电动产品将在今年交付,进入史上产品攻势最强之年。言外之意,2023年称不上新产品扎堆的年份。毕竟,除了年度常规更新以外,只有Cayenne迎来了换代。这么一个略显平淡的年份,保时捷交付了32万辆车,虽只小涨3%,仍然站在历史高点。结合营收增幅,表明单车平均成交价正在上浮。这很难用通胀来解释,因为全球多个区域市场通胀指数不同。这反映了全球市场整体对保时捷品牌的认可度是往上走的。
2024年,Panamera、Taycan(配置|询价)、Macan、911,都将迎来大改款。保时捷的新品节奏明显提速,而且电动化正在走向深入。和以前Taycan唱独角戏不同,纯电Cayenne以及一款纯电SUV,都将在2025年亮相。
保时捷官方原来只是含糊地表示20年代中期推出纯电718。现在看,新Taycan的交付标志着保时捷的电动平台和供应链进一步理顺,电动718可能也有望2025年亮相。
有别于家用车品牌,也有别于BBA,市场从不指望超豪能有多快的新品节奏。短产品线,既是一种品牌调性的策略,也和运营方能调动的资源有关。毕竟,铺大摊子、快速上量,和超豪格格不入。
2024加大产品攻势 保时捷全球战略继续强化平衡术
资源复用,纯电Macan的战略意义
刚交付的Taycan,意味着J1平台的800V潜力,仍然值得挖掘。而纯电Macan,则表明PPE平台终于成熟了。PPE的真正实力在于,作为保时捷和奥迪共享平台,有能力通过产品上量,将PPE研发成本摊薄到很低,这就给纯电Macan的成本竞争力提供了助力。
本质上,这是一种资源复用。大众集团与供应商制定了一套800V和400V充电接口和标准冷却方案,成为集团内的货架产品,电动Macan可以轻松复用而无须单独研发。而保时捷引以为豪的主动悬挂、后桥转向、牵引力管理系统等,品牌旗下车型调用这些技术装备,就像调用软件的标准库一样,做好接口就够了。时间和资金都得到最大范围的节约,标准质量体系则为其提供担保。
这也再度证实了,无论超豪品牌是否在财务上独立,在集团旗下共享研发和供应链,相当于外挂了“血包”。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保时捷牵头研发的SSP平台(用于新一代Panamera),成熟的时间要晚于PPE平台。
尽管现存的多数超豪品牌,都有集团背书,但能像保时捷这样,将集团的资源运用得如此充分,几乎没有。这和奥博穆兼任大众集团CEO和保时捷CEO,没有决定性关系。因为保时捷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这么做了。奥博穆能做的,是强化这种联系。
2024加大产品攻势 保时捷全球战略继续强化平衡术
在智能化方面,保时捷在2023年底任命了前奔驰CTO萨贾德·可汗(Sajjad Khan)进入董事会。这位软件开发出身的高管,将负责智能车机、车载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等业务。保时捷对智能化开发,是多路并进的方式。一个是加大投入并敦促CARIAD加快软件研发进程,另一个是收购多个硅谷企业,尽快提升保时捷的软件实力,改善客户体验。对标的当然是中系产品的软件能力。在未来,保时捷也可能从大众与小鹏的合作中找到一点新价值。
2024年,保时捷采取了更大的新能源攻势。保时捷董事会成员冯佩德说,“虽然整个中国市场不断有新品牌和新产品入局,但(纯电)豪华细分领域并没有明确的胜负,我们仍然会有所作为。”
这其实也在暗示,保时捷并未面临太大的战略压力,在实现财务目标、保持品牌调性和增强新能源竞争力之间,保时捷仍试图保持平衡,这是相对2022年财报更明确的态度。
https://auto.sina.com.cn/news/hy/2024-03-15/detail-inanktun1801194.shtml?oaid=00107&c=spr_auto_trackid_4d7d188c9b7a61c4
2024加大产品攻势 保时捷全球战略继续强化平衡术
尽管数据依旧光鲜,但对于2023年中国市场的下滑以及电动化领域竞争的不断升级,仍令保时捷高层透露出对市场短期偏于谨慎的看法。也正因此,保时捷将在2024年进一步加大产品攻势,希望更为充分的利用集团资源,以保持业绩的上升。
中国下滑,北美接棒最大单一市场
2023年,对保时捷而言,中国市场登顶后第一次失去最大区域市场的称号,这一荣誉由北美市场接棒。不过,中国市场平均成交价仍维持在90万元以上,还算不错。
其实2022年已经有些征兆,当年中国区交付量下滑了2.5%。而2023年保时捷的主要市场当中,中国市场是唯一下跌的一个,好消息是其他市场需求的上涨,弥补了中国区的下跌。
2023年,北美交付了8.6万辆,同比增9%;中国交付7.9万辆,同比跌15%,欧洲7万辆,同比增12%,海外新兴市场5.2万辆,同比涨16%。中国区从占据保时捷全球交付的31%,滑落到25%。
2024加大产品攻势 保时捷全球战略继续强化平衡术
正如上文所言,尽管看上去过去一年干得不错,但保时捷仍然维系了对2024年谨慎的预估。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保时捷预计2024年销售回报率在15%-17%之间,比去年滑落一点。CFO麦斯格坚称,中长期的财务目标(中期17%-19%,长期20%)不变。
保时捷对即将到来的更激烈竞争,有思想准备,并试图以攻势对攻势。这样一来,营销层面的消耗就不可避免了,销售回报下调是可能的。但保时捷仍然拒绝打价格战,这很简单,价格战是一切超豪品牌的敌人,就连短期财务目标也会损害。
全球其他区域市场范围内的竞争,保时捷面对的都是老对手、老打法,已经产生足够的适应性。唯独在中国市场,保时捷面对的是新对手,和新一代变得更激进的消费偏好。不得不说,这是保时捷必须直面的挑战。
中国市场压力犹存,价格成为护城河
918、911等车型奠定了保时捷品牌的光环,而Panamera、卡宴、Macan等车型则瞄准了中产阶级的升级需求。和完全靠历史积淀、品牌故事和种种制造稀缺的商业手法不同,保时捷的定位来自性能支撑(赛道成绩)和技术领先。
而后者正受到中国电动品牌的挑战。在电动化的背景下,马力变得廉价。动力系统匹配的绝活已经被抛弃,底盘悬挂调教等机械能力,正在被电子控制手段取代,就连保时捷自己也是如此。无论是透明底盘、可变刚度悬挂,都无法继续成为品牌护城河。就连3️腔空悬,也由中国供应商技术突破,而下放到20万元级产品上。而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上,全新车型研发速度,已经发展到“变态”的两年多一点。
如此,电动整车迭代慢,软件迭代慢、车机互动风格偏旧、智能驾驶未能追上领先水平(全国多城市无图NOA部署),就成为弱点被放大出来。尽管所有跨国车企在这些方面,都不及中国对手,但新一代消费者对超豪品牌的响应表现,仍然不满。在品牌的社交价值和个人体验的对立当中,他们的摇摆态度,和父辈截然不同。
保时捷多次宣称,中国客户的年龄构成(40岁左右)是全球最年轻的,现在这一点在电动智能时代,可能构成反噬。
不过,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今年以来,燃油车在40万元-50万元区间仍然表现坚挺。1-2月同比增长12%,仅次于10-15万区间。新能源的高端产品,则在30-35万(96.3%)、35-40万(20.6%)取得进展。这证明,新能源的产品攻势,仍然以40万元为界,左侧正在赢得优势,右侧则只有试探性进攻。当下连BBA的防御圈都没有可靠突破,产品定位在BBA之上的保时捷,并未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
保时捷在中国业务的下跌,有人归咎于中产阶级升级需求出了问题。大家对经济预期趋向于保守,花钱上百万元级豪车,决策负担大于以往。就在近日的财报年会上,保时捷全球首席财务官麦斯格同样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因为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加之股市与房市等多重影响,客户们的购车决策以及资金安排变得更为谨慎。
这是有可能的。保时捷在中国面临的压力,属于间接传导过来的,必须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并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强化投资力度,但节奏仍要掌握住。如果不是直接花钱买,光靠砸钱,有时候也很难大幅压缩研发时间。相反,保时捷只需要保证现有的任务线不要跳票。比如,电动Macan推迟两年上市的现状,一直被外界所诟病。
加大产品攻势,电动化进一步提速
2024年,官方定调为“新品之年”,4款电动产品将在今年交付,进入史上产品攻势最强之年。言外之意,2023年称不上新产品扎堆的年份。毕竟,除了年度常规更新以外,只有Cayenne迎来了换代。这么一个略显平淡的年份,保时捷交付了32万辆车,虽只小涨3%,仍然站在历史高点。结合营收增幅,表明单车平均成交价正在上浮。这很难用通胀来解释,因为全球多个区域市场通胀指数不同。这反映了全球市场整体对保时捷品牌的认可度是往上走的。
2024年,Panamera、Taycan(配置|询价)、Macan、911,都将迎来大改款。保时捷的新品节奏明显提速,而且电动化正在走向深入。和以前Taycan唱独角戏不同,纯电Cayenne以及一款纯电SUV,都将在2025年亮相。
保时捷官方原来只是含糊地表示20年代中期推出纯电718。现在看,新Taycan的交付标志着保时捷的电动平台和供应链进一步理顺,电动718可能也有望2025年亮相。
有别于家用车品牌,也有别于BBA,市场从不指望超豪能有多快的新品节奏。短产品线,既是一种品牌调性的策略,也和运营方能调动的资源有关。毕竟,铺大摊子、快速上量,和超豪格格不入。
2024加大产品攻势 保时捷全球战略继续强化平衡术
资源复用,纯电Macan的战略意义
刚交付的Taycan,意味着J1平台的800V潜力,仍然值得挖掘。而纯电Macan,则表明PPE平台终于成熟了。PPE的真正实力在于,作为保时捷和奥迪共享平台,有能力通过产品上量,将PPE研发成本摊薄到很低,这就给纯电Macan的成本竞争力提供了助力。
本质上,这是一种资源复用。大众集团与供应商制定了一套800V和400V充电接口和标准冷却方案,成为集团内的货架产品,电动Macan可以轻松复用而无须单独研发。而保时捷引以为豪的主动悬挂、后桥转向、牵引力管理系统等,品牌旗下车型调用这些技术装备,就像调用软件的标准库一样,做好接口就够了。时间和资金都得到最大范围的节约,标准质量体系则为其提供担保。
这也再度证实了,无论超豪品牌是否在财务上独立,在集团旗下共享研发和供应链,相当于外挂了“血包”。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保时捷牵头研发的SSP平台(用于新一代Panamera),成熟的时间要晚于PPE平台。
尽管现存的多数超豪品牌,都有集团背书,但能像保时捷这样,将集团的资源运用得如此充分,几乎没有。这和奥博穆兼任大众集团CEO和保时捷CEO,没有决定性关系。因为保时捷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这么做了。奥博穆能做的,是强化这种联系。
2024加大产品攻势 保时捷全球战略继续强化平衡术
在智能化方面,保时捷在2023年底任命了前奔驰CTO萨贾德·可汗(Sajjad Khan)进入董事会。这位软件开发出身的高管,将负责智能车机、车载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等业务。保时捷对智能化开发,是多路并进的方式。一个是加大投入并敦促CARIAD加快软件研发进程,另一个是收购多个硅谷企业,尽快提升保时捷的软件实力,改善客户体验。对标的当然是中系产品的软件能力。在未来,保时捷也可能从大众与小鹏的合作中找到一点新价值。
2024年,保时捷采取了更大的新能源攻势。保时捷董事会成员冯佩德说,“虽然整个中国市场不断有新品牌和新产品入局,但(纯电)豪华细分领域并没有明确的胜负,我们仍然会有所作为。”
这其实也在暗示,保时捷并未面临太大的战略压力,在实现财务目标、保持品牌调性和增强新能源竞争力之间,保时捷仍试图保持平衡,这是相对2022年财报更明确的态度。
https://auto.sina.com.cn/news/hy/2024-03-15/detail-inanktun1801194.shtml?oaid=00107&c=spr_auto_trackid_4d7d188c9b7a61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