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用“拥有万贯家财”或“腰缠万贯”来形容某个人拥有大量的财富。例如,清代公案小说《刘公案》中提到,“挣下的良田千顷,家财万贯,府县之中很有脸。” 此外,苏东坡也有诗文表达:“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这都是描绘一个人拥有丰富的财产和大量的财富。 古代时期,无论是拥有一万贯还是十万贯家财,都是相当可观的财富。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一万贯的家产实际上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量。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含义。 在我国货币发展历程中,铜和铁都曾被用于铸造货币。铁钱的使用始于西汉,至北宋时期达到高峰。如今,我们仍会在考古新闻中不时听到某地出土大量铁钱的相关报道。 在我国,自秦汉以来,钱币主要以环形钱为主,其形状为外圆内方,这也是钱币别称“孔方兄”的由来。汉代的五铢钱因其重量而著名,一枚五铢钱大约重3.25克,相当于西汉一斤的约十分之一,即250克。换算成现代单位,一千枚五铢钱总重约为3250克,相当于六斤半。 在唐朝,李渊登基后,他废除了隋朝的钱币,并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始铸造“开元通宝”。由于开元通宝的重量稳定,它可以被视为一种衡量的标准,因此,“钱”一词成为了衡量重量的单位。具体来说,每一枚十钱就相当于一两,所以一百六十枚钱就等于一斤的重量。一般来说,一千文被称为一贯钱,其重量大约为六斤三两。这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目。 答案已经揭晓,那些万贯家财的钱币堆积在一起,总重量大约在6.3至6.5万斤之间,足以填满整个屋子。然而,自唐朝后期起,一贯钱的标准开始有所变化,不同的藩镇所辖区域内的规定不尽相同,有的是950文为一贯,有的是900文为一贯,甚至有的为750文为一贯。进入宋朝后,钱币又有“足贯”和“省陌”之分,足贯等于1000文,而省陌则有800文、770文或700文不等。 在明清时期,老百姓们通常使用“吊”作为铜钱的单位,即100文等于1吊。这样的计算方式表明一吊钱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六两重。如果数量积攒得多了,这是一笔不小的金额。所谓的“腰缠万贯”,即使是将大量钱缠在身上,重量也是相当可观的,甚至可能会把人埋住。 腰缠万贯不过是虚无缥缈的想象,从实质上来看,它的重量足有六万斤,这种重量让人无法承受,甚至难以移动。在古代话本小说《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中,崔宁被冤枉抢了刘贵的十五贯钱,然而当解开他背部的搭膊时,却发现其中正好有十五贯钱,分毫不差。虽然这些钱可以被装进搭膊里,但这种负担对于行动来说是非常不便的。因此,古人所描述的腰缠万贯的情况,实际上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从购买力角度,我们可以重新探讨一下一万贯钱所代表的巨大财富规模。 以明代为例,在明朝中后期,白银的使用变得相当普遍。一般来说,一两白银大致相当于700枚左右的铜钱,而一贯钱大约为1.4-1.5两的银子。此外,据《明代官俸构成变动与均徭法的启动》一书提到,明代工匠如果以铜钱作为工资结算,那么他们的日收入大约为20-30文钱,若一个月不休息,他们的总收入也不过是一两左右的银子。因此,可以看出白银在当时的社会中,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货币形式。 明朝时期,虽然物价相对较低,但一个三口之家一天需要约3斤大米和一点副食,总计约20文用于日常生活开销。这意味着一个工匠一天的收入勉强能够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如果家庭人口过多,仅靠一个人的收入很难养活整个家庭。这一点在当时的笔记中也有所记载,指出都下贫民佣工一天收入24到5文钱,仅能满足温饱需求,在冬季更是衣不蔽体。因此,尽管物价相对较低,但家庭收入和人口状况也是影响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