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武帝刘彻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刻,他做出了一项重要的决策:任命外戚霍光“行周公之事”,与其他几位朝廷重臣共同组成顾命大臣班子,辅佐年幼的皇帝刘弗陵。令人惊讶的是,尽管霍光掌握实权,却并非西汉皇朝的丞相。那么,刘彻在位时期的最后一任丞相田千秋,又是如何在霍光的光芒下屹立不倒的呢?
要探讨田千秋的相国生涯,不得不先追溯其家世的辉煌起源。春秋战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田氏一族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一步步崛起于诸侯之列,最终实现了“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齐国的国君地位得以确立。从此,田氏一族的荣耀与辉煌,便如日中天。
然而,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不断冲刷着世间的一切。随着秦灭六国、楚汉相争,作为“关东九族”之一的田氏家族,被西迁至位于关中的长陵,即今日的陕西咸阳东北。这片土地,虽远离了故土的繁华与喧嚣,却成为田千秋的故乡,承载着他成长的记忆。
据班固所著的《汉书》记载,田千秋最初的官职是高寝郎。高寝,指的是汉高帝刘邦的陵墓;郎,则是护卫官的称呼。因此,高寝郎便是负责护卫汉高帝刘邦陵墓的官员。
这一职位,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蕴含无尽的历史韵味。它见证了汉朝的兴衰,也见证了田千秋从卑微起点走向辉煌人生的转变。虽然起初的发展前景并不被看好,但田千秋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了惊人之举,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汉武帝刘彻的时代,朝廷之上风云变幻,废太子起兵之事震惊天下。征和二年(前91),公孙贺身居丞相之位,其子公孙敬生被指控与阳石公主通奸,并施巫蛊之术诅咒皇帝,身陷囹圄。阳石公主与诸邑公主等亦因此事牵连被杀,朝堂之上人心惶惶。
汉武帝刘彻愤怒之下,派遣江充(西汉官员)彻查此案。然而,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有嫌隙,便借机陷害太子。在江充的挑拨之下,汉武帝对太子心生疑忌,终致太子起兵谋反。在汉武帝的强力镇压下,太子刘据兵败自杀。此事一出,朝野震惊,很多人认为太子本无意谋反,实乃被逼无奈。然而,满朝文武无一敢言,唯有田千秋挺身而出,以一纸奏疏打破了庙堂之上的沉默。
田千秋在奏疏中直言不讳:
“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
他声称这番话是一位白头老者在梦中对他说的,意思是,儿子动用了父亲的军队,不过是犯了挨一顿打的罪过,并无大碍;而天子的儿子过失杀人,更不应受到追究与责罚。田千秋此言,既是对太子的辩护,也是对汉武帝的提醒。
田千秋在奏疏中提到的白头老人,不禁让武帝联想到汉高祖。汉武帝认为,这是汉高祖显灵,托梦于田千秋,让他有勇气站出来替太子喊冤叫屈。于是,汉武帝立即召见田千秋。
初见田千秋,汉武帝便对他心生好感。田千秋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气度不凡。汉武帝对他说:
“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
汉武帝决定诛杀江充三族,为太子平反。同时,他建造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以表达对太子的思念与歉意。此外,他还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使其成为仅次于三公的九卿之一的中央级高官。
其实,田千秋之所以敢于上书为卫太子刘据鸣冤,恰恰是武帝晚年政策转变所致。正如田余庆先生在《论轮台诏》中所言:
“他们(指镇压卫太子刘据而封侯的五个人)之死,史籍上记有不同的罪名,但集中起来看一看,就知道都是由于为卫太子昭雪,为转变政策扫清道路的需要。”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武帝才会接受这份上书,也才能说出认为那是汉高祖显灵的话来。
田千秋为太子辩护一事,不仅让汉武帝看到了他,也让他的仕途扶摇直上。担任大鸿胪没几个月,汉武帝又下诏罢免当时的丞相刘屈氂,任命田千秋为丞相,并封其为富民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田千秋便从微不足道的高寝郎一跃成为大汉丞相,这令当时的人们及后世史官都感到震惊。
《汉书》上记载,田千秋:
“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的确,与西汉初期的丞相,如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亚夫等人相比,田千秋既无显赫的军功,又无出众的才智,仅凭一纸奏疏得以拜相封侯,其经历令人叹为观止。
“巫蛊事件”风波平息后,大汉王朝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刘彻的长子刘据和次子齐王刘闳相继离世,使得皇位继承的问题变得愈发棘手。此时,三子燕王刘旦尚存,他野心勃勃,渴望能够登上皇位。于是,他上书请求入宫护驾,试图探听刘彻的心意。然而,刘彻对燕王并不看好,他心中早已有了合适的继承人选。
这位人选,便是宠妃钩弋夫人所生的幼子刘弗陵。刘弗陵聪明伶俐,深得刘彻喜爱。然而,刘彻心中却有一个难以言说的担忧——刘弗陵尚幼,将来即位后,其母钩弋夫人必然会母以子贵,被尊为皇太后。这让刘彻不禁想起了吕后的往事,他担心钩弋夫人会成为第二个吕后,给大汉王朝带来灾难。
深思熟虑之后,刘彻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赐死钩弋夫人,同时,立幼子刘弗陵为皇太子。“立子杀母”虽然残酷,却有效地防止了外戚干政的风险,保卫了大汉王朝的安全。
有了合适的继承人后,刘彻着手安排辅佐幼主的顾命大臣。他遍察群臣,最终选中了名将霍去病的弟弟霍光。霍光忠诚可靠,才干出众,且与刘彻有着深厚的亲缘关系。此时,霍光担任侍中、奉车都尉等职务,是朝廷中的重要官员。
为了明确自己的意愿,刘彻特意命宫廷画师画了一幅以“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为主题的画,赐给霍光。这幅画寓意深远,意在让霍光像周公一样辅佐年幼的刘弗陵。霍光接到这幅画后,心领神会,对刘彻的用意感激涕零。
最终,刘彻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顾命大臣之首,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等人共同辅佐幼主刘弗陵。这一安排确保了大汉王朝在刘彻离世后能够继续稳定发展。
据《通典·职官十一》记载,大司马大将军的地位在三公之上。此时的霍光不仅身兼大司马、大将军之职,更成为内朝的最高首领和百官之首,他的权力远超过丞相(关于大司马及内朝的解释,可参考国历君往期推送从“司徒、司马、司空”到“司机、司仪、司令”?古今存在感都爆棚的“司”到底是什么?)。从此,霍光以内朝首领的身份走上了大汉政治舞台的显赫位置,成为大汉王朝有其实而无其名的真相国。
而此时身为丞相的田千秋,并没有在武帝托孤名单之中。那么,本应辅政的田千秋,他去哪里了呢?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查阅《霍光传》时,发现其中明确记载了刘彻临终前的托孤安排:
“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
这段文字中,并未提及田千秋的名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田千秋并未被列入托孤大臣之列。
事实上,田千秋在刘彻统治末期一直表现忠诚,且未曾有过失。按照常理,作为丞相,他理应在顾命大臣的范围内。这一点在田千秋的传记中得到了印证,其中有记载称:
“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
此外,霍光也曾对田千秋说过“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这样的话。由此可以推断,田千秋确实是刘彻临终前的托孤大臣之一。
然而,尽管田千秋位列托孤大臣,他在刘彻心中的地位却并不显耀。这主要是基于刘彻对幼主刘弗陵的考量。刘弗陵年幼,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决断军国事务的决策者,而非仅仅执行政策的执行者。田千秋虽然是一个良好的政策执行人,但在大事的决断上显然不是刘彻心中的首选。而霍光是名将霍去病的弟弟,刘彻认为他体内定有与兄长相似的将才基因,则更具备“匡国家,安社稷”的本领。这样的才能对于辅佐幼主刘弗陵担任内朝最高决策人显然极为有利。
因此,在汉武帝的政治安排下,霍光主掌宫廷事务及朝廷人事等大政决策,成为辅佐幼主的关键人物。
尽管如此,田千秋依然坚守在丞相的职位上,尽职尽责地服务年幼的皇帝、安抚民众。史书对他评价为“谨厚有重德”,这既是对他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他工作的认可。
在一次朝会上,霍光对田千秋说:
“我与君侯共同受先帝临终前的委托,如今我霍光治内,君侯治外,君侯要时时教导督促霍光,使我不至于辜负天下的期望啊。”
这段话表明了霍光对田千秋的尊重和信任,也体现了两人共同辅佐幼主的决心。
田千秋则谦虚回应:“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明白自己的地位。他从不越职言事,更不曾给霍光秉政安插过拦路虎。他的这种谨慎和低调得到了霍光的敬重和信任。每当国家有祥瑞征兆时,霍光都会代皇帝下诏重赏田丞相。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田千秋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田千秋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少说话、多做事”是保全自身的最好方法。霍光并非众叛亲离、十恶不赦之徒,因此,面对霍光秉政,田千秋选择了合作与支持,而不是对抗与阻挠。
在田千秋和霍光的共同努力下,汉昭帝时期国家少事、百姓充实。这也是对汉武帝临终安排的最好回应。
然而,在田千秋的晚年,发生了一件几乎导致他与霍光关系决裂的事,使得原本和谐的合作氛围瞬间紧张起来。
燕王、桑弘羊对抗霍氏专权的事件爆发后,桑弘羊之子桑迁因为受到牵连而逃亡。他藏身于桑弘羊的故吏侯史吴家,然而不久,两人都被朝廷逮捕。在处理这起反霍党一案时,廷尉王平和少府徐仁认为桑迁虽有连带之罪,但侯史吴是无辜的,应该得到赦免。然而,监察部门的侍御史重新审核后,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判定,他们认为桑迁作为通晓经术之人,未能阻止其父的谋反行为,既是不忠也是不孝,应罪不可赦,同时侯史吴也不应被赦免。更为复杂的是,少府徐仁是田千秋的女婿,这使得田千秋也卷入了这场风波之中。
田千秋为了女婿徐仁,站在了侯史吴这一边,甚至召集了中二千石、博士于公车门集会,共同讨论侯史吴的问题。议者们纷纷表示大将军霍光逮捕侯史吴是不妥的。霍光得知此事后,大为恼火,他下令将王平、徐仁押入大牢,实际上,他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更多的是针对田千秋。因此,整个朝廷都担心田千秋会因为这件事而受到牵连。
就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僵局,使田千秋化险为夷。这个人便是霍光的亲信建平侯杜延年。杜延年辅助霍光多年,他深知霍光的严厉,但也深谙在处理国家大事时需要适度的宽容。他告诉霍光,官吏放纵犯罪之人固然不对,但侯史吴的罪行在法律上确实过重。他进一步指出,田千秋作为先帝选拔出的丞相,没有犯下重大过失,是不能轻易废黜的。他还提醒霍光,如果因为这件事而失去天下人的信服,将会对霍光的威信造成很大损害。
在杜延年的耐心劝说下,霍光逐渐冷静下来,意识到田千秋作为丞相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他最终决定不再追究田千秋的责任,只是将王平、徐仁二人处死。
其实,这次事件也是霍光为彻底专权而做的试探。作为丞相,田千秋是有召集百官议论政事的权力的。但在霍光看来,召集百官议论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因此才会发生这样剧烈的冲突。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确知,当年的霍光是否真要除掉田千秋这个年老的丞相,也不能确知杜延年的进言是否是霍光的授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这次事件之后,田千秋彻底闭上了嘴,霍光在朝堂上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元凤四年(前77)正月,在担任了西汉王朝十二年的丞相后,田千秋最终老死相位,得以善终,并获得“定侯”这一谥号。在最后的几年间,他还获得了汉昭帝的特殊照顾,朝见时得以乘小车入宫殿中,故因号曰“车丞相”。以至于后代都称他为“车千秋”,这样的优待在汉朝也是少有的。
田千秋去世之后,丞相一职又轮换了多人,对于朝政的体制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宋代学者王应麟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这样评论道:
“或曰宰相任天下之重,必选天下之望。自大将军光持国柄,丞相充位。田千秋谨厚自守,犹曰武帝所命也。继以王折,碌碌无闻,若杨敞蔡义,皆给事大将军幕府者。”
田千秋的一生,无论是上书武帝,还是顺应霍光,所做的皆是顺势而为。最后仅以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的对田千秋的评价结束本文:
“可谓善处人骨肉之间,谏不费词,婉而能入者矣。”
即能够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提出建议时不浪费言辞,委婉却能够打动人心。
起自寒末
要探讨田千秋的相国生涯,不得不先追溯其家世的辉煌起源。春秋战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田氏一族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一步步崛起于诸侯之列,最终实现了“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齐国的国君地位得以确立。从此,田氏一族的荣耀与辉煌,便如日中天。
然而,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不断冲刷着世间的一切。随着秦灭六国、楚汉相争,作为“关东九族”之一的田氏家族,被西迁至位于关中的长陵,即今日的陕西咸阳东北。这片土地,虽远离了故土的繁华与喧嚣,却成为田千秋的故乡,承载着他成长的记忆。
据班固所著的《汉书》记载,田千秋最初的官职是高寝郎。高寝,指的是汉高帝刘邦的陵墓;郎,则是护卫官的称呼。因此,高寝郎便是负责护卫汉高帝刘邦陵墓的官员。
这一职位,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蕴含无尽的历史韵味。它见证了汉朝的兴衰,也见证了田千秋从卑微起点走向辉煌人生的转变。虽然起初的发展前景并不被看好,但田千秋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了惊人之举,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上书拜相
汉武帝刘彻的时代,朝廷之上风云变幻,废太子起兵之事震惊天下。征和二年(前91),公孙贺身居丞相之位,其子公孙敬生被指控与阳石公主通奸,并施巫蛊之术诅咒皇帝,身陷囹圄。阳石公主与诸邑公主等亦因此事牵连被杀,朝堂之上人心惶惶。
汉武帝刘彻愤怒之下,派遣江充(西汉官员)彻查此案。然而,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有嫌隙,便借机陷害太子。在江充的挑拨之下,汉武帝对太子心生疑忌,终致太子起兵谋反。在汉武帝的强力镇压下,太子刘据兵败自杀。此事一出,朝野震惊,很多人认为太子本无意谋反,实乃被逼无奈。然而,满朝文武无一敢言,唯有田千秋挺身而出,以一纸奏疏打破了庙堂之上的沉默。
田千秋在奏疏中直言不讳:
“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
他声称这番话是一位白头老者在梦中对他说的,意思是,儿子动用了父亲的军队,不过是犯了挨一顿打的罪过,并无大碍;而天子的儿子过失杀人,更不应受到追究与责罚。田千秋此言,既是对太子的辩护,也是对汉武帝的提醒。
田千秋在奏疏中提到的白头老人,不禁让武帝联想到汉高祖。汉武帝认为,这是汉高祖显灵,托梦于田千秋,让他有勇气站出来替太子喊冤叫屈。于是,汉武帝立即召见田千秋。
初见田千秋,汉武帝便对他心生好感。田千秋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气度不凡。汉武帝对他说:
“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
汉武帝决定诛杀江充三族,为太子平反。同时,他建造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以表达对太子的思念与歉意。此外,他还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使其成为仅次于三公的九卿之一的中央级高官。
其实,田千秋之所以敢于上书为卫太子刘据鸣冤,恰恰是武帝晚年政策转变所致。正如田余庆先生在《论轮台诏》中所言:
“他们(指镇压卫太子刘据而封侯的五个人)之死,史籍上记有不同的罪名,但集中起来看一看,就知道都是由于为卫太子昭雪,为转变政策扫清道路的需要。”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武帝才会接受这份上书,也才能说出认为那是汉高祖显灵的话来。
田千秋为太子辩护一事,不仅让汉武帝看到了他,也让他的仕途扶摇直上。担任大鸿胪没几个月,汉武帝又下诏罢免当时的丞相刘屈氂,任命田千秋为丞相,并封其为富民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田千秋便从微不足道的高寝郎一跃成为大汉丞相,这令当时的人们及后世史官都感到震惊。
《汉书》上记载,田千秋:
“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的确,与西汉初期的丞相,如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亚夫等人相比,田千秋既无显赫的军功,又无出众的才智,仅凭一纸奏疏得以拜相封侯,其经历令人叹为观止。
武帝托孤
“巫蛊事件”风波平息后,大汉王朝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刘彻的长子刘据和次子齐王刘闳相继离世,使得皇位继承的问题变得愈发棘手。此时,三子燕王刘旦尚存,他野心勃勃,渴望能够登上皇位。于是,他上书请求入宫护驾,试图探听刘彻的心意。然而,刘彻对燕王并不看好,他心中早已有了合适的继承人选。
这位人选,便是宠妃钩弋夫人所生的幼子刘弗陵。刘弗陵聪明伶俐,深得刘彻喜爱。然而,刘彻心中却有一个难以言说的担忧——刘弗陵尚幼,将来即位后,其母钩弋夫人必然会母以子贵,被尊为皇太后。这让刘彻不禁想起了吕后的往事,他担心钩弋夫人会成为第二个吕后,给大汉王朝带来灾难。
深思熟虑之后,刘彻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赐死钩弋夫人,同时,立幼子刘弗陵为皇太子。“立子杀母”虽然残酷,却有效地防止了外戚干政的风险,保卫了大汉王朝的安全。
有了合适的继承人后,刘彻着手安排辅佐幼主的顾命大臣。他遍察群臣,最终选中了名将霍去病的弟弟霍光。霍光忠诚可靠,才干出众,且与刘彻有着深厚的亲缘关系。此时,霍光担任侍中、奉车都尉等职务,是朝廷中的重要官员。
为了明确自己的意愿,刘彻特意命宫廷画师画了一幅以“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为主题的画,赐给霍光。这幅画寓意深远,意在让霍光像周公一样辅佐年幼的刘弗陵。霍光接到这幅画后,心领神会,对刘彻的用意感激涕零。
最终,刘彻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顾命大臣之首,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等人共同辅佐幼主刘弗陵。这一安排确保了大汉王朝在刘彻离世后能够继续稳定发展。
据《通典·职官十一》记载,大司马大将军的地位在三公之上。此时的霍光不仅身兼大司马、大将军之职,更成为内朝的最高首领和百官之首,他的权力远超过丞相(关于大司马及内朝的解释,可参考国历君往期推送从“司徒、司马、司空”到“司机、司仪、司令”?古今存在感都爆棚的“司”到底是什么?)。从此,霍光以内朝首领的身份走上了大汉政治舞台的显赫位置,成为大汉王朝有其实而无其名的真相国。
而此时身为丞相的田千秋,并没有在武帝托孤名单之中。那么,本应辅政的田千秋,他去哪里了呢?
顺势而为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查阅《霍光传》时,发现其中明确记载了刘彻临终前的托孤安排:
“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
这段文字中,并未提及田千秋的名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田千秋并未被列入托孤大臣之列。
事实上,田千秋在刘彻统治末期一直表现忠诚,且未曾有过失。按照常理,作为丞相,他理应在顾命大臣的范围内。这一点在田千秋的传记中得到了印证,其中有记载称:
“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
此外,霍光也曾对田千秋说过“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这样的话。由此可以推断,田千秋确实是刘彻临终前的托孤大臣之一。
然而,尽管田千秋位列托孤大臣,他在刘彻心中的地位却并不显耀。这主要是基于刘彻对幼主刘弗陵的考量。刘弗陵年幼,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决断军国事务的决策者,而非仅仅执行政策的执行者。田千秋虽然是一个良好的政策执行人,但在大事的决断上显然不是刘彻心中的首选。而霍光是名将霍去病的弟弟,刘彻认为他体内定有与兄长相似的将才基因,则更具备“匡国家,安社稷”的本领。这样的才能对于辅佐幼主刘弗陵担任内朝最高决策人显然极为有利。
因此,在汉武帝的政治安排下,霍光主掌宫廷事务及朝廷人事等大政决策,成为辅佐幼主的关键人物。
尽管如此,田千秋依然坚守在丞相的职位上,尽职尽责地服务年幼的皇帝、安抚民众。史书对他评价为“谨厚有重德”,这既是对他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他工作的认可。
在一次朝会上,霍光对田千秋说:
“我与君侯共同受先帝临终前的委托,如今我霍光治内,君侯治外,君侯要时时教导督促霍光,使我不至于辜负天下的期望啊。”
这段话表明了霍光对田千秋的尊重和信任,也体现了两人共同辅佐幼主的决心。
田千秋则谦虚回应:“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明白自己的地位。他从不越职言事,更不曾给霍光秉政安插过拦路虎。他的这种谨慎和低调得到了霍光的敬重和信任。每当国家有祥瑞征兆时,霍光都会代皇帝下诏重赏田丞相。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田千秋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田千秋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少说话、多做事”是保全自身的最好方法。霍光并非众叛亲离、十恶不赦之徒,因此,面对霍光秉政,田千秋选择了合作与支持,而不是对抗与阻挠。
在田千秋和霍光的共同努力下,汉昭帝时期国家少事、百姓充实。这也是对汉武帝临终安排的最好回应。
晚年危局
然而,在田千秋的晚年,发生了一件几乎导致他与霍光关系决裂的事,使得原本和谐的合作氛围瞬间紧张起来。
燕王、桑弘羊对抗霍氏专权的事件爆发后,桑弘羊之子桑迁因为受到牵连而逃亡。他藏身于桑弘羊的故吏侯史吴家,然而不久,两人都被朝廷逮捕。在处理这起反霍党一案时,廷尉王平和少府徐仁认为桑迁虽有连带之罪,但侯史吴是无辜的,应该得到赦免。然而,监察部门的侍御史重新审核后,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判定,他们认为桑迁作为通晓经术之人,未能阻止其父的谋反行为,既是不忠也是不孝,应罪不可赦,同时侯史吴也不应被赦免。更为复杂的是,少府徐仁是田千秋的女婿,这使得田千秋也卷入了这场风波之中。
田千秋为了女婿徐仁,站在了侯史吴这一边,甚至召集了中二千石、博士于公车门集会,共同讨论侯史吴的问题。议者们纷纷表示大将军霍光逮捕侯史吴是不妥的。霍光得知此事后,大为恼火,他下令将王平、徐仁押入大牢,实际上,他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更多的是针对田千秋。因此,整个朝廷都担心田千秋会因为这件事而受到牵连。
就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僵局,使田千秋化险为夷。这个人便是霍光的亲信建平侯杜延年。杜延年辅助霍光多年,他深知霍光的严厉,但也深谙在处理国家大事时需要适度的宽容。他告诉霍光,官吏放纵犯罪之人固然不对,但侯史吴的罪行在法律上确实过重。他进一步指出,田千秋作为先帝选拔出的丞相,没有犯下重大过失,是不能轻易废黜的。他还提醒霍光,如果因为这件事而失去天下人的信服,将会对霍光的威信造成很大损害。
在杜延年的耐心劝说下,霍光逐渐冷静下来,意识到田千秋作为丞相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他最终决定不再追究田千秋的责任,只是将王平、徐仁二人处死。
其实,这次事件也是霍光为彻底专权而做的试探。作为丞相,田千秋是有召集百官议论政事的权力的。但在霍光看来,召集百官议论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因此才会发生这样剧烈的冲突。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确知,当年的霍光是否真要除掉田千秋这个年老的丞相,也不能确知杜延年的进言是否是霍光的授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这次事件之后,田千秋彻底闭上了嘴,霍光在朝堂上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元凤四年(前77)正月,在担任了西汉王朝十二年的丞相后,田千秋最终老死相位,得以善终,并获得“定侯”这一谥号。在最后的几年间,他还获得了汉昭帝的特殊照顾,朝见时得以乘小车入宫殿中,故因号曰“车丞相”。以至于后代都称他为“车千秋”,这样的优待在汉朝也是少有的。
田千秋去世之后,丞相一职又轮换了多人,对于朝政的体制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宋代学者王应麟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这样评论道:
“或曰宰相任天下之重,必选天下之望。自大将军光持国柄,丞相充位。田千秋谨厚自守,犹曰武帝所命也。继以王折,碌碌无闻,若杨敞蔡义,皆给事大将军幕府者。”
田千秋的一生,无论是上书武帝,还是顺应霍光,所做的皆是顺势而为。最后仅以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的对田千秋的评价结束本文:
“可谓善处人骨肉之间,谏不费词,婉而能入者矣。”
即能够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提出建议时不浪费言辞,委婉却能够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