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上古神话传说里,女娃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后溺水而亡,化作精卫鸟;另一说,女娃是上古的一个部落,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后化作精卫。
据《山海经》记载:精卫婀娜多姿、长发飘逸、背生双翼,花头颅、白嘴壳、红脚爪,样子有点儿像乌鸦。
历史渊源
先秦时期,《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汉代,《列仙传》上卷记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晋代,诗作《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记载:“精卫衔微木,将以之填沧海”。
南朝,《鸳鸯賦》云:“飞飞兮海滨’去去兮迎春。炎皇之季女,织素之佳人。”;《述异记》记载:“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之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
宋代,政和元年石刻记载:“县西四十里有山曰发鸠,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庙貌甚古,岁时水旱祈祷,无不应验。政和元年,自春徂夏不雨,夏苗尽槁。秋种未播,人心惶惶。臣大定躬率吏民,祷于祠下,未二日雨,阖境沾足。邻封接壤,有隔辙而土不濡湿者,神之灵异也。荷神之休,卒获有年之庆。以其事上闻,漕台考核不诬,以其状奏焉,天子敕名灵湫庙,褒神利国惠民之功也。”
明代,《律学新说》记载:“伞盖山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浊漳水之源也。庙有像,神女三人,女侍手擎白鸠,俗言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灵湫庙记载:“庙中塑有神女者三人,旁有女侍,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为漳水之神。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使民觉而防止,不致暴溺。”
清代,《山海经广注》注解精卫神话时,曾引《律学新说》记载。
文化特色
祭祀供奉
“北宋宣和元年宋政和初朝廷敕名‘灵湫’。”初名“灵泉庙”,庙中供奉着炎帝小女儿女娃与她母亲、姐姐三人的金身塑像,旁有侍女手擎白鸠,百姓称神女为三圣公主,据说公主正是炎帝的女儿。
文化习俗
发鸠山是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的发生地,精卫鸟的故乡。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为庙会,庙会期间有长子县和长治县(今上党区)两县百姓共同祭拜三圣公主(女娃、精卫女神)的习俗。
形象评价
精卫鸟可歌可泣,善良的愿望、锲而不舍的精神、宏伟的志向都为人们所敬仰。精卫鸟具有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精神。(《天津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