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明代太监:封建制度下,与工业革命距离最近的一批人
“侍帅太监眼非低,也爱州人为立牌。”古代太监职位的始于先秦,并且太监这个职位,一般是宦官中的高级官员。这样也就不难解释在明朝为何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能权倾朝野。而且太监进宫之前是要净身的,所以因为身体上的缺陷会导致心里上的变化,而且也免不了古代文化观念中对于这样身体缺失的人歧视。
一般来说人们聊的是一些太监,前面必然要带个死字,而且还要咬牙切齿的评价他们,并且认为他们都是一群邪恶的存在。
但事实上,在正史记载中,所有的存在都是有它合理的因素,太监制度也是如此。特别是明代的太监,虽然他们被明代的读书人黑的一无是处,但他们却也做出了很多突破性的东西。甚至有人认为,在古代封建制度下,明代的太监距离工业革命最近。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一、太监的努力
说起到明代的太监就不得不先说到郑和,很多人特别敬佩郑和,但又同时特别讨厌太监,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但也体现了明代太监的两面性。
据史书记载,郑和下西洋不仅促进了中外贸易,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明代的航海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当时郑和下西洋极大的促进了东学西渐,而且还使得整个大明王朝一扫原先的保守和陈旧,拥有了旺盛的生机。郑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太监,这是一个拥有传奇色彩的伟人。这是明代太监做的第一件事情。
紧接着,朱棣让太监去监军,并且从京城的军队中挑选十四万精兵,组成了十二团营部队。这十二团营的老大就是宫里的宦官,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帮助皇帝监管军。而且这些太监后来还成为了东厂的正式成员,负责帮助皇帝监管百官,确保皇帝的统治效率以及安全度。
可以不客气的说,太监的出现让皇帝变得更加有效的实施掌控权,公平的办事效率更加符合朱棣的要求,远胜于之前的建文朝。因此太监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提高皇帝的掌控力以及工作效率。
第三件事情就是工业研究。万历年间,有一个叫陈增的宦官,被调往山东地区采矿,成为了当地的矿监。这个人并不是好人,而且欺压百姓,但他却开始研究冶炼高碳钢,当时他制定了一项大胆的生产计划,想要生产大量的高碳高,进行中国的工业革命。
为了达到这些效果,他奴役百姓,甚至破坏农田和墓地。这样的举动惹恼了百姓和读书人,因此他只干了两年就被赶了回去。这是一个较为可惜的事实。
第四件事情就是发展工商业。《大明王朝1566》中有这样一段,制造局的公公和西方商人谈生意,一笔生意高达五十万。这在历史记载中也的确是事实,这些太监负责监管读书人所不屑的工商业,并且还大力发展,有的甚至成为职业经理人。这也是事实。
第五件事情就是赈灾。别看影视作品中太监似乎都阴险狡诈,但事实上太监的好坏与否取决于皇帝。据记载,当时在朱佑憆当皇帝时期,黄河决堤水淹千里,皇帝先是派工部侍郎去解决问题,结果没有完成任务,这位侍郎大人死在任上。后来又派了大佬刘大夏去管理,结果依旧一事无成。
最后,还是由宫里的太监李兴亲自前往灾区,利用皇帝的权威,调动大批的人力物力,动用了十二万工人,两万两白银,而且从山东河南地区调拨粮草,终于解决了灾难。
所以,太监虽然可能身体残缺,但是办事的效率比这些官员要强很多,而且根本不买这些底层官员的账,所以才能够拥有这么大的效率。
二、最接近工业革命
将以上的这些事件进行总结,我们会发现,这些太监真的很接近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工业生产,工商业的发展,办事效率的提高,以及新航路的开辟。
以上的种种,其实太监们都在干。郑和研究新航路开辟,只不过他没有超脱出自身的局限。李兴等人都在研究提高效率,就连司礼监这个制度本身也是为了打破群臣的桎梏,提高效率的存在。
至于说制造局以及太监努力发展工商业,那更是符合工业革命的标准,若是继续下去,大明王朝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是一句空话。
因此,我们还是得承认,历史上的太监未必都是好人,但是他们却都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在某些程度上来说,比那些贪官污吏要好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太监会如此的接近于工业革命呢?难道说他们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吗?其实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干,是有原因的。
三、背后的真相
首先得强调一点。历史上的太监除了郑和等人以外,大部分的确都不是什么好人。因为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后宫,而且本身生理残疾,后宫的斗争又阴暗无比,所以能够奋斗出来的太监往往都是阴谋高手,而且把人性看得很邪恶。因此太监的品德是环境使然。
但大家可不要忽略了一点,太监的品德很差,而且读书程度很低,这也使得他们不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约束。
例如儒家思想严厉的反对经商,与工商业有着很恶劣的态度。但是这些太监没这样的感觉,他们只知道哪里赚钱就去哪里研究。所以才会有宫里的制造局出现,才会有公公们去和那些商人谈生意的现象。毕竟对于这些太监来说,除了皇帝以外谁都靠不住,除了金钱。
而且,这些太监做了这么多有效率的事情,甚至还做了一些好事情,不是他们自身一直要做的,而是因为皇帝让他们去做。
例如当时救灾,这些文官集团无法解决,因为底下官员利益纷杂,而且大家是抱团,所以想要解决灾难,文官集团下手受到掣肘。但是太监来了就不一样,太监和官员本来就是死对头,因此做起事来毫不留情。而且他们必须要做出成效,否则他们的主子会不开心。因此太监可以借助皇帝的权威,不给底层人留任何面子,一往无前的做事,所以才会有那么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所以,总的来说,太监们无限的接近工业革命是一个事实。但要给太监们改变历史形象还是比较困难,因为他们的确不是一群好人,如果他们没有受到儒家思想的约束,而且受到皇帝的影响,所以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我们并不能确定任由太监的胡作非为是否能够实现工业革命,那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个国家都有太监任意妄为,失去了读书人的质疑,那么这个国家肯定首先瓦解,等不到工业革命的到来。
所以这一切有利有弊,历史就是这么的复杂,我们看到的只是历史发展之后的结果。
结语
不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更多的历史的多个维度。以前我们读历史就是要讲究单方面的善与恶,因此可以很清楚的把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弄清楚。但当我们真的把历史读透,会发现,即使真的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都只是一些相对复杂的人,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进行微妙的平衡。
只要条件变了,他们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就好像文中所提到的那个炼钢的太监,他想要大批的炼制高碳钢,若是成功,中国的技术发展会领先好多年。但是他在研究的时候盘剥百姓,并且破坏地方秩序,那这可就有点让人不能接受的。所以,读历史读到深处,总会读到不得已,还有复杂。对于太监,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多维度认知,不要一概而论。
转侵删
“侍帅太监眼非低,也爱州人为立牌。”古代太监职位的始于先秦,并且太监这个职位,一般是宦官中的高级官员。这样也就不难解释在明朝为何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能权倾朝野。而且太监进宫之前是要净身的,所以因为身体上的缺陷会导致心里上的变化,而且也免不了古代文化观念中对于这样身体缺失的人歧视。
一般来说人们聊的是一些太监,前面必然要带个死字,而且还要咬牙切齿的评价他们,并且认为他们都是一群邪恶的存在。
但事实上,在正史记载中,所有的存在都是有它合理的因素,太监制度也是如此。特别是明代的太监,虽然他们被明代的读书人黑的一无是处,但他们却也做出了很多突破性的东西。甚至有人认为,在古代封建制度下,明代的太监距离工业革命最近。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一、太监的努力
说起到明代的太监就不得不先说到郑和,很多人特别敬佩郑和,但又同时特别讨厌太监,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但也体现了明代太监的两面性。
据史书记载,郑和下西洋不仅促进了中外贸易,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明代的航海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当时郑和下西洋极大的促进了东学西渐,而且还使得整个大明王朝一扫原先的保守和陈旧,拥有了旺盛的生机。郑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太监,这是一个拥有传奇色彩的伟人。这是明代太监做的第一件事情。
紧接着,朱棣让太监去监军,并且从京城的军队中挑选十四万精兵,组成了十二团营部队。这十二团营的老大就是宫里的宦官,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帮助皇帝监管军。而且这些太监后来还成为了东厂的正式成员,负责帮助皇帝监管百官,确保皇帝的统治效率以及安全度。
可以不客气的说,太监的出现让皇帝变得更加有效的实施掌控权,公平的办事效率更加符合朱棣的要求,远胜于之前的建文朝。因此太监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提高皇帝的掌控力以及工作效率。
第三件事情就是工业研究。万历年间,有一个叫陈增的宦官,被调往山东地区采矿,成为了当地的矿监。这个人并不是好人,而且欺压百姓,但他却开始研究冶炼高碳钢,当时他制定了一项大胆的生产计划,想要生产大量的高碳高,进行中国的工业革命。
为了达到这些效果,他奴役百姓,甚至破坏农田和墓地。这样的举动惹恼了百姓和读书人,因此他只干了两年就被赶了回去。这是一个较为可惜的事实。
第四件事情就是发展工商业。《大明王朝1566》中有这样一段,制造局的公公和西方商人谈生意,一笔生意高达五十万。这在历史记载中也的确是事实,这些太监负责监管读书人所不屑的工商业,并且还大力发展,有的甚至成为职业经理人。这也是事实。
第五件事情就是赈灾。别看影视作品中太监似乎都阴险狡诈,但事实上太监的好坏与否取决于皇帝。据记载,当时在朱佑憆当皇帝时期,黄河决堤水淹千里,皇帝先是派工部侍郎去解决问题,结果没有完成任务,这位侍郎大人死在任上。后来又派了大佬刘大夏去管理,结果依旧一事无成。
最后,还是由宫里的太监李兴亲自前往灾区,利用皇帝的权威,调动大批的人力物力,动用了十二万工人,两万两白银,而且从山东河南地区调拨粮草,终于解决了灾难。
所以,太监虽然可能身体残缺,但是办事的效率比这些官员要强很多,而且根本不买这些底层官员的账,所以才能够拥有这么大的效率。
二、最接近工业革命
将以上的这些事件进行总结,我们会发现,这些太监真的很接近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工业生产,工商业的发展,办事效率的提高,以及新航路的开辟。
以上的种种,其实太监们都在干。郑和研究新航路开辟,只不过他没有超脱出自身的局限。李兴等人都在研究提高效率,就连司礼监这个制度本身也是为了打破群臣的桎梏,提高效率的存在。
至于说制造局以及太监努力发展工商业,那更是符合工业革命的标准,若是继续下去,大明王朝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是一句空话。
因此,我们还是得承认,历史上的太监未必都是好人,但是他们却都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在某些程度上来说,比那些贪官污吏要好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太监会如此的接近于工业革命呢?难道说他们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吗?其实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干,是有原因的。
三、背后的真相
首先得强调一点。历史上的太监除了郑和等人以外,大部分的确都不是什么好人。因为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后宫,而且本身生理残疾,后宫的斗争又阴暗无比,所以能够奋斗出来的太监往往都是阴谋高手,而且把人性看得很邪恶。因此太监的品德是环境使然。
但大家可不要忽略了一点,太监的品德很差,而且读书程度很低,这也使得他们不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约束。
例如儒家思想严厉的反对经商,与工商业有着很恶劣的态度。但是这些太监没这样的感觉,他们只知道哪里赚钱就去哪里研究。所以才会有宫里的制造局出现,才会有公公们去和那些商人谈生意的现象。毕竟对于这些太监来说,除了皇帝以外谁都靠不住,除了金钱。
而且,这些太监做了这么多有效率的事情,甚至还做了一些好事情,不是他们自身一直要做的,而是因为皇帝让他们去做。
例如当时救灾,这些文官集团无法解决,因为底下官员利益纷杂,而且大家是抱团,所以想要解决灾难,文官集团下手受到掣肘。但是太监来了就不一样,太监和官员本来就是死对头,因此做起事来毫不留情。而且他们必须要做出成效,否则他们的主子会不开心。因此太监可以借助皇帝的权威,不给底层人留任何面子,一往无前的做事,所以才会有那么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所以,总的来说,太监们无限的接近工业革命是一个事实。但要给太监们改变历史形象还是比较困难,因为他们的确不是一群好人,如果他们没有受到儒家思想的约束,而且受到皇帝的影响,所以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我们并不能确定任由太监的胡作非为是否能够实现工业革命,那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个国家都有太监任意妄为,失去了读书人的质疑,那么这个国家肯定首先瓦解,等不到工业革命的到来。
所以这一切有利有弊,历史就是这么的复杂,我们看到的只是历史发展之后的结果。
结语
不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更多的历史的多个维度。以前我们读历史就是要讲究单方面的善与恶,因此可以很清楚的把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弄清楚。但当我们真的把历史读透,会发现,即使真的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都只是一些相对复杂的人,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进行微妙的平衡。
只要条件变了,他们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就好像文中所提到的那个炼钢的太监,他想要大批的炼制高碳钢,若是成功,中国的技术发展会领先好多年。但是他在研究的时候盘剥百姓,并且破坏地方秩序,那这可就有点让人不能接受的。所以,读历史读到深处,总会读到不得已,还有复杂。对于太监,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多维度认知,不要一概而论。
转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