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纷攘攘,来去匆匆的南明诸帝中,即位最为仓促、立国最为短促而覆亡最为急促的要算绍武帝朱聿鐭。在位41天,他尚未来得及把自己的面孔向世人正面展现之时,便转瞬消逝在历史舞台上。
1、“监国”的朱聿鐭
绍武帝朱聿鐭,是隆武帝朱聿键的四弟,他的被拥为帝实属一次意外的机遇。
由于他政治生涯的短促,有关他的记载实在太少,他称帝前的经历人们已难得其详。其生年也难以确知。但不会晚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
因为这年,其父唐世子被囚禁于承奉司,四子同时被投入囚所,当然包括他在内。以后情况不详。
当隆武帝于福州称帝时,他被封为唐王。不久,隆武帝宣布将率师亲征,而命其监国,改原都察院为唐王府、并以邓王朱器䵺协守。
隆武元年(1645)十二月初七,隆武帝亲征离开福州,朱聿鐭与邓王同时正式开始监国,进入隆武二年(1646)之后,形势已相当严峻,清兵正向浙闽逼近,隆武帝虽已率师亲征离开京城,但兵少饷乏一直在困扰着他,为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的日常开支,尤其要供给巨额的军费兵饷,不得不向民间大量征派,造成百姓困苦不堪、因此引起社会动荡不宁。
奉命监国的朱聿鐭虽可行使皇帝职权,号令臣民、俨然是一国之主,但有皇帝在世的监国与无皇帝在世的监国毕竟不同。
所以朱聿鐭又随时处在已远离京城的隆武帝的遥控之中。三月,他与邓王一起接受皇帝的谕令:
“京中民情安堵,市肆不迁,朕心慰悦。亲征原以安民、闽都根本重地,王等还多方晓谕,禁戢逃兵。朕若早觐孝陵,自有蠲免恩诏。”
可见隆武帝对他们既效心又担心,希望他们把监国重任担当好。四月,已经亲征出师五个多月的隆武帝仍未跨出福建一步,还在延平徘徊不前,因而京师流言四起。
说皇帝即将回师。弄得人心惶惶,社会不靖。当然如皇帝回还,自可以安定社会,监国重任便宣告结束。
于是朱聿鐭便上疏请皇帝回銮。
四月末,朱聿鐭与邓王一起又接到隆武帝的敕谕:
“毋得私受启本。凡官民奏章必由通政司封进,方不失藩礼。违者辅导官方士亮、何九云重治。至于词讼应归有司,通政司不许封进,以扰士民。违者通政司治罪。”
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特别是受到兄长隆武帝朱聿键读书明礼的熏陶的朱聿鐭“甚率谨,在福州一年,未尝有过”。
忍但也仅仅是率留守诸臣谨遵臣节,维持现状,不能也不可能发挥出创造性的作为。不久,由于清兵的冲入福建,现状再也无法维持下去。
2、从“监国”到邵武皇帝
八月二十四日福州陷落,朱聿鐭在慌忙中乘船“泛海达广州”。但朱聿鐭万万未料到他这个落魄无依的难民,竟有意外的好运向他招手。
仅数日之内便戏剧性地当上了绍武皇帝。速度之快他自己也大为吃惊,但这绝非梦境,而是确确凿凿的现实。
原来促成朱聿鐭当上皇帝的关键性人物乃原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
苏观生,字宇霖,广东东莞人,诸生出身,以得举进入仕途。崇祯时由知县升至户部主事,清廉卓异。为官八年“囊金不满百”。
弘光朝立,官户部郎中,奉命督饷于苏松。南京覆亡,奔入浙江,与诸臣共拥隆武帝朱聿键入福建登极。以拥戴之功,擢升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并曾主持招贤馆,以招四方之士。
后因得士无几,且无实用,而裁撤。他洞悉郑芝龙兄弟“智不出于盗贼,非有复仇雪耻之心”,便极力主张隆武帝率师亲征出闽境往江西,而开展抗清大业。
郑氏挟持隆武帝的目的是,以为跋扈自重的资本,根本不愿其离开福建。而对苏观生之建议极为不满。
于是被郑芝龙把持的朝廷,对皇帝亲征与否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久议不决。
隆武帝令苏观生先行至江西,大征甲兵,为抗清做准备,终因“饷不继,竞不能出师”。
隆武二年(1646)加吏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出为经略,赴南安征兵。亦因饷缺无成。这时江西、福建相继告急,他以兵力弱未赴援。后奉命至广东募兵,驻南雄。
不久,闻讯汀州陷落,隆武帝遇难,他便退入广州。
监纪主事陈邦彦劝苏观生急赶粤东惠、潮地区,以控制闽南漳、泉。这样两粤可以保全。苏观生没有接受此议。
这时丁魁楚等人正商议拥立永明王朱由榔监国之事。他欣然赞同,并派人前往联络,表示愿意参与共同拥戴的行列。而丁魁楚“素轻观生,且欲专定策功,虑其旧相居己上,拒不与议”,吕大器也以其非进士出身,资历浅薄“此辱之”。
他们又借口苏观生“弃南雄,撤兵擅归,不令与议”,其实主要是个人恩怨在发生作用。
十月十四日永明王朱由榔在丁魁楚、瞿式耜等人拥戴下,于肇庆监国。遭到冷落耻辱的苏观生,怒火中烧,拒绝赴肇庆去朝拜这位天下新主。
与此同时他听说,唐、邓二王已从福建航海到了广东,便觉得唐王朱聿鐭奇货可居,产生了与丁魁楚等人对着干的强烈念头。
于是于十月二十九日拥唐王朱聿鐭进入广州城。与朱聿鐭同时来到广州的,还有大学士何吾驺。
而令苏观生欣喜的是南海人关捷先、番禺人梁朝钟正首倜“兄终弟及”之议。
于是苏观生便慷慨陈辞道:
“吾受大行厚恩,死无以报,今其亲弟在,何外求君?”
他积极联络何吾驺及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道唯等,共同请朱聿鐭监国,以都司署为行宫,苏观生此举也引起了不同意见。其中陈子壮反对的最为坚决。
反对者认为“永明监国,诏已颁发,天下知有新君矣,今复蹈靖江故辙,速外氛。二百里间两帝,自树内梗,三百年国纪,人披其叶而我刈其根矣,奚止不利于孺子王耶!”
靖江王指朱亨嘉,封国于广西桂平。弘光政权覆灭后,他于八月称监国,设官颁诏,俨然又一新的朝廷。而两个月前称帝的隆武帝“诏至不受”并“举兵将东”。
拉开与隆武政权对峙的架势,但立即遭到瞿式耜、丁魁楚等大臣的反对,而很快被镇压下去。朱亨嘉被械至福州,“奉自斩于市”。
3、抢时间抢出来的“皇帝”
国家的统一,是天下臣民最大的利益所在,如同时出现两个分庭抗礼的政权,只能给社会造成混乱,贻敌人以可乘之机,无异于自我毁灭。反对者的意见识见甚高。
无奈已决心同丁魁楚等争一高下的苏观生充耳不闻,一意孤行。
朱聿鐭遂于十一月二日监国。当天,便派遣主事陈邦彦前往肇庆通好永明王朱由榔,并通报监国之事。
从酝酿到宣布监国前后仅4天时间,仓促匆忙,许多事情都来不及做。朱聿鐭也大有临时上阵之感,窘迫万状。
但即使这样,也仍然于广州行监国典礼。比永明王的监国时间晚了18天。苏观生不甘示弱,他又力图把这晚了的18天时间夺回来,于是决心加快朱聿鐭的称帝步伐。
监国仅3天,喘息未定的朱聿鐭于十一月五日又在群臣的拥戴下,于广州即皇帝位,举行更加隆重的登极大典,改明年为绍武元年。
朱聿鐭于是成为南明的又一位皇帝绍武帝,封苏观生建明伯、东阁大学士,何吾驺及关捷先、曾道唯、顾元镜、王应华等皆为东阁大学士,分掌诸部事。而以“军国事专属观生”。
由于朱聿鐭的称帝时间太匆忙,为治官室,备服御、卤簿,而“通国奔走,夜中如昼”均为临时现凑合而成。“除官数千,冠服皆假之优伶”,此时身穿优伶之服而登极的朱聿鐭也无异于完全是任苏观生等人摆布的一个优伶。
他称帝的过程中尽管很少体现出自己的思想与意志,但傀儡也自有其乐趣。可是欢乐并未持续多久,13天后,永明王的称帝消息传来,又不能不令他紧张起来。
4、陈邦彦的“骚操作”
绍武帝朱聿鐭,宣布监国的当天,派出联络永明王的使者陈邦彦于十一月初六到达了梧州。辅佐永明王朱由榔的丁魁楚等人对陈邦彦的来到十分重视,于是传王命立即召见。
入夜二鼓时分,陈邦彦在10余名宦官的带领下至舟中拜见朱由榔。王太后垂帘坐于朱由榔之后,而丁魁楚则侍坐其侧。彼此礼仪性的寒暄之后,便谈起广东方面之事。陈邦彦此时并不知晓,朱聿鐭已于昨日正式登极称帝。
他还按原来的思路在考虑问题,他根据自己对形势的分析判断,认为永明王称帝最合适。于是便完全站在拥护永明王的立场上说话。建议朱由榔应火速返回肇庆去监国之号而称帝,这样便可以号令天下,安定社会。
他建议立即派遣劲旅攻取韶州,以达到粤东十郡由我控制七郡的目标,而将另外与福建接壤的三郡,留给唐王朱聿鐭,去统辖,也就是说让唐王与清兵正面接触,代我受敌。从而“乘其敝”,而坐收其利。
他的这番话,说得朱由榔“大悦”,于是立即提升陈邦彦为兵科给事中,并向苏观生颁一敕谕,晓以大义和利害、令其带回。
陈邦彦的侃侃陈述与通盘计划,更完全被丁魁楚等接受,他们立即开始商议奉永明王朱由榔返还肇庆及称帝登极事宜。
十八日,朱由榔便在丁魁楚、整式耜等人的拥戴下,于肇庆称帝,以明年为永历元年。
这时,永历朝君臣已获悉朱聿鐭于广州称帝的消息,他们认为这是不顾国家大局的非法行为。被隆武朝授命为大学士的陈子壮致书瞿式耜,“请力馘观生,而驱兵东下”,以取缔绍武伪朝。
永历帝说:“先遣官谕之,俟其拒命,讨之未晚。”
5、杀使者的代价
二十四日,兵科给事中彭耀、主事陈嘉谟奉永历帝之命赴广州向朱聿鐭宣诏。
彭耀,广东顺德人,举人出身,“为知县有能声”。此时,他很清楚,这是一项十分危险十分艰巨的使命,他自知此行凶多吉少,但为了国家大计他受命出发了。
行前,“辞家庙,托子于其友”。抱定视死如归的态度,勇敢前往。彭耀到达广州之后,以诸王礼拜见绍武帝。
指出永历帝之立名正言顺,且监国在先,而你不该再监国,更不该再称帝,现应削号归藩,谨遵臣节,“语甚切直”,面对义正词严的彭耀,绍武帝气愤得不知说什么好。
这时彭耀转过头来,激昂慷慨地责备起苏观生来。苏观生却大怒,于是加罪名而杀之于市。陈嘉谟亦毫不屈服,同时被杀。苏观生下令,“即日集兵向肇庆”。要与永历朝决一死战。
就在苏观生刚刚下令杀掉永历朝来使彭耀、陈嘉谟之时,出使梧州的陈邦彦正辗转回到了广州,他闻听此讯后大惊,觉得事情已弄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无法再向绍武帝复命。
便派遣自己的随从将永历帝的敕谕转致苏观生,同时送上一封自己给他的亲笔信,信中“晓以利害”,规劝苏观生与丁魁楚同心并力共同抗清,拯救国家,万勿同室操戈,“国中自斗,贻渔人利”。
为防止苏观生迫害追杀,“遂变姓名,入高明山中”。
6、相互征讨
绍武帝的斩杀来使,引起永历朝极大的愤慨。
本来永历朝君臣视绍武朝为一己私利而僭越误国,早欲兴问罪之师,实行征讨。此事发生后便不再迟疑。
永历帝立即命总督王化澄遣将出师。当时王化澄正代丁槐楚为两广总督,本应督兵,但他“庸懦,且怀观望”,临时慌了手脚。
兵部右侍郎林佳鼎于是自请代王化澄出师。于是命其以原官同佥事夏四敷一起督率诸军,杀向广州。
这时绍武帝获悉急命苏观生加以部署,苏观生便以番禺人陈际泰率师向肇庆进发。
二十八日,两支互相征讨之军于三水(广东今地)相遇,立即展开激战。而臣服于永历朝的靖武伯李明忠也率师赶来。混战之中,永历军大捷,绍武军被俘被斩,损失800余人,陈际泰率残军溃败而去。
获胜的林佳鼎则骄形于色,挥师穷追溃敌不舍,直向广州杀来。而三水之战的败讯传到广州,使绍武帝吃了一惊。
苏观生于是派广州总兵林察率师抵抗。林察与林佳鼎同姓、过去二人相善,彼此有过往。这次林察所率数万兵丁,均为海盗出身。他凭借与林佳鼎的老关系,使群盗前往诈降。佳鼎则信以为真。便放松警惕,乘战船数十艘昼夜兼行,乘胜追击绍武兵,十二月二日于海口附近的三山口,两军再次相遇。
这时风向突然改变,海盗趁东南风大作之机,用火器攻击永历军船,林佳鼎军所乘之舟燃起大火,纷纷登岸逃生,结果,“淖深三尺,人马皆陷,全军皆覆”。
激战中,林佳鼎中炮死亡,夏四敷赴水死,李明忠仅以三十骑走免。
且不说刚为战获大捷而欢呼的肇庆又得全军覆灭的噩耗如何大惊失色。
广州的绍武帝却为此心花怒放起来,因为他登极后,大臣们曾一再向他奏称朝廷有精兵猛将,请他无须惧敌来犯,尽可安心正位,高枕无忧,他还将信将疑。
而此次大捷确实扫去了心中疑云,开始自我陶醉于胜利之中。
7、盲目的自大
他殊不知这次绍武、永历的同室操戈对双方的损失都是惨重的,不仅伤了各自的元气,确实将“贻敌坐收渔人之利”。
而绍武朝的致命危机在君臣沉睡中已经降临。而急转直下的形势发展,使绍武朝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三山口大捷给绍武帝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
本来仅局促于广州一之地的绍武小朝廷兵弱饷乏,国力极其空虚,如不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蓄聚力量,将难以立足长久,更难对付长驱直下的清兵。它必须磨砺以须,百倍警惕。
而就绍武、永历双方兵力而言,绍武不如永历,三山口之捷纯属偶然因素。这一胜利着实令绍武君臣头脑发热,自以为强大无比。胜利的虚幻外表,掩盖了事实真相。
这使本来就胸无大志的绍武帝及其小朝廷更加昏昏然起来。觉得天下太平,一切都无所畏惧。这样本处危急之时却一切升平景象。绍武帝按着苏观生的安排更安心地过着太平皇帝的生活。
绍武帝称帝的一个月以来,“郊天、祭地、幸学、大阅等巨典,按日举行”。他封官许愿,滥施赏赐,“二三文武,覃恩数次,举朝无三品以下官”。
举朝臣工皆大欢喜,绍武帝耳边一片歌功颂德之声。绍武帝授以军国大权的苏观生“本无献略,既兼综内外事,益昏瞀”。
绍武帝虽号称大明皇帝,但“七门之外,号令不行”。其实际所辖仅广州一城。而城之内相当混乱。
当时广州一带寇盗横行,陆寇有花山砦,水寇则有所谓“四兵”的石、徐、马、郑。
苏观生拥立绍武帝之后,“皆抚之为用”。但这些人被招抚进入广州城后,便“桀警不听节制。白昼杀人市中,悬其肠于官府之门,莫敢向问”,致使“城内外大扰”。
官绅士庶皆惶惑不安。
绍武帝虽然大封群臣,但大臣们又欲壑难填,不少人出仕入朝多为肥己。而且普通大臣与有拥戴之功的元勋,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彼此又矛盾甚深。绍武帝无力解纷,只得听之任之。
8、邵武朝的败亡
原来两广地区在籍的官绅,必定都与三司两院暗中行贿互相勾通,把持吏治。万历四十七年(己末1619)以后此事一直被香山人何吾驺操纵。
崇祯四年(辛未,1631),潮州人辜朝荐致仕归里,也参与此事,但遇事多与何吾驺不合而发生争执,由于何吾驺势大,斗争不胜的辜朝荐为此怀愤在心。
而绍武帝即位后,何吾驺又有拥戴之功,辜朝荐更是忌根有加。报一箭之仇之心愈加强烈。当八月份清兵攻入福建,一举消灭了隆武朝后便驻扎不动,并没有入两广的命令。
辜朝荐考虑到在明朝已难有出头之日,便想在清朝立个首功,以压倒何吾驺。于是便计划引清兵入两广。他亲自前往福州,向清朝献取两广之计。他极力鼓动说大兵一出只需三个月功夫便可抵达桂林。
就在绍武、永历两军麈战三山口之际,清将李成栋与佟养甲已发兵南下,经由漳州袭取潮州,招降大盗陈耀,又进占惠州。清兵一路之上,几乎没遇到任何抵抗。潮、惠两府“长吏皆降附”,李成栋“即用两府印文移广州,报无警”,苏观生信而不疑,“泰然不为备”。
十二月十四日,李成栋选精骑300,由惠州出发,“宵夜西行,过增城县。十五日潜入广州城北花山。又命10余人用青白布裹头,伪装成洋虹舵工,顺利无阻地进入广州城,直到布政司前紫薇牌坊下,他们当纷纷攘镶的众人之面突然掀掉头上表布,露出清人的装束辫发,挥刀大呼清兵来到,声起刀落,仅杀掉1人,众人便吓得魂飞胆丧而“满城奔溃”。
这天,绍武帝正赴国子监幸学阅射,身穿朝服,簇拥其后的群臣行隆重的参拜之礼,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
突然卫士间入,急报清人杀至。绍武帝群臣为之一震。
苏观生立即沉下脸来说:“潮州昨日尚有报,安得遽至此!妄言惑众。”
于是,将报信卫士推出斩首。但继续报警者又接连而至,全城骚乱。这时,苏观生还认为是受招抚的花山砦人又在城中捣乱。对这种骚乱作恶近来几乎天天发生,他已熟视无睹,所以仍不在意。
他正宣布皇帝视学大典继续进行之时,大队清兵从广州城东门涌入,已“红笠载道”。苏观生这才恍悟过来,急忙召兵博战。因精兵多已出西去同永历朝交锋,尚未还师。
宿卫之兵虽有万人之众,却“仓卒不及集”。事变突发,大难临头,人各自顾。国子监内的诸臣顾不上体面,纷纷逃命而去。被冷落在一旁的绍武帝,不敢出国子学正门,乃“变服逾垣”到大学士王应华家藏匿。
继而感到不妥,便缒城逃至洛城里,而被清巡逻兵所获,安置在东察院。李成栋令人送上食物。
绍武帝拒不接受,曰:“我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人于地下?”
正于是自缢而死,当时在广州的周、益、辽等明藩王24人同时被杀。绍武帝短暂的政治生涯中,虽然并未做出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但他于危急之时,“从容遇难”。
“所谓亡国而不失其正者”。生死之际堂堂正正,却也赢得了后人的同情。
导演绍武帝登极、覆亡全剧的苏视生,当事变发生后,召集兵将不成,见大势已去,便急至他最信任的吏科都给事中梁鍌住所寻求计谋。
梁鍌却平静地说道:“死耳,复何言!”
于是他们共同决定以死报国,以全名节。商议既毕、苏观生入东房,梁鍌入西房,各关闭房门自缢。
梁鍌入室后故意扼制咽喉、发出憋气之声,接着又发出推翻茶几仆身倒地之声。苏观生便相信梁鍌已自缢身死。便提笔在壁上大书“大明忠臣义士固当死”,九字后,自缢而死。
第二天梁鍌献出苏观生尸体降清。当时,见国家倾覆而从容自杀身死者,有太仆寺卿霍子衡、国子监司业梁朝宗、行人梁万爵。而被绍武帝拜为大学士的名望重臣何吾驺、顾元镜、王应华等皆率官绅投降。
何吾驺降清后,“乞修明史”获得李成栋的准许,于是“署其门曰‘纂修明史何。’”
当时人对其嗤之以鼻,广州城里于是传有“吾驺修史,真堪羞死”之谣。
绍武帝及其拥戴之臣,就以这样的行动结束了他们留在历史上的篇章,而从称帝到死亡,仅仅41天。
1、“监国”的朱聿鐭
绍武帝朱聿鐭,是隆武帝朱聿键的四弟,他的被拥为帝实属一次意外的机遇。
由于他政治生涯的短促,有关他的记载实在太少,他称帝前的经历人们已难得其详。其生年也难以确知。但不会晚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
因为这年,其父唐世子被囚禁于承奉司,四子同时被投入囚所,当然包括他在内。以后情况不详。
当隆武帝于福州称帝时,他被封为唐王。不久,隆武帝宣布将率师亲征,而命其监国,改原都察院为唐王府、并以邓王朱器䵺协守。
隆武元年(1645)十二月初七,隆武帝亲征离开福州,朱聿鐭与邓王同时正式开始监国,进入隆武二年(1646)之后,形势已相当严峻,清兵正向浙闽逼近,隆武帝虽已率师亲征离开京城,但兵少饷乏一直在困扰着他,为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的日常开支,尤其要供给巨额的军费兵饷,不得不向民间大量征派,造成百姓困苦不堪、因此引起社会动荡不宁。
奉命监国的朱聿鐭虽可行使皇帝职权,号令臣民、俨然是一国之主,但有皇帝在世的监国与无皇帝在世的监国毕竟不同。
所以朱聿鐭又随时处在已远离京城的隆武帝的遥控之中。三月,他与邓王一起接受皇帝的谕令:
“京中民情安堵,市肆不迁,朕心慰悦。亲征原以安民、闽都根本重地,王等还多方晓谕,禁戢逃兵。朕若早觐孝陵,自有蠲免恩诏。”
可见隆武帝对他们既效心又担心,希望他们把监国重任担当好。四月,已经亲征出师五个多月的隆武帝仍未跨出福建一步,还在延平徘徊不前,因而京师流言四起。
说皇帝即将回师。弄得人心惶惶,社会不靖。当然如皇帝回还,自可以安定社会,监国重任便宣告结束。
于是朱聿鐭便上疏请皇帝回銮。
四月末,朱聿鐭与邓王一起又接到隆武帝的敕谕:
“毋得私受启本。凡官民奏章必由通政司封进,方不失藩礼。违者辅导官方士亮、何九云重治。至于词讼应归有司,通政司不许封进,以扰士民。违者通政司治罪。”
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特别是受到兄长隆武帝朱聿键读书明礼的熏陶的朱聿鐭“甚率谨,在福州一年,未尝有过”。
忍但也仅仅是率留守诸臣谨遵臣节,维持现状,不能也不可能发挥出创造性的作为。不久,由于清兵的冲入福建,现状再也无法维持下去。
2、从“监国”到邵武皇帝
八月二十四日福州陷落,朱聿鐭在慌忙中乘船“泛海达广州”。但朱聿鐭万万未料到他这个落魄无依的难民,竟有意外的好运向他招手。
仅数日之内便戏剧性地当上了绍武皇帝。速度之快他自己也大为吃惊,但这绝非梦境,而是确确凿凿的现实。
原来促成朱聿鐭当上皇帝的关键性人物乃原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
苏观生,字宇霖,广东东莞人,诸生出身,以得举进入仕途。崇祯时由知县升至户部主事,清廉卓异。为官八年“囊金不满百”。
弘光朝立,官户部郎中,奉命督饷于苏松。南京覆亡,奔入浙江,与诸臣共拥隆武帝朱聿键入福建登极。以拥戴之功,擢升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并曾主持招贤馆,以招四方之士。
后因得士无几,且无实用,而裁撤。他洞悉郑芝龙兄弟“智不出于盗贼,非有复仇雪耻之心”,便极力主张隆武帝率师亲征出闽境往江西,而开展抗清大业。
郑氏挟持隆武帝的目的是,以为跋扈自重的资本,根本不愿其离开福建。而对苏观生之建议极为不满。
于是被郑芝龙把持的朝廷,对皇帝亲征与否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久议不决。
隆武帝令苏观生先行至江西,大征甲兵,为抗清做准备,终因“饷不继,竞不能出师”。
隆武二年(1646)加吏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出为经略,赴南安征兵。亦因饷缺无成。这时江西、福建相继告急,他以兵力弱未赴援。后奉命至广东募兵,驻南雄。
不久,闻讯汀州陷落,隆武帝遇难,他便退入广州。
监纪主事陈邦彦劝苏观生急赶粤东惠、潮地区,以控制闽南漳、泉。这样两粤可以保全。苏观生没有接受此议。
这时丁魁楚等人正商议拥立永明王朱由榔监国之事。他欣然赞同,并派人前往联络,表示愿意参与共同拥戴的行列。而丁魁楚“素轻观生,且欲专定策功,虑其旧相居己上,拒不与议”,吕大器也以其非进士出身,资历浅薄“此辱之”。
他们又借口苏观生“弃南雄,撤兵擅归,不令与议”,其实主要是个人恩怨在发生作用。
十月十四日永明王朱由榔在丁魁楚、瞿式耜等人拥戴下,于肇庆监国。遭到冷落耻辱的苏观生,怒火中烧,拒绝赴肇庆去朝拜这位天下新主。
与此同时他听说,唐、邓二王已从福建航海到了广东,便觉得唐王朱聿鐭奇货可居,产生了与丁魁楚等人对着干的强烈念头。
于是于十月二十九日拥唐王朱聿鐭进入广州城。与朱聿鐭同时来到广州的,还有大学士何吾驺。
而令苏观生欣喜的是南海人关捷先、番禺人梁朝钟正首倜“兄终弟及”之议。
于是苏观生便慷慨陈辞道:
“吾受大行厚恩,死无以报,今其亲弟在,何外求君?”
他积极联络何吾驺及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道唯等,共同请朱聿鐭监国,以都司署为行宫,苏观生此举也引起了不同意见。其中陈子壮反对的最为坚决。
反对者认为“永明监国,诏已颁发,天下知有新君矣,今复蹈靖江故辙,速外氛。二百里间两帝,自树内梗,三百年国纪,人披其叶而我刈其根矣,奚止不利于孺子王耶!”
靖江王指朱亨嘉,封国于广西桂平。弘光政权覆灭后,他于八月称监国,设官颁诏,俨然又一新的朝廷。而两个月前称帝的隆武帝“诏至不受”并“举兵将东”。
拉开与隆武政权对峙的架势,但立即遭到瞿式耜、丁魁楚等大臣的反对,而很快被镇压下去。朱亨嘉被械至福州,“奉自斩于市”。
3、抢时间抢出来的“皇帝”
国家的统一,是天下臣民最大的利益所在,如同时出现两个分庭抗礼的政权,只能给社会造成混乱,贻敌人以可乘之机,无异于自我毁灭。反对者的意见识见甚高。
无奈已决心同丁魁楚等争一高下的苏观生充耳不闻,一意孤行。
朱聿鐭遂于十一月二日监国。当天,便派遣主事陈邦彦前往肇庆通好永明王朱由榔,并通报监国之事。
从酝酿到宣布监国前后仅4天时间,仓促匆忙,许多事情都来不及做。朱聿鐭也大有临时上阵之感,窘迫万状。
但即使这样,也仍然于广州行监国典礼。比永明王的监国时间晚了18天。苏观生不甘示弱,他又力图把这晚了的18天时间夺回来,于是决心加快朱聿鐭的称帝步伐。
监国仅3天,喘息未定的朱聿鐭于十一月五日又在群臣的拥戴下,于广州即皇帝位,举行更加隆重的登极大典,改明年为绍武元年。
朱聿鐭于是成为南明的又一位皇帝绍武帝,封苏观生建明伯、东阁大学士,何吾驺及关捷先、曾道唯、顾元镜、王应华等皆为东阁大学士,分掌诸部事。而以“军国事专属观生”。
由于朱聿鐭的称帝时间太匆忙,为治官室,备服御、卤簿,而“通国奔走,夜中如昼”均为临时现凑合而成。“除官数千,冠服皆假之优伶”,此时身穿优伶之服而登极的朱聿鐭也无异于完全是任苏观生等人摆布的一个优伶。
他称帝的过程中尽管很少体现出自己的思想与意志,但傀儡也自有其乐趣。可是欢乐并未持续多久,13天后,永明王的称帝消息传来,又不能不令他紧张起来。
4、陈邦彦的“骚操作”
绍武帝朱聿鐭,宣布监国的当天,派出联络永明王的使者陈邦彦于十一月初六到达了梧州。辅佐永明王朱由榔的丁魁楚等人对陈邦彦的来到十分重视,于是传王命立即召见。
入夜二鼓时分,陈邦彦在10余名宦官的带领下至舟中拜见朱由榔。王太后垂帘坐于朱由榔之后,而丁魁楚则侍坐其侧。彼此礼仪性的寒暄之后,便谈起广东方面之事。陈邦彦此时并不知晓,朱聿鐭已于昨日正式登极称帝。
他还按原来的思路在考虑问题,他根据自己对形势的分析判断,认为永明王称帝最合适。于是便完全站在拥护永明王的立场上说话。建议朱由榔应火速返回肇庆去监国之号而称帝,这样便可以号令天下,安定社会。
他建议立即派遣劲旅攻取韶州,以达到粤东十郡由我控制七郡的目标,而将另外与福建接壤的三郡,留给唐王朱聿鐭,去统辖,也就是说让唐王与清兵正面接触,代我受敌。从而“乘其敝”,而坐收其利。
他的这番话,说得朱由榔“大悦”,于是立即提升陈邦彦为兵科给事中,并向苏观生颁一敕谕,晓以大义和利害、令其带回。
陈邦彦的侃侃陈述与通盘计划,更完全被丁魁楚等接受,他们立即开始商议奉永明王朱由榔返还肇庆及称帝登极事宜。
十八日,朱由榔便在丁魁楚、整式耜等人的拥戴下,于肇庆称帝,以明年为永历元年。
这时,永历朝君臣已获悉朱聿鐭于广州称帝的消息,他们认为这是不顾国家大局的非法行为。被隆武朝授命为大学士的陈子壮致书瞿式耜,“请力馘观生,而驱兵东下”,以取缔绍武伪朝。
永历帝说:“先遣官谕之,俟其拒命,讨之未晚。”
5、杀使者的代价
二十四日,兵科给事中彭耀、主事陈嘉谟奉永历帝之命赴广州向朱聿鐭宣诏。
彭耀,广东顺德人,举人出身,“为知县有能声”。此时,他很清楚,这是一项十分危险十分艰巨的使命,他自知此行凶多吉少,但为了国家大计他受命出发了。
行前,“辞家庙,托子于其友”。抱定视死如归的态度,勇敢前往。彭耀到达广州之后,以诸王礼拜见绍武帝。
指出永历帝之立名正言顺,且监国在先,而你不该再监国,更不该再称帝,现应削号归藩,谨遵臣节,“语甚切直”,面对义正词严的彭耀,绍武帝气愤得不知说什么好。
这时彭耀转过头来,激昂慷慨地责备起苏观生来。苏观生却大怒,于是加罪名而杀之于市。陈嘉谟亦毫不屈服,同时被杀。苏观生下令,“即日集兵向肇庆”。要与永历朝决一死战。
就在苏观生刚刚下令杀掉永历朝来使彭耀、陈嘉谟之时,出使梧州的陈邦彦正辗转回到了广州,他闻听此讯后大惊,觉得事情已弄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无法再向绍武帝复命。
便派遣自己的随从将永历帝的敕谕转致苏观生,同时送上一封自己给他的亲笔信,信中“晓以利害”,规劝苏观生与丁魁楚同心并力共同抗清,拯救国家,万勿同室操戈,“国中自斗,贻渔人利”。
为防止苏观生迫害追杀,“遂变姓名,入高明山中”。
6、相互征讨
绍武帝的斩杀来使,引起永历朝极大的愤慨。
本来永历朝君臣视绍武朝为一己私利而僭越误国,早欲兴问罪之师,实行征讨。此事发生后便不再迟疑。
永历帝立即命总督王化澄遣将出师。当时王化澄正代丁槐楚为两广总督,本应督兵,但他“庸懦,且怀观望”,临时慌了手脚。
兵部右侍郎林佳鼎于是自请代王化澄出师。于是命其以原官同佥事夏四敷一起督率诸军,杀向广州。
这时绍武帝获悉急命苏观生加以部署,苏观生便以番禺人陈际泰率师向肇庆进发。
二十八日,两支互相征讨之军于三水(广东今地)相遇,立即展开激战。而臣服于永历朝的靖武伯李明忠也率师赶来。混战之中,永历军大捷,绍武军被俘被斩,损失800余人,陈际泰率残军溃败而去。
获胜的林佳鼎则骄形于色,挥师穷追溃敌不舍,直向广州杀来。而三水之战的败讯传到广州,使绍武帝吃了一惊。
苏观生于是派广州总兵林察率师抵抗。林察与林佳鼎同姓、过去二人相善,彼此有过往。这次林察所率数万兵丁,均为海盗出身。他凭借与林佳鼎的老关系,使群盗前往诈降。佳鼎则信以为真。便放松警惕,乘战船数十艘昼夜兼行,乘胜追击绍武兵,十二月二日于海口附近的三山口,两军再次相遇。
这时风向突然改变,海盗趁东南风大作之机,用火器攻击永历军船,林佳鼎军所乘之舟燃起大火,纷纷登岸逃生,结果,“淖深三尺,人马皆陷,全军皆覆”。
激战中,林佳鼎中炮死亡,夏四敷赴水死,李明忠仅以三十骑走免。
且不说刚为战获大捷而欢呼的肇庆又得全军覆灭的噩耗如何大惊失色。
广州的绍武帝却为此心花怒放起来,因为他登极后,大臣们曾一再向他奏称朝廷有精兵猛将,请他无须惧敌来犯,尽可安心正位,高枕无忧,他还将信将疑。
而此次大捷确实扫去了心中疑云,开始自我陶醉于胜利之中。
7、盲目的自大
他殊不知这次绍武、永历的同室操戈对双方的损失都是惨重的,不仅伤了各自的元气,确实将“贻敌坐收渔人之利”。
而绍武朝的致命危机在君臣沉睡中已经降临。而急转直下的形势发展,使绍武朝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三山口大捷给绍武帝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
本来仅局促于广州一之地的绍武小朝廷兵弱饷乏,国力极其空虚,如不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蓄聚力量,将难以立足长久,更难对付长驱直下的清兵。它必须磨砺以须,百倍警惕。
而就绍武、永历双方兵力而言,绍武不如永历,三山口之捷纯属偶然因素。这一胜利着实令绍武君臣头脑发热,自以为强大无比。胜利的虚幻外表,掩盖了事实真相。
这使本来就胸无大志的绍武帝及其小朝廷更加昏昏然起来。觉得天下太平,一切都无所畏惧。这样本处危急之时却一切升平景象。绍武帝按着苏观生的安排更安心地过着太平皇帝的生活。
绍武帝称帝的一个月以来,“郊天、祭地、幸学、大阅等巨典,按日举行”。他封官许愿,滥施赏赐,“二三文武,覃恩数次,举朝无三品以下官”。
举朝臣工皆大欢喜,绍武帝耳边一片歌功颂德之声。绍武帝授以军国大权的苏观生“本无献略,既兼综内外事,益昏瞀”。
绍武帝虽号称大明皇帝,但“七门之外,号令不行”。其实际所辖仅广州一城。而城之内相当混乱。
当时广州一带寇盗横行,陆寇有花山砦,水寇则有所谓“四兵”的石、徐、马、郑。
苏观生拥立绍武帝之后,“皆抚之为用”。但这些人被招抚进入广州城后,便“桀警不听节制。白昼杀人市中,悬其肠于官府之门,莫敢向问”,致使“城内外大扰”。
官绅士庶皆惶惑不安。
绍武帝虽然大封群臣,但大臣们又欲壑难填,不少人出仕入朝多为肥己。而且普通大臣与有拥戴之功的元勋,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彼此又矛盾甚深。绍武帝无力解纷,只得听之任之。
8、邵武朝的败亡
原来两广地区在籍的官绅,必定都与三司两院暗中行贿互相勾通,把持吏治。万历四十七年(己末1619)以后此事一直被香山人何吾驺操纵。
崇祯四年(辛未,1631),潮州人辜朝荐致仕归里,也参与此事,但遇事多与何吾驺不合而发生争执,由于何吾驺势大,斗争不胜的辜朝荐为此怀愤在心。
而绍武帝即位后,何吾驺又有拥戴之功,辜朝荐更是忌根有加。报一箭之仇之心愈加强烈。当八月份清兵攻入福建,一举消灭了隆武朝后便驻扎不动,并没有入两广的命令。
辜朝荐考虑到在明朝已难有出头之日,便想在清朝立个首功,以压倒何吾驺。于是便计划引清兵入两广。他亲自前往福州,向清朝献取两广之计。他极力鼓动说大兵一出只需三个月功夫便可抵达桂林。
就在绍武、永历两军麈战三山口之际,清将李成栋与佟养甲已发兵南下,经由漳州袭取潮州,招降大盗陈耀,又进占惠州。清兵一路之上,几乎没遇到任何抵抗。潮、惠两府“长吏皆降附”,李成栋“即用两府印文移广州,报无警”,苏观生信而不疑,“泰然不为备”。
十二月十四日,李成栋选精骑300,由惠州出发,“宵夜西行,过增城县。十五日潜入广州城北花山。又命10余人用青白布裹头,伪装成洋虹舵工,顺利无阻地进入广州城,直到布政司前紫薇牌坊下,他们当纷纷攘镶的众人之面突然掀掉头上表布,露出清人的装束辫发,挥刀大呼清兵来到,声起刀落,仅杀掉1人,众人便吓得魂飞胆丧而“满城奔溃”。
这天,绍武帝正赴国子监幸学阅射,身穿朝服,簇拥其后的群臣行隆重的参拜之礼,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
突然卫士间入,急报清人杀至。绍武帝群臣为之一震。
苏观生立即沉下脸来说:“潮州昨日尚有报,安得遽至此!妄言惑众。”
于是,将报信卫士推出斩首。但继续报警者又接连而至,全城骚乱。这时,苏观生还认为是受招抚的花山砦人又在城中捣乱。对这种骚乱作恶近来几乎天天发生,他已熟视无睹,所以仍不在意。
他正宣布皇帝视学大典继续进行之时,大队清兵从广州城东门涌入,已“红笠载道”。苏观生这才恍悟过来,急忙召兵博战。因精兵多已出西去同永历朝交锋,尚未还师。
宿卫之兵虽有万人之众,却“仓卒不及集”。事变突发,大难临头,人各自顾。国子监内的诸臣顾不上体面,纷纷逃命而去。被冷落在一旁的绍武帝,不敢出国子学正门,乃“变服逾垣”到大学士王应华家藏匿。
继而感到不妥,便缒城逃至洛城里,而被清巡逻兵所获,安置在东察院。李成栋令人送上食物。
绍武帝拒不接受,曰:“我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人于地下?”
正于是自缢而死,当时在广州的周、益、辽等明藩王24人同时被杀。绍武帝短暂的政治生涯中,虽然并未做出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但他于危急之时,“从容遇难”。
“所谓亡国而不失其正者”。生死之际堂堂正正,却也赢得了后人的同情。
导演绍武帝登极、覆亡全剧的苏视生,当事变发生后,召集兵将不成,见大势已去,便急至他最信任的吏科都给事中梁鍌住所寻求计谋。
梁鍌却平静地说道:“死耳,复何言!”
于是他们共同决定以死报国,以全名节。商议既毕、苏观生入东房,梁鍌入西房,各关闭房门自缢。
梁鍌入室后故意扼制咽喉、发出憋气之声,接着又发出推翻茶几仆身倒地之声。苏观生便相信梁鍌已自缢身死。便提笔在壁上大书“大明忠臣义士固当死”,九字后,自缢而死。
第二天梁鍌献出苏观生尸体降清。当时,见国家倾覆而从容自杀身死者,有太仆寺卿霍子衡、国子监司业梁朝宗、行人梁万爵。而被绍武帝拜为大学士的名望重臣何吾驺、顾元镜、王应华等皆率官绅投降。
何吾驺降清后,“乞修明史”获得李成栋的准许,于是“署其门曰‘纂修明史何。’”
当时人对其嗤之以鼻,广州城里于是传有“吾驺修史,真堪羞死”之谣。
绍武帝及其拥戴之臣,就以这样的行动结束了他们留在历史上的篇章,而从称帝到死亡,仅仅4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