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后,割据巴蜀的藩镇王建,建立了前蜀政权(907-925)。
说起王建,他有一个重要的标签,就是迷信生肖。这跟现在酷爱星座占卜的年轻人有得一比。
王建生于丁卯年,属兔。他称帝后,为了应验“兔子上金床”的谶语,专门用金子装饰自己的皇座,经常对左右说:“朕坐此座,以金德承继唐朝,天下谁敢不宾服?”外地的人听说此事后,都讥笑他。
千年以后,考古学家发掘王建的永陵时,发现了一枚谥宝(仿照帝王在世时所用的玺印,随葬墓中)。谥宝用白玉制成,作兔头龙身状,四面饰以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线刻阴纹。身体为龙,头部为兔,表明王建是一只想当龙的“兔子”。
位于成都市西郊三洞桥的前蜀永陵,即王建墓,是这位帝王留在人世间的最后痕迹。永陵发掘于20世纪40年代,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这座陵墓中,可以窥见前蜀开创者王建的传奇一生,还有乱世之中一个地方政权的兴亡。
1
永陵的墓室,由红砂岩砌成的前、中、后三室组成。后室的御床上,一尊王建石刻坐像端坐千年,直至古墓重见天日,石像的双眸才跨越时空,与世人的目光交会。
这尊王建像全高96.5厘米,头戴折口巾,身穿袍服,腰系玉带,两袖相接,轻放腿上,是典型的唐代造型。石像的面部呈现浓眉大眼、隆准高颧的模样,神态庄重,恰似《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中对王建相貌的描写,“隆眉广颡,状貌伟然”。这尊石像意在表现王建的帝王之姿。
然而,身为河南人的王建,早年与巴山蜀水相隔甚远,也看不出能成为一方军阀的迹象。
王建年轻时不是读书的料,上进无门,于是学拳法、棍棒,干起屠牛、盗驴、贩私盐的勾当。日后辅佐王建建立前蜀的晋晖,与其相识于微末,二人曾一起贩卖私盐。
卖了一阵子私盐后,王建见这生意不好做,干脆和晋晖到许州、蔡州一带当土匪,拦路抢劫,时人称为“贼王八”。乍一看好像骂得很难听。这里的“贼”,确实是指王建早年为盗的行径,但“王八”应是指王建在家中的排行。后来,王建混出名堂后,同僚们都称他为“王八兄”。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但高风险行业容易出事,王建打劫没多久,就被官府逮捕,依法要被处死,幸亏狱吏网开一面,私自将他放走。侥幸不死的王建为了逃避追捕,躲到深山中,甚至在古墓里栖身,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换做普通人,这辈子可能就完蛋了。
在王建人生低谷的时候,一个僧人与他不期而遇。
僧人对王建说:“你骨相异常,贵不可言,何必自甘堕落,当一个盗贼呢?”听完僧人的劝说,王建决定不再当无赖之徒,于是和“合伙人”晋晖投军到忠武军节度使杜审权麾下,以求从军立功。后来,忠武军分所辖士卒为八都,由八名都头率领,王建正是其中之一,当年道上的“贼王八”总算洗白成了军中的“王八兄”。
之后,王建参与的两次救驾行动,改变了他的命运。
2
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唐僖宗出逃至成都。王建先是随忠武军抵挡黄巢军,后带兵入川,投靠逃亡中的僖宗。此时,王建绝对想不到,这块美丽富庶的地盘多年后将成为自己的根据地。
惊魂未定的唐僖宗见有人来勤王保驾,感动不已,将王建编入“随驾五都”,作为迎驾回銮的“保镖”,回长安后,封王建为八典神策军宿卫。权宦田令孜也看出王建是个人才,将其收为义子。
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唐僖宗回到长安后,光启二年(886),宦官田令孜和藩镇王重荣爆发冲突,长安再度陷入战火,唐僖宗再次西逃。
这一次,王建全程追随左右,一路上替唐僖宗背着玉玺。经过当涂驿时,山中栈道被烧毁,王建牵着唐僖宗的马,冒着滚滚浓烟突出重围。休息时,唐僖宗枕着王建的膝盖睡着,一边睡,一边流泪。醒来后,唐僖宗赐王建金券,并将御袍脱下赏给王建:说:“以其有泪痕也。”
王建两次护驾,成了唐僖宗眼中的红人,本来应该平步青云,在朝中混个显要职位。但因为大宦官田令孜失势,王建作为其义子遭到政敌打压,被外放到蜀地当刺史。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吊诡。王建入蜀,犹如脱兔,之后,他用兔子般的机灵角逐权力的游戏。
文德元年(888),宦官杨复恭拥立唐昭宗即位,为了控制蜀地,朝廷任命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罢免原本的西川节度使陈敬瑄。
陈敬瑄是田令孜的兄弟,控制蜀地多年,自然不肯轻易放权,于是拒不受命。韦昭度和陈敬瑄各自带兵相攻,原本平静的蜀地爆发了激烈的内战。
此时,朝廷想起了王建,便将西川的其中四个州划为永平军,治邛州(今四川邛崃),任命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让他协助韦昭度讨伐陈敬瑄。
王建知道,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取得兵权后,王建和韦昭度一同围攻成都长达三年,城中的陈敬瑄如笼中困兽,破城指日可待。韦昭度原来在朝中当宰相,对蜀地本就心不在焉,王建乘机劝说他:“关东各藩镇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韦大人还是回朝为相吧,这里交给我!”
韦昭度犹豫不决,王建进而煽动军心,诬陷韦昭度的亲吏盗窃军粮,命手下士兵杀死韦昭度的亲兵,并恐吓韦昭度说:“将士们饿了,要吃人肉!”韦昭度被吓得够呛,赶紧把符节留给王建,自己逃回长安。韦昭度一走,王建派兵扼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切断了蜀地和中原的联系。
如此一来,蜀地尽在王建的掌控之中。他先是发兵急攻成都,一鼓作气夺取了西川,后又吞并东川,出兵占据三峡。
到唐朝灭亡前夕,王建占据巴蜀,进爵蜀王,俨然一方诸侯。
3
永陵出土的哀册,称赞王建“恭俭爱人,慈惠及物,抚下以恩,怀远以德”。
哀册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是用于颂扬帝王生前功德的韵文,在遣葬日举行“遣奠”后埋入陵中。这是前蜀官员对开国君主的溢美之词,但也道出了这位枭雄在乱世中对蜀地做出的贡献。
天祐四年(907),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正式篡唐称帝,建立后梁。远在蜀地的王建听闻后,扮演起了大唐忠臣的角色,命三军为唐朝举哀,又发布檄文,欲起兵兴复唐室。
但誓师雪耻并不是王建的真正目的,割据一方才是他内心的小九九。与此同时,蜀地不断有“祥瑞”出现,比如“凤凰见万岁县,黄龙见嘉阳江,而诸州皆言甘露、白鹿、白雀、龟、龙之瑞”。王建的属吏、幕僚纷纷为他大造舆论,因为王建属兔,还专门编了一句“兔子上金床”的谶语,力劝王建称帝,与朱温分庭抗礼。
同年九月,王建召集部下商议称帝之事,其部下怂恿道:“大王虽忠于唐,但大唐已经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啊!”
王建遵循古例,三次推辞后再表示同意,带着蜀地吏民大哭三日,随后称帝建国,国号为“大蜀”。五代十国时期,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在成都建立了以“蜀”为国号的政权,故史书分别称之为前蜀、后蜀。
称帝时,王建已经61岁了,这个昔日的无赖,至此登上事业巅峰。
前蜀建立后,后梁太祖朱温遣使通聘书于蜀,送上厚礼,承认其为兄弟之国。朱温致书王建说:
寻闻皇帝八兄奄有西陲,尽朝三蜀,别尊位号,复统高深。一时皆贺于推崇,两国愿通于情好,征曹、刘之往制,各有君臣;追汉、楚之前踪,常分疆宇。……永言梁蜀之欢,合认弟兄之国。
后梁篡唐后,以中原正统自居,之所以承认前蜀的地位,甚至尊王建为兄,大抵是出于“远交近攻”的策略。当时,后梁北有晋王李存勖、西有岐王李茂贞这样的劲敌,而偏安一隅的前蜀尚未对其形成威胁,遣使安抚,可避免树敌。
另外,从历史地位来看,前蜀政权也不容小觑。
王建自从投军后,戎马半生,数十年间大小上百战,前蜀是他通过不断征战建立的政权,拥有一支善战的军队。王建割据巴蜀后,西拒吐蕃、北障岐王李茂贞、东阻荆南、东南对峙马楚,可谓强敌环伺,却凭借蜀道天险,保有一方天地。
蜀地的安定环境,吸引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资治通鉴》称:“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难在蜀,蜀主礼而用之,使修举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王建善待知识分子,如文学家韦庄、许寂、冯涓、高僧贯休、道士杜光庭等,都深受礼遇。
蜀地经济繁荣,唐代有“扬一益二”之称。王建称帝后,推行劝课农桑的政策,并下诏惩治贪官污吏,允许百姓到宫阙下投诉,无论官职高卑,一旦查实,都加以惩处。前蜀统治时期,蜀地仓廪充溢,有学者统计,前蜀年均铸钱量达到惊人的33万缗。
王建虽然身处天下富国,却如其陵中哀册所言,生活俭朴、勤于政事,为了处理政务,大半夜不睡觉,一天到了太阳偏西还没顾得上吃饭。常年的日理万机,让年老的王建积劳成疾,他在《示群臣手书》中说:“朕夙夜勤劳,才因此染病,已然药石难救。”
据哀册记载,王建病逝于前蜀光天元年(918)六月,于是年十一月安葬于永陵,终年72岁。
4
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很多陵墓一样,王建墓因前蜀国祚短暂,很快被世人遗忘。永陵发掘之前,成都城墙老西门外的这处小土丘,被当地人称为“琴台”。一说是西汉才子司马相如抚琴的地方。
司马相如也是蜀地的历史名人,他早年家贫,在当地富豪卓王孙举办的筵席上,用琴声打动了卓家新寡的女儿卓文君。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两情相悦,相约私奔,卓王孙得知后大怒,一分钱也不肯分给女儿。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生活困难,只好在临邛卖酒为生,卓文君亲自在垆前招待顾客,司马相如则穿着犊鼻裈,和其他店员一起在闹市中洗涤酒器。卓王孙深以为耻,这才听人劝告,资助女儿、女婿,让他们不要再为了生计抛头露面。
司马相如人穷志不穷,虽然沦落到穿着短裤洗酒器的地步,但还是靠着过人的文采,写了很多好文章。后来,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十分欣赏,封他为郎官,后来派他出使西南。司马相如带着敕命,乘坐驷马之车回到成都,蜀郡太守以下都出城迎接,可谓莫大的光荣,成都北门的驷马桥便是出自这一典故。
正因为司马相如才华横溢,四川多地传说有他的抚琴台。成都西郊或许确有司马相如的琴台存在,或许只是当地人追慕司马相如的风流韵事,将王建墓所在的高台误传为古之琴台。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成都西郊的“琴台”显露真容。
这天秋天,为防备日军轰炸,铁路局计划在这个被称为“琴台”的土丘下挖掘防空洞,不曾想挖了几米,就被砖墙所阻,被迫停工。起初,人们还以为是司马相如琴台的遗址。于是,工程队暂时退场,换成考古队进行发掘。
此后三年,经过两次发掘,才弄清楚这个号称“琴台”的土丘,其实是一处古墓。
墓中出土的谥宝刻有文字:“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哀册放置于后室石床上,其中阴刻楷书,记载了墓主下葬的时间:“惟光天元年夏六月壬寅朔,大行皇帝登遐,粤十一月三日,神驾迁座于永陵。”结合史书中“六月壬寅朔,蜀主殂”“冬十一月壬申,蜀葬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于永陵,庙号高祖”等记载,揭示了此墓为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
永陵发掘时的封土高约15米,直径约75米,考虑到一千年来的风雨侵蚀,这座陵墓原本应该更高,陵前原本应有的石碑、石马、石狮等已无踪迹可寻。
墓室开启时,有五分之四掩埋在淤土中,这些淤泥是从墓室前部留下的早期盗洞灌入。尽管陵中出土了玉大带、石刻浮雕、玉册、谥宝、银猪、银钵、银盒等珍贵文物,但随葬物的散乱和缺失,证明永陵已遭盗掠。墓中的棺椁也未发现墓主的骨骸,可能尸骨已经完全腐朽,或者因遭受盗掘,尸身被盗墓者移动过,不知散落何处。
5
王建的继任者、前蜀末代皇帝王衍,命大臣对其父的墓室进行了一番煞费苦心的布局设计,留给后世无限的遐想。
永陵前、中、后三室中,中室最大,应是陵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室内,一座石砌的须弥座式棺床引人注目。棺床两侧有12个半身卫士立体石刻胸像,它们都面向棺床,手作抬扶状,仿佛用尽全身力气,为主公抬起棺床。棺床上放置棺椁,上方悬挂灵帐,床后燃长明灯,构成王建在地下长眠的场景。
中室棺床东、西、南三面还雕刻有24幅伎乐石刻,舞蹈者翩翩起舞,姿态万千,演奏者手持乐器,吹拉弹唱,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前蜀宫廷乐队。沈从文先生认为,这组石刻伎乐展现的,是早已失传的唐代《霓裳羽衣曲》。作为盛唐乐舞的代表,《霓裳羽衣曲》一说为唐玄宗亲作,融合了西域与中原的乐曲,每逢盛大宴会,由首屈一指的乐师伴奏,舞者穿霓裳、着羽衣表演,宛如仙女下凡。
永陵伎乐石刻中,有篪、箫、笙、笛、筝、箜篌、琵琶、铜钹、羯鼓、腰鼓等近20种乐器。
驻足观赏,可以看见,弹筝伎双手置于琴弦之上,微笑的脸向左倾斜,仿佛沉迷于演奏之中;弹箜篌伎上身微微前倾,左耳贴近乐器,一边专注弹奏,一边凝神倾听;弹琵琶伎将拨子置于板上,随时做好演出的准备;鼓伎以手击鼓,神采飞扬;吹奏管乐的吹箫伎、吹笙伎、吹篪伎等,手指有序地按在孔上。一时管弦合奏,金鼓齐鸣,仿佛耳畔传来天籁之音。
永陵雕刻的这组仙乐,也许是反映王衍对父亲羽化登仙的祝愿。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继承皇位,多次祭拜永陵。王衍频繁祭父,虽符合礼制,但更主要的目的,应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王衍本是庶子出身,也非王建心仪的储君人选。但因王衍的母亲小徐妃有宠,用各种手段收买宦官、朝臣,为王衍宣传造势,才让王建对“幼懦”的王衍转变态度,立其为太子。王建晚年,有一次看到王衍和其他王公斗鸡、击球,仍然恨铁不成钢,说:“吾百战以立基业,此辈其能守乎!”
所以,王衍以庶子的身份继位后,多次前往永陵祭父,也就牢牢掌握主祭权,证明自己的宗法地位。
学者秦方瑜认为,王建墓中的十二力士和二十四伎乐,刚柔并济,阴阳相合,分别象征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寓意前蜀统治长久,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延续下去。
然而,前蜀国势日渐衰颓。后主王衍当时才二十多岁,只知贪图享乐,不理政事,快要把他爹留下的家业败光了。王衍在位的第8年,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大军伐蜀。仅仅两个月,后唐军兵临成都,王衍上表乞降,后被押解往洛阳,行至秦川驿时,李存勖派人将其处死,前蜀宗室亦被屠戮殆尽。
王衍那位风华绝代的母亲徐氏,费尽心机地把儿子扶上位,眼看国破家亡,不禁对着行刑的人大骂道:“我儿子以一个国家迎降,反而遭到杀害,你们背信弃义,很快就会大祸临头!”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唯有前蜀永陵在风雨飘摇之中岿然不动,静默千年。
说起王建,他有一个重要的标签,就是迷信生肖。这跟现在酷爱星座占卜的年轻人有得一比。
王建生于丁卯年,属兔。他称帝后,为了应验“兔子上金床”的谶语,专门用金子装饰自己的皇座,经常对左右说:“朕坐此座,以金德承继唐朝,天下谁敢不宾服?”外地的人听说此事后,都讥笑他。
千年以后,考古学家发掘王建的永陵时,发现了一枚谥宝(仿照帝王在世时所用的玺印,随葬墓中)。谥宝用白玉制成,作兔头龙身状,四面饰以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线刻阴纹。身体为龙,头部为兔,表明王建是一只想当龙的“兔子”。
位于成都市西郊三洞桥的前蜀永陵,即王建墓,是这位帝王留在人世间的最后痕迹。永陵发掘于20世纪40年代,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这座陵墓中,可以窥见前蜀开创者王建的传奇一生,还有乱世之中一个地方政权的兴亡。
1
永陵的墓室,由红砂岩砌成的前、中、后三室组成。后室的御床上,一尊王建石刻坐像端坐千年,直至古墓重见天日,石像的双眸才跨越时空,与世人的目光交会。
这尊王建像全高96.5厘米,头戴折口巾,身穿袍服,腰系玉带,两袖相接,轻放腿上,是典型的唐代造型。石像的面部呈现浓眉大眼、隆准高颧的模样,神态庄重,恰似《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中对王建相貌的描写,“隆眉广颡,状貌伟然”。这尊石像意在表现王建的帝王之姿。
然而,身为河南人的王建,早年与巴山蜀水相隔甚远,也看不出能成为一方军阀的迹象。
王建年轻时不是读书的料,上进无门,于是学拳法、棍棒,干起屠牛、盗驴、贩私盐的勾当。日后辅佐王建建立前蜀的晋晖,与其相识于微末,二人曾一起贩卖私盐。
卖了一阵子私盐后,王建见这生意不好做,干脆和晋晖到许州、蔡州一带当土匪,拦路抢劫,时人称为“贼王八”。乍一看好像骂得很难听。这里的“贼”,确实是指王建早年为盗的行径,但“王八”应是指王建在家中的排行。后来,王建混出名堂后,同僚们都称他为“王八兄”。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但高风险行业容易出事,王建打劫没多久,就被官府逮捕,依法要被处死,幸亏狱吏网开一面,私自将他放走。侥幸不死的王建为了逃避追捕,躲到深山中,甚至在古墓里栖身,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换做普通人,这辈子可能就完蛋了。
在王建人生低谷的时候,一个僧人与他不期而遇。
僧人对王建说:“你骨相异常,贵不可言,何必自甘堕落,当一个盗贼呢?”听完僧人的劝说,王建决定不再当无赖之徒,于是和“合伙人”晋晖投军到忠武军节度使杜审权麾下,以求从军立功。后来,忠武军分所辖士卒为八都,由八名都头率领,王建正是其中之一,当年道上的“贼王八”总算洗白成了军中的“王八兄”。
之后,王建参与的两次救驾行动,改变了他的命运。
2
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唐僖宗出逃至成都。王建先是随忠武军抵挡黄巢军,后带兵入川,投靠逃亡中的僖宗。此时,王建绝对想不到,这块美丽富庶的地盘多年后将成为自己的根据地。
惊魂未定的唐僖宗见有人来勤王保驾,感动不已,将王建编入“随驾五都”,作为迎驾回銮的“保镖”,回长安后,封王建为八典神策军宿卫。权宦田令孜也看出王建是个人才,将其收为义子。
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唐僖宗回到长安后,光启二年(886),宦官田令孜和藩镇王重荣爆发冲突,长安再度陷入战火,唐僖宗再次西逃。
这一次,王建全程追随左右,一路上替唐僖宗背着玉玺。经过当涂驿时,山中栈道被烧毁,王建牵着唐僖宗的马,冒着滚滚浓烟突出重围。休息时,唐僖宗枕着王建的膝盖睡着,一边睡,一边流泪。醒来后,唐僖宗赐王建金券,并将御袍脱下赏给王建:说:“以其有泪痕也。”
王建两次护驾,成了唐僖宗眼中的红人,本来应该平步青云,在朝中混个显要职位。但因为大宦官田令孜失势,王建作为其义子遭到政敌打压,被外放到蜀地当刺史。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吊诡。王建入蜀,犹如脱兔,之后,他用兔子般的机灵角逐权力的游戏。
文德元年(888),宦官杨复恭拥立唐昭宗即位,为了控制蜀地,朝廷任命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罢免原本的西川节度使陈敬瑄。
陈敬瑄是田令孜的兄弟,控制蜀地多年,自然不肯轻易放权,于是拒不受命。韦昭度和陈敬瑄各自带兵相攻,原本平静的蜀地爆发了激烈的内战。
此时,朝廷想起了王建,便将西川的其中四个州划为永平军,治邛州(今四川邛崃),任命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让他协助韦昭度讨伐陈敬瑄。
王建知道,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取得兵权后,王建和韦昭度一同围攻成都长达三年,城中的陈敬瑄如笼中困兽,破城指日可待。韦昭度原来在朝中当宰相,对蜀地本就心不在焉,王建乘机劝说他:“关东各藩镇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韦大人还是回朝为相吧,这里交给我!”
韦昭度犹豫不决,王建进而煽动军心,诬陷韦昭度的亲吏盗窃军粮,命手下士兵杀死韦昭度的亲兵,并恐吓韦昭度说:“将士们饿了,要吃人肉!”韦昭度被吓得够呛,赶紧把符节留给王建,自己逃回长安。韦昭度一走,王建派兵扼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切断了蜀地和中原的联系。
如此一来,蜀地尽在王建的掌控之中。他先是发兵急攻成都,一鼓作气夺取了西川,后又吞并东川,出兵占据三峡。
到唐朝灭亡前夕,王建占据巴蜀,进爵蜀王,俨然一方诸侯。
3
永陵出土的哀册,称赞王建“恭俭爱人,慈惠及物,抚下以恩,怀远以德”。
哀册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是用于颂扬帝王生前功德的韵文,在遣葬日举行“遣奠”后埋入陵中。这是前蜀官员对开国君主的溢美之词,但也道出了这位枭雄在乱世中对蜀地做出的贡献。
天祐四年(907),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正式篡唐称帝,建立后梁。远在蜀地的王建听闻后,扮演起了大唐忠臣的角色,命三军为唐朝举哀,又发布檄文,欲起兵兴复唐室。
但誓师雪耻并不是王建的真正目的,割据一方才是他内心的小九九。与此同时,蜀地不断有“祥瑞”出现,比如“凤凰见万岁县,黄龙见嘉阳江,而诸州皆言甘露、白鹿、白雀、龟、龙之瑞”。王建的属吏、幕僚纷纷为他大造舆论,因为王建属兔,还专门编了一句“兔子上金床”的谶语,力劝王建称帝,与朱温分庭抗礼。
同年九月,王建召集部下商议称帝之事,其部下怂恿道:“大王虽忠于唐,但大唐已经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啊!”
王建遵循古例,三次推辞后再表示同意,带着蜀地吏民大哭三日,随后称帝建国,国号为“大蜀”。五代十国时期,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在成都建立了以“蜀”为国号的政权,故史书分别称之为前蜀、后蜀。
称帝时,王建已经61岁了,这个昔日的无赖,至此登上事业巅峰。
前蜀建立后,后梁太祖朱温遣使通聘书于蜀,送上厚礼,承认其为兄弟之国。朱温致书王建说:
寻闻皇帝八兄奄有西陲,尽朝三蜀,别尊位号,复统高深。一时皆贺于推崇,两国愿通于情好,征曹、刘之往制,各有君臣;追汉、楚之前踪,常分疆宇。……永言梁蜀之欢,合认弟兄之国。
后梁篡唐后,以中原正统自居,之所以承认前蜀的地位,甚至尊王建为兄,大抵是出于“远交近攻”的策略。当时,后梁北有晋王李存勖、西有岐王李茂贞这样的劲敌,而偏安一隅的前蜀尚未对其形成威胁,遣使安抚,可避免树敌。
另外,从历史地位来看,前蜀政权也不容小觑。
王建自从投军后,戎马半生,数十年间大小上百战,前蜀是他通过不断征战建立的政权,拥有一支善战的军队。王建割据巴蜀后,西拒吐蕃、北障岐王李茂贞、东阻荆南、东南对峙马楚,可谓强敌环伺,却凭借蜀道天险,保有一方天地。
蜀地的安定环境,吸引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资治通鉴》称:“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难在蜀,蜀主礼而用之,使修举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王建善待知识分子,如文学家韦庄、许寂、冯涓、高僧贯休、道士杜光庭等,都深受礼遇。
蜀地经济繁荣,唐代有“扬一益二”之称。王建称帝后,推行劝课农桑的政策,并下诏惩治贪官污吏,允许百姓到宫阙下投诉,无论官职高卑,一旦查实,都加以惩处。前蜀统治时期,蜀地仓廪充溢,有学者统计,前蜀年均铸钱量达到惊人的33万缗。
王建虽然身处天下富国,却如其陵中哀册所言,生活俭朴、勤于政事,为了处理政务,大半夜不睡觉,一天到了太阳偏西还没顾得上吃饭。常年的日理万机,让年老的王建积劳成疾,他在《示群臣手书》中说:“朕夙夜勤劳,才因此染病,已然药石难救。”
据哀册记载,王建病逝于前蜀光天元年(918)六月,于是年十一月安葬于永陵,终年72岁。
4
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很多陵墓一样,王建墓因前蜀国祚短暂,很快被世人遗忘。永陵发掘之前,成都城墙老西门外的这处小土丘,被当地人称为“琴台”。一说是西汉才子司马相如抚琴的地方。
司马相如也是蜀地的历史名人,他早年家贫,在当地富豪卓王孙举办的筵席上,用琴声打动了卓家新寡的女儿卓文君。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两情相悦,相约私奔,卓王孙得知后大怒,一分钱也不肯分给女儿。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生活困难,只好在临邛卖酒为生,卓文君亲自在垆前招待顾客,司马相如则穿着犊鼻裈,和其他店员一起在闹市中洗涤酒器。卓王孙深以为耻,这才听人劝告,资助女儿、女婿,让他们不要再为了生计抛头露面。
司马相如人穷志不穷,虽然沦落到穿着短裤洗酒器的地步,但还是靠着过人的文采,写了很多好文章。后来,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十分欣赏,封他为郎官,后来派他出使西南。司马相如带着敕命,乘坐驷马之车回到成都,蜀郡太守以下都出城迎接,可谓莫大的光荣,成都北门的驷马桥便是出自这一典故。
正因为司马相如才华横溢,四川多地传说有他的抚琴台。成都西郊或许确有司马相如的琴台存在,或许只是当地人追慕司马相如的风流韵事,将王建墓所在的高台误传为古之琴台。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成都西郊的“琴台”显露真容。
这天秋天,为防备日军轰炸,铁路局计划在这个被称为“琴台”的土丘下挖掘防空洞,不曾想挖了几米,就被砖墙所阻,被迫停工。起初,人们还以为是司马相如琴台的遗址。于是,工程队暂时退场,换成考古队进行发掘。
此后三年,经过两次发掘,才弄清楚这个号称“琴台”的土丘,其实是一处古墓。
墓中出土的谥宝刻有文字:“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哀册放置于后室石床上,其中阴刻楷书,记载了墓主下葬的时间:“惟光天元年夏六月壬寅朔,大行皇帝登遐,粤十一月三日,神驾迁座于永陵。”结合史书中“六月壬寅朔,蜀主殂”“冬十一月壬申,蜀葬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于永陵,庙号高祖”等记载,揭示了此墓为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
永陵发掘时的封土高约15米,直径约75米,考虑到一千年来的风雨侵蚀,这座陵墓原本应该更高,陵前原本应有的石碑、石马、石狮等已无踪迹可寻。
墓室开启时,有五分之四掩埋在淤土中,这些淤泥是从墓室前部留下的早期盗洞灌入。尽管陵中出土了玉大带、石刻浮雕、玉册、谥宝、银猪、银钵、银盒等珍贵文物,但随葬物的散乱和缺失,证明永陵已遭盗掠。墓中的棺椁也未发现墓主的骨骸,可能尸骨已经完全腐朽,或者因遭受盗掘,尸身被盗墓者移动过,不知散落何处。
5
王建的继任者、前蜀末代皇帝王衍,命大臣对其父的墓室进行了一番煞费苦心的布局设计,留给后世无限的遐想。
永陵前、中、后三室中,中室最大,应是陵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室内,一座石砌的须弥座式棺床引人注目。棺床两侧有12个半身卫士立体石刻胸像,它们都面向棺床,手作抬扶状,仿佛用尽全身力气,为主公抬起棺床。棺床上放置棺椁,上方悬挂灵帐,床后燃长明灯,构成王建在地下长眠的场景。
中室棺床东、西、南三面还雕刻有24幅伎乐石刻,舞蹈者翩翩起舞,姿态万千,演奏者手持乐器,吹拉弹唱,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前蜀宫廷乐队。沈从文先生认为,这组石刻伎乐展现的,是早已失传的唐代《霓裳羽衣曲》。作为盛唐乐舞的代表,《霓裳羽衣曲》一说为唐玄宗亲作,融合了西域与中原的乐曲,每逢盛大宴会,由首屈一指的乐师伴奏,舞者穿霓裳、着羽衣表演,宛如仙女下凡。
永陵伎乐石刻中,有篪、箫、笙、笛、筝、箜篌、琵琶、铜钹、羯鼓、腰鼓等近20种乐器。
驻足观赏,可以看见,弹筝伎双手置于琴弦之上,微笑的脸向左倾斜,仿佛沉迷于演奏之中;弹箜篌伎上身微微前倾,左耳贴近乐器,一边专注弹奏,一边凝神倾听;弹琵琶伎将拨子置于板上,随时做好演出的准备;鼓伎以手击鼓,神采飞扬;吹奏管乐的吹箫伎、吹笙伎、吹篪伎等,手指有序地按在孔上。一时管弦合奏,金鼓齐鸣,仿佛耳畔传来天籁之音。
永陵雕刻的这组仙乐,也许是反映王衍对父亲羽化登仙的祝愿。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继承皇位,多次祭拜永陵。王衍频繁祭父,虽符合礼制,但更主要的目的,应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王衍本是庶子出身,也非王建心仪的储君人选。但因王衍的母亲小徐妃有宠,用各种手段收买宦官、朝臣,为王衍宣传造势,才让王建对“幼懦”的王衍转变态度,立其为太子。王建晚年,有一次看到王衍和其他王公斗鸡、击球,仍然恨铁不成钢,说:“吾百战以立基业,此辈其能守乎!”
所以,王衍以庶子的身份继位后,多次前往永陵祭父,也就牢牢掌握主祭权,证明自己的宗法地位。
学者秦方瑜认为,王建墓中的十二力士和二十四伎乐,刚柔并济,阴阳相合,分别象征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寓意前蜀统治长久,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延续下去。
然而,前蜀国势日渐衰颓。后主王衍当时才二十多岁,只知贪图享乐,不理政事,快要把他爹留下的家业败光了。王衍在位的第8年,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大军伐蜀。仅仅两个月,后唐军兵临成都,王衍上表乞降,后被押解往洛阳,行至秦川驿时,李存勖派人将其处死,前蜀宗室亦被屠戮殆尽。
王衍那位风华绝代的母亲徐氏,费尽心机地把儿子扶上位,眼看国破家亡,不禁对着行刑的人大骂道:“我儿子以一个国家迎降,反而遭到杀害,你们背信弃义,很快就会大祸临头!”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唯有前蜀永陵在风雨飘摇之中岿然不动,静默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