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自然不用多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那么你知道孔子姓什么吗?
很多人可能愣住了,这个问题还需要问吗,孔子不就姓孔吗?还真不是。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就曾出现过这样的题目,大部分人都答错了。
这是个选择题,当时给出了四个选项:子、孔、李、老,大部分人想当然选了“孔”,有一些人觉得选孔太容易了,可能是在挖坑,于是又选了“李”或“老”。
谁都没有想到,正确答案竟然是:子!
有点难?其实这是一道简单的送分题,翻翻书本,你就会找到介绍孔子的那句话: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姓孔,反而姓子呢?了解一下先秦时期的姓氏文化就会很好懂了。
我们现在的姓氏是合并在一起的,但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来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
从“姓”这个字的构成就能看出,它跟“女”有关。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代表母系血统,用以“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来自于母系氏族,因此在先秦时期,很多姓都带有女字旁,如“姬”、“姜”等。同一个部落都是同一个姓,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而氏起源于母系氏族晚期,代表氏族分支,用以区别子孙。它相当于从一个大姓当中分出的许多小分支。
《通志·氏族略》记载:“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先秦时期等级制度严格,姓与氏都是贵族才有权使用的称号,没有名字的平民百姓,人们统一以其职业称呼,如庖丁、匠石、医和、优孟等。
在先秦时期,人们会以分封的国家、属地为氏,如齐、鲁、宋、郑;还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司空;以居住地为氏,如东郭、南郭;以技艺为姓氏,如卜、陶、屠……
举个例子,咱们都熟悉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他就是——“嬴姓,赵氏,名政”。
那么孔子的“子姓”、“孔氏”都是怎么来的呢?
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的祖先是宋人,而宋国是商朝的封国。
子姓,为上古姓之一,是殷商的国姓,来源于成汤的先祖——契。契生活在帝舜时期,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在商地,赐姓为“子”。
之所以被赐姓“子”也是有说法的:相传有一年春分时分,契的母亲在郊外祈祝祷,忽然飞来一只燕子,她就无意中吞吃了燕卵怀孕生下契。因契是其母吞食燕卵而生的,所以舜就赐予契姓“子”。
后来,周灭商,为了安抚商王朝贵族以及他们的后人,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就被安排到商丘,并且在那里建立了宋国。
一代一代往后传,到了六世祖孔父嘉那里,“孔氏”就出现了。
后来孔父嘉死于一次宋国的内乱,孔氏一族在宋国的日子慢慢过得不如意了,于是就逃亡到鲁国,在鲁国安了家,还有了一番作为。
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他博学多才、能文善武,担任陬邑大夫一职,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一起被称为“鲁国三虎将”。
因此,算下来,孔子既是商朝宗室后代,也是宋国贵族后裔,还是鲁国贵族之后。
还有个问题,那为啥孔子一直自称“孔丘”、“孔丘”的,不能叫“子丘”吗?
因为在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因为没有氏,所以往往才用姓来自称,比如妲己其实是姓己,褒姒姓姒,文姜姓姜。
一直到秦汉时期,姓和氏才合二为一。
据《通志》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原来,秦始皇不但统一了文字、度量衡,也统一了姓氏。
图片
自秦以后,你要么以母系姓为姓,要么以父系氏为姓,要么索性以国名为姓。
西汉时,姓、氏更是完全融为一体。从此,中华姓氏才开始了世代稳定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