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东晋建县,隋朝,并入宁海县。唐初,又并入海陵县。831年,划出海陵5个乡置如皋场,治所在如皋镇。952年,如皋场改为如皋县。
如皋市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西部,有“建筑之乡”、“花木之乡”、“长寿之乡”之称。全境面积1500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如城镇。
如皋作为古代扬泰岗地的东南触角,在距今约5800年前露出水面。后因古长江入海口泥沙沉淀堆积,形成长江北岸古沙咀。长期波浪夹带的泥沙不断堆积,使沙咀上又形成了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沙脊(为今李堡到如皋至卢港一带),因“土高色赤”,人们习惯称它为“赤岸”。今天如皋的陈镇一带,古代就叫“赤岸村”。历史上又称如皋为“赤岸之乡”,即缘于这个原因。
如皋成陆之后,最初只是个无名高地。西周时始名海阳。取名“海阳”,是循古时定地名“水南为阴,水北为阳”的原则,因地处长江入海口的西北岸,故而得名。
如皋地区有历史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最先属吴国,叫郧,又名发阳、发繇口、发繇亭,其中心就是现今距如皋城北18公里的立发桥。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霸中原,灭邗国,筑邗城,开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当时有河道经发阳向西流至邗沟,其后这一地区成为春秋时期遣发徭役的水上交通口岸,所以又叫发繇口。“发阳”一名,很有可能是“发繇口”和“海阳”两地名各取一字而得。相传公元前483年,吴国、鲁国、卫国等国的国君在郧会盟,在此建了一座亭子,所以这里又叫发繇亭。北宋时期,在发繇口建了一座石桥,此后这儿就改叫立发桥。立发桥是古代盐场运盐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与其他州县交通的要道。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了吴国,郧地属越国。相传越国大夫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偕西施作五湖之游,曾来到如皋车马湖地区。当时这一带为浅湖区,风光秀丽,范蠡就是从这里弃车马改乘船去了齐国。后人为纪念他,将他乘船游览过的湖取名范湖,湖中小洲取名范湖洲,弃车马处取名为车马湖。如今,湖早已变成陆地,但“范湖”、“范湖村”、“车马湖”这三个地名却一直沿用下来。
汉代以后,如皋地属海陵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如皋正式建县,归南兖州(侨州,治今扬州)管辖。
如皋县得名有两说。一说起源于和《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御以如皋射雉”相关的历史故事。据传,昔时有一位贾大夫,相貌丑陋,却娶得一位美貌的妻子。妻子见丈夫貌丑,整日郁郁寡欢,三年不说不笑。为了博得娇妻欢心,有一天贾大夫带上妻子“御以如皋,射雉”,一箭就射中一只野鸡。妻子很高兴,始解颜谈笑。贾大夫感慨地对人说:“人的才能不能少啊!我若不会射箭,妻子就会始终不和我说话。”这里所讲的“如”是到的意思,“皋”则是水边高地。后来人们就将贾大夫当年射雉的地方取名为“如皋港”,港边的村庄则定名为“如皋村”。东晋义熙七年建县时,据此定县名为“如皋”。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据考证,如皋港就是今天如城镇丰乐桥西的秀水港。清乾隆《如皋县志》载:“如皋城壕河支流入海月寺,经六桥南流,合于凤凰池,绕出谢恩桥,南至秀水港,绕出如皋村故址……今易名秀水港矣。”不过,现在港早已不在了,秀水港也成了巷名。
根据贾大夫射雉的故事,如皋又别名“雉水”、“雉皋”。西晋文学家潘岳《秋兴赋》中有佳句“耕东皋之沃壤兮”,故如皋历代文人为赞美家乡的美好,又常借用赋中“东皋”一词作为家乡的雅称。
如皋得名的另一说,则以如皋位于长江北岸沙咀上,平畴弥望,取《荀子·大略篇》中的“望其圹,皋如也”之义为名。
如皋从东晋义熙七年建县后,经过170多年到隋朝时,并入宁海县。唐初,又并入海陵县。唐大和五年(831),划出海陵县5个乡置如皋场,治所即在如皋镇。由于唐代如皋已相当繁荣,所以,到了南唐保大十年(952),又将如皋场改为如皋县。当时境内盛产盐、大米、蚕丝。日本国园仁和尚来大唐取经,曾经过如皋,看到如皋如此繁荣,流连于此一个多月,并在定慧寺藏经楼遍览经书,写下了著名的《入唐巡礼行记》。经后人考证,如皋就是当时《入唐巡礼行记》中的“唐镇”。
南唐以后一直至民国,如皋县名未有改变,先后隶属泰州、江北淮东道,后又隶泰州直至清朝初年。
清雍正二年(1724),如皋改隶通州。民国初,隶属苏常道,后隶江苏省第四行政区。
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后将原如皋县分设为如西、如皋两县。1945年,如西易名为如皋县,原如皋县则易名为如东县。
解放初期,如皋县属苏北行署泰州专区,1950年1月划归南通专区。1983年3月1日,由南通市管辖。1991年,如皋撤县建市(县级),隶属关系不变。
如皋县城简称如城,东晋设县以来即为县治。宋庆历初围小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建城池。1949年设城区,1956年改如城镇。
如皋历来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三国东吴名将吕岱,北宋理学先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胡瑗,北宋著名词人王观,清朝礼部、吏部、兵部尚书戴联奎等,均为如皋人士。境内的水绘园,位于古城东北隅,是我国古代著名园林之一。明末清初,如皋才子冒辟疆偕秦淮佳丽董小宛栖隐水绘园,他们间才子佳人委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2001年6月,水绘园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们认为水绘园为海内外仅存的徽派孤本袖珍园林。
如皋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诞生地。抗日战争时期,如皋还是苏北老革命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苏中“七战七捷”有三战奏凯于境内。
如皋市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西部,有“建筑之乡”、“花木之乡”、“长寿之乡”之称。全境面积1500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如城镇。
如皋作为古代扬泰岗地的东南触角,在距今约5800年前露出水面。后因古长江入海口泥沙沉淀堆积,形成长江北岸古沙咀。长期波浪夹带的泥沙不断堆积,使沙咀上又形成了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沙脊(为今李堡到如皋至卢港一带),因“土高色赤”,人们习惯称它为“赤岸”。今天如皋的陈镇一带,古代就叫“赤岸村”。历史上又称如皋为“赤岸之乡”,即缘于这个原因。
如皋成陆之后,最初只是个无名高地。西周时始名海阳。取名“海阳”,是循古时定地名“水南为阴,水北为阳”的原则,因地处长江入海口的西北岸,故而得名。
如皋地区有历史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最先属吴国,叫郧,又名发阳、发繇口、发繇亭,其中心就是现今距如皋城北18公里的立发桥。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霸中原,灭邗国,筑邗城,开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当时有河道经发阳向西流至邗沟,其后这一地区成为春秋时期遣发徭役的水上交通口岸,所以又叫发繇口。“发阳”一名,很有可能是“发繇口”和“海阳”两地名各取一字而得。相传公元前483年,吴国、鲁国、卫国等国的国君在郧会盟,在此建了一座亭子,所以这里又叫发繇亭。北宋时期,在发繇口建了一座石桥,此后这儿就改叫立发桥。立发桥是古代盐场运盐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与其他州县交通的要道。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了吴国,郧地属越国。相传越国大夫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偕西施作五湖之游,曾来到如皋车马湖地区。当时这一带为浅湖区,风光秀丽,范蠡就是从这里弃车马改乘船去了齐国。后人为纪念他,将他乘船游览过的湖取名范湖,湖中小洲取名范湖洲,弃车马处取名为车马湖。如今,湖早已变成陆地,但“范湖”、“范湖村”、“车马湖”这三个地名却一直沿用下来。
汉代以后,如皋地属海陵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如皋正式建县,归南兖州(侨州,治今扬州)管辖。
如皋县得名有两说。一说起源于和《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御以如皋射雉”相关的历史故事。据传,昔时有一位贾大夫,相貌丑陋,却娶得一位美貌的妻子。妻子见丈夫貌丑,整日郁郁寡欢,三年不说不笑。为了博得娇妻欢心,有一天贾大夫带上妻子“御以如皋,射雉”,一箭就射中一只野鸡。妻子很高兴,始解颜谈笑。贾大夫感慨地对人说:“人的才能不能少啊!我若不会射箭,妻子就会始终不和我说话。”这里所讲的“如”是到的意思,“皋”则是水边高地。后来人们就将贾大夫当年射雉的地方取名为“如皋港”,港边的村庄则定名为“如皋村”。东晋义熙七年建县时,据此定县名为“如皋”。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据考证,如皋港就是今天如城镇丰乐桥西的秀水港。清乾隆《如皋县志》载:“如皋城壕河支流入海月寺,经六桥南流,合于凤凰池,绕出谢恩桥,南至秀水港,绕出如皋村故址……今易名秀水港矣。”不过,现在港早已不在了,秀水港也成了巷名。
根据贾大夫射雉的故事,如皋又别名“雉水”、“雉皋”。西晋文学家潘岳《秋兴赋》中有佳句“耕东皋之沃壤兮”,故如皋历代文人为赞美家乡的美好,又常借用赋中“东皋”一词作为家乡的雅称。
如皋得名的另一说,则以如皋位于长江北岸沙咀上,平畴弥望,取《荀子·大略篇》中的“望其圹,皋如也”之义为名。
如皋从东晋义熙七年建县后,经过170多年到隋朝时,并入宁海县。唐初,又并入海陵县。唐大和五年(831),划出海陵县5个乡置如皋场,治所即在如皋镇。由于唐代如皋已相当繁荣,所以,到了南唐保大十年(952),又将如皋场改为如皋县。当时境内盛产盐、大米、蚕丝。日本国园仁和尚来大唐取经,曾经过如皋,看到如皋如此繁荣,流连于此一个多月,并在定慧寺藏经楼遍览经书,写下了著名的《入唐巡礼行记》。经后人考证,如皋就是当时《入唐巡礼行记》中的“唐镇”。
南唐以后一直至民国,如皋县名未有改变,先后隶属泰州、江北淮东道,后又隶泰州直至清朝初年。
清雍正二年(1724),如皋改隶通州。民国初,隶属苏常道,后隶江苏省第四行政区。
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后将原如皋县分设为如西、如皋两县。1945年,如西易名为如皋县,原如皋县则易名为如东县。
解放初期,如皋县属苏北行署泰州专区,1950年1月划归南通专区。1983年3月1日,由南通市管辖。1991年,如皋撤县建市(县级),隶属关系不变。
如皋县城简称如城,东晋设县以来即为县治。宋庆历初围小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建城池。1949年设城区,1956年改如城镇。
如皋历来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三国东吴名将吕岱,北宋理学先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胡瑗,北宋著名词人王观,清朝礼部、吏部、兵部尚书戴联奎等,均为如皋人士。境内的水绘园,位于古城东北隅,是我国古代著名园林之一。明末清初,如皋才子冒辟疆偕秦淮佳丽董小宛栖隐水绘园,他们间才子佳人委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2001年6月,水绘园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们认为水绘园为海内外仅存的徽派孤本袖珍园林。
如皋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诞生地。抗日战争时期,如皋还是苏北老革命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苏中“七战七捷”有三战奏凯于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