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正月、明帝太宁元年(323年),执掌东晋军政大权的琅琊王氏家族的王敦,因不满晋元帝重用鼓吹强化皇权,削弱门阀大族权势的刘隗、刁协等,及面对晋明帝步步紧逼,同时重病缠身,急欲趁生前完成改朝换代的“使命”,先后两次发动武装叛乱,兵犯京师。第一次武装叛乱,因晋元帝势力寡弱,准备不足,加之晋元帝推行的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程度不等地侵犯到其他门阀大族的权益,导致众门阀大族或坐观成败,或助纣为虐,党附王敦,致使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迅速陷落。王敦专擅朝政,党同伐异。晋元帝忧愤而死。
由于晋明帝部署得当,众门阀大族也不满琅琊王氏一家独大,纷纷支持朝廷;王敦病重,无法亲自指挥军队,众党羽徘徊观望等原因,王敦第二次起兵叛乱被粉碎。王敦、钱凤、沈充等叛乱首脑,陆续被斩杀,悬首建康示众。东晋政权暂时得到数年和平稳定。不过,这短暂的和平稳定局面,又因门阀大族与流民酋帅权争而导致矛盾激化,最终酿成流民酋帅苏峻、祖约叛乱的爆发,使东晋政权再度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最终,叛乱虽被朝廷镇压,但东晋政权,再次因内乱而遭到削弱;江南地区的民众,也再次蒙受战乱祸害。苏峻、祖约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苏峻、祖约之乱缘何爆发?是怎样被朝廷平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一、叛乱前的苏峻、祖约的人生经历
苏峻(?—328年),字子高,长广郡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苏峻少有才学,踏上仕途后,任长广郡主簿。不久,西晋首都洛阳被匈奴军攻陷,晋怀帝被俘。广袤的中原地区,陷入血腥战乱,史称“永嘉之乱”。苏峻纠合数千家,在掖县修建堡垒自卫。周边民众,纷纷归附。晋元帝司马睿任命苏峻为安集将军,拉拢、招抚。
当时,青州刺史曹嶷虽上奏朝廷,请求任命苏峻为掖县县令,但内心却对苏峻非常嫉恨,暗地里与心腹谋划袭杀苏峻。苏峻得知消息后,率领数百家徒众渡江,向江南迁移。到达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后,司马睿命他为鹰扬将军。恰逢此时,周坚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谋反。苏峻率众协助官军讨灭周坚,因功拜淮陵内史,后升兰陵相。
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王敦第一次起兵叛乱。朝廷下诏,命苏峻率部讨伐王敦。苏峻犹豫不决,卜卦结果显示出师不吉。苏峻遂阳奉阴违,迁延拖宕。王敦为拉拢苏峻,命苏峻为淮陵内史、奋威将军。
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苏峻迁任临淮内史。王敦再次起兵,进犯建康。尚书令郗鉴建议急召苏峻等率军拱卫京都。王敦也派苏峻的哥哥去劝苏峻说:“若投靠王敦,可坐取富贵,何必去建康送死呢?”苏峻认为,王敦此次起兵叛乱,无必胜的把握。于是断然拒绝了王敦的拉拢,率军奔赴京都。
苏峻率军抵达建康后,因长途急行,将士疲惫不堪。王敦心腹沈充、钱凤认为:苏峻军长途跋涉,刚到建康,定然疲惫不堪;若立即猛攻,必能取胜。如果让他们得到充分休整,补充给养,恐怕以后就难以制胜了。于是,钱凤等指挥部下,夜袭苏峻军。苏峻率部奋起反击,大败王敦军。此后,苏峻率军多次与叛军交战,屡战屡胜,为平定王敦叛乱,立下赫赫功绩。因此,战后,苏峻晋升为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封邵陵郡公。一时声名远震。
祖约(?—330年),字士少,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东晋名将祖逖的胞弟。他以孝廉出身,后任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县令。“永嘉之乱”爆发,祖约随祖逖归顺司马睿,拜从事中郎。
晋元帝太兴三年(321年),祖逖病死,晋元帝决定由祖约接替祖逖平西将军、豫州刺史之职,统率祖逖部众。祖约的同父异母兄弟祖纳向晋元帝禀报,祖约有反骨,若执掌军权,必将叛乱。晋元帝及大臣们认为,祖纳系出于嫉妒,故意诋毁祖约,因此没有理睬他。
祖约虽有远大抱负,但军事指挥才能了了,驭下无方,将士们离心离德,如同散沙。因此,在祖逖统率下,曾锐不可当,屡屡击败后赵军,收复大片失地的精锐之师,战斗力锐减,士气萎靡。后赵主石勒趁机挥军反攻,陆续夺占祖逖生前收复的襄城(今河南襄城)、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等地。祖约节节败退,退守寿春。
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王敦第二次起兵叛晋。祖约奉命率军回京,拱卫京师。他率军进驻寿阳,驱逐了王敦任命的淮南太守任台。王敦之乱被平定后,祖约因功封五等侯,进号镇西将军,率部屯驻寿阳,守卫东晋北部边境。
二、苏峻、祖约叛乱爆发缘由
按理说,苏峻、祖约为国家平定内乱、抵御外侮,都立下了功绩,也得到了朝廷官职、爵位的赐予,却缘何在短短几年内,就走上了叛国害民的道路,沦落为国家、民族的罪人?综观二人由功臣蜕变为罪人的历程,私欲膨胀,贪得无厌,是他们堕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苏峻因有功于国,且掌控精兵万人,武器精良,成为东晋江北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苏峻因而日渐骄纵,觊觎更高的官爵权力。为实现自己的野心,苏峻大量招纳亡命之徒和逃亡的罪犯,共谋大事。
咸和元年(326年)时,执掌中枢的中书令庾亮以谋反为名,诛杀政敌南顿王司马宗。其党羽卞阐等人逃到苏峻处隐匿。庾亮命苏峻送还卞阐等人苏峻却拒不奉命。由此导致庾亮、苏峻矛盾的产生。
其实,此事不过是庾亮、苏峻交恶的表象,真正的原因,则是325年晋明帝去世后,庾亮为强化皇权,逐步削弱拥兵自重的一些地方实力派的权力。他的这一执政措施,自然与野心勃勃,谋求更大权力的苏峻,针锋相对。
此外,祖约也自恃功高,认为朝廷授予自己的官爵,与自己的功绩不相配。尤其是,情商、才能平庸的祖约,竟然认为自己的名气、资历,不在郗鉴、卞壶两位流民帅之下。晋明帝在遗诏中,却将二人列为辅政大臣。这让祖约如鲠在喉,耿耿于怀。他判断,晋明帝遗诏,肯定被与郗、卞交厚的庾亮偷偷篡改过。加之咸和元年(326年),后赵军进攻寿春。祖约虽多次向朝廷求援,但都被朝廷拒绝。危急关头,苏峻及时派出援军,协助祖约击退后赵军。缘此一役,祖约更是视庾亮若仇敌,而对苏峻则感激涕零。
三、苏峻、祖约叛乱始末
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庾亮鉴于苏峻强横,决意征苏峻入朝任大司农,以解除其兵权。很多大臣,如卞壶、温峤等,都认为不宜操之过急。庾亮则认为:苏峻此时准备不足,羽翼未丰,即使因此将他逼反,也是小祸;若数年后,苏峻准备充分,再行作乱,就更难控制了。
苏峻得知消息后,派人向庾亮陈述自己不愿入朝任职,希望庾亮改变主意,被庾亮拒绝。苏峻担心遭庾亮谋害,遂决意抗命反叛。他深知祖约素来仇恨庾亮,于是派人联络祖约,共同起兵,讨伐庾亮。祖约欣然应允,一场弥天大乱,由此拉开帷幕。
此前,为防范荆州刺史陶侃,庾亮派密友温峤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温峤听说苏峻、祖约联手叛乱,担忧京师建康防卫空虚,意欲率军东援。他写信告知庾亮,庾亮急忙回信说:“吾忧西陲(荆州陶侃)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一步也。”(成语“不得/敢越雷池一步”源出此)
孔坦等向司徒王导建议,迅速派军阻截阜陵,扼守当利口,令苏峻军无法渡江南犯。王导虽然同意,但被庾亮否决。不久,苏峻军攻陷姑孰(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孰镇),渡过长江。庾亮才后悔莫及。
苏峻军逼近建康,沿途晋军多战败溃逃。咸和三年(328年)二月,苏峻军即将攻击蒋陵覆舟山。陶回预料,苏峻军将绕过晋军重兵驻守的石头城。他建议庾亮,派兵在小丹阳南道伏击,出敌不意,可获大捷。庾亮不从。而后,苏峻军果如陶回所料。由于迷路,只好抓了一个当地人带路,才得以继续前进。期间,军队混乱,指挥失灵。庾亮得知后,又追悔不及。
随着苏峻军逼近建康,战事越发激烈。卞壸等大臣、将帅,纷纷力战阵亡。庾亮准备誓死守卫建康,但部下竞相逃窜,无力再战。他只好带着三个弟弟,及少量部下,逃出建康,投奔驻守寻阳(今湖北武穴东南龙坪镇)的温峤。
苏峻叛军攻入建康后,大肆烧杀抢掠,裸剥士女。繁华京都,血流成河,顿成人间地狱。王导等公卿大臣齐聚大殿,守护晋成帝。苏峻素来敬重王导,拒绝部下尽杀王导等大臣的建议。他控制中枢,矫诏任命自己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以祖约为太尉、尚书令。派兵向四边扩张势力。
庾亮等到达寻阳后,假借庾太后名义,擢温峤、郗鉴官职,共商平叛大计。在温峤大力推荐、周旋下,庾亮等同意推举势力雄厚的荆州刺史陶侃为平叛诸军盟主,统一号令。陶侃虽因落选辅政大臣等事,素来与庾亮不睦,但激于大义,加之儿子陶瞻被叛军杀害,最终与庾亮冰释前嫌,应允统军平叛。
苏峻得知陶侃等联盟起兵后,鉴于虞潭等在吴郡等地起兵,自己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分兵抗击。同时,逼晋成帝及众大臣迁居石头城,作为人质。
东、西线晋军多次与苏峻军激战,互有胜负,战况胶着。陶侃决定采取持久战术,筑白石垒(又称白下。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北金川门外狮子山一带),围困苏峻。
南京市狮子山
此时,祖约部下一些将领勾结后赵,作为内应,配合后赵军攻陷寿春。祖约仓皇逃到历阳。
苏峻心腹路永等知道祖约兵败后,深感畏惧,劝苏峻尽诛大臣,以心腹取代之。苏峻不同意,路永等因而不满。王导趁机诱使路永归顺朝廷。后来,王导试图在路永等帮助下,救出晋成帝,投奔陶侃。因苏峻守备森严,没有成功。王导只好带着两个儿子、路永,逃到白石垒。
陶侃率水军向石头城发动进攻,庾亮、温峤也率步兵,由白石南进。苏峻醉酒,率军迎战。撤军途中,马匹停滞不前,陶侃部将彭世等用矛投掷苏峻,苏峻中矛,坠马被杀。苏峻部将虽又顽抗数月,但陆续或被杀,或投降。祖约则率宗族、亲信数百人,逃奔后赵。
石勒虽收留祖约,但对他甚为鄙视。不久,石勒下令,将祖约及其宗人、部下,全部杀戮。“亲属中外百余人悉灭之,妇女伎妾班赐诸胡”。唯祖逖10多岁的儿子祖道重,有赖原祖逖部将,此时在后赵任左卫将军的王安暗中救护,侥幸逃脱。至此,苏峻、祖约之乱,正式终结。
文史君说
起自晋成帝咸和二年冬,止咸和四年春的苏峻、祖约之乱,是东晋建国后,继王敦两次叛乱后,又一次几乎遭受灭国惨运的叛乱,恰如苏轼所说:“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灭烬。”叛乱不仅使东晋统治阶层又一次遭受重击,也给普通民众生命及财产,带来巨大伤亡和毁坏。这场叛乱,缘于统治阶层内部,以苏峻、祖约为首的流民酋帅,与以庾亮为首的门阀大族权争矛盾的激化。苏峻、祖约虽曾为国、为民,建立勋绩,但因私欲膨胀,野心勃勃,得陇望蜀,最终走向叛国害民之路。丧命殒身,祸及家人,亦可谓咎由自取。这一沉重教训,值得后人深思借鉴。
由于晋明帝部署得当,众门阀大族也不满琅琊王氏一家独大,纷纷支持朝廷;王敦病重,无法亲自指挥军队,众党羽徘徊观望等原因,王敦第二次起兵叛乱被粉碎。王敦、钱凤、沈充等叛乱首脑,陆续被斩杀,悬首建康示众。东晋政权暂时得到数年和平稳定。不过,这短暂的和平稳定局面,又因门阀大族与流民酋帅权争而导致矛盾激化,最终酿成流民酋帅苏峻、祖约叛乱的爆发,使东晋政权再度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最终,叛乱虽被朝廷镇压,但东晋政权,再次因内乱而遭到削弱;江南地区的民众,也再次蒙受战乱祸害。苏峻、祖约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苏峻、祖约之乱缘何爆发?是怎样被朝廷平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一、叛乱前的苏峻、祖约的人生经历
苏峻(?—328年),字子高,长广郡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苏峻少有才学,踏上仕途后,任长广郡主簿。不久,西晋首都洛阳被匈奴军攻陷,晋怀帝被俘。广袤的中原地区,陷入血腥战乱,史称“永嘉之乱”。苏峻纠合数千家,在掖县修建堡垒自卫。周边民众,纷纷归附。晋元帝司马睿任命苏峻为安集将军,拉拢、招抚。
当时,青州刺史曹嶷虽上奏朝廷,请求任命苏峻为掖县县令,但内心却对苏峻非常嫉恨,暗地里与心腹谋划袭杀苏峻。苏峻得知消息后,率领数百家徒众渡江,向江南迁移。到达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后,司马睿命他为鹰扬将军。恰逢此时,周坚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谋反。苏峻率众协助官军讨灭周坚,因功拜淮陵内史,后升兰陵相。
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王敦第一次起兵叛乱。朝廷下诏,命苏峻率部讨伐王敦。苏峻犹豫不决,卜卦结果显示出师不吉。苏峻遂阳奉阴违,迁延拖宕。王敦为拉拢苏峻,命苏峻为淮陵内史、奋威将军。
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苏峻迁任临淮内史。王敦再次起兵,进犯建康。尚书令郗鉴建议急召苏峻等率军拱卫京都。王敦也派苏峻的哥哥去劝苏峻说:“若投靠王敦,可坐取富贵,何必去建康送死呢?”苏峻认为,王敦此次起兵叛乱,无必胜的把握。于是断然拒绝了王敦的拉拢,率军奔赴京都。
苏峻率军抵达建康后,因长途急行,将士疲惫不堪。王敦心腹沈充、钱凤认为:苏峻军长途跋涉,刚到建康,定然疲惫不堪;若立即猛攻,必能取胜。如果让他们得到充分休整,补充给养,恐怕以后就难以制胜了。于是,钱凤等指挥部下,夜袭苏峻军。苏峻率部奋起反击,大败王敦军。此后,苏峻率军多次与叛军交战,屡战屡胜,为平定王敦叛乱,立下赫赫功绩。因此,战后,苏峻晋升为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封邵陵郡公。一时声名远震。
祖约(?—330年),字士少,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东晋名将祖逖的胞弟。他以孝廉出身,后任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县令。“永嘉之乱”爆发,祖约随祖逖归顺司马睿,拜从事中郎。
晋元帝太兴三年(321年),祖逖病死,晋元帝决定由祖约接替祖逖平西将军、豫州刺史之职,统率祖逖部众。祖约的同父异母兄弟祖纳向晋元帝禀报,祖约有反骨,若执掌军权,必将叛乱。晋元帝及大臣们认为,祖纳系出于嫉妒,故意诋毁祖约,因此没有理睬他。
祖约虽有远大抱负,但军事指挥才能了了,驭下无方,将士们离心离德,如同散沙。因此,在祖逖统率下,曾锐不可当,屡屡击败后赵军,收复大片失地的精锐之师,战斗力锐减,士气萎靡。后赵主石勒趁机挥军反攻,陆续夺占祖逖生前收复的襄城(今河南襄城)、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等地。祖约节节败退,退守寿春。
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王敦第二次起兵叛晋。祖约奉命率军回京,拱卫京师。他率军进驻寿阳,驱逐了王敦任命的淮南太守任台。王敦之乱被平定后,祖约因功封五等侯,进号镇西将军,率部屯驻寿阳,守卫东晋北部边境。
二、苏峻、祖约叛乱爆发缘由
按理说,苏峻、祖约为国家平定内乱、抵御外侮,都立下了功绩,也得到了朝廷官职、爵位的赐予,却缘何在短短几年内,就走上了叛国害民的道路,沦落为国家、民族的罪人?综观二人由功臣蜕变为罪人的历程,私欲膨胀,贪得无厌,是他们堕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苏峻因有功于国,且掌控精兵万人,武器精良,成为东晋江北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苏峻因而日渐骄纵,觊觎更高的官爵权力。为实现自己的野心,苏峻大量招纳亡命之徒和逃亡的罪犯,共谋大事。
咸和元年(326年)时,执掌中枢的中书令庾亮以谋反为名,诛杀政敌南顿王司马宗。其党羽卞阐等人逃到苏峻处隐匿。庾亮命苏峻送还卞阐等人苏峻却拒不奉命。由此导致庾亮、苏峻矛盾的产生。
其实,此事不过是庾亮、苏峻交恶的表象,真正的原因,则是325年晋明帝去世后,庾亮为强化皇权,逐步削弱拥兵自重的一些地方实力派的权力。他的这一执政措施,自然与野心勃勃,谋求更大权力的苏峻,针锋相对。
此外,祖约也自恃功高,认为朝廷授予自己的官爵,与自己的功绩不相配。尤其是,情商、才能平庸的祖约,竟然认为自己的名气、资历,不在郗鉴、卞壶两位流民帅之下。晋明帝在遗诏中,却将二人列为辅政大臣。这让祖约如鲠在喉,耿耿于怀。他判断,晋明帝遗诏,肯定被与郗、卞交厚的庾亮偷偷篡改过。加之咸和元年(326年),后赵军进攻寿春。祖约虽多次向朝廷求援,但都被朝廷拒绝。危急关头,苏峻及时派出援军,协助祖约击退后赵军。缘此一役,祖约更是视庾亮若仇敌,而对苏峻则感激涕零。
三、苏峻、祖约叛乱始末
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庾亮鉴于苏峻强横,决意征苏峻入朝任大司农,以解除其兵权。很多大臣,如卞壶、温峤等,都认为不宜操之过急。庾亮则认为:苏峻此时准备不足,羽翼未丰,即使因此将他逼反,也是小祸;若数年后,苏峻准备充分,再行作乱,就更难控制了。
苏峻得知消息后,派人向庾亮陈述自己不愿入朝任职,希望庾亮改变主意,被庾亮拒绝。苏峻担心遭庾亮谋害,遂决意抗命反叛。他深知祖约素来仇恨庾亮,于是派人联络祖约,共同起兵,讨伐庾亮。祖约欣然应允,一场弥天大乱,由此拉开帷幕。
此前,为防范荆州刺史陶侃,庾亮派密友温峤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温峤听说苏峻、祖约联手叛乱,担忧京师建康防卫空虚,意欲率军东援。他写信告知庾亮,庾亮急忙回信说:“吾忧西陲(荆州陶侃)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一步也。”(成语“不得/敢越雷池一步”源出此)
孔坦等向司徒王导建议,迅速派军阻截阜陵,扼守当利口,令苏峻军无法渡江南犯。王导虽然同意,但被庾亮否决。不久,苏峻军攻陷姑孰(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孰镇),渡过长江。庾亮才后悔莫及。
苏峻军逼近建康,沿途晋军多战败溃逃。咸和三年(328年)二月,苏峻军即将攻击蒋陵覆舟山。陶回预料,苏峻军将绕过晋军重兵驻守的石头城。他建议庾亮,派兵在小丹阳南道伏击,出敌不意,可获大捷。庾亮不从。而后,苏峻军果如陶回所料。由于迷路,只好抓了一个当地人带路,才得以继续前进。期间,军队混乱,指挥失灵。庾亮得知后,又追悔不及。
随着苏峻军逼近建康,战事越发激烈。卞壸等大臣、将帅,纷纷力战阵亡。庾亮准备誓死守卫建康,但部下竞相逃窜,无力再战。他只好带着三个弟弟,及少量部下,逃出建康,投奔驻守寻阳(今湖北武穴东南龙坪镇)的温峤。
苏峻叛军攻入建康后,大肆烧杀抢掠,裸剥士女。繁华京都,血流成河,顿成人间地狱。王导等公卿大臣齐聚大殿,守护晋成帝。苏峻素来敬重王导,拒绝部下尽杀王导等大臣的建议。他控制中枢,矫诏任命自己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以祖约为太尉、尚书令。派兵向四边扩张势力。
庾亮等到达寻阳后,假借庾太后名义,擢温峤、郗鉴官职,共商平叛大计。在温峤大力推荐、周旋下,庾亮等同意推举势力雄厚的荆州刺史陶侃为平叛诸军盟主,统一号令。陶侃虽因落选辅政大臣等事,素来与庾亮不睦,但激于大义,加之儿子陶瞻被叛军杀害,最终与庾亮冰释前嫌,应允统军平叛。
苏峻得知陶侃等联盟起兵后,鉴于虞潭等在吴郡等地起兵,自己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分兵抗击。同时,逼晋成帝及众大臣迁居石头城,作为人质。
东、西线晋军多次与苏峻军激战,互有胜负,战况胶着。陶侃决定采取持久战术,筑白石垒(又称白下。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北金川门外狮子山一带),围困苏峻。
南京市狮子山
此时,祖约部下一些将领勾结后赵,作为内应,配合后赵军攻陷寿春。祖约仓皇逃到历阳。
苏峻心腹路永等知道祖约兵败后,深感畏惧,劝苏峻尽诛大臣,以心腹取代之。苏峻不同意,路永等因而不满。王导趁机诱使路永归顺朝廷。后来,王导试图在路永等帮助下,救出晋成帝,投奔陶侃。因苏峻守备森严,没有成功。王导只好带着两个儿子、路永,逃到白石垒。
陶侃率水军向石头城发动进攻,庾亮、温峤也率步兵,由白石南进。苏峻醉酒,率军迎战。撤军途中,马匹停滞不前,陶侃部将彭世等用矛投掷苏峻,苏峻中矛,坠马被杀。苏峻部将虽又顽抗数月,但陆续或被杀,或投降。祖约则率宗族、亲信数百人,逃奔后赵。
石勒虽收留祖约,但对他甚为鄙视。不久,石勒下令,将祖约及其宗人、部下,全部杀戮。“亲属中外百余人悉灭之,妇女伎妾班赐诸胡”。唯祖逖10多岁的儿子祖道重,有赖原祖逖部将,此时在后赵任左卫将军的王安暗中救护,侥幸逃脱。至此,苏峻、祖约之乱,正式终结。
文史君说
起自晋成帝咸和二年冬,止咸和四年春的苏峻、祖约之乱,是东晋建国后,继王敦两次叛乱后,又一次几乎遭受灭国惨运的叛乱,恰如苏轼所说:“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灭烬。”叛乱不仅使东晋统治阶层又一次遭受重击,也给普通民众生命及财产,带来巨大伤亡和毁坏。这场叛乱,缘于统治阶层内部,以苏峻、祖约为首的流民酋帅,与以庾亮为首的门阀大族权争矛盾的激化。苏峻、祖约虽曾为国、为民,建立勋绩,但因私欲膨胀,野心勃勃,得陇望蜀,最终走向叛国害民之路。丧命殒身,祸及家人,亦可谓咎由自取。这一沉重教训,值得后人深思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