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由于纣王和其兄微子启的案例,有一个误解:在古代,倘若母亲生下儿子的时候是妾室,之后才扶正,那么这个儿子根据出生时木就把的身份,仍是庶子,母亲扶正后上的儿子才是嫡子。
这是对古籍的断章取义。纣王和他哥哥微子启的嫡庶之分,出自吕氏春秋,全文是:
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用法若此,不若无法。
这段话的重点,在最后那8个字:用法若此,不若无法。意思是若在礼法上用这种方式分嫡庶,还不如不分嫡庶了呢。
我们翻阅史书,也会发现,自秦汉以来,只要母亲扶正了,那么她在之前、之后生的儿子,全都是嫡子。
汉武帝本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他的母亲王娡被扶正为皇后之后,他便成为汉景帝的嫡长子,并被立为太子。
武则天生了4个儿子,其中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的时候生的。可李治的嫡长子,是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弘,而不是当皇后时生的李显,兄弟4人的继承顺位也是按照年龄顺序,先后是李弘、李贤、李显、李旦。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母亲吕氏只是侧妃,后来才扶正。他被立为皇太孙的诏书上,也赫然写着“嫡孙允炆”4个字。
可见,儿子是嫡子还是庶子,是根据母亲的身份变化的,母亲被扶正之后,原本的庶子,也会变成嫡子。
那我们不仅要问了:母亲原先是正妻的话,被废之后,儿子还是不是嫡子呢?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看看历史上的3个真实案例。
刘秀和郭圣通的长子刘彊
刘秀和郭圣通、阴丽华的狗血故事,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刘秀早在兄长被杀的时候,就已经迎娶阴丽华为妻,但因被派遣了远去洛阳的任务,只好暂时将阴丽华安置在她的娘家。
不料,刘秀这一去,为了得到真定王刘杨的支持,又娶了他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
刘秀经过多年奋战,建立东汉,登基为帝。此时他名义上有两个妻子,一个是原配阴丽华,一个是后娶的郭圣通。两人都是以妻子的身份明媒正娶进门的,但是皇后只能有一个。
不过,郭圣通有两个重要的优势,一是她的家族为刘秀称帝立下汗马功劳,二是当时她有儿子而阴丽华无子,对于皇帝而言,继承人是最重要的。
最终,郭圣通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后,她的儿子刘彊(音qiáng)以刘秀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
转眼15年过去了。郭圣通的娘家没落,而阴丽华家的外戚势力越来越大。
阴丽华在刘秀身边多年,亦和郭圣通一样,为刘秀生了5个儿子。其中她的长子刘庄聪慧异常,胜于太子刘彊,也深得刘秀喜爱。
刘秀和阴丽华这个初恋兼发妻,经过岁月的磨砺,感情也越来越深厚,反倒是郭圣通逐渐失宠。
在多重因素之下,刘秀废黜了郭圣通,改立阴丽华为皇后。
这时候,刘秀遇到了一个难题:皇后被废了,她的儿子还算不算是嫡长子?如果不算了,那么郭圣通的儿子刘彊,是不是该把太子之位让给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了?
刘秀毕竟是无过废后,影响已经非常不好了,若再无过废太子,事情就闹得太大了。
于是,刘秀只好暂时安抚刘彊说:我废的是你母亲,与你无关,你还是安心当好这个太子。
可刘彊怎么可能安心呢?
他觉得,自己的母亲已经被废,新皇后生有嫡子,他再占据着储君之位,实在是不合礼法。
更何况,皇帝但凡真心想保住太子,就不会把太子的母亲废了,而立生有儿子的其他女人当皇后,这不是明摆着会让太子陷入尴尬吗?
于是,他通过身边的兄弟和大臣,不断向刘秀传达一个请求:他甘愿让出太子之位,只求刘秀给他一个诸侯王的身份,让他奉养母亲,安度余生。
父子二人来回拉扯了两年之后,刘秀终于同意刘彊降为诸侯王,并以“子以母贵”为由,把阴丽华的长子刘庄立为太子。
刘彊由于识时务,主动退让,成为了历史上难得善终的废太子。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倘若生有嫡长子的皇后被废,那么她的儿子基本上不可能再稳坐太子之位了,毕竟皇帝已经有了新的嫡妻和新的嫡子了。
曹丕和甄宓的长子曹叡
曹叡的母亲,是著名的美人甄宓。很多人认为,甄宓是洛神赋里的女主人公。
甄宓本是曹丕的正妻。她虽然在遇到曹丕之前就已经嫁过人,可是曹丕被她的美貌吸引,依然禀告曹操,正式迎娶她过门。
一开始,曹丕与甄宓十分恩爱。她生的嫡长子曹叡,自幼聪颖,也极得曹操宠爱,曹操曾当众夸奖他:我基於尔三世矣。意思是,曹叡可以成就曹家3代基业。
然而,随着曹操去世,曹丕成为魏王,而后篡位成为皇帝,身边的美人越来越多,甄宓逐渐失宠。
且曹丕登基后不久,就把甄宓留在了邺城,既不把她接回自己身边,也不封她这个正妻为皇后。
此时,曹丕一生最爱的女人郭女王已经来到他身边。我们可以怀疑,曹丕是打算让甄宓给郭女王腾位置。
黄初二年,也就是曹丕登基两年后,曹丕以甄宓口出怨言为由,把甄宓赐死在邺城。
甄宓生前死后,都没有得到过皇后的名分,相当于不废而废了。曹叡这个原先的嫡长子,地位就尴尬了。
曹丕也没再把他当嫡长子对待,还把他从齐公废为平原侯。
随后,曹丕把郭女王正式立为皇后。
此时若是郭女王有儿子,那就是曹丕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曹丕肯定会把这个孩子立为太子。
不过郭女王始终无子。根据三国志记载,曹丕这段时间想立的太子人选,是另一个宠妃生的儿子曹礼。但曹礼年纪尚小,生母的身份又比较低微,曹丕一直在犹豫,迟迟定不下来。
随着儿子们渐渐长大,又有不少儿子夭折,曹丕猛然发现,自己所有的儿子里,最优秀、最能承担大任的,还是甄宓留下的曹叡。
若当时是大一统的太平盛世,曹丕可能可以放心立爱。但是当时三国鼎立,曹丕还是得看继承人的能力和素质。
曹丕虽然不愿承认甄宓的儿子是嫡子,但是曹叡同时也是长子。在郭女王无子的情况下,曹叡本也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不过,曹丕依然已经打算立曹叡为太子,就下定决心要进一步巩固曹叡的地位,不要让他被赐死的母亲拖了曹叡的后腿。
同时,曹丕也考虑到,他最爱的郭女王若是能有个儿子,将来能够更有依靠。
于是,曹丕下令,把曹叡过继给皇后郭女王。
曹叡再一次成为名正言顺地嫡长子,并最终继承了皇位,并在登基之后把自己的生母甄宓追封为皇后。
可以说,曹叡在母亲甄宓不废而废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嫡长子的宣称,那时候的曹丕并不打算立他为太子。
后来曹叡之所以能当上太子、继位为帝,还是因为曹丕没有名正言顺的嫡子,他又过继给了皇后郭女王,重新获得了嫡长子的身份。
从这个例子来看,儿子的嫡庶变化,是跟着母亲的身份变化的。
唐宪宗和郭贵妃长子李恒
前面的案例,我们都是通过皇帝和当事人的态度看出,母亲被废之后,儿子也不被视为嫡子。但是毕竟没有人直截了当地把这句话说出来。
而接下来的这个案例,当事人则给这个问题下了最终的定义。
这件事发生在唐朝。主人公是唐宪宗和他的郭贵妃。
早在唐宪宗登基之前,还是广陵郡王的的时候,郭氏就嫁给了他,成为正妻。可是唐宪宗登基之后,顾忌她是名将郭子仪的孙女,担心她会把持后宫,也担心外戚势大,只肯封她为贵妃,而不愿意立她为皇后。
不过,唐宪宗也没立别的女人当皇后。
这时候尴尬的事情发生了:郭贵妃早在当广陵王妃的时候,就生下了嫡长子李宥。可郭贵妃没能当上皇后,他的儿子李宥还算不算嫡长子呢?
唐宪宗强势地表示:当然不算。
李宥是唐宪宗的第3子。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唐宪宗把自己的庶长子李宁立为了皇太子。
尴尬的是,李宁仅仅当了2年太子,就因病去世。唐宪宗悲伤之余,又想立次子李恽为新太子。
可是,郭家在朝中的势力颇大,朝野上下支持郭贵妃之子李宥的人相当多,唐宪宗此前强行把郭贵妃降妻为妾,又立生母出身卑微的长子李宁为太子,已经是顶着极大的压力了。
这下子,李宁年仅19岁就早逝,唐宪宗想要再立生母同样出身卑微的次子为太子,郭家的支持者们可就不愿意答应了。
经过一番拉锯之后,唐宪宗无奈退让,决定立李宥为太子。
他让次子李恽写了一封让表,大致意思是虽然按照长幼顺序,长兄去世之后应该轮到他当太子,可是他自觉无德无福,愿意把储君之位让给三弟李宥。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唐宪宗之所以不愿意把原配郭贵妃立为皇后,就是因为不想立有郭家支持的李宥为太子,所以选择以降妻为妾的方式剥夺李宥的嫡长子身份。奈何他看中的太子李宁英年早逝,他也不得不屈服了。
事实上,当正妻被废的那一刻,讨论她的儿子还是不是嫡子,已经没有意义了。
古代的皇后被废,本就不容易。大臣们的观念是,皇帝是他们的父亲,皇后是他们的母亲,儿子怎么能眼睁睁看着父亲休弃母亲呢?
古代皇帝废后,都会被视为失德,一定会被大臣劝谏,写在史书上,也会被视为污点。
而当皇后生有儿子的时候,这个儿子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太子。若是废了皇后,那太子怎么办?太子若是母家卑微,都是很大的劣势,他若有一个被废弃的母亲,还能坐稳储君之位吗?
再有就是,皇帝如果不喜欢皇后,大不了像汉宣帝一样,基本不见自己的第三任皇后王氏。要闹到废后这一步,可以说事情已经相当严重了。
所以,一般来说,当皇后有儿子的时候,皇帝对皇后再不满,哪怕是为了太子,也不会轻易废后。当皇帝不顾太子的体面非要废后的时候,往往真正想废的不是皇后,而是太子。
你觉得是不是呢?
这是对古籍的断章取义。纣王和他哥哥微子启的嫡庶之分,出自吕氏春秋,全文是:
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用法若此,不若无法。
这段话的重点,在最后那8个字:用法若此,不若无法。意思是若在礼法上用这种方式分嫡庶,还不如不分嫡庶了呢。
我们翻阅史书,也会发现,自秦汉以来,只要母亲扶正了,那么她在之前、之后生的儿子,全都是嫡子。
汉武帝本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他的母亲王娡被扶正为皇后之后,他便成为汉景帝的嫡长子,并被立为太子。
武则天生了4个儿子,其中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的时候生的。可李治的嫡长子,是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弘,而不是当皇后时生的李显,兄弟4人的继承顺位也是按照年龄顺序,先后是李弘、李贤、李显、李旦。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母亲吕氏只是侧妃,后来才扶正。他被立为皇太孙的诏书上,也赫然写着“嫡孙允炆”4个字。
可见,儿子是嫡子还是庶子,是根据母亲的身份变化的,母亲被扶正之后,原本的庶子,也会变成嫡子。
那我们不仅要问了:母亲原先是正妻的话,被废之后,儿子还是不是嫡子呢?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看看历史上的3个真实案例。
刘秀和郭圣通的长子刘彊
刘秀和郭圣通、阴丽华的狗血故事,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刘秀早在兄长被杀的时候,就已经迎娶阴丽华为妻,但因被派遣了远去洛阳的任务,只好暂时将阴丽华安置在她的娘家。
不料,刘秀这一去,为了得到真定王刘杨的支持,又娶了他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
刘秀经过多年奋战,建立东汉,登基为帝。此时他名义上有两个妻子,一个是原配阴丽华,一个是后娶的郭圣通。两人都是以妻子的身份明媒正娶进门的,但是皇后只能有一个。
不过,郭圣通有两个重要的优势,一是她的家族为刘秀称帝立下汗马功劳,二是当时她有儿子而阴丽华无子,对于皇帝而言,继承人是最重要的。
最终,郭圣通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后,她的儿子刘彊(音qiáng)以刘秀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
转眼15年过去了。郭圣通的娘家没落,而阴丽华家的外戚势力越来越大。
阴丽华在刘秀身边多年,亦和郭圣通一样,为刘秀生了5个儿子。其中她的长子刘庄聪慧异常,胜于太子刘彊,也深得刘秀喜爱。
刘秀和阴丽华这个初恋兼发妻,经过岁月的磨砺,感情也越来越深厚,反倒是郭圣通逐渐失宠。
在多重因素之下,刘秀废黜了郭圣通,改立阴丽华为皇后。
这时候,刘秀遇到了一个难题:皇后被废了,她的儿子还算不算是嫡长子?如果不算了,那么郭圣通的儿子刘彊,是不是该把太子之位让给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了?
刘秀毕竟是无过废后,影响已经非常不好了,若再无过废太子,事情就闹得太大了。
于是,刘秀只好暂时安抚刘彊说:我废的是你母亲,与你无关,你还是安心当好这个太子。
可刘彊怎么可能安心呢?
他觉得,自己的母亲已经被废,新皇后生有嫡子,他再占据着储君之位,实在是不合礼法。
更何况,皇帝但凡真心想保住太子,就不会把太子的母亲废了,而立生有儿子的其他女人当皇后,这不是明摆着会让太子陷入尴尬吗?
于是,他通过身边的兄弟和大臣,不断向刘秀传达一个请求:他甘愿让出太子之位,只求刘秀给他一个诸侯王的身份,让他奉养母亲,安度余生。
父子二人来回拉扯了两年之后,刘秀终于同意刘彊降为诸侯王,并以“子以母贵”为由,把阴丽华的长子刘庄立为太子。
刘彊由于识时务,主动退让,成为了历史上难得善终的废太子。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倘若生有嫡长子的皇后被废,那么她的儿子基本上不可能再稳坐太子之位了,毕竟皇帝已经有了新的嫡妻和新的嫡子了。
曹丕和甄宓的长子曹叡
曹叡的母亲,是著名的美人甄宓。很多人认为,甄宓是洛神赋里的女主人公。
甄宓本是曹丕的正妻。她虽然在遇到曹丕之前就已经嫁过人,可是曹丕被她的美貌吸引,依然禀告曹操,正式迎娶她过门。
一开始,曹丕与甄宓十分恩爱。她生的嫡长子曹叡,自幼聪颖,也极得曹操宠爱,曹操曾当众夸奖他:我基於尔三世矣。意思是,曹叡可以成就曹家3代基业。
然而,随着曹操去世,曹丕成为魏王,而后篡位成为皇帝,身边的美人越来越多,甄宓逐渐失宠。
且曹丕登基后不久,就把甄宓留在了邺城,既不把她接回自己身边,也不封她这个正妻为皇后。
此时,曹丕一生最爱的女人郭女王已经来到他身边。我们可以怀疑,曹丕是打算让甄宓给郭女王腾位置。
黄初二年,也就是曹丕登基两年后,曹丕以甄宓口出怨言为由,把甄宓赐死在邺城。
甄宓生前死后,都没有得到过皇后的名分,相当于不废而废了。曹叡这个原先的嫡长子,地位就尴尬了。
曹丕也没再把他当嫡长子对待,还把他从齐公废为平原侯。
随后,曹丕把郭女王正式立为皇后。
此时若是郭女王有儿子,那就是曹丕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曹丕肯定会把这个孩子立为太子。
不过郭女王始终无子。根据三国志记载,曹丕这段时间想立的太子人选,是另一个宠妃生的儿子曹礼。但曹礼年纪尚小,生母的身份又比较低微,曹丕一直在犹豫,迟迟定不下来。
随着儿子们渐渐长大,又有不少儿子夭折,曹丕猛然发现,自己所有的儿子里,最优秀、最能承担大任的,还是甄宓留下的曹叡。
若当时是大一统的太平盛世,曹丕可能可以放心立爱。但是当时三国鼎立,曹丕还是得看继承人的能力和素质。
曹丕虽然不愿承认甄宓的儿子是嫡子,但是曹叡同时也是长子。在郭女王无子的情况下,曹叡本也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不过,曹丕依然已经打算立曹叡为太子,就下定决心要进一步巩固曹叡的地位,不要让他被赐死的母亲拖了曹叡的后腿。
同时,曹丕也考虑到,他最爱的郭女王若是能有个儿子,将来能够更有依靠。
于是,曹丕下令,把曹叡过继给皇后郭女王。
曹叡再一次成为名正言顺地嫡长子,并最终继承了皇位,并在登基之后把自己的生母甄宓追封为皇后。
可以说,曹叡在母亲甄宓不废而废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嫡长子的宣称,那时候的曹丕并不打算立他为太子。
后来曹叡之所以能当上太子、继位为帝,还是因为曹丕没有名正言顺的嫡子,他又过继给了皇后郭女王,重新获得了嫡长子的身份。
从这个例子来看,儿子的嫡庶变化,是跟着母亲的身份变化的。
唐宪宗和郭贵妃长子李恒
前面的案例,我们都是通过皇帝和当事人的态度看出,母亲被废之后,儿子也不被视为嫡子。但是毕竟没有人直截了当地把这句话说出来。
而接下来的这个案例,当事人则给这个问题下了最终的定义。
这件事发生在唐朝。主人公是唐宪宗和他的郭贵妃。
早在唐宪宗登基之前,还是广陵郡王的的时候,郭氏就嫁给了他,成为正妻。可是唐宪宗登基之后,顾忌她是名将郭子仪的孙女,担心她会把持后宫,也担心外戚势大,只肯封她为贵妃,而不愿意立她为皇后。
不过,唐宪宗也没立别的女人当皇后。
这时候尴尬的事情发生了:郭贵妃早在当广陵王妃的时候,就生下了嫡长子李宥。可郭贵妃没能当上皇后,他的儿子李宥还算不算嫡长子呢?
唐宪宗强势地表示:当然不算。
李宥是唐宪宗的第3子。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唐宪宗把自己的庶长子李宁立为了皇太子。
尴尬的是,李宁仅仅当了2年太子,就因病去世。唐宪宗悲伤之余,又想立次子李恽为新太子。
可是,郭家在朝中的势力颇大,朝野上下支持郭贵妃之子李宥的人相当多,唐宪宗此前强行把郭贵妃降妻为妾,又立生母出身卑微的长子李宁为太子,已经是顶着极大的压力了。
这下子,李宁年仅19岁就早逝,唐宪宗想要再立生母同样出身卑微的次子为太子,郭家的支持者们可就不愿意答应了。
经过一番拉锯之后,唐宪宗无奈退让,决定立李宥为太子。
他让次子李恽写了一封让表,大致意思是虽然按照长幼顺序,长兄去世之后应该轮到他当太子,可是他自觉无德无福,愿意把储君之位让给三弟李宥。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唐宪宗之所以不愿意把原配郭贵妃立为皇后,就是因为不想立有郭家支持的李宥为太子,所以选择以降妻为妾的方式剥夺李宥的嫡长子身份。奈何他看中的太子李宁英年早逝,他也不得不屈服了。
事实上,当正妻被废的那一刻,讨论她的儿子还是不是嫡子,已经没有意义了。
古代的皇后被废,本就不容易。大臣们的观念是,皇帝是他们的父亲,皇后是他们的母亲,儿子怎么能眼睁睁看着父亲休弃母亲呢?
古代皇帝废后,都会被视为失德,一定会被大臣劝谏,写在史书上,也会被视为污点。
而当皇后生有儿子的时候,这个儿子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太子。若是废了皇后,那太子怎么办?太子若是母家卑微,都是很大的劣势,他若有一个被废弃的母亲,还能坐稳储君之位吗?
再有就是,皇帝如果不喜欢皇后,大不了像汉宣帝一样,基本不见自己的第三任皇后王氏。要闹到废后这一步,可以说事情已经相当严重了。
所以,一般来说,当皇后有儿子的时候,皇帝对皇后再不满,哪怕是为了太子,也不会轻易废后。当皇帝不顾太子的体面非要废后的时候,往往真正想废的不是皇后,而是太子。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