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派小说
猴岛论坛
用户登录
注册账号
登录后才能发帖
0
写作素材
我国历史上的七大著名托孤大臣,谁无愧于所托?谁又所托非人?
[野史八卦]
我国历史上的七大著名托孤大臣,谁无愧于所托?谁又所托非人?
刷新数据
阅读:
55
回复:
1
2076160738
回复楼主
发消息
举报
使用道具
加好友
引用
收藏本帖
sarahyu00
(书友联盟成员)
楼主
2024-12-27
君王与臣子之间的关系有好有坏,最坏的莫过于谋反之臣,最好的莫过于托孤之臣。
君臣之间的托孤与百姓之间的托孤不同,皇帝托付的不仅仅是这个孩子,还有整个国家的未来。
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七位托孤之臣中,谁完成了先主所托?谁断送了整个国家的未来?
一、伊尹
伊尹是夏末商初人,辅佐商汤推翻夏朝,奠定商朝基业,被商汤临终前委以托孤重任,封为尹,因而后世称其为伊尹。
伊尹出身低微,其母为居住在伊水之畔从事桑蚕的奴隶。传说伊尹的母亲在生他之前曾做一梦,梦中有神告知石臼将发大水,让她向东跑且勿回头。
但她在逃跑时忍不住回头,结果被惩罚化作空桑树,而伊尹就诞生于这空桑之中,后被有莘氏部落的人发现,由庖人收养长大。
伊尹自幼聪慧异常,勤学好思,虽在田野耕种,却对尧舜之道了然于心,且跟随庖人学习烹饪之术时,能从烹饪治理中悟出“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治国之理。
商汤成为商国国君后,与有莘氏联姻,伊尹作为陪嫁奴隶来到商汤身边。
一次,伊尹借烹调、五味与商汤谈论天下大势和治国之道,指出夏朝民心离散,天命在商,劝汤承担灭夏救民的大任。
汤由此知晓伊尹有经天纬地之才,便赦免其奴隶身份,任命为右相,辅佐自己治理商国。
在灭夏过程中,伊尹展现出卓越的战略才能。
他先去夏都斟鄩卧底,联系失宠的妹喜获取情报,同时进献宝物麻痹夏桀,回到商都后宣传夏桀暴虐无道,扩大敌人内部矛盾,辅佐商汤以仁德治国,争取诸侯和百姓的支持。
还首次将情报收集与人心向背应用于战争,为商汤制定了先灭夏朝小附属国,再拉拢中等国家、搞好与大国的外交关系孤立夏朝,最后召集诸侯伐桀的战略,助力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商汤去世后,伊尹又相继辅佐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四位君主,他作《伊训》告诫太甲要避免“巫风”“淫风”“乱风”等不良风气,否则将导致家国灭亡。
太甲即位之初,不理政事,只知享乐,对不顺从者任意处罚和杀戮,完全违背商汤的做法,伊尹多次规劝无果后,将太甲放逐至商汤陵旁边的桐宫,令其思过。
太甲在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学习伊尹的训词,悔过自责。三年后,伊尹亲自迎太甲回朝,还政于太甲。
太甲复位后,“处仁迁义”“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伊尹作《太甲》三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尊为“大宗”。
对于伊尹放太甲一事,也有不同记载,如《竹书纪年》称伊尹是篡夺了太甲的帝位,将太甲囚禁在桐宫,七年后太甲逃出杀了伊尹夺回帝位。
但从甲骨文来看,商王祭祀伊尹的卜辞众多,伊尹在商王祀典中地位极高。
若是伊尹曾谋篡王位,后世商王的祀典中恐怕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由此可推测伊尹大概率没有篡权,而是真心辅佐商王太甲,所以得到后人持续尊重和高规格祭祀。
伊尹一生辅佐五代君王,尤其是在太甲之事上,虽放逐君主,但目的是为了让其改过自新,最终还政于太甲,可谓尽忠而有节,没有辜负先王的托孤重任。
为商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理念也流传后世。
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伊尹也因此被后世尊为贤相和政治家的典范,其事迹被历代传颂。
成为托孤大臣中尽忠职守的楷模之一,为后世所敬仰和效仿,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周公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也是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周公自幼笃行仁义,恪守孝道,成年后常与武王商量国事,为武王所信赖,是伐纣的重要谋士和将领,手持大钺护卫武王,昭告天下,革殷之命,兴周之祀,以顺应天意。
武王灭殷后,封周公旦于鲁地的曲阜,但周公未就封,而是留在武王身边辅佐。
周武王晚年疾病缠身,临终前选定周公等人为托孤大臣,将年幼的成王托付给周公,希望他念及兄弟之情,辅佐成王治理国家。
成王即位后,因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周公主动包揽所有朝政,他执政期间,重视招揽人才,吃饭时若有人求见,会立刻吐掉口中食物接见客人,生怕错过贤才。
而周公的揽政之举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猜忌,他的兄弟管叔、蔡叔认为周公有篡位之心,四处散布谣言。
周公看在兄弟情分上,起初并未与他们计较,没想到他们变本加厉,伙同纣王的儿子武庚和东夷部落造反。
周公无奈之下,毅然率军东征,历经三年平定叛乱,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将霍叔革职,并将一大批商朝贵族即“顽民”迁至新建的洛邑,派兵监视。
此后,周公又继续分封诸侯,巩固周朝统治,同时制定礼乐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涵盖饮食、起居、祭祀、丧葬嫁娶等各个方面。
成为西周社会各种制度和行为的典范,加强了周王朝对各诸侯统治的正统性,也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周公摄政七年后,周成王长大成人,周公毫无贪恋权势之心,将政权交还给成王,自己则退居臣位,继续尽心辅佐成王。
周公一生对周王朝忠心耿耿,虽大权在握却无丝毫僭越之心,在他的辅佐下,周成王得以顺利成长并稳固统治,周王朝也走向繁荣昌盛,成就了“成康之治”的盛世局面,周公也因此成为后世贤臣楷模。
其忠诚与贤能被历代传颂,其事迹被后世奉为托孤大臣的典范,证明了他无愧于周武王的托孤重任。
为周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品德和才能也为后世所敬仰和推崇,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三、霍光
霍光,字子孟,河东平阳人,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
其出身平凡,父亲霍仲孺是县中小吏,与平阳侯府侍女卫少儿私通生下霍去病,后又娶妻生下霍光。
霍去病发迹后,霍光十余岁便被带到长安,开始仕途,先后担任郎官、侍中等职,后官至光禄大夫、奉车都尉,得以侍奉汉武帝左右。
汉武帝在位后期,巫蛊之祸使朝堂动荡,卫太子刘据自杀,汉朝统治陷入危机。
武帝临终前,权衡再三,选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田千秋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霍光位列托孤大臣之首。
汉武帝之所以如此信任霍光,一来是因其在身边侍奉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犯丝毫差错。
二来霍家在卫氏失势后已无强大背景,霍光只能依附皇权,
再者,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与怀念,也使他对霍光格外重视和栽培,认为他是可堪大用的忠臣。
汉昭帝即位初期,霍光便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决断力。
当时宫中常现怪异之事,霍光担心皇帝印玺丢失,欲召尚符玺郎收取印玺,却遭到拒绝。
尚符玺郎按剑直言:“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霍光并未因他的顶撞而惩处,反而赞赏其忠义,并于次日下诏为其增加两级俸禄,此事令霍光在朝中威望大增。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霍光与上官桀、桑弘羊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上官桀为让孙女上官氏成为皇后,多次向霍光求情,均被驳回,因而心生怨恨;桑弘羊则因霍光推行的一些政策触动其利益,也与之产生嫌隙。
于是,上官桀、桑弘羊联合燕王刘旦、盖长公主等人,企图发动政变,诛杀霍光,废除汉昭帝,另立燕王刘旦为帝。但汉昭帝聪慧过人,对霍光深信不疑,识破了他们的阴谋。
霍光迅速采取行动,将参与政变的人员一网打尽,彻底铲除了政敌,从此独揽朝政大权。
在霍光的辅政下,汉昭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如减轻田租、口赋,推行“假民公田”,安置流民等,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逐渐繁荣,汉朝国力也开始复苏,出现了“昭宣中兴”的良好开端。
尽管此时霍光权势滔天,但他始终没有僭越称帝的举动,依然尽心竭力地辅佐汉昭帝,致力于汉朝的稳定与发展。
可惜汉昭帝英年早逝,且无子嗣继承皇位。
霍光在深思熟虑后,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
然而,刘贺在位仅二十七天,便因行为荒诞不经,被霍光联合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由废黜,送回封地,削去王号,降为海昏侯。
随后,霍光又拥立汉武帝曾孙刘病已(即汉宣帝刘询)为帝。
汉宣帝即位初期,对霍光心存忌惮,毕竟霍光之前有过废立皇帝的举动,其权势威望让宣帝如芒在背。
霍光也深知宣帝心思,曾试图将女儿霍成君立为皇后,却遭到宣帝拒绝。
后来,霍光的继室为使女儿当上皇后,竟暗中谋害了宣帝的原配皇后许平君,此事让霍光的声誉受到极大损害。
霍光一生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废帝、汉宣帝四代帝王,执政长达二十年,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在汉武帝后期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的情况下,通过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朝国力得以恢复,成功开创了“昭宣中兴”的繁荣局面,堪称汉室中兴之臣。
然而,他晚年在权力交接和家族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未能约束家人的行为,导致霍氏家族在他死后因谋反罪名被满门抄斩,其本人虽未直接参与谋反,但也难辞其咎,这也成为他辉煌一生的一大污点。
不过,从整体上看,霍光在辅政期间对汉室忠心耿耿,兢兢业业,没有辜负汉武帝的托孤重任。
其历史功绩和地位依然值得肯定,死后也被汉宣帝列为麒麟阁功臣之首,成为西汉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人物,为后世研究汉代政治制度和权力斗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案例和深刻的启示。
四、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便在隆中隐居。
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策,为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伐吴失败后,刘备于永安举国托付于诸葛亮。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
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虽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但也极大地消耗了曹魏的实力,使其不敢轻易对蜀汉发动大规模战争。
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子的忠,又有父亲的爱,他事必躬亲,生怕辜负先帝的托孤之重,刘禅也曾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而朝中时常有小人作祟,干扰诸葛亮北伐大业,刘禅也经常听信谗言,将前方作战的诸葛亮召回,使得诸葛亮心力交瘁,但他依然毫无怨言,继续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不懈努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刘禅委派大臣人选,操心蜀汉的未来。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刘备托孤的忠诚,他的品德和才能为后世所敬仰,其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也是托孤大臣中当之无愧的楷模,为蜀汉政权的延续和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智慧和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深远,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理想而不懈奋斗。
五、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出身世家,自幼聪慧,有“鹰视狼顾”之相,曹操听闻其名后,欲征辟他入朝为官,司马懿却因汉室被曹氏掌控,起初不愿屈居曹操麾下,后曹操任丞相,以强制手段威胁,司马懿才被迫进入曹操幕府,担任文学掾,负责处理文字事务和教育曹家子弟等工作,凭借自身才能逐渐获得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后,司马懿辅佐曹丕赢得了储位之争,曹丕临终之际,任命司马懿和曹真为托孤重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曹叡即位后,司马懿多次领兵出征,抵御蜀汉诸葛亮的北伐。
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阻挡了蜀汉的进攻,为曹魏政权的稳定立下赫赫战功,其权势和威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魏明帝曹叡英年早逝,临终前将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和曹爽。
起初,曹爽凭借宗室身份,排挤司马懿,使其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司马懿为求自保,选择隐忍蛰伏,称病在家,暗中却在谋划反击。
公元 249年,曹爽陪同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扫魏明帝之墓,司马懿趁机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洛阳城的局势,并以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曹爽的罪行,要求他立即投降。
曹爽优柔寡断,最终选择放弃抵抗,向司马懿投降,然而不久后,司马懿便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曹魏的军政大权自此全部落入司马氏之手,司马家族开始掌控曹魏政权,为后来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历经三代君主,凭借其政治谋略和军事才能逐渐掌握大权,虽然在早期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最终却篡夺了曹魏政权,违背了托孤大臣应尽的忠诚义务。
其行为开启了一个混乱衰弱的时代,致使中原大地陷入数百年的动荡之中,无数生灵涂炭,因此被后世视为所托非人。
其行径也为人所不齿,成为历史上托孤大臣中背叛君主的典型代表,其故事也为后世在权力交接和君臣关系的处理上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警示。
六、檀道济
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人,东晋末年、南朝刘宋著名将领,南朝刘宋开国元勋。
他出身寒门,父母早亡,后投身刘裕部下,随刘裕平定桓玄之乱。
义熙十二年(416年),檀道济作为先锋帮助刘裕攻灭后秦,刘裕登基称帝后,封檀道济为护军将军,永修县公,食邑两千户,并监管淮南各路军事。
刘裕病重逝世前,任命檀道济为顾命大臣,辅佐宋少帝刘义符。
刘义符即位后,因年幼贪玩,不理朝政,谢晦、傅亮、徐羡之三位大臣商议废帝,由刘裕三子刘义隆继位。
他们知晓檀道济在军中声望较高,便拉拢他参与此事。
檀道济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景平二年(424年),几人成功发动政变,废黜宋少帝,拥立刘义隆为帝,檀道济也被进为征北将军,封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
文帝刘义隆时期,檀道济平定谢晦叛乱,并率军抵抗北魏,封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其威名远扬,然而这也引起了文帝的猜忌。
元嘉十三年(436年),宋文帝病重,刘义康担心文帝死后檀道济无人可制,便假作诏书,诱捕了檀道济及其十一个儿子和两员猛将,并以“谢灵运叛逆明显,但他却赞同其邪说,常为他隐瞒”这样牵强的理由,将他们全部斩杀。
檀道济被收捕时,愤怒地将帽子摔在地上,目眦尽裂,说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檀道济从军二十余年,一生戎马倥偬,是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后为刘宋保卫边境,抗击北魏,战绩卓著,留下“唱筹量沙”的经典战例,保全了刘宋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刘宋的统治。
但他参与废帝之事,虽可能有无奈之举,却也违背了臣子的本分,而宋文帝自毁长城的做法,也使刘宋王朝失去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在后来北魏的进攻中陷入被动,令人叹息。
七、顾命八大臣(咸丰皇帝托孤)
咸丰皇帝临终前,鉴于儿子载淳年幼,任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载淳处理朝政,希望借助他们的忠诚和才能,稳定朝局,保障大清帝国的延续和发展。
载垣,怡贤亲王胤祥的五世孙,世袭和硕怡亲王爵位,是十二家世袭铁帽子王之一,在朝中历任左中正、宗令、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位高权重,深受咸丰帝的信任。
因而成为顾命八大臣之首;端华,满洲镶蓝旗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三子,道光六年封三等辅国将军,历任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等职务,
同样是咸丰帝临终前托付的重要大臣;景寿,满洲镶黄旗人,云贵总督明瑞曾孙,工部尚书博启涂之子,他还是道光帝的女婿,
驸马爷的身份使他在朝中也颇具地位,担任蒙古都统、御前大臣等职;肃顺,满洲镶蓝旗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与端华是亲兄弟,
自道光中期以来,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以铁腕吏治、整肃官场政风而闻名,深为咸丰帝信赖,
在八大臣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穆荫,满洲正白旗人,历任礼部侍郎、署左翼总兵、理藩院尚书兼都统、兵部尚书等职,长期在军机处任职,熟悉朝廷政务和军事事务;
匡源,山东胶州人,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编修、咸丰帝老师、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军机大臣上行走等职务,才学出众,是咸丰帝身边的重要谋士之一;
杜翰,山东滨县人,帝师杜受田的长子,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检讨、工部侍郎、军机大臣上行走等职务,因其父的缘故,也深得咸丰帝的信任;
焦佑瀛,天津人,举人出身,文笔敏捷,才干超群,经肃顺推荐进入军机处学习行走,咸丰帝的诏书多出其手,后被任命为“顾命八大臣”之一,负责处理朝廷的重要文书事务。
咸丰帝为了平衡各方势力,还赐予母后皇后慈安“御赏”印章,圣母皇后慈禧“同道堂”印章(由慈禧代管),规定凡朝廷谕旨,需同时加盖这两枚印章及八大臣拟定的谕旨才能生效,以此来确保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相互制约,共同辅佐幼帝。
而咸丰帝的这一安排未能避免权力斗争的发生。
两宫太后慈禧和慈安对顾命八大臣专权的行为深感不满,而顾命八大臣则认为太后不应过多干涉朝政,双方矛盾逐渐激化。
此时,被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的恭亲王奕䜣也与两宫太后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
1861年 11月 2日,慈禧太后和奕䜣等人发动辛酉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除了顾命八大臣的职务。
载垣、端华被赐自尽,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景寿被削职但保留公爵及额驸品级,穆荫被革职流放新疆,匡源、杜翰、焦佑瀛也被革职。
至此,咸丰帝精心安排的顾命八大臣辅政体制仅仅维持了两个月左右便宣告瓦解,大清的政治权力落入了慈禧太后和奕䜣等人手中,开启了慈禧太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时期,对晚清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顾命八大臣在受命后不久就被铲除,他们尚未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充分展示其辅政能力和成效,因此很难确切地判断他们是否无愧于咸丰帝的托孤重任。
但从他们与两宫太后及奕䜣之间的权力斗争来看,这场政治冲突不仅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权力争夺的激烈程度,也凸显了咸丰帝托孤安排的漏洞和不足之处,为后世在权力交接和政治制度设计方面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
七个人里只有司马懿坏事做尽,不但夺了曹魏的基业,还开创了一个羸弱不堪的晋朝,让中原大地陷入了数百年的动乱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死于他的贪念……
来源:搜狐新闻
转侵删
分享
正序阅读
只看楼主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发消息
举报
使用道具
加好友
引用
茗日暮影
(派派版主)
沙发
2024-12-30
已审核
相关推荐:
毒害太子私通公主的托孤重臣,孙峻最后下场如何?
柴荣一代明君,为何不留下忠臣托孤,最终导致赵匡胤政变得手
历史上托孤大臣为何总无好下场 老想制约皇帝
匈奴王子金日磾为何会成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