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umeiling)
请对全文排版,无排版主题帖不予加分。
版规:加分主题帖内容排版需要清楚简洁,排版混乱的主题帖不予加分。(素材版无特定排版要求,但由于加分帖内容较多,章节/段落之间需要有一定标记,如加粗,加亮,分隔线等方便大家阅读。) (2025-01-15 12:03) —
版规:加分主题帖内容排版需要清楚简洁,排版混乱的主题帖不予加分。(素材版无特定排版要求,但由于加分帖内容较多,章节/段落之间需要有一定标记,如加粗,加亮,分隔线等方便大家阅读。) (2025-01-15 12:03) —
公元211年至214年刘备入蜀这段历史,能让我们看懂一个事实:古代社会的权力斗争之下,那些平时“伟光正”的人物一旦“腹黑”起来,也够渗人的。
这段历史其实还包含很多年之前的一些复杂渊源,同样也很有意思。
法正的邀请,刘备的窃喜
建安十六年(211年),身为荆州(三国时湖南湖北一带)州牧(相当于省长)的刘备收到了一个十分利好的邀请。
大约是这一年的夏天,益州(三国时的巴蜀一带,今天的四川重庆地区)的好友法正来到荆州拜访刘备。
两个人在前几年已经见过两次面了。那时候刘备正在忙活着跟孙权、曹操一起打赤壁之战,法正是奉自己的上司——益州州牧刘璋的命令,过来慰问刘备并给刘备送人手的。
那两次见面,两人相谈甚欢。
法正这人在益州名义上是个高级军事幕僚(军议校尉),但是他为人不拘小节,甚至有点不爱讲礼貌。不过,他的脑瓜子好使,特别能侃,而且点子非常多,给领导出主意的能力很强。
法正
刘备已经在官场和酒桌闯荡了好多年,特别善于看透别人,而且也爱才,所以前两次见面的时候,刘备对这个大大咧咧、说话溜贼的法正很是喜爱。因此两个人甚至不分宾主,在酒桌上喝得畅快淋漓。
刘备
但是酒喝大了,酒精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撕破人的隐私防线。所以,酒桌上,喝得尽兴的法正向刘备哭诉,说自己在益州不得志:上级不待见自己,调不了职,涨不了工资;同事又算计自己,天天给他穿小鞋子,还在背地里打他的小报告。所以自己空有一番本事,就是不被认可,天大的才干发挥不出来。
听着法正大吐苦水,刘备也跟着不得劲,于是连番劝慰:难为兄弟了,真不容易。
不过,酒桌上虽是如此,但酒醒之后,两人主要还是客客气气地谈公事,丝毫不提醉酒之后的那些话。
因为有些话只需说一次,大家心里明白就行了。
如今,法正第三次来到刘备这,两人都很高兴,于是再次摆上酒席,准备一醉方休。
不过这回法正没打算喝醉,而是在酒过三巡以后,把自己的上司刘璋发出的邀请告诉了刘备。
法正先把刘璋的邀请信给刘备递了过去。
信上说:皇叔你好。你知道吗?曹操自打赤壁之战输了以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如今,他磨刀霍霍,准备向西发展势力范围。前阵子,他已经开始着手攻打汉中(今陕西南部汉中市)。汉中是益州的北方门户,曹操要是拿下汉中,下一步百分百肯定要入侵益州。可是,现在益州这地方形势也不好,大家都担心曹操势力太大,抵挡不住,所以我们一起商量决定让皇叔您带人过来帮助我们抵挡曹操。请您务必不要推辞。
刘备读完信,眼睛闪闪发亮。法正跟他说:大人,这可是好事啊。
刘备点点头,意味深长地看着法正,也说:是,好事。
然后,法正身子往前探,使了使眼色,让刘备凑过来。接着,他压低声音,把益州的真实情况告诉了刘备。
刘备一字不落地听在耳里,表情淡然,但内心激动万分。
刘焉的造孽,刘璋的苦恼
建安十六年,益州州牧刘璋的日子不好过。
《三国演义》把刘璋刻画的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其实真实的刘璋虽说没有雄才伟略,但至少也是懂一些官场规矩和权利场潜规则的,只不过他性格上还是偏于软心肠。所以,作为一州之长,他干的不算成功,尤其是管不了手底下的那帮人,而且益州本地老百姓也不怎么喜欢他。
刘璋
为什么老百姓不喜欢他?除了治理能力不是太强以外,还有刘璋他父亲刘焉的原因。
话说刘焉当年是大汉政府的部级官员,享受高级待遇(位列九卿),分管皇家祭祀和国家教育事务(太常)。
不过,刘焉在朝廷工作(帝都洛阳)的那几年,当政的皇帝是汉灵帝。汉灵帝属于政务处理能力较差的皇帝,虽然算不上昏君,但确实没啥实际管理能力。中央的主要权力被他老婆,也就是皇后一家人,以及太监们来回把持。
皇后一家和太监一党在朝廷里连番上演《权利的游戏》东汉版,天天就是你算计我,我恶心你。好多人因为卷进这两家人的斗争,导致被刺杀、被判杀或者被逼自杀。以至于大家伙根本没心思去处理国计民生问题。结果就是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
刘焉
刘焉觉得朝廷的环境太危险,没准哪天就被稀里糊涂地卷进两派斗争里去,然后莫名其妙地就挂了。所以,他就寻思着找个机会去地方任职,远离帝都的是非。
后来,西北西南一带的暴民贼寇闹事,地方官员不是被杀就是逃跑,使得那些地方几乎成了无政府状态。趁此机会,刘焉跟几个同事一起建议朝廷,让他们这批有皇室背景的朝廷重臣亲自去地方坐镇(以列卿出任州牧)。一方面可以代表大汉政府施加影响,稳住地方人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在基层锻炼的目的,提升高级官员的执政水平。这样岂不是很香?
把持朝政的皇后一家跟太监一派虽然沉迷于窝里斗,但是好歹也知道如果全国各地都闹事,那么将来就没有税收了,那也就意味着他们过不了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了。这可比被对方算计还难受。
所以,朝廷批准了刘焉等人的建议,纷纷下诏让这些朝廷大员去各州担任州牧,并积极鼓励他们在地方任上维护好治安,认真收税,并按时往朝廷寄钱。
刘焉等人叩谢了皇恩,然后头也不回地赶往各地赴任。
刘焉被分配到益州,这也是他主动要求的。益州这地方就是今天的四川重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而且处在盆地,四周高山险峻,关隘重重,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能够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极度适合独自发育,刷怪升级。当年刘邦就是从这里起家,然后夺得天下的。所以,刘焉之所以选择到这里当地方大员,打一开始就没安好心。
果不其然,刘焉到任以后,赶紧收拾叛党,收买人心,并私下里谋划着找个合适的机会“整点大动静”(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然后,他派手下的亲信张鲁控制了北边的汉中城,算是控制了益州北大门。接着,他又给朝廷写信,说“不好意思啊,最近出川的那条路经常闹土匪,我们正在全力打压,但是恐怕一时半会没法给朝廷送钱送粮了。”
这属于睁眼说瞎话。不过,那时候中原乱的很,自然灾害和黄巾起义把大汉朝廷折腾的焦头烂额,所以也没精力去核实刘焉的报告,只能听之任之。因此,刘焉就等于把天府之国的税收和粮食全都装到自己的腰包了。
有了钱和粮,刘焉又开始在蜀中立威。他挑了一些一直不听话的土豪地主,然后该杀的杀,该抄家的抄家,也确实吓住了不少人,使得以前不服管的人都乖乖听话。不过,还有些人过于担心刘焉会找自己的麻烦,便一咬牙、一跺脚,抄起家伙公开造反。这些造反派里面基本都是益州当地的旧官僚和旧官兵。可见刘焉杀人立威的行为激起了一定程度的民怨。
不过,刘焉当初来益州当官的时候,本来也就没打算指望当地人真心拥护自己。他把自己的府衙设在绵竹关一带,为的就是关键时刻能够据关自保。同时,他所依靠的是那些逃避战乱和天灾才跑到益州的流民。这些人大都是豫南鄂北一带的老百姓,赶上旱灾水灾以及黄巾起义,没法活了,才跑到这里。说白了就是难民。
刘焉把这些难民组织了起来,发给他们粮食,然后告诉他们:“我老刘是名门大户(鲁恭王的后裔),在朝廷当过官,有背景有关系,只要跟着我刘焉做事,绝对让你们吃得饱”。这群人都快饿死了,一看有大人物肯养活自己,那肯定是感谢加感激,于是纷纷表示要死心塌地跟着刘焉。
话说回来,这群难民除了人多、有膀子力气之外,也没啥其他特长。刘焉就把他们收编为“私人保安队”,同时考虑这些人都来自东边的州郡,于是起名为“东州兵”。
刘焉就依靠这些东州兵,击败了造反的土著势力,然后把掳掠的土地和钱财分给这些东州兵。于是又得到了他们更坚定的支持。
这下,既有钱,又有权,还有兵,敢造反的人也全部凉凉了。刘焉志得意满。而此时的中原地区,早就被战乱饥荒搞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反观益州的四川盆地里面,秩序相对井然,税收相对稳定。这也使得刘焉越来越飘,心里那点不轨的企图(想当刘邦)也越来越旺盛。
后来,西北军阀董卓跑到帝都洛阳搞乱朝政,中原地区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讨伐军的“总指挥”河北袁绍给刘焉写信:“老刘,董卓干的那些伤天害理的事你都知道,大家都非常不满,准备一起跟他干一仗。这会儿我们十几个诸侯带着人都集合齐了,就等你了。你曾经好歹是大汉栋梁,如今又是地方大员,领着朝廷的工资,也得为国分忧把。怎么样,一块来吧?”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刘焉看了袁绍的邀请信,呵呵一笑,然后就不搭理了。在他心里,大概是想着:你们去折腾吧,等你们两败俱伤,有机会我再渔利。没机会,我还是当我的土皇帝。费那个劲打什么仗,天天莺歌燕舞多舒服。
于是乎,刘焉就一直窝在天府之国的盆地里面,手捧爆米花,天天看着中原的诸侯们斗来斗去,很是得意。
不过,做人如果太不厚道,早晚是有报应的。
土皇帝当了几年以后。兴平元年(194年),刘焉留在中央朝廷任职的两个儿子,因为参与反对把持朝政的军阀李傕,而被处死。同时,他在绵竹的府衙治所也遭遇了一场大火,家财损失巨大。
死了儿子又散了财的刘焉,悲痛交加,并且隐隐觉得可能是老天爷想要收拾他,最终郁闷成疾,一命呜呼。
刘焉死后,手底下那帮官员商量了一下,决定把刘焉的第三个儿子刘璋推上州牧的位置。因为大家觉得这个刘璋比他爹性格好,没啥坏心眼,也没什么架子(性柔宽无威略),他在位子上应该不会惹得大家不愉快。所以大家伙一起给朝廷写了推荐信,最终让刘璋成功地子承父业。
话说刘璋确实是个老好人,放在各个诸侯里面,他就属于那种“小天使”一样的存在。这种人当下属、当邻居都挺好,但是当领袖,尤其是一方诸侯,问题就很大。最要命的就是缺乏驾驭下属的能力。
那些当官的、有文化的还好说,大家尽管瞧不起刘璋,但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干好该干的活,不会瞎搅和,因为一旦瞎搞,社会乱了,自己的工资俸禄和灰色收入就会受影响了。
但是,怕就怕那些没文化的又不服管的人,比如刘焉当年招募的那帮难民保安队——东州兵。经过刘焉这些年的饲养,东州兵吃得好睡得好,为了维护老刘家的利益也是尽忠职守。说实话,要不是刘焉当年收留重用他们,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要么饿死,要么沦落到“男为盗、女为娼”的下场。所以东州兵以及他们的家属自然非常听老刘的话。
但是,这帮难民出身的士兵跟益州当地人民的关系非常差。益州人把他们看做外乡要饭的,是来抢饭碗的。而且现实是,东州兵几乎从来不参与益州外部的战争,一直都是窝在四川盆地里面。不打仗自然就没有战利品,古代当兵的就指望这个养家糊口。既然这样,就只能欺负驻地周边的老百姓了。所以东州兵的兵痞气息十分严重,经常做出一些侵占益州老百姓利益的事请。
刘焉聪明,而且腹黑,所以他就利用东州兵们闲出来的旺盛精力,来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土著势力。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过火的行为,伤及无辜。但刘焉清楚,这群士兵的一旦杀红了眼,拦是拦不住的。毕竟让他们偶尔胡来,发泄一下,也有助于稳定军心,提振士气。
久而久之,东州兵就越来越骄横,最后除了刘焉能管得住他们,其他人谁都别想对他们发号施令。
然而,老奸巨猾的刘焉死了,接替他的三少爷刘璋可没有他爹那种心眼和魄力。名义上刘璋还是东州兵的最高指挥官,实际上,东州兵的大小将官根本不待见这位老实巴交的三少爷。缺少了管束的东州兵更是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一时间民怨四起。
刘璋肯定是管不了这群当兵的,最多就是谴责一下,而且还不敢当着他们的面说。于是,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建安五年(200年),益州本地一位大官赵韪发动起义,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一时间声势浩大,目标直指呆在成都的刘璋。
刘璋吓坏了,觉得这回死定了。其实东州兵比刘璋更紧张,因为他们心里门儿清,这都是因为老百姓痛恨东州人,希望找一个本地人来管理本地人。一旦赵韪成功,形成全民拥护之势,那么东州兵肯定会惨遭报复。
于是,东州军团的大小军官们从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角度出发,毅然决定拼死也要干掉赵韪。他们纷纷前去安慰刘璋,让他不要害怕,并表示东州弟兄们一定会誓死捍卫老刘家的地位和荣耀,把刘璋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到了战场上,东州兵确实不白给,毕竟是为了自己将来的活路而战,当然打得很玩命。结果就是,赵韪手底下仓促建立的起义军,最终不敌玩命的东州兵。前者兵败被杀,后者欢呼雀跃。
经此一战,刘璋的地位算是保住了,但是,老百姓对他更不满意了。同时,东州兵与益州本地人也算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郡县的官员们,也对刘璋集团更加离心离德。
不过,除了这些窝心事,还有更让刘家三少爷头疼的人。
张鲁的背叛,庞羲的离心
刘璋除了对怨声载道的老百姓很担忧以外,还遭受着他爹当年的老部下张鲁的威胁。
张鲁出身于宗教世家。据说他爷爷是东汉著名的道教泰斗、“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道陵。
民间绘画中的张道陵
张道陵也被叫做张陵,年轻时学识渊博,后来对“黄老之学”很感兴趣,以至于沉溺于炼丹养生,修习道术。后来“修仙”有成,道行高深,关于他的半人半仙的各种传说数不胜数。
晚年他又来到益州传教,建立了“五斗米教”(也有说是张修,下面会提到),并且迸发出传销特长,广收门徒下线,成立各种坛、各种会。好在他们是专注于养生修炼,入会会费只需要交五斗米,也没有搞过什么反动宣传,所以与地方官府相安无事,甚至还起到了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作用。
张道陵死后,儿子张衡(非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继承传教使命,继续收徒修仙。话说张衡的妻子(张鲁的母亲)也是道教中人,深得公公真传,据说她不仅会利用道术请神算命,还会结合黄老之学来美容养颜,因此在当地宗教界和美妆界都有不少的信徒。
后来张衡死了,儿子张鲁成为“五斗米教”教主,继续控制着广大教众。张鲁的母亲虽然成了寡妇,但好像没了束缚,并更加热情地投入到了单身生活中。
张鲁
这时候,刘焉从中央下放到益州当州牧。因为某些不详的原因,张鲁的母亲跟这位州牧大人逐渐有了交流。据记载,大概是张母精通请神算卦,而且名气很大,所以才会被刘焉经常请过去占卜占卜。更何况刘焉一直想割据一方,“图谋不轨”。在古代,干这种勾当的人一般都会很迷信。
另外,很多史料上称,张母因为精通美容养颜,所以尽管年纪不算小,但着实算是风韵犹存。因此,由于业务上的往来使得两人经常见面,加上张母孤家寡人的实际情况,那么一个背景深厚的地方大员,与一个极富人气的时尚寡妇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绯闻。
所以,后来的张鲁被刘焉提拔为益州省警备区的中级指挥官(督义司马),算是从宗教文化界“出圈”进入了政界和军界,也成为了有正式编制的“地方公务员”。
脚踏宗教文化和政治军事两界,手下既有大批信众教徒,又有行政下属和跟班兵将,张鲁自然而然地会萌生出政治上的野心。
后来就有了机会。
初平二年(191年),刘焉为了把控益州的北方门户——汉中,便派张鲁和一位同事张修一起带兵去攻打汉中。然后成功拿下了汉中。
有史料记载,张修也是益州一带的宗教领袖,跟张鲁是同一个教派。也有说他才是“五斗米教”的真正创始人。
不过这个不重要,因为汉中城被拿下以后,张鲁很快瞅准机会,把张修杀掉,然后自己独掌城市管理权。之后,张鲁就以汉中为根据地,开始自我发育。虽然名义上他还是刘焉的下属,但实际上已经逐渐不听老刘的使唤了。并最终依仗着大批教徒信众和手下的部队,成为实际上割据汉中的地方军阀。
等到刘焉死了,面对好脾气的刘璋,张鲁更是爱搭不理。别说什么给刘璋交税进贡,就连刘少爷给他写个信,他都不愿回。
张鲁的失管失控,意味着益州北方的门户不再安全,如果张鲁依仗着大批教众和正规部队而南下跟刘璋抢地盘的话,估计刘璋那帮人也不好抵挡。于是,刘璋手下那帮人天天开会研究怎么对付张鲁。
后来有人给刘璋出了个馊主意,说:张鲁他那个“美妆教主”的母亲不是还在咱们这边吗?拿她要挟张鲁或许有用。
刘璋采纳了这个建议。后来根据史料的记载,大概率是两边谈崩了。而且估计张鲁那边的回应太过分,惹恼了刘璋手下那帮人,于是刘璋下令把“美妆教主”张母杀了,顺便还把张鲁留在益州的其他家眷一并灭口。(我估计是刘璋手下的人强烈要求刘璋这么做的,他本人敢这么干的几率不大)
杀母之仇,不共戴天。这下张鲁彻底跟刘璋划清界限,并成为实际上的敌对势力。
刘璋这边仍然不肯就此罢休,于是派遣庞羲领兵去教训张鲁。
庞羲是刘焉的老部下,也是东州兵的长官之一,跟刘璋也是儿女亲家,属于极少数比较支持刘璋的掌权人物。他一开始也是很积极地准备跟张鲁死磕,并且真刀真熗地打了几场仗,结果根本打不过人家。
庞羲
后来刘璋干脆让庞羲带兵驻守在巴郡一带(今重庆四川交界),离着张鲁不远,算是给张鲁一个战略威慑。
庞羲经过几次战场扑街,便觉着自己手下的东州兵实力不够,所以想招募巴郡一代的賨民。賨民是古代巴蜀一带的少数民族,生猛好战,当年刘邦就曾招募这些人去打天下,效果非常好。古代賨民的好勇斗狠是出了名的,后来有些人还称他们是“东方斯巴达人”。庞羲面对北边的强敌,招募一些“斯巴达”来增加自己的底气也算是合乎逻辑的行为。
不过,庞羲这么做,刘璋就有点犯嘀咕了。
这时的刘璋,被之前的各种背叛折磨得不轻。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今的刘璋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傻白甜”,多多少少有了一些心眼。在他看来,庞羲的举动十分可疑,有点像赵韪、张鲁当年干的那些事。
刘璋琢磨:你庞羲一下子招这么多“斯巴达”要干什么?如果是对付张鲁还行。但是,你要是带着这些“斯巴达”和东州兵占据巴中,等攒够了粮草再来打我,那我岂不是死定了。
所以,刘璋便一直不断地写信或派人前去质问、阻止庞羲私自招募“斯巴达”的行为。
庞羲真实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刘璋的儿女亲家以及老刘家的铁杆拥护者,如今又为了老刘家出生入死,但却受到刘璋如此的猜忌,自然内心不会好受。加上回顾刘璋掌权以来益州的种种乱象,庞羲觉得跟着刘璋实在看不到希望。因此,虽然名以上他还归属刘璋管辖,但实际上却准备把自己设计成游离在张鲁和刘璋之间的“不稳定因素”,以此来要挟两方,并打算静待局势变化,为自己捞取最大好处。
庞羲如此所为,表明就连东州兵内部也已经出现了不忠诚分子,这极大地打击了本已抑郁的刘璋。他顿感老刘家在益州的统治岌岌可危,因此必须尽快寻找更加有力的靠山。
曹操的不屑,张松的阴谋
刘璋感觉自己处在众叛亲离的边缘,形势十分不利。所以他决定寻找强力的外援来给自己增加底气。
扒开地图寻思了一阵,刘璋跟几个身边人觉得,目前还是曹操靠谱一些。
益州内部瞎折腾的那些年,曹操集团经过一系列的东征西讨,成功降服了中原地区的众多诸侯,并控制了汉献帝。同时经过官渡之战,曹操彻底消灭了河北地区的强大割据势力袁绍,成为长江以北名副其实的掌权者。
曹操
此时的大汉时事新闻里,头条全都是“曹操多次主持朝廷会议、曹操坚决打击割据势力、曹操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曹操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大汉朝廷的人事任免报告上,曹操也已经高升为帝国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刘璋发愁的那会儿,曹操向外界宣布,近期将要着手打击多年拖欠中央税收的荆州分裂势力,并奉劝荆州分裂势力的头目刘表尽快投降自首。
对于曹操这次打击荆州的行动,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刘表难以抵挡。而刘表集团内部也确实有很多主动投降曹操的声音。
果不其然,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出动军队准备南下打击荆州的时候,州牧刘表病死。死前他让小儿子刘琮担任州牧职位。刘琮跟荆州幕僚班子里面的元老商议了一下,最终决定投降曹操。
刘琮
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曹操高兴至极。他迅速前往荆州,出席了投降交接仪式,然后对刘琮等人大力表彰,再把他们安置到了许昌朝廷任职。
曹操大军南下的时候,刘璋这边就已经开始行动,准备抱曹操的大腿了。他先后派出三拨使者,去曹操面前表示臣服,并保证今后一定按时向许昌朝廷按时缴税。
曹操见到刘璋的使者如此恭敬,十分满意。于是大力犒赏使者,并提前给刘璋安排了朝廷的职称(振威将军),还表示改天一定去益州听听刘璋的工作报告。
话说刘璋派出的三拨使者中,前两拨都被曹操留下一块喝酒,然后重重打赏。但第三拨却遇到了尴尬。
第三拨使者代表团团长是张松。他当时是刘璋手下的高级秘书(益州别驾),职务上要比前两拨人高很多。刘璋派第三拨使者,并且规格这么高,也是为了向曹操表示:我是一次比一次更尊敬您。
张松
其中第二拨使者代表团团长是张肃,这位是张松的亲兄弟。张肃见了曹操以后,不仅收了曹操赏的红包,还被曹操以中央的名义提拔为市长(广汉太守)。
张松来了以后,心想着自己职务这么高,肯定会得到曹操更大的封赏。与此同时,张松认为曹操是个爱才的人(的确如此),自己在益州也是小有名气,说不定就会被曹操相中,留在身边,将来回大汉朝廷做大官。
张松打着如意算盘高高兴兴地去了。结果在曹操那里坐了好些天的冷板凳。
大概此时的曹操正在忙于处理荆州的交接事务,接见各个郡县的大小官员,同时考虑着怎么把自己的人安插到荆州地块,所以腾不出时间。又或者曹操对于刘璋三番五次的谄媚已经没了兴趣。因此没有怎么搭理张松的代表团。
目前的史料没有关于张松此行的具体描述,反正就是他没有拿到曹操给的好处。由此,张松对曹操心怀忌恨。
话说张松在益州确实算是一个人才,他和法正一样,属于那种脑子超灵、点子超多但说话太损的那类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点恃才傲物,且心眼不怎么大。
所以,在益州官场上,虽然张松和法正的官职不算低,但人缘却不咋地。刘璋作为领导也不怎么待见他们,最多就是给他们发发工资福利,却不让他们参与高层核心事务。这就让两个心高气傲的鬼才颇为不爽。也正因为如此,性格相似、遭遇相同、又经常在一起办公的张、法二人便总是在一起喝闷酒、发牢骚,逐渐成为了难兄难弟。
张松这次前来拜访曹操,据说是自己主动要求的,结果却遭受冷遇,这让张松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小心眼的能量也开始释放。
于是,回到益州以后。张松向刘璋报告说:曹操这人其实不咋地,前两次给咱们封官许愿,也就是糊弄一下,他没有真心对我们好,以后咱们得提防着他。
不过,刘璋当时并没有听张松的那套说辞。
后来赤壁之战打起来了。这一战,刘备和孙权联手,竟然打败了曹操的十多万水路两栖部队,导致曹操势力范围迅速退回长江以北,并忽然间就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赤壁之战
刘备和孙权经此一战,成为长江以南的“丁力”和“许文强”,一时间名望鼎盛。刘备借机在荆州扎下根,并收服了很多刘表的老部众。
此时,曹操是没有多少机会去益州视察工作了。刘璋抱曹操大腿的计划也宣告失败。
刘璋见到形势如此巨变,于是打算再次寻找其他靠山。而曹操败退北还以后,刘备占领了荆州的西部地区,与刘璋的益州接壤。刘璋眼见刘备声望如日中天,便打算试试寻求刘备的支持。因此,后来便派自己的军事幕僚法正两次前往荆州向刘备示好。
法正见到刘备之后,发现两人聊天非常投机,而且刘备浑身上下散发着兼具高级政客和江湖大哥的领袖气派,既能头头是道地讲道理,又会娓娓道来地说段子,而且反复重申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打倒曹贼,匡扶汉室,拯救黎民百姓”。法正听得热血上涌,崇拜之情难以抑制。
两次出使,法正都得到了刘备的热情款待,酒桌上甚至称兄道弟。刘备也爱才,老早就知道法正这人聪明,很想拉拢。所以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下大事。而且只要法正说出自己的观点,刘备就疯狂点头,表现出一种“你好厉害”的崇敬模样,之后还在推杯换盏间一个劲儿地表示:“老弟啊,我手底下要是能有你这么个帮手该多好啊?可惜!可惜!”
刘备的热情表现与刘璋的爱答不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至此,法正已经把灵魂彻底交给了刘备。
从荆州回来后,法正就拉着张松,一个劲地夸刘备是“当世明主”、“杰出青年”,把能想起来的漂亮话全用来表扬刘备了。总之就是要告诉张松:给刘璋打工不值,让刘备当老板才对。
张松跟法正是一条心,自然也有了“转投明主”的想法。
于是,两个人开始谋划一个“大局”——把刘备引到益州来,再推举刘备为掌权人。
曹操兵败赤壁以后的那两年,局势总体平静。刘璋虽然没有遇到大的危机,但益州仍然处在“形不散而神散”的状态。外有张鲁虎视眈眈、庞羲不听使唤,内有官吏将领骄横跋扈、平民百姓天天上访,他在州牧任上始终吃不好睡不好。而这段时间,张松则依靠自己是秘书的身份(益州别驾),一有机会就跟刘璋建议要处好与刘备的关系,借助刘备的势力来帮助自己稳定在益州的统治。
刘璋与张松
而在建安十六年(211年),恢复元气的曹操见往南发展的势头受到刘备孙权的阻碍,决定向西发展,拿下张鲁所在的汉中。
按理说,曹操打张鲁对刘璋来说是好事,毕竟张鲁跟刘璋是死敌。但是,刘璋这些年一直在跟刘备勾搭,他害怕曹操以此为借口,拿下汉中以后再找自己的麻烦,所以非常担心。
张松瞅准了这个机会,私下对刘璋说:“您别怕,我建议,邀请刘备过来,名义就是帮助咱们拿下汉中的张鲁,再让刘备守住汉中,以皇叔的威名和实力来抵挡曹操,绝对没问题。而且,他跟你都是姓刘的,也算一家人(都是皇族后裔)。你也可以借刘备的手,收拾那些平时在你面前不听招呼的人。一举两得啊。”
焦虑过度的刘璋觉得张松的建议非常好,他确实已经被内忧外患折磨得够呛,尤其是手底下一大帮益州本地官员离心离德,让他最为苦恼。既然可以有外援来震慑住这些不听话的人,当然是好事。
于是,刘璋决定以协助讨伐张鲁为名,尽快邀请刘备率兵来益州。张松又建议他,让法正去传话,因为法正跟刘备交情不错。刘璋也同意了。
法正接到刘璋的通知,知道他跟张松的计划启动了,于是即刻启程。
但是,刘璋身边有些“明白人”极力反对这个计划。比如高级助理(主簿)黄权和幕僚刘巴,他们担忧“请神容易送神难”或者“人家来了之后算客人还是主人”等问题不好处理。
更厉害的是高级助理(从事)王累,他屡次向刘璋表示“这都是张松引狼入室的诡计”。但刘璋不听。
一气之下,王累干脆把自己吊挂在成都城大门上,离地十几米,并对经过大门的刘璋表示:如果您不听劝,我就以死尽忠。
结果就是王累当场就义。刘璋依然筹划着迎接皇叔的计划。
就这么着,法正第三次出使荆州,把刘璋的邀请信交给刘备。顺便把他和张松的计划也告诉了刘备。真可谓:益州外,长江边,阴谋串连天。
庞统的规劝,刘备的城府
法正借着送信的机会,告诉刘备:刘璋这人能力不行,非常不得人心,很多人不拥护他,希望皇叔趁此机会,挤掉刘璋,把益州收入囊中。
这个提议,刘备表面上显得非常为难,觉得这种做法跟他一直以来树立的“仁义”FLAG极度不搭配,所以陷入犹豫不决。
此时,号称“凤雏”的大谋士庞统给了刘备“定心丸”。庞统说:
这年月兵荒马乱,世道炎凉,人心不古,光靠立FLAG有什么用。再说,大鱼吃小鱼是丛林法则,从古至今,战乱年代走出来的英雄都是这么干的。大不了我们夺了益州以后,让刘璋高薪退休养老,也算对得起他呀。您要是犹豫不决,将来益州被别人夺走了,您后悔就晚了。
庞统
刘备听了庞统的话,果然神清气爽,不再犹豫了。于是立刻抽点人手,出发前往益州。
根据史料记载,刘备率领军兵万余人前往益州,随同的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位猛人:魏延、黄忠、庞统等。刘备把荆州的事务交代给了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
大军浩浩荡荡,历时多日,终于来到成都北面不远的涪城,双方在此会面。
刘璋为了烘托接见仪式的隆重,也带了三万大军前来迎接。这也是为了给主家撑起场面。
二刘相见,格外亲切,简直就像一家人过年走亲戚一样。刘璋期盼已久的靠山来了,他高兴得很。于是立刻安排宴会接风。
涪城会面
刘璋可能老早就策划好了接风宴的规格和规模,如果史书记载不假,那么这场宴会足足持续了三个月(百余日)。当然,在这“百日酒局”里不可能每天都喝酒吃肉,但刘璋为了极尽地主之谊,至少也是两天一小喝,三天一大喝,而且都是在精心打造的室外顶级大酒席上吃吃喝喝(乘舆帐幔,精光耀日)。
不仅好酒好肉招待,刘璋还掏出家底,提供了大批量的粮草物资,供刘备使用。可见刘璋是多么地看重刘备。刘备表现得也是非常感激,拍胸脯表示一定会帮助大兄弟赴汤蹈火、铲除异己。
不过,虽然酒场上大家称兄道弟,搭肩搂背,但私下里却有人寻思着出点阴招。比如一同出席“百日酒局”的张松和法正。
在某一回酒足饭饱之后,法正来到刘备那。四下无人之时,法正咬着刘备的耳朵说:如今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下一场宴会,您安排人,直接把刘璋杀掉,我和张松立即出头拥立你当州牧。不费一兵一卒,岂不美哉?
刘备听了很不高兴,他反驳法正:初来乍到,脸还没混熟呢,怎么能这么干?不妥。
后来,连庞统也跑过来劝刘备按法正说的做。但刘备坚决不同意。
这就得说还是刘备做事沉稳,其实他打心眼里就想把益州夺下来。但是他也明白,在涪城是不可能搞“鸿门宴”的。一来,刘璋没有跟刘备结过仇,杀人家找不到理由;二来,刘璋既是地方大员,又是皇家后裔,自身也没有犯过滔天的大罪,杀人家没有公理。综上所述,酒宴之上客人动手杀了无辜的主人,是一桩会遭到天下人唾骂的勾当。刘备要是这么干,他就算当上了益州一把手,下面的人也会不服气。
而且,刘备心里也门清:刘璋和他手下那帮人也不傻,一定是在这些天暗中观察自己,看看他这个“皇叔”值不值得信任。如果贸然动手,遭到反杀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还好,刘备把一切都拿捏得很稳。所以,涪城“百日酒局”没有变成“鸿门宴”。大家在这些天里一直都是“接着奏乐,接着舞”,喝得开心畅快。
也正是在二刘两家大排宴宴的这些天。曹操的确往西出兵,但是他没有能打到汉中,而是在潼关一带遭遇了以马超为首的西北军阀势力的抗击。经过一番血战,虽然曹操胜利,马超兵败逃奔张鲁。但曹操却没有再乘胜进军,而是班师返回休整。
马超
二刘自然也得知了这一新闻动态。所以“百日酒局”后期,他们便开始正式商讨对付张鲁的事宜。
刘璋表示:虽然曹操没有继续攻打张鲁,但是,张鲁本身对益州人民也是个威胁,所以还是希望皇叔能够去帮益州人民解除这个威胁。
刘备表示:没问题。要是能再给点兵就更好了。
刘璋说行。
会谈很成功。会后,刘璋高高兴兴回到成都,刘备则带着本部人马向北挺近,并最终在葭萌一带扎营落脚。随行还带着法正,并包括一部分刘璋分配过来的部队,以及提供的大批粮草和兵器。并且,根据刘璋的指示,葭萌以北的白水关守军也暂时听从刘备的调遣。
有了基地之后,刘备让手下部队该训练就训练,该巡逻就巡逻,而他自己,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找刘璋分给他的那部分军队的人谈心。这个过程中,刘备尽显个人魅力,成功地把刘璋的人忽悠到了自己的阵营中。与此同时,刘备也经常到驻地周边地区慰问广大基层官员和老百姓,赢得了巨大的拥护。
刘备收买人心的活动一直搞了大半年,就是不提对付张鲁的事。他这么搞,当然有人犯嘀咕。
葭萌北面白水关的驻军将领高沛和杨怀对刘备蜗居不出、收买人心的行为产生怀疑,并且已经向成都方面写了很多封信,提醒刘璋注意刘备不正常的举动。
刘璋那边倒是没有表现出很大的质疑。但是刘备身边的庞统有些担心,他劝刘备应该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尽快完成来益州之前制定的“反客为主”的计划。
刘备与庞统
为此,庞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直接挥师南下进攻成都,搞闪电战,打刘璋一个措手不及;
中策:先除掉北面白水关的高沛和杨怀,解除后顾之忧,再集中力量攻打成都;
下策:全部先撤到益州和荆州交接,招呼荆州的援军,再一起攻打成都。
刘备想了想,觉得上策风险太大,容易腹背受敌。而下策大费周章,也会给刘璋全面备战的时间。所以,只有选中策。
不过,选中策也是很有风险的。因为一旦杀掉白水关的高、杨二将,成都那边一定会警觉起来,并组织抵抗。不过,这是相对来说最稳妥的方案。
定下方案以后,刘备还得找一个开战的“正当理由”。而这时,江东那边,曹操发兵攻打孙权,后者向刘备这边写信求救。
于是,刘备立刻以此为借口,也给刘璋写了封信,说:张鲁就是个宅男,他不会打过来的。但是,现在我的好搭档孙权正被曹操欺负,仗义的我必须前去营救。如果不救,孙权完了,下一个就是我,再下一个就是你。所以,请借我一万士兵,我马上赶过去帮忙。
刘璋方面接到信,自然不高兴,所以回信说:借兵可以,但一万不行,最多给你四千。
刘备接到刘璋的回信,觉得时机到了。于是,他召集部下所有中高级军官和谋士,对他们说:咱们大老远跑过来,为了帮刘璋防御强敌而操碎了心。但是,今天我们有急事需要他帮忙,他却吝啬得很,你们说,这么不仗义的人,是不是要教训他一下。
这纯属睁眼说瞎话。你想,喝了人家一百天的酒,然后宅在驻地大半年,到底累在哪里呢?
但是,皇叔就是有魅力,反正大家听了他的话以后群情激奋,纷纷表示刘璋实在不仗义。然后,各部人马纷纷准备刀熗马匹,做好了打仗的准备。
接着,刘备又忽悠正在白水关执勤的高沛、杨怀两名东州将领,让他们赶紧过来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两人慌忙赶来,结果一到刘备这里就被五花大绑,刘备给他俩硬是安上“不服从指挥”的罪名,直接拉出去当场处决。
这样,刘备的后顾之忧就解除了。接下来就是大军南下,直指成都。
结果,意外出现了。
刘备的“腹黑”,刘璋的“仁义”
刘备正在忽悠手下人团结起来揍刘璋的时候。潜伏在刘璋身边的张松沉不住气了。
张松沉不住气主要是因为刘备他们没有提前把具体计划告知张松。张松得知刘备给刘璋写信,说准备赶回荆州去帮孙权打曹操,以为刘备真的打算要走,所以立刻就着急了。他赶紧回家偷偷给身处葭萌的刘备、法正他们写信:你们这是怎么回事呀?当初计划是推刘璋下台,请皇叔上位,还没落实呢咋就要走?
信刚寄出,不料被张松的哥哥张肃得知。张肃对刘璋忠心不忠心咱不知道,但现在他一家老小也在成都,因此担心张松谋反的事情一旦泄露,可能会殃及自己全家老小。另外,估计张松为人一直不太好,跟张肃的兄弟情谊也不怎么样。于是,张肃胆怯之下,立刻跑到刘璋那里告了密。
刘璋得知,先是大惊,随后大怒。二话不说,命人把张松逮住,然后立刻斩杀。接着,便跟手下那帮人商议对策。大家伙也义愤填膺,其中一位高级助理(从事)郑度向刘璋提出建议:您别慌,刘备手底下也就万把来人,而且有些人不一定跟他一条心。再者,他处在咱们的地盘,粮草供给也没有保障。只要咱们坚壁清野,把老百姓全都迁进城里,把城外农田里的庄稼全烧光,水井全堵上,再据城坚守。量他嚣张一阵,没了粮草,自然也就怂了。到时候一定能把他拿下。
郑度的计策是非常对的,他看出了刘备的软肋,即“敌国境内孤军奋战”,这种形势,最怕的就是没有后勤补给。只要刘璋的人坚壁清野,就算刘备能横冲直撞一段时间,等到粮草吃光,饿得走不动,军心就散了,到时候刘璋拿下刘备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因此,大家都纷纷表示支持郑度的建议。不过呢,刘璋这个时候却眉毛一耷、嘴角一歪,唉声叹气地说:这样不好吧。打仗不就是为了让大家安居乐业么。咱现在要是劳师动众把老百姓全拉走,把人家农田都毁了,这不是严重破坏农业生产么。不行!不行!
我觉得,刘璋这话大概可能是出自真心。所以说,在三国那个年代,像他这种诸侯,注定会沦为别人创业的垫脚石。
既然不打算坚壁清野,刘璋干脆就派兵跟刘备正面刚。他先是派出刘璝、张任、吴懿等东州军主要将领北上出战迎击刘备军。结果,面对魏延、黄忠等一干猛将,这三人全部败下阵来。于是三人退守绵竹关。
然后,吴懿选择投降刘备。刘璋急了,又派遣李严、费观二将前去协助绵竹关的防御,结果这俩人一到地方就直接跑到刘备那里主动投诚。因此,刘备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刘璋只好让儿子刘循亲自出马,跟一直忠心耿耿的大将张任退守到雒城,组织人力坚守。
张任
雒城是成都北方最后的门户,这里一旦失守,成都就无险可守了。于是,刘循和张任拼死守城,终于挡住了刘备的脚步。
古代打仗,从来不像电脑游戏或者电影里的那样,不是几十分钟就能一场仗打完的。真实情况是,从行军到布阵、到前锋交战、到全线交锋,时间长的很。而且一旦遇到攻城战,更是旷日持久。
刘备就在雒城这里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攻城战。雒城坚固,张任又是一员悍将,刘备让手下军兵三番五次扛梯子、扔石头攻城,一点效果也没有。史书上称,围攻雒城这一战,足足打了一年之久。其中大部分时间里,就是刘备的人在城墙外面围着,射个箭、扔个石头、骂几句脏话,而城里面刘循张任的人也在城墙上面回敬他们流箭飞石以及骂人的话。双方就这么耗着,谁也奈何不了谁。
但是,刘备还是得感谢刘璋当初没有采纳郑度的建议,结果就是刘备成功获得了成都以北大片的农田和大批的百姓,使得他的后勤补给有了保障。因此有能力在雒城城下耗着。
不过,对刘备来说,这仗打得确实艰难。一是多次尝试攻城不利,死伤不少。就连大谋士“凤雏”庞统也不幸被流箭射中,不治而亡,享年三十六岁;二是时间实在太久,当时全天下都已经知道刘备在人家刘璋地盘里撒野,并且也都知道他困在雒城寸步难出行。如果一直这么下去,张鲁、曹操、孙权这帮人会不会搞什么小动作,那就不好说了。
更夸张的是,由于当时没有发达的交通和便捷的网络媒体,所以很多时事消息非常容易跟谣言混在一起,难以分辨。结果,有人就传言说:刘备围攻雒城的时候,兵败被杀。
这谣言,也不知道是谁传出去的。反正很多人都信了。就连曹操那边的许昌大汉朝廷内部都传开了。那时候,又赶上曹操从丞相被提拔为魏王(曹操自己操作的),对曹操这边的人来说,刘备死了简直是双喜临门。大家都跑去给曹操报喜:老板,老刘他完了,跟你争夺大汉NO.1的劲敌又少了一个。
曹操这边瞎高兴的时候,刘备确实也急坏了。为了尽快攻破雒城,他不得已给留守荆州老巢的两个拜把兄弟以及军师诸葛亮写信,让他们带着部队赶紧过来帮忙。诸葛亮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让关羽继续看住荆州老家,然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主角人物纷纷带着人马赶去协助刘备。
诸葛亮这波人马没有直接去雒城。而是往成都东面挺近,以策应在北面强攻的刘备。
刘备集团攻蜀形势图
后来,雒城之战也没啥戏剧性过程,就是人多欺负人少,你玩命我更玩命。终于,城内守军支撑不住,刘备军一举拿下。
值得一说的还是对刘璋忠心耿耿的张任。刘备围攻雒城期间,张任毫不畏惧强敌,带本部人马出城硬刚,结果兵败被俘。刘备爱其忠勇,便发挥魅力特长,劝他归降。可是好说歹说张任都不听,就一句话:跟了我那个刘,就不会再跟你这个刘。
张任宁死不屈
刘备只好杀掉张任。
打下雒城,成都无险可守,刘备迅速南下包围成都。而诸葛亮一行人也顺利从东面打了过来,与刘备合兵,把成都团团围住。
这个时候,刘备又派人到北面的汉中去联络蜗居在张鲁手下的马超。马超觉得刘备比张鲁这个“宅男诸侯”强,所以立刻投奔了刘备。由此,造成了“马超也准备来帮助刘备打成都”的假象。
刘备大军围困成都个把月以后。刘璋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所以决定投降。此时刘备派人前去劝降,刘璋也派出使者找刘备谈一谈投降的条件。
刘备对使者说:只要刘璋投降,就让他高薪养老,安享后半生。
使者回去给刘璋传话,刘璋心动了,便决定正式投降。然而,此时成都城内的大批军民却有不同意见。很多益州本地的官员士绅对刘璋说:您别投降。刘备这人不知好歹,恩将仇报,我们不服他。成都还有三万将士,一年的军粮,只要您一句话,我们誓死保卫您老刘家(刘焉刘璋)的基业。
结果他们这一说,把刘璋给整哭了。刘璋说:都回去吧。我跟我爹当州牧这二十多年,到底干的怎么样,我老刘心里清楚。说实话,我们爷俩没有给益州老百姓造福,坏事倒干了不少。这几年又跟刘备打仗,大家也受了不少苦。实在愧对大家。咱们不打了,投降过安稳日子吧。
成都官民不愿刘璋投降
史书记载,刘璋随后出城投降,手底下大小官员哭得不得了。(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刘璋投降
刘璋投降后,刘备一众人呼呼啦啦涌进成都。
按理说,人家主动投降,还没让你折腾太久(围攻数十日),你就应该好好保证城内的社会安定团结。可是,成都老百姓却看到,涌进城的刘备军士兵,扔掉武器,全都跑到官府和各个大官的家里大肆抢劫财物。而刘备方面没有人出来制止。
为啥?因为刘备在攻城开始前,就向手下这帮兵将拍胸脯保证:弟兄们,只要打进城里,大小粮库和银行里的东西,都归你们!
古代的时候,当兵的图啥,就是军饷。既然主帅这么说了,那还客气个啥。所以,一进城,大家伙就把库里的东西全搬出来分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一大群当兵的一旦红了眼,很容易做出过火的事。于是乎,有的士兵就开始哄抢商店和民宅。
这时候,赵云看不下去了。他劝刘备:哥,差不多行了。抢官府的东西也就罢了,大不了以后收税再补上。但是,你要抢人家老百姓的,将来谁还愿意给咱交税啊?
赵云
刘备觉得确实是这样,于是下令把抢老百姓的东西全都如数奉还。
然后,刘备又考虑着把成都周边的桑园农田赏给这两年打仗有功的将士。赵云又拦住了他:哥,不能这样。咱今后还得“匡扶汉室”呢,如果现在占了老百姓的农田,那这边的民心就不稳了。如果老百姓不支持咱,那汉室还怎么匡、怎么扶啊?
刘备觉得有理,于是不提这事了。
不过,刘备依然尽力犒赏了手下的中高级将领和谋士,并按功提拔了一大批人。其中法正成为刘备身边仅次于诸葛亮的重要谋臣;吴懿、李严、费观、许靖等一批当初奉命抵抗刘备的人也顺势投降,被委以重任;黄权、刘巴等一批当初坚决反对刘备的人也被收服(刘巴跟刘备有旧仇,刘备想除掉他,被诸葛亮劝阻);忠勇如严颜等武将也最终加入。包括之前跟刘璋反目的那个私自招募“斯巴达”的庞羲也主动投靠刘备阵营。
无论荆州来的老部下,还是益州投诚招降的新部属,刘备都尽量给予了妥当的安排。大家总体上还是很满意的。只是这批人当中,除了黄权等少数人是益州本地人之外,其余都是当年跟随刘焉来益州创业的外乡人。所以后来刘备干事业的时候,诸葛亮等一批政治能人则在幕后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取益州本地官商平民的支持,因为刘备入蜀夺取益州这件事,在很多当地人看来,并不光彩。所以,诸葛亮他们争取人心的过程是漫长辛苦却不经常出现在史料中的。
至于刘璋的后半生,则被刘备安排到了远离益州的荆州公安县(今湖北公安县),同时也兑现承诺,把家眷、家财和原有的官职保留给了他(大汉振威将军)。不过,长子刘循因为娶了庞羲的女儿,所以老丈人请求刘备把女婿留下,也好让女儿能待在身边。刘备答应了。
不过更远的后来,孙权跟刘备闹掰,袭击并占领了荆州大片地盘,刘璋就落到了孙权手里。孙权对老刘很仁义,不仅没有伤害他,而且还再次给他安上“益州牧”的头衔。只不过,孙权这么做只是想借刘璋的影响力去号召益州本土人反对刘备而已。
那是后话。
至此,从211年至214年刘备入蜀的这些事就全部尘埃落定了。没有这些事,可能刘璋还不知道本家这个刘皇叔竟然会有如此“腹黑狠辣”的一面。也正是因为这些事,益州老百姓才看出刘璋这人确实心眼不算太差,只不过是领导能力实在低。
所以说,对于历史上的很多事,如果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细看全貌,就会发现很多看似明白,又似乎看不明白的内容。
[ 此帖被筱娅。在2025-01-15 15:0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