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
赵国地处中原,北边是广袤的草原,周边诸侯国虎视眈眈,只有改革才能富国强兵。
赵武灵王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位于北部的赵国,不仅长期遭受中原各国的进犯,还要备受游牧民族的侵扰,积弱的赵国举步维艰。
公元前325年,赵雍即位,成为赵国的第六位国君,他就是历史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
赵雍在位早年,不堪其扰的他多次与周边林胡、匈奴交战。然而长戈兵车为主的中原战阵,在灵活多变的游牧骑兵面前,显得格外被动。
赵武灵王在位十几年的时候,公孙衍提出“五国相王”,韩、赵、魏、燕、中山国等五个国家实力较弱,五国之间在小圈子里相互称王,目的是向西联合抵制秦国,同时向东抗衡齐国。
赵武灵王只是对外称王,对于大臣和国民,他说称王要有称王的实力,我们现在哪有称王的实力?所以你们不要叫我王,叫我君就可以了。
赵武灵王当时虽然很年轻,头脑却很清醒。
果然,“五国攻秦”,乌合之众,大败而归。
第二年秦国腾出手来,打了一场反击战--修鱼之战,韩、赵的军队被秦国揍得满地找牙。所以,赵武灵王发奋图强,决心进行改革。
胡服骑射,赵国崛起
一、中山国如楔子插在国中,发展举步维艰。
赵武灵王瞄准了心腹大患--中山国。
中山国全境只有东北角一小块与燕国接壤,其余皆为赵国所包,也就是说中山国是赵国境内的国中之国。
中山国使赵国如鲠在喉
赵武灵王十七年,他带领少数人,潜入中山国内部,登上野台高地瞭望中山全境。
赵武灵王知道,要在平原上站住脚并取得胜利,必须向西北汲取战争资源。
公元前303年,赵武灵王赵雍与他的大臣肥义商议后,决定打中山国。
赵国位于中原北部,毗邻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赵国与周边的齐国、秦国、中山国交战时,游牧民族便乘机侵扰,迫使赵军几处分兵,难以应付,因此,赵国的历代国君虽有抱负,却难以完成扩张国土、统一六国的事业。
赵武灵王在与游牧民族交战时,认识到了胡服骑射的优势,并产生了效仿“胡服骑射”的构想。
胡人窄袖短袄,穿短靴,马上张弓搭箭,灵活自如。强大的机动性让他们始终保持着战场上的优势。为了根除赵国边境的隐患,并扩大疆土,赵武灵王决定,用彼之长,补己之短,来取得战略上的主动。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赵国正式推行胡服骑射。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身着胡服,会见群臣。在得知赵雍决定后,仅有大臣楼缓赞成,其他大臣都不愿意进行变革。
在反对改革的群臣中,以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的地位最为尊贵。
赵武灵王登门拜访,向公子成劝说道,风俗礼仪的制定都是为了方便行事,如果只顾维护习俗,而忘记先祖遗训和鄗城被围的耻辱,是不恰当的做法。
公子成被赵武灵王说服,同意穿胡服上朝,并明确支持改革。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大臣都劝谏阻止改革,赵武灵王驳回了群臣的意见,下令正式开始穿胡服、训练骑射。
赵武灵王模仿游牧民族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方法,大规模组建骑兵部队。
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国攻占内蒙古呼和浩特南,赵武灵王将此地设为骑邑,专门用于训练骑兵。
通过改革,赵国建成了一支以骑兵为核心的军队,骑兵速度迅捷、运动灵活、攻击性强,适宜在平原和草原地区作战,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国进攻中山国,向西攻取了林胡占有的榆中地区(今陕西北部与内蒙古交界处),林胡损失惨重,只得向赵武灵王献出大量良种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还派赵固主管胡地,并招募大量林胡骑兵,编入赵国军队。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赵国夺取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土地,建立了代郡、雁门郡和云中郡,迫使林胡和楼烦向北迁移。为阻止林胡和楼烦南下侵扰,赵武灵王修建了两道长城。
通过多年征战,赵国的疆土大大拓展,成为战国后期的军事强国之一。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赵国再次对中山国宣战。经过长达十年的战争,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国最终攻灭中山国。占领中山国后,代郡和邯郸之间的道路得以打通,赵国各地的交流更加方便。
回国后大行奖赏,并将公子章封为安阳君,派田不礼辅佐公子章。
、赵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在巡视云中、雁门二郡时,遭遇了楼烦王的部队。赵武灵王把楼烦王请到了军中,允许楼烦王回到河套故地。许多楼烦人加入赵国军队,提高了赵军的战斗力。
深入秦国腹地,以使者身份进宫面见秦昭王
不久之后,一个赵国使团来到咸阳。使者进宫面见秦昭王,递交国书,传达了赵惠文王关于加强两国关系的好意。
这位使者身材高大,髯须飘逸,说起话来派头十足,而且条理清晰,很有说服力。秦昭王不禁暗暗称奇,问了他一些关于赵国的情况,他的回答总是很到位。
主客之间谈了一上午。使者告辞后,秦昭王越想越不对劲,第二天便召集曾经出使过赵国的使臣,问他们有没有留意到赵国有这么一个人物。秦昭王的意思,天下英雄,不论国籍,只要是对秦国有用的,都应该网罗到秦国来。眼下这位赵国使者,虽然只见过一面,却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果愿意留在秦国,就是让他做个相国也没问题。
可是,大伙听秦昭王的描述,都摇着头说,没见过,真没见过这么个人。后来有个家伙蹙着眉头想了半天,恍然道:“大王所说的这个人,莫非就是赵主父?”
秦昭王大吃一惊,赶紧派人到宾馆再去打探,发现赵国使团还在,使者却已经不见了。逼问之下,使团成员才告诉秦国人,那使者确实就是赵主父,他从宫中出来,立刻骑上骏马飞奔回赵国,这个时辰,估计已经出函谷关了。
赵武灵王回到邯郸,便将大臣们召集起来说,我跑了一趟秦国,主要了解了两件事:第一,秦国地形险阻,易守难攻;第二,秦王气度不凡,虽然有太后制约,仍然是一代英主。有这两点,赵国暂时不能与秦国为敌。
赵武灵王当场决定,赵国现在的外交政策是与秦国搞好关系,一心一意向北发展,谋求更大的战略空间。于是派楼缓出使秦国,以加强两国联系。楼缓后来深得秦昭王信任,一度出任秦国的相国。
赵国地处中原,北边是广袤的草原,周边诸侯国虎视眈眈,只有改革才能富国强兵。
赵武灵王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位于北部的赵国,不仅长期遭受中原各国的进犯,还要备受游牧民族的侵扰,积弱的赵国举步维艰。
公元前325年,赵雍即位,成为赵国的第六位国君,他就是历史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
赵雍在位早年,不堪其扰的他多次与周边林胡、匈奴交战。然而长戈兵车为主的中原战阵,在灵活多变的游牧骑兵面前,显得格外被动。
赵武灵王在位十几年的时候,公孙衍提出“五国相王”,韩、赵、魏、燕、中山国等五个国家实力较弱,五国之间在小圈子里相互称王,目的是向西联合抵制秦国,同时向东抗衡齐国。
赵武灵王只是对外称王,对于大臣和国民,他说称王要有称王的实力,我们现在哪有称王的实力?所以你们不要叫我王,叫我君就可以了。
赵武灵王当时虽然很年轻,头脑却很清醒。
果然,“五国攻秦”,乌合之众,大败而归。
第二年秦国腾出手来,打了一场反击战--修鱼之战,韩、赵的军队被秦国揍得满地找牙。所以,赵武灵王发奋图强,决心进行改革。
胡服骑射,赵国崛起
一、中山国如楔子插在国中,发展举步维艰。
赵武灵王瞄准了心腹大患--中山国。
中山国全境只有东北角一小块与燕国接壤,其余皆为赵国所包,也就是说中山国是赵国境内的国中之国。
中山国使赵国如鲠在喉
赵武灵王十七年,他带领少数人,潜入中山国内部,登上野台高地瞭望中山全境。
赵武灵王知道,要在平原上站住脚并取得胜利,必须向西北汲取战争资源。
公元前303年,赵武灵王赵雍与他的大臣肥义商议后,决定打中山国。
赵国位于中原北部,毗邻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赵国与周边的齐国、秦国、中山国交战时,游牧民族便乘机侵扰,迫使赵军几处分兵,难以应付,因此,赵国的历代国君虽有抱负,却难以完成扩张国土、统一六国的事业。
赵武灵王在与游牧民族交战时,认识到了胡服骑射的优势,并产生了效仿“胡服骑射”的构想。
胡人窄袖短袄,穿短靴,马上张弓搭箭,灵活自如。强大的机动性让他们始终保持着战场上的优势。为了根除赵国边境的隐患,并扩大疆土,赵武灵王决定,用彼之长,补己之短,来取得战略上的主动。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赵国正式推行胡服骑射。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身着胡服,会见群臣。在得知赵雍决定后,仅有大臣楼缓赞成,其他大臣都不愿意进行变革。
在反对改革的群臣中,以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的地位最为尊贵。
赵武灵王登门拜访,向公子成劝说道,风俗礼仪的制定都是为了方便行事,如果只顾维护习俗,而忘记先祖遗训和鄗城被围的耻辱,是不恰当的做法。
公子成被赵武灵王说服,同意穿胡服上朝,并明确支持改革。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大臣都劝谏阻止改革,赵武灵王驳回了群臣的意见,下令正式开始穿胡服、训练骑射。
赵武灵王模仿游牧民族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方法,大规模组建骑兵部队。
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国攻占内蒙古呼和浩特南,赵武灵王将此地设为骑邑,专门用于训练骑兵。
通过改革,赵国建成了一支以骑兵为核心的军队,骑兵速度迅捷、运动灵活、攻击性强,适宜在平原和草原地区作战,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国进攻中山国,向西攻取了林胡占有的榆中地区(今陕西北部与内蒙古交界处),林胡损失惨重,只得向赵武灵王献出大量良种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还派赵固主管胡地,并招募大量林胡骑兵,编入赵国军队。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赵国夺取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土地,建立了代郡、雁门郡和云中郡,迫使林胡和楼烦向北迁移。为阻止林胡和楼烦南下侵扰,赵武灵王修建了两道长城。
通过多年征战,赵国的疆土大大拓展,成为战国后期的军事强国之一。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赵国再次对中山国宣战。经过长达十年的战争,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国最终攻灭中山国。占领中山国后,代郡和邯郸之间的道路得以打通,赵国各地的交流更加方便。
回国后大行奖赏,并将公子章封为安阳君,派田不礼辅佐公子章。
、赵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在巡视云中、雁门二郡时,遭遇了楼烦王的部队。赵武灵王把楼烦王请到了军中,允许楼烦王回到河套故地。许多楼烦人加入赵国军队,提高了赵军的战斗力。
深入秦国腹地,以使者身份进宫面见秦昭王
不久之后,一个赵国使团来到咸阳。使者进宫面见秦昭王,递交国书,传达了赵惠文王关于加强两国关系的好意。
这位使者身材高大,髯须飘逸,说起话来派头十足,而且条理清晰,很有说服力。秦昭王不禁暗暗称奇,问了他一些关于赵国的情况,他的回答总是很到位。
主客之间谈了一上午。使者告辞后,秦昭王越想越不对劲,第二天便召集曾经出使过赵国的使臣,问他们有没有留意到赵国有这么一个人物。秦昭王的意思,天下英雄,不论国籍,只要是对秦国有用的,都应该网罗到秦国来。眼下这位赵国使者,虽然只见过一面,却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果愿意留在秦国,就是让他做个相国也没问题。
可是,大伙听秦昭王的描述,都摇着头说,没见过,真没见过这么个人。后来有个家伙蹙着眉头想了半天,恍然道:“大王所说的这个人,莫非就是赵主父?”
秦昭王大吃一惊,赶紧派人到宾馆再去打探,发现赵国使团还在,使者却已经不见了。逼问之下,使团成员才告诉秦国人,那使者确实就是赵主父,他从宫中出来,立刻骑上骏马飞奔回赵国,这个时辰,估计已经出函谷关了。
赵武灵王回到邯郸,便将大臣们召集起来说,我跑了一趟秦国,主要了解了两件事:第一,秦国地形险阻,易守难攻;第二,秦王气度不凡,虽然有太后制约,仍然是一代英主。有这两点,赵国暂时不能与秦国为敌。
赵武灵王当场决定,赵国现在的外交政策是与秦国搞好关系,一心一意向北发展,谋求更大的战略空间。于是派楼缓出使秦国,以加强两国联系。楼缓后来深得秦昭王信任,一度出任秦国的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