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派小说
猴岛论坛
用户登录
注册账号
登录后才能发帖
0
派派杂志区
【三日谈】当文艺创作遭遇越来越多的“场外因素”【6.29~7.1】【已评完】
[社][三日谈]
【三日谈】当文艺创作遭遇越来越多的“场外因素”【6.29~7.1】【已评完】
刷新数据
阅读:
286
回复:
9
本帖已关闭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楼主
发消息
举报
使用道具
加好友
引用
收藏本帖
远山见月。
(派派版主)
楼主
06-29
— 本帖被 远山见月。 执行锁定操作(2025-07-02) —
上映8天,电影《酱园弄》已取得2.9亿元的票房成绩,是今年华语影坛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另一方面,在相关网络平台上,该片获得的评价却呈现出愈发“极端化”的态势。以豆瓣为例,给该片打出一星的用户目前已经达到了8.9%。
其实,任何一位影迷、观众都有充分表达个人好恶的权利和自由。回顾长达百年的电影发展史,哪怕是久负盛名的导演,哪怕是众星捧月的演员,也免不了会被批评、被吐槽。哪怕是举世公认的经典电影,也总会有人“不喜欢”,这本身并无问题。
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盛,对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创作的批评,似乎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场外因素”。前些年,许多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就曾被部分网友认定为“三观不正”。比如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就被批评为“爱慕虚荣的白富美”“女文青”;司汤达小说《红与黑》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凤凰男的故事”;杜拉斯小说《情人》也被吐槽为“磨磨唧唧”“无病呻吟”;甚至连《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都被认为是“妈宝男”“中央空调”。
不关注文艺作品里可能包含的广袤意义和丰富性,反而为其贴上一个狭隘的标签,无疑是令人感到遗憾的。这一现象的出现,当然和强调快节奏的社交媒体环境有关。人们想要迅速了解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最省事、便捷的办法便是用最简单的词汇来定义它。从“高富帅”到“玛丽苏”,这些词语本身是对一类现象或者人物诙谐精微的阐释和讽刺,但一旦它们被简化为刻板印象式的印章随意戳盖,也就把看似精微的吐槽异化成了刻薄的无端指责。
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艺术家认为有必要做的事情是,“给人以经验的新型态”。换句话说,真正有意义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挑战早已被人们接受的观念,而不是去重复那些老生常谈的“道理”。
当然,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也可能会遭遇挫折和阻碍,也可能会因为力有不逮而给作品留下瑕疵。因此,所有文艺作品必然会经历一代又一代读者和观众的严格审视,也必然会留下值得讨论、商榷的空间,《酱园弄》也不例外。
不过,评判任何一部文艺作品,标准都不应该是简单的“正确”或者“错误”。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观看电影真切感到心灵的震颤,往往是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世界、时代或者人物的多元和丰富。
因此,关键的问题应该是我们如何去理解文本内部关于人类情感、关于个体命运的探索,并且由此展开理性、客观、严谨的讨论和批评,而不是用“场外”的因素干扰,甚至影响“场内”的创作。
不仅是《酱园弄》,这些年很多上映的电影、电视剧都曾因为性别、阶层、地域,甚至是偶像明星的番位等“场外话题”而引发热议。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追求“爽感”、意气用事的打分和评论,正在蚕食整个网络舆论场,使得互联网中的声音越来越偏激、非理性化。
如果文艺创作者在未来遭遇越来越多的“场外因素”,造成的后果可能有两种。一是部分唯利是图的创作者有意去迎合某种流行于社交媒体的观点或风向,彻底沦为“热点”或者“流量”的追随者;一是部分有理想、有追求的创作者因为产生深刻的焦虑和担忧被束缚手脚,干脆保持“沉默”。
无论是哪种结果,对于整个市场乃至绝大多数观众本身来说,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奖励:每人10PB,回复有1积分博雅积分。
回复内容请与讨论主题相关,
回复字数20字以上,不满20字不提醒且无奖励
。
优秀回复给予1-5PB加分
回复参与时间:2025.6.29~2025.7.1
[ 此帖被远山见月。在2025-07-27 01:43重新编辑 ]
分享
倒序阅读
查看全部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发消息
举报
使用道具
加好友
引用
做梦有点难
(派派文编)
沙发
06-29
— (远山见月。) 恭喜获得博雅勋章积分1积分 (2025-07-27 01:42) —
似乎现在这个时代,随着网络发达,一方面,人们都可以方便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人们的观点似乎也比较分裂了。诸如文学,以前似乎是比较个性化的,但是如今,很容易就被标签化了,而非此即彼的氛围只会让文学创作陷入同质化。
远山见月。
07-27
+10 派派币
感谢参与派派杂志区【三日谈】活动✧⁺⸜(●˙▾˙●)⸝⁺✧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