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
翠鬟光动看人多。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诗词有一点我特别喜欢。就是永远能看到同样的题材,各种诗人写出不一样的美妙诗篇。
比方说这位诗人,别人都在中元夜早点归家,躲在家里的时候,诗人在愉快赏月。
这不一般是中秋节才做的事吗?诗人挺超前的啊。
首先进入我最喜闻乐见的流程,就是不熟悉的诗人先查人家档案和家谱。
诗人李郢,是晚唐时期的人。
哎,所以我不爱特地去找王朝末年的诗来读。因为太虐了。但是这首诗的确合眼缘。
诗人的诗以“清丽”著名。啊呀这一下子眼前就有画面了。诗人的诗一下子在我眼前拟人成了一个气质清雅的小美人。
诗人三十多岁的时候和杜牧把酒论诗,也是一件美事。
但是后来历史就走到了黄巢起义那个年代。
百科上说诗人为了躲黄巢之乱而去淮南,结果在路上去世了。
我心说是该躲,毕竟虽然百科上没说诗人是唐代宗室,但是诗人这个姓听起来的确有点像李唐宗室。黄巢对宗室那是最能下得去狠手的。
说黄巢,像我这样很久不看历史的人还只是有点耳熟。但说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作者,我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
黄巢起义现在说起来也是毁誉参半。他们的确是当时过不下去的百姓和没有出头之日的基层读书人的意愿的真实体现。但是他们也的确物理吃人。他们虽然对李唐王朝宗室的人员比较残忍,灭了无数满门。但是原本宗室门阀对普通百姓也是十分苛刻,人家的确活不下去了才出此下策。
说起来真是一团乱麻,所以回过头来继续看这首诗吧。
诗人在江南水乡的寺庙里过夜,中元夜的大晚上赏月。诗人在金粟栏杆边看月亮。
这里的金粟的确合诗人所在的寺庙也有很大关系。金粟在佛教中意味着无尽的财富和智慧。这一下子就让这首诗的气质变得更加有仙气了。
诗人十分塑造了一个十分美好的,向着人们缓缓走来的嫦娥仙子的形象。连月光都写成了“翠鬟光动”。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这句看起来就是诗人的美妙幻想了。
当然了,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我认为这句诗词,用来形容地球和忒伊亚碰撞后,月球缓缓形成的过程也是完全ok的。
最后诗人就开始担心月亮女神如何回家了,夜空水远。烟雾弥漫。
其实读到这里我是有点奇怪的。因为中学的课本上就教导过我们,和湘江有关的是娥皇女英。于是我去查了下。发现诗人那么写,很有可能是因为古代有段时间大家觉得嫦娥和娥皇是同一个神。
一边是江边赏月的诗人。一边是同一晚月光下的泱泱黎民。诗人没有错。过不下去的黎民更没有错。但是当这两幅画面拼成一个完整的时代时,就让人心情难以平静了。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
翠鬟光动看人多。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诗词有一点我特别喜欢。就是永远能看到同样的题材,各种诗人写出不一样的美妙诗篇。
比方说这位诗人,别人都在中元夜早点归家,躲在家里的时候,诗人在愉快赏月。
这不一般是中秋节才做的事吗?诗人挺超前的啊。
首先进入我最喜闻乐见的流程,就是不熟悉的诗人先查人家档案和家谱。
诗人李郢,是晚唐时期的人。
哎,所以我不爱特地去找王朝末年的诗来读。因为太虐了。但是这首诗的确合眼缘。
诗人的诗以“清丽”著名。啊呀这一下子眼前就有画面了。诗人的诗一下子在我眼前拟人成了一个气质清雅的小美人。
诗人三十多岁的时候和杜牧把酒论诗,也是一件美事。
但是后来历史就走到了黄巢起义那个年代。
百科上说诗人为了躲黄巢之乱而去淮南,结果在路上去世了。
我心说是该躲,毕竟虽然百科上没说诗人是唐代宗室,但是诗人这个姓听起来的确有点像李唐宗室。黄巢对宗室那是最能下得去狠手的。
说黄巢,像我这样很久不看历史的人还只是有点耳熟。但说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作者,我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
黄巢起义现在说起来也是毁誉参半。他们的确是当时过不下去的百姓和没有出头之日的基层读书人的意愿的真实体现。但是他们也的确物理吃人。他们虽然对李唐王朝宗室的人员比较残忍,灭了无数满门。但是原本宗室门阀对普通百姓也是十分苛刻,人家的确活不下去了才出此下策。
说起来真是一团乱麻,所以回过头来继续看这首诗吧。
诗人在江南水乡的寺庙里过夜,中元夜的大晚上赏月。诗人在金粟栏杆边看月亮。
这里的金粟的确合诗人所在的寺庙也有很大关系。金粟在佛教中意味着无尽的财富和智慧。这一下子就让这首诗的气质变得更加有仙气了。
诗人十分塑造了一个十分美好的,向着人们缓缓走来的嫦娥仙子的形象。连月光都写成了“翠鬟光动”。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这句看起来就是诗人的美妙幻想了。
当然了,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我认为这句诗词,用来形容地球和忒伊亚碰撞后,月球缓缓形成的过程也是完全ok的。
最后诗人就开始担心月亮女神如何回家了,夜空水远。烟雾弥漫。
其实读到这里我是有点奇怪的。因为中学的课本上就教导过我们,和湘江有关的是娥皇女英。于是我去查了下。发现诗人那么写,很有可能是因为古代有段时间大家觉得嫦娥和娥皇是同一个神。
一边是江边赏月的诗人。一边是同一晚月光下的泱泱黎民。诗人没有错。过不下去的黎民更没有错。但是当这两幅画面拼成一个完整的时代时,就让人心情难以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