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没有高铁,也没有卫星,甚至没有全球定位。
但在3600年前的中国,已经有人在卜骨刻字、铸鼎立国。一个文明像打灯,能不能照亮世界,得看灯芯粗不粗、油亮不亮。
当我们骄傲地说“咱们祖先殷商人厉害”时,不妨先停一停,问一句:那时候的世界,其他古国在干嘛?是不是也同样高楼大厦、青铜闪闪?还是还在捡石头啃果子?
今天就来盘盘这份“全球古文明成绩单”,看看那一年,谁才是课堂里最早举手的那个文明老大哥。
殷商开卷早,全球考第一?
时间往前推个三千六百年,中国正值商王朝中期,一块地方叫“殷”,在今天的安阳。别看当时没有电,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早就“通电”了。
别的国家还在河边搭窝棚,咱们已经搞起了都城建设。殷墟遗址挖出来的,不光有大规模城墙基址,还有清晰的街道布局和宫殿区,国家规划早有雏形。考古学家说得明白,这不是部落,是早期国家机器的雏形。
说到国家机器,就绕不开那位著名“企业家”——妇好。她可不是哪位王后闲着无聊办沙龙,而是实打实带兵打仗的将军。
妇好墓出土青铜器1928件、玉器755件,光武器就上百件,祭祀用品一应俱全。这位“铠甲王后”,是中国最早的有据可查的女性军事人物。
有了人,有了国家,还得有文化。别国连语言还不统一,咱们已经写字写得飞起。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系统文字之一,系统性、象形性、记事功能俱全,是国家事务的“数据库”。卜辞内容涉及气候、农业、战争,字字有用,没有一句废话。
说完人文,咱再说硬核。青铜器是商代文明最闪亮的招牌。青铜冶铸不是拿个锅烧一烧那么简单,那是国家级工程。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32.84公斤,尺寸之大、造型之规整,直到几千年后才被超越。青铜制品种类之丰富、用途之广泛,说明殷商已实现青铜产业链,从兵器、祭器到生活用品样样齐全。
而这一切,不靠抢,不靠奴工,而是靠制度。甲骨文中反复出现的“田”、“牛”、“人”三类字样,说明当时的农业、畜牧与人力管理已经高度制度化。不是一锄头一条龙,而是分工明确的社会组织。
那时候的“外交”也有点意思。考古发现殷商使用的贝币大多产自远海地区,说明商人已经开展初步贸易。青铜器型也在边疆地区出现仿制品,文明辐射已初见端倪。
总结下来,3600年前的商朝,有国家、有制度、有文字、有重工业,还有跨区影响力。这不是打了鸡血的部落联盟,而是货真价实的早期文明“优等生”。
那边两河种麦子,咱这边制青铜
咱殷商这边青铜打得热闹,可别的文明也没闲着。先来看看“挂科率”最低的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附近。
在商朝鼎盛的同时,那边的主角是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刻在玄武岩柱上,上面密密麻麻刻了282条法律条文。比起殷商祭祀政治,巴比伦人主打“成文法治国”,强调奖惩明晰。虽然法律内容多为保护财产与地权,但这已是人类史上最早的法典之一。
另一边的古埃及,这时候已经造完金字塔好几百年了。金字塔背后不是简单的苦力堆砖,而是庞大的组织系统、祭祀体系与死后信仰的产物。法老不是国王,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他们痴迷“永生”,所以棺椁、木乃伊、陪葬都搞得极其奢华。相较于商朝祖先崇拜,埃及人更迷“复活”,一个讲血缘延续,一个讲灵魂回归。
再看南亚的哈拉帕文明,分布在今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主打“城市计划”。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了直角街道、砖砌下水道和统一砖型,文明气质是“理工男”。不过,这文明虽然建筑厉害,却看不到明显宫殿或祭坛,也找不到谁是“老板”,政治系统扑朔迷离。
还有地中海边的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在建筑、艺术上都相当出色。壁画、迷宫式宫殿、海上贸易通达爱琴海,但这文明的文字线形文字A尚未破译,制度面貌仍是“蒙面选手”。
这时候地球另一边的“邻居们”,各有优势,却都存在明显短板。要么政治松散、宗教挂帅,要么文化断代严重,传承中断。而商朝呢?字还认得出来,人还认得祖宗,政权还接得上。
比得了长度,比不了方向
到底谁最“发达”?这不是跑百米,光看终点。看的是谁能一直跑、不迷路、不断代。
3600年前,中国殷商已步入世袭制国家形态。王室有名有姓、神权政令合一、宗法制与贵族等级制度成型。而其他文明多停留在“神庙+城市”阶段,国家权力零散、传承不稳。
更重要的是,商朝文字没断过筋骨。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隶楷书,脉络清晰。反观楔形文字、哈拉帕符号,后者至今难解,前者传承断裂。文字不仅是工具,更是文明的DNA。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中原文明的中心性与稳定性是其他文明难以比拟的。尼罗河一年一涨,两河不是水灾就是战争,克里特岛还会海啸。但黄河流域在风雨之间,保持基本可控,农业社会得以持续进化。
2025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看·见殷商”特展,精选殷墟出土文物与甲骨实物。3600年前的文字、制度、思想就这么被一代代刻在骨头、铸进青铜、写入今天。那不是“最发达”的噱头,而是一种文明的“不间断”与“不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