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当属那场震动天下的安史之乱。这场动乱的发起者安禄山,最初只是大唐边疆的一名节度使。随着他掌控的军权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内心的野心也随之疯狂滋长,最终酿成了这场改变唐朝命运的重大叛乱。 叛乱平息后,唐朝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藩镇割据。这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在地方上呼风唤雨,简直就像独立王国的主人,根本不把中央朝廷放在眼里。由于地方势力尾大不掉,朝廷的统治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那么,这些节度使到底拥有哪些令人忌惮的特权呢? 节度使这个称呼在唐睿宗时期开始广泛使用,到景云元年正式成为朝廷命官。这个官职的设立与唐朝军事制度的演变密不可分。建国初期实行府兵制,当时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临时征调各地府兵就能满足作战需要。但到了唐高宗时代,边境形势急转直下,单靠府兵已经难以抵御外敌入侵,旧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为应对危机,朝廷开始在边境设立常驻军队,军镇制度由此诞生,负责统领这些边防重镇的将领多被授予大都督或行军总管等头衔。后来因为他们要持皇帝授予的符节调兵遣将,所以改称节度使。 唐睿宗在位时,节度使终于成为正式官职。刚开始他们的权力还很有限,主要就是指挥军队,麾下兵力通常不超过万人,完成任务就得回朝复命,所以还不至于形成割据势力。但到了唐玄宗时期,节度使的权限不断扩张,不仅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还划定了固定辖区。更关键的是,玄宗将募兵权和财政大权都下放给节度使,这使得他们表面上仍是朝廷命官,实际上已经和古代的诸侯王没什么两样。中央权威因此严重受损,为后来的藩镇之祸埋下了祸根。 到后来,唐玄宗甚至让一些节度使兼任多个要职。比如安禄山在造反前,就同时担任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麾下精兵多达20万之众,这些都是长期与契丹作战历练出来的虎狼之师。手握如此雄厚的资本,他的野心自然也就不再满足于当个封疆大吏了。 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朝廷想收回藩镇权力却难如登天。从晚唐到五代十国,中央始终没能解决这个顽疾,很多节度使对朝廷诏令阳奉阴违,有的干脆置之不理。最终给唐朝敲响丧钟的朱温,本身也是个节度使。在他灭亡唐朝后,各地节度使纷纷割据自立,开启了群雄逐鹿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