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维吾尔族土陶制作
吐鲁番维吾尔族土陶技艺主要分素陶、素釉陶、彩釉陶三种。素釉陶为单色陶器,主要为粮缸、储物缸和油灯;与日常生活密切的陶器都着彩釉,如盛食物和饮料的各种罐、碗、盘、碟等。吐鲁番土陶器以各种造型的壶见长。

维吾尔族花帽
维吾尔族花帽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新疆南部、东部及北部的维吾尔族聚居区。花帽的形状如无舌的圆帽头,由四片或五片帽坯连缀而成,上绣各种图案。绣花帽工艺比较复杂,一般有选料、描画稿、隔行抽去经纬线、绣花、插入桑皮纸卷、连缀合成等工序。

刀郎木卡姆演唱
刀郎木卡姆主要流传于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现收集到9套,每套都由“木凯迪满”、“且克特曼”、“赛乃姆”、“赛勒凯斯”、“色利尔玛”五部分组成,长度为6至9分钟,9套全部演唱需70至80分钟。伴奏乐器中,弹弦类有卡龙、刀郎热瓦甫,拉弦类有刀郎艾捷克,打击类有手鼓。
吐鲁番木卡姆中的“纳孜尔库姆”表演
吐鲁番木卡姆主要流传于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及吐鲁番市、托克逊县,目前能搜集到的有11套,完整演奏一遍约需10个小时。其表演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在萨它尔、热瓦甫、艾捷克、都它尔、手鼓等乐器的伴奏下演唱,另一种则采用鼓吹乐表演的形式。

十二木卡姆演出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体,也是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集歌、舞、乐于一体,主要分布、流传于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南疆地区和伊犁河谷各大小绿洲之中,由“拉克木卡姆”及“且比巴亚特木卡姆”等12套木卡姆组成,每套又都包括“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热甫”三大部分,12套共含乐曲近300首 ,全部演唱需20多个小时。

艺人在加工二毛皮
宁夏的滩羊是我国优良裘用绵羊品种之一。精细加工滩羊皮,制作二毛皮衣、坎肩是宁夏回族人的传统手工艺,其中的选皮、鞣制等环节有许多独特工艺。“二毛皮”加工自古多为手工作坊生产,加工后的皮件薄如厚纸,质地坚韧,柔软均匀,毛穗自然成绺,弯曲柔软。

宁夏花儿歌手马生林、李凤莲等
“山花儿”以六盘山为主要流传地,继承了陇山地区古代山歌的特征。其基本特征是:自唱自娱;小范围传唱;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吸收信天游、爬山调及伊斯兰音调的多种因素,具有比信天游与河湟花儿更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宁夏回族武术家王心武(中)
尚武、习武是回族的民族传统。回族民间传统武术包括各种拳术、器械、对练,其中既有中华武术的传统项目,也有风格独特的回族项目。宁夏回族民间武术在长期的传习发展中融合了穆斯林的生活实践和风俗,形成诸多流派。

宁夏贺兰石刻著名艺人施克俭

宁夏贺兰石《秋韵》套砚(十件),制作者 施克俭
贺兰石采于贺兰山滚钟口一带,石质细腻,刚柔相济,色泽清雅莹润,是十分难得的石料。将贺兰石刻成贺兰砚要经过八道工艺的精心雕琢,成砚具有发墨、存墨、护毫、耐用的优点。

京剧《将相和》
京剧是我国传统的戏曲形式,其表演和舞美体系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因而被人称为“国粹”。京剧是在吸收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等多种戏曲样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京剧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当流派纷呈,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形成许多盛演不衰的传统剧目。

拉洋片
拉洋片亦叫“西洋景”、“拉大画”和“拉大片”,是老天桥撂地表演的一种民间杂耍。拉洋片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就以其表演方式独特、道具新颖,集响器、画片于一体,被称为天桥八大怪之一。

皮影造型
北京天桥皮影戏自明中叶在京都上演,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它是通过灯光把牛皮或驴皮刻成的皮影人映射在影幕上,伴以戏曲演唱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声腔和唱腔最具特色。

木偶戏
木偶戏是老天桥的一种演出形式,早年在老天桥演木偶戏的很多。木偶戏约有三种:一种是大木偶,木偶人约有二尺来高,搭有专门的台。这种木偶幕后有乐器伴奏,有说有唱,当时也叫官本大戏。

争春篮
象牙雕刻工艺是在北京地区形成的一种以象牙为雕刻材料的传统技艺。它表现题材广泛,工艺难度大,因使用象牙这种特殊材料而显现出高雅的美感。象牙雕刻工艺是中国特种工艺美术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赋弦表演
“诗赋弦”是目前仅存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具有北京乡土特色的地方民间小戏,创始于1880年。诗赋弦的曲牌共有30多个,其曲调大部分来源于当地的民歌、单弦、西河大鼓、莲花落的曲谱,并不断吸收其他剧种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营养,形成诗赋弦特有的曲牌。

京西幡会
北京城西部百花山脚下的千军台村和庄户村历史悠久,此间流传几百年的民间正月十五的古幡会,形成京西独特的民俗画卷。古幡盛会是古庙会的产物,以颂神、祭神为主,自明代万历二年起,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千军台、庄户和板桥村共举办三天幡会。

智化寺京音乐堂

智化寺京音乐演奏
智化寺京音乐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源自宫廷、由僧人传承于寺院,至今已传承560年。其艺术特征:庄重、古朴、典雅、辉煌。智化寺京音乐忠实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新疆篇

维吾尔族土陶制作
吐鲁番维吾尔族土陶技艺主要分素陶、素釉陶、彩釉陶三种。素釉陶为单色陶器,主要为粮缸、储物缸和油灯;与日常生活密切的陶器都着彩釉,如盛食物和饮料的各种罐、碗、盘、碟等。吐鲁番土陶器以各种造型的壶见长。

维吾尔族花帽
维吾尔族花帽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新疆南部、东部及北部的维吾尔族聚居区。花帽的形状如无舌的圆帽头,由四片或五片帽坯连缀而成,上绣各种图案。绣花帽工艺比较复杂,一般有选料、描画稿、隔行抽去经纬线、绣花、插入桑皮纸卷、连缀合成等工序。

刀郎木卡姆演唱
刀郎木卡姆主要流传于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现收集到9套,每套都由“木凯迪满”、“且克特曼”、“赛乃姆”、“赛勒凯斯”、“色利尔玛”五部分组成,长度为6至9分钟,9套全部演唱需70至80分钟。伴奏乐器中,弹弦类有卡龙、刀郎热瓦甫,拉弦类有刀郎艾捷克,打击类有手鼓。

吐鲁番木卡姆中的“纳孜尔库姆”表演
吐鲁番木卡姆主要流传于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及吐鲁番市、托克逊县,目前能搜集到的有11套,完整演奏一遍约需10个小时。其表演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在萨它尔、热瓦甫、艾捷克、都它尔、手鼓等乐器的伴奏下演唱,另一种则采用鼓吹乐表演的形式。

十二木卡姆演出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体,也是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集歌、舞、乐于一体,主要分布、流传于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南疆地区和伊犁河谷各大小绿洲之中,由“拉克木卡姆”及“且比巴亚特木卡姆”等12套木卡姆组成,每套又都包括“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热甫”三大部分,12套共含乐曲近300首 ,全部演唱需20多个小时。
宁夏篇

艺人在加工二毛皮
宁夏的滩羊是我国优良裘用绵羊品种之一。精细加工滩羊皮,制作二毛皮衣、坎肩是宁夏回族人的传统手工艺,其中的选皮、鞣制等环节有许多独特工艺。“二毛皮”加工自古多为手工作坊生产,加工后的皮件薄如厚纸,质地坚韧,柔软均匀,毛穗自然成绺,弯曲柔软。

宁夏花儿歌手马生林、李凤莲等
“山花儿”以六盘山为主要流传地,继承了陇山地区古代山歌的特征。其基本特征是:自唱自娱;小范围传唱;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吸收信天游、爬山调及伊斯兰音调的多种因素,具有比信天游与河湟花儿更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宁夏回族武术家王心武(中)
尚武、习武是回族的民族传统。回族民间传统武术包括各种拳术、器械、对练,其中既有中华武术的传统项目,也有风格独特的回族项目。宁夏回族民间武术在长期的传习发展中融合了穆斯林的生活实践和风俗,形成诸多流派。

宁夏贺兰石刻著名艺人施克俭

宁夏贺兰石《秋韵》套砚(十件),制作者 施克俭
贺兰石采于贺兰山滚钟口一带,石质细腻,刚柔相济,色泽清雅莹润,是十分难得的石料。将贺兰石刻成贺兰砚要经过八道工艺的精心雕琢,成砚具有发墨、存墨、护毫、耐用的优点。
北京篇

京剧《将相和》
京剧是我国传统的戏曲形式,其表演和舞美体系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因而被人称为“国粹”。京剧是在吸收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等多种戏曲样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京剧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当流派纷呈,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形成许多盛演不衰的传统剧目。

拉洋片
拉洋片亦叫“西洋景”、“拉大画”和“拉大片”,是老天桥撂地表演的一种民间杂耍。拉洋片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就以其表演方式独特、道具新颖,集响器、画片于一体,被称为天桥八大怪之一。

皮影造型
北京天桥皮影戏自明中叶在京都上演,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它是通过灯光把牛皮或驴皮刻成的皮影人映射在影幕上,伴以戏曲演唱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声腔和唱腔最具特色。

木偶戏
木偶戏是老天桥的一种演出形式,早年在老天桥演木偶戏的很多。木偶戏约有三种:一种是大木偶,木偶人约有二尺来高,搭有专门的台。这种木偶幕后有乐器伴奏,有说有唱,当时也叫官本大戏。

争春篮
象牙雕刻工艺是在北京地区形成的一种以象牙为雕刻材料的传统技艺。它表现题材广泛,工艺难度大,因使用象牙这种特殊材料而显现出高雅的美感。象牙雕刻工艺是中国特种工艺美术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赋弦表演
“诗赋弦”是目前仅存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具有北京乡土特色的地方民间小戏,创始于1880年。诗赋弦的曲牌共有30多个,其曲调大部分来源于当地的民歌、单弦、西河大鼓、莲花落的曲谱,并不断吸收其他剧种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营养,形成诗赋弦特有的曲牌。

京西幡会
北京城西部百花山脚下的千军台村和庄户村历史悠久,此间流传几百年的民间正月十五的古幡会,形成京西独特的民俗画卷。古幡盛会是古庙会的产物,以颂神、祭神为主,自明代万历二年起,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千军台、庄户和板桥村共举办三天幡会。

智化寺京音乐堂

智化寺京音乐演奏
智化寺京音乐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源自宫廷、由僧人传承于寺院,至今已传承560年。其艺术特征:庄重、古朴、典雅、辉煌。智化寺京音乐忠实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
[ 此贴被琳儿来也在2010-02-08 15:0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