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 五代之一。周太祖郭威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历三帝(二姓),共十年。 [attachment=11328979]
[attachment=11328981]
[attachment=11328983]
[attachment=11328984]
[attachment=11328985]
[attachment=11328986]
/> /> /> /> |
后周 五代之一。周太祖郭威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历三帝(二姓),共十年。 [attachment=11328979]
[attachment=11328981]
[attachment=11328983]
[attachment=11328984]
[attachment=11328985]
[attachment=11328986]
/> /> /> /> |
折从阮 折从阮,五代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出于羌族折掘氏,初名从远,后因避后汉高祖的旧名而改,字可久,生于唐大顺二年(891年),卒于后周显德二年(755年)。从后晋、后汉以来,独据府州,经营西北,那时中央政权软弱,但折从阮勇武过人,少数民族因此不敢进犯陕北,史称“中国赖之”,大有西北栋梁,一柱擎天的感觉。 折从阮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曾任唐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县北10里)刺史,隶李克用。折从阮早年在李存勖部任河东牙将,领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副使。李存勖灭后梁称帝以后,又授折从阮为府州刺史。后唐长兴初年(930年),折从阮入朝拜见后唐明宗。后唐明宗以折从阮久镇边州,熟悉边地情况,所以特加捡校工部尚书,授他为府州刺史。 后唐明宗死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的北部和内蒙的一部分)等条件,取得辽兵的援助,推翻后唐建立后晋。当时折从阮所辖的府州(治今陕西府谷县)也在割让之列,消息传出,一时人心惶乱。契丹人为了直接控制府州,要将折氏一族强行迁往辽东,折从阮坚决拒绝,率族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终于重归后晋。 石敬瑭去世后,其养子石重贵继位,是为后晋少帝。后晋少帝恥臣于辽,反与辽朝为敌,并诏命折从阮出师伐辽。折从阮受诏后于次年春率兵击辽,深入其境,攻拔10余砦。到后晋少帝开运初年(944年),朝廷加封他为检校太保,及本州团练使,开运二年 (945年)又加封他为朔州刺史、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辽西南面行营马步都虞侯等职。 折从阮在后晋时虽保境有功,但其辖境仅为后晋西北边境一隅之地,幽云等北边重镇尽为辽朝所有,辽朝以此为基地不断攻掠中原。到开运四年(947年)初,辽终于攻入后晋首都开封,后晋也就寿终正寝了。当辽兵攻入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称帝,诏抚后晋旧臣归附。这样,折从阮率众归从刘知远。当辽从开封退兵后,折从阮随刘知远迅速进占洛阳和开封,刘知远入开封后,揭开了后汉的历史,刘知远是为后汉高祖。后汉高祖升府州为永安军,并将原振武军所隶的胜州及沿黄河五镇都划归永安军管辖;同时授折从阮光禄大夫、杜校太尉、永安军节度使,府、胜等州观察处置使等职,并特赐功臣名号。 刘知远做了11个月皇帝死去,他的侄儿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后汉隐帝加封折从阮为特进、检校太师。受封后的第二年,折从阮举族入朝晋见后汉隐帝,后汉隐帝又特任命折从阮子德扆为府州团练使,加授折从阮为武胜军节度使。 郭威建立后周后,加拆从阮同平章事,并以本官镇守滑州,不久又改迁陕州,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又授折从阮为静难军节度使。后周世宗时又加折从阮任侍中,这时他已年迈,上表要求致仕,得到特许。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折从阮从静难军赴京,病死于途中。终年64岁,朝廷特赠中书令。 折从阮当五代乱世,历4朝,久镇北边,尤其石敬塘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后,辽朝不断内侵,折从阮在此时,保有西北边地,对保护当地人民的安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做出了贡献。 其子折德扆仕周至静难军节度使。其镇府州时,署德扆为马步军都校。广顺间,周世宗建府州为永安军,以德扆为节度使,时从阮镇邠宁,父子俱领节镇,时人荣之。显德中,德扆率师攻下河市镇,斩并军五百余级。入朝,以其弟德愿权总州事。时世宗南征,还次通许桥,德扆迎谒,且请迁内地。世宗以其素得蕃情,不许,厚加赐赉而遣之。德扆未至,德愿又破并军五百余于沙谷砦,斩其将郝章、张剑。 宋初,德扆又破河东沙谷砦,斩首五百级。建隆二年来朝,待遇有加,遣归镇。乾德元年,败太原军于城下,擒其将杨璘。二年,卒,年四十八,赠侍中。子折御勋、折御卿。 药元福 药元福,生于唐中和四年(884年),卒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南)人。他在对契丹、党项扩张势力的抗击和削平诸国的兼并战争中屡立奇功,是五代后期一员有名的骁将。 药元福自幼胆量过人,骑马射箭,无所不能。最初,他在邢州帅守王檀部下为厅头军使,即以勇敢著称。后唐时历任拱卫、威和亲从马斗军都校、天平军内外马军都指挥使,后晋天福年间累迁至深州(今河北深县西)刺史。 后晋开运元年(943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侵。后晋少帝石重贵率兵至澶州(令河南濮阳)与契丹军对峙。当时,药元福任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守卫在后晋军队阵地的东部。敌军集中精锐部队,抢先发动了进攻。药元福与后晋另一将领慕容邺,各自率领200名骑兵迎战。他跃马冲入敌阵,舞动手中铁挝,连毙敌军数人,左冲右突,所向披靡。契丹军队遭到迎头痛击,被打得溃不成军。 第二年.契丹军队再次南侵。药元福任右厢副排阵使,与李守贞、符彦卿等后晋将领率兵御敌于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后晋军队排列成方阵,外设拒马构成营寨。契丹出奇兵绕至后晋军队的后方,截断了后晋军队的粮食供应。后晋军队缺乏饮水,兵士、马匹都饥渴难耐。他们在营寨中匆匆凿井,土壁坍塌,也无法成功。契丹军队又顺风扬起尘土,一时天昏地暗,后晋军队连眼睛也睁不开。几位将领想等到风向反过去后再开战,药元福、李守贞等不以为然。他俩打开拒马,率领手下骑兵冲出营寨。其他将领见状,也率兵随后杀出。契丹军队措手不及,被杀得大败而逃。后晋军队一直追杀了20余里,歼灭了大批敌军,俘获了许多辎重粮草,契丹军队的统帅仅带着百余名骑兵逃走。这次战役之后,药元福被任命为威州(今宁夏同心东北)刺史。 后汉乾佑中,药元福前往凤翔讨伐王景崇。王景崇退至宝鸡,依山设栅栏为寨。后蜀数万人马来增援王景崇,后汉军都监李彦率数千人抵敌。因众寡悬殊,后汉军逐渐后退。这时,药元福领着数百名骑兵由后面赶来,下令凡回头者皆斩。后汉军拼死向前,大败后蜀军,一直追到大散关,歼敌3000余入。凤翔平定后,药元福以功升为淄州(今山东淄博南)刺史。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药元福随从王彦超讨伐徐州叛将杨温,任行营兵马都监。数月讨平,药元福率兵还京,改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防御使。不久,北汉刘崇联合辽军侵扰晋州(今山西临汾)。药元福随从枢密使王峻前往抵御,任西北面都排阵使。刘崇听到后周大军将至,连夜烧了营寨逃去。王峻命令药元福等人率兵追击。刚出发,王峻又派人命令他们停止追击。药元福对同行的几位将领说:“刘崇召契丹扰边,志在疲弊中国。今兵未交而遁,宜追奔深入,以挫其势。”几位将领胆小怕事,追击只得停止。第二年调兵增强晋州的守备时,后周太祖郭威对身边的近臣说;“去年刘崇之遁,若从药元福之言,则无边患矣!”由此可见,药元福的胆略、识见在当时诸将中高人一筹。 其后,药元福又被任命为行营马步军都虞侯,前往兖州征讨慕容彦超。他奉诏自晋州率兵入朝,郭威赐给他袍带、鞍马和各种器杖,优诏褒奖。药元福到兖州后,修筑连城攻城。慕容彦超几次出城,均被击退,只得闭关不出。十数天后,连城栅栏完工,药元福又挖地道,堆土山,多方攻城。这时,郭威亲率大军赶到。药元福所部最先攻入城中,大军随后而进,攻克丁兖州。荮元福以功被授为建雄军(治所在晋州)节度使。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继郭威为帝的世宗柴荣在高平大败北汉和辽的联军,乘胜围攻太原。药元福任太原四面壕砦都部署,具体负责攻城事宜。当时攻城的各种器具都已准备齐全,北汉城防岌岌可危。天久雨,粮草接济不上,柴荣下令班师。药元福认为进军容易退军难,柴荣便把殿后的任务交给了他。北汉果然出兵来追,药元福回军将敌兵击退,保卫后周大军顺利撤回。世宗特加药元福为检校太尉。其后,药元福历镇陕(治所在今河南陕县)、定 (治所在今河北定县)、庐(治所在今安徽合肥)、曹(治所在今山东菏泽)诸州。 赵匡胤代后周自立后,加药元福为检校太师。宋建隆元年 (960年)九月,药元福去世,朝廷特赠他为侍中。 符彦卿 符彦卿(898年 ─ 975年),字冠侯,五代、北宋时宛丘人。中国五代及北宋初期将领,曾多次与辽朝军队作战。 他出身武将世家 ,祖父乃吴王符楚,父亲是秦王符存审(李存审,为李克用养子,赐姓李)是中华名将,符存审曾任宣武节度使、蕃汉马步军都总管中书令。他的大哥符彦超曾任安远军节度使,卒赠太尉,二哥符彦饶曾任忠正军节度使,兄弟九人均为镇守一方的军事将领。 在这样的一个武将家庭中,他13岁就能骑射,25岁当了吉州刺史,因破兵于嘉山,累官天雄节度使,拜太傅,由淮阳王进封封魏王。他的两位女儿则分别为周世宗及宋太宗之皇后。 韩通 韩通,生年不详,卒于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周军事将领。韩通不满20岁就应募从军,因身强力壮.勇于作战,被提拔为骑军队长。后晋开福元年(947年),辽兵攻入开封,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称帝,韩通投奔其帐下。辽兵北退后.他又追随刘知远至开封,因从讨杜重威有功,检校国子祭酒,后汉王朝正式建立后,官加检校左仆射。 乾祐元年(948年),后汉隐帝继位,韩通迁升为奉国指挥使。是年二月,河中、永兴,凤翔三镇连衡反叛,隐帝任命郭威为枢密使,率军征讨叛乱。韩通跟随郭威冲锋陷阵,身被六创,被提拔为都虞侯,从此成为郭威心腹。郭威镇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奏请韩通担任了天雄军马步都校。乾祐三年(950年),郭威任邺都留守兼枢密使,后汉隐帝因忌杀大臣,郭威被迫起兵,代汉建周。在这一政变过程中,韩通作为手握兵权的军事将领之一,推波助澜,起了促进作用。周太祖郭威即位后,韩通任奉国左第六军都校,领雷州刺史,广顺初年累迁至永睦二州防御使。周太祖亲征兖州时,任命他为在京右厢都巡检。适逢黄河泛滥,掩灌河阴(今河南荥阳北)城,韩通奉命率千余名兵卒疏通了汴河口,接着主持修筑了河阴城,不久升为保义军节度。 显德元年(954年),北汉主刘崇趁周太祖之丧,勾结契丹大举进犯后周,周世宗派遣韩通协助王彦超从晋州道东出,邀击北汉兵。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县南)大败北汉契丹联军后,周世宗任命他为太原北面行营部署,挖地道攻太原城,斑师后移镇曹州,任检校太保。 治世之才 显德二年(955年)正月,周世宗认为深<今河北深县>、冀(今河北冀县)两州间横亘数百里的葫芦河(即衡漳水)堤堰不够高陡,难以阻挡契丹骑兵的长驱直入,命令韩通与王彦超率兵卒丁夫浚治。韩通一面主持工程,一面迎击契丹的侵扰,圆满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又在李晏口为静安军修筑了城堡,葫芦河的浚治,收到了御敌、通漕、溉田三种效益,“自此契丹不敢涉葫芦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为了加强北部边防,韩通又先后主持修筑了柬鹿 (今河北柬鹿县)、鼓城(今河北晋县)、祁州(治所在无极,今属河北)、博野(今问北博野),安平(今山东益都西北)、武强(今河北武强)城墙。在此期间,他辛苦倍至,“夜宿古寺,昼披荆棘”;同时还要抵御契丹的骚扰。 显德二年(955年)六月,周世宗遣兵伐后蜀,韩通被任命为西南行营马步都虞侯。他率部进入大散关,围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又分兵修筑了固镇城堡,断绝了后蜀粮道,从而为后周攻克凤州创造了有利条件。后周收复秦、凤等四州后,韩通因军功被提拔为侍卫马步军都虞侯,不久又被任命为京城内外部巡检、权点检侍卫司。 同年,周世宗感到东京汴梁(开封府)城日益繁荣,而规模狭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下诏增广街巷,扩建开封城,责成韩通总领其役。这项浩大的工程原计划3年竣工,但韩通指挥有方,仅用半年时间就主持完成了这座都城的扩建。 显德三年(956年),朝廷追叙攻取秦,凤等四州的功劳,韩通改领忠武军节度.检太傅。又改侍卫马步军都虞侯。显德五年(958年),淮南平,任归德军节度。显德六年(959年)春,韩通奉命巡视黄河堤防。率领徐,宿、宋、单等州民疏浚汴渠数百里。同年,周世宗准备北伐,韩通等率水陆军先赴沧州.修水道入辽境,栅于乾宁军之南,“补坏防,开游口三十六,遂通瀛莫”。周世宗抵沧州后,率步骑数万直人辽境,辽乾宁军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世宗命诸将分水陆俱下,任命韩通为陆军都部署。周军攻克三关后,以益津关为霸州(今河北霸县境)。韩通主持修筑了霸州城,班师后被任命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周恭帝继位后移领郓州。 英雄气节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回军开封,突入京城。韩通惊闻政变,从内廷飞马而出,准备抵抗。他行至当街,被军校王彦升发觉,立即追至韩通家,将其一家杀死。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追赠韩通为中书令,以礼安葬。 张永德 张永德(928-1000),字抱一,五代并州阳曲人。生于后唐天成三年 (928年),卒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其家族饶财豪富,世代行武。其父张颖,曾为后晋石敬瑭麾下武将,官至安州防御使,与当时的石氏侍卫使,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过从甚密。所以,在张永德年轻时便被郭威知晓和赏识。 郭威赏识张永德并不是因其武功,而是因其德行。因为永德年幼时生母病逝,后来父亲续弦再娶,永德奉侍继母如生母,以贤孝而闻名于故里,深得乡民赞许。待永德年方弱冠即20岁时,郭威便将自己的女儿下嫁于他。也就是同一年,郭威被后汉隐帝提任为枢密使后,上表举荐自己的女婿张永德,作了供奉官押班。时隐帝惧郭威权势,又惮郭威之婿作自己身边的供奉官班头,遂设计让张永德给昭义节度使常思送 “生辰物”,密诏常思见到永德后将其杀掉。哪知常思虽与郭威同殿为臣有忌,却知郭威势大,不愿为隐帝火中取栗,仅将张永德囚禁起来,以待变化。不久,郭威兵变杀掉隐帝,操控朝廷大权,常思则将张永德放回,取悦于郭威。 广顺元年(950年)郭威称帝建后周,永德作为其婿,擢升左卫将军,加附马都尉,领和州刺使。第二年又升永德为殿前都虞侯、领思州团练使。未几又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两年之内再三提升,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显德元年 (954年),51岁的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其养子(郭威妻侄)柴荣临位,为周世宗。张永德作为其妹夫,自为心腹。时北汉刘崇闻郭威死去,大喜过望,决心乘后周国丧新帝方登基,国势不稳之隙,借契丹骑兵万余(有说十万不确)自带精兵三万,浩浩荡荡杀奔北汉、后周军事临界,与后周叛将昭义节度使李筠合兵一处,依据潞州,志在兵出太行,讨伐周都汴梁,一鼓荡灭后周。 北汉、后周之战初起,北汉先有小胜,兵克兵要重地梁侯驿。后周世宗柴荣闻北汉南下入侵,遂力排众议亲率大军抵御北汉,至泽州(今山西晋城),而北汉刘崇亦率军达高平之南,一场大战在即。 汉、周高平之战是五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当是之时,张永德为周军殿前都指挥史,率皇帝禁卫军,而柴荣亲临军之前沿督战。北汉刘崇见周军先锋部队人少,大喜:“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见《资治通鉴·卷291·后周纪二》) 他以为“时不可失,试观我战。”遂亲率汉军发起强大攻势。两军混战,后周右翼大将樊爱能、何徽见汉军势大,便引兵退遁,一部则临阵投降汉军,眼见世宗柴荣陷入困境。这时张永德与赵匡胤,两支禁军劲旅拼命护驾,兵分两翼。身为后周宿卫大将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对张永德说:“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剩高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见《资治通鉴·291卷》) 永德依命而行,各将两千精锐冲向汉军。时身为后周皇帝的柴荣,也亲上战场率兵鏖战。周兵见皇帝与大将身先士卒,遂一挽颓势,拼死当敌,以一当十,士气复振。汉军在周军的困兽反下,先锋骁将元徽战死阵前。须知元徽乃北汉军能征善战之将,他之战死,使汉军攻势锐减,继而溃退。一场汉军获胜的大战,发生戏剧性变化。北汉主刘崇见状,亲自举起红旗,企图稳住阵脚,挽回退势。然兵败如山倒,哪能控住如潮退却,眼见功败垂成,亦无可奈何。时后周军乘胜狂追,连夜进击,穷追过高平。汉军一败再败,“横尸满山谷,委弃御物及辎重、器械、杂畜不可胜纪。”刘崇就这样功亏一篑,只好带百余骑逃遁,直返晋阳。而周军乘胜不舍紧追其后,并乘战隙严整军纪,将临战即溃的右军首领樊爱能、何徽囚禁起来。在如何处理大将临阵退逃的问题上,张永德见主子柴荣犹豫不决,遂侍于侧,伺机进言,至夜不去,待柴荣询问。世宗柴荣见永德追随不离,便征询其意。永德乃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柴荣闻永德之言,乃治国治军之道,“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人,责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故息之政矣。”(见《资治通鉴·卷291》) 高平之战,是后周乃至北宋立国之初的一次军事上的划时代之役,无此役之胜,中国五代后叶及北宋之历史,或将重写。在这个攸关大局的战役中,张永德身为战将,不惧死;临阵临危,建奇功。尤为突出的是大战之余,悉心于治军,顿观于全局,度势于一旦,审时于瞬间。他对后周主柴荣的一席话,流溢着他治军治国的远见卓识,反映着他高深的将帅修养和政治军事才华;寥寥数语击中唐末、五代以来将悍,拥兵自重,国之大忌,难于一统的天下大疾之所在,诚为治国治军的妙药良方。这些看似简浅,实则深奥的治化方略,出于一个年方36岁的阵前战将之口,确属难能可贵,其才其智,足见一斑。 之后的岁月中,张永德先后在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三年、六年征伐南唐的多次战役中先败刘仁瞻,“破列砦十八处”;继攻克紫金山,歼灭南唐水师;再攻占宁州、莫州、瀛州三州,瓦桥、益津、淤口三关。重创南唐有生力量,官升至检校太尉。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宋后,仍重用张永德,并将灭南唐重任委托于他。永德亦不辱使命,于开宝七年(974年)造船数十艘,征料近万斛,最终攻破金陵城,灭亡长期与后周、宋时对垒的南唐,生俘后主李煜,为北宋统一全国作出巨大贡献。 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时,仍将年愈50的张永德带在身边。永德亦老当益壮,威风不减当年,史称其“征契丹、下并汾、功居多,”(见《太原府志》《阳曲县志》) 官迁升至检校太师、彰德军节度使、知天雄等,并进爵卫国公。 张永德于咸平三年(1000年),无疾而终,时年72岁。一生沙场,征战无数,能全身而年愈古稀者,鲜见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