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梅之记,始见于《西京杂记》: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迄
今2000年矣。至晋,有咏梅诗现,相陆凯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
枝春”句。南北朝时,关梅诗文、韵事益盛。《金陵志》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
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此梅花图案用于美化
之始。唐相宋璟、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张九龄、李白、韩愈、李商隐、杜枚等皆有诗作传
世。宋林逋(和靖)、苏轼、秦观、王安石、陆游、范成大等,亦有甚多咏梅诗词名世。
梅入画,有史载始于南北朝,至宋僧仲仁方盛,称“墨梅始祖”,宋
哲宗时,僧住衡山华光寺,酷爱梅,月夜未寝,见疏影横于其纸窗,萧然可爱,遂以笔戏摹其
影。凌晨视之,殊有月夜之思,因此学画而得其无诤三昧,名播于世。山谷道人叹之曰:“如
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只欠香耳。”士大夫有请数年而未得之者,有不求而自自者。重
浓淡而不著色,有《华光梅谱》留世,后补之、元章皆源此。补之承仲仁之衣钵,以水墨涂于
绢,托梅之白葩,或以墨圈梅。冬心说:“补之为华光和尚入室子弟,其瘦处如鹭立寒汀,不
欲为人作近玩也。”
元王元章,幼贫,“我穷衣袖露两肘,回视囊中无一有”,尤喜梅,自号梅花屋主,暮隐于九
里山,植梅花上千株,始能宗其造化,画作或疏或密,皆得其真意,雪、月、风、烟之奇绝形
态毕矣。创“白花头画法”“破蕊之法”“发枝法”,皆为后世师也。纵徐文长之傲放,亦云
“吾圈花少让元章笔,发干元章不若吾。”青藤谒元章墓,诗曰:“君画梅花来换米,予今换
米亦梅花。安能唤起王居士,一笑花家与米家。” 明刘世儒、陈宪章、王谦、盛行之皆元章门
人。清之罗聘、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等俱受其影响。如罗聘圈白头花,金农、汪士慎千花万
蕊,李方膺水墨淋漓,均由此化出。
至清末,老缶以篆隶入画,苍遒尽然,大写意之“意”足矣。近人习者盛,然出其右者未见,
慨哉。
一、宋代
仲仁(1086-1093)
字超然,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来到衡州,寄居于潇湘门
外华光寺,“因住华光,人以为号”。元代赵孟钅诽獍现谐疲骸笆乐勰氛撸砸曰
今2000年矣。至晋,有咏梅诗现,相陆凯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
枝春”句。南北朝时,关梅诗文、韵事益盛。《金陵志》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
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此梅花图案用于美化
之始。唐相宋璟、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张九龄、李白、韩愈、李商隐、杜枚等皆有诗作传
世。宋林逋(和靖)、苏轼、秦观、王安石、陆游、范成大等,亦有甚多咏梅诗词名世。
梅入画,有史载始于南北朝,至宋僧仲仁方盛,称“墨梅始祖”,宋
哲宗时,僧住衡山华光寺,酷爱梅,月夜未寝,见疏影横于其纸窗,萧然可爱,遂以笔戏摹其
影。凌晨视之,殊有月夜之思,因此学画而得其无诤三昧,名播于世。山谷道人叹之曰:“如
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只欠香耳。”士大夫有请数年而未得之者,有不求而自自者。重
浓淡而不著色,有《华光梅谱》留世,后补之、元章皆源此。补之承仲仁之衣钵,以水墨涂于
绢,托梅之白葩,或以墨圈梅。冬心说:“补之为华光和尚入室子弟,其瘦处如鹭立寒汀,不
欲为人作近玩也。”
元王元章,幼贫,“我穷衣袖露两肘,回视囊中无一有”,尤喜梅,自号梅花屋主,暮隐于九
里山,植梅花上千株,始能宗其造化,画作或疏或密,皆得其真意,雪、月、风、烟之奇绝形
态毕矣。创“白花头画法”“破蕊之法”“发枝法”,皆为后世师也。纵徐文长之傲放,亦云
“吾圈花少让元章笔,发干元章不若吾。”青藤谒元章墓,诗曰:“君画梅花来换米,予今换
米亦梅花。安能唤起王居士,一笑花家与米家。” 明刘世儒、陈宪章、王谦、盛行之皆元章门
人。清之罗聘、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等俱受其影响。如罗聘圈白头花,金农、汪士慎千花万
蕊,李方膺水墨淋漓,均由此化出。
至清末,老缶以篆隶入画,苍遒尽然,大写意之“意”足矣。近人习者盛,然出其右者未见,
慨哉。
一、宋代
仲仁(1086-1093)
字超然,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来到衡州,寄居于潇湘门
外华光寺,“因住华光,人以为号”。元代赵孟钅诽獍现谐疲骸笆乐勰氛撸砸曰
[ 此帖被夏夏。寻在2011-08-15 17:2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