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发型分类 |
发型与发冠既能增加女子的仪容美貌,又是区分女子年龄和身份的重要标志。 古代女子的发型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变化的,仅唐朝段成式的《髻鬟品》中,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 虽然各种发髻的名称相当多,但基本都是按照髻的形态和装饰来命名的。如:发髻似螺,曰螺髻;似凤,曰凤髻。 而古代女子发型的变化,基本上是按照梳、绾、鬟、结、盘、叠、鬓等的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不同的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 而古代女子的发型,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一、双挂式。 二、反绾式。 三、拧旋式。 四、结椎式。 五、盘叠式。 六、结鬟式。 |
一、【 双挂式 】 |
二、【 反绾式 】 |
三、【 拧旋式 】 |
四、【 结椎式 】 |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
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

结椎式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发式:
1、高椎髻
2、抛家髻
3、倭堕髻/坠马髻
4、倾髻
5、牡丹头
4.1 『 高椎髻 』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
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
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4.2 『 抛家髻 』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亦称“鬅鬓”,“凤头”。
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这种发髻的特点,以两髻靠面,头顶再加一椎髻/三个或一个高耸起来的「栕印梗蛞欢饲阈背逝鬃础
[ 此帖被执素衣在2013-07-30 21:0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