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间 派 - 花 间 词 |
—
(天若舞)
如果收集整理的词有解析就更好了,大家更容易明白。如果有补充请举报加分,谢谢支持写作素材区。
(2012-12-16 14:05)
—
[table=600,#66cccc,#D4EFF7,1][tr][td][size=2][font=新宋体][color=#ffffff]|。花 间 派 - 花 间 词 |[/color][/font][/size][/td][/tr][/table][table=600,#ffffff,#D4EFF7,1][tr][td][align=left][color=#663300][font=新宋体][size=2][b]楼主曰:[/b]
其实严格说起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听说【花间词】这个东西应该是高中。那时候讲唐诗宋词,老师就顺便科普了一下花间词。但那时候楼主……也许正在看小说?总之——就差不多都忘记了~
直到后来看黄易的小说,大唐双龙传,里面我最喜欢的boss石之轩,似乎是神马花间派……
而且这个花间派的传统貌似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嗯,总之,很喜欢<( ̄︶ ̄)↗!!!
于是……我就开始去了解花间词,再于是发现了花间集,再于是……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忆昔花间初识面-花间词》这本看起来很牛逼的书。
再于是,我就来给大家科普了啊哈哈~【干笑—.—|||[/size][/font][/color][/align]
[quote][font=新宋体][size=2][align=left]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从它的来源《花间集》得名。 一般说来,词以长短分类:“慢词”最长,自九十至二百多事,故亦称“长调”;自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内为“小令”。《花间集》所收,只有小令和中调而没有长调慢词。这倒并不是选者对小令有偏好,故摒弃慢词而不录,实在因为自晚唐至五代(甚至在北宋初年)慢词还没有发展出来。另外一个早期选集《尊前集》也是如此,只收小令和中调。
《花间集》是最早的一部词总集(也可说是选集),是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所编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作品的年代大概从唐开成元年(836年)至欧阳炯作序的广政三年,大约有一个世纪。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人各六首。编者赵崇祚自己一首也没有,序者欧阳炯只有十七首。[①]这也可见选者态度客观,毫无私心。入选的作者也不限于后蜀一地。例如孙光宪虽是蜀人,却长期在荆州(今湖北宜昌)高季兴部下做官(926—963年),《花间》结集时他也不在成都,而他的词却被选了六十一首之多,仅次于温庭筠。其中有的词说到“木棉”和“越禽”,说到“铜鼓与蛮歌”,都是咏南方的风物,可见编选者的材料来源不限于成都一地,他和当时别处的文人也是有联系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把《花间集》当作某一地方作家的选集,而应该说,它是代表中国在第十世纪三十年代到第十一世纪四十年代这一百多年中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的正宗,把此书的作品称为“本色词”,不是没有道理的。
[b]花间词简论[/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何文学的兴起,都是多种条件合力作用的结果。花间词的出现,离不开特定时代、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的统治遭到了重创;中唐以后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颓败,更令广大文士屈志难伸,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面对着衰乱的时世,人们既有虚无之中的忧患,也获得了摆脱一切禁锢之后的轻松。社会文化回避那些金刚怒目的刚性文学,转而需要熨贴人心灵的慰藉,使得人们从焦躁、饥渴的状态中求得滋润和平衡。于是,消遣性、柔弱性、日常琐细化的软性文学应运而生。加之中唐以来南方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步壮大,追求世俗享乐的意识迅速膨胀,进而成为一股声势巨大的文化潮流。曲子词的兴盛正是迎合了这样的趋势,即如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所云:“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广大文人沉溺于身心的放纵,本能地开始浅淡情思和轻柔爱意的吟唱,通过绵邈软媚的词作传达出婉约细腻的心曲。正如李泽厚所说的那样:“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渡。这并非神秘的气运,而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使然。”(《美的历程》)
巴蜀地域文化对花间词的发展给予了强大的外部推动力量。“天府之国”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蜀人的生活相当富足,养成了耽于享乐的习性,注重审美的直觉感受和天马行空的奇情异想;而且由于其性情的毕露,又令蜀地文学带上了技巧化、装饰性、炫才性的特点。同时,由于较少受到儒家规范的约束,蜀人多具热情奔放的浪漫个性,自古多经商又形成了其精细的心理特征。所有这些个性特征对于巴蜀文化的发展轨迹具有巨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全面而又真切地聚焦、凸现在花间词这一富有灵性的艺术活体中。
有唐一代,“蜀为西南之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旧唐书》卷一九○中)封闭的地形特征,又使其避免了安史之乱以来中原板荡的劫难。然而蜀人固有的割据自足的观念又诱使他们依仗三川之殷实,豪奢恣游,淫逸成风。晚唐之际,许多文士纷纷避乱于此。他们深知眼前的逸乐不可能久长,所以更加珍惜现世的欢愉,越发地纵情声色,表露出末路狂花般的迷恋。他们带入的浓情艳思、旖旎柔媚的小词,也迎合了西蜀君臣的欣赏口味,于是“镂玉雕琼”、“裁花剪叶”的花间词得以大行其道。
中唐以来,爱情意识开始呈现出勃兴的态势。及至晚唐李商隐等人,摹写真挚的闺情,捕捉细腻的心绪,代表了唐代爱情诗歌的最高成就。但是近体诗发展至此,在言情方面的“力不从心”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它四平八稳、整齐划一的体制形态,难以扣合波澜起伏的内心情感;“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温柔敦厚的诗教规范,也束缚着绮情艳思的自然流露。但是这种新的情感心境、审美情趣一旦兴起,就必定要寻找到一种能够避免诗教责难和形式束缚,更加自由地传达心曲的文学载体。在这方面,温庭筠卓有功绩。他采用了长短句这种富有新鲜活力的文体形式,打破了近体诗整齐、单一的格局,具备灵巧多变、音律和谐的特质,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涟漪,成为了那个时代表达幽微隐约的情感世界的最为“惬意”的文学形式。
繁兴的隋唐燕乐与高度成熟的近体诗的有机结合,赋予了词体以外在形体和内在情韵两方面所独具的艺术品性。首先,它使歌辞的制作依据曲谱,由乐以定词,这样就形成了诸多体制格局的规范,具备独特的声律美。其次,歌辞的创作配合胡夷、里巷之曲,必然带有鲜明的适俗性;又由于它是由美色歌妓语娇声颤、娉娉袅袅地演唱,自然也偏向了香艳之路。其三,长短参差、音韵起伏的词体与欣赏者内在的情感节奏又构成了某种微妙的契合,收到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表达效果。与前代所有的歌辞形式相比,词体显示出更为灵活、更有弹性的优化趋势,并且进而促发了新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境界的生成。
[b]花间词人简介[/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的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开历代词作之先河,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词句。《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的《蝴蝶儿》词“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时人认为他们词风大体一致,将其词作结而成集,后世称为花间词人。其中,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集》中的主要作家。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
[u][color=#31859b]温庭筠(约812~870)[/color][/u]
中国唐代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干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已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又载张惠言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确是非常重要的。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唯《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现在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现在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u][color=#31859b]韦庄(836年─910年)[/color][/u]
唐朝诗人、花间派代表词人之一,与温庭筠并称“温韦”。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石洲诗话》),郑方坤把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
韦庄与温庭筠又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韦词注重作者情感的抒发,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五首,追忆往昔在江南、洛阳的游历,把平生漂泊之感、饱经离乱之痛和思乡怀旧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蕴深至。其中第一首写江南春色,“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更兼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此情此景足使将欲远行的游子痛断人肠,由此词人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劝词。此词情致缠绵,意象鲜明,堪称咏“江南春色”的诸多诗作中罕见之佳作。
风格上,韦词善于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比较真挚、深沉的感情,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他有些词还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用直截决绝之语,或写一往情深,或写一腔愁绪。如〔思帝乡〕“春日游”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于率直中见郁结;〔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的“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以终老异乡之“誓”,更深一层地抒发思乡之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许昂霄《词综偶评》评韦词“语淡而悲,不堪多读”,都指明这一特点。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韦词高于温词,指出“端己词情深语秀”,“要在飞卿之上”;“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也是从这点着眼的。但韦词偶有艳亵语,为其不足处。
韦庄的闺情词亦写得非常出色,词语与闺中之美人浑然融于一体,见词尤见人,词音即人语,可谓风韵臻于极致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弦上黄莺语’(见《菩萨蛮》),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称其词“骨秀”,评价他说“端己词情深语秀,虽规模不及后主、正中,要在飞卿之上。观昔人颜、谢优劣论可知矣。”
[u][color=#00cccc]其他花间词人[/color][/u]
[u][color=#31859b]牛希济[/color][/u]
除韦庄外,牛希济的〈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低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栾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终日劈桃瓤,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饶有南朝乐府民歌情味。
[u][color=#31859b]李珣[/color][/u]
李珣的〈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把南国水乡风光和劳动妇女的生活气息带到词里来,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然而这些作品却正是那些用词来点缀纸醉金迷生活的人们所不能欣赏的;因此他们的成就在后来崇拜花间派的词家里反而没有得到继承.
[u][color=#31859b]鹿虔扆[/color][/u]
《花间词》中鹿虔扆的《临江仙》可与其后出现的李后主词相媲美,是花间词中难得的暗伤亡国的佳作: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b]花间别调[/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炯的词也有另一面的作风堪称为“花间别调”。请看其《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鹿虔扆的《临江仙》可与其后出现的李后主词相媲美,也是“花间别调”,是花间词中难得的暗伤亡国的佳作: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align=right](摘自百度百科。)[/align]
[b]花间派和婉约派[/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间派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成为一派。一般认为花间派是词这种文学形式由民间歌曲过渡到文人创作的中间形态。代表人物有温庭筠、韦庄、张泌等。花间派形成晚唐五代的动乱时期。有词集花间集流传。一般认为花间派起源于唐代温庭筠,而繁荣于五代时后蜀。
花间词的主题多是描写绮情闺怨,这为词在宋代被称为艳科奠定了基础。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花间派艺术成就低于宋词。而花间词直接影响了冯延巳和李煜的词风。
[align=right](摘自维基百科。)[/align]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贵尚含蓄,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另外,婉约词又是按词的风格对词的一种分类,一般与豪放词相对。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总体上说,花间词都是婉约词,而婉约词则远不止花间词。花间词是婉约词第一阶段产物,开婉约词风气之先,在词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align]
[align=right](摘自百度百科。)[/align][/size][/font][/quote]
[align=left][color=#663300][font=新宋体][size=2][b]楼主继续曰:[/b]
那我接下来为大家推荐《忆昔花间初识面.花间词》这本书,这是一个系列——“恋上古诗词”书系。
我是在图书馆发现她的,这种书,还真的就要拿着纸质的书籍观赏才有感觉~的说~[/size][/font][/color][/align]
[quote][font=新宋体][size=2][align=left][color=#00b050][b]内容简介[/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lor]
历代才子作闺音,华丽香软花间词。
花间词向以词风香软闻名,内容偏重闺情、情调绮靡柔媚、词藻锦绣华丽,自古流传广泛、吟唱不绝。本书由著名诗词专家编注,从《花间集》中精选280首词,收录温庭筠和韦庄等18位词人的代表作品,囊括花间派名篇佳作;每首词除了作词语典事方面的注释之外,还附有前人有关的词话、词评,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意境有更深的理解。
[color=#00b050][b]目录[/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lor]
温庭筠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 菩萨蛮(翠翘金缕双鸂鹈) 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菩萨蛮(牡丹花谢莺声歇)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鹕)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 菩萨蛮(雨睛夜合玲珑日) 菩萨蛮(竹风轻动庭除冷) 更漏子(柳丝长) 更漏子(星斗稀) 更漏子(相见稀) 更漏子(背江楼) 更漏子(玉炉香) 酒泉子(花映柳条) 酒泉子(楚女不归) 酒泉子(罗带惹香) 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 南歌子(手里金鹦鹉) 南歌子(鬓堕低梳髻) 南歌子(转盼如波眼) 南歌子(懒拂鸳鸯枕) 河渎神(河上望丛祠) 河渎神(孤庙对寒潮) 女冠子(含娇含笑)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 清平乐(洛阳愁绝) 遐方怨(凭绣槛) 遐方怨(花半坼) 梦江南(千万恨) 梦江南(梳洗罢) 河传(湖上) 蕃女怨(万枝香雪开已遍) 蕃女怨(碛南沙上惊雁起) 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 荷叶杯(楚女欲归南浦)
皇甫松词
韦庄词
薛昭蕴词
牛峤词
张泌词
毛文锡词
牛希济词
欧阳炯词
和凝词
顾夐词
孙光宪词
魏承班词
鹿虔扆词
阎选词
尹鹗词
毛锡震词
李珣词[/align]
[align=right](摘自豆瓣。)[/align][/size][/font][/quote]
[align=left][color=#663300][font=新宋体][size=2][b]楼主最后曰:[/b]
那么,最后就为大家科普一下我迷恋的不行的石之轩boss的【花间派】吧~![/size][/font][/color][/align]
[quote][font=新宋体][size=2][align=left][color=#00b050][b]魔门武功流派[/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lor]
《大唐双龙传》魔门武功流派
魔门两派六道中的两派于阴癸派齐名的花间派。
花间派追求的是以艺术入武道,也视武道为一种与人直接有关的最高艺术。所以其传人均多才多艺,着重意境神韵,追求的非是事物表面的美态,而是其神韵气质,才能表里一致,相得益彰。故能于众多门派中自树一帜,盛名长垂不衰。 花间派的传人不是生性孤独,而是追求孤独,因为花间派有个信念,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多余而没有意义的:那是把老子李耳“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进一步推衍更深远。
花间派讲的是纵横的手段,不仗人多,故每代只传一人,最重识见学养,周游四方,兵不血刃而可亡国立邦。但对诸般技艺如画道等的爱好,使其对权力富贵没有甚么野心。事实上这亦是花间派的传统,追求自我完善,绝不随波逐流。
花间派归之于魔门是因其武功源自《天魔策》,其次是因花间派的心法讲求入情后再出情,始能以超然的心态把握情的真义,对很多人来说这正是不折不扣的邪异行为,功夫路数上亦追求有中寻无,妙手偶得的意境。再则派是个偏向极端的宗派,认为人的真性情可凌驾一切道德之上,配以艺术,发展出一套正统教派难以接受的东西,故被人归之于魔门之列。
花间派的弟子无不是翩翩佳公子,俊雅风流,如此才能翱翔众名花之间,以无情对有情,伤透天下女子的心,花间派的高手,即使被杀死时,亦不会露出任何狼狈难看的样子。但每代只传一人,所以身份特别隐秘,连魔门的人,亦不知道谁是花间派的传人。他们有所谓『护派尊者』,专责保存派内各代传人的笔记心得和派内的经典,以保证花间派不致绝传。“护派尊者”并不是花间派的人,只是代加保管花间派的典籍,更严格点说该是知悉这批典籍藏在甚么地方,且必须是女儿身。因为花间派的武功宜男不宜女,若女子强行修练,必有奇祸。
[color=#00b050][b]黄易小说花间派[/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lor]
[u][color=#31859b]石之轩[/color][/u]
《大唐双龙传》中人物 人称“邪王”,一代宗师,魔门八大高手第一,有女石清璇,妻碧秀心。
其他身份:裴矩,大德圣僧
由于魔门出于对传人思想合格、政治过硬的要求,历来奉行“斩俗缘”这一严酷的入门仪式。以至于对石之轩这一重要历史性人物,我们仍然无从翔实地查考其出身来路。但石之轩大致与宋缺、祝玉妍为同时代人物,年纪当相去不远。宋缺称自己年轻游历时,杨坚刚刚代北周自立,杨坚以隋代北周在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是时宋缺尤未成名,年方二十许人,由此可见石之轩应出生于公元560年前后。
花间派的规矩是花间传人至迟在二十八岁时,要接受上一代传人以全力出手的“花间十二枝”相试练,但以石之轩的天赋,通过试练的年龄应当远在此岁之前。是时至多在隋代北周之初,天下尚末一统,乱世尤末终结,石之轩甫登武林,应当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面。
在南北朝末世这样一个国无常国、君非常君的动荡时代,还没有足够觉悟及实力主动卷进江山之争的魔门诸派其实还是很悠然自在的。我们从《大唐》中的只字片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魔门的新一代接班人祝玉妍,当时最忙的并不是准备什么道魔之争,更不是江山之战,反而是很尽本职地周旋于宋缺、鲁妙子、晁七杀、岳山等黑白两道的顶尖人物之间,哪里还有什么正邪之辩,哪里还有什么门户之别。祝玉妍的年轻时代,恐怕更多的是花前月下,说不尽的旖昵风光,俨然是社交界新绽开之一朵光彩无限的交际花。
花间传人石之轩,就在这个时候,带着几分忧郁,带着一身的骄傲,施施然地登上了历史舞台。还未曾学习补天阁的心法之前,他或许是如候希白一般笑容可掬,善画嗜酒的风流才子,但他却有一种气质是候希白永远都不可能具备的,那就是石之轩那一份流淌在骨子的桀骜不驯,那一份永远不甘居于任何人之下,哪怕一个人面对整个天地,他也不会挑一下眉的桀骜不驯。商秀洵说花间道的传人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甚至追求孤独,但这一点与后来的候希白却不尽相符,而且商秀洵与候希白间并无交集,可见其关于花间传人的知识,最大可能是缘于鲁妙子。而鲁妙子三十年来困守小楼,其对花间传人的认知,只能是针对石之轩而来。其强调此点,可见孤独几乎成为石之轩给人的最深印象,而石之轩的孤独感,相信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缘于他心中那份深深的骄傲。
[u][color=#31859b]侯希白[/color][/u]
《大唐双龙传》人物。
隋代末年,炀帝受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除谏掩过,内外失政,弄至烽烟四起,天下共讨。在这纷乱的大时代里,少年英雄辈出。寇仲,徐子陵,跋锋寒……其中之一也包括"多情公子"侯希白。
在电视剧《大唐双龙传》中将侯希白与“影子刺客”杨虚彦两个人物合二为一。在原著中,二人是同师不同门的师兄弟,侯希白为花间派,杨虚彦为补天阁,其师均为邪王“石之轩”。
基本信息:
年龄:出场时25岁左右;
性别:男;
外貌:身型高挺笔直匀称,相貌英俊,头顶竹笠,却是儒生打扮,更显得他文采风流,智勇兼备。这时 他手摇折扇,说不尽的倜傥不群,潇洒自如。
绰号:多情公子;
性格:亦正亦邪、富有正义感、重感情;
武功:花间派传人,不死印(好象最后没练成;)
武器:美人扇;
师承:石之轩。
最吸引人的不但是他那对锐目射出来可教女性融化的温柔神色,还有蓄在唇上浓黑而文雅的小胡子,似乎永远令他充满男性魅力的脸容挂着一丝骄傲的笑意。
他好象很易被亲近,但又若永远与其它人保持着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
所有这些融合起来,形成了他卓尔超凡的动人气质。(原文)
侯希白初见寇徐是为了杀他们,结果因婠美人的出现作罢。后为师仙子出头找寇徐跋三人讨要和氏璧,和跋锋寒生死相搏后又坐下和他们把酒言欢。破门而入却言辞柔和,举止温雅,让人摸不着头脑。多次相处后连我也以为他们已经算朋友了,却在巴蜀栈道对子陵痛下杀手,不愧魔门作风。
可侯希白就是侯希白,“放明月出山,快携酒于石泉中,把尘心一洗 。引董风入室,好抚琴在藕乡里,觉石骨都清。”除却执念,抛开师门,潇洒的他终决定和那三个小子做真正的朋友,以后的江湖道路上有他们肝胆相照的背影,那份情谊让人感动。
看似不羁洒脱的多情公子有他的无奈痛苦。爱不得偿,身不由己。“当我第一眼见到妃暄时……觉得世上没可能有更好的美人,她令我领悟到美丽的真谛,那是超越我画笔的禅境。自她踏足尘世,让我等几人得睹,侯希白再非以前的侯希白。”一语道破他的痴心。为了她他跑去找寇徐打架,为了她的伤他第一次露出生气的面容,顾不得婠婠也是个美人而要找她算帐,一改惜花作风。之前他是唯一入仙子之眼的男性,却败给了后到的徐子陵。所幸他记得花间的箴言:得情而后忘情,他能洒脱的放开,纵情于百花,寄心于兄弟,享受世间的美好。
侯希白热爱世间的一切,因为他的石师教给他情,可他始终是石之轩的徒弟,为师命要师门相残,不管他愿不愿意。不管石之轩如何对他,始终把他当作最亲的师傅,不愿背叛他。这是石之轩的成功,使他没有杨虚彦那样的戾和恨,给了我们一个只有爱的佳公子。
“侯公子在面对这些美人的时候,心,一定是澄定清明的吧。不然如何能把美人的神态风情观察地如此细致入微,然后精心勾勒在纸上。那么或许在侯公子眼中美丽女人就是那精美的瓷器,可以细心鉴赏把玩,却难以真正打动公子的心。与公子似乎很容易相处,但又好像永远与隔着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听过这么一句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情却有情’,那么放在侯公子身上,只能说道是多情实无情了。”(原文出自:《坚强行走在大唐》)
[u][color=#31859b]年怜丹[/color][/u]
《覆雨翻云》人物(反派)。
风行烈vs年怜丹。[/align]
[align=right](摘自百度百科。)[/align][/size][/font][/quote][/td][/tr][/table][table=600,#44cccc,#D4EFF7,1][tr][td][align=right][size=2][font=新宋体][color=#ffffff]|。花 间 派 - 花 间 词 |[/color][/font][/size][/align][/td][/tr][/table]
其实严格说起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听说【花间词】这个东西应该是高中。那时候讲唐诗宋词,老师就顺便科普了一下花间词。但那时候楼主……也许正在看小说?总之——就差不多都忘记了~
直到后来看黄易的小说,大唐双龙传,里面我最喜欢的boss石之轩,似乎是神马花间派……
而且这个花间派的传统貌似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嗯,总之,很喜欢<( ̄︶ ̄)↗!!!
于是……我就开始去了解花间词,再于是发现了花间集,再于是……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忆昔花间初识面-花间词》这本看起来很牛逼的书。
再于是,我就来给大家科普了啊哈哈~【干笑—.—|||[/size][/font][/color][/align]
[quote][font=新宋体][size=2][align=left]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从它的来源《花间集》得名。 一般说来,词以长短分类:“慢词”最长,自九十至二百多事,故亦称“长调”;自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内为“小令”。《花间集》所收,只有小令和中调而没有长调慢词。这倒并不是选者对小令有偏好,故摒弃慢词而不录,实在因为自晚唐至五代(甚至在北宋初年)慢词还没有发展出来。另外一个早期选集《尊前集》也是如此,只收小令和中调。
《花间集》是最早的一部词总集(也可说是选集),是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所编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作品的年代大概从唐开成元年(836年)至欧阳炯作序的广政三年,大约有一个世纪。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人各六首。编者赵崇祚自己一首也没有,序者欧阳炯只有十七首。[①]这也可见选者态度客观,毫无私心。入选的作者也不限于后蜀一地。例如孙光宪虽是蜀人,却长期在荆州(今湖北宜昌)高季兴部下做官(926—963年),《花间》结集时他也不在成都,而他的词却被选了六十一首之多,仅次于温庭筠。其中有的词说到“木棉”和“越禽”,说到“铜鼓与蛮歌”,都是咏南方的风物,可见编选者的材料来源不限于成都一地,他和当时别处的文人也是有联系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把《花间集》当作某一地方作家的选集,而应该说,它是代表中国在第十世纪三十年代到第十一世纪四十年代这一百多年中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的正宗,把此书的作品称为“本色词”,不是没有道理的。
[b]花间词简论[/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何文学的兴起,都是多种条件合力作用的结果。花间词的出现,离不开特定时代、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的统治遭到了重创;中唐以后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颓败,更令广大文士屈志难伸,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面对着衰乱的时世,人们既有虚无之中的忧患,也获得了摆脱一切禁锢之后的轻松。社会文化回避那些金刚怒目的刚性文学,转而需要熨贴人心灵的慰藉,使得人们从焦躁、饥渴的状态中求得滋润和平衡。于是,消遣性、柔弱性、日常琐细化的软性文学应运而生。加之中唐以来南方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步壮大,追求世俗享乐的意识迅速膨胀,进而成为一股声势巨大的文化潮流。曲子词的兴盛正是迎合了这样的趋势,即如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所云:“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广大文人沉溺于身心的放纵,本能地开始浅淡情思和轻柔爱意的吟唱,通过绵邈软媚的词作传达出婉约细腻的心曲。正如李泽厚所说的那样:“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渡。这并非神秘的气运,而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使然。”(《美的历程》)
巴蜀地域文化对花间词的发展给予了强大的外部推动力量。“天府之国”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蜀人的生活相当富足,养成了耽于享乐的习性,注重审美的直觉感受和天马行空的奇情异想;而且由于其性情的毕露,又令蜀地文学带上了技巧化、装饰性、炫才性的特点。同时,由于较少受到儒家规范的约束,蜀人多具热情奔放的浪漫个性,自古多经商又形成了其精细的心理特征。所有这些个性特征对于巴蜀文化的发展轨迹具有巨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全面而又真切地聚焦、凸现在花间词这一富有灵性的艺术活体中。
有唐一代,“蜀为西南之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旧唐书》卷一九○中)封闭的地形特征,又使其避免了安史之乱以来中原板荡的劫难。然而蜀人固有的割据自足的观念又诱使他们依仗三川之殷实,豪奢恣游,淫逸成风。晚唐之际,许多文士纷纷避乱于此。他们深知眼前的逸乐不可能久长,所以更加珍惜现世的欢愉,越发地纵情声色,表露出末路狂花般的迷恋。他们带入的浓情艳思、旖旎柔媚的小词,也迎合了西蜀君臣的欣赏口味,于是“镂玉雕琼”、“裁花剪叶”的花间词得以大行其道。
中唐以来,爱情意识开始呈现出勃兴的态势。及至晚唐李商隐等人,摹写真挚的闺情,捕捉细腻的心绪,代表了唐代爱情诗歌的最高成就。但是近体诗发展至此,在言情方面的“力不从心”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它四平八稳、整齐划一的体制形态,难以扣合波澜起伏的内心情感;“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温柔敦厚的诗教规范,也束缚着绮情艳思的自然流露。但是这种新的情感心境、审美情趣一旦兴起,就必定要寻找到一种能够避免诗教责难和形式束缚,更加自由地传达心曲的文学载体。在这方面,温庭筠卓有功绩。他采用了长短句这种富有新鲜活力的文体形式,打破了近体诗整齐、单一的格局,具备灵巧多变、音律和谐的特质,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涟漪,成为了那个时代表达幽微隐约的情感世界的最为“惬意”的文学形式。
繁兴的隋唐燕乐与高度成熟的近体诗的有机结合,赋予了词体以外在形体和内在情韵两方面所独具的艺术品性。首先,它使歌辞的制作依据曲谱,由乐以定词,这样就形成了诸多体制格局的规范,具备独特的声律美。其次,歌辞的创作配合胡夷、里巷之曲,必然带有鲜明的适俗性;又由于它是由美色歌妓语娇声颤、娉娉袅袅地演唱,自然也偏向了香艳之路。其三,长短参差、音韵起伏的词体与欣赏者内在的情感节奏又构成了某种微妙的契合,收到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表达效果。与前代所有的歌辞形式相比,词体显示出更为灵活、更有弹性的优化趋势,并且进而促发了新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境界的生成。
[b]花间词人简介[/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的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开历代词作之先河,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词句。《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的《蝴蝶儿》词“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时人认为他们词风大体一致,将其词作结而成集,后世称为花间词人。其中,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集》中的主要作家。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
[u][color=#31859b]温庭筠(约812~870)[/color][/u]
中国唐代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干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已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又载张惠言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确是非常重要的。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唯《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现在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现在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u][color=#31859b]韦庄(836年─910年)[/color][/u]
唐朝诗人、花间派代表词人之一,与温庭筠并称“温韦”。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石洲诗话》),郑方坤把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
韦庄与温庭筠又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韦词注重作者情感的抒发,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五首,追忆往昔在江南、洛阳的游历,把平生漂泊之感、饱经离乱之痛和思乡怀旧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蕴深至。其中第一首写江南春色,“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更兼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此情此景足使将欲远行的游子痛断人肠,由此词人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劝词。此词情致缠绵,意象鲜明,堪称咏“江南春色”的诸多诗作中罕见之佳作。
风格上,韦词善于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比较真挚、深沉的感情,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他有些词还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用直截决绝之语,或写一往情深,或写一腔愁绪。如〔思帝乡〕“春日游”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于率直中见郁结;〔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的“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以终老异乡之“誓”,更深一层地抒发思乡之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许昂霄《词综偶评》评韦词“语淡而悲,不堪多读”,都指明这一特点。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韦词高于温词,指出“端己词情深语秀”,“要在飞卿之上”;“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也是从这点着眼的。但韦词偶有艳亵语,为其不足处。
韦庄的闺情词亦写得非常出色,词语与闺中之美人浑然融于一体,见词尤见人,词音即人语,可谓风韵臻于极致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弦上黄莺语’(见《菩萨蛮》),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称其词“骨秀”,评价他说“端己词情深语秀,虽规模不及后主、正中,要在飞卿之上。观昔人颜、谢优劣论可知矣。”
[u][color=#00cccc]其他花间词人[/color][/u]
[u][color=#31859b]牛希济[/color][/u]
除韦庄外,牛希济的〈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低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栾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终日劈桃瓤,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饶有南朝乐府民歌情味。
[u][color=#31859b]李珣[/color][/u]
李珣的〈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把南国水乡风光和劳动妇女的生活气息带到词里来,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然而这些作品却正是那些用词来点缀纸醉金迷生活的人们所不能欣赏的;因此他们的成就在后来崇拜花间派的词家里反而没有得到继承.
[u][color=#31859b]鹿虔扆[/color][/u]
《花间词》中鹿虔扆的《临江仙》可与其后出现的李后主词相媲美,是花间词中难得的暗伤亡国的佳作: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b]花间别调[/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炯的词也有另一面的作风堪称为“花间别调”。请看其《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鹿虔扆的《临江仙》可与其后出现的李后主词相媲美,也是“花间别调”,是花间词中难得的暗伤亡国的佳作: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align=right](摘自百度百科。)[/align]
[b]花间派和婉约派[/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间派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成为一派。一般认为花间派是词这种文学形式由民间歌曲过渡到文人创作的中间形态。代表人物有温庭筠、韦庄、张泌等。花间派形成晚唐五代的动乱时期。有词集花间集流传。一般认为花间派起源于唐代温庭筠,而繁荣于五代时后蜀。
花间词的主题多是描写绮情闺怨,这为词在宋代被称为艳科奠定了基础。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花间派艺术成就低于宋词。而花间词直接影响了冯延巳和李煜的词风。
[align=right](摘自维基百科。)[/align]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贵尚含蓄,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另外,婉约词又是按词的风格对词的一种分类,一般与豪放词相对。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总体上说,花间词都是婉约词,而婉约词则远不止花间词。花间词是婉约词第一阶段产物,开婉约词风气之先,在词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align]
[align=right](摘自百度百科。)[/align][/size][/font][/quote]
[align=left][color=#663300][font=新宋体][size=2][b]楼主继续曰:[/b]
那我接下来为大家推荐《忆昔花间初识面.花间词》这本书,这是一个系列——“恋上古诗词”书系。
我是在图书馆发现她的,这种书,还真的就要拿着纸质的书籍观赏才有感觉~的说~[/size][/font][/color][/align]
[quote][font=新宋体][size=2][align=left][color=#00b050][b]内容简介[/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lor]
历代才子作闺音,华丽香软花间词。
花间词向以词风香软闻名,内容偏重闺情、情调绮靡柔媚、词藻锦绣华丽,自古流传广泛、吟唱不绝。本书由著名诗词专家编注,从《花间集》中精选280首词,收录温庭筠和韦庄等18位词人的代表作品,囊括花间派名篇佳作;每首词除了作词语典事方面的注释之外,还附有前人有关的词话、词评,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意境有更深的理解。
[color=#00b050][b]目录[/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lor]
温庭筠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 菩萨蛮(翠翘金缕双鸂鹈) 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菩萨蛮(牡丹花谢莺声歇)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鹕)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 菩萨蛮(雨睛夜合玲珑日) 菩萨蛮(竹风轻动庭除冷) 更漏子(柳丝长) 更漏子(星斗稀) 更漏子(相见稀) 更漏子(背江楼) 更漏子(玉炉香) 酒泉子(花映柳条) 酒泉子(楚女不归) 酒泉子(罗带惹香) 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 南歌子(手里金鹦鹉) 南歌子(鬓堕低梳髻) 南歌子(转盼如波眼) 南歌子(懒拂鸳鸯枕) 河渎神(河上望丛祠) 河渎神(孤庙对寒潮) 女冠子(含娇含笑)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 清平乐(洛阳愁绝) 遐方怨(凭绣槛) 遐方怨(花半坼) 梦江南(千万恨) 梦江南(梳洗罢) 河传(湖上) 蕃女怨(万枝香雪开已遍) 蕃女怨(碛南沙上惊雁起) 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 荷叶杯(楚女欲归南浦)
皇甫松词
韦庄词
薛昭蕴词
牛峤词
张泌词
毛文锡词
牛希济词
欧阳炯词
和凝词
顾夐词
孙光宪词
魏承班词
鹿虔扆词
阎选词
尹鹗词
毛锡震词
李珣词[/align]
[align=right](摘自豆瓣。)[/align][/size][/font][/quote]
[align=left][color=#663300][font=新宋体][size=2][b]楼主最后曰:[/b]
那么,最后就为大家科普一下我迷恋的不行的石之轩boss的【花间派】吧~![/size][/font][/color][/align]
[quote][font=新宋体][size=2][align=left][color=#00b050][b]魔门武功流派[/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lor]
《大唐双龙传》魔门武功流派
魔门两派六道中的两派于阴癸派齐名的花间派。
花间派追求的是以艺术入武道,也视武道为一种与人直接有关的最高艺术。所以其传人均多才多艺,着重意境神韵,追求的非是事物表面的美态,而是其神韵气质,才能表里一致,相得益彰。故能于众多门派中自树一帜,盛名长垂不衰。 花间派的传人不是生性孤独,而是追求孤独,因为花间派有个信念,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多余而没有意义的:那是把老子李耳“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进一步推衍更深远。
花间派讲的是纵横的手段,不仗人多,故每代只传一人,最重识见学养,周游四方,兵不血刃而可亡国立邦。但对诸般技艺如画道等的爱好,使其对权力富贵没有甚么野心。事实上这亦是花间派的传统,追求自我完善,绝不随波逐流。
花间派归之于魔门是因其武功源自《天魔策》,其次是因花间派的心法讲求入情后再出情,始能以超然的心态把握情的真义,对很多人来说这正是不折不扣的邪异行为,功夫路数上亦追求有中寻无,妙手偶得的意境。再则派是个偏向极端的宗派,认为人的真性情可凌驾一切道德之上,配以艺术,发展出一套正统教派难以接受的东西,故被人归之于魔门之列。
花间派的弟子无不是翩翩佳公子,俊雅风流,如此才能翱翔众名花之间,以无情对有情,伤透天下女子的心,花间派的高手,即使被杀死时,亦不会露出任何狼狈难看的样子。但每代只传一人,所以身份特别隐秘,连魔门的人,亦不知道谁是花间派的传人。他们有所谓『护派尊者』,专责保存派内各代传人的笔记心得和派内的经典,以保证花间派不致绝传。“护派尊者”并不是花间派的人,只是代加保管花间派的典籍,更严格点说该是知悉这批典籍藏在甚么地方,且必须是女儿身。因为花间派的武功宜男不宜女,若女子强行修练,必有奇祸。
[color=#00b050][b]黄易小说花间派[/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lor]
[u][color=#31859b]石之轩[/color][/u]
《大唐双龙传》中人物 人称“邪王”,一代宗师,魔门八大高手第一,有女石清璇,妻碧秀心。
其他身份:裴矩,大德圣僧
由于魔门出于对传人思想合格、政治过硬的要求,历来奉行“斩俗缘”这一严酷的入门仪式。以至于对石之轩这一重要历史性人物,我们仍然无从翔实地查考其出身来路。但石之轩大致与宋缺、祝玉妍为同时代人物,年纪当相去不远。宋缺称自己年轻游历时,杨坚刚刚代北周自立,杨坚以隋代北周在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是时宋缺尤未成名,年方二十许人,由此可见石之轩应出生于公元560年前后。
花间派的规矩是花间传人至迟在二十八岁时,要接受上一代传人以全力出手的“花间十二枝”相试练,但以石之轩的天赋,通过试练的年龄应当远在此岁之前。是时至多在隋代北周之初,天下尚末一统,乱世尤末终结,石之轩甫登武林,应当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面。
在南北朝末世这样一个国无常国、君非常君的动荡时代,还没有足够觉悟及实力主动卷进江山之争的魔门诸派其实还是很悠然自在的。我们从《大唐》中的只字片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魔门的新一代接班人祝玉妍,当时最忙的并不是准备什么道魔之争,更不是江山之战,反而是很尽本职地周旋于宋缺、鲁妙子、晁七杀、岳山等黑白两道的顶尖人物之间,哪里还有什么正邪之辩,哪里还有什么门户之别。祝玉妍的年轻时代,恐怕更多的是花前月下,说不尽的旖昵风光,俨然是社交界新绽开之一朵光彩无限的交际花。
花间传人石之轩,就在这个时候,带着几分忧郁,带着一身的骄傲,施施然地登上了历史舞台。还未曾学习补天阁的心法之前,他或许是如候希白一般笑容可掬,善画嗜酒的风流才子,但他却有一种气质是候希白永远都不可能具备的,那就是石之轩那一份流淌在骨子的桀骜不驯,那一份永远不甘居于任何人之下,哪怕一个人面对整个天地,他也不会挑一下眉的桀骜不驯。商秀洵说花间道的传人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甚至追求孤独,但这一点与后来的候希白却不尽相符,而且商秀洵与候希白间并无交集,可见其关于花间传人的知识,最大可能是缘于鲁妙子。而鲁妙子三十年来困守小楼,其对花间传人的认知,只能是针对石之轩而来。其强调此点,可见孤独几乎成为石之轩给人的最深印象,而石之轩的孤独感,相信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缘于他心中那份深深的骄傲。
[u][color=#31859b]侯希白[/color][/u]
《大唐双龙传》人物。
隋代末年,炀帝受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除谏掩过,内外失政,弄至烽烟四起,天下共讨。在这纷乱的大时代里,少年英雄辈出。寇仲,徐子陵,跋锋寒……其中之一也包括"多情公子"侯希白。
在电视剧《大唐双龙传》中将侯希白与“影子刺客”杨虚彦两个人物合二为一。在原著中,二人是同师不同门的师兄弟,侯希白为花间派,杨虚彦为补天阁,其师均为邪王“石之轩”。
基本信息:
年龄:出场时25岁左右;
性别:男;
外貌:身型高挺笔直匀称,相貌英俊,头顶竹笠,却是儒生打扮,更显得他文采风流,智勇兼备。这时 他手摇折扇,说不尽的倜傥不群,潇洒自如。
绰号:多情公子;
性格:亦正亦邪、富有正义感、重感情;
武功:花间派传人,不死印(好象最后没练成;)
武器:美人扇;
师承:石之轩。
最吸引人的不但是他那对锐目射出来可教女性融化的温柔神色,还有蓄在唇上浓黑而文雅的小胡子,似乎永远令他充满男性魅力的脸容挂着一丝骄傲的笑意。
他好象很易被亲近,但又若永远与其它人保持着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
所有这些融合起来,形成了他卓尔超凡的动人气质。(原文)
侯希白初见寇徐是为了杀他们,结果因婠美人的出现作罢。后为师仙子出头找寇徐跋三人讨要和氏璧,和跋锋寒生死相搏后又坐下和他们把酒言欢。破门而入却言辞柔和,举止温雅,让人摸不着头脑。多次相处后连我也以为他们已经算朋友了,却在巴蜀栈道对子陵痛下杀手,不愧魔门作风。
可侯希白就是侯希白,“放明月出山,快携酒于石泉中,把尘心一洗 。引董风入室,好抚琴在藕乡里,觉石骨都清。”除却执念,抛开师门,潇洒的他终决定和那三个小子做真正的朋友,以后的江湖道路上有他们肝胆相照的背影,那份情谊让人感动。
看似不羁洒脱的多情公子有他的无奈痛苦。爱不得偿,身不由己。“当我第一眼见到妃暄时……觉得世上没可能有更好的美人,她令我领悟到美丽的真谛,那是超越我画笔的禅境。自她踏足尘世,让我等几人得睹,侯希白再非以前的侯希白。”一语道破他的痴心。为了她他跑去找寇徐打架,为了她的伤他第一次露出生气的面容,顾不得婠婠也是个美人而要找她算帐,一改惜花作风。之前他是唯一入仙子之眼的男性,却败给了后到的徐子陵。所幸他记得花间的箴言:得情而后忘情,他能洒脱的放开,纵情于百花,寄心于兄弟,享受世间的美好。
侯希白热爱世间的一切,因为他的石师教给他情,可他始终是石之轩的徒弟,为师命要师门相残,不管他愿不愿意。不管石之轩如何对他,始终把他当作最亲的师傅,不愿背叛他。这是石之轩的成功,使他没有杨虚彦那样的戾和恨,给了我们一个只有爱的佳公子。
“侯公子在面对这些美人的时候,心,一定是澄定清明的吧。不然如何能把美人的神态风情观察地如此细致入微,然后精心勾勒在纸上。那么或许在侯公子眼中美丽女人就是那精美的瓷器,可以细心鉴赏把玩,却难以真正打动公子的心。与公子似乎很容易相处,但又好像永远与隔着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听过这么一句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情却有情’,那么放在侯公子身上,只能说道是多情实无情了。”(原文出自:《坚强行走在大唐》)
[u][color=#31859b]年怜丹[/color][/u]
《覆雨翻云》人物(反派)。
风行烈vs年怜丹。[/align]
[align=right](摘自百度百科。)[/align][/size][/font][/quote][/td][/tr][/table][table=600,#44cccc,#D4EFF7,1][tr][td][align=right][size=2][font=新宋体][color=#ffffff]|。花 间 派 - 花 间 词 |[/color][/font][/size][/align][/td][/tr][/table]
[ 此帖被灭酱在2012-12-15 00:4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