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1楼天若舞于2010-04-23 20:01发表的 :
前次孙子兵法课上有提到。。
隋与高丽的战争
隋文帝杨坚、炀帝杨广为征服高丽(都平壤),于开皇十八年(598年)、大业八年(612年)、九年、十年对高丽进行的四次大规模作战。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王朝后,北击突厥,南灭陈朝,统一华夏,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文帝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政策,促进了社会安定,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府库充实,国力大增。杨坚志得意满,遂把目光投向一直未臣服的高丽。且在隋灭陈作战时,高丽王担心祸将临头,积极备武积粮,就已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
开皇十八年二月,高丽王高元率靺鞨(活跃在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十分恼怒,初四,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六月二十七日,隋文帝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同时,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 (今辽河),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卒,其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大业七年二月,隋炀帝以高丽本为箕子(商纣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高丽,命天下之兵不论远近均于次年正月会集于涿郡(治蓟县,在今北京城西南)。四月,征调江淮以南水手1万人,弩手3万人,岭南排镩(即小矛)手3万人;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在今河南浚县东北)及洛口 (在今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干余里,载兵甲及攻取战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这些繁重的兵役、徭役使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同年,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邹平一带)起义,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反对去高丽作战,揭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八年正月,应征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共113.38万人,号称2百万,运输粮饷的民夫加倍,隋炀帝将其分为左、右12军。初三,第1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经过40天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960里,炀帝的御营最后出发,又连绵80里,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隋唐时期的辽东地区,人烟稀少,物资匮乏,大兵团的补给全靠后方。且六、七月多雨,道路泥泞难行,八、九月至次年二、三月天寒地冻,故适于军事行动的时间很短,不速战速决,就会陷入困境。不懂军事的隋炀帝为炫耀武力,摆出如此庞大、华而不实的出师仪式,又行动迟缓,其势已见必败之端倪。三月,隋军强渡辽水,在辽水东岸大败高丽军,死者万计,并乘胜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五月,高丽军几次出战受挫,乃婴城固守。每当情况危急、城池将陷时,守军便声言请降。因炀帝在出征前曾下令:“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资治通鉴》卷 181)。是故诸将只得停止进攻,派人驰报隋炀帝。待炀帝旨令传回军中,高丽守军已将城池加固,防御调整完毕,即拒降,隋军不得不重新开始攻城,如是者再三,炀帝仍不醒悟,致使辽东城久攻不破。隋军长期顿兵坚城之下,人困马乏,士气和战斗力大减。六月,炀帝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9将率30.5万大军,自怀远镇(在今辽宁辽中附近)渡辽水越过高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准备与水军协攻平壤。高丽大臣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七月二十四日,至萨水被高丽军半渡击之,大败而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湖水(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隋炀帝第一次攻高丽之战遂以失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丽(参见隋炀帝第二次攻高丽之战)。正月,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开始召募百姓为骁果,修辽东古城贮备军粮。三月,隋炀帝至辽东,四月二十七日,炀帝渡过辽水,二十九日派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率军趋平壤。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架设飞楼、撞车、云梯于辽东城下,并挖掘地道配合,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双方均伤亡甚重。六月,炀帝命造布囊100余万个,内盛泥土,堆成一条宽30步,高与城齐的鱼梁大道,使将士沿此道登城;又造八轮楼车,高出城墙,俯射城内。正当攻城准备就绪,将总攻辽东城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起兵反隋(参见隋平杨玄感之战),炀帝大惊,二十八日夜二更,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高丽军疑其有诈,两天后,始出数干兵追击。
隋炀帝在镇压杨玄感起兵后,不顾内外危机四伏,于大业十年发动第三次攻高丽之战(参见隋炀帝第三次攻高丽之战)。二月,炀帝下诏复征天下兵,百道俱进。三月,炀帝幸涿郡。此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已成燎原之势。七月,炀帝到达怀远镇时,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丽因连年倾国与隋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且国内烽烟四起,遂于八月初四班师还朝。
点评:隋与高丽的战争,特别是隋炀帝三征高丽之战,给人民(包括高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直接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加速了隋王朝的彻底灭亡。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王朝后,北击突厥,南灭陈朝,统一华夏,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文帝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政策,促进了社会安定,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府库充实,国力大增。杨坚志得意满,遂把目光投向一直未臣服的高丽。且在隋灭陈作战时,高丽王担心祸将临头,积极备武积粮,就已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
开皇十八年二月,高丽王高元率靺鞨(活跃在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十分恼怒,初四,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六月二十七日,隋文帝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同时,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 (今辽河),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卒,其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大业七年二月,隋炀帝以高丽本为箕子(商纣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高丽,命天下之兵不论远近均于次年正月会集于涿郡(治蓟县,在今北京城西南)。四月,征调江淮以南水手1万人,弩手3万人,岭南排镩(即小矛)手3万人;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在今河南浚县东北)及洛口 (在今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干余里,载兵甲及攻取战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这些繁重的兵役、徭役使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同年,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邹平一带)起义,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反对去高丽作战,揭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八年正月,应征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共113.38万人,号称2百万,运输粮饷的民夫加倍,隋炀帝将其分为左、右12军。初三,第1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经过40天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960里,炀帝的御营最后出发,又连绵80里,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隋唐时期的辽东地区,人烟稀少,物资匮乏,大兵团的补给全靠后方。且六、七月多雨,道路泥泞难行,八、九月至次年二、三月天寒地冻,故适于军事行动的时间很短,不速战速决,就会陷入困境。不懂军事的隋炀帝为炫耀武力,摆出如此庞大、华而不实的出师仪式,又行动迟缓,其势已见必败之端倪。三月,隋军强渡辽水,在辽水东岸大败高丽军,死者万计,并乘胜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五月,高丽军几次出战受挫,乃婴城固守。每当情况危急、城池将陷时,守军便声言请降。因炀帝在出征前曾下令:“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资治通鉴》卷 181)。是故诸将只得停止进攻,派人驰报隋炀帝。待炀帝旨令传回军中,高丽守军已将城池加固,防御调整完毕,即拒降,隋军不得不重新开始攻城,如是者再三,炀帝仍不醒悟,致使辽东城久攻不破。隋军长期顿兵坚城之下,人困马乏,士气和战斗力大减。六月,炀帝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9将率30.5万大军,自怀远镇(在今辽宁辽中附近)渡辽水越过高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准备与水军协攻平壤。高丽大臣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七月二十四日,至萨水被高丽军半渡击之,大败而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湖水(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隋炀帝第一次攻高丽之战遂以失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丽(参见隋炀帝第二次攻高丽之战)。正月,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开始召募百姓为骁果,修辽东古城贮备军粮。三月,隋炀帝至辽东,四月二十七日,炀帝渡过辽水,二十九日派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率军趋平壤。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架设飞楼、撞车、云梯于辽东城下,并挖掘地道配合,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双方均伤亡甚重。六月,炀帝命造布囊100余万个,内盛泥土,堆成一条宽30步,高与城齐的鱼梁大道,使将士沿此道登城;又造八轮楼车,高出城墙,俯射城内。正当攻城准备就绪,将总攻辽东城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起兵反隋(参见隋平杨玄感之战),炀帝大惊,二十八日夜二更,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高丽军疑其有诈,两天后,始出数干兵追击。
隋炀帝在镇压杨玄感起兵后,不顾内外危机四伏,于大业十年发动第三次攻高丽之战(参见隋炀帝第三次攻高丽之战)。二月,炀帝下诏复征天下兵,百道俱进。三月,炀帝幸涿郡。此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已成燎原之势。七月,炀帝到达怀远镇时,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丽因连年倾国与隋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且国内烽烟四起,遂于八月初四班师还朝。
点评:隋与高丽的战争,特别是隋炀帝三征高丽之战,给人民(包括高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直接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加速了隋王朝的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