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的大型攻城器械
[color=#6699CC]城自出现以来,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地位显要,是历代战争的必争之地,所以攻守城池的战斗在我国古代是主要战争形式之一。我国古代的城是封闭式的堡垒,不仅有牢固厚实高大的城墙和严密的城门,而且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还修筑墩、台楼等设施,城墙外又设城壕、护城河及各种障碍器材。可以说层层设防,森严壁垒,攻城与守城都是显示智谋和武力的硬战。
攻城器械包括:攀登工具,挖掘工具以及破坏城墙和城门的工具。汉朝以来主要的攻城器械有:飞桥、云梯、巢车、临冲吕公车等。[/color]
[color=#ff33cc]弩车[/color] [color=#336666]弩车(Ballista)是专载弩弓的战车。《宋史·魏胜传》:“列阵则如意车在外,以旗蔽障,弩车当阵门,其上寘床子弩,矢大如弩车凿,一矢能射数人,发三矢可数百步。”
[attachment=11335793]
《墨子·备高临》讲到,守城可用“连弩之车”。它有“两轴三轮”,可能以车为架,以辘轳引弦弩车;箭矢长“十尺”,矢端连系绳索,如同戈射,可用辘轳卷收。《六韬·军用》又记有“绞车连弩”,应是同性质的武器。
[attachment=11335794]
巨弩车是中国古代小型进攻型战车,主要通过巨型弩弓弹射巨箭或小石块攻击敌群和坚固城堡。其最显著特征是采用藤条(或绳)的纽力做发力装置,因此整车体积大大缩小,更加机动灵活。
[attachment=11335795]
[attachment=11335796][/color]
[color=#ff33cc]云梯[/color] [color=#336666] 中国古代的云梯,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有用滑轮升降设备。云梯的发明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能工巧匠公输般(鲁班),其时楚惠王为了达到称雄目的,命令公输般制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架云梯。《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曰“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说明云梯另外一个用途可以登高望远侦探敌情。
[attachment=11335797]
《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说:“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故登高侦察敌情,是云梯的另一功用。一般认为,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巧匠公输般。战国时期的云梯,从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所示图案判断 ,系由3部分构成: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唐朝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云梯的底部则“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
[attachment=11335798]
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而活动的上城梯的设计,则大大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设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同时又保证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缘接近,免遭守军破坏。
云梯使用时架梯必须果敢、迅速、乘虚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种轻便简单的飞梯。汉代时,汉军攻打郅支城,该城外设一道木城墙,内设土城墙,防守相当严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击退城上守兵,用火烧毁木城,持弩弓,操长戟冲入木城,然后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缘梯登城,很快捣破了内城。这种攻城方式便是强攻,尽量缩短双方对峙时间,一鼓作气,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须使用轻便飞梯,飞梯结构简单,重量轻,多是木制竹制。
宋朝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进,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此外,上城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等。这些改进,使登城接敌运动简便迅速。明朝以后,这种笨重的巨大云梯,因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遂逐渐废弃。
[attachment=11335799] [/color]
[color=#ff33cc]抛石机[/color] [color=#336666] 与弹射器不同,抛石机是利用陪重物(counter-weight)的重力发射。出现于中世纪初期,使用至十五世纪,主要用于围攻和防守要塞。抛石机的机架两支柱间有固定横轴,上有与轴垂直的杠杆,可绕轴自由转动。杠杆短臂上固定一个重物,长臂末端有弹袋(类似投石带的套子)用于装弹。发射时,用绞车把长臂向后拉至几乎水平,突然放开,石袋即迅速升起。当短臂重锤完全落下时,投射物从弹袋中沿约45度角飞出。3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140-210米,10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40-70米。
[b]人力抛石机[/b]
炮,在古代中国出现的人力抛石机,多人一同拉下杠杆的一边抛射另一边的石弹。炮也是中文中对所有种类投石机的泛称。附有轮子的通常称行炮车。
中国的抛石机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是纯利用人力的人力抛石机,是用人力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炮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许多条绳索让人力拉拽而将石弹抛出,炮梢分单梢和多梢,最多的有七个炮梢装在一个炮架过,需250人施放。
[attachment=11335800]
[b]扭力抛石机[/b]
扭力抛石机(名称有Catapult、Catapulta、Mangonel、Onager),其中文名称又有石弩(义即发射石弹之弩)、投石车、弹射器或弩炮。在古希腊、古罗马时即在使用,依靠扭绞绳索产生力量弹射。弹射杆平时是直立的,杆的顶端是装弹丸的“勺子”或皮弹袋,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扭力抛石机平的位置,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弹丸。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恢复到垂直位置将弹丸射出。
[attachment=11335801]
[b]配重投石机[/b]
重力抛石机、回回炮、平衡重锤投石机、配重式投石机或重型投石车(名称有Trebuchet、Trebuchetc、Trabutium),出现在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投石机,一种最大型的投石机。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装有重物,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石弹,发射前须先将放置弹药的一端用绞盘、滑轮或直接用人利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时上升,放好石弹后放开或砍断绳索,让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弹也顺势抛出,此种抛石机经由伊斯兰地中世纪配重抛石机区传入中国而被称作“回回炮”。到了14世纪中期,有的抛石机能抛射将近1000磅(约454公斤)重的弹体,威力巨大。近代试验表明,吊杆长50英尺(约15.2米),平衡重锤为10吨的抛石机能将200到300磅(约90-136公斤)的石弹抛射约300码(约274米)的距离。可以投掷一个或多个物体,物体可以是巨石或火药武器,甚至是毒药、污秽物、人或动物的尸体,达到心理战的目的,那些污秽物同时也是最早的生化武器。
[attachment=11335802]
[attachment=11335805]
[b]脚踏轮起重型抛石机[/b]
脚踏轮起重型抛石机是古代巨型投射型兵器,属配重式重型抛石机。主要通过配重箱翘起抛臂拖引抛弹兜抛射石块和火球等物攻击敌群和坚固城堡,是中世纪最令敌恐惧厉器。抛石机种类繁多,其中以脚踏起重轮型抛石机结构最复杂,体积最大、威力最大。发射时,需4人同时在脚踏轮内踩踏起重轮回收超长抛臂和配重箱。为追求最大限度威力,抛石机大多体积庞大,多以可拆卸的塔架结构组装固定在原地后使用。
[attachment=11335803]
[b]弓力型抛石车[/b]
弓力型抛石车属无配重小型抛石车,最显著特征是采用巨弓的弹力作抛射力。由于省略了配重箱,因此整车体积大大缩小, 结构简洁高效,更加机动灵活。
[attachment=11335804] [/color]
[color=#ff33cc]攻城车[/color] [color=#336666]攻城车是一种古代的攻城武器,用于飞速撞开城门,毁坏城墙,但是需要士兵保护,不然单个车行动会损失惨重.
一般的攻城车为木制,总体结构为木屋形,装有四轮或六轮,外蒙牛皮或羊皮,防备守军的矢石破坏。为了防止火攻,还常常浇上泥浆。主题内部用绳或铁链悬挂一根大圆木,后有金属帽,前有金属头,多制成羊头形。
[attachment=11335806] [/color]
[color=#ff33cc]冲撞车[/color] [color=#336666]冲撞车由木撞兵发展而来,同木撞兵同属攻城锤类,其主要作用都是撞击坚固工事,是一类攻城器。
[attachment=11335807]
冲撞车有一个巨大的木桩,桩上会有一个铁头,在遮盖物的内部前后摆动,往城墙或城门撞上去。在撞上城墙之后,木桩会摆动回来并再往城墙继续冲撞。这种撞击力可以破开由厚木板制造的城门或石墙,打开一个可作攻击的缺口。冲撞车的上方会覆盖着湿润的兽皮以防止火焰烧毁。事实上,操作冲撞的器具是非常危险的任务,因为防卫者可以从上方掷下大石、烧开的水、或燃烧的油脂到冲撞车上,以试图予以破坏或杀死操作中的士兵。即使城门或吊桥被撞毁,后面可能还会有几道闸门和门房需要冲锋陷阵。
[attachment=11335808] [/color]
[color=#ff33cc]临冲吕公车[/color] [color=#336666]这是古代一种巨型攻城战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车。车高数丈,长数十丈,车内分上下五层,每层有梯子可供上下,车中可载几百名武士,配有机弩毒矢,熗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坏城墙设施的器械。进攻时众人将车推到城脚,车顶可与城墙齐,兵士们通过天桥冲到城上与敌人拼杀,车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这种庞然大物似的兵车在战斗中并不常见,它形体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难发挥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现,往往对守城兵士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从而乱其阵脚。
[attachment=11335809]
1621年,明熹宗派朱燮元守备成都,平息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的叛乱。当时,叛军将成都团团围住,昼夜攻打,用钩梯爬城,在城外垒土山,设工事,居高临下,用强弩射城上守兵。守军用火炮、火箭反击,双方相持不下。这天城外忽然喊声大起,守军发现远处一个庞然大物似的战车用许多牛拉着,向城边接近,车顶上一人披发仗剑,装神弄鬼,车中数百名武士,张强弩待发,车两翼有云楼,可俯瞰城中。战车驱近时,霎时毒矢俱下,城上守兵惊慌失措。朱燮元见状沉着若定,告诉官兵这就是吕公车。立即命令架设巨型石砲,以千钓石弹轰击车体,又用大砲击牛,牛回身奔跑,日公车顿时乱了阵脚,自顾不暇。
[attachment=11335810]
这种巨型攻城战车,在先秦时就使用过,那时车体小些。周代军队用的大型战车,每车24人推,用8个车轮,车上竖旗立鼓,载武士数名,装备矛、戟、强弩。车外用坚厚的皮革遮蔽,可用来攻城。763年,泾原兵哗变,唐德宗出奔奉天,朱泚被立为秦帝,率军攻打奉天。他遣人制造了一种长约数十丈,高数丈的大型攻城战车,名叫“云梁”。下设巨轮,上盖濡湿的毡毯的皮革,以防火攻。车内装载兵士数十名。因为车体过于庞大,人力难以驱动,只得凭借风力才能前进。这种车大概是临冲吕公车的前身。[/color]
[color=#6699CC]除以上所述的攻城器械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用来破坏城墙、城门的器械,如搭车、钩撞车、火车、鹅鹘车等。在古代攻城战役中,大多是各种攻城器械并用,各显其能。比如23年,刘秀起义军与王莽军的昆阳决战。王莽以10万大军把昆阳城围了几十层,安下上百座营垒,架起10多丈高的云车,俯视城中动静。军旗遍野,烟尘弥漫,擂鼓助战声,响彻云霄。攻城士兵有的挖地道,有的用冲车、撞车攻城墙、城门,成排的强弓硬弩连射,箭如雨下,城里的人只得顶着门板出来打水。最后刘秀起义军还是以劣势兵力战胜了王莽军的优势兵力。这次攻势的规模和阵容是古代战争中少有的。[/color]
相关帖:[url]http://m.paipai.fm/r5887573_u832977/[/url] 古代守城、攻城术(图文) 56张图
[url]http://m.paipai.fm/r5887597_u832977/[/url]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
攻城器械包括:攀登工具,挖掘工具以及破坏城墙和城门的工具。汉朝以来主要的攻城器械有:飞桥、云梯、巢车、临冲吕公车等。[/color]
[color=#ff33cc]弩车[/color] [color=#336666]弩车(Ballista)是专载弩弓的战车。《宋史·魏胜传》:“列阵则如意车在外,以旗蔽障,弩车当阵门,其上寘床子弩,矢大如弩车凿,一矢能射数人,发三矢可数百步。”
[attachment=11335793]
《墨子·备高临》讲到,守城可用“连弩之车”。它有“两轴三轮”,可能以车为架,以辘轳引弦弩车;箭矢长“十尺”,矢端连系绳索,如同戈射,可用辘轳卷收。《六韬·军用》又记有“绞车连弩”,应是同性质的武器。
[attachment=11335794]
巨弩车是中国古代小型进攻型战车,主要通过巨型弩弓弹射巨箭或小石块攻击敌群和坚固城堡。其最显著特征是采用藤条(或绳)的纽力做发力装置,因此整车体积大大缩小,更加机动灵活。
[attachment=11335795]
[attachment=11335796][/color]
[color=#ff33cc]云梯[/color] [color=#336666] 中国古代的云梯,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有用滑轮升降设备。云梯的发明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能工巧匠公输般(鲁班),其时楚惠王为了达到称雄目的,命令公输般制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架云梯。《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曰“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说明云梯另外一个用途可以登高望远侦探敌情。
[attachment=11335797]
《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说:“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故登高侦察敌情,是云梯的另一功用。一般认为,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巧匠公输般。战国时期的云梯,从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所示图案判断 ,系由3部分构成: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唐朝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云梯的底部则“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
[attachment=11335798]
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而活动的上城梯的设计,则大大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设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同时又保证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缘接近,免遭守军破坏。
云梯使用时架梯必须果敢、迅速、乘虚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种轻便简单的飞梯。汉代时,汉军攻打郅支城,该城外设一道木城墙,内设土城墙,防守相当严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击退城上守兵,用火烧毁木城,持弩弓,操长戟冲入木城,然后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缘梯登城,很快捣破了内城。这种攻城方式便是强攻,尽量缩短双方对峙时间,一鼓作气,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须使用轻便飞梯,飞梯结构简单,重量轻,多是木制竹制。
宋朝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进,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此外,上城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等。这些改进,使登城接敌运动简便迅速。明朝以后,这种笨重的巨大云梯,因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遂逐渐废弃。
[attachment=11335799] [/color]
[color=#ff33cc]抛石机[/color] [color=#336666] 与弹射器不同,抛石机是利用陪重物(counter-weight)的重力发射。出现于中世纪初期,使用至十五世纪,主要用于围攻和防守要塞。抛石机的机架两支柱间有固定横轴,上有与轴垂直的杠杆,可绕轴自由转动。杠杆短臂上固定一个重物,长臂末端有弹袋(类似投石带的套子)用于装弹。发射时,用绞车把长臂向后拉至几乎水平,突然放开,石袋即迅速升起。当短臂重锤完全落下时,投射物从弹袋中沿约45度角飞出。3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140-210米,10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40-70米。
[b]人力抛石机[/b]
炮,在古代中国出现的人力抛石机,多人一同拉下杠杆的一边抛射另一边的石弹。炮也是中文中对所有种类投石机的泛称。附有轮子的通常称行炮车。
中国的抛石机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是纯利用人力的人力抛石机,是用人力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炮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许多条绳索让人力拉拽而将石弹抛出,炮梢分单梢和多梢,最多的有七个炮梢装在一个炮架过,需250人施放。
[attachment=11335800]
[b]扭力抛石机[/b]
扭力抛石机(名称有Catapult、Catapulta、Mangonel、Onager),其中文名称又有石弩(义即发射石弹之弩)、投石车、弹射器或弩炮。在古希腊、古罗马时即在使用,依靠扭绞绳索产生力量弹射。弹射杆平时是直立的,杆的顶端是装弹丸的“勺子”或皮弹袋,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扭力抛石机平的位置,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弹丸。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恢复到垂直位置将弹丸射出。
[attachment=11335801]
[b]配重投石机[/b]
重力抛石机、回回炮、平衡重锤投石机、配重式投石机或重型投石车(名称有Trebuchet、Trebuchetc、Trabutium),出现在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投石机,一种最大型的投石机。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装有重物,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石弹,发射前须先将放置弹药的一端用绞盘、滑轮或直接用人利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时上升,放好石弹后放开或砍断绳索,让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弹也顺势抛出,此种抛石机经由伊斯兰地中世纪配重抛石机区传入中国而被称作“回回炮”。到了14世纪中期,有的抛石机能抛射将近1000磅(约454公斤)重的弹体,威力巨大。近代试验表明,吊杆长50英尺(约15.2米),平衡重锤为10吨的抛石机能将200到300磅(约90-136公斤)的石弹抛射约300码(约274米)的距离。可以投掷一个或多个物体,物体可以是巨石或火药武器,甚至是毒药、污秽物、人或动物的尸体,达到心理战的目的,那些污秽物同时也是最早的生化武器。
[attachment=11335802]
[attachment=11335805]
[b]脚踏轮起重型抛石机[/b]
脚踏轮起重型抛石机是古代巨型投射型兵器,属配重式重型抛石机。主要通过配重箱翘起抛臂拖引抛弹兜抛射石块和火球等物攻击敌群和坚固城堡,是中世纪最令敌恐惧厉器。抛石机种类繁多,其中以脚踏起重轮型抛石机结构最复杂,体积最大、威力最大。发射时,需4人同时在脚踏轮内踩踏起重轮回收超长抛臂和配重箱。为追求最大限度威力,抛石机大多体积庞大,多以可拆卸的塔架结构组装固定在原地后使用。
[attachment=11335803]
[b]弓力型抛石车[/b]
弓力型抛石车属无配重小型抛石车,最显著特征是采用巨弓的弹力作抛射力。由于省略了配重箱,因此整车体积大大缩小, 结构简洁高效,更加机动灵活。
[attachment=11335804] [/color]
[color=#ff33cc]攻城车[/color] [color=#336666]攻城车是一种古代的攻城武器,用于飞速撞开城门,毁坏城墙,但是需要士兵保护,不然单个车行动会损失惨重.
一般的攻城车为木制,总体结构为木屋形,装有四轮或六轮,外蒙牛皮或羊皮,防备守军的矢石破坏。为了防止火攻,还常常浇上泥浆。主题内部用绳或铁链悬挂一根大圆木,后有金属帽,前有金属头,多制成羊头形。
[attachment=11335806] [/color]
[color=#ff33cc]冲撞车[/color] [color=#336666]冲撞车由木撞兵发展而来,同木撞兵同属攻城锤类,其主要作用都是撞击坚固工事,是一类攻城器。
[attachment=11335807]
冲撞车有一个巨大的木桩,桩上会有一个铁头,在遮盖物的内部前后摆动,往城墙或城门撞上去。在撞上城墙之后,木桩会摆动回来并再往城墙继续冲撞。这种撞击力可以破开由厚木板制造的城门或石墙,打开一个可作攻击的缺口。冲撞车的上方会覆盖着湿润的兽皮以防止火焰烧毁。事实上,操作冲撞的器具是非常危险的任务,因为防卫者可以从上方掷下大石、烧开的水、或燃烧的油脂到冲撞车上,以试图予以破坏或杀死操作中的士兵。即使城门或吊桥被撞毁,后面可能还会有几道闸门和门房需要冲锋陷阵。
[attachment=11335808] [/color]
[color=#ff33cc]临冲吕公车[/color] [color=#336666]这是古代一种巨型攻城战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车。车高数丈,长数十丈,车内分上下五层,每层有梯子可供上下,车中可载几百名武士,配有机弩毒矢,熗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坏城墙设施的器械。进攻时众人将车推到城脚,车顶可与城墙齐,兵士们通过天桥冲到城上与敌人拼杀,车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这种庞然大物似的兵车在战斗中并不常见,它形体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难发挥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现,往往对守城兵士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从而乱其阵脚。
[attachment=11335809]
1621年,明熹宗派朱燮元守备成都,平息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的叛乱。当时,叛军将成都团团围住,昼夜攻打,用钩梯爬城,在城外垒土山,设工事,居高临下,用强弩射城上守兵。守军用火炮、火箭反击,双方相持不下。这天城外忽然喊声大起,守军发现远处一个庞然大物似的战车用许多牛拉着,向城边接近,车顶上一人披发仗剑,装神弄鬼,车中数百名武士,张强弩待发,车两翼有云楼,可俯瞰城中。战车驱近时,霎时毒矢俱下,城上守兵惊慌失措。朱燮元见状沉着若定,告诉官兵这就是吕公车。立即命令架设巨型石砲,以千钓石弹轰击车体,又用大砲击牛,牛回身奔跑,日公车顿时乱了阵脚,自顾不暇。
[attachment=11335810]
这种巨型攻城战车,在先秦时就使用过,那时车体小些。周代军队用的大型战车,每车24人推,用8个车轮,车上竖旗立鼓,载武士数名,装备矛、戟、强弩。车外用坚厚的皮革遮蔽,可用来攻城。763年,泾原兵哗变,唐德宗出奔奉天,朱泚被立为秦帝,率军攻打奉天。他遣人制造了一种长约数十丈,高数丈的大型攻城战车,名叫“云梁”。下设巨轮,上盖濡湿的毡毯的皮革,以防火攻。车内装载兵士数十名。因为车体过于庞大,人力难以驱动,只得凭借风力才能前进。这种车大概是临冲吕公车的前身。[/color]
[color=#6699CC]除以上所述的攻城器械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用来破坏城墙、城门的器械,如搭车、钩撞车、火车、鹅鹘车等。在古代攻城战役中,大多是各种攻城器械并用,各显其能。比如23年,刘秀起义军与王莽军的昆阳决战。王莽以10万大军把昆阳城围了几十层,安下上百座营垒,架起10多丈高的云车,俯视城中动静。军旗遍野,烟尘弥漫,擂鼓助战声,响彻云霄。攻城士兵有的挖地道,有的用冲车、撞车攻城墙、城门,成排的强弓硬弩连射,箭如雨下,城里的人只得顶着门板出来打水。最后刘秀起义军还是以劣势兵力战胜了王莽军的优势兵力。这次攻势的规模和阵容是古代战争中少有的。[/color]
相关帖:[url]http://m.paipai.fm/r5887573_u832977/[/url] 古代守城、攻城术(图文) 56张图
[url]http://m.paipai.fm/r5887597_u832977/[/url]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
[ 此贴被残月紫痕在2010-07-14 20:4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