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悲情英雄
—
本帖被 灬千ヽ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1-20)
—
[backcolor=#ffffff][table=90%][tr][td]
喜剧让人开怀,但悲剧却能让人刻骨铭心。人们虽喜欢仰视伟大的英雄、赞叹他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更会为那些同样伟大却命运多舛的英雄唏嘘叹息,正如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比活着基督更伟大一样,人们更愿意将那些悲情的英雄长久的放在自己的心里!
[b][color=#ff6600][size=5]一、列奥尼达[/size][/color][/b]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324334.jpg[/img]
列奥尼达 300:500000,在整个人类的军事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出力量如此悬殊的对决了,只要稍有头脑的人都不会以卵击石,可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和他的300勇士们却这样做了。
面对着来势汹汹、必欲踏平希腊而后快的波斯大军,斯巴达的勇士们义无反顾,他们驻守在通往雅典城最后的隘口――温泉关。
波斯皇帝薛西斯根本没把这支小部队看在眼里,他以为自己的数十万大军一个冲锋就能够把斯巴达人冲垮,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顽强的斯达巴人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住了波斯大军三天三夜,如果不是出现了叛徒,引导波斯军队抄小路进攻列奥尼达,还不知道波斯军队要在温泉关下损兵折将到几时。
虽然腹背受敌,但列奥尼达和他的勇士们并没有退缩,他们迎着波斯人的弓箭与长矛与敌人血拼到底,最终倒在了冲锋的路上,全军覆没!
温泉关一战不但为希腊人赢得了集结的时间,也激励着希腊各邦摒弃分歧、同仇敌忾,终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打败了波斯大军,取得了波希战争的胜利。浴血温泉关使列奥尼达成为了希腊的英雄,世界的英雄,正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将光荣留给了希腊!
[b][color=#cccccc]详细信息[/color][/b]
[b][color=#cccccc][/color][/b]
[color=#cccccc][color=#000000][/color][/color]
[color=#cccccc][color=#000000]列奥尼达(勇猛若狮之意),古希腊斯巴达国王,古希腊抗击波斯入侵的英雄。约前490年即位。前480年波斯第二次远征希腊时,任希腊抗波联军陆军统帅,率部约7000人镇守北、中希腊之间交通要冲温泉关,阻10余万波斯军南下。8月中旬指挥守军顽强阻击两天,多次打退波斯军进攻。后因当地希腊人出卖,联军腹背受敌。列奥尼达为保存实力命令联军撤退,亲率300名斯巴达人坚守,与波斯军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color][/color]
列奥尼达出自亚基亚德世系,传说为海格力斯的后裔。列奥尼达可能于前490年到前488年间经历一系列斗争后取得斯巴达王位。妻子是歌果(Gorgo),古希腊斯巴达王后。列奥尼达率领的300斯巴达士兵在第二次波希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使他成为了古希腊英雄人物。列奥尼达一世,古希腊斯巴达之王,盖海格力斯后也。为人英勇不群,每战必身先士卒。公元前四八零年,波斯寇犯,希腊震惊。列奥尼达一世顾念苍生,亲率联军七千,屯驻温泉关。其地狭隘,车无可过,实乃死战之所。波斯王薛西斯,举大军三十万,欲克之,数日无所得,计穷。然得农人指示,终能行至其後。王知必死,遂还他邦军,独留己邦勇士三百,复战,身死,亦无一生还。
斯巴达城国王的诞生没有世袭之说,只能从成千上万的竞争者中通过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获得。列奥尼达打小就接受了严酷的地狱式训练,10岁开始学会被动挨打,随后学会了还击,多年的不间断训练,不但练就了他强壮的铮铮铁骨,同时也获得了超强的武艺和强烈的团队合作技能。列奥尼达经历了独身非人的野外生存考验,经历了与野狼对峙终将其杀死的严酷挑战,最终他胜利了,成为了统领斯巴达城的国王。
“朋友和兄弟是你成功的有力保障……”列奥尼达一世在陪儿子玩耍时教导儿子说。这句话在后来的温泉关战役中得到了有力的验证,被他称做兄弟的统帅和300勇士并肩作战直到战死。
[color=#66cc66][b]温泉关战役[/b][/color]
温泉关战役是第二次波希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恶劣的野外自然环境和凶猛残忍的野狼没有将列奥尼达一世打倒,薛西斯一世狂妄使者的恐吓、500万军队的铁蹄仍然不能成为列奥尼达屈服的理由。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亲率波斯军约十余万人、战船一千余艘,沿色雷斯西进,入侵希腊。面对这个威胁,雅典与斯巴达不计前嫌地联合起来对抗波斯,组成了一支由斯巴达领导的联军。他们原先的计划是要在奥林帕斯山南端的一个峡谷(Vale of Tempe)阻挡波斯人,但是在得知波斯人即将绕道避开这个山谷时,希腊联军撤退了。附近的希腊城邦得知了联军即将撤出这个地区时,纷纷望风而降。为了阻止其他的城邦继续变节,希腊人决定在温泉关建立他们的防御据点。温泉关是一个易守难攻的狭窄通道,一边是大海,另外一边是陡峭的山壁。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300人及7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腊各其它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长达三天。列奥尼达一世的军队挡住了当时认为唯一能通往希腊的通道,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8月11日,一个希腊当地的居民背叛希腊阵营,带领波斯军队沿著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情况,列奥尼达一世解散了希腊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与700名底比斯志愿军。列奥尼达一世与众人视死如归,坚守自己的位置,奋力顽抗,同时保护其他正在撤退中的希腊部队,直至最后一口气。
列奥尼达一世率领的部队在温泉关勇猛的死战,给波斯军队造成很大损失,波斯军在温泉关战役中伤亡近3万人,而希腊人牺牲近4000人,而薛西斯一世的两个弟弟也死于战斗。薛西斯一世为报复,下令找到列奥尼达尸体,砍下首级,挑在矛头上。希腊人后来在温泉关为列奥尼达等300斯巴达精兵修建了墓碑纪念。
温泉关战役为雅典的海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使雅典在接下来的海战中能够获胜。雅典摧毁了大量的波斯船舰。
[b][color=#66cc66]第一次波希战争[/color][/b]
[b][color=#66cc66][/color][/b]
[color=#66cc66][color=#000000]波希战争地图在公元前490年,波斯王为了惩罚雅典和埃维厄,因此决定出兵希腊。他首先运用外交攻势,离间希腊诸城邦的关系。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出动陆海军共25000人,进攻雅典和埃维厄两国。埃维厄很快便被波斯军队攻陷,并且被血洗及彻底掠夺,所有市民均被贬为奴隶。
雅典面对波斯大军压境,曾求助于斯巴达,但斯巴达却拒绝了,雅典无奈之下只有孤军作战。雅典派米提阿德斯组编一万重装步兵,前赴波斯军的着陆地点——马拉松平原与之决战,而雅典则由海军负责防守。波斯军队为雅典军队的两倍,米提阿德斯因而将全军布阵至与波斯军队一样长度的简单平行战斗序列,并将精锐安插在两翼。交战初期,雅典军中路被波斯军步步进逼,只得向后退却,而波斯军中路则因而突出了。雅典军两侧精锐立即合围中路波斯军,结果波斯陆军被围歼,被完全击败。而由海路偷袭雅典的波斯海军,亦不能打败雅典海军。波斯军只得撤退。在马拉松大战获胜后,一位名叫斐力庇第斯的士兵跑回雅典报捷,但他因为极速跑了36.2公里,所以在报捷后便倒地身亡,而这亦是马拉松长跑的来源。雅典军于马拉松战役只有192人阵亡,而波斯军则损失了6400人,但这对于庞大的波斯帝国来说并不是重大的打击,因此波斯帝国在此战后仍时刻寻找机会进攻希腊,结果在十年后,第二次希波战争爆发。
[/color][/color]
[color=#66cc66][color=#000000]在此战争中,列奥尼达表现英勇,公元前490年到前488年间,列奥尼达经历一系列斗争后取得斯巴达王位。[/color][/color]
[color=#66cc66][b]第二次波希战争[/b][/color]
[b][color=#66cc66][/color][/b]
[b][color=#66cc66][/color][/b]
[color=#000000]公元前480年,列奥尼达率300名斯巴达精兵和700名底比斯志愿军和6000名希腊各其它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希腊军曾坚守3天。第三天,一名希腊居民带领波斯军队沿着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列奥尼达解散了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与700名底比斯志愿军。列奥尼达率众英勇作战,给波斯军队造成很大损失,薛西斯一世的两个弟弟也死于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列奥尼达等300斯巴达精兵全部战死,波斯军队付出很大代价才占领温泉关。但也因为列奥尼达的奋战,雅典海军有了足够时间准备与波斯军队决战。
[/color]
[color=#000000]薛西斯一世为报复,下令找到列奥尼达尸体,砍下首级,挑在矛头上。希腊人后来在温泉关为列奥尼达等300斯巴达精兵修建了墓碑纪念。赞曰:生能万人敌,身先士卒,大军千万亦无所惧,真英勇也。[/color]
[b][color=#66cc66][/color][/b]
[color=#ff6600][size=5][b]二、汉尼拔[/b][/size][/color]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617766.jpg[/img]
如果没有这位迦太基统帅的存在,非洲的古代史注定毫无亮点,但就是这样一个孤胆英雄几乎凭借着一己之力差点改变了整个西方的历史。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领着一支多民族、多信仰的部队进入意大利,此后的十六年间,他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与当时西方最强大的罗马共和国作战,在兵力、装备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纵横整个亚平宁半岛,将不可一世的罗马人打得落花流水,一度陷入到亡国灭种的边缘。
但罗马毕竟是罗马,一个人毕竟无法打倒一个国家,汉尼拔最终还是退回了非洲,并成为了迦太基的执政官,他用非凡的政治才华对腐败透顶的迦太基政权进行改革,可罗马人却不给他喘息的机会,他们组织了强大的军团杀入非洲。札马一战,汉尼拔吃到了他平生的第一场败仗,可就是这一场败仗让他失去了一切,包括他的生命,在罗马人的紧追不舍下,他只能服毒自杀。
汉尼拔是罗马历史上最可怕的敌人,但罗马人却把“战略之父”的桂冠授予了他。一个将军能够得到对手对他的真心尊重,这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b][color=#cccccc]详细信息[/color][/b]
[b][color=#cccccc][/color][/b]
[b][color=#cccccc][/color][/b]
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或前182年),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军事家。生长的时代在正逢古罗马共和国势力的崛起。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要终身与罗马为敌,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
[b][color=#66cc66]战役[/color][/b]
[b][color=#66cc66][/color][/b]
[b][color=#66cc66][/color][/b]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牺牲了大量佣兵,进入意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亚战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公元前217年)和坎尼战役(又叫“康奈大战”)(公元前216年)中巧妙运用计策 (地形、兵种及天气变化)引诱并击溃罗马人,于进入罗马国境的途中因眼疾而有一眼失明。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深感此人之军事威胁,特别是情报搜集、行军布阵及外交分化罗马联盟上,于是减少与汉尼拔的军团发生正面冲突,加强同罗马联盟之间的关系,施用焦土战略,阻断其军需物资的补给,发行国债,增加军团,从汉尼拔身上学会及改用游击战略,才逐渐夺回意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罗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领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汉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于扎马战役击败汉尼拔。
战后汉尼拔成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帮助迦太基从战争的疮痍中恢复。公元前195年,在罗马人的施压下,汉尼拔出走东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国,直到公元前189年,罗马打败安条克三世,并要求引渡汉尼拔,汉尼拔逃到小亚细亚北部的比提尼亚王国。即使如此,罗马人仍然不放心汉尼拔,一直争取把他引渡到罗马受审,终于逼至汉尼拔在公元前183年服毒自尽。
[b][color=#66cccc]背景与早年生涯
[/color][/b]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落败给罗马之后,汉尼拔之父哈米尔卡·巴卡(Hamilcar Barca)为了改善迦太基的前景,出兵征服伊比利亚半岛。 根据历史学家李维(Livy)的记载,当汉尼拔央求与父亲同行时,哈米尔卡要汉尼拔在神殿内发下了终生与罗马势不两立的重誓。当哈米尔卡在战争中阵亡之后,其婿哈斯德鲁巴(Hasdrubal)继任为统帅。
哈斯德鲁巴采用以外交为轴心的策略,以巩固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经贸基础为重,建立新迦太基城,并与罗马定下条约,以埃布罗河(Ebro)为双方界线,应许不将其势力扩展至该河之北。伊比利亚半岛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迦太基不但有能力偿还对罗马的战争赔款,并再次逐渐壮盛起来。
哈斯德鲁巴于公元前221年被凯尔特人(Celts)刺杀身亡,汉尼拔在军队拥护之下接管军权,并随后获得迦太基政府的正式任命。
接下来两年内汉尼拔除了巩固自己的声势之外并完成了对伊比利亚半岛埃布罗河以南的征服战。顾虑到汉尼拔日渐壮大的势力,罗马人与西班牙城市萨贡托(Saguntum)结盟,宣布此城为罗马保护地。因为萨贡托远处埃布罗河之南,汉尼拔认定此举违反了双方的条约,因此出兵将其包围,并在八个月之后攻陷此城。对此罗马向迦太基发出通牒,要其将汉尼拔交付与罗马受审。面对汉尼拔此时如日中天的声望,迦太基政府不但拒绝了罗马的要求,并随后向其宣战,揭开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序幕。于此汉尼拔决定率军攻打意大利半岛,将战争带到敌人的领土上。
[b][color=#66cccc][/color][/b]
[b][color=#66cccc]第二次布匿战争
[/color][/b]
[b][color=#66cccc]意大利战役(公元前218–203年)[/color][/b]
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完全掌握了地中海内的制海权,战败的迦太基受条款所限无法建立能与其抗衡的海军。因此汉尼拔计划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策略,他在公元前218年春天从新迦太基出发,率军翻越比利牛斯山,穿过敌对高卢人(Gaul) 的领土,在九月率领 38,000步兵,8,000骑兵,及37只战象,渡过隆河,避开罗马派进高卢军队的拦截,于秋天抵达阿尔卑斯山脉边缘。
面对坎坷的气候,险峻的地形,统帅一支种族语言参差混杂的军队,对抗山地部落不断的骚扰攻击,汉尼拔完成了在罗马人眼中绝不可能达成的任务,在冬季成功跨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据估计在整个过程中汉尼拔损失了将近半数的兵力。
特拉比亚战役
罗马原本打算在高卢击溃迦太基军队,进而入侵伊比利亚及北非迦太基领土,万想不到汉尼拔会越过阿尔卑斯山,出现在帕杜斯河(波河)谷地内。 当地各个高卢人部落不久前才臣服罗马,汉尼拔的出现使他们纷纷叛变脱离罗马的管制。
罗马执政官,远征军统帅,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在高卢得讯之后,迅速将部队由海路运回意大利,并打算在北部拦下汉尼拔的部队。在经过短暂休息补充之后,汉尼拔首先收服了都灵(Taurini)地区的敌对部落,解除了对他军队后方的威胁。随之在波河流域提契诺(Ticinus)附近与罗马军交战。汉尼拔善用其骑兵优势,迫使罗马军退出伦巴底(Lombardy)平原。
罗马在这场小规模交锋中的失败,加速了当地高卢人的叛变,不久之后整个意大利北部的部落便全部倒向迦太基阵营。高卢与利古里亚(Liguria)佣兵的加入使汉尼拔的军队得以补充回40,000人的全盛状态,全面入侵意大利的日子指日可待。
在提契诺落败受重伤的西庇阿带领仍然完整的罗马军撤退至特拉比亚河(Trebia)对岸,并在Placentia 扎营等待与援军会合。在提契诺之役前,罗马元老院早已传令驻军西西里岛(Sicily)的执政官 塞姆普罗纽斯‧朗戈斯(Sempronius Longus)率军赶回北方与西庇阿会合,联合对付汉尼拔。汉尼拔在经过巧妙的行军之后,将其阵营移至塞姆普罗纽斯援军必行之路上,阻断罗马军会合的计划。但在他随后攻打邻近的 Clastidium,获得大量的军粮时,塞姆普罗纽斯趁机绕过迦太基军,成功的与西庇阿会师。
当年十二月,两军在特拉比亚河畔展开决战,汉尼拔充分展现了他过人的军事天才,运用骑兵骚扰罗马军营,诱使急躁的塞姆普罗纽斯下令全军出击,进入汉尼拔设下的陷阱。在双方正面交锋得如火如荼之际,迦太基伏兵从埋伏之处涌出,突袭罗马军侧翼。罗马兵溃不成军,全军伤亡超过三分之一。
[b][color=#66cccc]特拉西梅诺湖战役
[/color][/b]
汉尼拔的胜利巩固了他在意大利北部的力量,当年冬天他与高卢人一起扎营过冬。因高卢人对他的支持逐渐下滑,公元前217年春季,他决定南下寻找一个更稳定的基地。
为了避防汉尼拔攻打罗马城,罗马派出新上任的执政官 Cnaeus Servilius 与 盖约·弗拉米尼(Gaius Flaminius) 驻守东西两条通往罗马城的道路。能通往意大利中部的路径,只剩下位于亚诺(Arno)河口的一片沼泽区。汉尼拔十分清楚穿越这片沼泽的困难,在这个季节内该地淹水频繁,但是要想进入意大利中部,此时这条路无疑是最近与最可行的选择。 根据 波利比奥斯(Polybius) 的记载,汉尼拔的军队在备受疲劳与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在水中行军了四天三夜之后穿过了沼泽,接著跨过 亚平宁山脉(Apennines),并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渡过亚诺河。在此过程中汉尼拔右眼因结膜炎失明,并且失去了许多士兵以及所有从开战至今仅存的战象。
抵达伊特鲁里亚(Etruria)的汉尼拔决定引诱驻守在 Arretium 的弗拉米尼与他决战,因此刻意四处破坏周遭的农田庄园,并以此向罗马的意大利的盟邦显示罗马没有保护他们的能力,以期瓦解他们与罗马的联盟。在种种方法失败之后,汉尼拔大胆的把军队开到罗马军左侧,截断其通往罗马城的道路。即便如此弗拉米尼仍继续守城不出。至此汉尼拔决定朝普利亚 (Apulia) 行军,期望弗拉米尼会尾随而来。弗拉米尼在接获汉尼拔退兵的消息之后终于按耐不住而出兵追赶。汉尼拔在特拉西梅诺湖北岸设下埋伏,当罗马军以纵队通过湖畔的狭道时,迦太基军队不留情的从四面八方予其痛击,罗马军在此役中全军覆灭,统帅弗拉米尼随军阵亡。
至此汉尼拔消除了有能力阻挡他进军罗马城的唯一障碍,但意识到己方欠缺攻城所需的器械,汉尼拔决定前往意大利中部和南部,以说服各地起义背叛罗马。在特拉西梅诺湖战役之后,汉尼拔宣称:‘我并非来此与意大利人为敌,反之我是为了意大利人的自由而与罗马为敌。’
罗马元老院在特拉西梅诺湖惨败之后任命 费边·马克西穆斯(Fabius Maximus)为独裁官。费边一反罗马尚武的传统,命令军队与汉尼拔军保持距离,限制其行动,但避开任何与其正面交锋的机会,意在消耗汉尼拔军队的士气、耐心与补给能力。汉尼拔多次尝试著引诱费边与其对决,但即使他的军队驶进意大利最富有的省分 Samnium 与 坎帕尼亚(Campania),沿途破坏掠夺,费边仍只是保持距离的尾随著,始终不与他进入决战。费边消极的策略在罗马极不受欢迎,他的政敌更公开指责他胆小懦弱。
当汉尼拔决定在冬天前离开被他破坏殆尽的坎帕尼亚时,他发现所有的退路都已被罗马军封住。汉尼拔用计使罗马军相信他将从森林逃脱,在罗马军转移把守地时,汉尼拔占下出路,使全军在未受阻碍之下离开当地。虽然当时费边就在咫尺之外,顾虑汉尼拔的诡计,他选择按兵不动。当汉尼拔安全的离开坎帕尼亚并在普利亚平原找到过冬基地的消息传到罗马之后,费边的声望严重受挫,不久之后他的任期届满,他的军权随之回到罗马执政官手上。
[b][color=#66cccc]坎尼战役
[/color][/b]
公元前216年春天,汉尼拔先发制人的的攻下了罗马人在普利亚平原的补给重地 坎尼(Cannae),截断其对罗马的粮食供应。此时罗马元老院选出了两位新的执政官 特林提阿斯·发罗(Gaius Terentius Varro)与 伊密略·鲍鲁斯(Lucius Aemilius Paullus),并为了将汉尼拔彻底铲除,动员了罗马共和国史上最庞大的一支联军,估计人数最高上至十万。
亟欲与汉尼拔一决高下的罗马众军团在两位执政官带领下南行至普利亚,在奥凡托河(Aufidus River) 左岸找到他之后,于距其六英里之处扎营。罗马人将两只军队合并为一,两位执行官轮流隔日掌管指挥权。其中一位执政官发罗是个生性鲁莽傲慢的人,并一心渴望及早打败汉尼拔。汉尼拔利用这个特点,派骑兵骚扰罗马军营并干扰其水源供应,被激怒的发罗在次日轮到他掌权时,动员全军誓与汉尼拔一决胜负。
汉尼拔在此战中使用了其举世闻名的新月形战术,在战斗初期将军队部署成中锋凸起的阵形,以引诱罗马军集中攻打其中锋。面对占人数优势的罗马步兵,汉尼拔的中央步兵不久便节节后退,不疑有诈的罗马军涌入迦太基阵形中部,欲将其中锋击溃之后反抄其左右两翼。至此迦太基军阵形变成了凹陷的弦月状,将罗马主力包围在其中,其中锋并开始了顽强的反击。迦太基优势的骑兵在击溃罗马骑兵之后,在此时转头猛击罗马步兵的后方,至此汉尼拔成功的以较少的兵力彻底包围了人数为其两倍以上的罗马军。
罗马军彻底惨败。据不同资料的估计,罗马人在此役中死亡与被俘虏的人数大约有五到七万人。死亡者名单上包括了罗马执政官鲍鲁斯 (另一执政官发罗成功逃回罗马),前任两位执政官,两位财务官,共和国四十八名军团司令官中的二十九人,以及八十位元老院议员(约为罗马共和国政府 25%-30% 的成员)。
此战成为古罗马历史上最惨痛的败北,亦为全球史上在单日中伤亡最严重的战役之一。
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才了解到费边的睿智,从此之后再也不与汉尼拔正面交锋,改回使用被动的消耗战。
罗马在此战中的惨败动摇了它在意大利南部的联盟,西西里岛上的希腊城邦纷纷起义造反,汉尼拔随与锡拉库萨(Syracuse)新国王 希尔奥尼莫斯(Hieronymous)结盟。 巴尔干半岛上的马其顿(Macedon)国王腓力五世(Philip V)亦向汉尼拔传书表达支持,并向罗马展开了第一次马其顿战争。许多人相信汉尼拔若是在此时得到迦太基在人力与器械上的增援,他极有可能成功的攻下罗马城。
但事与愿违,虽然同年中,意大利第二大城市卡普阿(Capua)倒戈投入汉尼拔阵营,汉尼拔并随之以此城作为他的新基地,但由始至终只有少数意大利城邦加入他的行列,罗马在意大利的联盟仍屹立不垮。
[b][color=#66cccc]僵局
[/color][/b]
意大利战争至此陷入了一场僵局,罗马人了解到要打败汉尼拔,唯一的方法是充分的使用费边的消耗战略。罗马人不给汉尼拔任何与其正面交锋的机会,并不断派出小部队骚扰敌军,旨在耗尽汉尼拔的精力,动摇其军心。皆下来的几年内,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进行了一系列成效不彰的军事行动。
仰仗地方城镇低效率的补给,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迟迟等不到迦太基的援军,无法取得与罗马相抗衡的资源等等因素,使得进军罗马城的希望越来越渺小。虽然在此期间汉尼拔仍与罗马打了几场显著的胜仗,于公元前212年彻底摧毁两支罗马军队,并在公元前208年的一场战役中杀死了两名罗马执政官,但他至终无法取得任何关键性的胜利。
[b][color=#66cccc]退出意大利
[/color][/b]
公元前212年,汉尼拔攻下塔朗多(Tarentum),但无法成功占领控制其港口。此时双方的优势已渐渐转向罗马。
罗马在两次围城后于公元前211年夺回卡普阿,占领锡拉库萨,并在西西里岛上摧毁了一支迦太基军队,平定了当地的起义。同时并与希腊本土的 艾托里亚联邦(Aetolian League) 结盟对付马其顿的腓力五世,腓力在遭到四面围攻之后不久便向联军臣服。
公元前210年汉尼拔再次展现其战略天分,在普利亚地区 Herdonea 之处重挫罗马军,并于公元前208年在 Locri Epizephyri 围城战中摧毁另一支罗马部队。但罗马在这段时间内已渐渐夺回各地失去领土,并在公元前209年内攻下塔朗多,至此汉尼拔几乎丧失了其对意大利南部的控制。
公元前207年,汉尼拔再次进军普利亚,并在此等待与其二弟 哈斯德鲁巴‧巴卡(Hasdrubal Barca) 从西班牙带来的援军会合之后一起进军罗马城。 哈斯德鲁巴不幸的在意大利北部 Metaurus 被罗马军击败身亡。得此消息后,汉尼拔退至 Bruttium,并在此度过他在意大利半岛上的最后几年。期间汉尼拔三弟 Mago Barca 在利古里亚行动的失败(205 BC-203 BC),及与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谈判的破裂,为汉尼拔征服意大利的计划鸣起丧钟。
于公元前203年,在意大利征战将近十五年后,汉尼拔被迦太基政府召回北非,以对抗由大西庇阿(Scipio,公元前218年落败在汉尼拔手下的西庇阿之子,与其父同名)率领入侵迦太基的罗马远征军。
【第二次步匿战争,尾声(公元前203–201年)】
[b][color=#66cccc]返回迦太基
[/color][/b]
在汉尼拔尚未回迦太基前,大西庇阿率军入侵北非,迦太基政府内的主和派打算与罗马商讨休战协议。主战派召回汉尼拔,恢复了民众对战争的支持,汉尼拔被任命为军队统帅,掌管由非洲军与汉尼拔从意大利所携佣兵组成的联军。
公元前203年,汉尼拔与大西庇阿在和平谈判中首次会面,尽管他们互相仰慕对方的军事才华,在罗马坚持指责迦太基违背第一次步匿战争后的合约之下,谈判宣告破裂。不久双方进行了关键性的扎马战役。
[b][color=#66cccc]扎马战役
[/color][/b]
扎马战役与第二次步匿战争中其他战役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迦太基在步兵数量上占了优势,反之在迦太基前盟友东努米底亚王Masinissa 倒戈加入罗马阵营之后,罗马军首次拥有了骑兵优势。虽然逐渐年老的汉尼拔在多年征战意大利之后身心俱疲,但整体来讲迦太基仍然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并拥有为数八十的战象。
罗马的优势骑兵在战斗开始不久便击溃迦太基骑兵并一路追出战场, 而大西庇阿设计的战术阵形轻易的化解了汉尼拔象兵的威胁。即使如此,双方仍进行了一场硬战,战情甚至一度显示汉尼拔即将获胜,但大西庇阿适时的重整其部队,与全胜调头归来的罗马骑兵向迦太基军前后同时进击。迦太基军的阵线至此崩溃,据估计此战迦太基损失了 31,000人,另有15,000人受伤,而罗马军总共只损失了 1500人。
迦太基在此役战败后对汉尼拔的军事能力失去了信心,于是随即向罗马投降,正式结束第二次步匿战争。战后罗马向迦太基定下了极为苛刻的条款,除了巨额战争赔款之外,迦太基失去了所有海外领土,海军解散至只剩下十艘防海盗的军船,并从此不得在未经罗马许可下建立军队。
[b][color=#66cc66]生涯晚期[/color][/b]
[b][color=#66cc66]
[/color][/b] 战后和平时期(公元前200–196年)
四十六岁的汉尼拔在此时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证明他在内政上的能力不亚于他的军事才华。战后他先低调行事了一阵子,但迦太基政局的腐败使他不久之后便出头予以整治,他被选为行政官后恢复了这个职位的威信,并进行了一系列成效显彰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税收的情况下分期付清对罗马的战争赔款。
流亡与辞世(公元前195–183年)
扎马战役之后七年,罗马人开始顾虑迦太基人复苏的经济会对他们再次造成威胁,要求迦太基政府交出汉尼拔。汉尼拔为此自愿流放离开迦太基。他首先拜访了迦太基的故乡腓尼基的泰尔城(Tyre),随之旅行至 Ephesus,被准备向罗马开战的塞琉西国王安条克三世奉为上宾。
汉尼拔不久便发现安条克的军队无法与罗马军的力量抗衡,因此建议他派遣舰队登陆意大利南部,并自愿率领这批军队。但听信内臣进言后的安条克三世不愿将任何重要职位交给汉尼拔,因此未予采纳。据 斯特拉博(Strabo) 与 普鲁塔克(Plutarch) 所记,在这段期间内他亦花了一段时间在亚美尼亚宫廷中,帮国王阿尔塔克西一世兴建新首都 Artaxata。
公元前 190 年,汉尼拔受命指挥安条克的舰队,但在 西底(Side)被罗马的盟军击败。安条克在连串战役中败给罗马之后,有意向罗马人求和并交出汉尼拔,因此汉尼拔逃至克里特(Crete) 岛,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亚细亚,投靠当时正与罗马盟国 帕加马(Pergamum) 交战的 比提尼亚(Bithynia)国王 普鲁西亚斯一世(Prusias I)。汉尼拔在这场战争中为 普鲁西亚斯立下战功,再次让罗马人决心使其就擒。在罗马的要求下,普鲁西亚斯同意将其交出,但决心不落入罗马人手下的汉尼拔至此服毒自尽。
其死亡的正确年代仍受到争议,但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似乎暗示汉尼拔与小其十二岁的大西庇阿同于公元前183年过世,享年六十四岁。
罗马历史学家弗洛鲁斯(公元1~2世纪)曾记载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和罗马将军大西庇阿会面时的场景:“两位一向闻名的将军,一个在意大利战场屡次得胜一个在西班牙战绩辉煌……两位统帅本人就达成和平条件会晤谈判。他们两长时间相对无言,一动不动,彼此流露出对对方的仰慕之情。由于没有达成和平协议,军号有吹响了。两人都证实,指挥作战不可能这样善于运筹帷幄,在作战中不可能如此斗志昂扬。大西庇阿公开这样讲,他指的是汉尼拔的军队;而汉尼拔讲的则是大西庇阿的军队。
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隆美尔因作战勇敢,屡创奇迹,被人们称为“沙漠之狐”和“二十世纪的汉尼拔”。
[size=5][b][color=#ff6600]三、岳 飞[/color][/b]
[/size][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710539.jpg[/img]
自从岳母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刻在岳飞的身上就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到十万大军的统帅,岳飞无时无刻不记着母亲的嘱托,在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时刻,他指挥着如山岳般屹立不倒的军队把侵略者打得望风而逃,即使是朝中的昏君奸臣让他的部队成为一支孤军,他仍能不断的取得胜利,让百姓看到了光复河山的希望。
但正如他的对手所说:“自古无朝中有权臣当道,大将可立功于外者!”刚毅如岳飞者也无法避免小人的暗算,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让这位统帅永远离开了他的士兵。八百多年过去了,每看到这段历史,仍不禁使人想为忠臣大哭一场!
关于岳飞的帖子链接:
[url=http://m.paipai.fm/r5884583_u12190365/]http://m.paipai.fm/r5884583_u12190365/[/url]
关于宋高宗的评价的商权——岳飞
[b][color=#ff6600][size=5]四、武田信玄[/size][/color][/b]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754210.jpg[/img]
日本的战国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日本历史上的许多名将都出于这纷乱的一百五十年,武田信玄是他们中绝对的佼佼者。
从一个不大的地方诸侯到令所有领主都胆寒的强者,武田信玄成就了日本历史上的一段神话。他的风林火山曾经打败了无数的对手,兵锋指处所向披靡。
武田信玄一生的心愿就是能够兵进京都,挟天皇以号令天下诸侯,他也几乎将所有可能阻挡他的对手全都打败了,但是造化弄人,在人不能奈何他的情况下,无情的病魔却打垮了他,他最终死在了进军京都的路上,空留下一腔的壮志未酬!
[b][color=#cccccc]详细信息
[/color][/b]
武田信玄,大膳大夫(从四位下),信浓守,甲斐守护,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原名武田晴信,信玄是其法名。幼名太郎,源氏名门新罗三郎义光之后,武田信虎的嫡长子。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因任甲斐守护,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被人称作“甲斐之虎”,与“越后之龙”上杉谦信可谓一时瑜亮。
[color=#66cc66][b]晴信诞生
[/b][/color]
大永元年十一月三日(1521)晴信在武田信虎迎击今川军的饭田河原合战中出生于甲斐要害山城积翠寺,当时武田军正要与福岛军决战。为求胜利,或说取名胜千代。母亲为甲斐豪强将领大井信达的女儿(大井夫人)。父亲武田信虎是甲斐守护,也是个善战的人,平定了甲斐的战乱,统一了甲斐。天文五年(1536)三月元服(古代日本十二岁以上男子所行的成年礼,相当于我国古代的冠礼),受当时的将军足利义晴赐予“晴”字改名晴信。一般所称的“信玄”是其后来的法号“德荣轩信玄”的简称。
天文二年(1533)晴信与上杉朝兴的女儿政略结婚,不久妻子病死。天文五年(1536)七月,由今川义元牵线说媒迎娶了左大臣三条公赖之女为正室(三条夫人)。信虎作为水灾频发的甲斐的领主,脾气暴躁,滥杀无辜,并没有在内政下狠下功夫,而是将精力花在邻国信浓的攻略上。连年的粮食失收与连年征伐所带来的严重阶级性激化引起家臣百姓不满。而且信虎认为身为嫡长子的晴信不中用,一说是畏惧儿子晴信的才能将有一日取而代之,想立武田信繁为继承人。同七年信虎想以到骏河学习为名流放晴信,幸亏三条夫人产下儿子义信,才度过危机。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武田晴信在家臣支持下,依靠饭富兵部和老师坂垣信方的帮助于天文十年(1541)六月流放父亲到骏河,交给今川义元看管,夺取了当主家督的职位权力,从此开始了其传奇般的后半生。
[b][color=#66cc66]诹访攻略
[/color][/b]
武田晴信继承武田家后,制定一系列甲州法度,稳定国内秩序,加强生产,开发金山,国力日见强盛。同时他积极致力于展开信浓攻略,当时信浓主要有小笠原家(信浓守护)、诹访家、木曾家和村上家四大势力。天文11年(1542)信玄以对流放信虎不满为名讨伐妹夫诹访赖重。由于诹访下社的高远赖继叛变,诹访军节节败退,7月诹访赖重败降,不久自杀。9月高远赖继不满未得到代表诹访家总领的神社大祝一职,攻入上社。信玄大怒以诹访氏遗子也是妹妹(武田祢祢)的儿子六个月大的寅王丸为总领,出兵诹访。9月25日安国寺合战,赖继败走。接着奇袭长洼城,活捉大井贞隆,并逼降了箕轮福城的藤泽赖亲扫平诹访西方众。至此武田信玄已控制信浓国一大半地方。信玄任命坂垣信方及坂垣推荐的骏河人山本勘助治理诹访,并娶赖重的女儿诹访御料人湖衣公主为侧室。信玄任命坂垣信方及坂垣推荐的骏河人山本勘助治理诹访,并娶赖重的女儿诹访御料人湖衣公主为侧室。并且确定了武田家的守护神为“诹访大明神”。天文十四(1545),北条氏康进攻骏河东部,信玄向今川派出援军的同时,积极策划今川、北条间的和平工作,终于在三国间缔结了和约。次年,解除了后顾之忧的信玄大举进兵信浓。
[b][color=#66cc66]上田原与盐尻峡
[/color][/b]
信玄的侵攻引起信浓豪族的不满。天文15年(1546)佐久内山城大井贞隆子贞清叛乱,武田信玄平叛进入北信浓,引发了与北信浓当地豪族猛将村上义清的矛盾,武田军平定诹访地区早就刺激了村上义清,村上军开始沿着千曲川侵入武田领地。。天文17年(1548)2月信玄不顾周围的反对意见,在大雪中出兵信浓,意在攻取村上义清的根据地坂城地方。然而,十四日的上田原之战,可能是信玄一生中最大的败阵经历。雪中行军而来的疲惫之师,被奋战的村上义清军急袭,伏兵杀得武田军丢盔弃甲,信玄大败。信玄早期的辅弼重臣,号称“二职”的板垣信方、甘利虎泰双双战死;信玄本人也受伤,武田军回归甲斐。信浓守护小笠原长时趁机攻入诹访,诹访西方众纷纷反叛,武田信玄陷于不利。7月长时在盐尻峡布阵(史称盐尻卡之战),信玄军从甲府出发,19日发起攻击。在淡路守多田赖满等的奋战下,长时败走,后方的信浓小豪族再次归顺武田氏。小笠原军被截断归路,溃不成军。多田率武田军随后追击,占领桐原城。另一方面驻守内山城的小山田信有攻击倒向村上义清的佐久国人众,武田信玄亲自出马,占领前山城,建立了进军的据点。朝着制霸整个信浓国而大步前进着。
[b][color=#66cc66]信浓初定
[/color][/b]
天文19年(1550)7月在大町豪族仁科道外指引下,武田军分路攻入信浓。信玄攻占深志城(后来的松本城)定为信州主城,以马场信房为守备。另一方面因硬攻难以奏效,信玄召原信浓豪族海野栋纲子真田信隆为家臣,展开了对义清控制下信浓豪族的拉拢劝诱工作,真田在北信浓奔走,徐徐但有效地动摇了义清的根基,瓦解了村上势力。九月信玄趁村上义清与高梨政赖交战,攻击户石城,义清家臣多人反正。但户石城地形复杂,攻城失败。义清迅速与高梨和解回军救援,村上义清与小笠原长时两面夹击再度击退了武田军的进攻,武田军后撤,横田高松等战死。(史称户石崩)天文20年(1551)5月,村上义清出兵救援小笠原被保科仁信队所阻止。真田信隆趁机攻取户石城,同时武田军攻破平濑城,小笠原势力滨临崩溃。天文21年(1552)正月高远赖继反叛失败自杀,五月小笠原长时离开信浓,到处流浪,无力复国。至天文二十二年(1553),信玄修建攻略信浓的军用道路,克服地形不利,武田军三路进击征伐村上义清,北条氏康也传令关东北条势支援,义清已难以抵御信玄的攻势,北信诸城陆续落城或反正。村上义清与小笠原长时一起逃往越后投靠长尾景虎(上杉谦信),由此引出了信玄与其终生强敌的精彩较量。至此“甲斐之虎”几乎已经称霸了整个信浓地区。
[b][color=#66cc66]三国同盟
[/color][/b]
天文19年(1550)6月嫁给今川义元的信玄姐(定惠院)病逝。在此同
时,信玄调解骏河今川,相模北条间矛盾。天文二十三年(1554)在太原雪斋斡旋下的三家互相建立姻亲关系,于善德寺三国会盟。(长男武田义信迎娶了义元的女儿,信玄的女儿则嫁给北条氏政,还有北条氏康的女儿嫁给今川氏真)。日本东部三大强国之间的同盟正式缔结了。三国同盟正式成立。从此北条可以全身心的致力于先祖早云三岛瑞梦的实现。今川则力图打通东海道,西上京都取代足利氏为将军。而武田也终于保障了侧背,信玄得以专心平定信浓。全力向西、向北,攫取富饶的大米产地。
[b][color=#66cc66]两雄对决
[/color][/b]
由于村上义清、高梨政赖请求越后的上杉谦信支援,夺回领地,天文二十二年(1553)上杉军在八幡与武田军交战。从此两军在北信浓川中岛地区进行了五次会战(1553,1555,1557,1561,1564)。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的五次川中岛大会战,(史称川中岛合战)被认为是日本战国时期最惨烈的会战,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且都精通战法,总体上并没有决定性的战果,上杉氏保存了越后的据点,武田信玄也平定了信浓地区。相对应的谦信被称为“越后之龙”,信玄则为“甲斐之虎”。在永禄四年(公元1561年)爆发,是五回的川中岛合战中最激烈和悲壮的战争。说到川中岛合战中,很多人想起谦信与信玄的对决那一幅绘画,但实际上,第四回川中岛合战是五次大会战中最激烈,悲壮的一次,且两位在战略和行军调配上,都是平分秋色。以下是第四回川中岛合战的概说。永禄四年六月下旬,谦信从关东退兵归来,与此同时,陆奥会津的芦名盛氏和出羽的大宝寺义增的援军来到越後。在同年八月十六日,谦信命长尾政景为春日山城的留守大将,而谦信亲率一万六千大军向信浓进攻。而另一方面,武田信玄得悉上杉谦信的攻击信浓消息後,率领一万八千大军援助海津城的防备,向北信浓进发。该战的经过是,在同年九月十日,两军在川中岛爆发激战,上杉谦信占领妻女山为本阵,与武田军的海津城对峙,在九月十日早上,上杉谦信率兵渡过千曲川向八幡原与武田军对决。初时,武田军陷入苦战,但是得到武田别动队的支援,在侧翼攻击上杉军,使上杉军陷入劣势,最後往善光寺撤退。此战过後,武田军的大将武田信繁、山本勘助、诸角虎定、初鹿野源五郎、油川信连和三枝守直等的有名武将皆被战死,使武田军元气大伤。上杉谦信在九月十三日,在军中论功行赏,并感谢诸将在是次战役上的奋战,虽然上杉方的亲族在战争中战死,但亦杀退了武田军数千士兵而荣感大胜,在此一生也忘不了有功之将的名誉与忠节,并且赏赐金钱予有功之将。而信玄在十月十一日,在土屋丰前守的感谢下,得到谦信的部份势力范围,武田信玄领有水内郡和田城和长池城的二百多贯的土地,而整合战争中的利益,武田信玄是实质的胜利者。弘治元年逼降信浓木曾谷的木曾义昌,并将女儿许配给他。又陆续让儿子部将继承信浓各豪族的家督,进一步控制信浓各地。
川中岛合战共分五回。而年份分别是:
第一回川中岛合战:天文二十二年(公元1553年)四月至九月,武田军胜利。
第二回川中岛合战:弘治元年(公元1555年)七月至十月,双方平手。
第三回川中岛合战:弘治三年(公元1557年)二月至十月,双方平手。
第四回川中岛合战:永禄四年(公元1561年)九月,双方平手(史上有争议)。
第五回川中岛合战:永禄七年(公元1564年)七月至十月,双方平手。
[b][color=#66cc66][color=#66cccc]武田信玄----啄木鸟の战法:[/color] [/color][/b]
[b][color=#66cc66]
[/color][/b] 啄木鸟の战法”就是模仿啄木鸟“捉虫时敲击树的背面,然后在树的正面等虫出来”而由山本勘助(也有说是马场信房)在川中岛合战中提出的战法。信玄分兵两路,本队8000人,奇袭队13000人,准备次日早晨进攻上杉军营。可惜信玄的对手是有“军神”之称的上杉谦信。啄木鸟の战法被看破,黎明信玄本队受到上杉谦信16000大军的猛攻。山本勘助为负战败之责,突入上杉军,战死。激战直至午前,武田奇袭队赶到,上杉军撤退。(此役武田信繁、诸角虎定战死)但是此后,武田家在扩展版图的过程中多次使用此战术获得成功。得到了“天下第一骑兵队”之称号。(名震天下的“赤备”)。
[b][color=#66cc66]武田家变
[/color][/b]
永禄三年(1560)桶狭间合战后,今川义元战死,继承者今川氏真懦弱无能。第二年第四次川中岛之战,武田氏又损失惨重,信玄逐渐改变战略。嫡男义信由于与信玄存有许多矛盾(如反对进攻内忧外患的今川氏),并在第四次川中岛之战中犯下大错,家中地位不稳。永禄八年(1565)正月,义信谋叛被发现,老师饭富虎昌为保护义信而切腹,义信被幽闭在东光寺。11月,信玄不顾家臣反对让四男胜赖娶了织田信长养女远山氏。两年后武田氏近亲家臣递交对武田信玄的忠信文书,送回义信妻今川氏,与今川家决裂,义信自杀。同年远山氏产子信胜后死去,织田信长为保持姻亲,为长子信忠与信玄女儿松订亲。随后,信玄破关东的上杉属城箕轮城,占据西上野。并以孙子信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四子胜赖(信胜之父)进行辅佐。1564年武田信玄派遣山县昌景联合北飞弹豪族江马氏打败三木氏攻下飞弹,并在隔年以江马氏攻入越中,劝降松仓城主椎名氏,拿下越中新川郡地山城周遭,遂以江马氏嫡子辉盛担任城主。但是后来椎名氏不敌上杉谦信,江马辉盛改投上杉家,使武田信玄的越中战略失利。
[b][color=#66cc66]骏河侵攻
[/color][/b]
永禄十一年(1568)二月,与三河的德川家康密约平分今川领土,12月
击退北条援军,占据骏府城,三国同盟解体。第二年三月德川与北条今川和解,信玄遭到德川氏和北条氏、上杉氏的夹击。信玄从容应对,一面鼓动上杉家臣叛乱牵制上杉军,一面采用军事行动,10月于三增峡大败北条氏政军团(史称三增卡之战),攻入伊豆 相模,一度包围小田原城。元龟2年(1571)骏河国全境压制,至此信玄终于看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以及得到为了上洛而作准备的骏河水军。并开始攻略远江三河地区。与将军足立义昭,越前国的朝仓义景,近江国的浅井长政,本愿寺显如等结成信长包围网,进入与信长敌对状态。10月北条氏康死,其子北条氏政改变战略,甲相联盟再度开起,牵制了上杉势力。
[b][color=#66cc66]上洛之战
[/color][/b]
在结束相模方面的忧患后,元龟三年(1572)织田信长转战各地攻击反对势力,双方渐渐陷于精疲力竭的状态,本愿寺要求信玄打击信长同盟家康的势力。10月3日应与织田信长敌对的将军足利义昭之请,信玄从甲府:踯躅崎馆领起兵三万五千余大军上京,目标直指京都,讨伐织田信长,获取天皇册封以号令天下。大军以山县昌景为先锋,出兵时信玄一度感到不适,为抓住机会,大军继续进发。武田胜赖攻破远江二俣城,山县昌景也陆续攻略东三河诸城。别队秋山信友攻破美浓岩村城。12月22日武田军主力与德川织田联军在三方原交战(史称三方原合战),双方一度胶着,随后织田的援军部队被武田骑马队突破,全军总崩。(据传当时家康在逃命时吓的拉了一裤子屎尿,在逃回滨松城后还叫画师画下自己落魄的样子,这幅画一直挂在家康的居室内,并保存至今)家康虽逃得性命,已无力阻挡武田军。第二年乘胜进军陆续攻破三河诸城。信玄方面虽然越前朝仓氏未按约出兵,但信长方面也没得到上杉的援助,然而在即将展开与信长一决雌雄的大战时,信玄肺痨病突然恶化(传说是脑溢血,一说受重伤传说是武田信玄经常在一个地方听见有人吹笛子,被织田信长知道而派人在那附近用铁炮狙击,武田信玄重伤。不过对于信玄来说这么轻易被敌人摸清楚行踪不太可能。有可能是织田方为了抬高织田信长的说法。)而不得不暂停上京计划,武田军被迫经信浓归阵。
[b][color=#66cc66]信玄之死及武田家的命运
[/color][/b]
攻下野田城后,信玄病情恶化,于三河长筱城休养,行军因而中止。经过一个月左右,信玄的病情没有好转,4月武田军决意返回甲斐。4月12日,信玄在信浓国驹场(今长野县下伊那郡阿智村)病逝,享年53岁,御宿监物书状提及死因肺结核、甲阳军鉴指出死因是胃癌或食道癌。信玄的遗体在信浓国伊那驹场长岳寺火化。戒名法性院机山信玄。信玄的墓地在信玄墓、大泉寺、惠林寺、诹访湖长岳寺、龙云寺、高野山、福田寺、妙心寺等地。次年,即天正元年(1573)4月12日,武田信玄殁于信浓的驹场,时年仅53岁。根据信玄的遗言:余五载前即知此日,特画花押纸七百,余卒三年内,密不发丧,其间公文可用之。他国不知余死,必不敢动。武田氏由信胜继承,信胜元服前以父胜赖摄政。加余遗骸以梏,沉诹访湖。再由信玄之弟信廉充任影武者。天正四年,信玄的遗体才正式下葬于惠林寺,信玄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一生努力和梦想最后成了一场空。据说得知信玄之死,上杉谦信大哭了三天并说失去了一生的对手,决心不再与甲斐作战。武田信玄死后仅两年,其子武田胜赖在长筱合战中惨败于德川织田联军,武田家走向衰落。1582年,在织田和德川的进攻下,武田胜赖与儿子武田信胜在天目山自杀,武田家灭亡。
[b][color=#ff6600][size=5]五、拿破仑[/size][/color][/b]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821971.jpg[/img]
“伟大的人物就像一颗流星,注定要燃烧自己,照亮他所处的时代!”这是拿破仑对伟大人物的注解,也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这个科西嘉小个子,凭着他非凡的军事才华和对法律与秩序的热爱,将整个欧洲掀了个底朝上,他所率领的法国军团不但将欧洲各强国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还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冲的七零八落。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欧洲的最强者,拿破仑皇帝几乎是整个欧洲的君主。
但正如拿破仑预言的那样,当他燃尽了自己的时候,他将失去一切,征俄战争的失败,让他元气大伤,滑铁卢一战则使他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他再也没有能够振作起来,悲惨的死在了流放地――圣赫勒拿岛上!
关于拿破仑的帖子链接:
[url=http://m.paipai.fm/r5888975_u12190365/]http://m.paipai.fm/r5888975_u12190365/[/url]
【拿破仑 ● 波拿巴】
[b][color=#ff6600][size=5]六、罗伯特.李[/size][/color][/b]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848918.jpg[/img]
“可以上错床,绝不可站错队。”这句俗语话糙理不糙,罗伯特.李就是这样一个站错队的将军。当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时候,李成为了南军的指挥官,虽然他一直不肯接受南方政府授予他的上将军衔,仍把联邦政府授予他的上校军衔扛在肩上,但他还是带着南方军团出征了。
尽管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但李出色的军事指挥才华还是弥补了这些不足,他接连打败了北方军队中的数名大将,一度把林肯总统逼入到绝境,使北军一筹莫展。
可军事的成功不能弥补政治上的失败,毕竟废除奴隶制是历史的必然,北方的联邦政府代表的是历史的趋势,所以随着战争的深入,形势发生了逆转,南军越来越困难,也就在这个时候,李被任命为南军总司令。
尽管他一如既往的用各种方法取得胜利,但越来越紧急的形势使他明白,战争的失败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挽回的,最终他做出了一个统帅最难做出的决定――投降。
在历史中凡是投降的统帅总会被人唾弃,但李是一个例外,人们不但没有鄙视他,反而把他当做英雄看待,尤其是在美国南部,人们都把他当做凯旋的英雄。即便是在今天,美国人仍认为李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之一!
[b][color=#cccccc]详细信息[/color][/b]
[b][color=#cccccc][/color][/b]
[b][color=#cccccc][/color][/b]
罗伯特·爱德华·李(Robert Edward Lee 1807年1月19日—1870年10月12日),美国职业军人,为南北战争期间联盟国最出色的将军。他最终以总司令的身份指挥联盟国军队。如同古代的汉尼拔(Hannibal)与二战时期赫赫有名的沙漠之狐埃尔文·隆美尔(Erwin Rommel)一样,其以寡击众以少胜多但最终不敌的情势为他赢得长久的名声。战后,他积极推动重建,在其生命的最后数年成为进步的大学校长。李将军维持着联盟国代表象征及重要教育家的形象至今。
李的家族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悠久和显赫的家族之一。最早踏上美洲土地的李氏家族的成员是托马斯·李(Thomas Lee),其作为俄亥俄公司的创始人,作为传统的英国贵族曾是殖民地最高会议(The governing Council of the colony)的成员和弗杰尼亚州的州长。托马斯·李更是富甲一方,在弗杰尼亚和马里兰拥有多达1万6千英亩的种植园,同时其也是整个殖民地区中拥有最多黑奴的人之一。托马斯死于1750年,生后留下了大批的财富和8个孩子。大儿子菲利普·李继承了这笔庞大的遗产,成为了新的一家之主。
在李出生后不久,李氏家族的命运便出现了转折。亨利·李在一次投资活动中被合伙人诈骗了一大笔巨资,顿时导致了家庭瞬间败落。甚至由于亨利·李无力偿还所欠下的债务而被投入了巴尔帝摩(Baltimore)的监狱之中,独立英雄就这样成了阶下囚。亨利·李后来流亡国外,最后死在了返乡的路上。这给尚在童年的李造成了巨大的阴影,也让他看到了现实的无情与残酷,昔日的英雄竟会落得如此下场,之后的李也渐渐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李的母亲也不得不担负起经营这个负债累累庄园的艰难任务。李从小空有一个名门望族的头衔实际上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小子,家庭收入大都用于还债,剩下仅够维持家里的温饱。
家中的现状同样也造成了李相当早熟的性格,整日以书为伴,很少出门像同龄人那样嬉戏玩乐。到了1825年,他18岁的时候,李顺利地考入了耶鲁大学。然而当李兴奋地收到了耶鲁大学录取书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家中根本无力支付他的学费。虽然,母亲表示哪怕再去借钱也要供他读书,但是李很明白母亲这几年来的劳苦。最终李无奈地向西点军校提出了申请,因为那是唯一既可以让他受到良好高等教育又不用交付学费的地方。西点军校很快就批准了他的申请,之后李也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弗吉尼亚州到了位于纽约州的军校。军校中的李,成功展现了他的杰出才华,他毕业时成绩位居1825届的第二名,同时被授予杰出荣誉学员,得到了讲师的一致赞美。对待同学总是态度谦和虚心,从不以自己的良好成绩去炫耀。与人正直诚实,几乎从不对任何人发脾气。四年后,校方在毕业评价中写道“此生表现杰出卓越,实为我校近年来少有的尖子。据其在校的表现,我们没有发现此生有任何不良的缺点。”毕业后,李被授予少尉军衔,派往了工程兵军团(the Corps of Engineers)。
在内战前夕,当李告别妻子回到德克萨斯的时候,随着北卡罗来纳州的独立,德克萨斯也接着宣布成立共和国。李作为联邦军队的军官随即被赶出了德克萨斯,李只能回到了阿灵顿的家中。此时国内的局势已经变得不可遏制,南方各州都纷纷激烈地要求独立以求得州权,而北方联邦同样是歇斯底里般地不愿让步,甚至有参议员在国会宣称这是一个彻底解决州政府和中央联邦政府权利力之争的大好时机;废奴主义者们也是要求林肯进一步执行他的政策彻底地废除蓄奴制度;南方的议员则批评这是违背林肯自己的选前承诺,因为林肯自己表示过“若他当选总统,他不会终结南方的蓄奴制度的现实状况”。真是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李同样无法远离这一个是非,虽然此时的弗杰尼亚并没有公开宣布独立。
就李个人而言,他是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虽然他是个以杀戮为职业的军人,李终其一生都很为自己作为军人而觉得内疚。对于奴隶制度,他的看法同样如此,基于自己的道德理念,历来反对蓄奴。在他的家乡弗吉尼亚蓄奴是合法的。可是,当后来的北军统帅,战后的美国总统,现在印在50美元钞票上的格兰特将军还没有解放自己家的奴隶时,李将军已经率先解放了自己家族的全部奴隶。按李自己的话来说蓄奴制度是一种“道德和政治上的罪恶”(A moral and political evil),“白人的一项巨大罪恶”(A greater evil to the white)。李对于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关系上的问题,他同样是有着很独特的看法。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美国应该是一个团结的整体,没有什么所谓的北方,南方,西部又或是东部。”
然而当北方联邦政府宣布将动用军队武力镇压南方独立州的时候,弗杰尼亚州当即表示对联邦政府的谴责,州议会宣布弗杰尼亚州脱离联邦加入了南方邦联。而此时李接到了北方联邦政府陆军部和总统林肯亲自发出的任命信,准备晋升他为联邦军准将。在接到信后整整长考了三日,李从来不赞同南方分裂的主张,他热爱由自己的父亲和曾岳父参与建立的合众国。但是,他基于道德立场,同样不赞成北方以武力解决南方的分离要求。在他自己看来他实在无法去和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作战厮杀。4月23日,李拒绝了联邦政府的邀请,接受了南方邦联总统的要求掌管弗吉尼亚州的防务。8月31日,李被晋升为上将,短暂地担任了一个月的南军总司令,该职务后由总统戴维斯兼任,李担任了南军总参谋长。接着开始负责南卡洛拉那州和乔治亚州海岸防线的修筑工作,以防止北军通过海军的优势侵入登陆。到了1862年3月,李回到了南方首都里士满。到了5月,北军总司令麦克艾伦率领着10万大军从华盛顿出发沿着波特马克河南下,在里士满附近的半岛登陆,开始了对里士满的攻略作战。此时的一线指挥官约翰斯顿则是正好受伤(Joseph E.Johnston),李就改组了他的军团以总参谋长身份出任军团长,李将该军团命名为北弗杰尼亚军团。
同时李提拔了两位将军作为他的副手,一个是“石墙”杰克森(“Stonewall”Jackson),另一个则是朗斯特(Gen. Longstreet),这两人日后也就成为李最杰出的左膀右臂。李随后开始对侵入的北军发动一次主动进攻,这也就是所谓的“七日战役”。李以凌厉的攻势猛击麦克艾伦的薄弱右翼,让整个北军指挥系统顿时手足无措,成功瓦解了北军的反击作战。之后,他付出较大的伤亡后(约1万人),成功地将北军赶出了里士满,最后麦克艾伦不得不依靠海军舰炮的掩护仓皇撤退。李又继续挥师北进,在第二次公牛跑战役中又一次击败了北军。此时在李的授意下,“石墙”杰克森突袭北军的哈伯渡口(Harpers Ferry),不仅将其占领而且俘虏了1万2千名北军。此时麦克艾伦被解除了北军波特马克军团司令的职务。
1862年9月17日,北军孤注一掷在安特提姆战役(Antietam)投入大批部队阻击李的节节进逼。北军以绝对的兵力优势投入战斗,李以异常坚强的防御顶住了北军近乎疯狂的进攻。战至下午,李亲自走上火线,鼓舞士气。在一次反突击中,李的右手臂被流弹击伤。在千钧一发之时,他的援军A.P.希尔赶到了战场并投入了战斗,最终李成功地击退了北军。但是其损失太大,之后也再没有继续侵入北方的可能性。李取得了一个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却失去了一个战略上的机会。双方一共有2万8千人倒在了战场上,这一天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李的军团不得不撤回了南方休整结束了他第一次对北方的攻略。
3日凌晨,李命令部队开始对北军右翼发动佯攻,以吸引北军注意力。实际上李认为北军的防御重点仍在其两侧,其弱点就在中央。于是打算一鼓作气猛攻中央阵地彻底消灭北军主力,从而结束这场战争。右翼攻击只是障眼法罢了。不过,米德当时却没有买他的帐反而把左翼的部队调回中央休整,这也不知是米德的无意之举还是有心安排。但无论如何北军中央战线得到了增强。在度过了一个平静的上午后,13时南军开始以170门大炮突然向北军中央阵地发动炮击,约20分钟后北军中央战线的汉考克将军(Gen.Hancock)的180门火炮也开始了回击,双方展开了西半球从没有过的大规模炮战。接近两个小时后,南军火炮估计是出现了炮管过热和弹药缺乏的问题,只得停火。下午15时,南军以朗斯特军的皮吉特师为主力,同时从另外两个卡罗纳拉军里抽调了两个战力较完整的师,组成了1万5千人的中央攻击部队交由朗斯特将军指挥。而皮吉特获得授权指挥这次攻击,历史上被称为“皮吉特冲锋”(Pickett’s Charge)。
当南军士兵们刚一走出树林就遭到了北军炮火的密集打击,他们不得不走上一英里的路去进攻南军阵地。北军把所有火炮从四面八方地砸向在这一大片开阔地行进的南军三个师。南军的损失是可以想象的,士兵如同割草一般地倒在炮火中。南军必须先是冒着远程榴弹炮,接着又是高速加农炮,当终于接近阵地后还要翻越一个长长的栅栏阻挡,最后又遭到了等候多时的北军步兵熗林弹雨的无情打击。皮吉特冲锋只持续了短短的一个小时,然而双方约有1万2千人倒在了血泊中。南军皮吉特师几乎全军覆灭,除了他本人及其参谋人员外,几乎所有校级以上的军官全部战死。三个师共计3名准将,18名上校,31名中校,46名少校阵亡。之后,南军其实也在等待北军的反击,可是米德并没有发起反击。到了晚上7时,北军也没有任何行动,于是李将军决定全军撤退,退回弗杰尼亚。这成为了李一生遭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次战败。战役后,李不停地流着泪,哽咽着对士兵们说道:“It is fault! It is all my fault! My friend! It is my fault!!”(失败了,这是我的错误,我的战友们,这是我的错误!!)
李曾对朗斯特将军这样说道:“你我并不惧怕自己的死亡,你或是我的。然而最为一个指挥官最痛苦和困难的事情就是驱赶着士兵们去献身去死亡。他们并不是为了我们而死。不,阁下,绝对不。我会为此深深地悔恨和忏悔一辈子。”
这次失败是惨痛的,但是却并没有动摇李在南军将士心目中的崇高威望,里士满也拒绝了他自请处分的要求。在之后的战争里,李的军团只剩下了6万人,而他需要面对的是由新任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亲率的12万人的大军压境。格兰特的目标就是邦联首都里士满。李不得不以极端弱势的兵力去和格兰特交战,同时长期的战斗生涯让李的健康急剧恶化,严重的心脏病困扰着他。在荒原战役(Wilderness),斯巴萨维利亚战役(Spotsylvania),诺斯·安娜战役(North Anna)和冷港战役(Cold Harbor)中,李都凭着远弱于对手的兵力和装备,在缺衣少食的情况击败了格兰特,硬是把强大的北军挡在了里士满以外,李使格兰特在这一系列战斗中损失了将近6万人,南军因此牢牢守住了彼得斯堡和里士满一线。这段日子里,李拒绝了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分配给他一切补给品,他总是说“那些受了伤的人比我更需要他们。”
同时李得知了谢尔曼已经攻入了乔治亚洲,以扫荡般的政策荡平了那里后,谢尔曼的部队开始向东北进军展开了对李背后的袭击。此时的李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南方最终日子的到来已经是为时不远。直到这个时候南方邦联总统戴维斯才任命了李为南军武装力量总司令(General-in-chief of all the Confederate armies),然而这已经太迟了。另外,邦联国会通过法案,给于参军黑奴的自由,开始征招黑人入伍。
1865年3月,李主动放弃了里士满,开始向北卡洛拉那移动准备与约翰斯顿将军会合以便对付谢尔曼的大军。然而在半路中,格兰特军团事实上也已经追上了李的北弗杰尼亚军团,几近将其包围。李明白此时的南方早就是大势已去,他向还在与他战斗着的格兰特提出了投降谈判的要求。也有人提出过,号召全体南军部队化整为零深入山区打游击战,就如同当年独立战争时他们的祖辈对付英国人那样。但是,李一口加以回绝,他如此回应“战争是我们这些军人的职业,如果如你们所说,那就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人民,带来的也只会是无休无止地争斗和血腥的屠杀。我虽然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人,但是我的道德不允许我去这么做。如果我的死,可以换取人民和这片土地的安宁,那就让他们把我当作战争罪犯绞死吧。”
最终,李和格兰特在阿托克马斯(Appomattox)的法院会面商讨投降事宜。在此背景下,李和格兰特的会面却是异常感人的,虽然格兰特在此之前从没有说过李的任何“好话”,而且格兰特曾说过他不愿意再听到任何人在他面前说有关李的“无敌”神话,并声称他就是要“抽打”李(Whip Lee),并且他一定能够“抽打”李。但在内心格兰特却是十分敬重李的,这就是所谓的英雄相惜。在和李见面后,虽然当时李一身笔挺的军服而格兰特的军服上满是征尘,但在两人内心,却是正好相反,李是十分痛苦当然格兰特则是十分兴奋的。格兰特看出了李内心的痛苦,甚至不忍心提起“投降”这个话题,在谈判开始后的半个多小时内,格兰特一直在说关于墨西哥作战时的往事,最后还是李主动将话题转到了投降上,格兰特几乎同意了李所提出的所有要求。在得到了格兰特决不会关押迫害一名南军士兵的保证后,李同意在投降协议上签字。最后,李却又补充了一条即允许南军士兵带走军中的战马,当格兰特问及原因的时候,李只说了一句“马上就要春耕了,他们都是农民的儿子,他们需要这些马去劳作。”最后,双方在互相尊重的气氛中签署了协议。李手下2万8千名饥寒交迫的士兵正式投降,也标志着历时将近5年的残酷厮杀终于停止了。
战后,李如同流放一样地到了列克辛顿为南军将士的墓地守灵。而他原来位于阿灵顿的家园已被北军付之一炬,并予没收,之后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就是建在这里。当时有一家保险公司慕名找到李,请他当总经理,李则回答“我对保险事物一无所知。” 来者答道:”我们需要的是您的威望和名声。”李之后微笑道“如果我的名字如此重要,那我就要更加珍惜了。”在谢绝了很多高额收入的工作邀请后,李选择担任了弗杰尼亚华盛顿大学的校长。
“我们就是曾经由于无知和误解,血腥地互相仇杀,而我也是其中的刽子手之一。如今,也唯有教育能给我一个赎罪的机会。”遵照这样的信条,李正式成为了校长。任期内,他在华盛顿大学开创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新闻系和商业系,改善了学校的财政状况,一座座高大的教学楼在校园里崛起。这所大学一度也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学院之一。在教育哲学上,李提出了终生学习的必要性。按他自己话来说就是“一个人的教育一直到他的死去才算是终结。”(The education of a man is never completed untill he died)我最近翻开一部复旦大学编译的《英语世界名言辞典》(ISBN 7-12-00688-2/G-93),其中也收录李的名言了,然而在其头衔的介绍上却是“美国教育家“(U.S.Educator),也许这是编译方的一个错误,但是这也许也未尝不是李自己的夙愿吧?1870年10月12日,由于心脏病突发李倒在自己的校长办公室,送到医院后于黄昏时去世,享年63岁。
李无疑是内战中最为杰出的一名指挥官,同时也是品格最受人推崇和尊敬的将领。战前他曾在各种不同的兵种服过役,这使他在日后的指挥中能够充分地理解和协调各兵种之间的关系和安排。他的战略即为“进攻”二字,哪怕是处于逆境也敢于发动进攻,同时也善于捕捉对方部署上的弱点和漏洞,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对于局势的观察,他也有着特别的敏锐,从不会轻易放过对方露出的蛛丝马迹般的错误。李善于声东击西吸引对方注意力,接着猛然一个出色的运动,打击就落在对方另一侧。当然,李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其中最致命的可能就是他内向的性格所造就的,李极不善于向自己的部下解释他的计划和思想,常常会造成其下属的误解,这在“石墙”杰克森死后更为凸现。盖蒂斯堡战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他这唯一的战败中,他的部下几乎没有一个人很好理解和贯彻他的命令。在整个战争中,李的每一场战役面对着远远多于他兵力的北军作战,尽管他在安特提姆遭到了重大损失,在盖蒂斯堡他也遭受了惨痛的失败,但李的部队从来没有出现过失去秩序地崩溃,他始终都是坚守在他的阵地上直到最后一刻。他所辖的北弗杰尼亚军团也是美国历史最好的一支部队。
相对于李的军事指挥才能,也许他的高尚品格才更让人们如此地怀念他。时至今日,他仍是南方乃至全美国最受崇敬的军人。他的生日都被定为南方各州的法定纪念日。以他命名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遍布各地。每年他的忌日在他墓前都会堆满数以千计的鲜花。在笔者眼中,现在的美国人早已把李看作了一个美国的象征,一种理想的体现。直到在李死后,当时的总统安德鲁·约翰逊也拒绝重新给于他美国的公民权。一百零五年后,美国参议院于1975年7月22日全票通过特别法案恢复了罗伯特·爱德华·李美国公民称号与权利,8月5日福特总统签署了此项法案,当时福特感言道:“李是一个真正的美国英雄,深深地受到了南方和北方的共同尊敬。”
[color=#ff6600][size=5][b]七、埃尔温.隆美尔[/b][/size][/color]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920835.jpg[/img]
如果暂时把战争的正义问题放在一边的话,隆美尔无疑是二战中最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之一,他在兵力、装备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在非洲打出了一片天地,几乎将英国这个老牌非洲殖民国家赶出了非洲大陆,英国人动用了可以动用的一切力量来对付德军的这支偏师。
虽然在阿拉曼败给了蒙哥马利,但隆美尔出色的指挥让德军主力千里大撤退成功,保住了非洲军团的主干。但无论隆美尔的军事才华有多么的卓越,倒行逆师的纳粹德国还是节节败退。面对无力回天的形势,隆美尔产生了怀疑,这时一场未遂的暗杀让希特勒对他产生了怀疑,终于逼迫他服毒自杀。一代军神就这样悲惨的死在了自己主子的手里!
[b][color=#cccccc]详细信息[/color][/b]
埃尔温.隆美尔无疑是最有名的纳粹将领,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对他的褒奖著述甚多,战后,联邦德国用他的名字给战舰街道和兵营命名,美国还拍摄了吹捧他的影片《沙漠之狐》。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构成出入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他被塑造成超脱政治的军事天才人物,几乎忘记他纳粹将领的本质.
[b][color=#66cc66]1891-1933 [/color][/b]
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的海登海姆,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校长,母亲是当地政府官员的女儿。尽管青年隆美尔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是他还是在1910年7月从军,加入伍尔登堡当地的第124步兵团,三个月后,隆美尔升为下士,不久又升为中士。1911年3月被送进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11月毕业。
1912年1月,隆美尔毕业回到驻扎在威卡尔登的第124步兵团训练新兵,并获中尉军衔。在但泽的时候,隆美尔认识并爱上了露西.莫林,于1916年正式结婚,1928年圣诞夜生下隆美尔唯一的一个儿子-曼弗雷德。
1914年3月1日,隆美尔被派到乌尔姆第49野战炮团的一个炮兵连服役。8月,隆美尔回到原来的步兵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9月他的左腿被打伤,为此他荣获了二级铁十字勋章。1915年1月,隆美尔重返第124步兵团,又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1916年后期他被派往东线罗马尼亚作战。1917年5月,隆美尔被召回西线作战。到了8月返回东线,并在那里再次受伤。9月,隆美尔所在的营被调往意大利北部参战。隆美尔率领的部队作战英勇,突破科罗弗拉防线,攻克蒙特山,占领隆格诺恩,这些战绩使隆美尔赢得了德国很少颁发给低级军官的功勋奖章,并被提升为上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隆美尔先是被派往一个军团参谋部任文牍工作。1920年10月1日,隆美尔被派往施登卡德指挥一个步兵团的步熗连,他一直在那里呆到1929年。1929年10月,隆美尔被派往德雷斯顿步兵学院担任教官。在这段时间,隆美尔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作战经验撰写了《步兵进攻》一书,《步兵进攻》于1937年初被出版发行。
[b][color=#66cc66]1933-1940 [/color][/b]
1933年10月,隆美尔军衔升为少校,被委任德国中部戈斯拉一个山地营的指挥官。1935年10月他又被提升为中校并且担任波茨坦陆军学校的教官。1938年二战爆发前夕,他又被调往另一所军事学院任教。1939年9月,隆美尔被任命为少将。
波兰战役期间,隆美尔负责指挥希特勒的警卫部队。德军迅速地消灭了波兰,隆美尔也开始充分认识到坦克部队和闪电战的重要性。波兰战役之后,希特勒问隆美尔需要担任何种职务,隆美尔暗示希望指挥一支装甲师。1940年2月15日,尽管缺乏装甲作战的实战经验,隆美尔还是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第7装甲师隶属于霍斯将军指挥的第15装甲军准备入侵低地之国和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西欧。第7装甲师风驰电掣般的横扫过比利时和法国。5月13日,第7装甲师在激烈的战斗后强渡了默兹河。5月15日,冲过了菲利普维尔。5月21日,隆美尔的部队已经越过了康布雷,勒卡特,抵达了阿拉斯,在这里他们遭遇了英军两个坦克团大约70辆坦克的阻击,其中有一些德军37mm反坦克炮无法击穿的马蒂尔塔II型坦克。正当英军坦克大量杀伤了德军的步兵和反坦克炮的时候,隆美尔命令德军使用88mm高射炮平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月26日,第7装甲师继续前进,并攻占法国最大工业城市之一的利勒,这个行动使法国第1军团一半的部队陷入困境。6月5日,隆美尔命令他的装甲师顺着两座还没有被破坏的铁路桥跨过了索姆河,第7装甲师此时的速度已经是平均每天40-50英里了。6月10日,隆美尔的部队终于在迪埃普附近抵达了英吉利海峡岸边。6月16日清晨,第7装甲师从鲁昂的法军一座桥梁上跨过塞纳河,然后向南疾驰,17日第7装甲师在行进间开始攻击瑟堡,于19日攻占了这座法国重要的深水港口。6月25日,法国战役结束。法国战役期间,第7装甲师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
隆美尔在指挥第7装甲师的时候总喜欢自己跟着侦察部队,他认为对于一个指挥官来说经常走近自己的士兵是很重要的,这种习惯一直被带到了后来的北非战场。隆美尔有时候会故意将上级的命令置之不理,他认识到最高指挥部有时候并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去处理,所以隆美尔经常先执行自己的命令,等做完了再去向上级报告。隆美尔的参谋人员对隆美尔这种行为并不赞同,而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根本找不到他。隆美尔在写给自己妻子露西的信件中称法国战役是一次“闪耀的法国之旅”。
[color=#66cc66][b]1940-1943 [/b][/color]
法国陷落以后,隆美尔继续他的军事生涯。1941年1月他被提升为中将并在2月被召回柏林担任德国非洲军团的司令,2月12日,隆美尔接到命令抵达的黎波里。非洲军团由两个师组成,他们的使命就是支援已经在1940和1941年1月在北非同大不列颠军队战斗的意大利盟友。从40年12月至41年1月,英联邦的军队将他们逐出了埃及,意大利人已经被击退至利比亚境内。
1941年2月14日,隆美尔的先头部队第5轻装甲师部分人员装备在的黎波里上岸。隆美尔意识到意大利人由于被英军击败而士气低落,他会见了意大利的指挥官。2月24日,德国非洲军团首次在的黎波里以东和英军发生小规模战斗,3月31日,非洲军团对布雷加的英军发动了一次成功的进攻。隆美尔使用其在法国成功的闪电战术给了英军狠狠一击。非洲军团继续向东追击撤退中的英军,一直深入昔兰尼加并攻占了班加西。
4月13日,隆美尔的部队向南绕过港口要塞托布鲁克攻克巴迪亚,接着又于4月15日占领了埃及西部边境上第一个城市萨鲁姆。隆美尔的进攻迫使英军及其盟军退守到了托布鲁克要塞内。4月11日到13日,隆美尔第一次尝试攻占托布鲁克,但是失败了。托布鲁克对于整个北非的战线有着重大的战略地位。
隆美尔第二次尝试攻占托布鲁克是在4月30日至5月2日,此时他的敌人和朋友都因为他狡猾的战术而称他为“沙漠之狐”。4月中旬至6月中旬,英军也发动了一些小规模的进攻,但是在德军威力强大的88mm炮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被迫撤回了防御阵地。1941年6月,无论是英军还是德意军队都无力再发动攻势,双方只有加固防御阵地的实力。在德国,宣传机构已经把隆美尔塑造成一个无敌的将军。
[b][color=#66cc66]1943-1944[/color][/b]
1943年3月至7月,隆美尔因严重的病情只能和妻子和儿子在一起度过。7月10日,他被指派为德军在希腊的指挥官,不过很快又被召回柏林。随后隆美尔参与了德军镇压意大利政府倒戈向盟军,大量德军涌入意大利境内并解除了意大利军队的武装。11月初,隆美尔又被委任为意大利的指挥官,很快这个职位被凯塞林将军所取代。11月下旬,隆美尔离开意大利回到德国。
12月初,希特勒正式委派隆美尔视察从北边开始与英国隔海相望的全部海岸防御工事。12月31日,隆美尔被任命为B集团军群的指挥官,这个集团军群的总指挥是陆军元帅伦斯特。隆美尔视察了从荷兰到波尔多沿海岸的防御工事,也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壁垒”。为了阻挡盟军的登陆,隆美尔特别设计了防空降的障碍物,这种东西被称为“隆美尔芦笋”,还有很多在海滩上的障碍物以及大片的地雷带。由于盟军成功的实施了欺骗行动,使得德军在海滩防御重点地区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隆美尔对盟军可能的登陆点判断有误,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一线实施了登陆,数日之后盟军就完全控制住了滩头阵地,并向纵深扩大。
尽管隆美尔在卡昂外围暂时阻挡住了英军的进攻,党卫军第12装甲师摧毁了英军100多辆坦克,但是在盟军绝对优势空军打击下,德军终于顶不住了。当盟军坦克潮水一般涌过德军的防线,隆美尔心中对德国必胜的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他开始怀疑德国是否还有继续战争的必要。1944年7月17日,在一次空袭中隆美尔的座车被击中,隆美尔受了重伤,不得不离开了前线。德国反希特勒的军官们曾经找过隆美尔试图说服他加入他们的阵营,尽管隆美尔对战争失去了希望,但是他却始终没有直接参与反希特勒的活动(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历史学术界的观点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1944年7月20日,德国反希特勒组织策划了一起爆炸试图刺杀希特勒,可惜行动阴差阳错的失败了。这个事件牵连了很多的高级将领和军官,其中也包括隆美尔。8月8日,隆美尔被从法国医院转到他的故乡斯瓦比亚的赫尔林根山庄。8月12日,密谋刺杀希特勒的重要成员戈台勒被捕,从他箱子里搜出来的有关文件上有隆美尔的名字。另外一名参与这个组织的成员霍法克也向希特勒的秘密警察证实隆美尔支持刺杀希特勒的行动。
1944年10月14日,希特勒的第一副官布格道夫向隆美尔转达了希特勒的命令,隆美尔有两种选择,自杀或者被逮捕受审。
[size=5][b][color=#ff6600]八、切.格瓦拉[/color][/b]
[/size]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948335.jpg[/img]
喜欢他的人把他当作偶像,当作心灵的导师;厌恶他的人,把他当作暴徒,当作屠夫。
但不管怎样,切.格瓦拉绝对是一个很另类的悲情英雄,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太值得一提的战役,在政治上也谈不上有太大的作为,但几十年来人们对他的热爱和敬仰却与日俱增,长盛不衰。
如果说格瓦拉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他对自己信仰的热爱和义无反顾了!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他离开了舒适的家庭,和战友一起进行着殊死的斗争;为了完成解放全世界的梦想,他又放弃了高官厚禄,再一次重返艰苦的战场,直到牺牲!
或许切的一生并没有什么太值得称道的政绩和军功,但他为了自由和理想勇于牺牲的精神却为后世许多热血青年顶礼膜拜!
[b][color=#cccccc]详细信息
[/color][/b]
[b][color=#66cc66]人物生平[/color][/b]
[b][color=#66cc66]
[/color][/b] 1928年6月14日,埃内斯托·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市。他是埃内斯托·格瓦拉·林奇和塞莉亚·德拉·塞尔纳-德拉·略萨的长子。
1947-1953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读书。
1950年,在油船厂上当水手,漫游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
1951年月12月-1952年8月偕同阿尔维托·格拉纳多斯温游拉丁美洲各国。游历了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然后由委内瑞拉乘飞机途经美国迈阿密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
1953年3月,大学毕业,第二次漫游拉丁美洲各国。游历了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拿来马,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在危地马拉参加了保卫阿本斯总统政府的斗争,在阿本斯政府被颠覆后移居墨西哥。
1954年-1956年,在墨西哥行医,后又在心脏病学研究兼职。
1955年,遇见菲德尔·卡斯特罗。加入他的革命队伍,参加"格拉玛"号远征的准备工作。
1956年6月-8月,因加入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远征部队被捕,囚禁于墨西哥城监狱。11月25日,作为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的82名起义者中的一员,乘“格拉玛”号游艇从图斯潘河口出发,前往古巴。
12月2日,“格拉玛”号抵达古巴。
1956年-1958年底,参加古巴马埃斯腊山等地的武装斗争,在战斗中两度负伤。
1957年5月27,28日,参加乌维罗之战。6月5日,晋升为少校,被任命为第四纵队司令。
1958年8月21日,奉命率领“西罗·雷东多”第八纵队进军拉斯维利亚斯省,并被任命为拉斯维利亚斯省城乡起义部队总司令。
10月16日,切的纵队抵达埃斯坎布拉伊山。
12月攻打圣克拉拉市。
1959年1月1日,圣克拉拉城获解放。
1月2日,切的纵队进入哈瓦那,占领卡瓦尼亚要塞。
2月9日,总统颁法令宣布切为古巴公民,享有与出生在古巴的人相同的各种权利。
6月2日,同阿来达·马尔奇结婚。
6月12日-9月5日,受古巴政府委派,访问了埃及、苏丹、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日本、摩洛哥、南斯拉夫、西班牙。
10月7日,被任命为土地改革全国委员会工业司司长。
11月,被任命为古巴国家银行行长。
1960年2月5日,出席在哈瓦那举行的苏联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展览会的开幕式,第一次同米高扬见面。
5月,切的《游击战》一书在哈瓦那出版。
10月22日-12月9日,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1月18日-12月1日,访问中国期间,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周恩来总理及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接见。
1961年2月23日,被任命为工业部部长和中央计划委员会委员,不久该委员会也归其领导。
4月17日,雇佣军入侵吉隆滩。切负责指挥驻防比那尔德里奥省的部队。
6月2日,同苏联签订经济协定。
8月,代表古巴出席在乌拉圭埃斯特角举行的泛美社会和经济理事会特别会议。在会上揭露了美国建立"争取进步联盟"的目的。访问了阿根廷和巴西,同弗朗迪西总统和夸德罗斯总统进行了会谈。
1962年3月8日,被任命为全国领导成员,3月12日被任命为革命统一组织书记处书记和经济委员会委员。4月15日,在哈瓦那古巴劳动者工会会议上发言,号召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8月27日-9月3日,率领古巴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继访问莫斯科之后,又访问了捷克斯洛伐克。10月下半月至11月初,负责领导比那尔德里奥省的部队。
1963年5月,由于革命统一组织改组为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切被任命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7月,率领政府代表团赴阿尔及利亚,庆祝该共和国独立一周年。
1964年1月16日,签署古苏技术援助议定书。2月20日-4月13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4月15日-17日,访问法国、阿尔及利亚、捷克斯洛伐克。11月5-19日,率领古巴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周年庆祝活动。12月9日-17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在纽约举行的第十九届联合国大会。12月下旬访问阿尔及利亚。
1965年1月-3月,访问中国、马里、刚果(金)、几内亚、加纳、达荷美、坦桑尼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在阿尔及利亚参加亚非团结组织第二届会议。
2月3日,率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代表团抵达北京,在机场受到了中共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邓小平和北京市市长彭真的热烈欢迎。
2月9日,结束在中国的访问,邓小平和彭真再次亲往机场,为他送行。
3月14日返回哈瓦那。3月15日,向工业部的工作人员报告国外之行的情况,这是他在古巴最后一次公开讲演。
4月1日,给菲德尔·卡斯特罗写了告别信。
10月3日,卡斯特罗在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宣读切·格瓦拉的告别信。
1966年11月7日,到达玻利维亚尼阿卡瓦苏河畔的游击队营地。
1967年,3月22日,以拉蒙为化名的切·格瓦拉领导游击队(玻利维亚民放解放军)开始军事行动。
4月17日,切·格瓦拉的《通过三大洲会议致世界人民的信》在哈瓦那发表。
7月29日,拉丁美洲团结组织成立大会在哈瓦那开幕。会议主席团根据许多代表团的建议,宣告象征性地成立“拉丁美洲国”,并宣布"敬爱的游击队员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少校为我们共同的祖国-拉丁美洲-的荣誉公民"。
10月8日,尤罗山峡战斗中,切·格瓦拉受伤被俘。
10月9日,切·格瓦拉在依格拉村被“突击队”杀害,时年39岁。
1968年6月,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日记》第一版在哈瓦那出版。
[color=#66cc66][b]早年
[/b][/color]
格瓦拉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是这个西班牙和爱尔兰裔家庭的长子。他出生证明上的日期是1928年6月14日,但一些资料认为他实际上出生于5月14日。他的出生证明被故意修改,以掩饰他母亲在结婚时已怀孕的事实。格瓦拉父亲埃内斯托·格瓦拉·林奇的家族已在阿根廷生活了12代,是一个声誉卓著的家族。他的祖先帕特里克·林奇1715年出生于爱尔兰,后经西班牙转辗来到阿根廷,在18世纪末,他已成为了巴拉那河地区的总督。而他母亲塞莉亚·德·拉·塞尔纳·略萨的家族也已在阿根廷生活了7代,同样也是贵族家庭,祖先约瑟·德·拉·塞尔纳曾是西班牙最后一任驻秘鲁总督。格瓦拉的父母于1927年结婚。
格瓦拉父亲在传记《我的儿子,切》中写到:
“5月(注:1930年)的一个早晨,寒风呼啸,我的妻子带着我们的小埃内斯托去游泳。中午时分,我去俱乐部找他们,准备和他们一起去吃午饭,这时我发现,孩子穿着一身湿漉漉的游泳衣,已经冻得直打哆嗦。塞莉亚却还一个劲地在游泳。她不是个有经验的母亲,根本没有意识到现在已是冬天,天气变化对这样一个脆弱的孩子来说,该有多危险。”
从此格瓦拉便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受这个有着一定左翼思想的上层家庭(尤其是作为阿根廷共产党员的姨父母)的影响,格瓦拉从小便对政治的十分热衷。虽然患有哮喘,但格瓦拉十分热爱体育运动。1948年,他进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53年3月顺利完成了学业。
[b][color=#66cc66]游历[/color][/b]
[color=#66cc66]
[color=#000000]当他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格瓦拉时常利用假期在拉丁美洲周游。1950年1、2月暑假时,他游历了阿根廷北部的12个省,走过了约4000多公里的路程。1951年,他在自己的好友药剂师阿尔贝托·格拉纳多(西班牙语:Alberto Granado)的建议下,决定休学1年环游整个南美洲。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一辆1939年产的Norton摩托车。他们于1951年12月29日出发,决定的线路为: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到达委内瑞拉。在路途的中间他们的摩托车坏掉了。格瓦拉还在秘鲁的一个麻风病人村作了几个月的义工。[/color]
[b] [/b][color=#000000]在这次旅行中,格瓦拉开始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贫穷与苦难,他的国际主义思想也在这次旅行中渐渐定型,他开始认为拉美各个独立的国家其实是一个拥有共同的文化和经济利益的整体,倘若革命则需要国际合作。离家8个月后,1952年9月,格瓦拉乘飞机回到了阿根廷,全家人都去机场迎接他。在他此时的一篇日记中他写到:
“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
格瓦拉在这次旅行中所写的日记后来被成册出版,并依此2004年好莱坞拍摄了电影《摩托日记》。格瓦拉开始拼命复习,在1953年6月1日,他医学院正式毕业。他本可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可是,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格瓦拉。
[/color][b][color=#66cc66]踏上危地马拉[/color]
[/b][color=#66cc66]
[color=#000000] 由于贝隆政府当时在阿根廷的的独裁统治,担心儿子被征用做军医的母亲让格瓦拉逃离阿根廷。1953年7月7日,格瓦拉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拉美之旅。在玻利维亚经历了一次革命之后,格瓦拉从厄瓜多尔前往危地马拉。途经哥斯达黎加时,这个当时拉美唯一的民主国家深深打动了格瓦拉。[/color][color=#000000] [/color]
[b] [/b][color=#000000] 1953年12月24日,格瓦拉到达了危地马拉。当时危地马拉正处于年轻的左翼总统阿本兹(Arbenz)的领导下,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土地改革,矛头直指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危地马拉他也得到了他知名的绰号“切”(Che),“Che”是一个西班牙语的感叹词,在阿根廷和南美的一些地区被广泛使用,是人打招呼和表示惊讶的常用语,类似于汉语中的“喂”、“喔”等。
1954年3月28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洪都拉斯成立了一支由危地马拉军官阿玛斯领导的雇佣军,阿本兹政权很快被推翻,阿玛斯成为危地马拉总统,开始对左翼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几个月之内约9000人被捕或被杀害。从此,格瓦拉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认为共产主义是解决目前拉美种种困难的唯一途径。随后,他前往墨西哥避难,并在此遇见了菲德尔·卡斯特罗。[/color][b]
[color=#66cc66]古巴革命[/color]
[/b][color=#66cc66][/color][/color][/color]
[color=#66cc66][color=#66cc66][color=#66cc66][/color][/color][/color]
[color=#66cc66][color=#66cc66][color=#66cc66][color=#000000] 1955年,格瓦拉同卡斯特罗在墨西哥城相遇,当时卡斯特罗兄弟正为重返古巴进行武装斗争并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而进行准备。格瓦拉迅速加入了卡斯特罗组织的名为“七二六运动”(以一次失败的革命:蒙卡达事件的日期命名)的军事组织。1956年11月25日,“七二六运动”的82名战士挤在“格拉玛号”(Granma)小游艇上,从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Veracruz)的图克斯潘(Tuxpan)出发,驶向古巴。[/color][/color][/color][b] [/b][/color]
[b] [/b][color=#000000]1956年12月2日,比计划推迟了两天,他们在古巴南部的奥连特省的一片沼泽地登陆,遭到巴蒂斯塔的军队的袭击,只有12人在这次袭击中幸存。格瓦拉,作为军队的医生,在一次战斗中,当面前一个是药箱,另一个是子弹箱时,他扛起了子弹箱。从这一刻开始,格瓦拉彻底从医生转变为了一名战士。
剩余的游击队战士,在马埃斯特腊山中安顿下来,并使革命队伍逐渐壮大,得到了一些农民及工人的支持。在战斗中,格瓦拉的超人的勇气及毅力、出色的战斗技巧和对敌人的冷酷无情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包括卡斯特罗的赏识。他很快成为了卡斯特罗最得力和信赖的助手。到1958年初游击队员约有280人,在经历了一系列战斗之后,到12月27日,革命军拥有了8000平方公里土地和50万人民。1959年1月2日,革命军成功占领古巴首都哈瓦那,巴蒂斯塔出逃。这段经历,被格瓦拉写入了自己1963年出版的《古巴革命战争的回忆》(西班牙语:Pasajes de la Guerra Revolucionaria)中。
[/color][b][color=#66cc66]成为政府高官[/color]
[/b][color=#66cc66]
[color=#000000] 战争结束后,古巴新政府成立,格瓦拉被授予“古巴公民”的身份。1959年5月22日,格瓦拉同自己的第一任秘鲁裔妻子伊尔达·加德亚(Hilda Gadea)离婚,他们唯一的女儿由格瓦拉抚养。6月,格瓦拉同参与了古巴革命且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阿莱伊达·马奇(Aleida March)结婚,之后他们共育有4个子女。
[/color]
[b] [/b][color=#000000]首先,格瓦拉被任命为卡瓦尼亚堡军事监狱的检察长,负责清除巴蒂斯塔时代的战犯(主要是政客和警察),一些资料认为格瓦拉处死了156人,但一般认为,人数可能高达600。1959年10月,并不懂经济学的格瓦拉被任命为国家银行总裁,开始对古巴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企业收归国有,并实行了土地改革。1961年,格瓦拉又被任命为工业部长。
格瓦拉帮助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古巴遭到美国经济封锁后,格瓦拉与苏联签定了贸易协定。在这段时间内,他也因为其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而逐渐闻名于西方。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他是1962年赴莫斯科谈判的古巴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并最终签署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计划。格瓦拉认为,安置苏联的导弹将捍卫古巴独立,使古巴免于遭受美国的侵略。
1964年12月,格瓦拉代表古巴出席联合国第19次大会,之后相继访问了阿尔及利亚、刚果(金)等8个非洲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当1965年3月14日回到古巴后,他与卡斯特罗在诸如对苏关系、援助第三世界革命等问题上的分歧日趋严重。不久他辞去了自己的职务,4月1日他乘飞机离开了古巴,前往刚果。
在古巴担任高官期间,格瓦拉抵制官僚主义,生活节俭,并且拒绝给自己增加薪水。他从没上过夜总会,没有看过电影,也没去过海滩。一次在苏联一位官员家里做客时,当那位官员拿出极昂贵的瓷器餐具来招待格瓦拉时,格瓦拉对主人说:“真是讽刺,我这个土包子怎么配使用这么高级的餐具?”同时格瓦拉周末还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比如在甘蔗地或工厂里劳动。
[/color][b][color=#66cc66]出走刚果[/color]
[/b][color=#66cc66]
[color=#000000] 1965年4月23日,格瓦拉从坦桑尼亚穿越坦噶尼喀湖,前往刚果。一些资料指出,在之前他同卡斯特罗的一次秘密会谈中,格瓦拉说服了卡斯特罗支持这次行动。在最初他得到了当时刚果游击队领导人洛朗-德西雷·卡比拉(Laurent-Désiré Kabila)的协助,但不久格瓦拉拒绝了他的帮助,认为其是完全无意义的,并写到:“没有什么能让我相信他是一个现在的人”。[/color][b] [/b]
[b] [/b][color=#000000]格瓦拉向刚果起义军队传授游击战术,他的计划是利用刚果坦噶尼喀湖西岸的解放区作为基地,训练刚果及周边国家的革命武装。此时格瓦拉已经37岁,而且并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经验(他的哮喘使他免于在阿根廷服兵役),他的战斗经验大都来自古巴革命。
与刚果政府军一道的美国中情局人员,此时正全程监控格瓦拉部队的对外通信,以便于在格瓦拉的游击队来袭前能先发制人、截断其补给线。格瓦拉在此役所期许的是能够向当地的辛巴人灌输古巴共产革命思想及游击战术,将他们训练成一批骁勇善战的游击队。事后格瓦拉在他的《刚果日记》里回忆,当地人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愚笨、漫无纪律、内部纷争不休是导致这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同年,在非洲丛林吃足了7个月的苦头之后,病弱的格瓦拉沮丧地与他剩存的古巴战友离开刚果(有6个伙伴没能活著离开)。格瓦拉一度考虑将受伤士兵送回古巴,自己留在刚果丛林里战到最后一刻,用生命为革命竖立典范。不过,在几次徘徊后,格瓦拉经不住同志们的苦苦哀求,同他们一起离开了刚果。
离开刚果的格瓦拉并没有因此回到他熟悉古巴。在卡斯特罗公布的格瓦拉道别信里,格瓦拉宣称他将切断与古巴的一切联系,投身于世界其他角落的革命运动。为此,格瓦拉深觉在道义上他不应回古巴。接下来的六个月里,格瓦拉极其低调的游走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布拉格以及东德。这段时期,格瓦拉除了记载他在刚果的经过外,还开始起草两本书,准备对经济学及哲学加以论述。在卡斯特罗获悉格瓦拉的下落后,极力要求他的老同志回到古巴。格瓦拉则明确的声明,除非是为了在拉丁美洲国家进行革命活动,因地利之便,他会在绝对机密的情况下回到古巴进行筹备工作外,他将不再踏上这片土地。
[/color][b][color=#66cc66]来到玻利维亚[/color]
[/b][color=#66cc66]
[color=#000000] 1966年至1967年间 ,格瓦拉开始在玻利维亚带领游击队员进行革命活动。 当地的玻利维亚共产主义者把密林地区移交给格瓦拉用作训练区域。格瓦拉及其古巴伴随亦编改了一些游击队员军队方式。格瓦拉的第50号游击队员名为Ejército de Liberación Nacional de Bolivia(玻利维亚全国解放军ELN),有着精良装备及早期在险峻山区Camiri 与玻利维亚正规军作战的经验,然而在9月,军队却设法想消灭第二个游击队小组,杀害其中一个领导。
[/color][b] [/b][color=#000000]玻利维亚总统René Barrientos得知他的存在后,扬言要杀死格瓦拉。他下令玻利维亚军队四处搜寻格瓦拉和他的追随者。希望挑起革命的格瓦拉对玻利维亚的错误判断令他后来惨败。他准备只是应付国家军政府及其一支训练和装备皆极差的军队但却没有在意玻利维亚身后的美国。
当美国政府得知他的革命活动地点后,很快便派出了CIA人员进入玻利维亚援助反革命。因为美国的援助,玻利维亚军队由美国陆军特种部队顾问训练,当中更包括了一支以应付密林战而组织的别动队。而格瓦拉在游击当中却得不到地方分离分子及玻利维亚共产党的预期协助。这时,用来与古巴联络的两台短波发射机损坏令他无法寄发消息到哈瓦那,游击队员用来给从哈瓦那发出的短波解码的录音机亦在渡河中亦丢失了,这令格瓦拉完全地被隔离。由于美国对玻利维亚政府的军事援助和缺乏盟友,令格瓦拉的形势显得十分不妙。
另外,CIA帮助反对卡斯特罗政权的古巴流放分子设立了审讯室拷打那些被认为协助格瓦拉的玻利维亚人。为搜寻格瓦拉的支持者,几乎有300,000人因而受到政治迫害。
[/color][b][color=#66cc66]受难[/color]
[/b][color=#66cc66]
[/color][b] [/b][color=#000000]1967年10月在玻利维亚La Higuera,格瓦拉游击队中的一个逃兵向玻利维亚特种部队透露了格瓦拉游击队的营地。10月8日,当格瓦拉在La Higuera附近带领巡逻,特种部队包围了营地并且捉住了他。他在他的腿受伤后投降。关于他被擒时的情景分别有几个版本,有说法在冲突期间,有几个士兵想接近他,他便喊道:“不要射击!我是切格瓦拉,我活著对您来说比死更有价值”。另一说法是他被捕获时身份仍然不为人所知。他在捕获之时佩带著一只刚收到的礼物劳力士手表。当Barrientos知道他被擒才马上命令处死他。格瓦拉被囚在一个破落的校舍一夜后,第二天下午他便在他的手被绑在板上的情况下被一个抽签抽到了短秸秆的玻利维亚陆军中士熗毙了。一些人认为那个中士是向格瓦拉的面和喉头开熗。广泛受认同的是,他开熗射格瓦拉的双腿以令他的面孔完整以便证明身份,并假装是作战的创伤以隐瞒他被熗毙。处死他的是政府军的一位中士(这个中士后来2007年在古巴用医疗福利系统治疗了白内障)。他喝了一点酒壮胆后进入房间,坐在椅子上的格瓦拉站了起来。中士命令他坐下,切格瓦拉却说说:“我知道你要在这里杀我。开熗吧!懦夫,你要杀死的,是一个男人!”中士有些生气,直接举起熗打向格瓦拉的胸膛。另一个版本是在行刑前刽子手颤抖着不敢开熗,切格瓦拉平静地对他说:“开熗吧,胆小鬼,你只是要杀死一个人而已。”他的尸体被直升机送到了一个地方医院和展示予传媒。那时被拍摄照片成为了一个传奇,当地修女认为他的样子很像耶稣。在一名军医切断了他的双手之后,玻利维亚的陆军将校将格瓦拉的尸首转运去一个秘密地方,并拒绝透露他的遗骸是否已被埋没或火化。
玻利维亚搜捕格瓦拉的中央情报局特工头子Félix Rodríguez在听说格瓦
拉捕获的消息后将消息经由在南美各国CIA 驻地然后才传回至CIA 在弗吉尼亚州Langley的总部,将他的死讯公布天下这做法,最主要的目的便是令游击队放弃幻想。在处决后, Rodríguez还取了格瓦拉的Rolex手表和几样私人物品,在往后日子里经常骄傲地展示在记者面前。
切格瓦拉在10月9日1:10 PM被处死的校舍在La Higuera,游击队员被拘捕并审问有关一位年轻法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作家,卡斯特罗的亲密朋友雷吉·德布雷(Régis Debray)。在1967年4月,政府势力捉了Debray,并且指责他与游击队合作。德布雷声称他只是记者, 并且透露那Che(切格瓦拉)早期神奇消失的几年是带领游击队。玻利维亚在10月上旬开始对德布雷的审判,在当时成为了一个国际事件。当局在10月11日正式报告了格瓦拉在10月9 日被杀。10月15日卡斯特罗宣告古巴全国哀悼三天。切格瓦拉之死被认为大力鼓舞了当时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思想遍及至拉丁美洲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
[/color]
[/color][b] [/b][/color][b] [/b][/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喜剧让人开怀,但悲剧却能让人刻骨铭心。人们虽喜欢仰视伟大的英雄、赞叹他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更会为那些同样伟大却命运多舛的英雄唏嘘叹息,正如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比活着基督更伟大一样,人们更愿意将那些悲情的英雄长久的放在自己的心里!
[b][color=#ff6600][size=5]一、列奥尼达[/size][/color][/b]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324334.jpg[/img]
列奥尼达 300:500000,在整个人类的军事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出力量如此悬殊的对决了,只要稍有头脑的人都不会以卵击石,可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和他的300勇士们却这样做了。
面对着来势汹汹、必欲踏平希腊而后快的波斯大军,斯巴达的勇士们义无反顾,他们驻守在通往雅典城最后的隘口――温泉关。
波斯皇帝薛西斯根本没把这支小部队看在眼里,他以为自己的数十万大军一个冲锋就能够把斯巴达人冲垮,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顽强的斯达巴人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住了波斯大军三天三夜,如果不是出现了叛徒,引导波斯军队抄小路进攻列奥尼达,还不知道波斯军队要在温泉关下损兵折将到几时。
虽然腹背受敌,但列奥尼达和他的勇士们并没有退缩,他们迎着波斯人的弓箭与长矛与敌人血拼到底,最终倒在了冲锋的路上,全军覆没!
温泉关一战不但为希腊人赢得了集结的时间,也激励着希腊各邦摒弃分歧、同仇敌忾,终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打败了波斯大军,取得了波希战争的胜利。浴血温泉关使列奥尼达成为了希腊的英雄,世界的英雄,正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将光荣留给了希腊!
[b][color=#cccccc]详细信息[/color][/b]
[b][color=#cccccc][/color][/b]
[color=#cccccc][color=#000000][/color][/color]
[color=#cccccc][color=#000000]列奥尼达(勇猛若狮之意),古希腊斯巴达国王,古希腊抗击波斯入侵的英雄。约前490年即位。前480年波斯第二次远征希腊时,任希腊抗波联军陆军统帅,率部约7000人镇守北、中希腊之间交通要冲温泉关,阻10余万波斯军南下。8月中旬指挥守军顽强阻击两天,多次打退波斯军进攻。后因当地希腊人出卖,联军腹背受敌。列奥尼达为保存实力命令联军撤退,亲率300名斯巴达人坚守,与波斯军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color][/color]
列奥尼达出自亚基亚德世系,传说为海格力斯的后裔。列奥尼达可能于前490年到前488年间经历一系列斗争后取得斯巴达王位。妻子是歌果(Gorgo),古希腊斯巴达王后。列奥尼达率领的300斯巴达士兵在第二次波希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使他成为了古希腊英雄人物。列奥尼达一世,古希腊斯巴达之王,盖海格力斯后也。为人英勇不群,每战必身先士卒。公元前四八零年,波斯寇犯,希腊震惊。列奥尼达一世顾念苍生,亲率联军七千,屯驻温泉关。其地狭隘,车无可过,实乃死战之所。波斯王薛西斯,举大军三十万,欲克之,数日无所得,计穷。然得农人指示,终能行至其後。王知必死,遂还他邦军,独留己邦勇士三百,复战,身死,亦无一生还。
斯巴达城国王的诞生没有世袭之说,只能从成千上万的竞争者中通过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获得。列奥尼达打小就接受了严酷的地狱式训练,10岁开始学会被动挨打,随后学会了还击,多年的不间断训练,不但练就了他强壮的铮铮铁骨,同时也获得了超强的武艺和强烈的团队合作技能。列奥尼达经历了独身非人的野外生存考验,经历了与野狼对峙终将其杀死的严酷挑战,最终他胜利了,成为了统领斯巴达城的国王。
“朋友和兄弟是你成功的有力保障……”列奥尼达一世在陪儿子玩耍时教导儿子说。这句话在后来的温泉关战役中得到了有力的验证,被他称做兄弟的统帅和300勇士并肩作战直到战死。
[color=#66cc66][b]温泉关战役[/b][/color]
温泉关战役是第二次波希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恶劣的野外自然环境和凶猛残忍的野狼没有将列奥尼达一世打倒,薛西斯一世狂妄使者的恐吓、500万军队的铁蹄仍然不能成为列奥尼达屈服的理由。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亲率波斯军约十余万人、战船一千余艘,沿色雷斯西进,入侵希腊。面对这个威胁,雅典与斯巴达不计前嫌地联合起来对抗波斯,组成了一支由斯巴达领导的联军。他们原先的计划是要在奥林帕斯山南端的一个峡谷(Vale of Tempe)阻挡波斯人,但是在得知波斯人即将绕道避开这个山谷时,希腊联军撤退了。附近的希腊城邦得知了联军即将撤出这个地区时,纷纷望风而降。为了阻止其他的城邦继续变节,希腊人决定在温泉关建立他们的防御据点。温泉关是一个易守难攻的狭窄通道,一边是大海,另外一边是陡峭的山壁。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300人及7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腊各其它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长达三天。列奥尼达一世的军队挡住了当时认为唯一能通往希腊的通道,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8月11日,一个希腊当地的居民背叛希腊阵营,带领波斯军队沿著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情况,列奥尼达一世解散了希腊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与700名底比斯志愿军。列奥尼达一世与众人视死如归,坚守自己的位置,奋力顽抗,同时保护其他正在撤退中的希腊部队,直至最后一口气。
列奥尼达一世率领的部队在温泉关勇猛的死战,给波斯军队造成很大损失,波斯军在温泉关战役中伤亡近3万人,而希腊人牺牲近4000人,而薛西斯一世的两个弟弟也死于战斗。薛西斯一世为报复,下令找到列奥尼达尸体,砍下首级,挑在矛头上。希腊人后来在温泉关为列奥尼达等300斯巴达精兵修建了墓碑纪念。
温泉关战役为雅典的海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使雅典在接下来的海战中能够获胜。雅典摧毁了大量的波斯船舰。
[b][color=#66cc66]第一次波希战争[/color][/b]
[b][color=#66cc66][/color][/b]
[color=#66cc66][color=#000000]波希战争地图在公元前490年,波斯王为了惩罚雅典和埃维厄,因此决定出兵希腊。他首先运用外交攻势,离间希腊诸城邦的关系。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出动陆海军共25000人,进攻雅典和埃维厄两国。埃维厄很快便被波斯军队攻陷,并且被血洗及彻底掠夺,所有市民均被贬为奴隶。
雅典面对波斯大军压境,曾求助于斯巴达,但斯巴达却拒绝了,雅典无奈之下只有孤军作战。雅典派米提阿德斯组编一万重装步兵,前赴波斯军的着陆地点——马拉松平原与之决战,而雅典则由海军负责防守。波斯军队为雅典军队的两倍,米提阿德斯因而将全军布阵至与波斯军队一样长度的简单平行战斗序列,并将精锐安插在两翼。交战初期,雅典军中路被波斯军步步进逼,只得向后退却,而波斯军中路则因而突出了。雅典军两侧精锐立即合围中路波斯军,结果波斯陆军被围歼,被完全击败。而由海路偷袭雅典的波斯海军,亦不能打败雅典海军。波斯军只得撤退。在马拉松大战获胜后,一位名叫斐力庇第斯的士兵跑回雅典报捷,但他因为极速跑了36.2公里,所以在报捷后便倒地身亡,而这亦是马拉松长跑的来源。雅典军于马拉松战役只有192人阵亡,而波斯军则损失了6400人,但这对于庞大的波斯帝国来说并不是重大的打击,因此波斯帝国在此战后仍时刻寻找机会进攻希腊,结果在十年后,第二次希波战争爆发。
[/color][/color]
[color=#66cc66][color=#000000]在此战争中,列奥尼达表现英勇,公元前490年到前488年间,列奥尼达经历一系列斗争后取得斯巴达王位。[/color][/color]
[color=#66cc66][b]第二次波希战争[/b][/color]
[b][color=#66cc66][/color][/b]
[b][color=#66cc66][/color][/b]
[color=#000000]公元前480年,列奥尼达率300名斯巴达精兵和700名底比斯志愿军和6000名希腊各其它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希腊军曾坚守3天。第三天,一名希腊居民带领波斯军队沿着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列奥尼达解散了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与700名底比斯志愿军。列奥尼达率众英勇作战,给波斯军队造成很大损失,薛西斯一世的两个弟弟也死于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列奥尼达等300斯巴达精兵全部战死,波斯军队付出很大代价才占领温泉关。但也因为列奥尼达的奋战,雅典海军有了足够时间准备与波斯军队决战。
[/color]
[color=#000000]薛西斯一世为报复,下令找到列奥尼达尸体,砍下首级,挑在矛头上。希腊人后来在温泉关为列奥尼达等300斯巴达精兵修建了墓碑纪念。赞曰:生能万人敌,身先士卒,大军千万亦无所惧,真英勇也。[/color]
[b][color=#66cc66][/color][/b]
[color=#ff6600][size=5][b]二、汉尼拔[/b][/size][/color]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617766.jpg[/img]
如果没有这位迦太基统帅的存在,非洲的古代史注定毫无亮点,但就是这样一个孤胆英雄几乎凭借着一己之力差点改变了整个西方的历史。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领着一支多民族、多信仰的部队进入意大利,此后的十六年间,他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与当时西方最强大的罗马共和国作战,在兵力、装备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纵横整个亚平宁半岛,将不可一世的罗马人打得落花流水,一度陷入到亡国灭种的边缘。
但罗马毕竟是罗马,一个人毕竟无法打倒一个国家,汉尼拔最终还是退回了非洲,并成为了迦太基的执政官,他用非凡的政治才华对腐败透顶的迦太基政权进行改革,可罗马人却不给他喘息的机会,他们组织了强大的军团杀入非洲。札马一战,汉尼拔吃到了他平生的第一场败仗,可就是这一场败仗让他失去了一切,包括他的生命,在罗马人的紧追不舍下,他只能服毒自杀。
汉尼拔是罗马历史上最可怕的敌人,但罗马人却把“战略之父”的桂冠授予了他。一个将军能够得到对手对他的真心尊重,这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b][color=#cccccc]详细信息[/color][/b]
[b][color=#cccccc][/color][/b]
[b][color=#cccccc][/color][/b]
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或前182年),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军事家。生长的时代在正逢古罗马共和国势力的崛起。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要终身与罗马为敌,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
[b][color=#66cc66]战役[/color][/b]
[b][color=#66cc66][/color][/b]
[b][color=#66cc66][/color][/b]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牺牲了大量佣兵,进入意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亚战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公元前217年)和坎尼战役(又叫“康奈大战”)(公元前216年)中巧妙运用计策 (地形、兵种及天气变化)引诱并击溃罗马人,于进入罗马国境的途中因眼疾而有一眼失明。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深感此人之军事威胁,特别是情报搜集、行军布阵及外交分化罗马联盟上,于是减少与汉尼拔的军团发生正面冲突,加强同罗马联盟之间的关系,施用焦土战略,阻断其军需物资的补给,发行国债,增加军团,从汉尼拔身上学会及改用游击战略,才逐渐夺回意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罗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领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汉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于扎马战役击败汉尼拔。
战后汉尼拔成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帮助迦太基从战争的疮痍中恢复。公元前195年,在罗马人的施压下,汉尼拔出走东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国,直到公元前189年,罗马打败安条克三世,并要求引渡汉尼拔,汉尼拔逃到小亚细亚北部的比提尼亚王国。即使如此,罗马人仍然不放心汉尼拔,一直争取把他引渡到罗马受审,终于逼至汉尼拔在公元前183年服毒自尽。
[b][color=#66cccc]背景与早年生涯
[/color][/b]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落败给罗马之后,汉尼拔之父哈米尔卡·巴卡(Hamilcar Barca)为了改善迦太基的前景,出兵征服伊比利亚半岛。 根据历史学家李维(Livy)的记载,当汉尼拔央求与父亲同行时,哈米尔卡要汉尼拔在神殿内发下了终生与罗马势不两立的重誓。当哈米尔卡在战争中阵亡之后,其婿哈斯德鲁巴(Hasdrubal)继任为统帅。
哈斯德鲁巴采用以外交为轴心的策略,以巩固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经贸基础为重,建立新迦太基城,并与罗马定下条约,以埃布罗河(Ebro)为双方界线,应许不将其势力扩展至该河之北。伊比利亚半岛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迦太基不但有能力偿还对罗马的战争赔款,并再次逐渐壮盛起来。
哈斯德鲁巴于公元前221年被凯尔特人(Celts)刺杀身亡,汉尼拔在军队拥护之下接管军权,并随后获得迦太基政府的正式任命。
接下来两年内汉尼拔除了巩固自己的声势之外并完成了对伊比利亚半岛埃布罗河以南的征服战。顾虑到汉尼拔日渐壮大的势力,罗马人与西班牙城市萨贡托(Saguntum)结盟,宣布此城为罗马保护地。因为萨贡托远处埃布罗河之南,汉尼拔认定此举违反了双方的条约,因此出兵将其包围,并在八个月之后攻陷此城。对此罗马向迦太基发出通牒,要其将汉尼拔交付与罗马受审。面对汉尼拔此时如日中天的声望,迦太基政府不但拒绝了罗马的要求,并随后向其宣战,揭开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序幕。于此汉尼拔决定率军攻打意大利半岛,将战争带到敌人的领土上。
[b][color=#66cccc][/color][/b]
[b][color=#66cccc]第二次布匿战争
[/color][/b]
[b][color=#66cccc]意大利战役(公元前218–203年)[/color][/b]
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完全掌握了地中海内的制海权,战败的迦太基受条款所限无法建立能与其抗衡的海军。因此汉尼拔计划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策略,他在公元前218年春天从新迦太基出发,率军翻越比利牛斯山,穿过敌对高卢人(Gaul) 的领土,在九月率领 38,000步兵,8,000骑兵,及37只战象,渡过隆河,避开罗马派进高卢军队的拦截,于秋天抵达阿尔卑斯山脉边缘。
面对坎坷的气候,险峻的地形,统帅一支种族语言参差混杂的军队,对抗山地部落不断的骚扰攻击,汉尼拔完成了在罗马人眼中绝不可能达成的任务,在冬季成功跨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据估计在整个过程中汉尼拔损失了将近半数的兵力。
特拉比亚战役
罗马原本打算在高卢击溃迦太基军队,进而入侵伊比利亚及北非迦太基领土,万想不到汉尼拔会越过阿尔卑斯山,出现在帕杜斯河(波河)谷地内。 当地各个高卢人部落不久前才臣服罗马,汉尼拔的出现使他们纷纷叛变脱离罗马的管制。
罗马执政官,远征军统帅,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在高卢得讯之后,迅速将部队由海路运回意大利,并打算在北部拦下汉尼拔的部队。在经过短暂休息补充之后,汉尼拔首先收服了都灵(Taurini)地区的敌对部落,解除了对他军队后方的威胁。随之在波河流域提契诺(Ticinus)附近与罗马军交战。汉尼拔善用其骑兵优势,迫使罗马军退出伦巴底(Lombardy)平原。
罗马在这场小规模交锋中的失败,加速了当地高卢人的叛变,不久之后整个意大利北部的部落便全部倒向迦太基阵营。高卢与利古里亚(Liguria)佣兵的加入使汉尼拔的军队得以补充回40,000人的全盛状态,全面入侵意大利的日子指日可待。
在提契诺落败受重伤的西庇阿带领仍然完整的罗马军撤退至特拉比亚河(Trebia)对岸,并在Placentia 扎营等待与援军会合。在提契诺之役前,罗马元老院早已传令驻军西西里岛(Sicily)的执政官 塞姆普罗纽斯‧朗戈斯(Sempronius Longus)率军赶回北方与西庇阿会合,联合对付汉尼拔。汉尼拔在经过巧妙的行军之后,将其阵营移至塞姆普罗纽斯援军必行之路上,阻断罗马军会合的计划。但在他随后攻打邻近的 Clastidium,获得大量的军粮时,塞姆普罗纽斯趁机绕过迦太基军,成功的与西庇阿会师。
当年十二月,两军在特拉比亚河畔展开决战,汉尼拔充分展现了他过人的军事天才,运用骑兵骚扰罗马军营,诱使急躁的塞姆普罗纽斯下令全军出击,进入汉尼拔设下的陷阱。在双方正面交锋得如火如荼之际,迦太基伏兵从埋伏之处涌出,突袭罗马军侧翼。罗马兵溃不成军,全军伤亡超过三分之一。
[b][color=#66cccc]特拉西梅诺湖战役
[/color][/b]
汉尼拔的胜利巩固了他在意大利北部的力量,当年冬天他与高卢人一起扎营过冬。因高卢人对他的支持逐渐下滑,公元前217年春季,他决定南下寻找一个更稳定的基地。
为了避防汉尼拔攻打罗马城,罗马派出新上任的执政官 Cnaeus Servilius 与 盖约·弗拉米尼(Gaius Flaminius) 驻守东西两条通往罗马城的道路。能通往意大利中部的路径,只剩下位于亚诺(Arno)河口的一片沼泽区。汉尼拔十分清楚穿越这片沼泽的困难,在这个季节内该地淹水频繁,但是要想进入意大利中部,此时这条路无疑是最近与最可行的选择。 根据 波利比奥斯(Polybius) 的记载,汉尼拔的军队在备受疲劳与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在水中行军了四天三夜之后穿过了沼泽,接著跨过 亚平宁山脉(Apennines),并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渡过亚诺河。在此过程中汉尼拔右眼因结膜炎失明,并且失去了许多士兵以及所有从开战至今仅存的战象。
抵达伊特鲁里亚(Etruria)的汉尼拔决定引诱驻守在 Arretium 的弗拉米尼与他决战,因此刻意四处破坏周遭的农田庄园,并以此向罗马的意大利的盟邦显示罗马没有保护他们的能力,以期瓦解他们与罗马的联盟。在种种方法失败之后,汉尼拔大胆的把军队开到罗马军左侧,截断其通往罗马城的道路。即便如此弗拉米尼仍继续守城不出。至此汉尼拔决定朝普利亚 (Apulia) 行军,期望弗拉米尼会尾随而来。弗拉米尼在接获汉尼拔退兵的消息之后终于按耐不住而出兵追赶。汉尼拔在特拉西梅诺湖北岸设下埋伏,当罗马军以纵队通过湖畔的狭道时,迦太基军队不留情的从四面八方予其痛击,罗马军在此役中全军覆灭,统帅弗拉米尼随军阵亡。
至此汉尼拔消除了有能力阻挡他进军罗马城的唯一障碍,但意识到己方欠缺攻城所需的器械,汉尼拔决定前往意大利中部和南部,以说服各地起义背叛罗马。在特拉西梅诺湖战役之后,汉尼拔宣称:‘我并非来此与意大利人为敌,反之我是为了意大利人的自由而与罗马为敌。’
罗马元老院在特拉西梅诺湖惨败之后任命 费边·马克西穆斯(Fabius Maximus)为独裁官。费边一反罗马尚武的传统,命令军队与汉尼拔军保持距离,限制其行动,但避开任何与其正面交锋的机会,意在消耗汉尼拔军队的士气、耐心与补给能力。汉尼拔多次尝试著引诱费边与其对决,但即使他的军队驶进意大利最富有的省分 Samnium 与 坎帕尼亚(Campania),沿途破坏掠夺,费边仍只是保持距离的尾随著,始终不与他进入决战。费边消极的策略在罗马极不受欢迎,他的政敌更公开指责他胆小懦弱。
当汉尼拔决定在冬天前离开被他破坏殆尽的坎帕尼亚时,他发现所有的退路都已被罗马军封住。汉尼拔用计使罗马军相信他将从森林逃脱,在罗马军转移把守地时,汉尼拔占下出路,使全军在未受阻碍之下离开当地。虽然当时费边就在咫尺之外,顾虑汉尼拔的诡计,他选择按兵不动。当汉尼拔安全的离开坎帕尼亚并在普利亚平原找到过冬基地的消息传到罗马之后,费边的声望严重受挫,不久之后他的任期届满,他的军权随之回到罗马执政官手上。
[b][color=#66cccc]坎尼战役
[/color][/b]
公元前216年春天,汉尼拔先发制人的的攻下了罗马人在普利亚平原的补给重地 坎尼(Cannae),截断其对罗马的粮食供应。此时罗马元老院选出了两位新的执政官 特林提阿斯·发罗(Gaius Terentius Varro)与 伊密略·鲍鲁斯(Lucius Aemilius Paullus),并为了将汉尼拔彻底铲除,动员了罗马共和国史上最庞大的一支联军,估计人数最高上至十万。
亟欲与汉尼拔一决高下的罗马众军团在两位执政官带领下南行至普利亚,在奥凡托河(Aufidus River) 左岸找到他之后,于距其六英里之处扎营。罗马人将两只军队合并为一,两位执行官轮流隔日掌管指挥权。其中一位执政官发罗是个生性鲁莽傲慢的人,并一心渴望及早打败汉尼拔。汉尼拔利用这个特点,派骑兵骚扰罗马军营并干扰其水源供应,被激怒的发罗在次日轮到他掌权时,动员全军誓与汉尼拔一决胜负。
汉尼拔在此战中使用了其举世闻名的新月形战术,在战斗初期将军队部署成中锋凸起的阵形,以引诱罗马军集中攻打其中锋。面对占人数优势的罗马步兵,汉尼拔的中央步兵不久便节节后退,不疑有诈的罗马军涌入迦太基阵形中部,欲将其中锋击溃之后反抄其左右两翼。至此迦太基军阵形变成了凹陷的弦月状,将罗马主力包围在其中,其中锋并开始了顽强的反击。迦太基优势的骑兵在击溃罗马骑兵之后,在此时转头猛击罗马步兵的后方,至此汉尼拔成功的以较少的兵力彻底包围了人数为其两倍以上的罗马军。
罗马军彻底惨败。据不同资料的估计,罗马人在此役中死亡与被俘虏的人数大约有五到七万人。死亡者名单上包括了罗马执政官鲍鲁斯 (另一执政官发罗成功逃回罗马),前任两位执政官,两位财务官,共和国四十八名军团司令官中的二十九人,以及八十位元老院议员(约为罗马共和国政府 25%-30% 的成员)。
此战成为古罗马历史上最惨痛的败北,亦为全球史上在单日中伤亡最严重的战役之一。
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才了解到费边的睿智,从此之后再也不与汉尼拔正面交锋,改回使用被动的消耗战。
罗马在此战中的惨败动摇了它在意大利南部的联盟,西西里岛上的希腊城邦纷纷起义造反,汉尼拔随与锡拉库萨(Syracuse)新国王 希尔奥尼莫斯(Hieronymous)结盟。 巴尔干半岛上的马其顿(Macedon)国王腓力五世(Philip V)亦向汉尼拔传书表达支持,并向罗马展开了第一次马其顿战争。许多人相信汉尼拔若是在此时得到迦太基在人力与器械上的增援,他极有可能成功的攻下罗马城。
但事与愿违,虽然同年中,意大利第二大城市卡普阿(Capua)倒戈投入汉尼拔阵营,汉尼拔并随之以此城作为他的新基地,但由始至终只有少数意大利城邦加入他的行列,罗马在意大利的联盟仍屹立不垮。
[b][color=#66cccc]僵局
[/color][/b]
意大利战争至此陷入了一场僵局,罗马人了解到要打败汉尼拔,唯一的方法是充分的使用费边的消耗战略。罗马人不给汉尼拔任何与其正面交锋的机会,并不断派出小部队骚扰敌军,旨在耗尽汉尼拔的精力,动摇其军心。皆下来的几年内,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进行了一系列成效不彰的军事行动。
仰仗地方城镇低效率的补给,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迟迟等不到迦太基的援军,无法取得与罗马相抗衡的资源等等因素,使得进军罗马城的希望越来越渺小。虽然在此期间汉尼拔仍与罗马打了几场显著的胜仗,于公元前212年彻底摧毁两支罗马军队,并在公元前208年的一场战役中杀死了两名罗马执政官,但他至终无法取得任何关键性的胜利。
[b][color=#66cccc]退出意大利
[/color][/b]
公元前212年,汉尼拔攻下塔朗多(Tarentum),但无法成功占领控制其港口。此时双方的优势已渐渐转向罗马。
罗马在两次围城后于公元前211年夺回卡普阿,占领锡拉库萨,并在西西里岛上摧毁了一支迦太基军队,平定了当地的起义。同时并与希腊本土的 艾托里亚联邦(Aetolian League) 结盟对付马其顿的腓力五世,腓力在遭到四面围攻之后不久便向联军臣服。
公元前210年汉尼拔再次展现其战略天分,在普利亚地区 Herdonea 之处重挫罗马军,并于公元前208年在 Locri Epizephyri 围城战中摧毁另一支罗马部队。但罗马在这段时间内已渐渐夺回各地失去领土,并在公元前209年内攻下塔朗多,至此汉尼拔几乎丧失了其对意大利南部的控制。
公元前207年,汉尼拔再次进军普利亚,并在此等待与其二弟 哈斯德鲁巴‧巴卡(Hasdrubal Barca) 从西班牙带来的援军会合之后一起进军罗马城。 哈斯德鲁巴不幸的在意大利北部 Metaurus 被罗马军击败身亡。得此消息后,汉尼拔退至 Bruttium,并在此度过他在意大利半岛上的最后几年。期间汉尼拔三弟 Mago Barca 在利古里亚行动的失败(205 BC-203 BC),及与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谈判的破裂,为汉尼拔征服意大利的计划鸣起丧钟。
于公元前203年,在意大利征战将近十五年后,汉尼拔被迦太基政府召回北非,以对抗由大西庇阿(Scipio,公元前218年落败在汉尼拔手下的西庇阿之子,与其父同名)率领入侵迦太基的罗马远征军。
【第二次步匿战争,尾声(公元前203–201年)】
[b][color=#66cccc]返回迦太基
[/color][/b]
在汉尼拔尚未回迦太基前,大西庇阿率军入侵北非,迦太基政府内的主和派打算与罗马商讨休战协议。主战派召回汉尼拔,恢复了民众对战争的支持,汉尼拔被任命为军队统帅,掌管由非洲军与汉尼拔从意大利所携佣兵组成的联军。
公元前203年,汉尼拔与大西庇阿在和平谈判中首次会面,尽管他们互相仰慕对方的军事才华,在罗马坚持指责迦太基违背第一次步匿战争后的合约之下,谈判宣告破裂。不久双方进行了关键性的扎马战役。
[b][color=#66cccc]扎马战役
[/color][/b]
扎马战役与第二次步匿战争中其他战役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迦太基在步兵数量上占了优势,反之在迦太基前盟友东努米底亚王Masinissa 倒戈加入罗马阵营之后,罗马军首次拥有了骑兵优势。虽然逐渐年老的汉尼拔在多年征战意大利之后身心俱疲,但整体来讲迦太基仍然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并拥有为数八十的战象。
罗马的优势骑兵在战斗开始不久便击溃迦太基骑兵并一路追出战场, 而大西庇阿设计的战术阵形轻易的化解了汉尼拔象兵的威胁。即使如此,双方仍进行了一场硬战,战情甚至一度显示汉尼拔即将获胜,但大西庇阿适时的重整其部队,与全胜调头归来的罗马骑兵向迦太基军前后同时进击。迦太基军的阵线至此崩溃,据估计此战迦太基损失了 31,000人,另有15,000人受伤,而罗马军总共只损失了 1500人。
迦太基在此役战败后对汉尼拔的军事能力失去了信心,于是随即向罗马投降,正式结束第二次步匿战争。战后罗马向迦太基定下了极为苛刻的条款,除了巨额战争赔款之外,迦太基失去了所有海外领土,海军解散至只剩下十艘防海盗的军船,并从此不得在未经罗马许可下建立军队。
[b][color=#66cc66]生涯晚期[/color][/b]
[b][color=#66cc66]
[/color][/b] 战后和平时期(公元前200–196年)
四十六岁的汉尼拔在此时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证明他在内政上的能力不亚于他的军事才华。战后他先低调行事了一阵子,但迦太基政局的腐败使他不久之后便出头予以整治,他被选为行政官后恢复了这个职位的威信,并进行了一系列成效显彰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税收的情况下分期付清对罗马的战争赔款。
流亡与辞世(公元前195–183年)
扎马战役之后七年,罗马人开始顾虑迦太基人复苏的经济会对他们再次造成威胁,要求迦太基政府交出汉尼拔。汉尼拔为此自愿流放离开迦太基。他首先拜访了迦太基的故乡腓尼基的泰尔城(Tyre),随之旅行至 Ephesus,被准备向罗马开战的塞琉西国王安条克三世奉为上宾。
汉尼拔不久便发现安条克的军队无法与罗马军的力量抗衡,因此建议他派遣舰队登陆意大利南部,并自愿率领这批军队。但听信内臣进言后的安条克三世不愿将任何重要职位交给汉尼拔,因此未予采纳。据 斯特拉博(Strabo) 与 普鲁塔克(Plutarch) 所记,在这段期间内他亦花了一段时间在亚美尼亚宫廷中,帮国王阿尔塔克西一世兴建新首都 Artaxata。
公元前 190 年,汉尼拔受命指挥安条克的舰队,但在 西底(Side)被罗马的盟军击败。安条克在连串战役中败给罗马之后,有意向罗马人求和并交出汉尼拔,因此汉尼拔逃至克里特(Crete) 岛,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亚细亚,投靠当时正与罗马盟国 帕加马(Pergamum) 交战的 比提尼亚(Bithynia)国王 普鲁西亚斯一世(Prusias I)。汉尼拔在这场战争中为 普鲁西亚斯立下战功,再次让罗马人决心使其就擒。在罗马的要求下,普鲁西亚斯同意将其交出,但决心不落入罗马人手下的汉尼拔至此服毒自尽。
其死亡的正确年代仍受到争议,但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似乎暗示汉尼拔与小其十二岁的大西庇阿同于公元前183年过世,享年六十四岁。
罗马历史学家弗洛鲁斯(公元1~2世纪)曾记载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和罗马将军大西庇阿会面时的场景:“两位一向闻名的将军,一个在意大利战场屡次得胜一个在西班牙战绩辉煌……两位统帅本人就达成和平条件会晤谈判。他们两长时间相对无言,一动不动,彼此流露出对对方的仰慕之情。由于没有达成和平协议,军号有吹响了。两人都证实,指挥作战不可能这样善于运筹帷幄,在作战中不可能如此斗志昂扬。大西庇阿公开这样讲,他指的是汉尼拔的军队;而汉尼拔讲的则是大西庇阿的军队。
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隆美尔因作战勇敢,屡创奇迹,被人们称为“沙漠之狐”和“二十世纪的汉尼拔”。
[size=5][b][color=#ff6600]三、岳 飞[/color][/b]
[/size][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710539.jpg[/img]
自从岳母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刻在岳飞的身上就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到十万大军的统帅,岳飞无时无刻不记着母亲的嘱托,在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时刻,他指挥着如山岳般屹立不倒的军队把侵略者打得望风而逃,即使是朝中的昏君奸臣让他的部队成为一支孤军,他仍能不断的取得胜利,让百姓看到了光复河山的希望。
但正如他的对手所说:“自古无朝中有权臣当道,大将可立功于外者!”刚毅如岳飞者也无法避免小人的暗算,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让这位统帅永远离开了他的士兵。八百多年过去了,每看到这段历史,仍不禁使人想为忠臣大哭一场!
关于岳飞的帖子链接:
[url=http://m.paipai.fm/r5884583_u12190365/]http://m.paipai.fm/r5884583_u12190365/[/url]
关于宋高宗的评价的商权——岳飞
[b][color=#ff6600][size=5]四、武田信玄[/size][/color][/b]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754210.jpg[/img]
日本的战国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日本历史上的许多名将都出于这纷乱的一百五十年,武田信玄是他们中绝对的佼佼者。
从一个不大的地方诸侯到令所有领主都胆寒的强者,武田信玄成就了日本历史上的一段神话。他的风林火山曾经打败了无数的对手,兵锋指处所向披靡。
武田信玄一生的心愿就是能够兵进京都,挟天皇以号令天下诸侯,他也几乎将所有可能阻挡他的对手全都打败了,但是造化弄人,在人不能奈何他的情况下,无情的病魔却打垮了他,他最终死在了进军京都的路上,空留下一腔的壮志未酬!
[b][color=#cccccc]详细信息
[/color][/b]
武田信玄,大膳大夫(从四位下),信浓守,甲斐守护,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原名武田晴信,信玄是其法名。幼名太郎,源氏名门新罗三郎义光之后,武田信虎的嫡长子。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因任甲斐守护,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被人称作“甲斐之虎”,与“越后之龙”上杉谦信可谓一时瑜亮。
[color=#66cc66][b]晴信诞生
[/b][/color]
大永元年十一月三日(1521)晴信在武田信虎迎击今川军的饭田河原合战中出生于甲斐要害山城积翠寺,当时武田军正要与福岛军决战。为求胜利,或说取名胜千代。母亲为甲斐豪强将领大井信达的女儿(大井夫人)。父亲武田信虎是甲斐守护,也是个善战的人,平定了甲斐的战乱,统一了甲斐。天文五年(1536)三月元服(古代日本十二岁以上男子所行的成年礼,相当于我国古代的冠礼),受当时的将军足利义晴赐予“晴”字改名晴信。一般所称的“信玄”是其后来的法号“德荣轩信玄”的简称。
天文二年(1533)晴信与上杉朝兴的女儿政略结婚,不久妻子病死。天文五年(1536)七月,由今川义元牵线说媒迎娶了左大臣三条公赖之女为正室(三条夫人)。信虎作为水灾频发的甲斐的领主,脾气暴躁,滥杀无辜,并没有在内政下狠下功夫,而是将精力花在邻国信浓的攻略上。连年的粮食失收与连年征伐所带来的严重阶级性激化引起家臣百姓不满。而且信虎认为身为嫡长子的晴信不中用,一说是畏惧儿子晴信的才能将有一日取而代之,想立武田信繁为继承人。同七年信虎想以到骏河学习为名流放晴信,幸亏三条夫人产下儿子义信,才度过危机。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武田晴信在家臣支持下,依靠饭富兵部和老师坂垣信方的帮助于天文十年(1541)六月流放父亲到骏河,交给今川义元看管,夺取了当主家督的职位权力,从此开始了其传奇般的后半生。
[b][color=#66cc66]诹访攻略
[/color][/b]
武田晴信继承武田家后,制定一系列甲州法度,稳定国内秩序,加强生产,开发金山,国力日见强盛。同时他积极致力于展开信浓攻略,当时信浓主要有小笠原家(信浓守护)、诹访家、木曾家和村上家四大势力。天文11年(1542)信玄以对流放信虎不满为名讨伐妹夫诹访赖重。由于诹访下社的高远赖继叛变,诹访军节节败退,7月诹访赖重败降,不久自杀。9月高远赖继不满未得到代表诹访家总领的神社大祝一职,攻入上社。信玄大怒以诹访氏遗子也是妹妹(武田祢祢)的儿子六个月大的寅王丸为总领,出兵诹访。9月25日安国寺合战,赖继败走。接着奇袭长洼城,活捉大井贞隆,并逼降了箕轮福城的藤泽赖亲扫平诹访西方众。至此武田信玄已控制信浓国一大半地方。信玄任命坂垣信方及坂垣推荐的骏河人山本勘助治理诹访,并娶赖重的女儿诹访御料人湖衣公主为侧室。信玄任命坂垣信方及坂垣推荐的骏河人山本勘助治理诹访,并娶赖重的女儿诹访御料人湖衣公主为侧室。并且确定了武田家的守护神为“诹访大明神”。天文十四(1545),北条氏康进攻骏河东部,信玄向今川派出援军的同时,积极策划今川、北条间的和平工作,终于在三国间缔结了和约。次年,解除了后顾之忧的信玄大举进兵信浓。
[b][color=#66cc66]上田原与盐尻峡
[/color][/b]
信玄的侵攻引起信浓豪族的不满。天文15年(1546)佐久内山城大井贞隆子贞清叛乱,武田信玄平叛进入北信浓,引发了与北信浓当地豪族猛将村上义清的矛盾,武田军平定诹访地区早就刺激了村上义清,村上军开始沿着千曲川侵入武田领地。。天文17年(1548)2月信玄不顾周围的反对意见,在大雪中出兵信浓,意在攻取村上义清的根据地坂城地方。然而,十四日的上田原之战,可能是信玄一生中最大的败阵经历。雪中行军而来的疲惫之师,被奋战的村上义清军急袭,伏兵杀得武田军丢盔弃甲,信玄大败。信玄早期的辅弼重臣,号称“二职”的板垣信方、甘利虎泰双双战死;信玄本人也受伤,武田军回归甲斐。信浓守护小笠原长时趁机攻入诹访,诹访西方众纷纷反叛,武田信玄陷于不利。7月长时在盐尻峡布阵(史称盐尻卡之战),信玄军从甲府出发,19日发起攻击。在淡路守多田赖满等的奋战下,长时败走,后方的信浓小豪族再次归顺武田氏。小笠原军被截断归路,溃不成军。多田率武田军随后追击,占领桐原城。另一方面驻守内山城的小山田信有攻击倒向村上义清的佐久国人众,武田信玄亲自出马,占领前山城,建立了进军的据点。朝着制霸整个信浓国而大步前进着。
[b][color=#66cc66]信浓初定
[/color][/b]
天文19年(1550)7月在大町豪族仁科道外指引下,武田军分路攻入信浓。信玄攻占深志城(后来的松本城)定为信州主城,以马场信房为守备。另一方面因硬攻难以奏效,信玄召原信浓豪族海野栋纲子真田信隆为家臣,展开了对义清控制下信浓豪族的拉拢劝诱工作,真田在北信浓奔走,徐徐但有效地动摇了义清的根基,瓦解了村上势力。九月信玄趁村上义清与高梨政赖交战,攻击户石城,义清家臣多人反正。但户石城地形复杂,攻城失败。义清迅速与高梨和解回军救援,村上义清与小笠原长时两面夹击再度击退了武田军的进攻,武田军后撤,横田高松等战死。(史称户石崩)天文20年(1551)5月,村上义清出兵救援小笠原被保科仁信队所阻止。真田信隆趁机攻取户石城,同时武田军攻破平濑城,小笠原势力滨临崩溃。天文21年(1552)正月高远赖继反叛失败自杀,五月小笠原长时离开信浓,到处流浪,无力复国。至天文二十二年(1553),信玄修建攻略信浓的军用道路,克服地形不利,武田军三路进击征伐村上义清,北条氏康也传令关东北条势支援,义清已难以抵御信玄的攻势,北信诸城陆续落城或反正。村上义清与小笠原长时一起逃往越后投靠长尾景虎(上杉谦信),由此引出了信玄与其终生强敌的精彩较量。至此“甲斐之虎”几乎已经称霸了整个信浓地区。
[b][color=#66cc66]三国同盟
[/color][/b]
天文19年(1550)6月嫁给今川义元的信玄姐(定惠院)病逝。在此同
时,信玄调解骏河今川,相模北条间矛盾。天文二十三年(1554)在太原雪斋斡旋下的三家互相建立姻亲关系,于善德寺三国会盟。(长男武田义信迎娶了义元的女儿,信玄的女儿则嫁给北条氏政,还有北条氏康的女儿嫁给今川氏真)。日本东部三大强国之间的同盟正式缔结了。三国同盟正式成立。从此北条可以全身心的致力于先祖早云三岛瑞梦的实现。今川则力图打通东海道,西上京都取代足利氏为将军。而武田也终于保障了侧背,信玄得以专心平定信浓。全力向西、向北,攫取富饶的大米产地。
[b][color=#66cc66]两雄对决
[/color][/b]
由于村上义清、高梨政赖请求越后的上杉谦信支援,夺回领地,天文二十二年(1553)上杉军在八幡与武田军交战。从此两军在北信浓川中岛地区进行了五次会战(1553,1555,1557,1561,1564)。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的五次川中岛大会战,(史称川中岛合战)被认为是日本战国时期最惨烈的会战,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且都精通战法,总体上并没有决定性的战果,上杉氏保存了越后的据点,武田信玄也平定了信浓地区。相对应的谦信被称为“越后之龙”,信玄则为“甲斐之虎”。在永禄四年(公元1561年)爆发,是五回的川中岛合战中最激烈和悲壮的战争。说到川中岛合战中,很多人想起谦信与信玄的对决那一幅绘画,但实际上,第四回川中岛合战是五次大会战中最激烈,悲壮的一次,且两位在战略和行军调配上,都是平分秋色。以下是第四回川中岛合战的概说。永禄四年六月下旬,谦信从关东退兵归来,与此同时,陆奥会津的芦名盛氏和出羽的大宝寺义增的援军来到越後。在同年八月十六日,谦信命长尾政景为春日山城的留守大将,而谦信亲率一万六千大军向信浓进攻。而另一方面,武田信玄得悉上杉谦信的攻击信浓消息後,率领一万八千大军援助海津城的防备,向北信浓进发。该战的经过是,在同年九月十日,两军在川中岛爆发激战,上杉谦信占领妻女山为本阵,与武田军的海津城对峙,在九月十日早上,上杉谦信率兵渡过千曲川向八幡原与武田军对决。初时,武田军陷入苦战,但是得到武田别动队的支援,在侧翼攻击上杉军,使上杉军陷入劣势,最後往善光寺撤退。此战过後,武田军的大将武田信繁、山本勘助、诸角虎定、初鹿野源五郎、油川信连和三枝守直等的有名武将皆被战死,使武田军元气大伤。上杉谦信在九月十三日,在军中论功行赏,并感谢诸将在是次战役上的奋战,虽然上杉方的亲族在战争中战死,但亦杀退了武田军数千士兵而荣感大胜,在此一生也忘不了有功之将的名誉与忠节,并且赏赐金钱予有功之将。而信玄在十月十一日,在土屋丰前守的感谢下,得到谦信的部份势力范围,武田信玄领有水内郡和田城和长池城的二百多贯的土地,而整合战争中的利益,武田信玄是实质的胜利者。弘治元年逼降信浓木曾谷的木曾义昌,并将女儿许配给他。又陆续让儿子部将继承信浓各豪族的家督,进一步控制信浓各地。
川中岛合战共分五回。而年份分别是:
第一回川中岛合战:天文二十二年(公元1553年)四月至九月,武田军胜利。
第二回川中岛合战:弘治元年(公元1555年)七月至十月,双方平手。
第三回川中岛合战:弘治三年(公元1557年)二月至十月,双方平手。
第四回川中岛合战:永禄四年(公元1561年)九月,双方平手(史上有争议)。
第五回川中岛合战:永禄七年(公元1564年)七月至十月,双方平手。
[b][color=#66cc66][color=#66cccc]武田信玄----啄木鸟の战法:[/color] [/color][/b]
[b][color=#66cc66]
[/color][/b] 啄木鸟の战法”就是模仿啄木鸟“捉虫时敲击树的背面,然后在树的正面等虫出来”而由山本勘助(也有说是马场信房)在川中岛合战中提出的战法。信玄分兵两路,本队8000人,奇袭队13000人,准备次日早晨进攻上杉军营。可惜信玄的对手是有“军神”之称的上杉谦信。啄木鸟の战法被看破,黎明信玄本队受到上杉谦信16000大军的猛攻。山本勘助为负战败之责,突入上杉军,战死。激战直至午前,武田奇袭队赶到,上杉军撤退。(此役武田信繁、诸角虎定战死)但是此后,武田家在扩展版图的过程中多次使用此战术获得成功。得到了“天下第一骑兵队”之称号。(名震天下的“赤备”)。
[b][color=#66cc66]武田家变
[/color][/b]
永禄三年(1560)桶狭间合战后,今川义元战死,继承者今川氏真懦弱无能。第二年第四次川中岛之战,武田氏又损失惨重,信玄逐渐改变战略。嫡男义信由于与信玄存有许多矛盾(如反对进攻内忧外患的今川氏),并在第四次川中岛之战中犯下大错,家中地位不稳。永禄八年(1565)正月,义信谋叛被发现,老师饭富虎昌为保护义信而切腹,义信被幽闭在东光寺。11月,信玄不顾家臣反对让四男胜赖娶了织田信长养女远山氏。两年后武田氏近亲家臣递交对武田信玄的忠信文书,送回义信妻今川氏,与今川家决裂,义信自杀。同年远山氏产子信胜后死去,织田信长为保持姻亲,为长子信忠与信玄女儿松订亲。随后,信玄破关东的上杉属城箕轮城,占据西上野。并以孙子信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四子胜赖(信胜之父)进行辅佐。1564年武田信玄派遣山县昌景联合北飞弹豪族江马氏打败三木氏攻下飞弹,并在隔年以江马氏攻入越中,劝降松仓城主椎名氏,拿下越中新川郡地山城周遭,遂以江马氏嫡子辉盛担任城主。但是后来椎名氏不敌上杉谦信,江马辉盛改投上杉家,使武田信玄的越中战略失利。
[b][color=#66cc66]骏河侵攻
[/color][/b]
永禄十一年(1568)二月,与三河的德川家康密约平分今川领土,12月
击退北条援军,占据骏府城,三国同盟解体。第二年三月德川与北条今川和解,信玄遭到德川氏和北条氏、上杉氏的夹击。信玄从容应对,一面鼓动上杉家臣叛乱牵制上杉军,一面采用军事行动,10月于三增峡大败北条氏政军团(史称三增卡之战),攻入伊豆 相模,一度包围小田原城。元龟2年(1571)骏河国全境压制,至此信玄终于看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以及得到为了上洛而作准备的骏河水军。并开始攻略远江三河地区。与将军足立义昭,越前国的朝仓义景,近江国的浅井长政,本愿寺显如等结成信长包围网,进入与信长敌对状态。10月北条氏康死,其子北条氏政改变战略,甲相联盟再度开起,牵制了上杉势力。
[b][color=#66cc66]上洛之战
[/color][/b]
在结束相模方面的忧患后,元龟三年(1572)织田信长转战各地攻击反对势力,双方渐渐陷于精疲力竭的状态,本愿寺要求信玄打击信长同盟家康的势力。10月3日应与织田信长敌对的将军足利义昭之请,信玄从甲府:踯躅崎馆领起兵三万五千余大军上京,目标直指京都,讨伐织田信长,获取天皇册封以号令天下。大军以山县昌景为先锋,出兵时信玄一度感到不适,为抓住机会,大军继续进发。武田胜赖攻破远江二俣城,山县昌景也陆续攻略东三河诸城。别队秋山信友攻破美浓岩村城。12月22日武田军主力与德川织田联军在三方原交战(史称三方原合战),双方一度胶着,随后织田的援军部队被武田骑马队突破,全军总崩。(据传当时家康在逃命时吓的拉了一裤子屎尿,在逃回滨松城后还叫画师画下自己落魄的样子,这幅画一直挂在家康的居室内,并保存至今)家康虽逃得性命,已无力阻挡武田军。第二年乘胜进军陆续攻破三河诸城。信玄方面虽然越前朝仓氏未按约出兵,但信长方面也没得到上杉的援助,然而在即将展开与信长一决雌雄的大战时,信玄肺痨病突然恶化(传说是脑溢血,一说受重伤传说是武田信玄经常在一个地方听见有人吹笛子,被织田信长知道而派人在那附近用铁炮狙击,武田信玄重伤。不过对于信玄来说这么轻易被敌人摸清楚行踪不太可能。有可能是织田方为了抬高织田信长的说法。)而不得不暂停上京计划,武田军被迫经信浓归阵。
[b][color=#66cc66]信玄之死及武田家的命运
[/color][/b]
攻下野田城后,信玄病情恶化,于三河长筱城休养,行军因而中止。经过一个月左右,信玄的病情没有好转,4月武田军决意返回甲斐。4月12日,信玄在信浓国驹场(今长野县下伊那郡阿智村)病逝,享年53岁,御宿监物书状提及死因肺结核、甲阳军鉴指出死因是胃癌或食道癌。信玄的遗体在信浓国伊那驹场长岳寺火化。戒名法性院机山信玄。信玄的墓地在信玄墓、大泉寺、惠林寺、诹访湖长岳寺、龙云寺、高野山、福田寺、妙心寺等地。次年,即天正元年(1573)4月12日,武田信玄殁于信浓的驹场,时年仅53岁。根据信玄的遗言:余五载前即知此日,特画花押纸七百,余卒三年内,密不发丧,其间公文可用之。他国不知余死,必不敢动。武田氏由信胜继承,信胜元服前以父胜赖摄政。加余遗骸以梏,沉诹访湖。再由信玄之弟信廉充任影武者。天正四年,信玄的遗体才正式下葬于惠林寺,信玄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一生努力和梦想最后成了一场空。据说得知信玄之死,上杉谦信大哭了三天并说失去了一生的对手,决心不再与甲斐作战。武田信玄死后仅两年,其子武田胜赖在长筱合战中惨败于德川织田联军,武田家走向衰落。1582年,在织田和德川的进攻下,武田胜赖与儿子武田信胜在天目山自杀,武田家灭亡。
[b][color=#ff6600][size=5]五、拿破仑[/size][/color][/b]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821971.jpg[/img]
“伟大的人物就像一颗流星,注定要燃烧自己,照亮他所处的时代!”这是拿破仑对伟大人物的注解,也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这个科西嘉小个子,凭着他非凡的军事才华和对法律与秩序的热爱,将整个欧洲掀了个底朝上,他所率领的法国军团不但将欧洲各强国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还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冲的七零八落。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欧洲的最强者,拿破仑皇帝几乎是整个欧洲的君主。
但正如拿破仑预言的那样,当他燃尽了自己的时候,他将失去一切,征俄战争的失败,让他元气大伤,滑铁卢一战则使他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他再也没有能够振作起来,悲惨的死在了流放地――圣赫勒拿岛上!
关于拿破仑的帖子链接:
[url=http://m.paipai.fm/r5888975_u12190365/]http://m.paipai.fm/r5888975_u12190365/[/url]
【拿破仑 ● 波拿巴】
[b][color=#ff6600][size=5]六、罗伯特.李[/size][/color][/b]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848918.jpg[/img]
“可以上错床,绝不可站错队。”这句俗语话糙理不糙,罗伯特.李就是这样一个站错队的将军。当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时候,李成为了南军的指挥官,虽然他一直不肯接受南方政府授予他的上将军衔,仍把联邦政府授予他的上校军衔扛在肩上,但他还是带着南方军团出征了。
尽管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但李出色的军事指挥才华还是弥补了这些不足,他接连打败了北方军队中的数名大将,一度把林肯总统逼入到绝境,使北军一筹莫展。
可军事的成功不能弥补政治上的失败,毕竟废除奴隶制是历史的必然,北方的联邦政府代表的是历史的趋势,所以随着战争的深入,形势发生了逆转,南军越来越困难,也就在这个时候,李被任命为南军总司令。
尽管他一如既往的用各种方法取得胜利,但越来越紧急的形势使他明白,战争的失败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挽回的,最终他做出了一个统帅最难做出的决定――投降。
在历史中凡是投降的统帅总会被人唾弃,但李是一个例外,人们不但没有鄙视他,反而把他当做英雄看待,尤其是在美国南部,人们都把他当做凯旋的英雄。即便是在今天,美国人仍认为李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之一!
[b][color=#cccccc]详细信息[/color][/b]
[b][color=#cccccc][/color][/b]
[b][color=#cccccc][/color][/b]
罗伯特·爱德华·李(Robert Edward Lee 1807年1月19日—1870年10月12日),美国职业军人,为南北战争期间联盟国最出色的将军。他最终以总司令的身份指挥联盟国军队。如同古代的汉尼拔(Hannibal)与二战时期赫赫有名的沙漠之狐埃尔文·隆美尔(Erwin Rommel)一样,其以寡击众以少胜多但最终不敌的情势为他赢得长久的名声。战后,他积极推动重建,在其生命的最后数年成为进步的大学校长。李将军维持着联盟国代表象征及重要教育家的形象至今。
李的家族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悠久和显赫的家族之一。最早踏上美洲土地的李氏家族的成员是托马斯·李(Thomas Lee),其作为俄亥俄公司的创始人,作为传统的英国贵族曾是殖民地最高会议(The governing Council of the colony)的成员和弗杰尼亚州的州长。托马斯·李更是富甲一方,在弗杰尼亚和马里兰拥有多达1万6千英亩的种植园,同时其也是整个殖民地区中拥有最多黑奴的人之一。托马斯死于1750年,生后留下了大批的财富和8个孩子。大儿子菲利普·李继承了这笔庞大的遗产,成为了新的一家之主。
在李出生后不久,李氏家族的命运便出现了转折。亨利·李在一次投资活动中被合伙人诈骗了一大笔巨资,顿时导致了家庭瞬间败落。甚至由于亨利·李无力偿还所欠下的债务而被投入了巴尔帝摩(Baltimore)的监狱之中,独立英雄就这样成了阶下囚。亨利·李后来流亡国外,最后死在了返乡的路上。这给尚在童年的李造成了巨大的阴影,也让他看到了现实的无情与残酷,昔日的英雄竟会落得如此下场,之后的李也渐渐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李的母亲也不得不担负起经营这个负债累累庄园的艰难任务。李从小空有一个名门望族的头衔实际上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小子,家庭收入大都用于还债,剩下仅够维持家里的温饱。
家中的现状同样也造成了李相当早熟的性格,整日以书为伴,很少出门像同龄人那样嬉戏玩乐。到了1825年,他18岁的时候,李顺利地考入了耶鲁大学。然而当李兴奋地收到了耶鲁大学录取书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家中根本无力支付他的学费。虽然,母亲表示哪怕再去借钱也要供他读书,但是李很明白母亲这几年来的劳苦。最终李无奈地向西点军校提出了申请,因为那是唯一既可以让他受到良好高等教育又不用交付学费的地方。西点军校很快就批准了他的申请,之后李也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弗吉尼亚州到了位于纽约州的军校。军校中的李,成功展现了他的杰出才华,他毕业时成绩位居1825届的第二名,同时被授予杰出荣誉学员,得到了讲师的一致赞美。对待同学总是态度谦和虚心,从不以自己的良好成绩去炫耀。与人正直诚实,几乎从不对任何人发脾气。四年后,校方在毕业评价中写道“此生表现杰出卓越,实为我校近年来少有的尖子。据其在校的表现,我们没有发现此生有任何不良的缺点。”毕业后,李被授予少尉军衔,派往了工程兵军团(the Corps of Engineers)。
在内战前夕,当李告别妻子回到德克萨斯的时候,随着北卡罗来纳州的独立,德克萨斯也接着宣布成立共和国。李作为联邦军队的军官随即被赶出了德克萨斯,李只能回到了阿灵顿的家中。此时国内的局势已经变得不可遏制,南方各州都纷纷激烈地要求独立以求得州权,而北方联邦同样是歇斯底里般地不愿让步,甚至有参议员在国会宣称这是一个彻底解决州政府和中央联邦政府权利力之争的大好时机;废奴主义者们也是要求林肯进一步执行他的政策彻底地废除蓄奴制度;南方的议员则批评这是违背林肯自己的选前承诺,因为林肯自己表示过“若他当选总统,他不会终结南方的蓄奴制度的现实状况”。真是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李同样无法远离这一个是非,虽然此时的弗杰尼亚并没有公开宣布独立。
就李个人而言,他是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虽然他是个以杀戮为职业的军人,李终其一生都很为自己作为军人而觉得内疚。对于奴隶制度,他的看法同样如此,基于自己的道德理念,历来反对蓄奴。在他的家乡弗吉尼亚蓄奴是合法的。可是,当后来的北军统帅,战后的美国总统,现在印在50美元钞票上的格兰特将军还没有解放自己家的奴隶时,李将军已经率先解放了自己家族的全部奴隶。按李自己的话来说蓄奴制度是一种“道德和政治上的罪恶”(A moral and political evil),“白人的一项巨大罪恶”(A greater evil to the white)。李对于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关系上的问题,他同样是有着很独特的看法。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美国应该是一个团结的整体,没有什么所谓的北方,南方,西部又或是东部。”
然而当北方联邦政府宣布将动用军队武力镇压南方独立州的时候,弗杰尼亚州当即表示对联邦政府的谴责,州议会宣布弗杰尼亚州脱离联邦加入了南方邦联。而此时李接到了北方联邦政府陆军部和总统林肯亲自发出的任命信,准备晋升他为联邦军准将。在接到信后整整长考了三日,李从来不赞同南方分裂的主张,他热爱由自己的父亲和曾岳父参与建立的合众国。但是,他基于道德立场,同样不赞成北方以武力解决南方的分离要求。在他自己看来他实在无法去和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作战厮杀。4月23日,李拒绝了联邦政府的邀请,接受了南方邦联总统的要求掌管弗吉尼亚州的防务。8月31日,李被晋升为上将,短暂地担任了一个月的南军总司令,该职务后由总统戴维斯兼任,李担任了南军总参谋长。接着开始负责南卡洛拉那州和乔治亚州海岸防线的修筑工作,以防止北军通过海军的优势侵入登陆。到了1862年3月,李回到了南方首都里士满。到了5月,北军总司令麦克艾伦率领着10万大军从华盛顿出发沿着波特马克河南下,在里士满附近的半岛登陆,开始了对里士满的攻略作战。此时的一线指挥官约翰斯顿则是正好受伤(Joseph E.Johnston),李就改组了他的军团以总参谋长身份出任军团长,李将该军团命名为北弗杰尼亚军团。
同时李提拔了两位将军作为他的副手,一个是“石墙”杰克森(“Stonewall”Jackson),另一个则是朗斯特(Gen. Longstreet),这两人日后也就成为李最杰出的左膀右臂。李随后开始对侵入的北军发动一次主动进攻,这也就是所谓的“七日战役”。李以凌厉的攻势猛击麦克艾伦的薄弱右翼,让整个北军指挥系统顿时手足无措,成功瓦解了北军的反击作战。之后,他付出较大的伤亡后(约1万人),成功地将北军赶出了里士满,最后麦克艾伦不得不依靠海军舰炮的掩护仓皇撤退。李又继续挥师北进,在第二次公牛跑战役中又一次击败了北军。此时在李的授意下,“石墙”杰克森突袭北军的哈伯渡口(Harpers Ferry),不仅将其占领而且俘虏了1万2千名北军。此时麦克艾伦被解除了北军波特马克军团司令的职务。
1862年9月17日,北军孤注一掷在安特提姆战役(Antietam)投入大批部队阻击李的节节进逼。北军以绝对的兵力优势投入战斗,李以异常坚强的防御顶住了北军近乎疯狂的进攻。战至下午,李亲自走上火线,鼓舞士气。在一次反突击中,李的右手臂被流弹击伤。在千钧一发之时,他的援军A.P.希尔赶到了战场并投入了战斗,最终李成功地击退了北军。但是其损失太大,之后也再没有继续侵入北方的可能性。李取得了一个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却失去了一个战略上的机会。双方一共有2万8千人倒在了战场上,这一天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李的军团不得不撤回了南方休整结束了他第一次对北方的攻略。
3日凌晨,李命令部队开始对北军右翼发动佯攻,以吸引北军注意力。实际上李认为北军的防御重点仍在其两侧,其弱点就在中央。于是打算一鼓作气猛攻中央阵地彻底消灭北军主力,从而结束这场战争。右翼攻击只是障眼法罢了。不过,米德当时却没有买他的帐反而把左翼的部队调回中央休整,这也不知是米德的无意之举还是有心安排。但无论如何北军中央战线得到了增强。在度过了一个平静的上午后,13时南军开始以170门大炮突然向北军中央阵地发动炮击,约20分钟后北军中央战线的汉考克将军(Gen.Hancock)的180门火炮也开始了回击,双方展开了西半球从没有过的大规模炮战。接近两个小时后,南军火炮估计是出现了炮管过热和弹药缺乏的问题,只得停火。下午15时,南军以朗斯特军的皮吉特师为主力,同时从另外两个卡罗纳拉军里抽调了两个战力较完整的师,组成了1万5千人的中央攻击部队交由朗斯特将军指挥。而皮吉特获得授权指挥这次攻击,历史上被称为“皮吉特冲锋”(Pickett’s Charge)。
当南军士兵们刚一走出树林就遭到了北军炮火的密集打击,他们不得不走上一英里的路去进攻南军阵地。北军把所有火炮从四面八方地砸向在这一大片开阔地行进的南军三个师。南军的损失是可以想象的,士兵如同割草一般地倒在炮火中。南军必须先是冒着远程榴弹炮,接着又是高速加农炮,当终于接近阵地后还要翻越一个长长的栅栏阻挡,最后又遭到了等候多时的北军步兵熗林弹雨的无情打击。皮吉特冲锋只持续了短短的一个小时,然而双方约有1万2千人倒在了血泊中。南军皮吉特师几乎全军覆灭,除了他本人及其参谋人员外,几乎所有校级以上的军官全部战死。三个师共计3名准将,18名上校,31名中校,46名少校阵亡。之后,南军其实也在等待北军的反击,可是米德并没有发起反击。到了晚上7时,北军也没有任何行动,于是李将军决定全军撤退,退回弗杰尼亚。这成为了李一生遭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次战败。战役后,李不停地流着泪,哽咽着对士兵们说道:“It is fault! It is all my fault! My friend! It is my fault!!”(失败了,这是我的错误,我的战友们,这是我的错误!!)
李曾对朗斯特将军这样说道:“你我并不惧怕自己的死亡,你或是我的。然而最为一个指挥官最痛苦和困难的事情就是驱赶着士兵们去献身去死亡。他们并不是为了我们而死。不,阁下,绝对不。我会为此深深地悔恨和忏悔一辈子。”
这次失败是惨痛的,但是却并没有动摇李在南军将士心目中的崇高威望,里士满也拒绝了他自请处分的要求。在之后的战争里,李的军团只剩下了6万人,而他需要面对的是由新任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亲率的12万人的大军压境。格兰特的目标就是邦联首都里士满。李不得不以极端弱势的兵力去和格兰特交战,同时长期的战斗生涯让李的健康急剧恶化,严重的心脏病困扰着他。在荒原战役(Wilderness),斯巴萨维利亚战役(Spotsylvania),诺斯·安娜战役(North Anna)和冷港战役(Cold Harbor)中,李都凭着远弱于对手的兵力和装备,在缺衣少食的情况击败了格兰特,硬是把强大的北军挡在了里士满以外,李使格兰特在这一系列战斗中损失了将近6万人,南军因此牢牢守住了彼得斯堡和里士满一线。这段日子里,李拒绝了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分配给他一切补给品,他总是说“那些受了伤的人比我更需要他们。”
同时李得知了谢尔曼已经攻入了乔治亚洲,以扫荡般的政策荡平了那里后,谢尔曼的部队开始向东北进军展开了对李背后的袭击。此时的李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南方最终日子的到来已经是为时不远。直到这个时候南方邦联总统戴维斯才任命了李为南军武装力量总司令(General-in-chief of all the Confederate armies),然而这已经太迟了。另外,邦联国会通过法案,给于参军黑奴的自由,开始征招黑人入伍。
1865年3月,李主动放弃了里士满,开始向北卡洛拉那移动准备与约翰斯顿将军会合以便对付谢尔曼的大军。然而在半路中,格兰特军团事实上也已经追上了李的北弗杰尼亚军团,几近将其包围。李明白此时的南方早就是大势已去,他向还在与他战斗着的格兰特提出了投降谈判的要求。也有人提出过,号召全体南军部队化整为零深入山区打游击战,就如同当年独立战争时他们的祖辈对付英国人那样。但是,李一口加以回绝,他如此回应“战争是我们这些军人的职业,如果如你们所说,那就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人民,带来的也只会是无休无止地争斗和血腥的屠杀。我虽然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人,但是我的道德不允许我去这么做。如果我的死,可以换取人民和这片土地的安宁,那就让他们把我当作战争罪犯绞死吧。”
最终,李和格兰特在阿托克马斯(Appomattox)的法院会面商讨投降事宜。在此背景下,李和格兰特的会面却是异常感人的,虽然格兰特在此之前从没有说过李的任何“好话”,而且格兰特曾说过他不愿意再听到任何人在他面前说有关李的“无敌”神话,并声称他就是要“抽打”李(Whip Lee),并且他一定能够“抽打”李。但在内心格兰特却是十分敬重李的,这就是所谓的英雄相惜。在和李见面后,虽然当时李一身笔挺的军服而格兰特的军服上满是征尘,但在两人内心,却是正好相反,李是十分痛苦当然格兰特则是十分兴奋的。格兰特看出了李内心的痛苦,甚至不忍心提起“投降”这个话题,在谈判开始后的半个多小时内,格兰特一直在说关于墨西哥作战时的往事,最后还是李主动将话题转到了投降上,格兰特几乎同意了李所提出的所有要求。在得到了格兰特决不会关押迫害一名南军士兵的保证后,李同意在投降协议上签字。最后,李却又补充了一条即允许南军士兵带走军中的战马,当格兰特问及原因的时候,李只说了一句“马上就要春耕了,他们都是农民的儿子,他们需要这些马去劳作。”最后,双方在互相尊重的气氛中签署了协议。李手下2万8千名饥寒交迫的士兵正式投降,也标志着历时将近5年的残酷厮杀终于停止了。
战后,李如同流放一样地到了列克辛顿为南军将士的墓地守灵。而他原来位于阿灵顿的家园已被北军付之一炬,并予没收,之后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就是建在这里。当时有一家保险公司慕名找到李,请他当总经理,李则回答“我对保险事物一无所知。” 来者答道:”我们需要的是您的威望和名声。”李之后微笑道“如果我的名字如此重要,那我就要更加珍惜了。”在谢绝了很多高额收入的工作邀请后,李选择担任了弗杰尼亚华盛顿大学的校长。
“我们就是曾经由于无知和误解,血腥地互相仇杀,而我也是其中的刽子手之一。如今,也唯有教育能给我一个赎罪的机会。”遵照这样的信条,李正式成为了校长。任期内,他在华盛顿大学开创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新闻系和商业系,改善了学校的财政状况,一座座高大的教学楼在校园里崛起。这所大学一度也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学院之一。在教育哲学上,李提出了终生学习的必要性。按他自己话来说就是“一个人的教育一直到他的死去才算是终结。”(The education of a man is never completed untill he died)我最近翻开一部复旦大学编译的《英语世界名言辞典》(ISBN 7-12-00688-2/G-93),其中也收录李的名言了,然而在其头衔的介绍上却是“美国教育家“(U.S.Educator),也许这是编译方的一个错误,但是这也许也未尝不是李自己的夙愿吧?1870年10月12日,由于心脏病突发李倒在自己的校长办公室,送到医院后于黄昏时去世,享年63岁。
李无疑是内战中最为杰出的一名指挥官,同时也是品格最受人推崇和尊敬的将领。战前他曾在各种不同的兵种服过役,这使他在日后的指挥中能够充分地理解和协调各兵种之间的关系和安排。他的战略即为“进攻”二字,哪怕是处于逆境也敢于发动进攻,同时也善于捕捉对方部署上的弱点和漏洞,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对于局势的观察,他也有着特别的敏锐,从不会轻易放过对方露出的蛛丝马迹般的错误。李善于声东击西吸引对方注意力,接着猛然一个出色的运动,打击就落在对方另一侧。当然,李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其中最致命的可能就是他内向的性格所造就的,李极不善于向自己的部下解释他的计划和思想,常常会造成其下属的误解,这在“石墙”杰克森死后更为凸现。盖蒂斯堡战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他这唯一的战败中,他的部下几乎没有一个人很好理解和贯彻他的命令。在整个战争中,李的每一场战役面对着远远多于他兵力的北军作战,尽管他在安特提姆遭到了重大损失,在盖蒂斯堡他也遭受了惨痛的失败,但李的部队从来没有出现过失去秩序地崩溃,他始终都是坚守在他的阵地上直到最后一刻。他所辖的北弗杰尼亚军团也是美国历史最好的一支部队。
相对于李的军事指挥才能,也许他的高尚品格才更让人们如此地怀念他。时至今日,他仍是南方乃至全美国最受崇敬的军人。他的生日都被定为南方各州的法定纪念日。以他命名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遍布各地。每年他的忌日在他墓前都会堆满数以千计的鲜花。在笔者眼中,现在的美国人早已把李看作了一个美国的象征,一种理想的体现。直到在李死后,当时的总统安德鲁·约翰逊也拒绝重新给于他美国的公民权。一百零五年后,美国参议院于1975年7月22日全票通过特别法案恢复了罗伯特·爱德华·李美国公民称号与权利,8月5日福特总统签署了此项法案,当时福特感言道:“李是一个真正的美国英雄,深深地受到了南方和北方的共同尊敬。”
[color=#ff6600][size=5][b]七、埃尔温.隆美尔[/b][/size][/color]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920835.jpg[/img]
如果暂时把战争的正义问题放在一边的话,隆美尔无疑是二战中最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之一,他在兵力、装备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在非洲打出了一片天地,几乎将英国这个老牌非洲殖民国家赶出了非洲大陆,英国人动用了可以动用的一切力量来对付德军的这支偏师。
虽然在阿拉曼败给了蒙哥马利,但隆美尔出色的指挥让德军主力千里大撤退成功,保住了非洲军团的主干。但无论隆美尔的军事才华有多么的卓越,倒行逆师的纳粹德国还是节节败退。面对无力回天的形势,隆美尔产生了怀疑,这时一场未遂的暗杀让希特勒对他产生了怀疑,终于逼迫他服毒自杀。一代军神就这样悲惨的死在了自己主子的手里!
[b][color=#cccccc]详细信息[/color][/b]
埃尔温.隆美尔无疑是最有名的纳粹将领,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对他的褒奖著述甚多,战后,联邦德国用他的名字给战舰街道和兵营命名,美国还拍摄了吹捧他的影片《沙漠之狐》。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构成出入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他被塑造成超脱政治的军事天才人物,几乎忘记他纳粹将领的本质.
[b][color=#66cc66]1891-1933 [/color][/b]
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的海登海姆,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校长,母亲是当地政府官员的女儿。尽管青年隆美尔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是他还是在1910年7月从军,加入伍尔登堡当地的第124步兵团,三个月后,隆美尔升为下士,不久又升为中士。1911年3月被送进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11月毕业。
1912年1月,隆美尔毕业回到驻扎在威卡尔登的第124步兵团训练新兵,并获中尉军衔。在但泽的时候,隆美尔认识并爱上了露西.莫林,于1916年正式结婚,1928年圣诞夜生下隆美尔唯一的一个儿子-曼弗雷德。
1914年3月1日,隆美尔被派到乌尔姆第49野战炮团的一个炮兵连服役。8月,隆美尔回到原来的步兵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9月他的左腿被打伤,为此他荣获了二级铁十字勋章。1915年1月,隆美尔重返第124步兵团,又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1916年后期他被派往东线罗马尼亚作战。1917年5月,隆美尔被召回西线作战。到了8月返回东线,并在那里再次受伤。9月,隆美尔所在的营被调往意大利北部参战。隆美尔率领的部队作战英勇,突破科罗弗拉防线,攻克蒙特山,占领隆格诺恩,这些战绩使隆美尔赢得了德国很少颁发给低级军官的功勋奖章,并被提升为上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隆美尔先是被派往一个军团参谋部任文牍工作。1920年10月1日,隆美尔被派往施登卡德指挥一个步兵团的步熗连,他一直在那里呆到1929年。1929年10月,隆美尔被派往德雷斯顿步兵学院担任教官。在这段时间,隆美尔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作战经验撰写了《步兵进攻》一书,《步兵进攻》于1937年初被出版发行。
[b][color=#66cc66]1933-1940 [/color][/b]
1933年10月,隆美尔军衔升为少校,被委任德国中部戈斯拉一个山地营的指挥官。1935年10月他又被提升为中校并且担任波茨坦陆军学校的教官。1938年二战爆发前夕,他又被调往另一所军事学院任教。1939年9月,隆美尔被任命为少将。
波兰战役期间,隆美尔负责指挥希特勒的警卫部队。德军迅速地消灭了波兰,隆美尔也开始充分认识到坦克部队和闪电战的重要性。波兰战役之后,希特勒问隆美尔需要担任何种职务,隆美尔暗示希望指挥一支装甲师。1940年2月15日,尽管缺乏装甲作战的实战经验,隆美尔还是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第7装甲师隶属于霍斯将军指挥的第15装甲军准备入侵低地之国和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西欧。第7装甲师风驰电掣般的横扫过比利时和法国。5月13日,第7装甲师在激烈的战斗后强渡了默兹河。5月15日,冲过了菲利普维尔。5月21日,隆美尔的部队已经越过了康布雷,勒卡特,抵达了阿拉斯,在这里他们遭遇了英军两个坦克团大约70辆坦克的阻击,其中有一些德军37mm反坦克炮无法击穿的马蒂尔塔II型坦克。正当英军坦克大量杀伤了德军的步兵和反坦克炮的时候,隆美尔命令德军使用88mm高射炮平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月26日,第7装甲师继续前进,并攻占法国最大工业城市之一的利勒,这个行动使法国第1军团一半的部队陷入困境。6月5日,隆美尔命令他的装甲师顺着两座还没有被破坏的铁路桥跨过了索姆河,第7装甲师此时的速度已经是平均每天40-50英里了。6月10日,隆美尔的部队终于在迪埃普附近抵达了英吉利海峡岸边。6月16日清晨,第7装甲师从鲁昂的法军一座桥梁上跨过塞纳河,然后向南疾驰,17日第7装甲师在行进间开始攻击瑟堡,于19日攻占了这座法国重要的深水港口。6月25日,法国战役结束。法国战役期间,第7装甲师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
隆美尔在指挥第7装甲师的时候总喜欢自己跟着侦察部队,他认为对于一个指挥官来说经常走近自己的士兵是很重要的,这种习惯一直被带到了后来的北非战场。隆美尔有时候会故意将上级的命令置之不理,他认识到最高指挥部有时候并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去处理,所以隆美尔经常先执行自己的命令,等做完了再去向上级报告。隆美尔的参谋人员对隆美尔这种行为并不赞同,而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根本找不到他。隆美尔在写给自己妻子露西的信件中称法国战役是一次“闪耀的法国之旅”。
[color=#66cc66][b]1940-1943 [/b][/color]
法国陷落以后,隆美尔继续他的军事生涯。1941年1月他被提升为中将并在2月被召回柏林担任德国非洲军团的司令,2月12日,隆美尔接到命令抵达的黎波里。非洲军团由两个师组成,他们的使命就是支援已经在1940和1941年1月在北非同大不列颠军队战斗的意大利盟友。从40年12月至41年1月,英联邦的军队将他们逐出了埃及,意大利人已经被击退至利比亚境内。
1941年2月14日,隆美尔的先头部队第5轻装甲师部分人员装备在的黎波里上岸。隆美尔意识到意大利人由于被英军击败而士气低落,他会见了意大利的指挥官。2月24日,德国非洲军团首次在的黎波里以东和英军发生小规模战斗,3月31日,非洲军团对布雷加的英军发动了一次成功的进攻。隆美尔使用其在法国成功的闪电战术给了英军狠狠一击。非洲军团继续向东追击撤退中的英军,一直深入昔兰尼加并攻占了班加西。
4月13日,隆美尔的部队向南绕过港口要塞托布鲁克攻克巴迪亚,接着又于4月15日占领了埃及西部边境上第一个城市萨鲁姆。隆美尔的进攻迫使英军及其盟军退守到了托布鲁克要塞内。4月11日到13日,隆美尔第一次尝试攻占托布鲁克,但是失败了。托布鲁克对于整个北非的战线有着重大的战略地位。
隆美尔第二次尝试攻占托布鲁克是在4月30日至5月2日,此时他的敌人和朋友都因为他狡猾的战术而称他为“沙漠之狐”。4月中旬至6月中旬,英军也发动了一些小规模的进攻,但是在德军威力强大的88mm炮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被迫撤回了防御阵地。1941年6月,无论是英军还是德意军队都无力再发动攻势,双方只有加固防御阵地的实力。在德国,宣传机构已经把隆美尔塑造成一个无敌的将军。
[b][color=#66cc66]1943-1944[/color][/b]
1943年3月至7月,隆美尔因严重的病情只能和妻子和儿子在一起度过。7月10日,他被指派为德军在希腊的指挥官,不过很快又被召回柏林。随后隆美尔参与了德军镇压意大利政府倒戈向盟军,大量德军涌入意大利境内并解除了意大利军队的武装。11月初,隆美尔又被委任为意大利的指挥官,很快这个职位被凯塞林将军所取代。11月下旬,隆美尔离开意大利回到德国。
12月初,希特勒正式委派隆美尔视察从北边开始与英国隔海相望的全部海岸防御工事。12月31日,隆美尔被任命为B集团军群的指挥官,这个集团军群的总指挥是陆军元帅伦斯特。隆美尔视察了从荷兰到波尔多沿海岸的防御工事,也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壁垒”。为了阻挡盟军的登陆,隆美尔特别设计了防空降的障碍物,这种东西被称为“隆美尔芦笋”,还有很多在海滩上的障碍物以及大片的地雷带。由于盟军成功的实施了欺骗行动,使得德军在海滩防御重点地区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隆美尔对盟军可能的登陆点判断有误,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一线实施了登陆,数日之后盟军就完全控制住了滩头阵地,并向纵深扩大。
尽管隆美尔在卡昂外围暂时阻挡住了英军的进攻,党卫军第12装甲师摧毁了英军100多辆坦克,但是在盟军绝对优势空军打击下,德军终于顶不住了。当盟军坦克潮水一般涌过德军的防线,隆美尔心中对德国必胜的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他开始怀疑德国是否还有继续战争的必要。1944年7月17日,在一次空袭中隆美尔的座车被击中,隆美尔受了重伤,不得不离开了前线。德国反希特勒的军官们曾经找过隆美尔试图说服他加入他们的阵营,尽管隆美尔对战争失去了希望,但是他却始终没有直接参与反希特勒的活动(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历史学术界的观点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1944年7月20日,德国反希特勒组织策划了一起爆炸试图刺杀希特勒,可惜行动阴差阳错的失败了。这个事件牵连了很多的高级将领和军官,其中也包括隆美尔。8月8日,隆美尔被从法国医院转到他的故乡斯瓦比亚的赫尔林根山庄。8月12日,密谋刺杀希特勒的重要成员戈台勒被捕,从他箱子里搜出来的有关文件上有隆美尔的名字。另外一名参与这个组织的成员霍法克也向希特勒的秘密警察证实隆美尔支持刺杀希特勒的行动。
1944年10月14日,希特勒的第一副官布格道夫向隆美尔转达了希特勒的命令,隆美尔有两种选择,自杀或者被逮捕受审。
[size=5][b][color=#ff6600]八、切.格瓦拉[/color][/b]
[/size]
[img]http://p_w_picpath.xooob.com/20101227/20101227211948335.jpg[/img]
喜欢他的人把他当作偶像,当作心灵的导师;厌恶他的人,把他当作暴徒,当作屠夫。
但不管怎样,切.格瓦拉绝对是一个很另类的悲情英雄,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太值得一提的战役,在政治上也谈不上有太大的作为,但几十年来人们对他的热爱和敬仰却与日俱增,长盛不衰。
如果说格瓦拉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他对自己信仰的热爱和义无反顾了!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他离开了舒适的家庭,和战友一起进行着殊死的斗争;为了完成解放全世界的梦想,他又放弃了高官厚禄,再一次重返艰苦的战场,直到牺牲!
或许切的一生并没有什么太值得称道的政绩和军功,但他为了自由和理想勇于牺牲的精神却为后世许多热血青年顶礼膜拜!
[b][color=#cccccc]详细信息
[/color][/b]
[b][color=#66cc66]人物生平[/color][/b]
[b][color=#66cc66]
[/color][/b] 1928年6月14日,埃内斯托·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市。他是埃内斯托·格瓦拉·林奇和塞莉亚·德拉·塞尔纳-德拉·略萨的长子。
1947-1953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读书。
1950年,在油船厂上当水手,漫游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
1951年月12月-1952年8月偕同阿尔维托·格拉纳多斯温游拉丁美洲各国。游历了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然后由委内瑞拉乘飞机途经美国迈阿密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
1953年3月,大学毕业,第二次漫游拉丁美洲各国。游历了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拿来马,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在危地马拉参加了保卫阿本斯总统政府的斗争,在阿本斯政府被颠覆后移居墨西哥。
1954年-1956年,在墨西哥行医,后又在心脏病学研究兼职。
1955年,遇见菲德尔·卡斯特罗。加入他的革命队伍,参加"格拉玛"号远征的准备工作。
1956年6月-8月,因加入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远征部队被捕,囚禁于墨西哥城监狱。11月25日,作为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的82名起义者中的一员,乘“格拉玛”号游艇从图斯潘河口出发,前往古巴。
12月2日,“格拉玛”号抵达古巴。
1956年-1958年底,参加古巴马埃斯腊山等地的武装斗争,在战斗中两度负伤。
1957年5月27,28日,参加乌维罗之战。6月5日,晋升为少校,被任命为第四纵队司令。
1958年8月21日,奉命率领“西罗·雷东多”第八纵队进军拉斯维利亚斯省,并被任命为拉斯维利亚斯省城乡起义部队总司令。
10月16日,切的纵队抵达埃斯坎布拉伊山。
12月攻打圣克拉拉市。
1959年1月1日,圣克拉拉城获解放。
1月2日,切的纵队进入哈瓦那,占领卡瓦尼亚要塞。
2月9日,总统颁法令宣布切为古巴公民,享有与出生在古巴的人相同的各种权利。
6月2日,同阿来达·马尔奇结婚。
6月12日-9月5日,受古巴政府委派,访问了埃及、苏丹、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日本、摩洛哥、南斯拉夫、西班牙。
10月7日,被任命为土地改革全国委员会工业司司长。
11月,被任命为古巴国家银行行长。
1960年2月5日,出席在哈瓦那举行的苏联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展览会的开幕式,第一次同米高扬见面。
5月,切的《游击战》一书在哈瓦那出版。
10月22日-12月9日,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1月18日-12月1日,访问中国期间,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周恩来总理及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接见。
1961年2月23日,被任命为工业部部长和中央计划委员会委员,不久该委员会也归其领导。
4月17日,雇佣军入侵吉隆滩。切负责指挥驻防比那尔德里奥省的部队。
6月2日,同苏联签订经济协定。
8月,代表古巴出席在乌拉圭埃斯特角举行的泛美社会和经济理事会特别会议。在会上揭露了美国建立"争取进步联盟"的目的。访问了阿根廷和巴西,同弗朗迪西总统和夸德罗斯总统进行了会谈。
1962年3月8日,被任命为全国领导成员,3月12日被任命为革命统一组织书记处书记和经济委员会委员。4月15日,在哈瓦那古巴劳动者工会会议上发言,号召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8月27日-9月3日,率领古巴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继访问莫斯科之后,又访问了捷克斯洛伐克。10月下半月至11月初,负责领导比那尔德里奥省的部队。
1963年5月,由于革命统一组织改组为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切被任命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7月,率领政府代表团赴阿尔及利亚,庆祝该共和国独立一周年。
1964年1月16日,签署古苏技术援助议定书。2月20日-4月13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4月15日-17日,访问法国、阿尔及利亚、捷克斯洛伐克。11月5-19日,率领古巴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周年庆祝活动。12月9日-17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在纽约举行的第十九届联合国大会。12月下旬访问阿尔及利亚。
1965年1月-3月,访问中国、马里、刚果(金)、几内亚、加纳、达荷美、坦桑尼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在阿尔及利亚参加亚非团结组织第二届会议。
2月3日,率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代表团抵达北京,在机场受到了中共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邓小平和北京市市长彭真的热烈欢迎。
2月9日,结束在中国的访问,邓小平和彭真再次亲往机场,为他送行。
3月14日返回哈瓦那。3月15日,向工业部的工作人员报告国外之行的情况,这是他在古巴最后一次公开讲演。
4月1日,给菲德尔·卡斯特罗写了告别信。
10月3日,卡斯特罗在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宣读切·格瓦拉的告别信。
1966年11月7日,到达玻利维亚尼阿卡瓦苏河畔的游击队营地。
1967年,3月22日,以拉蒙为化名的切·格瓦拉领导游击队(玻利维亚民放解放军)开始军事行动。
4月17日,切·格瓦拉的《通过三大洲会议致世界人民的信》在哈瓦那发表。
7月29日,拉丁美洲团结组织成立大会在哈瓦那开幕。会议主席团根据许多代表团的建议,宣告象征性地成立“拉丁美洲国”,并宣布"敬爱的游击队员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少校为我们共同的祖国-拉丁美洲-的荣誉公民"。
10月8日,尤罗山峡战斗中,切·格瓦拉受伤被俘。
10月9日,切·格瓦拉在依格拉村被“突击队”杀害,时年39岁。
1968年6月,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日记》第一版在哈瓦那出版。
[color=#66cc66][b]早年
[/b][/color]
格瓦拉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是这个西班牙和爱尔兰裔家庭的长子。他出生证明上的日期是1928年6月14日,但一些资料认为他实际上出生于5月14日。他的出生证明被故意修改,以掩饰他母亲在结婚时已怀孕的事实。格瓦拉父亲埃内斯托·格瓦拉·林奇的家族已在阿根廷生活了12代,是一个声誉卓著的家族。他的祖先帕特里克·林奇1715年出生于爱尔兰,后经西班牙转辗来到阿根廷,在18世纪末,他已成为了巴拉那河地区的总督。而他母亲塞莉亚·德·拉·塞尔纳·略萨的家族也已在阿根廷生活了7代,同样也是贵族家庭,祖先约瑟·德·拉·塞尔纳曾是西班牙最后一任驻秘鲁总督。格瓦拉的父母于1927年结婚。
格瓦拉父亲在传记《我的儿子,切》中写到:
“5月(注:1930年)的一个早晨,寒风呼啸,我的妻子带着我们的小埃内斯托去游泳。中午时分,我去俱乐部找他们,准备和他们一起去吃午饭,这时我发现,孩子穿着一身湿漉漉的游泳衣,已经冻得直打哆嗦。塞莉亚却还一个劲地在游泳。她不是个有经验的母亲,根本没有意识到现在已是冬天,天气变化对这样一个脆弱的孩子来说,该有多危险。”
从此格瓦拉便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受这个有着一定左翼思想的上层家庭(尤其是作为阿根廷共产党员的姨父母)的影响,格瓦拉从小便对政治的十分热衷。虽然患有哮喘,但格瓦拉十分热爱体育运动。1948年,他进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53年3月顺利完成了学业。
[b][color=#66cc66]游历[/color][/b]
[color=#66cc66]
[color=#000000]当他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格瓦拉时常利用假期在拉丁美洲周游。1950年1、2月暑假时,他游历了阿根廷北部的12个省,走过了约4000多公里的路程。1951年,他在自己的好友药剂师阿尔贝托·格拉纳多(西班牙语:Alberto Granado)的建议下,决定休学1年环游整个南美洲。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一辆1939年产的Norton摩托车。他们于1951年12月29日出发,决定的线路为: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到达委内瑞拉。在路途的中间他们的摩托车坏掉了。格瓦拉还在秘鲁的一个麻风病人村作了几个月的义工。[/color]
[b] [/b][color=#000000]在这次旅行中,格瓦拉开始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贫穷与苦难,他的国际主义思想也在这次旅行中渐渐定型,他开始认为拉美各个独立的国家其实是一个拥有共同的文化和经济利益的整体,倘若革命则需要国际合作。离家8个月后,1952年9月,格瓦拉乘飞机回到了阿根廷,全家人都去机场迎接他。在他此时的一篇日记中他写到:
“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
格瓦拉在这次旅行中所写的日记后来被成册出版,并依此2004年好莱坞拍摄了电影《摩托日记》。格瓦拉开始拼命复习,在1953年6月1日,他医学院正式毕业。他本可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可是,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格瓦拉。
[/color][b][color=#66cc66]踏上危地马拉[/color]
[/b][color=#66cc66]
[color=#000000] 由于贝隆政府当时在阿根廷的的独裁统治,担心儿子被征用做军医的母亲让格瓦拉逃离阿根廷。1953年7月7日,格瓦拉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拉美之旅。在玻利维亚经历了一次革命之后,格瓦拉从厄瓜多尔前往危地马拉。途经哥斯达黎加时,这个当时拉美唯一的民主国家深深打动了格瓦拉。[/color][color=#000000] [/color]
[b] [/b][color=#000000] 1953年12月24日,格瓦拉到达了危地马拉。当时危地马拉正处于年轻的左翼总统阿本兹(Arbenz)的领导下,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土地改革,矛头直指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危地马拉他也得到了他知名的绰号“切”(Che),“Che”是一个西班牙语的感叹词,在阿根廷和南美的一些地区被广泛使用,是人打招呼和表示惊讶的常用语,类似于汉语中的“喂”、“喔”等。
1954年3月28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洪都拉斯成立了一支由危地马拉军官阿玛斯领导的雇佣军,阿本兹政权很快被推翻,阿玛斯成为危地马拉总统,开始对左翼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几个月之内约9000人被捕或被杀害。从此,格瓦拉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认为共产主义是解决目前拉美种种困难的唯一途径。随后,他前往墨西哥避难,并在此遇见了菲德尔·卡斯特罗。[/color][b]
[color=#66cc66]古巴革命[/color]
[/b][color=#66cc66][/color][/color][/color]
[color=#66cc66][color=#66cc66][color=#66cc66][/color][/color][/color]
[color=#66cc66][color=#66cc66][color=#66cc66][color=#000000] 1955年,格瓦拉同卡斯特罗在墨西哥城相遇,当时卡斯特罗兄弟正为重返古巴进行武装斗争并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而进行准备。格瓦拉迅速加入了卡斯特罗组织的名为“七二六运动”(以一次失败的革命:蒙卡达事件的日期命名)的军事组织。1956年11月25日,“七二六运动”的82名战士挤在“格拉玛号”(Granma)小游艇上,从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Veracruz)的图克斯潘(Tuxpan)出发,驶向古巴。[/color][/color][/color][b] [/b][/color]
[b] [/b][color=#000000]1956年12月2日,比计划推迟了两天,他们在古巴南部的奥连特省的一片沼泽地登陆,遭到巴蒂斯塔的军队的袭击,只有12人在这次袭击中幸存。格瓦拉,作为军队的医生,在一次战斗中,当面前一个是药箱,另一个是子弹箱时,他扛起了子弹箱。从这一刻开始,格瓦拉彻底从医生转变为了一名战士。
剩余的游击队战士,在马埃斯特腊山中安顿下来,并使革命队伍逐渐壮大,得到了一些农民及工人的支持。在战斗中,格瓦拉的超人的勇气及毅力、出色的战斗技巧和对敌人的冷酷无情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包括卡斯特罗的赏识。他很快成为了卡斯特罗最得力和信赖的助手。到1958年初游击队员约有280人,在经历了一系列战斗之后,到12月27日,革命军拥有了8000平方公里土地和50万人民。1959年1月2日,革命军成功占领古巴首都哈瓦那,巴蒂斯塔出逃。这段经历,被格瓦拉写入了自己1963年出版的《古巴革命战争的回忆》(西班牙语:Pasajes de la Guerra Revolucionaria)中。
[/color][b][color=#66cc66]成为政府高官[/color]
[/b][color=#66cc66]
[color=#000000] 战争结束后,古巴新政府成立,格瓦拉被授予“古巴公民”的身份。1959年5月22日,格瓦拉同自己的第一任秘鲁裔妻子伊尔达·加德亚(Hilda Gadea)离婚,他们唯一的女儿由格瓦拉抚养。6月,格瓦拉同参与了古巴革命且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阿莱伊达·马奇(Aleida March)结婚,之后他们共育有4个子女。
[/color]
[b] [/b][color=#000000]首先,格瓦拉被任命为卡瓦尼亚堡军事监狱的检察长,负责清除巴蒂斯塔时代的战犯(主要是政客和警察),一些资料认为格瓦拉处死了156人,但一般认为,人数可能高达600。1959年10月,并不懂经济学的格瓦拉被任命为国家银行总裁,开始对古巴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企业收归国有,并实行了土地改革。1961年,格瓦拉又被任命为工业部长。
格瓦拉帮助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古巴遭到美国经济封锁后,格瓦拉与苏联签定了贸易协定。在这段时间内,他也因为其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而逐渐闻名于西方。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他是1962年赴莫斯科谈判的古巴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并最终签署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计划。格瓦拉认为,安置苏联的导弹将捍卫古巴独立,使古巴免于遭受美国的侵略。
1964年12月,格瓦拉代表古巴出席联合国第19次大会,之后相继访问了阿尔及利亚、刚果(金)等8个非洲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当1965年3月14日回到古巴后,他与卡斯特罗在诸如对苏关系、援助第三世界革命等问题上的分歧日趋严重。不久他辞去了自己的职务,4月1日他乘飞机离开了古巴,前往刚果。
在古巴担任高官期间,格瓦拉抵制官僚主义,生活节俭,并且拒绝给自己增加薪水。他从没上过夜总会,没有看过电影,也没去过海滩。一次在苏联一位官员家里做客时,当那位官员拿出极昂贵的瓷器餐具来招待格瓦拉时,格瓦拉对主人说:“真是讽刺,我这个土包子怎么配使用这么高级的餐具?”同时格瓦拉周末还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比如在甘蔗地或工厂里劳动。
[/color][b][color=#66cc66]出走刚果[/color]
[/b][color=#66cc66]
[color=#000000] 1965年4月23日,格瓦拉从坦桑尼亚穿越坦噶尼喀湖,前往刚果。一些资料指出,在之前他同卡斯特罗的一次秘密会谈中,格瓦拉说服了卡斯特罗支持这次行动。在最初他得到了当时刚果游击队领导人洛朗-德西雷·卡比拉(Laurent-Désiré Kabila)的协助,但不久格瓦拉拒绝了他的帮助,认为其是完全无意义的,并写到:“没有什么能让我相信他是一个现在的人”。[/color][b] [/b]
[b] [/b][color=#000000]格瓦拉向刚果起义军队传授游击战术,他的计划是利用刚果坦噶尼喀湖西岸的解放区作为基地,训练刚果及周边国家的革命武装。此时格瓦拉已经37岁,而且并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经验(他的哮喘使他免于在阿根廷服兵役),他的战斗经验大都来自古巴革命。
与刚果政府军一道的美国中情局人员,此时正全程监控格瓦拉部队的对外通信,以便于在格瓦拉的游击队来袭前能先发制人、截断其补给线。格瓦拉在此役所期许的是能够向当地的辛巴人灌输古巴共产革命思想及游击战术,将他们训练成一批骁勇善战的游击队。事后格瓦拉在他的《刚果日记》里回忆,当地人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愚笨、漫无纪律、内部纷争不休是导致这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同年,在非洲丛林吃足了7个月的苦头之后,病弱的格瓦拉沮丧地与他剩存的古巴战友离开刚果(有6个伙伴没能活著离开)。格瓦拉一度考虑将受伤士兵送回古巴,自己留在刚果丛林里战到最后一刻,用生命为革命竖立典范。不过,在几次徘徊后,格瓦拉经不住同志们的苦苦哀求,同他们一起离开了刚果。
离开刚果的格瓦拉并没有因此回到他熟悉古巴。在卡斯特罗公布的格瓦拉道别信里,格瓦拉宣称他将切断与古巴的一切联系,投身于世界其他角落的革命运动。为此,格瓦拉深觉在道义上他不应回古巴。接下来的六个月里,格瓦拉极其低调的游走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布拉格以及东德。这段时期,格瓦拉除了记载他在刚果的经过外,还开始起草两本书,准备对经济学及哲学加以论述。在卡斯特罗获悉格瓦拉的下落后,极力要求他的老同志回到古巴。格瓦拉则明确的声明,除非是为了在拉丁美洲国家进行革命活动,因地利之便,他会在绝对机密的情况下回到古巴进行筹备工作外,他将不再踏上这片土地。
[/color][b][color=#66cc66]来到玻利维亚[/color]
[/b][color=#66cc66]
[color=#000000] 1966年至1967年间 ,格瓦拉开始在玻利维亚带领游击队员进行革命活动。 当地的玻利维亚共产主义者把密林地区移交给格瓦拉用作训练区域。格瓦拉及其古巴伴随亦编改了一些游击队员军队方式。格瓦拉的第50号游击队员名为Ejército de Liberación Nacional de Bolivia(玻利维亚全国解放军ELN),有着精良装备及早期在险峻山区Camiri 与玻利维亚正规军作战的经验,然而在9月,军队却设法想消灭第二个游击队小组,杀害其中一个领导。
[/color][b] [/b][color=#000000]玻利维亚总统René Barrientos得知他的存在后,扬言要杀死格瓦拉。他下令玻利维亚军队四处搜寻格瓦拉和他的追随者。希望挑起革命的格瓦拉对玻利维亚的错误判断令他后来惨败。他准备只是应付国家军政府及其一支训练和装备皆极差的军队但却没有在意玻利维亚身后的美国。
当美国政府得知他的革命活动地点后,很快便派出了CIA人员进入玻利维亚援助反革命。因为美国的援助,玻利维亚军队由美国陆军特种部队顾问训练,当中更包括了一支以应付密林战而组织的别动队。而格瓦拉在游击当中却得不到地方分离分子及玻利维亚共产党的预期协助。这时,用来与古巴联络的两台短波发射机损坏令他无法寄发消息到哈瓦那,游击队员用来给从哈瓦那发出的短波解码的录音机亦在渡河中亦丢失了,这令格瓦拉完全地被隔离。由于美国对玻利维亚政府的军事援助和缺乏盟友,令格瓦拉的形势显得十分不妙。
另外,CIA帮助反对卡斯特罗政权的古巴流放分子设立了审讯室拷打那些被认为协助格瓦拉的玻利维亚人。为搜寻格瓦拉的支持者,几乎有300,000人因而受到政治迫害。
[/color][b][color=#66cc66]受难[/color]
[/b][color=#66cc66]
[/color][b] [/b][color=#000000]1967年10月在玻利维亚La Higuera,格瓦拉游击队中的一个逃兵向玻利维亚特种部队透露了格瓦拉游击队的营地。10月8日,当格瓦拉在La Higuera附近带领巡逻,特种部队包围了营地并且捉住了他。他在他的腿受伤后投降。关于他被擒时的情景分别有几个版本,有说法在冲突期间,有几个士兵想接近他,他便喊道:“不要射击!我是切格瓦拉,我活著对您来说比死更有价值”。另一说法是他被捕获时身份仍然不为人所知。他在捕获之时佩带著一只刚收到的礼物劳力士手表。当Barrientos知道他被擒才马上命令处死他。格瓦拉被囚在一个破落的校舍一夜后,第二天下午他便在他的手被绑在板上的情况下被一个抽签抽到了短秸秆的玻利维亚陆军中士熗毙了。一些人认为那个中士是向格瓦拉的面和喉头开熗。广泛受认同的是,他开熗射格瓦拉的双腿以令他的面孔完整以便证明身份,并假装是作战的创伤以隐瞒他被熗毙。处死他的是政府军的一位中士(这个中士后来2007年在古巴用医疗福利系统治疗了白内障)。他喝了一点酒壮胆后进入房间,坐在椅子上的格瓦拉站了起来。中士命令他坐下,切格瓦拉却说说:“我知道你要在这里杀我。开熗吧!懦夫,你要杀死的,是一个男人!”中士有些生气,直接举起熗打向格瓦拉的胸膛。另一个版本是在行刑前刽子手颤抖着不敢开熗,切格瓦拉平静地对他说:“开熗吧,胆小鬼,你只是要杀死一个人而已。”他的尸体被直升机送到了一个地方医院和展示予传媒。那时被拍摄照片成为了一个传奇,当地修女认为他的样子很像耶稣。在一名军医切断了他的双手之后,玻利维亚的陆军将校将格瓦拉的尸首转运去一个秘密地方,并拒绝透露他的遗骸是否已被埋没或火化。
玻利维亚搜捕格瓦拉的中央情报局特工头子Félix Rodríguez在听说格瓦
拉捕获的消息后将消息经由在南美各国CIA 驻地然后才传回至CIA 在弗吉尼亚州Langley的总部,将他的死讯公布天下这做法,最主要的目的便是令游击队放弃幻想。在处决后, Rodríguez还取了格瓦拉的Rolex手表和几样私人物品,在往后日子里经常骄傲地展示在记者面前。
切格瓦拉在10月9日1:10 PM被处死的校舍在La Higuera,游击队员被拘捕并审问有关一位年轻法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作家,卡斯特罗的亲密朋友雷吉·德布雷(Régis Debray)。在1967年4月,政府势力捉了Debray,并且指责他与游击队合作。德布雷声称他只是记者, 并且透露那Che(切格瓦拉)早期神奇消失的几年是带领游击队。玻利维亚在10月上旬开始对德布雷的审判,在当时成为了一个国际事件。当局在10月11日正式报告了格瓦拉在10月9 日被杀。10月15日卡斯特罗宣告古巴全国哀悼三天。切格瓦拉之死被认为大力鼓舞了当时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思想遍及至拉丁美洲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
[/color]
[/color][b] [/b][/color][b] [/b][/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昭昭木暮在2011-01-20 13:2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