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
[size=2][color=#ff0000]概述[/color] [/size]
[color=#ff0000][/color]
[size=2]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帝国陆军以及保卫中国 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立下赫赫战功。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姆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
[color=#ff0000]组建背景[/color] [/size]
[color=#ff0000][/color]
[size=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於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著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color=#ff0000]历史人物[/color] [/size]
[size=2] [/size]
[table=100%][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57] [/size][/td][td][size=2]史迪威
[/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58] [/size][/td][td][size=2]孙立人[/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59] [/size][/td][td][size=2]戴安澜[/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60] [/size][/td][td][size=2]杜聿明[/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61] [/size][/td][td][size=2]齐学启[/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62] [/size][/td][td][size=2]罗卓英[/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63] [/size][/td][td][size=2]陈纳德[/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64] [/size][/td][td][size=2]陈香梅[/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65] [/size][/td][td][size=2]卫立煌[/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66] [/size][/td][td][size=2]斯利姆[/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67] [/size][/td][td][size=2]廖耀湘[/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68] [/size][/td][td][size=2]郑洞国[/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69] [/size][/td][td][size=2]潘裕昆[/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70] [/size][/td][td][size=2]叶佩高[/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71] [/size][/td][td][size=2]黄杰[/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72] [/size][/td][td][size=2]阙汉骞[/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73] [/size][/td][td][size=2]李鸿[/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74] [/size][/td][td][size=2]刘放吾[/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75] [/size][/td][td][size=2]李弥[/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76] [/size][/td][td][size=2]陈明仁[/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77] [/size][/td][td][size=2]宋希濂[/size][/td][td][size=2][/size][/td][td][size=2][/size][/td][/tr][/table]
[size=2][color=#ff0000]历史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同古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同古是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译作东吁或者东瓜,人口11万。同古距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城北还有一座永克冈军用机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著名的同古大战就在这里拉开序幕。
1942年1月日军攻占仰光,1942年3月19日,在200师师长戴安澜领导下,发动了同古战役,蒋介石的计划是以200师不惜代价死守同古争取时间,掩护远征军主力向同古一带集结。而主力第5军迟迟末集结,造成200师牺牲很大。由于盟军相互之间缺乏协作,造成日军包围200师,孤军无援情况下,200师主动撤出同古。
根据战后日本防卫厅公布的档案材料,将当时作战双方的武器装备作一比较:
日军第55师团:
兵员:20259人;150毫米野战炮:36门;迫击炮200门;坦克装甲车:40辆;空中支援:3个航空中队。
中国远征军第200师:
兵员:11000人;75毫米野战炮:20门;迫击炮:100门;坦克车3辆(其余留在腊戍);空中支援:无
第5军入缅的先头部队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是一支机械化装备的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勋的部队,先行入缅,士气高昂。军运卡车身上,贴满了用中、缅两国文字书写的标语:“中国军队为保卫缅甸人民而来!”“加强中英军事合作!”“缅甸是中国最好的邻邦!”“驱逐倭寇,扬威异域!”“为国争光,不胜不还!”
1942年3月7日200师日夜兼程,到达战斗第一线同古。同古南距仰光250公里,北距曼德勒320公里,是仰曼铁路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西北还有克永冈(开道)机场,是日军“必须迅速占领”之地。而我方则认为,它与西线普罗美和东线毛奇互相呼应,构成阻止日军北犯的屏障。尤其是3月8日,仰光失陷后,同古争夺战,就显得更为重要。
驻守在同古一带的英缅第1师土气极为低落,既不了解敌情,又未作迎战准备,只准备安全后撤,保存实力。3月18日,日军向同古推进,英军同时撤往普罗美。从19日起,日军第55师团第112联队向同古发起攻击,第143联队于20日投入战斗。受日军解放缅甸、大东亚共荣思想蒙蔽的缅甸独立义勇军也随同日军进攻同古。28日,自仰光登陆的日军56师团一个搜索联队400余人赶至同古增援。双方激战12天之久,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开战以来未曾遇到过的猛烈抵抗。
由于西线英军始终没有采取积极行动配合,加上英方延误,中国远征军后续部队未能按预订计划及时运送到同古前线,增援的廖耀湘新22师被堵截在城外,日军56师团亦在赶来增援,200师苦战12天,伤亡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面对增援后4倍于己的敌人,困守孤城,形势危急。
杜聿明认为,“在此形势下,我军既不能集中主力与敌决战,以解同古之围,而旷日持久,仰光登陆之敌势必参加同古战斗,坐使第200师被敌歼灭。如此,则我远征军将被敌人各个击破,有全军覆没之虞。因此,我决心令第200师于29日晚突围,以保全我军战力,准备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与敌决战。”于是第200师在戴安澜指挥下安全突围,连一个伤兵也未丢失。
同古战役是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斗。而且在仰光失陷的不利形势下,同兵力、装备都占优势,并拥有制空权的敌军苦战12天。台湾官方战史《抗日战史》记载200师伤亡:骑兵连64死10伤,炮兵连81死10伤,工兵连62死,598团537死132伤,599团474死46伤,600团687死240伤,伤亡共计约2500,估计歼敌5000余人(日本防卫厅《缅甸作战》中记载其55师团整个前期缅甸作战共阵亡702人,伤者不详,此战随同日军进攻的缅甸独立义勇军参战及伤亡数字不详)。同古作战掩护了英军撤退,为远征军的后续部队赢得了时间。最后第200师全师安全转移,日军也承认,同古战斗中,200师十分英勇,战斗意志十分旺盛,尤其是担任撤退收容任务的部队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同古战役对于日军来说则是第一次缅甸战役中最艰苦的一战。
历时12天的同古大战终于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而告结束。日本人占领一座空城,中国军则退守100英里外的彬文那。战斗尚未结束,中日双方都迫不及待在各自首都发布战报,都称自己取得重大胜利。双方舆论为此沸沸扬扬,国民情绪跟着振奋鼓舞。事实上该战役双方损失基本相等,日本人付出重大代价攻占一座废墟,中国人虽然后撤100英里,却阻滞了敌人攻势,因此公正的结论应当是:双方都取得了应有的胜利和遭到了不应有的失败。
同古之役初步矫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军队的歧视和偏见。它在军事上取得的意义不大,但却改善了盟军以及对手日本人对中国军人的重新认识。
《戴安澜列传》载:“……敌酋东条英机在日本议会上承认,同古之役为旅顺攻城以来从未有过之苦仗。”
《印度快报》:“韦维乐爵士:‘我原以为中国人不能做什么……现在看来他们确实能够做点什么’。”
史迪威:“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殆以戴安澜将安为第一人。”
史迪威:“……中国战场失败的责任不应归咎士兵。不是士兵怕死,而是军官无能,不是军队没有士气,而是统帅没有信心。”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仁安羌大捷[/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仁安羌大捷,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同时更是一个奇迹。因为新38师113团在劣势情况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数倍于我军的敌人,救出十倍于我军的友军,这十足表现出中国军人作战精神的英勇与坚强。
当时缅甸整个战斗形势,就盟军方面来说:左翼为国军第6军,当面之敌为敌第18师团;正面为国军第5军,当面之敌为敌第33师团。新38师在曼德勒,无形中有东西策应的任务。
4月14日,由于英军第1师防守马圭(Megwe)吃紧,危及盟军右翼。新38师的112团和113团先后奉命开往纳特曼克(Natmauk)与巧克柏当(Kyaukpadaung)两地布防,负责支援英军的掩护正面国军的侧背,曼德勒卫戍的任务,只留下114团的两个营担任。114团第1营留在腊戍担任飞机场的警戒任务。
为攻占缅甸重要的产油区及发电基地仁安羌,日军33师团作出周密计划,其第213联队及师团配属部队从正面进攻马圭,215联队佯攻掩护214联队绕到英军后方,占领仁安羌油田镇区,切断英军归路。将英军第1师和战车营的1部,包围在仁安羌北面一带地区。并用一个大队的兵力飞快占据拼墙河(Pinchong R.)北岸渡口附近,阻截英军的增援,当时在拼墙河北岸和敌作战的英军,不过只是少数步兵和装甲旅战车山炮的一部分,自身已难保,无力分兵去救援在南岸被围的部队。
4月17日,在马圭北撤的英军第1师主力及第七装甲旅被阻截在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危急万分,英军统帅斯利姆将军听说中国军队赶到巧克柏当后一到113团驻地,便签下手令,让刘放吾团长立即驰援英军。
刘团长接到斯利姆命令后随即请示孙立人师长,孙师长再上报重庆参谋本部,经过一个半小时协调后同意前往救援英军。113团在团长刘放吾带领下由英军汽车输送,在17日的黄昏时分,到达拼墙河北岸部署与日军作战。17日当晚就展开了猛烈的战斗。18日拂晓起,战斗更烈,孙立人将军亲自从曼德勒赶往飘贝指挥部请命指挥再赶往仁安羌前线。由于担心负责具体指挥部署的团长刘放吾会出现前日受命时的迟疑,斯利姆起初心有犹豫,刘放吾立即带其前往营部、连部视察部署,炮火隆隆中刘团长镇定自若,露齿而笑。斯利姆在回忆录《Defeat into victory》一书中说到:“只有优秀及精明干练的军人,才能在熗林弹雨中面无惧色。”遂放心其部署安排。
正午12时,拼墙河北岸敌军肃清,英方催请我军立刻渡河攻击,当时我军兵力太少,而且南岸地形暴露,敌军又是居高临下,我军站在仰攻的地位,如果攻势稍一顿挫,敌人可能立即窥破我军实力,这样一来,不但不能达成解救英军的任务,并且可能把113团陷入危险境地。
因此,孙将军决心暂时停止进击,令113团在黄昏以前用尽各种方法把当前的敌情和地形侦察清楚,再利用夜间去周密布署,准备在第二天拂晓进行攻击。
英军第1军团长斯利姆将军(Lt-Gen.W.J.Slim)对于孙将军这样计出万全的筹划,虽然表示十分钦佩,但怎样才能使他的被围部队立刻解救出来,却是他更焦急的一个问题,因为他接到被围的第1师长斯高特将军(Maj-Gen.scott)的告急无线电话,报告被围官兵已经断绝了两天的水粮,无法继续维持下去,若是今天再不能解围,便有瓦解的可能。所以斯利姆将军要求孙将军无论如何要立即渡河攻击援救,不能等到明天。后来孙将军一再的解释利害,并且请他打电话通知斯高特师长务须再忍耐一天。
19日,东方鱼肚白色还没有出现,攻击便开始了,破晓时,左翼部队将敌军第一线阵地完全攻占,战斗转进到山地里,敌军不顾一切猛烈反扑,113团已得的阵地,三失三得。在敌军优势兵力的压迫下,我军必须要处处防备敌人侦知我军实力,所以用种种方法,设置疑兵,虚张声势,又用小部队进行扰乱突击,更教敌人无从判断我军的虚实,主攻部队利用山炮,轻重迫击炮及轻重机关熗的掩护,反复肉搏冲杀,第3营长张琦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弟兄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壮烈地倒了下去,含着眼泪,前仆后继地拼死冲杀上去,一直冲上了油田,山凹里,油田边,都积起了一堆一堆的尸丘,这一场火网中夹着白刃肉搏的大战,从午前4时继续到午后3时,日军终于被击溃。
下午五时,熗炮声渐渐地稀远,敌人显然是在加速往后撤退。我军首先将被俘的英军、美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解救出险,并将夺回被敌人抢去的英方辎重汽车100多辆,交还英方。接着英军第1师的步兵、骑兵、炮兵、战车部队等7千余人和1千多头马匹都在我军的安全掩护下,从左翼向拼墙河北岸退出,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一路对着我们的官兵、个个都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更有许多军官压制不住感激的热情,抱着我们的军官跳了起来,友情的高扬已经到达了顶点。
日军防卫厅《缅甸作战》记载19日下午荒木部队(213联队)及师团直属部队陆续赶至,原田部队(215联队)于20日凌晨赶到仁安羌,此时日军的兵力增至三个联队合计约1万3千余人,33师团主力集结于仁安羌,但其围歼英军及赶在油田区被破坏之前占领的作战任务均告失败。因连日追赶天气酷热及缺水,日军也疲惫不堪暂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两军在仁安羌以南形成对峙。
孙立人师长本欲调112、114团前来仁安羌反击日军,20日晚斯利姆派上尉罗宾逊通知当前紧急情况,即令取消战斗将部队撤到巧克伯当。此时日军亦随时伺机反扑,如此一来我军孤军滞后形势非常严峻,孙师长果断令增援赶至的112团在仁安羌油田和拼墙河两岸设伏掩护疲惫的113团撤退至巧克柏当布防,部队遂逐步撤离仁安羌安全转进至巧克柏当。
仁安羌大捷据二档档案战报记载113团将士共解救英缅第1师7000余人,英军俘虏及美传教士、随军记者等500余人突围。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新38师缅甸之战概述”及“仁安羌战役战斗伤亡统计表”两份档案上记载毙敌700余人,我113团阵亡兵员204人(长官15人、士兵189人)、伤318人(长官24人、士兵294人),生死不明20人,伤亡总计500多人。据军委会参谋团团长林蔚战后上报电文和重庆《大公报》1942年4月21日报导记载“此役日军伤亡五百余,我军仅伤亡百余”。《缅甸作战》记载其33师团自赴缅作战以来(1942年3月初至6月10日)共计阵亡730人,未计伤员。另据日军判断,英军在此次战斗中四个车载步兵营、一个坦克营、两个炮兵营遭受毁灭性打击。
仁安羌大捷后,英军逐步向印度转移,新38师由仁安羌转移到巧克柏当附近,掩护英军撤退。仁安羌的捷报,惊动英伦三岛,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同盟国的赞誉。孙立人将军后来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国会勋章”,在颁发颂词中写道:“中国孙立人中将,于1942年缅甸战役,在艰苦环境中,建立辉煌战绩,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的指挥歼灭强敌,解救英军第1师之围,免被歼灭,后复掩护盟军转移,于千辛万苦之中,转战经月,从容殿后,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英皇乔治六世授予“丰功勋章”、中国政府奖给“四等云麾勋章”各一枚。团长刘放吾获得“六等云麾勋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 各一枚并记大功两次,此战阵亡的113团第三营营长张琦亦被盟军追赠“银星勋章”一枚。副师长齐学启、参谋长何均衡等和各营营长分别获得嘉奖。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92年4月访问美国时,特向当年率团具体指挥部署解救英军、定居在美国的93岁的刘放吾团长致以亲切慰问,感谢他50年前在仁安羌战役中,拯救英军的功绩。
仁安羌大捷,在军事上来说是一个奇迹,国军是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有优高的判断能力,有超人的战术眼光,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仁安羌大捷一是自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军队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经典战斗,作与盟军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鼓舞了在艰苦条件下抵御日本侵略的国人信心;二是证明凶悍的日军不是不可战胜,在训练有素装备齐整的前提下中国军人战斗力甚至强于日军,并成为远征军第一期入缅为数不多的亮点之战;三是成功解救英军得到英国人尊重使中国军队撤到印度后受到礼遇,扭转以前盟军对中国军队的偏见,为其后在蓝姆伽开设训练营训练部队提供不少潜在方便。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时装备主要为美方提供,给养则由英方供给,为日后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四是解救出的这支英缅第1师得以保存有生力量参与了两年后的英帕尔-科希马会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一雪前耻。英帕尔会战的结果则直接关系到驻印军缅北反击的成败,由于同期日军在国内战场发动规模空前的1号作战(即豫湘桂大会战),国内战场一度极其严峻,正是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西、缅北战场的全面胜利稳住了后方战况并打通援华交通命脉,使得我们的民族渡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时期,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胡康河谷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日军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企图在第5飞行师协同下,以第18、第56师团防守缅北、滇西,另以3个师团攻占印度英帕尔,控制阿萨姆邦,切断同盟军向缅北进攻的交通线,以图打破其盟军反攻。
担任主攻任务的是中国驻印军,下辖孙立人指挥的新38师和廖耀湘指挥新22师,兵力近3.5万人。配属英军温盖特部队、第36师各一部和美军第5307部队、第10航空队一部。当面之敌是田中新一中将指挥的日军第18师团,下辖第114、55、56联队,共有兵力3.2万人。该师团是日军的一支王牌部队,以凶顽闻名,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1938年,它又南下在广东大鹏湾登陆,攻占广州。1939年在广西钦州登陆,投入进攻南宁的作战。1940年,它被调往南洋地区专门进行丛林作战的特别训练。于1941年占越南、进泰国、横扫马来亚。翌年2月,它在新加坡创造了以3万多人迫使8.5万英军缴熗投降的奇迹,随后又投入缅甸作战。长期的热带丛林作战经验,使其获得了“丛林作战之王”的美称。原任师团长牟四口廉也已升任缅甸方面军第15军司令官,现任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任日军大本营作战部部长,是个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指挥官。
胡康河谷,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它位于缅甸最北方,由达罗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组成,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当地人将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统称“野人山”。中国驻印军对胡康河谷太熟悉了,前年中国远征军败退时,闯入这块禁区,损失惨重,遗尸无数。新38师在野人山中见到的是遍地第5军将士的白骨,常常是一堆白骨围着熗架而坐。
1943年10月24日,新38师第112团开始攻击前进,39日即占领新平洋。
新38师112团进入胡康河谷,开始胡康河谷战役,在拉家苏,于邦,临干一线展开。日军第18师团发现中国军队入缅后,立即调整部署,以114联队守密支那,以第55联队第56联队向前线增援,师团指挥部亦向前开进。而中国军队方面因史迪威参谋长柏特纳研判日军兵力有误,以为还是如野人山一般的小股日军,故只有112团一团兵力,没有重炮,连团属迫炮连亦未被允可前往。日军遂集中55联队主力于中路于邦,反将112团于11月22日包围。此后一个月,112团靠砍巴蕉树藤取水和美国运输机的空中补给,和整整1个联队的日军对峙50日。日军第55联队伤亡近千人,占尽兵力火力优势竟始终未能攻克2个营的中国军阵地。
112团发现当面日军兵力后,即报孙立人。孙即欲率兵增援,波特纳不同意,认为补给困难,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孙同史迪威同飞往战场上空观察后,史迪威即同意孙意见。孙立人率师主力增援,急行军20多日穿过野人山,赶到胡康河谷,114团第1、2营用于于邦方向。12月24日上午9时,新38师向于邦发起全线进攻。炮兵部队进行了1个小时的炮火急袭后,向日军发起了攻击。12月29日,经过6天的激战,新38师全部夺占了于邦的日军阵地。击毙55联队队长藤井小五郎大佐以下约一千余人。
1944年1月,日军第55、56联队退守胡康河谷内的达罗至太白加一线。新编第1军兵分两路向南进击。左路为孙立人指挥的新编第38师,从于邦地区出发,向太白加攻击;右路为廖耀湘指挥的新编第22师,从新平洋出发,向达罗攻击。到了1月中旬,左路的新38师已夺占日军各外围阵地,开始攻击太白加的前沿。右路的新22师也渡过了塔奈河,进至达罗北面附近的百贼河。1月28日晨拂晓,从新平洋起飞的美军飞机开始对达罗日军阵地实施猛烈轰炸。8时左右,新22师战车营的坦克纵队撕裂敌人的防线,然后掩护占领敌人工事和阵地,肃清各个死角,占领敌人工事和阵地。1月31日,一队坦克冒着敌人炮火快速冲进了达罗镇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将日军师团参谋长濑尾少将及数十名军官碾成了肉泥。
左路新38师也于1月31日,向太白加发起总攻,美军第10航空队出动了30余架飞机,轮番实施空中打击,日军不得不突围后撤。2月1日,新38师占领太白加。达罗——太白加战斗的胜利,使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境内退进了站稳了脚跟,开辟了向纵深地区进攻的道路。
日军第18师团自达罗、太白加一线后撤后,改变防御部署,将第55、56联队成梯次配置,分别占据胡康河谷中心地带的孟关和瓦鲁班地区,两地前后相距约12公里,18师团放开正面,意图引诱中国军队进攻工事坚固,地势险要的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孟关,而以主力从右翼包抄进攻孟关的中国军队侧背,一举歼灭。驻印军方面作战计划,是以训练完成的新22师配属军重炮团和战车营攻击孟关,以新38师112团和113团掩护22师左侧背。
战斗开始后,新38师即在大比河南岸截住日军的迂回部队,而新22师在孟关苦战一周,伤亡惨重,寸步难进。孙立人得知新22师困境后,果断决定留112团在大比河和日军相持,分出113团迂回抄击孟关背后的日军要点瓦鲁班。113团于3月5日抵达瓦鲁班,将其包围后发起攻击。3月1日,美军第5307部队突击队抵达瓦鲁班东北面地区,随即向日军发起攻击,并占领其侧后南北河渡口。
日军发觉其后方被截断后,除留少数部队在孟关正面抵抗外,集中全力向瓦鲁班发起反击。美军第5307部队突击队在已迂回至此的新38师113团支援下,与日军展开激战。被中国军队切断后路的报告当日传到孟关,日军军心大乱,新22师乘势发起攻击,战车营一举突破日军防线,3月4日,新22师攻克孟关,继续发展进攻,日军被包围在瓦鲁班周围的狭小地段。
3月8日中午,新38师第113团、战车第1营和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向瓦鲁班发起攻击。9日占瓦鲁班,歼灭日军第18师一部,胡康河谷战事胜利结束。 [/size]
[size=2] [/size]
[size=2][attachment=11336378] [/size]
[size=2] [/size]
[size=2][attachment=11336379]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孟拱河谷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1944年3月14日,驻印军乘胜攻击孟拱河谷。孟拱河谷,从西向东,是卡盟(加迈),孟拱,密支那三大要点。史迪威的作战计划,是以新38师和新22师攻击卡盟,将日军主力吸引到孟拱以西,再从空中突袭日军后方的密支那。
驻印军首先要打开孟拱河谷的大门,即长20英里的布杰班山天险。新22师从正面佯攻,新38师113团从左翼翻越险峻的库芒山脉迂回抄向布杰班山后路。112团1营则在113团更外侧施行更深远的迂回。新38师在此前已多次以侧翼迂回赢得胜利,田中新一已接受教训。然库芒山脉奇险无比,田中认为无论如何大部队无法翻越之。113团以无比坚韧之毅力历14日终于迂回成功,28日占拉班,切断日军退路。29日和新22师两面夹击,只用一天就占领了布杰班山天险,歼灭日军近6000人。
4月初,驻印军向孟拱河谷两路并进,新22师配属坦克营由拉班地区向加迈攻进。月底,新22师进至英开塘遭日军第18师一部顽抗,战至5月4日方突破其防御阵地,向加迈突进;新38师沿塔奈河南进向瓦兰地区进攻。战至5月下旬击溃第18师主力和56师一部,攻占瓦兰地区各据点。
随后,新38师第114团向孟拱进攻,另2个团向加迈迂回。日军见驻印军势不可挡,即飞调原防守密支那的114联队主力和56师团146联队一部,增援加迈的刚补充完的55和56联队。
史迪威即以新30师之88团,50师之150团和美军梅利尔特种团远程偷袭密支那。5月17日,150团突袭攻占密支那机场,盟军立刻从空中运补重武器,粮弹和增援部队新30师之89团。5月19日,盟军向密支那发起攻击。然盟军过于谨慎,投入过多兵力警戒掩护,攻击兵力过少,只150团一团,无力攻克密支那。
以后日军援兵源源赶到,盟军虽亦以空运增兵,但战机已失,突袭变成了强攻。密支那奇袭未能达成作战目标,对战局影响甚大,因5月底即将开始连绵数月的雨季,其间空运甚为困难,而密支那一万多盟军补给全靠空运。非常危险,急需正面我军攻取加迈和孟拱,以打通到密支那的地面路线。
孙立人决心再用迂回敌后战术达成此一作战目的。5月21日,112团奉孙立人命令背负4天干粮和1个基数弹药插向卡盟背后的西通。112团隐蔽地穿越日军多层警戒线,于5月25日赶到南高江东岸。南高江原水流甚缓,但连日大雨后江面宽达千米且水流湍急。112团以急造器材连夜偷渡,于26日凌晨突然攻击西通,日军惊惶失措,还以为是伞兵天降,到27日,112团已经完全肃清西通和周围地区的日军第12辎重联队,炮兵第21大队1中队,和警备队共二个中队。共击毙日军900余人,缴获155重炮4门,满载械弹汽车75台,骡马500余匹,粮弹仓库15座。
28日,112团继续向南北两面发展,攻占加迈东北支遵,击毙日军200余人,占领粮弹仓库20多座,日军在孟拱河谷的粮弹辎重大部份落入112团手中。29日,日军为挽救危局,以18师团之114联队从加迈方向,第2师团之第4联队和53师团151联队从孟拱方向,配以重炮战车南北夹击112团。112团两面作战,寸步不让,一直坚持到6月14日113团从加迈方向攻到,南面日军也退保孟拱,是役共击毙日军2700人,日军3个新锐联队全被打残。
112团迂回西通,切断加迈日军18师团后路后,孙立人抓住战机,以113团向加迈猛进,加迈日军18师团各部因后路被112团切断,粮弹俱绝,虽欲死守亦无可能。113团于6月9日攻克加迈。在113团攻击加迈同时,114团向孟拱实施大纵深穿插,沿路冲垮日军阻击,于20日肃清孟拱外围要点。21日,原从孟拱往援密支那的53炮兵联队回援孟拱,在城郊被114团伏击击溃,联队长高见量太郎被击毙。
22日,114团在大雨中发起对孟拱的攻击,官兵在没过大腿的泥水中奋勇向前,孟拱日军18师团、53师团、第2师团各部都是新38师手下败将,全无战意,到25日,114团攻克筑有坚固工事的孟拱,田中新一从地道狼狈逃走。
至此,我军已歼灭孟拱河谷日军主力,密支那城外的盟军亦无须再两面作战和全依赖空运补充,仅剩密支那尚待攻克。日军从卡萨以53师团128联队和补充完的53炮兵联队向密支那增援,于密支那以南被113团和114团伏击,激战3天,大部被歼灭。从此密支那日军再无援可期。新38师在孟拱河谷战役中歼灭日军18师团全部,及53师团、第2师团、第56师团各一部,共击毙日军12000余人,自身伤亡尚不到千人。
孟拱河谷及密支那战役结束后,驻印军乘雨季进行休整。新1军扩编成两个军。孙立人新1军下辖李鸿新38师,唐守治新30师。廖耀湘新6军下辖李涛新22师,潘裕昆第50师,龙天武第14师。日本为解救30万缅甸方面军的危局,于同年6月在中国战场发动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中国军队精锐大部用于缅甸战场,由于指挥有误,国内战局不断恶化。同年底新6军新22师和第14师空运回国增援,第50师留缅编入新1军。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密支那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孟拱河谷地势险要,南北走向的南高江将河谷劈为两半。谷内的加迈和孟拱两大重镇隔江对峙,攻守相望,互为犄角。史迪威与中国将领们商讨后,作出了一项大胆的作战部署:以新22师向加迈攻击前进;新38师沿加迈左侧向孟拱迂回;另以美军加拉哈德突击队和刚刚赶到前线的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组成中美联合突击队,绕道北侧的崇山峻岭,插向敌后的战略要点密支那。将日军在密支那、孟拱、加迈一线分割包围,予以歼灭。
1944年4月24日,新22师和新38师向各自目标攻击前进。28日,中美联合突击队秘密由胡康河谷的大克里向密支那进发。5月14日,史迪威终于收到了中美联合突击队发出的信号,他们距密支那还有48小时的路程。两天后,这支部队隐蔽地接近了密支那外围。密支那为缅北重镇,交通便利,地势险要。3月上旬日军第18师团在得到第56师团一部增援后,以一个联队主力守卫密支那,以另一部在瑞里、雷邦对孟拱方向警戒。
5月17日清晨,美军出动大批飞机对密支那进行了长时间的轰炸。上午10点,中美联合突击队向密支那以西约1公里的飞机场发动猛攻。日军对突如其来的中美部队茫然失措,仓皇抵抗。中美联军经过4小时的战斗,完全肃清了机场上的敌人,向指挥部发出著名的信号“威尼斯商人”。下午,满载着武器、弹药、给养和增援部队的运输机和滑翔机,在密支那机场降落。第二天上午,史迪威带领12名战地记者飞抵密支那。随即,“盟军奇袭占领密支那”的新闻迅速传向各同盟国。自以为是的英国人曾断言中美部队无法占领密支那,当丘吉尔得知中美军队突然占领密支那机场后,马上责问英东南亚战区司令蒙巴顿“他们是怎样漂亮地在密支那从天而降的,对此你有何解释?”
密支那的初步胜利,切断了孟拱、加迈之敌的后勤补给线,大大鼓舞了新22师和新38师对日军的正面进攻。5月底,新38师将瓦兰之敌团团包围,主力迅速向孟拱方向急进。6月1日。新22师攻克马兰高地,立即向加迈发展进攻。16日,新22师占领加迈,歼敌大部,日第18师团团长田中新一率3000余残兵,在第53师团主力的接应下仓皇南逃。6月25日,新38师攻克孟拱,歼敌1600余人。
但是,夺取密支那城区的战斗却进行得十分艰苦。由于情报失误中美联合突击队占领密支那机场后误以为日本守军仅有300余人,指挥官梅里尔准将仅派出150团两个营对日军进攻,失去最好的进攻机会,日军急忙调派部队向密支那增援,使该地日军从3000多人迅速增加到5000多人。史迪威连续向密支那空运了第14师的第41、42团、新30师的第89、90团、第50师的149团。各部队不断向日军发动猛攻。但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固抵抗。
缅北的雨季影响飞机的降落,运载中国军队的美国滑翔机常被日军击中,从机舱流出的鲜血染红了机场的树叶和草丛。中国军队只能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第150团曾一度攻占密支那火车站,却在日军的反攻中失守。
沿着泥泞的道路,中国军队一天的强攻,还不足以将战线前推200米。有时白天夺下的阵地,又被日军晚上从坑道发动的突袭夺回。雨水和洪水使密支那的低地变成沼泽,沼泽变成汪洋。战士大量减员,战斗呈胶着状态。史迪威将军也无可奈何。
7月以后,孟拱、加迈之敌已被歼灭,密支那成为一座孤城。但是,日军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按照“死守密支那”的命令,依然负隅顽抗,作困兽之斗。中美联军调整了部署,以第50师、新30师和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从三面围攻密支那。
7月7日,在抗日战争爆发7周年的纪念日,身处密支那前线的郑洞国、孙立人等将领向中国军队下达总攻令。借着美军轰炸机和新式火箭炮的掩护,中国军队再度夺下密支那火车站,并与美军一起,形成对市区的三面包围之势。日军阵地遭到毁灭性破坏,战壕里积满了雨水,日本兵浸泡在齐腰深的水中,拼死抵抗。
7月18日,中、美军队转入密支那街区巷战,逐巷、逐屋搜索前进,并于8月1日攻下密支那市区的7条主要街道,日军被压缩到城北的最后阵地。当天下午,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少将招募“决战敢死队”,官兵纷纷报名,连司令部的传令兵、军械兵、伙夫都要求获得以死报国的机会。8月1日深夜,由104人组成的中国“敢死队” ,在当地华侨的带领下,冒雨绕到日军背后。次日凌晨,“敢死队”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日军腹背受敌,意志终于崩溃,除死伤于阵地的日军外,其他残兵惶恐地逃出战壕,仅4、500人用竹筏及泅水渡过伊洛瓦底江,向八莫方向溃退。日军在密支那的最高指挥官水上源藏被逼到江边的一棵大树下拔熗自杀。此役,共击毙日军2000余人,俘70余人,我中美联军伤亡及因战生病人员共计6千多名,其中阵亡1244名(美军272中国军队972名)战士。经过80天的艰苦激战,中国驻印度军队无数士兵的宝贵生命,换来了整个亚洲战场具有战略转折性意义的胜利。
密支那的克复,标志着盟军缅北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缅甸战场的主动权从此转入盟军手中。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两条被阻断的运输线——中印公路同滇缅公路的连通指日可待,危险的“驼峰航线”从此载入史册,空军可以从东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线飞往昆明和重庆;中国西南战略形势根本改观,抗日大后方真正有了稳定感;而日军对缅甸的占领已屈指可数,其在亚洲大陆的全面进攻,也从此演变成节节防御,最后彻底崩溃。 此次会战(孟拱河谷与密支那战役),给日军王牌第18师团等部以毁灭性打击,歼灭日军2万多人,中国远征军一雪两年前兵败缅甸的耻辱。廖耀湘在胜利后,立即至电蒋介石,兴奋地谈到“此次敌重武器及军用车辆遗失之巨,人员死伤疾病转于沟壑者之众,狼狈溃散惨状,有甚于两年前国军野人山之转进。追昔睹今,因此痛雪前耻,官兵大奋。”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强渡怒江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强渡怒江战役,是1944年5月至7月,在中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怒江战役是中美联合作战的产物,由美军提供渡江工具、对日军阵地实施全天候轰炸,美军炮兵部队火力支持以及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全部的作战补给。
中国远征军为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命第11集团军对龙陵、芒市的日军第56师团发动攻击。5月初,第71军(配属新编第39师)及第2军主力分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一线渡江。
5月11晚,集结在怒江东岸的两万余中国远征军,在怒江150公里正面12个渡口乘坐橡皮艇强渡怒江。第11集团军主力仍在怒江东岸防守,担任策应的各加强团则分别由各渡口渡过怒江,向指定目标游击牵制。第76师加强团在平达街与日军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日军以驮马百余各载尸体两具向西北逃窜,沿途鲜血淋漓,绵延5公里。以后远征军逐次包围了平达,以掩护担任进攻主力的第20集团军侧背安全。
5月11日至25日,远征军渡过怒江并冲上高黎贡山,完成了渡江攻击战的第一阶段预定的目标。在渡江行动中由于江雾的掩护因而极为顺利,渡江的惟一损失,仅17名后援人员触礁倾覆。远征军渡江后西岸民众自发协助杀敌。渡江作战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对日寇的大反攻。美陆军部长史汀生称:“滇西远征军怒江出击,是东南亚过去一周内盟军作战的重要新闻。”远征军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与日军多处发生激烈而规模不大的战斗,重庆方面鉴于中国驻印军已开始攻击密支那,敌难于短期内调动大量部队增援滇西,遂令远征军全部转入攻击渡江作战。第20集团军所辖第53军、第54军、预备第2师为右翼攻击军,攻击目标仍指向腾冲。第11集团军所辖第2军、第6军、第71军为左翼攻击军,向龙陵、芒市方向实施战役突击。
第71军第28师主力于6月4日攻克腊猛向松山进攻,因日军工事坚固,久攻不下,沿毕(寨渡)龙(陵)大道南侧向龙陵突进,10日进抵龙陵近郊。日军据守城垣及外围据点,顽强抵抗,战斗激烈。15日,第28师获得少量补充后,再度开展攻势,连克日军外围据点。残余日军仍据守城内外据点顽抗。
此时,日军约1500余人由腾冲向龙陵增援。第71军第87师在龙陵以北地区予以阻击。该师右翼为日军击破,侧背受到威胁。同时芒市方面的日军约600人亦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一部激战于马桥附近。至18日,日军集中龙陵的兵力约5000余人,从21日开始向第7l军各师进行反扑。
第2军渡江后,以第76师攻平戛,其余部队向象达前进,并以一部向龙陵挺进。第71军获得第76师一部增援后,战局并未好转。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于6月初逐次渡江,其荣誉第1师加入第71军对龙陵之攻击,战局遂告稳定。28日,第7l军展开攻击,至7月7日,予日军以严重打击。日军向龙陵城郊撤退并形成对峙。
一个曾亲眼目睹怒江战役的美国人,亦在描述中国军人之勇敢作战精神的报道中写道:“在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敌军碉堡的自杀性冲锋中……绝大部分伤亡皆产生于企图冲过或更准确地说是爬过机关熗火力网的封锁地带。作为一种纯粹的勇敢的显示来说,进攻是壮烈动人的……一些排长被打死在距敌人熗眼的一两米距离内,一些优秀的连长、营长在亲自带队作战中死去或受伤……”
强渡怒江战役为中日战争晚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云南怒江与缅甸边境,起始时间为1944年5月。攻击部队为驻昆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一方面军总部直辖部队司令卫立煌率领的中国国军53军(军长周福成)与54军(军长方天)共两万余人,守军则是日军第56师团及53师团。
该战役,强渡怒江的中国军队成功的于缅甸北边建立桥头堡,56及53师团日军则在反攻无力下于7月中旬退守中缅边境之外的龙陵松山,中国军队消耗巨大,日军56师团主力21000人则几乎全灭。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松山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横断山脉的南麓,怒江的西岸,耸立着一座海拔2690米的险峰——松山。它像一头巨大的恐怖怪兽扼守着滇缅公路的要冲,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并且因为战略地位重要又被军事家称为滇缅路上的“直布罗陀”。令20世纪40年代中国军人咬牙切齿的是:一支精锐的日军部队盘踞其上,并用了一年的时间修建了极为复杂的永久性工事,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据点。从而牢牢控制着怒江战场的主动权。
这支精锐的日军是56师团下属的拉孟(松山)守备队,是一支步炮混成部队。指挥官为炮兵出身的金光惠次朗少佐。兵员共计1400名,配备有100毫米重炮群、山炮、战车、高射机熗等强大的组合火力。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守备队是日军中的尖子,在缅甸方面军一年一度的军事项目比赛中,他们一直保持步熗射击、火炮射击、负重攀登的三项第一;尤其是敌酋金光少佐,以冷静顽强闻名军中,他曾在南昌战役中,亲自指挥一门野炮抵近射击,致使中国第29军中将军长陈安宝阵亡……
有意思的是,这个凶悍的敌酋,在松山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竟也被中国军队的一发炮弹炸成碎片,真是报应!
这支日军守卫在松山(日本人称为拉孟要塞)各个高地——腊孟寨、大垭口、阴登山、滚龙坡以及主峰子高地——大小不一的地堡群里,这些地堡修得诡诈坚固,堡与堡之间通道相连,战车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此外地堡里还有庞大的军火仓库以及几十名妓女的军中妓院。但最重要的,是其坚固程度不可思议。
工事全部完工后,日本缅甸方面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第15军新任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和第56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都曾亲往视察,现场观看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当试验结果表明数颗五百磅的重型炸弹直接命中竟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时,几个日军首脑狂喜不已,河边正三中将随后在写给南方军总司令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猛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
显然,当时要拿下松山,必然是一场军事领域中难度极大的攻坚战,不付出罕见的代价不行。这注定了松山将要书写现代军事史上惨烈的一笔!
松山——滇缅大动脉上的毒瘤!而中国军队不得不把这个毒瘤切除!
于是,一场地狱般的血战在松山拉开了帷幕。李弥将军率领第8军将士和其他部队将要在这里谱写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壮歌……
71军喋血无功:
1944年6月4日,30架美军战机以猛烈地轰炸开始了松山大血战的前奏。当松山戴上烟雾弥漫的罩头时,71军新28师(配属有第6军新39师一部117团)官兵从山脚开始了仰攻。中将指挥官钟彬亲随督战。该军另外两个主力师(87、88师配属新28师的84团)和第6军的新39师的主力则绕过松山进攻龙陵县城,以切断龙陵之敌对松山进行增援。
身着土黄色军服的士兵密密麻麻顺着山谷和山坡朝山颠猫腰进攻,他们认为剩下的日军不会太难对付。因为根据情报,山上的守军只有3、400人,火炮5门,机熗10来挺,经过美军轰炸机充分地“照顾”,只要一鼓作气冲上主峰子高地,青天白日旗就可飘扬在松山之巅。
500米、400米、300米,日军沉默着,200米,日军依旧沉默,快接进山顶的时候,仿佛卷起了狂飙,机熗、小炮、掷弹筒从隐蔽的地堡中喷出火舌,形成交叉火网,地雷、手榴弹的烟柱此起彼落,爆炸声响成一片,中国士兵顿时像被割草一样倒下,土黄色的尸体滚满山坡。主攻团1营只退回一排人,营指挥官全牺牲在山头。而这一切仅仅发生在15分钟之内。
钟军长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下令进行猛烈地的炮轰,然后更大规模的进攻又开始了。
然而,第2次进攻依然是第1次进攻的翻版,仍以失败告终。接下来第3次、第4次进攻……次次均告失败,钟军长头一次遇上了这样的劲敌,简直打红了眼。接下来的数天他组织各级军官层层督战,各团各营轮番进攻,仗打的异常惨烈,在日军的火网下,士兵伤亡严重,有时白天打下一座山头,夜晚又被日军夺去,山麓到处躺着新28师士兵的尸体。
章法单一的重复进攻,导致士兵面对无法躲避的死亡产生了恐惧与绝望,于是开始出现了逃兵,他们有的躲进山林,有的趁夜暗泅水而逃,在半个月的时间里,进攻部队已伤亡3000多人,还有不少的士兵逃亡,于是部队攻势锋芒顿萎。一时陷入了无计可施的境地。
血战至6月底,伤亡惨重的国军终于攻入了腊孟寨,击毙日军百余人。同时扫清了松山的外围阵地,将日军压缩于松山主阵地。至此,钟军长才获悉实情:松山日军守备队共有兵力1400多人,而不是先前估计的3、400人;同时拥有100毫米榴弹炮8门,山炮4门,机熗百余挺,战车数辆。吃惊不小的钟军长一面火速上报军情。一面指挥新28师继续对松山钳制攻击,松山前线出现僵持状态。
战场整体态势:
其实一开始怒江战役的主攻方向并不是松山,而是腾冲(就是考虑到松山险峻难攻)。远征军司令部的意图是将中国军队分为左右两翼,左侧松山、龙陵由一个军佯攻,目的是分散和牵制敌人;右翼腾冲由20集团军主攻,11集团军担任增援。
主攻腾冲的战役是5月10日打响的,令人遗憾是:由于情报的泄露,日军洞悉了中国军队的部署,便将其精锐部队56师团主力全部集中在腾冲高黎贡山一线,利用险要地形频频反击,致使中国军队屡屡受挫,伤亡惨重。于此同时,远征军增援部队在深山沟里进退维谷,炮火无法施展,飞机也无法进行有效轰炸,而日军却占据山头,居高临下地用远程火力大量杀伤中国军队,开战头一周,中国军队就伤亡逾万,更糟糕的是,6月雨季将至,一旦江水陡涨,背水作战的中国军队的攻势必将自行瓦解。
在怒江的战场上,中日军队的数量比约为10:1,中国军队20万人,日军不足3万人(据大东亚战争全史载,约2万1千人)。如果20万中国军队不能击败当面之日军,则盟国的的战略物资无法通过陆路运进中国抗日战场,而仅靠代价高昂的“驼峰”空运,犹如杯水车薪,将会大大延长中国战场对日作战的进程。从而对整个亚州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这是中美英战略家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夺取怒江战役的全胜,打通滇缅线必需越快越好。
远征军代司令卫立煌是国民党的“五虎上将”,安微合肥人氏,出身贫寒。他没有上过黄埔军校,非蒋介石的嫡系,但半辈子在征战中度过。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五虎上将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他得悉日军掌握了中国军队的作战部署,便连夜召集20集团军司令霍揆彰和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紧急商讨对策。在取得一致意见后,由参谋部迅速变更原来的计划,他亲自带着新计划直飞重庆面见蒋介石。蒋问:阵前变更部署,关系重大,谁能负责?卫答:如果失败,愿受军法处置。
新方案很快得到美军顾问团的赞同,美方表示,将出动更多的飞机予以支援。
按照新的方案,调动部队的命令于5月25日下达。第20集团军继续猛烈攻击以迷惑敌人,第11集团军所属的3个军则沿怒江东岸秘密运动。所有部队车辆均在夜间闭灯行军,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瞒过了日本人的耳目。等后来的“芒市一号“侦听到对岸通讯信号陡增引起了警觉,但已晚了一步。从这点看,卫立煌用兵是高超的。
接下来就是前面描述过的71军新28师的作战状况——血战多日进展甚微。
战场危机:
由于右翼战线的日军松山佑三师团长发现中国军队已经转移兵力,突然对松山、龙陵发起大规模进攻之后。经过短暂的思考,就火速率师团主力5个大队驰援松山、龙陵;留下不足1个联队固守腾冲,与此同时,命令日军第29联队、第119联队之一部向龙陵进发,打算合击并消灭龙陵城外的两个属于71军的中国师,然后在松山将中国远征军的左翼击败,最后返回腾冲围歼中国军的右翼,实现怒江大捷的战略构想。
即将拿下龙陵县城的71军两个师,其实已经攻入了城内,正在跟守军激战,再有两天即可占领全城。但就在这关键时刻,日本人援军杀来,只好急忙退出城外,沿公路线的山头掘壕固守。苦撑着跟日本人打起了消耗战和阵地战。卫立煌意识到战局的严重,于是给71军的两名师长下了死命令,战至一兵一卒,不许后退半步,否则军法从事!由于松山日军据点的火力牢牢地控制着滇缅公路,中国军队的粮食弹药均靠人力畜力经由山间小路运抵松山和龙陵前线,因此前线的供应发生了危机,
危机的根源是季节,6月中旬,雨季来临,山洪暴发,道路泥泞,民夫骡马均无法通过山间小路,飞机也无法空投。前线大军顿时失去了供应,那些在战壕泥浆中日夜听凭大雨浇泼的士兵们饥肠辘辘,苦不堪言。到最后竟然满山遍野去寻找野菜充饥。更惨的是伤兵,没有食品,没有药物,又无法运往后方,很多重伤员只好听其自然死亡,惨叫声,咒骂声充耳不绝,战场的悲惨凄苦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高层指挥人员明白:如果暴雨再持续十天半月,全线的崩溃不可避免!
好在苍天有眼,雨季里的第一场暴雨只下了一星期便出现了几日好天气。长长的民夫和骡马队宛如巨蟒行进在山间小道上。大批美军机群也迅速飞临前线阵地空投,前线4个师几乎崩溃的局面得到了缓解。最高指挥部的人们长长吁了一口气。危机过去了!
由于合击龙陵的日军顽强的进攻,71军的两个师随时有被吃掉的危险。卫立煌急令后备力量第2、第8军渡江增援。第2军和正在进攻松山的71军的新28师以及第6军的新39师绕道小路增援龙陵;而第8军接替28师专门攻打松山。中国远征军的20万大军就这样全部投入了战场。
此时,战场错综复杂:左翼松山龙陵,三个半中国军与日军增援部队展开了激战,阵地犬牙交错,熗炮昼夜不停,双方不断地在战场上拉锯;右翼腾冲,20集团军的6个师围攻日军148联队,日军顽强抵抗,寸步不让,一时也厮杀得难解难分。
对于中日双方的军队来说,这时取胜的关键是什么?答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夺取和守住松山!
如果日本人守住松山,雨季里实际上被分割成三大块的中国军队,将因为这个“毒瘤”阻碍着后勤保障,因而始终存在被各个击破而导致全线崩溃的危险;
若中国军队攻下松山,则满盘皆活,三处战场连成一片,与此同时,大动脉畅通无阻——滇缅公路将源源不断地为中国远征军提供后续部队与物资,日本缅甸方面军将面临失败的结局!
松山,成了怒江战场夺取胜利的关键,松山,成了中日军队拼死争夺的焦点。就在这殊死搏斗的关键时刻,一个抗战的优秀军人——李弥闪亮登场了!
被鲜血浸泡的松山:
李弥,字炳仁,云南省莲山县人,黄埔四期毕业生。20年戎马生涯身经百战,以显赫的战绩成为国民党军队公认的名将,时任第8军副军长。军长何绍周(何应钦的侄子)深知李弥的军事才干,每有战事,便把指挥权慷慨交付,对战斗进程从不随便干涉,这次松山攻坚战,同样如此。
1944年7月5日,第8军在炮火准备之后,麾下荣1师、82师、103师从四个方向轮番进攻松山。李弥用望远镜观战。
由于腊孟以上的大垭口、阴登山、滚龙坡、子高地等处的山势更为陡峭,大雨中泥泞的山坡犹如泼了油一般,数以万计的中国士兵手脚并用地朝山头攀登,同时还要躲避上面日军从地堡中射出的交叉火力,战斗对于中国军队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结果无须预料,如同71军,一次次被日军的火力赶下了山。这一切李弥看在眼里,却一时想不出克敌良策。
一连数日,第8军没有丝毫战果,却已伤亡了600余人。李弥命令各师暂时中止攻击。
次夜,奉李弥之命,荣1师3团约两个连的精锐乘夜悄悄摸上了松山主峰子高地,试图来个斩首行动,捣毁日军的指挥部,不料立足未稳即陷入日军的火力埋伏圈,是夜熗炮声喊杀声彻夜不息,黎明时分,仅有两名带伤的士兵突围出来,讲述山顶的战况。
原来,主峰子高地中央有一个大地堡,而周围有许多卫星状的小地堡,火力四面交叉,又可相互支援,一些中国士兵身上捆满手榴弹,匍匐前进刚接近甲地堡,还没来得及投弹,乙地堡机熗响了。你攻击乙地堡,丙地堡丁地堡的机熗又地把你打得满身弹孔,就这样,各个地堡前都倒卧着饮恨而亡的荣1师的勇士。
第2天召来了美国飞机,调来了百余门大炮,整整轰炸了1天,松山的大小山头被反复犁耕,整个山头都是焦土。有的地方达几米深。炮火不可谓不足。
轰炸再进攻,进攻再轰炸,但松山日军的阵地依然坚如磐石。真是邪了门。
仗打到这个份上,第8军官兵的伤亡已超过数千人。加上先前71军士兵的损失,放眼望去,从松山的山顶至山腰,铺满了中国士兵土黄色的尸体。由于日本士兵的熗法很准,用战场士兵的话来说——就像长了眼睛,因此谁也不愿意去救伤员或搬运尸体。每当炮火激烈或飞机轰炸的时候,不少尸体的胳膊大腿飞上了天。怒江的天气也极其无常,日夜温差很大,晚上下雨冷得发抖,但白天太阳一出来,烤得人流油,阵亡的士兵往往两三天后就开始发臭腐烂,随后生出白蛆,爬得到处都是,由于美国军医晚上在阵地上到处打针,给士兵服药片,战场上才没有发生瘟疫。
打仗就是这样,要多残酷就有多残酷,士兵们天天泡在尸水里打仗,在死人堆里打滚,那种日子,别提有多么艰苦。几个月下来,人都变了形状,手臂、脚杆、身上的皮肤都被尸水咬成黑色,死人的臭气好久都洗不干净……
在山脚的公路上,从腊孟开始,等着过江的担架那才叫多,一个挨一个,排了几公里长,有的重伤号,没等过江就咽了气,也有像我这样的轻伤号。我们都是当地百姓组织的民夫队抬过江去的。“听说我们那个师(103师)打完仗以后整编,师长一看全师还剩下不到两个连,带头放声大哭”——摘自一个战场老兵的回忆。
另一位幸存士兵这样回忆道:“训练了两三个月,部队就奉命上前线,一上前线,那种场面才叫惊心动魄。死人多得没法埋,到处都是尸体,主要是我们的弟兄,也有日本人。只好听凭日晒雨淋,炮弹轰炸,最后乌黑的尸水把山上的草都咬死了,几年后我路过那里,山上寸草不生。”
极其惨烈的松山攻坚战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全军将士,包括美军顾问团和蒋介石,都注视着李弥。注视着这位从排长干到将军的中国军人,能否把战局扭转。
英雄本色:
李弥毕竟是真正的军人,而真正的的军人总是能够找到战场的规律。李弥打破常规把指挥所搬上了前沿阵地,带领参谋人员和美军顾问督战数天,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他在作战日记里写道:“……攻打松山,乃余一生最艰巨任务。敌之强,强其工事,堡垒、火力。若与敌争夺一山一地得失,中敌计也。须摧毁其工事,肃清其堡垒,斩杀顽敌,余始克有济。”
于是他调整战术,命令部下从外围着手,一个地堡一个地堡的摧毁,向山头地堡群的中心逐步推进。这样虽然看起来很慢,但扎实有效。为了配合李弥的战术,美军把一种当时来说最新式的武器——火焰喷射器教给中国军队使用,这样,日军的死亡之神降临了!
中国士兵再不朝火网里冲锋了,而是相互用火力掩护,从四面朝外围的地堡匍匐前进,达到攻击距离时,用手榴弹、炸药包炸,大多数时候是用火焰喷射器把地堡里的日军烧死。地堡里经常发出鬼哭狼嚎的声音。也有一些日本兵身上带着火跑出来射击,但瞬间被掩护机熗扫倒。中国士兵感受到复仇的快意。于是火焰喷射器成了第8军战士的撒手锏。
由于是从外围进攻,背后没有敌人的地堡,中国士兵的伤亡大减,而作战效率大增。到7月下旬,第8军士兵的阵地已经稳步推进到离主峰子高地不到500米的阴登山、大垭口、黄家水井一带。最后的决战快要来临了。
松山主峰子高地的面积只有一、二十亩大小,但周围有十几个高低不同的小山丘相连,互为犄角之势。若直接进攻大地堡,必遭小地堡火力的射杀。前些天两个夜袭连的部份士兵的尸体至今仍在那里,并且已经腐烂。
第8军的士兵仍然是从四周向山顶蚕食。但离主峰子高地还有200米时,再也无法前进了。因为太陡峭了,坡度大约有60度。连射击都要仰起头,中国士兵在这里又牺牲了几百人,因为上面的手榴弹经常像冰雹一样砸下。
似乎又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
这时,82师少将师长王伯勋给李弥出了个古老的主意,那就是挖地道——从松山下面挖通道到子高地,然后用炸药把日军送上天。李弥听后和美军顾问研究了一番觉得可行,决定实施。
地道施工是从8月4日开始的,由第8军工兵营负责挖掘,美国顾问亲自测量计算。为了掩护这个重大的行动,李弥命令炮火天天轰击山顶,步兵每天佯攻迷惑日军。
地道是先挖一个平行的直洞,通到子高地的正下方。工兵分成几班不分昼夜地挖,每天美军顾问按时来测量距离。十多天后,美军顾问经过测量,确定已挖到子高地的正下方了,说声“OK”。于是改变方向,成“Y”字形朝上挖。五天之后,美军顾问又说:“OK”,可以挖炸药室。于是工兵们就在“Y”型的两个顶端各挖出一个炸药室,左边炸药室放了3吨炸药(120箱,每箱25公斤);右边炸药室放了4吨炸药(160箱,每箱25公斤)。搬运炸药的时间花了一天一夜。
1944年8月20日上午9点,阳光明媚,松山在视线里十分清晰,远征军司令卫立煌和一批美军顾问以及宋希濂、何绍周都早早地过了怒江,来到隐蔽部观看。所有的部队都撤离危险区域,由工兵营长亲自摇动起爆器。“我看见他的手有些抖”一个老兵这样回忆道。工兵营长猛吸几口烟,然后扔掉烟头,狠狠摇动那架电话机改装的起爆装置。开始似乎没有动静,过了几秒钟,大地颤抖了一下,接着又抖动几下,有点像地震,隐蔽部的木头支架嘎吱嘎吱晃动起来。同时,我看见子高地有一股浓浓的烟柱窜了起来,越来越高,烟柱头上也有一顶帽子,很象解放后电影上放的原子弹爆炸。烟柱足足有一两百公尺高吧,停留在空中,久久不散。声音传过来时,却不及想像的大,没有飞机扔炸弹震耳,闷响,有点像远方云层里打雷。
中国士兵迅速地向山顶冲击,没等炸懵的日军清醒过来,第8军荣3团的士兵已经登上主峰。跟残敌展开了激烈的近战。
松山主峰炸出了两个40来米宽、30来米深的大坑。中央主地堡炸飞了。没有了踪影。由于没有主堡,冲上去的士兵第一次没有被日军赶下来,但战斗还没有结束,激烈的争夺战还在进行。战至8月29日,日军断粮三天,竟然砍下刚刚阵亡的中国军人的手臂和大腿,在地堡里血淋淋的进行烧烤。(这种毫无人性的充饥方式维持了近一个星期)
9月1日,蒋介石下了一道死命令,限第8军在“九一八”国耻日前必须拿下松山,否则正副军长均按军法从事。于是李弥抓了顶钢盔往头上一扣,亲自带领特务营冲上松山主峰阵地,一连激战数日,9月6日,他被人从主峰扶下来,据目击者描述:……胡子拉碴,眼眶充血,打双赤脚,呢军服成碎条状,身上两处负伤,人已经走形。
第二天,松山战役结束。
那是下午4、5点钟时分,山上的熗声渐渐地稀疏。参谋长向他报告:副军长,我们胜利了!李弥坐在指挥部外一块石头上一动也不动,像个木头人,接着眼泪滚下脸颊……
壮哉!抗日将军,穿越地狱般的硝烟——尽显男儿英雄本色!
果然如军事家们所料:斩开松山这道险关,立即打破怒江战场的僵局。9月8日,潮水般的部队和后勤辎重通过滇缅公路,开往龙陵。14日,腾冲告捷,怒江的中国军队左右两翼连成一片,向龙陵合击;而日军迅速溃败,向缅甸境内撤退。
松山血战历时120天,官兵阵亡8000余人,日本守军除一人化装突围全部战死,无一人被俘或投降,双方阵亡人数之比接近6:1。另外,中国军人伤者逾万。
松山,宛如一座高耸的抗战纪念碑,永远屹立于怒江之畔,它险峻的身躯向世人昭示:犯华夏者,虽悍必诛!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腾冲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集团军辖第53军、第54军,共5个师——预备第2师、198师、36师、116师、130师)实施腾冲反攻战,全军于5月11日黄昏后强渡怒江成功;次晨开始仰攻高黎贡山,敌56师团148联队主力146联队一部凭险死守,我军猛烈攻击;经9日血战,日军溃退,我军攻占高黎贡山顶之南、北斋公房,又经十余日的激烈战斗,进至腾北马面关、界头、瓦甸、江苴附近。日军深知丧失高黎贡山及桥头、江宜等重要据点在战略上的意义,急调113、114、146、炮56、搜56等5个联队各一部火速增援,猛烈反扑。
然我远征军将士士气高昂,锐不可挡,奋勇冲杀,白刃格斗,经22日血战,终歼敌半数,继而乘胜攻下腾北敌军中心据点桥头、江苴,并沿龙川江南下,一部扫清固东以北至片马的残敌,另一部扫清龙川江两岸残敌,形成迫近腾冲城、合围腾冲城之势。此时,所有由北而南溃逃的日寇与腾冲守城日军合编为一个混成联队,由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指挥,死守来凤山及腾冲城。
腾冲城是滇西最坚固的城池,兼有来凤山作为屏障,两地互为依托。日军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在两地筑有坚固工事及堡垒群,准备了充足的粮弹,奉命死守至10月底以待援军到来。
我军决定先攻占来凤山,最后围歼腾城守敌。7月26日午时,我军在空军掩护下,以优势兵力向来凤山5个堡垒群同时猛攻,官兵奋勇,血战3日,付出重大牺牲攻占来凤山,旋即扫清南城外之敌,对腾冲城形成四面包围之势。最后围住的孤城腾冲城墙全系巨石,高而且厚,城墙上堡垒环列,城墙四角更有大型堡垒侧防。8月2日我军先以云梯登城,但牺牲惨重,无法立足,继又利用空军从天空轰炸,将城墙炸塌十余处,从缺口强行登城,经12日激战,始将城墙上的堡垒群逐次摧毁。
8月14日,我军以4个整师兵力从南城墙,突进市区,展开激烈巷战。由于腾冲城内街巷稠密,房屋相连,顽敌利用民房家家设防、巷巷筑堡,战斗异常惨烈,每前进一尺,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正如20集团军会战概要所言“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由于牺牲惨重,又将防敌增援的130师投入攻城战役,经42天的“焦土”之战,将守敌全歼,于1944年9月14日光复腾城,沦陷了两年零四个月又四天的腾冲,重新回到了腾冲人手中。
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共俘获敌军官4员,士兵60余名。毙敌联队长少将指挥官藏重康美大佐以下军官100余员,士兵6000余名。虏获野山炮7门,步兵炮6门,迫击炮10门,重机熗19挺,轻机熗47挺,步骑熗1000余支,汽车20余辆,有线和无线电机25部并其他军用品若干。我远征军亦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可见腾冲战役之艰苦与惨烈,可见远征军将士拼死牺牲的爱国精神。
中国战场、腾冲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一个部分。
腾冲大山里的老百姓怎么也想不到,在腾冲抗战中,和他们并肩而战的竟然还有一批金发碧眼的西洋人。盟军从地面到空中都加入了这场战斗,在中国远征军部队中有一个美军参谋团,参与战役策划;在空中,有以陈纳德为首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后为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参与腾冲战役。
从1943年8月17日盟军空军第一次轰炸腾冲城内日军,到1944年9月11日的390天内,盟军空军共出动约20多次,共300多架飞机,先后在高黎贡山、来凤山、腾冲城内外对日军进行轰炸。1944年的8月22日,盟军空军出动60架分5批轰炸扫射腾冲城西北角的日军堡垒群,为地面部队攻克城西北及拐角楼创造了有利条件。在9月10日的空战中又击落日机4架。
在整个腾冲战役中,盟军空军出击的重点目标是日军设防最坚固的来凤山及腾冲城,这些出击减少了远征军地面部队的伤亡,摧毁了日军的大部分堡垒;杀伤了相当数量的敌军,为战役的最后胜利争取了时间及机遇。
盟军空军还承担了空运任务。腾冲在战前修有一座机场,战争中又修了5座临时机场和空投场供盟军空军使用。远征军大举反攻期间,盟军的空运异常繁忙;日夜飞行,将大批弹药、粮食等军需品运抵腾冲,支援地面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腾冲战役中,由于日军的炮火攻击,天气因素、迷航等原因,部份盟军战机和运输机失事坠落,飞行员有的壮烈牺牲,也有的被老百姓及时救援,帮他们治病疗伤寻找部队,给予了亲切的善待,令他们终生难忘。有的飞行员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专门嘱咐他们的儿女,万里迢迢来到腾冲,寻觅当年的救护者,表达感激之情。中美两国人民将永远记取并珍惜这份在反法西斯的共同战斗中凝成的深情厚谊。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龙陵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1943年冬,德国法西斯在苏联战场遭受沉重打击,节节失利;日寇在太平洋战场逐岛与美军作战,处处掣肘,情况不佳,其兵力因战场辽阔分散,早已不敷分配,遂将滇缅路上的兵力,多数转移他调,改对滇缅公路死守沿线据点的战术,实施“断”作战计划,以争取时间,继续切断我运输补给线,幻想德寇能在苏联获胜后,与其在中国会师。
龙陵县城毗连芒市,滇缅公路穿境而过。龙陵自古皆是兵家必争要地,日军侵入滇西,龙陵县城则是重兵集结的地点,日军33军团第56师团团长松山佑三,参谋长川道高士雄亲临龙陵指挥。56师团146联队一部,148联队第3中队,18师团114联队一部,229联队一部,56工兵连队,56炮兵联队共八千多日军作战于龙陵。战略对峙期间,日军田岛大尉进驻龙陵,组阁龙陵县伪政府,任赵鹏程为伪县长。在龙陵发生的战争大大小小若干次,概括起来,可称三战龙陵。
(一)一战龙陵
时间:1944年6月4日至7月9日。
指挥: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主力:71军张绍勋的87师;胡家骥的88师;6军洪行的新39师;2军新33师;美军14航空队。
(二)二战龙陵
时间:1944年7月13日至8月14日。
指挥: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主力:第71军各师;新荣1师;新28师;新39师;美军14航空队;兵力从一万多人增至三万多人。
(三)三战龙陵
时间:1944年8月14日至11月3日。
指挥:第一阶段,从8月14日至8月22日,由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指挥;第二阶段,从8月23日至11月3日,由11集团军副司令兼第六军军长黄杰指挥。
主力:71军,代军长陈明仁;2军,军长王凌云;5军36师;6军军长黄杰;8军荣1师;美军14航空队。
在中国远征军分路进击松山、腾冲的同时,负责右翼攻击任务的第11集团军即从第2军和第71军中抽出精锐部队,共同组成突击队,绕过松山侧翼直插龙陵,于6月6日兵分三路向驻守龙陵县城一线的日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经过两个昼夜的激战,截断了龙陵与芒市之间的公路联系,并肃清了龙陵城外大部分据点中的据守之敌。
6月8日晨,第71军87、88两师主力部队开始向日军重兵防御的龙陵东南郊敌阵进击,力图抢占猛岭坡,日军也拚死抢夺被远征军攻占的阵地,异常激烈的战斗打成了拉锯战,猛岭坡阵地9次易主,第88师263团最终以团长傅碧人负重伤、全团官兵伤亡500多人为代价,直到下午5时才将该阵地完全攻克。此后两天中,远征军将士在猛岭坡大捷的鼓舞下,分路向龙陵城外的日军发起猛攻,87师攻克赧场、大坝、文笔坡和龙陵老城,克复龙陵以东的公路要点;88师攻克广林坡、老东坡、风吹坡、三关坡;新33师攻克云龙寺。
到6月10日,龙陵城郊的所有高地都被远征军克复,三个师的雄兵对城内日寇重重围困,攻城在即,残余日军只得退回到城内坚固工事中负隅顽抗。
眼看在龙陵苦心经营的核心据点即将失守,外围日军立即组织大股力量增援,一心解龙陵之围。6月13日,正当远征军着手攻打龙陵县城之际,驻守腾冲的2000多名日军南进驰援龙陵,驻守芒市的1000多名日军也沿滇缅公路北上,驻守象滚塘的500多名日军也急速东进龙陵,同远征军发生了激战。在日军精锐部队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远征军第71军主力部队被敌军从中截断,腹背受敌的87师伤亡惨重、险遭覆没。迫于情势,远征军只得于16日退回到城郊一线,保存实力准备再战,远征军首攻龙陵因此功败垂成。
从6月16日夜起,驻守在龙陵县城附近各据点中的5000多名日军经常在坦克的掩护下,沿滇缅公路两侧向远征军发起突袭,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7月13日,第71军又集结了87师、88师、荣誉1师、新28师、新39师五个师的30000兵力,从东、北、南三面向龙陵县城一带的日军据点发起第二次围攻,再度占领了赧场、长岭岗、猛岭坡、广林坡、三关坡等日军阵地,控制了龙陵至芒市、腾冲的公路。但因松山尚未克复,各类军需物资无法通过滇缅公路运抵军中,造成围攻龙陵的部队给养困难,且日军为了尽快打通芒市至龙陵的公路,向龙陵增派了第56师团、第2师团主力15000多人,向远征军发动了疯狂反扑,在敌人炮火的猛烈攻击下,驻守龙陵城外的新39师所剩官兵不到百人,新37师也遭受重创,其死守阵地的117团3营将士全部殉国,不少阵地重新陷落敌手。因将士伤亡惨重,远征军只得于9月10日再度退回到龙陵城北近10公里的赧场一带堵击,第二次进击龙陵宣告失败。
9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围攻松山、腾冲的战斗都取得了全面胜利,左、右两翼主力部队相继汇聚龙陵。时逢8月22日,蒋介石将宋希濂调离龙陵到重庆受训,原因是蒋介石在重庆已发布龙陵光复的新闻,结果残敌尚未肃清。宋希濂职务由副总司令黄杰将军代理,远征军对围攻龙陵的战略进行了调整,一面进袭龙陵至芒市之间的交通阵地防止敌兵增援,一面集中了10个师的强大兵力,于10月29日向龙陵城区发动了第三次总攻。经过为期5天的激烈战斗,终于在11月3日将据守龙陵的日军大部歼灭,夺回了龙陵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紧接其后,远征军派出第88师沿途追剿向芒市方向逃窜的残敌,连续攻克团坡、张金坡、南天门、放马桥一线的日军阵地,到了11月11日,龙陵全境均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三战龙陵”战役,系整个滇西反攻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要塞争夺战。在长达4个多月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了11.5万人兵力,经过三次拉锯争夺,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共歼灭日军1万多人(除400余名残敌突围后溃逃芒市外,其余被全歼),而中国远征军为此付出的伤亡代价则为29803人。龙陵战役是滇西反攻作战中,耗时最长,牺牲最大的攻坚战,但也是滇缅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
根据国民政府1945年12月《滇西战役统计表》及《抗日战争期间滇西损失统计》报告:滇西抗日反攻战役中,我军共投入兵力16个师16.2万人,其中,龙陵为12个师11.5万人,占71%。全役历经236天,其中,龙陵156天。全役我军伤亡官兵50474人,其中,龙陵伤亡29803人,占59%。全役毙敌25393人,其中,龙陵13200人,占52%。全役损失折关金币73941996万元,其中,龙陵损失67711768万元,占91.59%。
克复龙陵后,日军赖以盘踞滇西的强固阵地均被扫除,日本侵略者被驱赶到了芒市一线(今德宏州境内)的一马平川之地,自此再无险可守。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反攻之战[/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1943年,经过刻苦训练并接受了先进装备的中国驻印军和中国滇西远征军,于10月发动了缅北、滇西反攻战。远征军似两把尖刀,左右夹击,血战17个月,解放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云南西部失地83000平方公里,击毙数万日军,缅北、滇西从此不见敌踪。
反攻缅北:
为了反攻缅北,我军于1943年11月仍循来印时路线开赴雷多附近的的山麓营地,准备反攻,这里是正在艰巨赶筑的中印公路(通车后,中国政府为纪念史迪威将军的功勋改称“史迪威公路”之起点,驻印军总部及其直属团也陆续迁移到此。当火车驶近雷多时,铁路两旁帐蓬林立,军用物资堆积如山,机场内飞机不时起落,呈现出一派紧张的备战气氛。先头由中国工兵团修筑便道,继之便是一支庞大的美军机械化筑路部队,加宽加固,修筑桥梁,输油管和电话线同时敷设。
为什么中国军队会从这里反攻,花费这么大的工程修一条通往中国的公路呢?因此地距中国边境最近,从这里反攻,可以与滇西隔怒江与日军对峙的我国内远征军左右夹击敌人,使其腹背受敌。
1944年1月,我军对胡康河谷之敌展开攻击。从新平洋至孟拱长约200公里的胡康河谷(其南端又称孟拱河谷)蜿蜒其间,森林覆盖,地形复杂。尤以河谷北部两旁大小崖坎对峙,大奈河从谷中流过,隘路狭窄,丘陵起伏,部队运动十分困难,其中孟关最为险要,是入缅咽喉。敌第18师团在大奈河畔构筑半永久性子母堡坚固阵地,层层设伏,拼死顽抗,我军不惜牺牲,奋勇战斗,步步为营,寸土必争。此时敌在孟关、瓦拉本集结兵力,准备反攻。但形势已变,敌不仅被我军地面强大火力所制压,制空权已操之于我手,我战略机队飞往敌后进行轰炸,战斗机三五成群协同地面部队攻击敌阵地。我师与当面之敌曾于1942年在缅南作过殊死拼斗,仇人又见面,分外眼红,攻势凶猛异常,战况极为激烈。
我军第一线部队先在后方炮兵火力,集中猛烈轰击,然后发起冲锋。一次不成,即向后撤,再进行第二次炮轰,对敌坚固纵深阵地有时须经反复多次炮轰与多次冲锋才能攻下。
敌人处在劣势,多在夜间才敢增援反扑,密林之中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短兵相接,战况至为剧烈。敌第18师团损失惨重,我军在瓦拉本之战还缴获了其师团长的关防大印。
我师经3个月的连续作战,先后攻克于邦、孟关、瓦拉本、丁高沙坎等敌大小坚固阵地十余座,终于扫清胡康河谷敌阵地带,进入孟拱河谷,为我军攻取孟拱、密支那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此关键时刻,日寇集中5个师团的兵力进攻印度东北重镇“英帕尔”,企图截断加尔各答至雷多的铁路运输线。廖耀湘等将领恐孤军深入重蹈缅南战役的覆辙,踌躇不前,蒋介石也来电阻止继续深入推进。唯史迪威将军力排众议,主张乘缅甸日军后方空虚之机,正好扫荡孟拱河谷之敌直下孟拱。他说服廖、孙等人,并将新30师投入战场,分兵进攻密支那。事实证明史迪威将军对敌情判断和果断处置是完全正确的。印度当时系英国最大殖民地,蒙巴顿将军集中全印兵力10多个师,在英帕尔用坦克、装甲车筑成钢铁长城,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全力阻击入侵之敌,孟拱河谷的我军才得以进展顺利。
4月间,当面之敌第18师团在其第56师团、第2师团各一部的支援下,兵力有所加强,利用孟拱河谷险要地段构筑阵地,妄图逐次抵抗以挽救其覆灭之命运。我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以强大的炮火挟雷霆万钧之势,逐次击破坚布山等地之敌,占据孟拱河谷之大部,全歼守敌,敌遗尸遍野。
攻克加迈,孟拱之敌已暴露在我军炮火之下。我师与新38师分进合击,包围孟拱城镇,在强大的陆空火力配合下,在城郊激战数日,6月上旬突入该城,经过巷战,最后完全占领。此役,除敌第18师团长田中新一及早率领数百人突围外,该师团残余及第2师团,第53、第56师团等各一部,悉数被我军完全歼灭。
4月底从胡康河谷出发的新30师、50师两个团配合美军两个营及重炮一个连组成的突击支队,劈道前进。坚苦月余,出敌不意,在奇袭下占领密支那城外飞机场。
敌第56师团步兵指挥官水上源藏率两个大队及山野炮数门增援,企图死守。战况激烈,我军初战由于轻敌,后调至增援的第50师一个营全军覆没,团长黄春城被撤职。以后逐步缩小包围圈,经月余激战,我军终于攻克这座扼据中印缅交通的陆空战略要地的密支那,除敌丸山大佐率百余人向八莫逃逸外,其余全部被歼,敌水上源藏大佐自杀。
至此,我驻印军利用雨季在盂拱、密支那附近休整扩编成两个军,即新1军(军长孙立人),新6军(军长廖耀湘),经过修整补充后,我驻印军各部战斗力十分充沛,已处于绝对优势之地位。9月中旬起即展开大兵团战斗行动,从密支那、孟拱分兵数路,扫荡缅北平原之各据点。新6军沿伊洛瓦底江右岸直下八莫,新1军从卡萨(鸡打)分兵两路,一部份攻占南坎,与从滇西怒江西岸反攻的国内远征军在芒友胜利会师。
1945年12月份,中印公路全线打通。至此,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打通滇缅路之战胜利结束。歼敌包括其王牌军第18师团在内共计5万余众,生俘敌军数百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滇西反攻:
1944年5月,军部命228团进攻平戛,并调副师长陈济光协助团长段国杰。师政治部命先头部队渡怒江,发动群众,组织军民合作站支援部队作战,部队开到怒江两岸。这里是云南的横断山脉,两岸山顶用肉眼就能看见,但一下一上就要走大半天。怒江河面只有几十米宽,水深不能徒涉。河内没有船支,邻近有两个渡口,汉拐渡和上游的龙潭渡。
部队在汉拐渡西面山上,就派工兵连在汉拐渡扎木排。平戛的日军知道了,就在渡口东面山上的南奔构筑工事,以图待我部队渡江跑上山精疲力竭时消灭我们。第二天部队找着两个对道路了解的山民,利用夜间将部队领到龙潭渡,由工兵将几十只橡皮艇、木排放在河内,将部队渡到对岸,在拂晓前将部队带到敌人阵地的后面占领位置,向日军阵地袭击,打得鬼子狼狈不堪,慌忙逃窜,连军旗都丢掉了。段团长率团追击,到平戛最高的“大尖山”将敌人消灭,命工兵连占守,一口气地攻占了平戛街子。段团长未经全部搜索即发电“占领平戛”,军部、师部一齐渡江过来。这时残存的部份敌人又迂回将“大尖山”夺去。段团长慌了,急忙率三个营回转攻“大尖山”。他说若攻不下“大尖山”,我便自杀在“大尖山”。官兵听了士气高昂,一鼓作气,猛冲猛打,将敌消灭大部,剩余残兵逃到拱石洞内,利用夜间开辟一条小道跑掉,平戛收复。9师随即又攻克了象达。
1944年8月,228团由副团长冯心斋任团长,奉命攻击红岩山,这时正是雨季,每天每夜都在下雨,部队补给困难,便在“三村”成立军民合作站,由平安乡杨乡长任站长,发动群众卖粮支援部队。山区群众储存的粮食不多,所收集到的玉米也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部队在山上找野菜充饥,有的士兵脚都被雨水泡肿了,合作站又发动群众剥棕树的棕与士兵包脚。
日军在象达、平戛失败后,在红岩山构筑了坚强的工事:一道簏柴,三道铁丝网,又在地堡前面地上布满了很多竹签。28团攻了8次。牺牲很大,3营营长受伤,8连连长牺牲,副连长受伤,6连连长牺牲。这时,军部准备进攻芒市,为解决粮食问题。经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电告第2军,等71军攻下龙陵,再攻芒市,并令第2军派部份人在桐果园阻止芒市鬼子增援龙陵。
一直到雨季结束,远征军长官部卫立煌调派飞机前来助攻,共进行了9次攻击。第1架飞机在日军的主阵地丢了一个燃烧弹,阵地上成了一片火海,另外两架飞机投下来的炸弹摧毁了日军工事,3架飞机成剪刀式的俯冲下来向日军扫射,228团勇猛地攻击并占领了红岩山阵地,日军伤亡惨重,只剩下少数狼狈逃窜。
师227团1944年10月奉命开赴桐果园,会同200师的1个团共同阻止芒市鬼子向龙陵的增援。敌人利用夜间疯狂的攻击,激战几个小时,200师不支撤退,1营营长向团长杨庆孚电报,“敌人不惜战死,蜂拥猛扑,200师已经撤退,我右翼阵地受到威胁,是否撤退?”团长杨庆孚说:“我就在这里,坚决不退却。”官兵在团长的感召下应用战斗,当日军进攻到阵地前时,冲锋熗、手榴弹一阵齐射猛投,打得鬼子尸首遍地,最后鬼子只有抱着尸体后退。
1945年2月第2军进攻芒市,这时敌人已经损失惨重,没有多大的抵抗力,一经接触,就向后溃退,丢下遍地的物资。部队占领芒市后,第2军继续前进,经过猛嘎、遮方、畹町,进入缅甸的九谷南坎,一直到芒友与新1军会师都未再发现敌人,滇西反攻取得了全面胜利。
1945年1月,中国滇西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和盟军终于在滇西芒友胜利会师召开会师典礼。
缅北、滇西反攻战,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次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 [/size]
[size=2] [/size]
[size=2][attachment=11336380] [/size]
[color=#ff0000][/color]
[size=2]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帝国陆军以及保卫中国 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立下赫赫战功。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姆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
[color=#ff0000]组建背景[/color] [/size]
[color=#ff0000][/color]
[size=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於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著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color=#ff0000]历史人物[/color] [/size]
[size=2] [/size]
[table=100%][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57] [/size][/td][td][size=2]史迪威
[/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58] [/size][/td][td][size=2]孙立人[/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59] [/size][/td][td][size=2]戴安澜[/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60] [/size][/td][td][size=2]杜聿明[/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61] [/size][/td][td][size=2]齐学启[/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62] [/size][/td][td][size=2]罗卓英[/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63] [/size][/td][td][size=2]陈纳德[/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64] [/size][/td][td][size=2]陈香梅[/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65] [/size][/td][td][size=2]卫立煌[/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66] [/size][/td][td][size=2]斯利姆[/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67] [/size][/td][td][size=2]廖耀湘[/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68] [/size][/td][td][size=2]郑洞国[/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69] [/size][/td][td][size=2]潘裕昆[/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70] [/size][/td][td][size=2]叶佩高[/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71] [/size][/td][td][size=2]黄杰[/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72] [/size][/td][td][size=2]阙汉骞[/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73] [/size][/td][td][size=2]李鸿[/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74] [/size][/td][td][size=2]刘放吾[/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75] [/size][/td][td][size=2]李弥[/size][/td][td][size=2][attachment=11336376] [/size][/td][td][size=2]陈明仁[/size][/td][/tr][tr][td][size=2][attachment=11336377] [/size][/td][td][size=2]宋希濂[/size][/td][td][size=2][/size][/td][td][size=2][/size][/td][/tr][/table]
[size=2][color=#ff0000]历史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同古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同古是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译作东吁或者东瓜,人口11万。同古距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城北还有一座永克冈军用机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著名的同古大战就在这里拉开序幕。
1942年1月日军攻占仰光,1942年3月19日,在200师师长戴安澜领导下,发动了同古战役,蒋介石的计划是以200师不惜代价死守同古争取时间,掩护远征军主力向同古一带集结。而主力第5军迟迟末集结,造成200师牺牲很大。由于盟军相互之间缺乏协作,造成日军包围200师,孤军无援情况下,200师主动撤出同古。
根据战后日本防卫厅公布的档案材料,将当时作战双方的武器装备作一比较:
日军第55师团:
兵员:20259人;150毫米野战炮:36门;迫击炮200门;坦克装甲车:40辆;空中支援:3个航空中队。
中国远征军第200师:
兵员:11000人;75毫米野战炮:20门;迫击炮:100门;坦克车3辆(其余留在腊戍);空中支援:无
第5军入缅的先头部队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是一支机械化装备的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勋的部队,先行入缅,士气高昂。军运卡车身上,贴满了用中、缅两国文字书写的标语:“中国军队为保卫缅甸人民而来!”“加强中英军事合作!”“缅甸是中国最好的邻邦!”“驱逐倭寇,扬威异域!”“为国争光,不胜不还!”
1942年3月7日200师日夜兼程,到达战斗第一线同古。同古南距仰光250公里,北距曼德勒320公里,是仰曼铁路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西北还有克永冈(开道)机场,是日军“必须迅速占领”之地。而我方则认为,它与西线普罗美和东线毛奇互相呼应,构成阻止日军北犯的屏障。尤其是3月8日,仰光失陷后,同古争夺战,就显得更为重要。
驻守在同古一带的英缅第1师土气极为低落,既不了解敌情,又未作迎战准备,只准备安全后撤,保存实力。3月18日,日军向同古推进,英军同时撤往普罗美。从19日起,日军第55师团第112联队向同古发起攻击,第143联队于20日投入战斗。受日军解放缅甸、大东亚共荣思想蒙蔽的缅甸独立义勇军也随同日军进攻同古。28日,自仰光登陆的日军56师团一个搜索联队400余人赶至同古增援。双方激战12天之久,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开战以来未曾遇到过的猛烈抵抗。
由于西线英军始终没有采取积极行动配合,加上英方延误,中国远征军后续部队未能按预订计划及时运送到同古前线,增援的廖耀湘新22师被堵截在城外,日军56师团亦在赶来增援,200师苦战12天,伤亡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面对增援后4倍于己的敌人,困守孤城,形势危急。
杜聿明认为,“在此形势下,我军既不能集中主力与敌决战,以解同古之围,而旷日持久,仰光登陆之敌势必参加同古战斗,坐使第200师被敌歼灭。如此,则我远征军将被敌人各个击破,有全军覆没之虞。因此,我决心令第200师于29日晚突围,以保全我军战力,准备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与敌决战。”于是第200师在戴安澜指挥下安全突围,连一个伤兵也未丢失。
同古战役是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斗。而且在仰光失陷的不利形势下,同兵力、装备都占优势,并拥有制空权的敌军苦战12天。台湾官方战史《抗日战史》记载200师伤亡:骑兵连64死10伤,炮兵连81死10伤,工兵连62死,598团537死132伤,599团474死46伤,600团687死240伤,伤亡共计约2500,估计歼敌5000余人(日本防卫厅《缅甸作战》中记载其55师团整个前期缅甸作战共阵亡702人,伤者不详,此战随同日军进攻的缅甸独立义勇军参战及伤亡数字不详)。同古作战掩护了英军撤退,为远征军的后续部队赢得了时间。最后第200师全师安全转移,日军也承认,同古战斗中,200师十分英勇,战斗意志十分旺盛,尤其是担任撤退收容任务的部队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同古战役对于日军来说则是第一次缅甸战役中最艰苦的一战。
历时12天的同古大战终于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而告结束。日本人占领一座空城,中国军则退守100英里外的彬文那。战斗尚未结束,中日双方都迫不及待在各自首都发布战报,都称自己取得重大胜利。双方舆论为此沸沸扬扬,国民情绪跟着振奋鼓舞。事实上该战役双方损失基本相等,日本人付出重大代价攻占一座废墟,中国人虽然后撤100英里,却阻滞了敌人攻势,因此公正的结论应当是:双方都取得了应有的胜利和遭到了不应有的失败。
同古之役初步矫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军队的歧视和偏见。它在军事上取得的意义不大,但却改善了盟军以及对手日本人对中国军人的重新认识。
《戴安澜列传》载:“……敌酋东条英机在日本议会上承认,同古之役为旅顺攻城以来从未有过之苦仗。”
《印度快报》:“韦维乐爵士:‘我原以为中国人不能做什么……现在看来他们确实能够做点什么’。”
史迪威:“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殆以戴安澜将安为第一人。”
史迪威:“……中国战场失败的责任不应归咎士兵。不是士兵怕死,而是军官无能,不是军队没有士气,而是统帅没有信心。”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仁安羌大捷[/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仁安羌大捷,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同时更是一个奇迹。因为新38师113团在劣势情况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数倍于我军的敌人,救出十倍于我军的友军,这十足表现出中国军人作战精神的英勇与坚强。
当时缅甸整个战斗形势,就盟军方面来说:左翼为国军第6军,当面之敌为敌第18师团;正面为国军第5军,当面之敌为敌第33师团。新38师在曼德勒,无形中有东西策应的任务。
4月14日,由于英军第1师防守马圭(Megwe)吃紧,危及盟军右翼。新38师的112团和113团先后奉命开往纳特曼克(Natmauk)与巧克柏当(Kyaukpadaung)两地布防,负责支援英军的掩护正面国军的侧背,曼德勒卫戍的任务,只留下114团的两个营担任。114团第1营留在腊戍担任飞机场的警戒任务。
为攻占缅甸重要的产油区及发电基地仁安羌,日军33师团作出周密计划,其第213联队及师团配属部队从正面进攻马圭,215联队佯攻掩护214联队绕到英军后方,占领仁安羌油田镇区,切断英军归路。将英军第1师和战车营的1部,包围在仁安羌北面一带地区。并用一个大队的兵力飞快占据拼墙河(Pinchong R.)北岸渡口附近,阻截英军的增援,当时在拼墙河北岸和敌作战的英军,不过只是少数步兵和装甲旅战车山炮的一部分,自身已难保,无力分兵去救援在南岸被围的部队。
4月17日,在马圭北撤的英军第1师主力及第七装甲旅被阻截在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危急万分,英军统帅斯利姆将军听说中国军队赶到巧克柏当后一到113团驻地,便签下手令,让刘放吾团长立即驰援英军。
刘团长接到斯利姆命令后随即请示孙立人师长,孙师长再上报重庆参谋本部,经过一个半小时协调后同意前往救援英军。113团在团长刘放吾带领下由英军汽车输送,在17日的黄昏时分,到达拼墙河北岸部署与日军作战。17日当晚就展开了猛烈的战斗。18日拂晓起,战斗更烈,孙立人将军亲自从曼德勒赶往飘贝指挥部请命指挥再赶往仁安羌前线。由于担心负责具体指挥部署的团长刘放吾会出现前日受命时的迟疑,斯利姆起初心有犹豫,刘放吾立即带其前往营部、连部视察部署,炮火隆隆中刘团长镇定自若,露齿而笑。斯利姆在回忆录《Defeat into victory》一书中说到:“只有优秀及精明干练的军人,才能在熗林弹雨中面无惧色。”遂放心其部署安排。
正午12时,拼墙河北岸敌军肃清,英方催请我军立刻渡河攻击,当时我军兵力太少,而且南岸地形暴露,敌军又是居高临下,我军站在仰攻的地位,如果攻势稍一顿挫,敌人可能立即窥破我军实力,这样一来,不但不能达成解救英军的任务,并且可能把113团陷入危险境地。
因此,孙将军决心暂时停止进击,令113团在黄昏以前用尽各种方法把当前的敌情和地形侦察清楚,再利用夜间去周密布署,准备在第二天拂晓进行攻击。
英军第1军团长斯利姆将军(Lt-Gen.W.J.Slim)对于孙将军这样计出万全的筹划,虽然表示十分钦佩,但怎样才能使他的被围部队立刻解救出来,却是他更焦急的一个问题,因为他接到被围的第1师长斯高特将军(Maj-Gen.scott)的告急无线电话,报告被围官兵已经断绝了两天的水粮,无法继续维持下去,若是今天再不能解围,便有瓦解的可能。所以斯利姆将军要求孙将军无论如何要立即渡河攻击援救,不能等到明天。后来孙将军一再的解释利害,并且请他打电话通知斯高特师长务须再忍耐一天。
19日,东方鱼肚白色还没有出现,攻击便开始了,破晓时,左翼部队将敌军第一线阵地完全攻占,战斗转进到山地里,敌军不顾一切猛烈反扑,113团已得的阵地,三失三得。在敌军优势兵力的压迫下,我军必须要处处防备敌人侦知我军实力,所以用种种方法,设置疑兵,虚张声势,又用小部队进行扰乱突击,更教敌人无从判断我军的虚实,主攻部队利用山炮,轻重迫击炮及轻重机关熗的掩护,反复肉搏冲杀,第3营长张琦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弟兄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壮烈地倒了下去,含着眼泪,前仆后继地拼死冲杀上去,一直冲上了油田,山凹里,油田边,都积起了一堆一堆的尸丘,这一场火网中夹着白刃肉搏的大战,从午前4时继续到午后3时,日军终于被击溃。
下午五时,熗炮声渐渐地稀远,敌人显然是在加速往后撤退。我军首先将被俘的英军、美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解救出险,并将夺回被敌人抢去的英方辎重汽车100多辆,交还英方。接着英军第1师的步兵、骑兵、炮兵、战车部队等7千余人和1千多头马匹都在我军的安全掩护下,从左翼向拼墙河北岸退出,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一路对着我们的官兵、个个都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更有许多军官压制不住感激的热情,抱着我们的军官跳了起来,友情的高扬已经到达了顶点。
日军防卫厅《缅甸作战》记载19日下午荒木部队(213联队)及师团直属部队陆续赶至,原田部队(215联队)于20日凌晨赶到仁安羌,此时日军的兵力增至三个联队合计约1万3千余人,33师团主力集结于仁安羌,但其围歼英军及赶在油田区被破坏之前占领的作战任务均告失败。因连日追赶天气酷热及缺水,日军也疲惫不堪暂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两军在仁安羌以南形成对峙。
孙立人师长本欲调112、114团前来仁安羌反击日军,20日晚斯利姆派上尉罗宾逊通知当前紧急情况,即令取消战斗将部队撤到巧克伯当。此时日军亦随时伺机反扑,如此一来我军孤军滞后形势非常严峻,孙师长果断令增援赶至的112团在仁安羌油田和拼墙河两岸设伏掩护疲惫的113团撤退至巧克柏当布防,部队遂逐步撤离仁安羌安全转进至巧克柏当。
仁安羌大捷据二档档案战报记载113团将士共解救英缅第1师7000余人,英军俘虏及美传教士、随军记者等500余人突围。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新38师缅甸之战概述”及“仁安羌战役战斗伤亡统计表”两份档案上记载毙敌700余人,我113团阵亡兵员204人(长官15人、士兵189人)、伤318人(长官24人、士兵294人),生死不明20人,伤亡总计500多人。据军委会参谋团团长林蔚战后上报电文和重庆《大公报》1942年4月21日报导记载“此役日军伤亡五百余,我军仅伤亡百余”。《缅甸作战》记载其33师团自赴缅作战以来(1942年3月初至6月10日)共计阵亡730人,未计伤员。另据日军判断,英军在此次战斗中四个车载步兵营、一个坦克营、两个炮兵营遭受毁灭性打击。
仁安羌大捷后,英军逐步向印度转移,新38师由仁安羌转移到巧克柏当附近,掩护英军撤退。仁安羌的捷报,惊动英伦三岛,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同盟国的赞誉。孙立人将军后来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国会勋章”,在颁发颂词中写道:“中国孙立人中将,于1942年缅甸战役,在艰苦环境中,建立辉煌战绩,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的指挥歼灭强敌,解救英军第1师之围,免被歼灭,后复掩护盟军转移,于千辛万苦之中,转战经月,从容殿后,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英皇乔治六世授予“丰功勋章”、中国政府奖给“四等云麾勋章”各一枚。团长刘放吾获得“六等云麾勋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 各一枚并记大功两次,此战阵亡的113团第三营营长张琦亦被盟军追赠“银星勋章”一枚。副师长齐学启、参谋长何均衡等和各营营长分别获得嘉奖。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92年4月访问美国时,特向当年率团具体指挥部署解救英军、定居在美国的93岁的刘放吾团长致以亲切慰问,感谢他50年前在仁安羌战役中,拯救英军的功绩。
仁安羌大捷,在军事上来说是一个奇迹,国军是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有优高的判断能力,有超人的战术眼光,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仁安羌大捷一是自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军队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经典战斗,作与盟军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鼓舞了在艰苦条件下抵御日本侵略的国人信心;二是证明凶悍的日军不是不可战胜,在训练有素装备齐整的前提下中国军人战斗力甚至强于日军,并成为远征军第一期入缅为数不多的亮点之战;三是成功解救英军得到英国人尊重使中国军队撤到印度后受到礼遇,扭转以前盟军对中国军队的偏见,为其后在蓝姆伽开设训练营训练部队提供不少潜在方便。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时装备主要为美方提供,给养则由英方供给,为日后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四是解救出的这支英缅第1师得以保存有生力量参与了两年后的英帕尔-科希马会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一雪前耻。英帕尔会战的结果则直接关系到驻印军缅北反击的成败,由于同期日军在国内战场发动规模空前的1号作战(即豫湘桂大会战),国内战场一度极其严峻,正是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西、缅北战场的全面胜利稳住了后方战况并打通援华交通命脉,使得我们的民族渡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时期,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胡康河谷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日军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企图在第5飞行师协同下,以第18、第56师团防守缅北、滇西,另以3个师团攻占印度英帕尔,控制阿萨姆邦,切断同盟军向缅北进攻的交通线,以图打破其盟军反攻。
担任主攻任务的是中国驻印军,下辖孙立人指挥的新38师和廖耀湘指挥新22师,兵力近3.5万人。配属英军温盖特部队、第36师各一部和美军第5307部队、第10航空队一部。当面之敌是田中新一中将指挥的日军第18师团,下辖第114、55、56联队,共有兵力3.2万人。该师团是日军的一支王牌部队,以凶顽闻名,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1938年,它又南下在广东大鹏湾登陆,攻占广州。1939年在广西钦州登陆,投入进攻南宁的作战。1940年,它被调往南洋地区专门进行丛林作战的特别训练。于1941年占越南、进泰国、横扫马来亚。翌年2月,它在新加坡创造了以3万多人迫使8.5万英军缴熗投降的奇迹,随后又投入缅甸作战。长期的热带丛林作战经验,使其获得了“丛林作战之王”的美称。原任师团长牟四口廉也已升任缅甸方面军第15军司令官,现任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任日军大本营作战部部长,是个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指挥官。
胡康河谷,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它位于缅甸最北方,由达罗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组成,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当地人将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统称“野人山”。中国驻印军对胡康河谷太熟悉了,前年中国远征军败退时,闯入这块禁区,损失惨重,遗尸无数。新38师在野人山中见到的是遍地第5军将士的白骨,常常是一堆白骨围着熗架而坐。
1943年10月24日,新38师第112团开始攻击前进,39日即占领新平洋。
新38师112团进入胡康河谷,开始胡康河谷战役,在拉家苏,于邦,临干一线展开。日军第18师团发现中国军队入缅后,立即调整部署,以114联队守密支那,以第55联队第56联队向前线增援,师团指挥部亦向前开进。而中国军队方面因史迪威参谋长柏特纳研判日军兵力有误,以为还是如野人山一般的小股日军,故只有112团一团兵力,没有重炮,连团属迫炮连亦未被允可前往。日军遂集中55联队主力于中路于邦,反将112团于11月22日包围。此后一个月,112团靠砍巴蕉树藤取水和美国运输机的空中补给,和整整1个联队的日军对峙50日。日军第55联队伤亡近千人,占尽兵力火力优势竟始终未能攻克2个营的中国军阵地。
112团发现当面日军兵力后,即报孙立人。孙即欲率兵增援,波特纳不同意,认为补给困难,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孙同史迪威同飞往战场上空观察后,史迪威即同意孙意见。孙立人率师主力增援,急行军20多日穿过野人山,赶到胡康河谷,114团第1、2营用于于邦方向。12月24日上午9时,新38师向于邦发起全线进攻。炮兵部队进行了1个小时的炮火急袭后,向日军发起了攻击。12月29日,经过6天的激战,新38师全部夺占了于邦的日军阵地。击毙55联队队长藤井小五郎大佐以下约一千余人。
1944年1月,日军第55、56联队退守胡康河谷内的达罗至太白加一线。新编第1军兵分两路向南进击。左路为孙立人指挥的新编第38师,从于邦地区出发,向太白加攻击;右路为廖耀湘指挥的新编第22师,从新平洋出发,向达罗攻击。到了1月中旬,左路的新38师已夺占日军各外围阵地,开始攻击太白加的前沿。右路的新22师也渡过了塔奈河,进至达罗北面附近的百贼河。1月28日晨拂晓,从新平洋起飞的美军飞机开始对达罗日军阵地实施猛烈轰炸。8时左右,新22师战车营的坦克纵队撕裂敌人的防线,然后掩护占领敌人工事和阵地,肃清各个死角,占领敌人工事和阵地。1月31日,一队坦克冒着敌人炮火快速冲进了达罗镇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将日军师团参谋长濑尾少将及数十名军官碾成了肉泥。
左路新38师也于1月31日,向太白加发起总攻,美军第10航空队出动了30余架飞机,轮番实施空中打击,日军不得不突围后撤。2月1日,新38师占领太白加。达罗——太白加战斗的胜利,使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境内退进了站稳了脚跟,开辟了向纵深地区进攻的道路。
日军第18师团自达罗、太白加一线后撤后,改变防御部署,将第55、56联队成梯次配置,分别占据胡康河谷中心地带的孟关和瓦鲁班地区,两地前后相距约12公里,18师团放开正面,意图引诱中国军队进攻工事坚固,地势险要的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孟关,而以主力从右翼包抄进攻孟关的中国军队侧背,一举歼灭。驻印军方面作战计划,是以训练完成的新22师配属军重炮团和战车营攻击孟关,以新38师112团和113团掩护22师左侧背。
战斗开始后,新38师即在大比河南岸截住日军的迂回部队,而新22师在孟关苦战一周,伤亡惨重,寸步难进。孙立人得知新22师困境后,果断决定留112团在大比河和日军相持,分出113团迂回抄击孟关背后的日军要点瓦鲁班。113团于3月5日抵达瓦鲁班,将其包围后发起攻击。3月1日,美军第5307部队突击队抵达瓦鲁班东北面地区,随即向日军发起攻击,并占领其侧后南北河渡口。
日军发觉其后方被截断后,除留少数部队在孟关正面抵抗外,集中全力向瓦鲁班发起反击。美军第5307部队突击队在已迂回至此的新38师113团支援下,与日军展开激战。被中国军队切断后路的报告当日传到孟关,日军军心大乱,新22师乘势发起攻击,战车营一举突破日军防线,3月4日,新22师攻克孟关,继续发展进攻,日军被包围在瓦鲁班周围的狭小地段。
3月8日中午,新38师第113团、战车第1营和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向瓦鲁班发起攻击。9日占瓦鲁班,歼灭日军第18师一部,胡康河谷战事胜利结束。 [/size]
[size=2] [/size]
[size=2][attachment=11336378] [/size]
[size=2] [/size]
[size=2][attachment=11336379]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孟拱河谷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1944年3月14日,驻印军乘胜攻击孟拱河谷。孟拱河谷,从西向东,是卡盟(加迈),孟拱,密支那三大要点。史迪威的作战计划,是以新38师和新22师攻击卡盟,将日军主力吸引到孟拱以西,再从空中突袭日军后方的密支那。
驻印军首先要打开孟拱河谷的大门,即长20英里的布杰班山天险。新22师从正面佯攻,新38师113团从左翼翻越险峻的库芒山脉迂回抄向布杰班山后路。112团1营则在113团更外侧施行更深远的迂回。新38师在此前已多次以侧翼迂回赢得胜利,田中新一已接受教训。然库芒山脉奇险无比,田中认为无论如何大部队无法翻越之。113团以无比坚韧之毅力历14日终于迂回成功,28日占拉班,切断日军退路。29日和新22师两面夹击,只用一天就占领了布杰班山天险,歼灭日军近6000人。
4月初,驻印军向孟拱河谷两路并进,新22师配属坦克营由拉班地区向加迈攻进。月底,新22师进至英开塘遭日军第18师一部顽抗,战至5月4日方突破其防御阵地,向加迈突进;新38师沿塔奈河南进向瓦兰地区进攻。战至5月下旬击溃第18师主力和56师一部,攻占瓦兰地区各据点。
随后,新38师第114团向孟拱进攻,另2个团向加迈迂回。日军见驻印军势不可挡,即飞调原防守密支那的114联队主力和56师团146联队一部,增援加迈的刚补充完的55和56联队。
史迪威即以新30师之88团,50师之150团和美军梅利尔特种团远程偷袭密支那。5月17日,150团突袭攻占密支那机场,盟军立刻从空中运补重武器,粮弹和增援部队新30师之89团。5月19日,盟军向密支那发起攻击。然盟军过于谨慎,投入过多兵力警戒掩护,攻击兵力过少,只150团一团,无力攻克密支那。
以后日军援兵源源赶到,盟军虽亦以空运增兵,但战机已失,突袭变成了强攻。密支那奇袭未能达成作战目标,对战局影响甚大,因5月底即将开始连绵数月的雨季,其间空运甚为困难,而密支那一万多盟军补给全靠空运。非常危险,急需正面我军攻取加迈和孟拱,以打通到密支那的地面路线。
孙立人决心再用迂回敌后战术达成此一作战目的。5月21日,112团奉孙立人命令背负4天干粮和1个基数弹药插向卡盟背后的西通。112团隐蔽地穿越日军多层警戒线,于5月25日赶到南高江东岸。南高江原水流甚缓,但连日大雨后江面宽达千米且水流湍急。112团以急造器材连夜偷渡,于26日凌晨突然攻击西通,日军惊惶失措,还以为是伞兵天降,到27日,112团已经完全肃清西通和周围地区的日军第12辎重联队,炮兵第21大队1中队,和警备队共二个中队。共击毙日军900余人,缴获155重炮4门,满载械弹汽车75台,骡马500余匹,粮弹仓库15座。
28日,112团继续向南北两面发展,攻占加迈东北支遵,击毙日军200余人,占领粮弹仓库20多座,日军在孟拱河谷的粮弹辎重大部份落入112团手中。29日,日军为挽救危局,以18师团之114联队从加迈方向,第2师团之第4联队和53师团151联队从孟拱方向,配以重炮战车南北夹击112团。112团两面作战,寸步不让,一直坚持到6月14日113团从加迈方向攻到,南面日军也退保孟拱,是役共击毙日军2700人,日军3个新锐联队全被打残。
112团迂回西通,切断加迈日军18师团后路后,孙立人抓住战机,以113团向加迈猛进,加迈日军18师团各部因后路被112团切断,粮弹俱绝,虽欲死守亦无可能。113团于6月9日攻克加迈。在113团攻击加迈同时,114团向孟拱实施大纵深穿插,沿路冲垮日军阻击,于20日肃清孟拱外围要点。21日,原从孟拱往援密支那的53炮兵联队回援孟拱,在城郊被114团伏击击溃,联队长高见量太郎被击毙。
22日,114团在大雨中发起对孟拱的攻击,官兵在没过大腿的泥水中奋勇向前,孟拱日军18师团、53师团、第2师团各部都是新38师手下败将,全无战意,到25日,114团攻克筑有坚固工事的孟拱,田中新一从地道狼狈逃走。
至此,我军已歼灭孟拱河谷日军主力,密支那城外的盟军亦无须再两面作战和全依赖空运补充,仅剩密支那尚待攻克。日军从卡萨以53师团128联队和补充完的53炮兵联队向密支那增援,于密支那以南被113团和114团伏击,激战3天,大部被歼灭。从此密支那日军再无援可期。新38师在孟拱河谷战役中歼灭日军18师团全部,及53师团、第2师团、第56师团各一部,共击毙日军12000余人,自身伤亡尚不到千人。
孟拱河谷及密支那战役结束后,驻印军乘雨季进行休整。新1军扩编成两个军。孙立人新1军下辖李鸿新38师,唐守治新30师。廖耀湘新6军下辖李涛新22师,潘裕昆第50师,龙天武第14师。日本为解救30万缅甸方面军的危局,于同年6月在中国战场发动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中国军队精锐大部用于缅甸战场,由于指挥有误,国内战局不断恶化。同年底新6军新22师和第14师空运回国增援,第50师留缅编入新1军。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密支那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孟拱河谷地势险要,南北走向的南高江将河谷劈为两半。谷内的加迈和孟拱两大重镇隔江对峙,攻守相望,互为犄角。史迪威与中国将领们商讨后,作出了一项大胆的作战部署:以新22师向加迈攻击前进;新38师沿加迈左侧向孟拱迂回;另以美军加拉哈德突击队和刚刚赶到前线的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组成中美联合突击队,绕道北侧的崇山峻岭,插向敌后的战略要点密支那。将日军在密支那、孟拱、加迈一线分割包围,予以歼灭。
1944年4月24日,新22师和新38师向各自目标攻击前进。28日,中美联合突击队秘密由胡康河谷的大克里向密支那进发。5月14日,史迪威终于收到了中美联合突击队发出的信号,他们距密支那还有48小时的路程。两天后,这支部队隐蔽地接近了密支那外围。密支那为缅北重镇,交通便利,地势险要。3月上旬日军第18师团在得到第56师团一部增援后,以一个联队主力守卫密支那,以另一部在瑞里、雷邦对孟拱方向警戒。
5月17日清晨,美军出动大批飞机对密支那进行了长时间的轰炸。上午10点,中美联合突击队向密支那以西约1公里的飞机场发动猛攻。日军对突如其来的中美部队茫然失措,仓皇抵抗。中美联军经过4小时的战斗,完全肃清了机场上的敌人,向指挥部发出著名的信号“威尼斯商人”。下午,满载着武器、弹药、给养和增援部队的运输机和滑翔机,在密支那机场降落。第二天上午,史迪威带领12名战地记者飞抵密支那。随即,“盟军奇袭占领密支那”的新闻迅速传向各同盟国。自以为是的英国人曾断言中美部队无法占领密支那,当丘吉尔得知中美军队突然占领密支那机场后,马上责问英东南亚战区司令蒙巴顿“他们是怎样漂亮地在密支那从天而降的,对此你有何解释?”
密支那的初步胜利,切断了孟拱、加迈之敌的后勤补给线,大大鼓舞了新22师和新38师对日军的正面进攻。5月底,新38师将瓦兰之敌团团包围,主力迅速向孟拱方向急进。6月1日。新22师攻克马兰高地,立即向加迈发展进攻。16日,新22师占领加迈,歼敌大部,日第18师团团长田中新一率3000余残兵,在第53师团主力的接应下仓皇南逃。6月25日,新38师攻克孟拱,歼敌1600余人。
但是,夺取密支那城区的战斗却进行得十分艰苦。由于情报失误中美联合突击队占领密支那机场后误以为日本守军仅有300余人,指挥官梅里尔准将仅派出150团两个营对日军进攻,失去最好的进攻机会,日军急忙调派部队向密支那增援,使该地日军从3000多人迅速增加到5000多人。史迪威连续向密支那空运了第14师的第41、42团、新30师的第89、90团、第50师的149团。各部队不断向日军发动猛攻。但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固抵抗。
缅北的雨季影响飞机的降落,运载中国军队的美国滑翔机常被日军击中,从机舱流出的鲜血染红了机场的树叶和草丛。中国军队只能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第150团曾一度攻占密支那火车站,却在日军的反攻中失守。
沿着泥泞的道路,中国军队一天的强攻,还不足以将战线前推200米。有时白天夺下的阵地,又被日军晚上从坑道发动的突袭夺回。雨水和洪水使密支那的低地变成沼泽,沼泽变成汪洋。战士大量减员,战斗呈胶着状态。史迪威将军也无可奈何。
7月以后,孟拱、加迈之敌已被歼灭,密支那成为一座孤城。但是,日军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按照“死守密支那”的命令,依然负隅顽抗,作困兽之斗。中美联军调整了部署,以第50师、新30师和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从三面围攻密支那。
7月7日,在抗日战争爆发7周年的纪念日,身处密支那前线的郑洞国、孙立人等将领向中国军队下达总攻令。借着美军轰炸机和新式火箭炮的掩护,中国军队再度夺下密支那火车站,并与美军一起,形成对市区的三面包围之势。日军阵地遭到毁灭性破坏,战壕里积满了雨水,日本兵浸泡在齐腰深的水中,拼死抵抗。
7月18日,中、美军队转入密支那街区巷战,逐巷、逐屋搜索前进,并于8月1日攻下密支那市区的7条主要街道,日军被压缩到城北的最后阵地。当天下午,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少将招募“决战敢死队”,官兵纷纷报名,连司令部的传令兵、军械兵、伙夫都要求获得以死报国的机会。8月1日深夜,由104人组成的中国“敢死队” ,在当地华侨的带领下,冒雨绕到日军背后。次日凌晨,“敢死队”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日军腹背受敌,意志终于崩溃,除死伤于阵地的日军外,其他残兵惶恐地逃出战壕,仅4、500人用竹筏及泅水渡过伊洛瓦底江,向八莫方向溃退。日军在密支那的最高指挥官水上源藏被逼到江边的一棵大树下拔熗自杀。此役,共击毙日军2000余人,俘70余人,我中美联军伤亡及因战生病人员共计6千多名,其中阵亡1244名(美军272中国军队972名)战士。经过80天的艰苦激战,中国驻印度军队无数士兵的宝贵生命,换来了整个亚洲战场具有战略转折性意义的胜利。
密支那的克复,标志着盟军缅北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缅甸战场的主动权从此转入盟军手中。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两条被阻断的运输线——中印公路同滇缅公路的连通指日可待,危险的“驼峰航线”从此载入史册,空军可以从东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线飞往昆明和重庆;中国西南战略形势根本改观,抗日大后方真正有了稳定感;而日军对缅甸的占领已屈指可数,其在亚洲大陆的全面进攻,也从此演变成节节防御,最后彻底崩溃。 此次会战(孟拱河谷与密支那战役),给日军王牌第18师团等部以毁灭性打击,歼灭日军2万多人,中国远征军一雪两年前兵败缅甸的耻辱。廖耀湘在胜利后,立即至电蒋介石,兴奋地谈到“此次敌重武器及军用车辆遗失之巨,人员死伤疾病转于沟壑者之众,狼狈溃散惨状,有甚于两年前国军野人山之转进。追昔睹今,因此痛雪前耻,官兵大奋。”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强渡怒江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强渡怒江战役,是1944年5月至7月,在中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怒江战役是中美联合作战的产物,由美军提供渡江工具、对日军阵地实施全天候轰炸,美军炮兵部队火力支持以及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全部的作战补给。
中国远征军为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命第11集团军对龙陵、芒市的日军第56师团发动攻击。5月初,第71军(配属新编第39师)及第2军主力分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一线渡江。
5月11晚,集结在怒江东岸的两万余中国远征军,在怒江150公里正面12个渡口乘坐橡皮艇强渡怒江。第11集团军主力仍在怒江东岸防守,担任策应的各加强团则分别由各渡口渡过怒江,向指定目标游击牵制。第76师加强团在平达街与日军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日军以驮马百余各载尸体两具向西北逃窜,沿途鲜血淋漓,绵延5公里。以后远征军逐次包围了平达,以掩护担任进攻主力的第20集团军侧背安全。
5月11日至25日,远征军渡过怒江并冲上高黎贡山,完成了渡江攻击战的第一阶段预定的目标。在渡江行动中由于江雾的掩护因而极为顺利,渡江的惟一损失,仅17名后援人员触礁倾覆。远征军渡江后西岸民众自发协助杀敌。渡江作战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对日寇的大反攻。美陆军部长史汀生称:“滇西远征军怒江出击,是东南亚过去一周内盟军作战的重要新闻。”远征军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与日军多处发生激烈而规模不大的战斗,重庆方面鉴于中国驻印军已开始攻击密支那,敌难于短期内调动大量部队增援滇西,遂令远征军全部转入攻击渡江作战。第20集团军所辖第53军、第54军、预备第2师为右翼攻击军,攻击目标仍指向腾冲。第11集团军所辖第2军、第6军、第71军为左翼攻击军,向龙陵、芒市方向实施战役突击。
第71军第28师主力于6月4日攻克腊猛向松山进攻,因日军工事坚固,久攻不下,沿毕(寨渡)龙(陵)大道南侧向龙陵突进,10日进抵龙陵近郊。日军据守城垣及外围据点,顽强抵抗,战斗激烈。15日,第28师获得少量补充后,再度开展攻势,连克日军外围据点。残余日军仍据守城内外据点顽抗。
此时,日军约1500余人由腾冲向龙陵增援。第71军第87师在龙陵以北地区予以阻击。该师右翼为日军击破,侧背受到威胁。同时芒市方面的日军约600人亦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一部激战于马桥附近。至18日,日军集中龙陵的兵力约5000余人,从21日开始向第7l军各师进行反扑。
第2军渡江后,以第76师攻平戛,其余部队向象达前进,并以一部向龙陵挺进。第71军获得第76师一部增援后,战局并未好转。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于6月初逐次渡江,其荣誉第1师加入第71军对龙陵之攻击,战局遂告稳定。28日,第7l军展开攻击,至7月7日,予日军以严重打击。日军向龙陵城郊撤退并形成对峙。
一个曾亲眼目睹怒江战役的美国人,亦在描述中国军人之勇敢作战精神的报道中写道:“在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敌军碉堡的自杀性冲锋中……绝大部分伤亡皆产生于企图冲过或更准确地说是爬过机关熗火力网的封锁地带。作为一种纯粹的勇敢的显示来说,进攻是壮烈动人的……一些排长被打死在距敌人熗眼的一两米距离内,一些优秀的连长、营长在亲自带队作战中死去或受伤……”
强渡怒江战役为中日战争晚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云南怒江与缅甸边境,起始时间为1944年5月。攻击部队为驻昆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一方面军总部直辖部队司令卫立煌率领的中国国军53军(军长周福成)与54军(军长方天)共两万余人,守军则是日军第56师团及53师团。
该战役,强渡怒江的中国军队成功的于缅甸北边建立桥头堡,56及53师团日军则在反攻无力下于7月中旬退守中缅边境之外的龙陵松山,中国军队消耗巨大,日军56师团主力21000人则几乎全灭。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松山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横断山脉的南麓,怒江的西岸,耸立着一座海拔2690米的险峰——松山。它像一头巨大的恐怖怪兽扼守着滇缅公路的要冲,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并且因为战略地位重要又被军事家称为滇缅路上的“直布罗陀”。令20世纪40年代中国军人咬牙切齿的是:一支精锐的日军部队盘踞其上,并用了一年的时间修建了极为复杂的永久性工事,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据点。从而牢牢控制着怒江战场的主动权。
这支精锐的日军是56师团下属的拉孟(松山)守备队,是一支步炮混成部队。指挥官为炮兵出身的金光惠次朗少佐。兵员共计1400名,配备有100毫米重炮群、山炮、战车、高射机熗等强大的组合火力。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守备队是日军中的尖子,在缅甸方面军一年一度的军事项目比赛中,他们一直保持步熗射击、火炮射击、负重攀登的三项第一;尤其是敌酋金光少佐,以冷静顽强闻名军中,他曾在南昌战役中,亲自指挥一门野炮抵近射击,致使中国第29军中将军长陈安宝阵亡……
有意思的是,这个凶悍的敌酋,在松山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竟也被中国军队的一发炮弹炸成碎片,真是报应!
这支日军守卫在松山(日本人称为拉孟要塞)各个高地——腊孟寨、大垭口、阴登山、滚龙坡以及主峰子高地——大小不一的地堡群里,这些地堡修得诡诈坚固,堡与堡之间通道相连,战车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此外地堡里还有庞大的军火仓库以及几十名妓女的军中妓院。但最重要的,是其坚固程度不可思议。
工事全部完工后,日本缅甸方面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第15军新任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和第56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都曾亲往视察,现场观看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当试验结果表明数颗五百磅的重型炸弹直接命中竟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时,几个日军首脑狂喜不已,河边正三中将随后在写给南方军总司令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猛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
显然,当时要拿下松山,必然是一场军事领域中难度极大的攻坚战,不付出罕见的代价不行。这注定了松山将要书写现代军事史上惨烈的一笔!
松山——滇缅大动脉上的毒瘤!而中国军队不得不把这个毒瘤切除!
于是,一场地狱般的血战在松山拉开了帷幕。李弥将军率领第8军将士和其他部队将要在这里谱写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壮歌……
71军喋血无功:
1944年6月4日,30架美军战机以猛烈地轰炸开始了松山大血战的前奏。当松山戴上烟雾弥漫的罩头时,71军新28师(配属有第6军新39师一部117团)官兵从山脚开始了仰攻。中将指挥官钟彬亲随督战。该军另外两个主力师(87、88师配属新28师的84团)和第6军的新39师的主力则绕过松山进攻龙陵县城,以切断龙陵之敌对松山进行增援。
身着土黄色军服的士兵密密麻麻顺着山谷和山坡朝山颠猫腰进攻,他们认为剩下的日军不会太难对付。因为根据情报,山上的守军只有3、400人,火炮5门,机熗10来挺,经过美军轰炸机充分地“照顾”,只要一鼓作气冲上主峰子高地,青天白日旗就可飘扬在松山之巅。
500米、400米、300米,日军沉默着,200米,日军依旧沉默,快接进山顶的时候,仿佛卷起了狂飙,机熗、小炮、掷弹筒从隐蔽的地堡中喷出火舌,形成交叉火网,地雷、手榴弹的烟柱此起彼落,爆炸声响成一片,中国士兵顿时像被割草一样倒下,土黄色的尸体滚满山坡。主攻团1营只退回一排人,营指挥官全牺牲在山头。而这一切仅仅发生在15分钟之内。
钟军长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下令进行猛烈地的炮轰,然后更大规模的进攻又开始了。
然而,第2次进攻依然是第1次进攻的翻版,仍以失败告终。接下来第3次、第4次进攻……次次均告失败,钟军长头一次遇上了这样的劲敌,简直打红了眼。接下来的数天他组织各级军官层层督战,各团各营轮番进攻,仗打的异常惨烈,在日军的火网下,士兵伤亡严重,有时白天打下一座山头,夜晚又被日军夺去,山麓到处躺着新28师士兵的尸体。
章法单一的重复进攻,导致士兵面对无法躲避的死亡产生了恐惧与绝望,于是开始出现了逃兵,他们有的躲进山林,有的趁夜暗泅水而逃,在半个月的时间里,进攻部队已伤亡3000多人,还有不少的士兵逃亡,于是部队攻势锋芒顿萎。一时陷入了无计可施的境地。
血战至6月底,伤亡惨重的国军终于攻入了腊孟寨,击毙日军百余人。同时扫清了松山的外围阵地,将日军压缩于松山主阵地。至此,钟军长才获悉实情:松山日军守备队共有兵力1400多人,而不是先前估计的3、400人;同时拥有100毫米榴弹炮8门,山炮4门,机熗百余挺,战车数辆。吃惊不小的钟军长一面火速上报军情。一面指挥新28师继续对松山钳制攻击,松山前线出现僵持状态。
战场整体态势:
其实一开始怒江战役的主攻方向并不是松山,而是腾冲(就是考虑到松山险峻难攻)。远征军司令部的意图是将中国军队分为左右两翼,左侧松山、龙陵由一个军佯攻,目的是分散和牵制敌人;右翼腾冲由20集团军主攻,11集团军担任增援。
主攻腾冲的战役是5月10日打响的,令人遗憾是:由于情报的泄露,日军洞悉了中国军队的部署,便将其精锐部队56师团主力全部集中在腾冲高黎贡山一线,利用险要地形频频反击,致使中国军队屡屡受挫,伤亡惨重。于此同时,远征军增援部队在深山沟里进退维谷,炮火无法施展,飞机也无法进行有效轰炸,而日军却占据山头,居高临下地用远程火力大量杀伤中国军队,开战头一周,中国军队就伤亡逾万,更糟糕的是,6月雨季将至,一旦江水陡涨,背水作战的中国军队的攻势必将自行瓦解。
在怒江的战场上,中日军队的数量比约为10:1,中国军队20万人,日军不足3万人(据大东亚战争全史载,约2万1千人)。如果20万中国军队不能击败当面之日军,则盟国的的战略物资无法通过陆路运进中国抗日战场,而仅靠代价高昂的“驼峰”空运,犹如杯水车薪,将会大大延长中国战场对日作战的进程。从而对整个亚州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这是中美英战略家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夺取怒江战役的全胜,打通滇缅线必需越快越好。
远征军代司令卫立煌是国民党的“五虎上将”,安微合肥人氏,出身贫寒。他没有上过黄埔军校,非蒋介石的嫡系,但半辈子在征战中度过。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五虎上将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他得悉日军掌握了中国军队的作战部署,便连夜召集20集团军司令霍揆彰和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紧急商讨对策。在取得一致意见后,由参谋部迅速变更原来的计划,他亲自带着新计划直飞重庆面见蒋介石。蒋问:阵前变更部署,关系重大,谁能负责?卫答:如果失败,愿受军法处置。
新方案很快得到美军顾问团的赞同,美方表示,将出动更多的飞机予以支援。
按照新的方案,调动部队的命令于5月25日下达。第20集团军继续猛烈攻击以迷惑敌人,第11集团军所属的3个军则沿怒江东岸秘密运动。所有部队车辆均在夜间闭灯行军,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瞒过了日本人的耳目。等后来的“芒市一号“侦听到对岸通讯信号陡增引起了警觉,但已晚了一步。从这点看,卫立煌用兵是高超的。
接下来就是前面描述过的71军新28师的作战状况——血战多日进展甚微。
战场危机:
由于右翼战线的日军松山佑三师团长发现中国军队已经转移兵力,突然对松山、龙陵发起大规模进攻之后。经过短暂的思考,就火速率师团主力5个大队驰援松山、龙陵;留下不足1个联队固守腾冲,与此同时,命令日军第29联队、第119联队之一部向龙陵进发,打算合击并消灭龙陵城外的两个属于71军的中国师,然后在松山将中国远征军的左翼击败,最后返回腾冲围歼中国军的右翼,实现怒江大捷的战略构想。
即将拿下龙陵县城的71军两个师,其实已经攻入了城内,正在跟守军激战,再有两天即可占领全城。但就在这关键时刻,日本人援军杀来,只好急忙退出城外,沿公路线的山头掘壕固守。苦撑着跟日本人打起了消耗战和阵地战。卫立煌意识到战局的严重,于是给71军的两名师长下了死命令,战至一兵一卒,不许后退半步,否则军法从事!由于松山日军据点的火力牢牢地控制着滇缅公路,中国军队的粮食弹药均靠人力畜力经由山间小路运抵松山和龙陵前线,因此前线的供应发生了危机,
危机的根源是季节,6月中旬,雨季来临,山洪暴发,道路泥泞,民夫骡马均无法通过山间小路,飞机也无法空投。前线大军顿时失去了供应,那些在战壕泥浆中日夜听凭大雨浇泼的士兵们饥肠辘辘,苦不堪言。到最后竟然满山遍野去寻找野菜充饥。更惨的是伤兵,没有食品,没有药物,又无法运往后方,很多重伤员只好听其自然死亡,惨叫声,咒骂声充耳不绝,战场的悲惨凄苦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高层指挥人员明白:如果暴雨再持续十天半月,全线的崩溃不可避免!
好在苍天有眼,雨季里的第一场暴雨只下了一星期便出现了几日好天气。长长的民夫和骡马队宛如巨蟒行进在山间小道上。大批美军机群也迅速飞临前线阵地空投,前线4个师几乎崩溃的局面得到了缓解。最高指挥部的人们长长吁了一口气。危机过去了!
由于合击龙陵的日军顽强的进攻,71军的两个师随时有被吃掉的危险。卫立煌急令后备力量第2、第8军渡江增援。第2军和正在进攻松山的71军的新28师以及第6军的新39师绕道小路增援龙陵;而第8军接替28师专门攻打松山。中国远征军的20万大军就这样全部投入了战场。
此时,战场错综复杂:左翼松山龙陵,三个半中国军与日军增援部队展开了激战,阵地犬牙交错,熗炮昼夜不停,双方不断地在战场上拉锯;右翼腾冲,20集团军的6个师围攻日军148联队,日军顽强抵抗,寸步不让,一时也厮杀得难解难分。
对于中日双方的军队来说,这时取胜的关键是什么?答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夺取和守住松山!
如果日本人守住松山,雨季里实际上被分割成三大块的中国军队,将因为这个“毒瘤”阻碍着后勤保障,因而始终存在被各个击破而导致全线崩溃的危险;
若中国军队攻下松山,则满盘皆活,三处战场连成一片,与此同时,大动脉畅通无阻——滇缅公路将源源不断地为中国远征军提供后续部队与物资,日本缅甸方面军将面临失败的结局!
松山,成了怒江战场夺取胜利的关键,松山,成了中日军队拼死争夺的焦点。就在这殊死搏斗的关键时刻,一个抗战的优秀军人——李弥闪亮登场了!
被鲜血浸泡的松山:
李弥,字炳仁,云南省莲山县人,黄埔四期毕业生。20年戎马生涯身经百战,以显赫的战绩成为国民党军队公认的名将,时任第8军副军长。军长何绍周(何应钦的侄子)深知李弥的军事才干,每有战事,便把指挥权慷慨交付,对战斗进程从不随便干涉,这次松山攻坚战,同样如此。
1944年7月5日,第8军在炮火准备之后,麾下荣1师、82师、103师从四个方向轮番进攻松山。李弥用望远镜观战。
由于腊孟以上的大垭口、阴登山、滚龙坡、子高地等处的山势更为陡峭,大雨中泥泞的山坡犹如泼了油一般,数以万计的中国士兵手脚并用地朝山头攀登,同时还要躲避上面日军从地堡中射出的交叉火力,战斗对于中国军队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结果无须预料,如同71军,一次次被日军的火力赶下了山。这一切李弥看在眼里,却一时想不出克敌良策。
一连数日,第8军没有丝毫战果,却已伤亡了600余人。李弥命令各师暂时中止攻击。
次夜,奉李弥之命,荣1师3团约两个连的精锐乘夜悄悄摸上了松山主峰子高地,试图来个斩首行动,捣毁日军的指挥部,不料立足未稳即陷入日军的火力埋伏圈,是夜熗炮声喊杀声彻夜不息,黎明时分,仅有两名带伤的士兵突围出来,讲述山顶的战况。
原来,主峰子高地中央有一个大地堡,而周围有许多卫星状的小地堡,火力四面交叉,又可相互支援,一些中国士兵身上捆满手榴弹,匍匐前进刚接近甲地堡,还没来得及投弹,乙地堡机熗响了。你攻击乙地堡,丙地堡丁地堡的机熗又地把你打得满身弹孔,就这样,各个地堡前都倒卧着饮恨而亡的荣1师的勇士。
第2天召来了美国飞机,调来了百余门大炮,整整轰炸了1天,松山的大小山头被反复犁耕,整个山头都是焦土。有的地方达几米深。炮火不可谓不足。
轰炸再进攻,进攻再轰炸,但松山日军的阵地依然坚如磐石。真是邪了门。
仗打到这个份上,第8军官兵的伤亡已超过数千人。加上先前71军士兵的损失,放眼望去,从松山的山顶至山腰,铺满了中国士兵土黄色的尸体。由于日本士兵的熗法很准,用战场士兵的话来说——就像长了眼睛,因此谁也不愿意去救伤员或搬运尸体。每当炮火激烈或飞机轰炸的时候,不少尸体的胳膊大腿飞上了天。怒江的天气也极其无常,日夜温差很大,晚上下雨冷得发抖,但白天太阳一出来,烤得人流油,阵亡的士兵往往两三天后就开始发臭腐烂,随后生出白蛆,爬得到处都是,由于美国军医晚上在阵地上到处打针,给士兵服药片,战场上才没有发生瘟疫。
打仗就是这样,要多残酷就有多残酷,士兵们天天泡在尸水里打仗,在死人堆里打滚,那种日子,别提有多么艰苦。几个月下来,人都变了形状,手臂、脚杆、身上的皮肤都被尸水咬成黑色,死人的臭气好久都洗不干净……
在山脚的公路上,从腊孟开始,等着过江的担架那才叫多,一个挨一个,排了几公里长,有的重伤号,没等过江就咽了气,也有像我这样的轻伤号。我们都是当地百姓组织的民夫队抬过江去的。“听说我们那个师(103师)打完仗以后整编,师长一看全师还剩下不到两个连,带头放声大哭”——摘自一个战场老兵的回忆。
另一位幸存士兵这样回忆道:“训练了两三个月,部队就奉命上前线,一上前线,那种场面才叫惊心动魄。死人多得没法埋,到处都是尸体,主要是我们的弟兄,也有日本人。只好听凭日晒雨淋,炮弹轰炸,最后乌黑的尸水把山上的草都咬死了,几年后我路过那里,山上寸草不生。”
极其惨烈的松山攻坚战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全军将士,包括美军顾问团和蒋介石,都注视着李弥。注视着这位从排长干到将军的中国军人,能否把战局扭转。
英雄本色:
李弥毕竟是真正的军人,而真正的的军人总是能够找到战场的规律。李弥打破常规把指挥所搬上了前沿阵地,带领参谋人员和美军顾问督战数天,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他在作战日记里写道:“……攻打松山,乃余一生最艰巨任务。敌之强,强其工事,堡垒、火力。若与敌争夺一山一地得失,中敌计也。须摧毁其工事,肃清其堡垒,斩杀顽敌,余始克有济。”
于是他调整战术,命令部下从外围着手,一个地堡一个地堡的摧毁,向山头地堡群的中心逐步推进。这样虽然看起来很慢,但扎实有效。为了配合李弥的战术,美军把一种当时来说最新式的武器——火焰喷射器教给中国军队使用,这样,日军的死亡之神降临了!
中国士兵再不朝火网里冲锋了,而是相互用火力掩护,从四面朝外围的地堡匍匐前进,达到攻击距离时,用手榴弹、炸药包炸,大多数时候是用火焰喷射器把地堡里的日军烧死。地堡里经常发出鬼哭狼嚎的声音。也有一些日本兵身上带着火跑出来射击,但瞬间被掩护机熗扫倒。中国士兵感受到复仇的快意。于是火焰喷射器成了第8军战士的撒手锏。
由于是从外围进攻,背后没有敌人的地堡,中国士兵的伤亡大减,而作战效率大增。到7月下旬,第8军士兵的阵地已经稳步推进到离主峰子高地不到500米的阴登山、大垭口、黄家水井一带。最后的决战快要来临了。
松山主峰子高地的面积只有一、二十亩大小,但周围有十几个高低不同的小山丘相连,互为犄角之势。若直接进攻大地堡,必遭小地堡火力的射杀。前些天两个夜袭连的部份士兵的尸体至今仍在那里,并且已经腐烂。
第8军的士兵仍然是从四周向山顶蚕食。但离主峰子高地还有200米时,再也无法前进了。因为太陡峭了,坡度大约有60度。连射击都要仰起头,中国士兵在这里又牺牲了几百人,因为上面的手榴弹经常像冰雹一样砸下。
似乎又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
这时,82师少将师长王伯勋给李弥出了个古老的主意,那就是挖地道——从松山下面挖通道到子高地,然后用炸药把日军送上天。李弥听后和美军顾问研究了一番觉得可行,决定实施。
地道施工是从8月4日开始的,由第8军工兵营负责挖掘,美国顾问亲自测量计算。为了掩护这个重大的行动,李弥命令炮火天天轰击山顶,步兵每天佯攻迷惑日军。
地道是先挖一个平行的直洞,通到子高地的正下方。工兵分成几班不分昼夜地挖,每天美军顾问按时来测量距离。十多天后,美军顾问经过测量,确定已挖到子高地的正下方了,说声“OK”。于是改变方向,成“Y”字形朝上挖。五天之后,美军顾问又说:“OK”,可以挖炸药室。于是工兵们就在“Y”型的两个顶端各挖出一个炸药室,左边炸药室放了3吨炸药(120箱,每箱25公斤);右边炸药室放了4吨炸药(160箱,每箱25公斤)。搬运炸药的时间花了一天一夜。
1944年8月20日上午9点,阳光明媚,松山在视线里十分清晰,远征军司令卫立煌和一批美军顾问以及宋希濂、何绍周都早早地过了怒江,来到隐蔽部观看。所有的部队都撤离危险区域,由工兵营长亲自摇动起爆器。“我看见他的手有些抖”一个老兵这样回忆道。工兵营长猛吸几口烟,然后扔掉烟头,狠狠摇动那架电话机改装的起爆装置。开始似乎没有动静,过了几秒钟,大地颤抖了一下,接着又抖动几下,有点像地震,隐蔽部的木头支架嘎吱嘎吱晃动起来。同时,我看见子高地有一股浓浓的烟柱窜了起来,越来越高,烟柱头上也有一顶帽子,很象解放后电影上放的原子弹爆炸。烟柱足足有一两百公尺高吧,停留在空中,久久不散。声音传过来时,却不及想像的大,没有飞机扔炸弹震耳,闷响,有点像远方云层里打雷。
中国士兵迅速地向山顶冲击,没等炸懵的日军清醒过来,第8军荣3团的士兵已经登上主峰。跟残敌展开了激烈的近战。
松山主峰炸出了两个40来米宽、30来米深的大坑。中央主地堡炸飞了。没有了踪影。由于没有主堡,冲上去的士兵第一次没有被日军赶下来,但战斗还没有结束,激烈的争夺战还在进行。战至8月29日,日军断粮三天,竟然砍下刚刚阵亡的中国军人的手臂和大腿,在地堡里血淋淋的进行烧烤。(这种毫无人性的充饥方式维持了近一个星期)
9月1日,蒋介石下了一道死命令,限第8军在“九一八”国耻日前必须拿下松山,否则正副军长均按军法从事。于是李弥抓了顶钢盔往头上一扣,亲自带领特务营冲上松山主峰阵地,一连激战数日,9月6日,他被人从主峰扶下来,据目击者描述:……胡子拉碴,眼眶充血,打双赤脚,呢军服成碎条状,身上两处负伤,人已经走形。
第二天,松山战役结束。
那是下午4、5点钟时分,山上的熗声渐渐地稀疏。参谋长向他报告:副军长,我们胜利了!李弥坐在指挥部外一块石头上一动也不动,像个木头人,接着眼泪滚下脸颊……
壮哉!抗日将军,穿越地狱般的硝烟——尽显男儿英雄本色!
果然如军事家们所料:斩开松山这道险关,立即打破怒江战场的僵局。9月8日,潮水般的部队和后勤辎重通过滇缅公路,开往龙陵。14日,腾冲告捷,怒江的中国军队左右两翼连成一片,向龙陵合击;而日军迅速溃败,向缅甸境内撤退。
松山血战历时120天,官兵阵亡8000余人,日本守军除一人化装突围全部战死,无一人被俘或投降,双方阵亡人数之比接近6:1。另外,中国军人伤者逾万。
松山,宛如一座高耸的抗战纪念碑,永远屹立于怒江之畔,它险峻的身躯向世人昭示:犯华夏者,虽悍必诛!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腾冲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集团军辖第53军、第54军,共5个师——预备第2师、198师、36师、116师、130师)实施腾冲反攻战,全军于5月11日黄昏后强渡怒江成功;次晨开始仰攻高黎贡山,敌56师团148联队主力146联队一部凭险死守,我军猛烈攻击;经9日血战,日军溃退,我军攻占高黎贡山顶之南、北斋公房,又经十余日的激烈战斗,进至腾北马面关、界头、瓦甸、江苴附近。日军深知丧失高黎贡山及桥头、江宜等重要据点在战略上的意义,急调113、114、146、炮56、搜56等5个联队各一部火速增援,猛烈反扑。
然我远征军将士士气高昂,锐不可挡,奋勇冲杀,白刃格斗,经22日血战,终歼敌半数,继而乘胜攻下腾北敌军中心据点桥头、江苴,并沿龙川江南下,一部扫清固东以北至片马的残敌,另一部扫清龙川江两岸残敌,形成迫近腾冲城、合围腾冲城之势。此时,所有由北而南溃逃的日寇与腾冲守城日军合编为一个混成联队,由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指挥,死守来凤山及腾冲城。
腾冲城是滇西最坚固的城池,兼有来凤山作为屏障,两地互为依托。日军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在两地筑有坚固工事及堡垒群,准备了充足的粮弹,奉命死守至10月底以待援军到来。
我军决定先攻占来凤山,最后围歼腾城守敌。7月26日午时,我军在空军掩护下,以优势兵力向来凤山5个堡垒群同时猛攻,官兵奋勇,血战3日,付出重大牺牲攻占来凤山,旋即扫清南城外之敌,对腾冲城形成四面包围之势。最后围住的孤城腾冲城墙全系巨石,高而且厚,城墙上堡垒环列,城墙四角更有大型堡垒侧防。8月2日我军先以云梯登城,但牺牲惨重,无法立足,继又利用空军从天空轰炸,将城墙炸塌十余处,从缺口强行登城,经12日激战,始将城墙上的堡垒群逐次摧毁。
8月14日,我军以4个整师兵力从南城墙,突进市区,展开激烈巷战。由于腾冲城内街巷稠密,房屋相连,顽敌利用民房家家设防、巷巷筑堡,战斗异常惨烈,每前进一尺,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正如20集团军会战概要所言“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由于牺牲惨重,又将防敌增援的130师投入攻城战役,经42天的“焦土”之战,将守敌全歼,于1944年9月14日光复腾城,沦陷了两年零四个月又四天的腾冲,重新回到了腾冲人手中。
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共俘获敌军官4员,士兵60余名。毙敌联队长少将指挥官藏重康美大佐以下军官100余员,士兵6000余名。虏获野山炮7门,步兵炮6门,迫击炮10门,重机熗19挺,轻机熗47挺,步骑熗1000余支,汽车20余辆,有线和无线电机25部并其他军用品若干。我远征军亦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可见腾冲战役之艰苦与惨烈,可见远征军将士拼死牺牲的爱国精神。
中国战场、腾冲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一个部分。
腾冲大山里的老百姓怎么也想不到,在腾冲抗战中,和他们并肩而战的竟然还有一批金发碧眼的西洋人。盟军从地面到空中都加入了这场战斗,在中国远征军部队中有一个美军参谋团,参与战役策划;在空中,有以陈纳德为首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后为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参与腾冲战役。
从1943年8月17日盟军空军第一次轰炸腾冲城内日军,到1944年9月11日的390天内,盟军空军共出动约20多次,共300多架飞机,先后在高黎贡山、来凤山、腾冲城内外对日军进行轰炸。1944年的8月22日,盟军空军出动60架分5批轰炸扫射腾冲城西北角的日军堡垒群,为地面部队攻克城西北及拐角楼创造了有利条件。在9月10日的空战中又击落日机4架。
在整个腾冲战役中,盟军空军出击的重点目标是日军设防最坚固的来凤山及腾冲城,这些出击减少了远征军地面部队的伤亡,摧毁了日军的大部分堡垒;杀伤了相当数量的敌军,为战役的最后胜利争取了时间及机遇。
盟军空军还承担了空运任务。腾冲在战前修有一座机场,战争中又修了5座临时机场和空投场供盟军空军使用。远征军大举反攻期间,盟军的空运异常繁忙;日夜飞行,将大批弹药、粮食等军需品运抵腾冲,支援地面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腾冲战役中,由于日军的炮火攻击,天气因素、迷航等原因,部份盟军战机和运输机失事坠落,飞行员有的壮烈牺牲,也有的被老百姓及时救援,帮他们治病疗伤寻找部队,给予了亲切的善待,令他们终生难忘。有的飞行员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专门嘱咐他们的儿女,万里迢迢来到腾冲,寻觅当年的救护者,表达感激之情。中美两国人民将永远记取并珍惜这份在反法西斯的共同战斗中凝成的深情厚谊。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龙陵战役[/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1943年冬,德国法西斯在苏联战场遭受沉重打击,节节失利;日寇在太平洋战场逐岛与美军作战,处处掣肘,情况不佳,其兵力因战场辽阔分散,早已不敷分配,遂将滇缅路上的兵力,多数转移他调,改对滇缅公路死守沿线据点的战术,实施“断”作战计划,以争取时间,继续切断我运输补给线,幻想德寇能在苏联获胜后,与其在中国会师。
龙陵县城毗连芒市,滇缅公路穿境而过。龙陵自古皆是兵家必争要地,日军侵入滇西,龙陵县城则是重兵集结的地点,日军33军团第56师团团长松山佑三,参谋长川道高士雄亲临龙陵指挥。56师团146联队一部,148联队第3中队,18师团114联队一部,229联队一部,56工兵连队,56炮兵联队共八千多日军作战于龙陵。战略对峙期间,日军田岛大尉进驻龙陵,组阁龙陵县伪政府,任赵鹏程为伪县长。在龙陵发生的战争大大小小若干次,概括起来,可称三战龙陵。
(一)一战龙陵
时间:1944年6月4日至7月9日。
指挥: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主力:71军张绍勋的87师;胡家骥的88师;6军洪行的新39师;2军新33师;美军14航空队。
(二)二战龙陵
时间:1944年7月13日至8月14日。
指挥: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主力:第71军各师;新荣1师;新28师;新39师;美军14航空队;兵力从一万多人增至三万多人。
(三)三战龙陵
时间:1944年8月14日至11月3日。
指挥:第一阶段,从8月14日至8月22日,由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指挥;第二阶段,从8月23日至11月3日,由11集团军副司令兼第六军军长黄杰指挥。
主力:71军,代军长陈明仁;2军,军长王凌云;5军36师;6军军长黄杰;8军荣1师;美军14航空队。
在中国远征军分路进击松山、腾冲的同时,负责右翼攻击任务的第11集团军即从第2军和第71军中抽出精锐部队,共同组成突击队,绕过松山侧翼直插龙陵,于6月6日兵分三路向驻守龙陵县城一线的日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经过两个昼夜的激战,截断了龙陵与芒市之间的公路联系,并肃清了龙陵城外大部分据点中的据守之敌。
6月8日晨,第71军87、88两师主力部队开始向日军重兵防御的龙陵东南郊敌阵进击,力图抢占猛岭坡,日军也拚死抢夺被远征军攻占的阵地,异常激烈的战斗打成了拉锯战,猛岭坡阵地9次易主,第88师263团最终以团长傅碧人负重伤、全团官兵伤亡500多人为代价,直到下午5时才将该阵地完全攻克。此后两天中,远征军将士在猛岭坡大捷的鼓舞下,分路向龙陵城外的日军发起猛攻,87师攻克赧场、大坝、文笔坡和龙陵老城,克复龙陵以东的公路要点;88师攻克广林坡、老东坡、风吹坡、三关坡;新33师攻克云龙寺。
到6月10日,龙陵城郊的所有高地都被远征军克复,三个师的雄兵对城内日寇重重围困,攻城在即,残余日军只得退回到城内坚固工事中负隅顽抗。
眼看在龙陵苦心经营的核心据点即将失守,外围日军立即组织大股力量增援,一心解龙陵之围。6月13日,正当远征军着手攻打龙陵县城之际,驻守腾冲的2000多名日军南进驰援龙陵,驻守芒市的1000多名日军也沿滇缅公路北上,驻守象滚塘的500多名日军也急速东进龙陵,同远征军发生了激战。在日军精锐部队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远征军第71军主力部队被敌军从中截断,腹背受敌的87师伤亡惨重、险遭覆没。迫于情势,远征军只得于16日退回到城郊一线,保存实力准备再战,远征军首攻龙陵因此功败垂成。
从6月16日夜起,驻守在龙陵县城附近各据点中的5000多名日军经常在坦克的掩护下,沿滇缅公路两侧向远征军发起突袭,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7月13日,第71军又集结了87师、88师、荣誉1师、新28师、新39师五个师的30000兵力,从东、北、南三面向龙陵县城一带的日军据点发起第二次围攻,再度占领了赧场、长岭岗、猛岭坡、广林坡、三关坡等日军阵地,控制了龙陵至芒市、腾冲的公路。但因松山尚未克复,各类军需物资无法通过滇缅公路运抵军中,造成围攻龙陵的部队给养困难,且日军为了尽快打通芒市至龙陵的公路,向龙陵增派了第56师团、第2师团主力15000多人,向远征军发动了疯狂反扑,在敌人炮火的猛烈攻击下,驻守龙陵城外的新39师所剩官兵不到百人,新37师也遭受重创,其死守阵地的117团3营将士全部殉国,不少阵地重新陷落敌手。因将士伤亡惨重,远征军只得于9月10日再度退回到龙陵城北近10公里的赧场一带堵击,第二次进击龙陵宣告失败。
9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围攻松山、腾冲的战斗都取得了全面胜利,左、右两翼主力部队相继汇聚龙陵。时逢8月22日,蒋介石将宋希濂调离龙陵到重庆受训,原因是蒋介石在重庆已发布龙陵光复的新闻,结果残敌尚未肃清。宋希濂职务由副总司令黄杰将军代理,远征军对围攻龙陵的战略进行了调整,一面进袭龙陵至芒市之间的交通阵地防止敌兵增援,一面集中了10个师的强大兵力,于10月29日向龙陵城区发动了第三次总攻。经过为期5天的激烈战斗,终于在11月3日将据守龙陵的日军大部歼灭,夺回了龙陵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紧接其后,远征军派出第88师沿途追剿向芒市方向逃窜的残敌,连续攻克团坡、张金坡、南天门、放马桥一线的日军阵地,到了11月11日,龙陵全境均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三战龙陵”战役,系整个滇西反攻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要塞争夺战。在长达4个多月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了11.5万人兵力,经过三次拉锯争夺,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共歼灭日军1万多人(除400余名残敌突围后溃逃芒市外,其余被全歼),而中国远征军为此付出的伤亡代价则为29803人。龙陵战役是滇西反攻作战中,耗时最长,牺牲最大的攻坚战,但也是滇缅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
根据国民政府1945年12月《滇西战役统计表》及《抗日战争期间滇西损失统计》报告:滇西抗日反攻战役中,我军共投入兵力16个师16.2万人,其中,龙陵为12个师11.5万人,占71%。全役历经236天,其中,龙陵156天。全役我军伤亡官兵50474人,其中,龙陵伤亡29803人,占59%。全役毙敌25393人,其中,龙陵13200人,占52%。全役损失折关金币73941996万元,其中,龙陵损失67711768万元,占91.59%。
克复龙陵后,日军赖以盘踞滇西的强固阵地均被扫除,日本侵略者被驱赶到了芒市一线(今德宏州境内)的一马平川之地,自此再无险可守。 [/size]
[size=2] [/size]
[size=2][color=#0000ff]反攻之战[/color] [/size]
[size=2] [/size]
[size=2]1943年,经过刻苦训练并接受了先进装备的中国驻印军和中国滇西远征军,于10月发动了缅北、滇西反攻战。远征军似两把尖刀,左右夹击,血战17个月,解放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云南西部失地83000平方公里,击毙数万日军,缅北、滇西从此不见敌踪。
反攻缅北:
为了反攻缅北,我军于1943年11月仍循来印时路线开赴雷多附近的的山麓营地,准备反攻,这里是正在艰巨赶筑的中印公路(通车后,中国政府为纪念史迪威将军的功勋改称“史迪威公路”之起点,驻印军总部及其直属团也陆续迁移到此。当火车驶近雷多时,铁路两旁帐蓬林立,军用物资堆积如山,机场内飞机不时起落,呈现出一派紧张的备战气氛。先头由中国工兵团修筑便道,继之便是一支庞大的美军机械化筑路部队,加宽加固,修筑桥梁,输油管和电话线同时敷设。
为什么中国军队会从这里反攻,花费这么大的工程修一条通往中国的公路呢?因此地距中国边境最近,从这里反攻,可以与滇西隔怒江与日军对峙的我国内远征军左右夹击敌人,使其腹背受敌。
1944年1月,我军对胡康河谷之敌展开攻击。从新平洋至孟拱长约200公里的胡康河谷(其南端又称孟拱河谷)蜿蜒其间,森林覆盖,地形复杂。尤以河谷北部两旁大小崖坎对峙,大奈河从谷中流过,隘路狭窄,丘陵起伏,部队运动十分困难,其中孟关最为险要,是入缅咽喉。敌第18师团在大奈河畔构筑半永久性子母堡坚固阵地,层层设伏,拼死顽抗,我军不惜牺牲,奋勇战斗,步步为营,寸土必争。此时敌在孟关、瓦拉本集结兵力,准备反攻。但形势已变,敌不仅被我军地面强大火力所制压,制空权已操之于我手,我战略机队飞往敌后进行轰炸,战斗机三五成群协同地面部队攻击敌阵地。我师与当面之敌曾于1942年在缅南作过殊死拼斗,仇人又见面,分外眼红,攻势凶猛异常,战况极为激烈。
我军第一线部队先在后方炮兵火力,集中猛烈轰击,然后发起冲锋。一次不成,即向后撤,再进行第二次炮轰,对敌坚固纵深阵地有时须经反复多次炮轰与多次冲锋才能攻下。
敌人处在劣势,多在夜间才敢增援反扑,密林之中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短兵相接,战况至为剧烈。敌第18师团损失惨重,我军在瓦拉本之战还缴获了其师团长的关防大印。
我师经3个月的连续作战,先后攻克于邦、孟关、瓦拉本、丁高沙坎等敌大小坚固阵地十余座,终于扫清胡康河谷敌阵地带,进入孟拱河谷,为我军攻取孟拱、密支那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此关键时刻,日寇集中5个师团的兵力进攻印度东北重镇“英帕尔”,企图截断加尔各答至雷多的铁路运输线。廖耀湘等将领恐孤军深入重蹈缅南战役的覆辙,踌躇不前,蒋介石也来电阻止继续深入推进。唯史迪威将军力排众议,主张乘缅甸日军后方空虚之机,正好扫荡孟拱河谷之敌直下孟拱。他说服廖、孙等人,并将新30师投入战场,分兵进攻密支那。事实证明史迪威将军对敌情判断和果断处置是完全正确的。印度当时系英国最大殖民地,蒙巴顿将军集中全印兵力10多个师,在英帕尔用坦克、装甲车筑成钢铁长城,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全力阻击入侵之敌,孟拱河谷的我军才得以进展顺利。
4月间,当面之敌第18师团在其第56师团、第2师团各一部的支援下,兵力有所加强,利用孟拱河谷险要地段构筑阵地,妄图逐次抵抗以挽救其覆灭之命运。我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以强大的炮火挟雷霆万钧之势,逐次击破坚布山等地之敌,占据孟拱河谷之大部,全歼守敌,敌遗尸遍野。
攻克加迈,孟拱之敌已暴露在我军炮火之下。我师与新38师分进合击,包围孟拱城镇,在强大的陆空火力配合下,在城郊激战数日,6月上旬突入该城,经过巷战,最后完全占领。此役,除敌第18师团长田中新一及早率领数百人突围外,该师团残余及第2师团,第53、第56师团等各一部,悉数被我军完全歼灭。
4月底从胡康河谷出发的新30师、50师两个团配合美军两个营及重炮一个连组成的突击支队,劈道前进。坚苦月余,出敌不意,在奇袭下占领密支那城外飞机场。
敌第56师团步兵指挥官水上源藏率两个大队及山野炮数门增援,企图死守。战况激烈,我军初战由于轻敌,后调至增援的第50师一个营全军覆没,团长黄春城被撤职。以后逐步缩小包围圈,经月余激战,我军终于攻克这座扼据中印缅交通的陆空战略要地的密支那,除敌丸山大佐率百余人向八莫逃逸外,其余全部被歼,敌水上源藏大佐自杀。
至此,我驻印军利用雨季在盂拱、密支那附近休整扩编成两个军,即新1军(军长孙立人),新6军(军长廖耀湘),经过修整补充后,我驻印军各部战斗力十分充沛,已处于绝对优势之地位。9月中旬起即展开大兵团战斗行动,从密支那、孟拱分兵数路,扫荡缅北平原之各据点。新6军沿伊洛瓦底江右岸直下八莫,新1军从卡萨(鸡打)分兵两路,一部份攻占南坎,与从滇西怒江西岸反攻的国内远征军在芒友胜利会师。
1945年12月份,中印公路全线打通。至此,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打通滇缅路之战胜利结束。歼敌包括其王牌军第18师团在内共计5万余众,生俘敌军数百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滇西反攻:
1944年5月,军部命228团进攻平戛,并调副师长陈济光协助团长段国杰。师政治部命先头部队渡怒江,发动群众,组织军民合作站支援部队作战,部队开到怒江两岸。这里是云南的横断山脉,两岸山顶用肉眼就能看见,但一下一上就要走大半天。怒江河面只有几十米宽,水深不能徒涉。河内没有船支,邻近有两个渡口,汉拐渡和上游的龙潭渡。
部队在汉拐渡西面山上,就派工兵连在汉拐渡扎木排。平戛的日军知道了,就在渡口东面山上的南奔构筑工事,以图待我部队渡江跑上山精疲力竭时消灭我们。第二天部队找着两个对道路了解的山民,利用夜间将部队领到龙潭渡,由工兵将几十只橡皮艇、木排放在河内,将部队渡到对岸,在拂晓前将部队带到敌人阵地的后面占领位置,向日军阵地袭击,打得鬼子狼狈不堪,慌忙逃窜,连军旗都丢掉了。段团长率团追击,到平戛最高的“大尖山”将敌人消灭,命工兵连占守,一口气地攻占了平戛街子。段团长未经全部搜索即发电“占领平戛”,军部、师部一齐渡江过来。这时残存的部份敌人又迂回将“大尖山”夺去。段团长慌了,急忙率三个营回转攻“大尖山”。他说若攻不下“大尖山”,我便自杀在“大尖山”。官兵听了士气高昂,一鼓作气,猛冲猛打,将敌消灭大部,剩余残兵逃到拱石洞内,利用夜间开辟一条小道跑掉,平戛收复。9师随即又攻克了象达。
1944年8月,228团由副团长冯心斋任团长,奉命攻击红岩山,这时正是雨季,每天每夜都在下雨,部队补给困难,便在“三村”成立军民合作站,由平安乡杨乡长任站长,发动群众卖粮支援部队。山区群众储存的粮食不多,所收集到的玉米也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部队在山上找野菜充饥,有的士兵脚都被雨水泡肿了,合作站又发动群众剥棕树的棕与士兵包脚。
日军在象达、平戛失败后,在红岩山构筑了坚强的工事:一道簏柴,三道铁丝网,又在地堡前面地上布满了很多竹签。28团攻了8次。牺牲很大,3营营长受伤,8连连长牺牲,副连长受伤,6连连长牺牲。这时,军部准备进攻芒市,为解决粮食问题。经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电告第2军,等71军攻下龙陵,再攻芒市,并令第2军派部份人在桐果园阻止芒市鬼子增援龙陵。
一直到雨季结束,远征军长官部卫立煌调派飞机前来助攻,共进行了9次攻击。第1架飞机在日军的主阵地丢了一个燃烧弹,阵地上成了一片火海,另外两架飞机投下来的炸弹摧毁了日军工事,3架飞机成剪刀式的俯冲下来向日军扫射,228团勇猛地攻击并占领了红岩山阵地,日军伤亡惨重,只剩下少数狼狈逃窜。
师227团1944年10月奉命开赴桐果园,会同200师的1个团共同阻止芒市鬼子向龙陵的增援。敌人利用夜间疯狂的攻击,激战几个小时,200师不支撤退,1营营长向团长杨庆孚电报,“敌人不惜战死,蜂拥猛扑,200师已经撤退,我右翼阵地受到威胁,是否撤退?”团长杨庆孚说:“我就在这里,坚决不退却。”官兵在团长的感召下应用战斗,当日军进攻到阵地前时,冲锋熗、手榴弹一阵齐射猛投,打得鬼子尸首遍地,最后鬼子只有抱着尸体后退。
1945年2月第2军进攻芒市,这时敌人已经损失惨重,没有多大的抵抗力,一经接触,就向后溃退,丢下遍地的物资。部队占领芒市后,第2军继续前进,经过猛嘎、遮方、畹町,进入缅甸的九谷南坎,一直到芒友与新1军会师都未再发现敌人,滇西反攻取得了全面胜利。
1945年1月,中国滇西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和盟军终于在滇西芒友胜利会师召开会师典礼。
缅北、滇西反攻战,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次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 [/size]
[size=2] [/size]
[size=2][attachment=11336380] [/size]
[ 此帖被夏夏。寻在2011-08-15 17:3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