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玄甲骑兵的优势和特点
[attachment=11336626]
在谈到玄甲时,也有人指出玄甲是重装铁甲,理由是李世民的玄甲每每以区区几千人,就能去打败几倍十倍几十倍的敌人,这种骑兵如果是轻骑兵,这种战绩是不可能连着出现这么多次的。毕竟,轻骑兵防御太弱,冲击能力是很有限的。而认为轻骑兵具有的长途奔袭和追击能力,重装骑兵同样也是能长途行军的,并且以蒙古骑兵大军西征,是带去了大量的重装骑兵。认为在奔袭和追击的时候,重装骑兵是可以卸下马铠脱掉身上部分重甲部件的。并提出唐代的的中国重装骑兵,很有可能穿着多套不同质地的盔甲。需要轻装追击溃败敌人的时候,只需要拖掉或着卸下身上的某些盔甲部件就可以了。讲解中国古代战争中,都是大量的使用弓箭作战的。说到轻骑兵去攻击数量远远高于自己的步兵军团时,首先就要过对方大量的弓箭部队射击这一关。而以少量的轻骑兵,去打败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拥有大量弓箭部队的对手,其难度绝对是难比登天的。也只有,既能射击弓箭又能近身强力冲击的双重效果精锐重装骑兵,才有这种以少以精锐胜多胜劣的可能。
就这样的观点,我认为这些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重装骑兵是能长途行军的,但是唐朝初期骑兵能向蒙古军一样有足够数量的马匹吗?一个骑兵能配备多套盔甲?这个说法好象也能成立,但不知这多套盔甲是要放在哪里,是自己随时背着驮走吗?还是让人先帮忙驮着?决定追击时,再换一身行头?显然奔袭时,是可以做到换一身行头的。不过有的东西全凭想象也是不行的,脱掉或者卸下身上的某些盔甲部件是可以的,长期都这样干也就不是啥重装骑兵了,干嘛每次开仗都要卸下身上的某些盔甲部件呢?这好比是拖了裤子打屁,不开仗时穿全装,开仗时穿半装?
[attachment=11336627]
在《武经总要》前集•前集•卷三 唐李靖法中讲到: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谓敌所爱恃之处,我先夺之。必密其处为期,潜往赴期,故敌人不觉而后之焉。此皆军争之道也。
以寡击众夫以寡击众者,利在于出奇也。兵法所说有三焉:一曰要之于险,二曰以整击乱,三曰以日之暮。将能明此者,则可以一击十,以千击万,虽敌人甚众,则其势易覆。今列兵家旧说于后。
凡敌众我寡,必避于易,要之于险。一人守之,千人莫向。如险厄相值,我军鼓噪卒起,彼虽众多,前徒固已惊骇,乘此击之,势却则破也。一说得丘阜林木之地,可广设旗帜,多置鼓铎,散为疑兵。敌人必分军以备我,则选精锐出奇以击之。若未得便利,且依蔽林木,疏我行队,以弓弩居前当之,伺夜晏则疾击也。
轻骑兵强调的是机动性,突出的是骑射,避免的是短兵相接,要的效果是只能我打得着你,你打不着我,就在于着装轻便。重装骑兵只能建立在战术合理的军队中,打的是硬碰硬,只能正面层层推进,靠的是步步为营的战术。玄甲轻骑兵打的是速度和长途奔袭和随时随刻的伏击,它的服色就必需适合于潜伏,在你行军途中,在你没有长线预警的驻扎地,没有建立起防御力量时,就给与打击。一般的伏击都能成功,是因为被攻击的军队都不会在行军的途中穿着盔甲走路,吃喝拉洒睡也不会整天都穿着盔甲提着刀熗,除了担护警戒的前锋和流哨外。
[attachment=11336624]
在《武经总要》里:唐太宗讨窦建德,至武牢。建德自荥阳西上,太宗以数百骑,出武牢东二十余里以挑之,往往设伏。北至贼营,才四骑而已。谓左右曰:“贼初见骑少,疑为斥候。”语未毕,忽贼奄至,因引弓射之,毙其一将。贼以五六千骑并拔熗而进,从者咸失色。太宗谓之曰:“尔但前去,我自殿后。”于是按辔徐行,贼至辄引弓射之,毙一贼,贼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此再三,每至必毙,贼乃不敢复逼。太宗引贼入伏内,伏兵相次而发,合击破之,获其大将殷秋、石瓒,斩首数百级。
玄军的特点就在于善于诱敌深入,使你看得着,打不着,若即若离,敌兵是追之不及,弃之可惜。
唐李靖陈图萧铣十策,有诏拜行军总管,军政一委焉。靖阅兵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夹路危,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靖率师而进,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纵使知我,仓卒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进兵至夷陵,铣始惧,召兵江南,果不能至。勒兵围城,铣遂降。《武经总要》
兵贵神速,重在疾雷不及掩耳,只有经过长期训练的轻骑长备军才可以做到。对于一支频繁更换装备的轻重装备的军队而言,只能是无所适从,不知下一步是选哪类兵器,着哪类衣甲,还得有更多的人候着你才行,不然只能造成自我混乱。
唐贞观中,吐谷浑寇边,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侯君集、任城王道宗等五总管征之。军次伏侯城,吐谷浑烧去野草以饿我师,退保大非川。诸将咸言春草未生,马已羸瘦,不可赴。惟靖决计而进,出其不意,深入敌境,遂逾积石山,前后战数十合,杀伤甚众,大破其国。《武经总要》
这样的境地,这样的马匹,只有轻甲才可驮举,只有轻骑才具有出其不意,才能深入险地。
[attachment=11336628]
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吾计决矣。”通等又请解围据险,以观其变。秦王不许,中分麾下,使通等副齐王元吉围守东都,世民将骁勇三千五百人东趣武牢。时正昼,出兵历北邙,抵河阳,超巩而去。世充登城而望,莫之测也,竟不敢出。建德迫于虎牢,不得进,留屯累月,战数不利,将士思归。秦王遣轻骑千余,抄其粮运,又破之。谍者告曰:“建德伺唐军刍尽,牧马河北,将袭虎牢。”秦王固留马千余匹,牧于河渚以诱之,夕还武牢。建德果悉众而自版渚出牛口置阵,北距大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薄,迫也。汜音凡,又音祀,县名,属孟州。属之欲<辶歹>连也),亘二十里,鼓行而进。诸将皆惧,世民将数骑升高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纪律;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兵不出,彼勇气自衰,阵久卒饥,势将自退。进而击之,无不克者。与公等约甫过日中,必破之矣。”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欲退。在《武经总要》
秦王命宇文士及将三百骑经建德阵,西驰而南,上戒之曰:“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士及至阵前,阵果动,秦王曰:“可击矣。”时河渚马亦至,乃命战。秦王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阵。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继来,朝臣趋就,建德召骑兵拒唐兵,阻朝臣不得过,建德挥朝臣令却。在《武经总要》
很显然穿着重甲是跑不快的,偷袭抄其粮运一要靠速度,而要靠机密,连续作战靠的就是轻装上阵,没有多于的时间给你选换装备,衣甲服色在这时才会发挥优势,而不被敌军察觉,铁甲的毛病就是叮铛响还反光,选这样的衣甲是不能用于奇兵断其粮道的。
太宗讨刘黑闼,阻水列营以逼之,分遣奇兵断其粮道。黑闼又数挑战,太宗坚壁不应,以挫其锋。黑闼城中粮尽,太宗度其必来决战,预壅洛水上流,谓守堤吏曰:“我击贼之日,侯贼半渡而决堰。”黑闼果率步骑二万,渡洛水而阵,与官军大战。贼众大溃,水又大至,黑闼众不得渡,斩首万余级,溺死者数千人。很显然遣奇兵断其粮道,除了轻骑,这活重骑干不了。
贞观初,突厥颉利可汗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为蕃臣。太宗遣唐俭、安修仁持节出塞,以安抚之。以李靖为定襄赵总管,往迎颉利。颉利不肯朝觐,请待草青马肥,将逾砂碛。靖与其副将张公谨谋曰:“制使到彼,虏必自宽率《武经总要》
精骑赍二十日粮,乘间掩袭。”诸将皆曰:“诏许其降,行人在彼,奈何攻之?”靖曰:“此兵机也。如唐俭等辈,何足惜?”督军疾进,自白道袭之。至阴山,遇其斥侯十余帐,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甚悦,不虞官兵之至。靖军奄到,纵击之,遂灭其国。《武经总要》
很显然长途奔袭是“此兵机也”,重在机密,胜在速度,在敌军没有查觉到时,已杀到面前,这活重骑干不了。
王为朔方副总管,开元初,吐蕃精甲十万寇临洮,率步兵二千,卷甲倍程,与临洮军合。出奇兵七百人,在蕃后夜袭之,去贼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贼大呼,后者击鼓。贼大惧,疑有伏兵,自相杀者万计。《武经总要》
刘迦谕举兵反,屈突通发关中兵击之。通侯其无备,简精甲,夜袭之,贼众大溃,遂斩迦谕。《武经总要》
太宗时,命李靖为西征行军大总管,讨吐谷浑伏充,以侯君集及任成王道宗并为之副,师次鄯州。君集言于靖曰:“大军已至,贼兵尚未走险,宜简精锐,长驱疾进,后不我虞,必有大利。若此策不行,潜遁必远,山障为阻,讨之实难。”靖然其计,乃简精锐,轻赍深入。道宗追及伏充之众于库山,破之。伏充轻兵入碛,以避官军。靖乃中分士马为两道并入:靖与薛万均、李大亮趣北路,且使君集、道宗趣南路。历破逻真谷,逾汉哭山,经途二千余里,行空虚之地,盛夏降霜,山多积雪,转战过星宿川,至于柏海,频与贼过,皆大克获。北望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焉,乃旋师与李靖会于大非川。《武经总要》
[attachment=11336629]
简精锐,轻赍深入,这个轻赍相信不是啥重装,重装了就轻赍不了。这赍就是携带衣食等物。重装铁甲在六典中就只有文山,明光,光要,乌锤,细鳞,锁子,这有名的玄甲咋会没有记载呢?难道卸掉了部件的铁盔甲就成了玄甲?原因只有一个,它是皮甲。还有一点他是玄色,玄色的色彩是多种的,层次比较分明的一类综合色调。包含了翠青,黑色,红色,褐色,橙红,这样的色彩,这样的盔甲就象今天的迷彩,奔袭和偷袭需要的就是这种不使人注目的服色。铁甲也可以上漆搞成玄色,不过穿不了多久就露出了本色,它是鲜明的,皮甲则不然,皮甲的本色是暗淡的,皮甲对油漆的吸附力也是持久的。
单从盔甲的材料来说,皮甲肯定是不如铁甲的,但是对于一只军队来说,作战讲的是方法,一物降一物,用皮甲着重于军队攻击的突然和进退的迅速,先发制人。用铁甲着重于防护的坚固,后发制于人。
[attachment=11336625]
蒙古军队之所以取胜在于,我轻巧可以先打你,打不倒你,我跑,你追不上,再回来打你,几个回合下来累死你,你走不动了,再杀你时,很轻巧。条顿骑士团以重骑兵为核心。具体来说就是以重装骑兵为先锋进行突击,后面步兵跟进,两翼和后方则由轻装骑兵保护。这种楔形阵是骑士团常用的战术,它的优点是突击能力强,能够迅速撕开对方防线,不过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它两翼的防御力量有限,如果不能迅速撕开防线,两翼会慢慢被侵蚀。蒙古军队善于使用骑射着重于对两翼的攻击。穿着重甲的骑兵如不能迅速撕开对方正面防线,他就没有后劲了,再组织起来的进攻杀伤力就会减弱。同样唐代的玄甲军也具有蒙古军队一样的特点,这是一只选练出来的长备军,不会是临时换装的重甲部队,这样随时随地去换装,不但对后勤补给行成压力,而这样的动作也会延误战机,所以说唐代的玄甲军就是一支经过严格选编,训练有术,装备特殊,善于长途奔袭和伏击的轻装骑兵。
在谈到玄甲时,也有人指出玄甲是重装铁甲,理由是李世民的玄甲每每以区区几千人,就能去打败几倍十倍几十倍的敌人,这种骑兵如果是轻骑兵,这种战绩是不可能连着出现这么多次的。毕竟,轻骑兵防御太弱,冲击能力是很有限的。而认为轻骑兵具有的长途奔袭和追击能力,重装骑兵同样也是能长途行军的,并且以蒙古骑兵大军西征,是带去了大量的重装骑兵。认为在奔袭和追击的时候,重装骑兵是可以卸下马铠脱掉身上部分重甲部件的。并提出唐代的的中国重装骑兵,很有可能穿着多套不同质地的盔甲。需要轻装追击溃败敌人的时候,只需要拖掉或着卸下身上的某些盔甲部件就可以了。讲解中国古代战争中,都是大量的使用弓箭作战的。说到轻骑兵去攻击数量远远高于自己的步兵军团时,首先就要过对方大量的弓箭部队射击这一关。而以少量的轻骑兵,去打败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拥有大量弓箭部队的对手,其难度绝对是难比登天的。也只有,既能射击弓箭又能近身强力冲击的双重效果精锐重装骑兵,才有这种以少以精锐胜多胜劣的可能。
就这样的观点,我认为这些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重装骑兵是能长途行军的,但是唐朝初期骑兵能向蒙古军一样有足够数量的马匹吗?一个骑兵能配备多套盔甲?这个说法好象也能成立,但不知这多套盔甲是要放在哪里,是自己随时背着驮走吗?还是让人先帮忙驮着?决定追击时,再换一身行头?显然奔袭时,是可以做到换一身行头的。不过有的东西全凭想象也是不行的,脱掉或者卸下身上的某些盔甲部件是可以的,长期都这样干也就不是啥重装骑兵了,干嘛每次开仗都要卸下身上的某些盔甲部件呢?这好比是拖了裤子打屁,不开仗时穿全装,开仗时穿半装?
[attachment=11336627]
在《武经总要》前集•前集•卷三 唐李靖法中讲到: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谓敌所爱恃之处,我先夺之。必密其处为期,潜往赴期,故敌人不觉而后之焉。此皆军争之道也。
以寡击众夫以寡击众者,利在于出奇也。兵法所说有三焉:一曰要之于险,二曰以整击乱,三曰以日之暮。将能明此者,则可以一击十,以千击万,虽敌人甚众,则其势易覆。今列兵家旧说于后。
凡敌众我寡,必避于易,要之于险。一人守之,千人莫向。如险厄相值,我军鼓噪卒起,彼虽众多,前徒固已惊骇,乘此击之,势却则破也。一说得丘阜林木之地,可广设旗帜,多置鼓铎,散为疑兵。敌人必分军以备我,则选精锐出奇以击之。若未得便利,且依蔽林木,疏我行队,以弓弩居前当之,伺夜晏则疾击也。
轻骑兵强调的是机动性,突出的是骑射,避免的是短兵相接,要的效果是只能我打得着你,你打不着我,就在于着装轻便。重装骑兵只能建立在战术合理的军队中,打的是硬碰硬,只能正面层层推进,靠的是步步为营的战术。玄甲轻骑兵打的是速度和长途奔袭和随时随刻的伏击,它的服色就必需适合于潜伏,在你行军途中,在你没有长线预警的驻扎地,没有建立起防御力量时,就给与打击。一般的伏击都能成功,是因为被攻击的军队都不会在行军的途中穿着盔甲走路,吃喝拉洒睡也不会整天都穿着盔甲提着刀熗,除了担护警戒的前锋和流哨外。
[attachment=11336624]
在《武经总要》里:唐太宗讨窦建德,至武牢。建德自荥阳西上,太宗以数百骑,出武牢东二十余里以挑之,往往设伏。北至贼营,才四骑而已。谓左右曰:“贼初见骑少,疑为斥候。”语未毕,忽贼奄至,因引弓射之,毙其一将。贼以五六千骑并拔熗而进,从者咸失色。太宗谓之曰:“尔但前去,我自殿后。”于是按辔徐行,贼至辄引弓射之,毙一贼,贼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此再三,每至必毙,贼乃不敢复逼。太宗引贼入伏内,伏兵相次而发,合击破之,获其大将殷秋、石瓒,斩首数百级。
玄军的特点就在于善于诱敌深入,使你看得着,打不着,若即若离,敌兵是追之不及,弃之可惜。
唐李靖陈图萧铣十策,有诏拜行军总管,军政一委焉。靖阅兵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夹路危,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靖率师而进,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纵使知我,仓卒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进兵至夷陵,铣始惧,召兵江南,果不能至。勒兵围城,铣遂降。《武经总要》
兵贵神速,重在疾雷不及掩耳,只有经过长期训练的轻骑长备军才可以做到。对于一支频繁更换装备的轻重装备的军队而言,只能是无所适从,不知下一步是选哪类兵器,着哪类衣甲,还得有更多的人候着你才行,不然只能造成自我混乱。
唐贞观中,吐谷浑寇边,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侯君集、任城王道宗等五总管征之。军次伏侯城,吐谷浑烧去野草以饿我师,退保大非川。诸将咸言春草未生,马已羸瘦,不可赴。惟靖决计而进,出其不意,深入敌境,遂逾积石山,前后战数十合,杀伤甚众,大破其国。《武经总要》
这样的境地,这样的马匹,只有轻甲才可驮举,只有轻骑才具有出其不意,才能深入险地。
[attachment=11336628]
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吾计决矣。”通等又请解围据险,以观其变。秦王不许,中分麾下,使通等副齐王元吉围守东都,世民将骁勇三千五百人东趣武牢。时正昼,出兵历北邙,抵河阳,超巩而去。世充登城而望,莫之测也,竟不敢出。建德迫于虎牢,不得进,留屯累月,战数不利,将士思归。秦王遣轻骑千余,抄其粮运,又破之。谍者告曰:“建德伺唐军刍尽,牧马河北,将袭虎牢。”秦王固留马千余匹,牧于河渚以诱之,夕还武牢。建德果悉众而自版渚出牛口置阵,北距大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薄,迫也。汜音凡,又音祀,县名,属孟州。属之欲<辶歹>连也),亘二十里,鼓行而进。诸将皆惧,世民将数骑升高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纪律;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兵不出,彼勇气自衰,阵久卒饥,势将自退。进而击之,无不克者。与公等约甫过日中,必破之矣。”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欲退。在《武经总要》
秦王命宇文士及将三百骑经建德阵,西驰而南,上戒之曰:“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士及至阵前,阵果动,秦王曰:“可击矣。”时河渚马亦至,乃命战。秦王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阵。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继来,朝臣趋就,建德召骑兵拒唐兵,阻朝臣不得过,建德挥朝臣令却。在《武经总要》
很显然穿着重甲是跑不快的,偷袭抄其粮运一要靠速度,而要靠机密,连续作战靠的就是轻装上阵,没有多于的时间给你选换装备,衣甲服色在这时才会发挥优势,而不被敌军察觉,铁甲的毛病就是叮铛响还反光,选这样的衣甲是不能用于奇兵断其粮道的。
太宗讨刘黑闼,阻水列营以逼之,分遣奇兵断其粮道。黑闼又数挑战,太宗坚壁不应,以挫其锋。黑闼城中粮尽,太宗度其必来决战,预壅洛水上流,谓守堤吏曰:“我击贼之日,侯贼半渡而决堰。”黑闼果率步骑二万,渡洛水而阵,与官军大战。贼众大溃,水又大至,黑闼众不得渡,斩首万余级,溺死者数千人。很显然遣奇兵断其粮道,除了轻骑,这活重骑干不了。
贞观初,突厥颉利可汗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为蕃臣。太宗遣唐俭、安修仁持节出塞,以安抚之。以李靖为定襄赵总管,往迎颉利。颉利不肯朝觐,请待草青马肥,将逾砂碛。靖与其副将张公谨谋曰:“制使到彼,虏必自宽率《武经总要》
精骑赍二十日粮,乘间掩袭。”诸将皆曰:“诏许其降,行人在彼,奈何攻之?”靖曰:“此兵机也。如唐俭等辈,何足惜?”督军疾进,自白道袭之。至阴山,遇其斥侯十余帐,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甚悦,不虞官兵之至。靖军奄到,纵击之,遂灭其国。《武经总要》
很显然长途奔袭是“此兵机也”,重在机密,胜在速度,在敌军没有查觉到时,已杀到面前,这活重骑干不了。
王为朔方副总管,开元初,吐蕃精甲十万寇临洮,率步兵二千,卷甲倍程,与临洮军合。出奇兵七百人,在蕃后夜袭之,去贼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贼大呼,后者击鼓。贼大惧,疑有伏兵,自相杀者万计。《武经总要》
刘迦谕举兵反,屈突通发关中兵击之。通侯其无备,简精甲,夜袭之,贼众大溃,遂斩迦谕。《武经总要》
太宗时,命李靖为西征行军大总管,讨吐谷浑伏充,以侯君集及任成王道宗并为之副,师次鄯州。君集言于靖曰:“大军已至,贼兵尚未走险,宜简精锐,长驱疾进,后不我虞,必有大利。若此策不行,潜遁必远,山障为阻,讨之实难。”靖然其计,乃简精锐,轻赍深入。道宗追及伏充之众于库山,破之。伏充轻兵入碛,以避官军。靖乃中分士马为两道并入:靖与薛万均、李大亮趣北路,且使君集、道宗趣南路。历破逻真谷,逾汉哭山,经途二千余里,行空虚之地,盛夏降霜,山多积雪,转战过星宿川,至于柏海,频与贼过,皆大克获。北望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焉,乃旋师与李靖会于大非川。《武经总要》
[attachment=11336629]
简精锐,轻赍深入,这个轻赍相信不是啥重装,重装了就轻赍不了。这赍就是携带衣食等物。重装铁甲在六典中就只有文山,明光,光要,乌锤,细鳞,锁子,这有名的玄甲咋会没有记载呢?难道卸掉了部件的铁盔甲就成了玄甲?原因只有一个,它是皮甲。还有一点他是玄色,玄色的色彩是多种的,层次比较分明的一类综合色调。包含了翠青,黑色,红色,褐色,橙红,这样的色彩,这样的盔甲就象今天的迷彩,奔袭和偷袭需要的就是这种不使人注目的服色。铁甲也可以上漆搞成玄色,不过穿不了多久就露出了本色,它是鲜明的,皮甲则不然,皮甲的本色是暗淡的,皮甲对油漆的吸附力也是持久的。
单从盔甲的材料来说,皮甲肯定是不如铁甲的,但是对于一只军队来说,作战讲的是方法,一物降一物,用皮甲着重于军队攻击的突然和进退的迅速,先发制人。用铁甲着重于防护的坚固,后发制于人。
[attachment=11336625]
蒙古军队之所以取胜在于,我轻巧可以先打你,打不倒你,我跑,你追不上,再回来打你,几个回合下来累死你,你走不动了,再杀你时,很轻巧。条顿骑士团以重骑兵为核心。具体来说就是以重装骑兵为先锋进行突击,后面步兵跟进,两翼和后方则由轻装骑兵保护。这种楔形阵是骑士团常用的战术,它的优点是突击能力强,能够迅速撕开对方防线,不过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它两翼的防御力量有限,如果不能迅速撕开防线,两翼会慢慢被侵蚀。蒙古军队善于使用骑射着重于对两翼的攻击。穿着重甲的骑兵如不能迅速撕开对方正面防线,他就没有后劲了,再组织起来的进攻杀伤力就会减弱。同样唐代的玄甲军也具有蒙古军队一样的特点,这是一只选练出来的长备军,不会是临时换装的重甲部队,这样随时随地去换装,不但对后勤补给行成压力,而这样的动作也会延误战机,所以说唐代的玄甲军就是一支经过严格选编,训练有术,装备特殊,善于长途奔袭和伏击的轻装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