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汉·李陵《重报苏武书》笳:流行于边地的管乐器。互动:交替发响。边声:边塞的各种声音。以各种声音表现边塞的凄怆,倍感悲凉。
●天云如地阵,汉月带胡秋。
南朝·陈·徐陵《出自蓟北门行》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战阵一样,汉地的月色带上胡地的秋光。描写塞外的景色,渲染一片紧张而苍凉的气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孤烟:燧烟,古时边塞报平安或报警的信号。广大的沙漠孤直的烽烟,长长的黄河,圆圆的落日,交相辉映。两句意境壮美,对仗工整。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唐·杨炯《从军行》凋:凋落。大雪天暗,军旗上的彩画显得黯淡模糊,象凋落一样,风声和鼓声混杂在一起。它描写了边塞的恶劣天气,侧面反映了将士的苦寒。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唐·李颀《古从军行》郭:外城。极写西北边塞的一片荒凉。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在今河北省蓟县东南。大如席:用夸张手法比喻大雪。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乔山上。两句极写大雪弥天,北地酷寒。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唐·李白《塞下曲》天山:此指祁连山,终年积雪。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用“闻折柳”来表现无春色,可谓高人一着,与“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八首》兼天:连天。因见长江的波浪连天涌,想到边塞上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唐·杜甫《秦州杂诗》不夜:不到夜晚,指黄昏前后。无风云自舒卷出塞,不到夜晚明月早已照明关塞。诗极写秦州地处边防,地势高峻的险要形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
唐·杜甫《咏怀古迹》去:离开。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朔漠:北方大漠。青塚:王昭君墓,在今内蒙。相传塞外草白,惟昭君墓草独青。两句写昭君生为异域,死葬胡沙,同情她的遭遇,亦喻人才被埋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川:此指干涸的河床。描写边塞风沙的险恶,以见行军的艰苦。用语明白晓畅,琅琅上口。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唐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酒泉:今甘肃酒泉县。杜陵别业:今西安市东南杜陵之别墅。我国西部古海干涸,变为大片沙漠,黄沙茫茫渺无边际。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唐·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烁:熔化。虏云:指胡地之云。夸张手法,极言边地之炎热。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边塞野草,干熟时白色,牛马喜嗜。胡天:边塞的天空。写西域塞外冬季来得早而骤。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唐·岑参《赵将军歌》缩寒毛:收缩起全身的皮毛。猎马:出猎的军马。生动地写出天山一带寒风剌骨的景象,使人如临其境,毛骨悚然。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随风飘扬的《梅花落》之声,不禁勾起征人的乡愁;故乡的梅花,好似一夜之间落满久戍的边关。《梅花落》本为曲调名,这里把调名拆开来用,语意双关,含意隽永。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唐·戴叔伦《转应曲》胡笳:少数民族的乐器。写边塞的辽阔明朗,最后却是一声愁绝,情感跌宕,反映出诗人的爱国情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把塞外沙漠夜景写成一个银白色的旷阔寥寂的迷人境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号角。燕脂:即胭脂,深红色,此指血迹。凝夜紫:秋日的边塞,暮色苍茫,烟云密集,血迹凝聚,呈现一片紫色。两句描写血染沙场的激战景象。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李益《塞下曲》燕歌:胡歌。塞鸿:塞外的大雁。边:边地。写边塞春意,使战士怀乡的心情为之顿畅。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唐·张仲素《从军行》海:此指今新疆巴里湖。描绘了边塞恶劣的行军天气,一“裂”一“折”,使人心寒。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芦笋:芦苇春天所萌发的嫩芽。碛:沙漠地带。白练:高级丝织物。安西:西域重镇之一。在今新疆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一带。诗句描写唐代时丝帛源源从丝绸之路运往吐蕃的情景。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唐·杜牧《早雁》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秋半:指中秋八月。描写回纥人开弓袭射,群雁惊飞四散的情景。“虏弦开”双关,既表现回纥贵族的挽弓射猎,也暗示他们的军事骚扰掳掠,“哀”则表现边地人民四处流散之苦。诗句咏物抒情,爱憎分明。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连串的情景,真切、生动。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唐·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朔:北。透刀瘢:风雪穿擦刀剑,出现瘢痕。用夸张和拟人手法写风雪,刻画入微,境界雄浑。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唐·张蠙《登单于台》痕:沙垒起的痕迹。疑:疑是。写塞外风沙的奇异景象逼真生动。
●自古幽燕如绝塞,休愁,未是穷荒天尽头。
宋·汪梦斗《南乡子》幽燕:在今河北、山西一带。绝塞:极远的边疆。穷荒:极荒凉的边地。这是南宋亡后作者北游时所写。“休愁”、“未是”均是相反语义,故意用来宽慰自己、抒发心头上的兴亡之感。
●鸣骹直上一千尺, 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宋·柳开《塞上》鸣骹(xiāo):响箭。干:形容声音清脆宏亮。碧眼胡儿:形容塞外少数民族战士。金勒:带金属嚼子的马笼头。前两句写响箭划破长空,后两句状胡骑矫健英姿。“提”字写勒马而注视的神情,甚为传神。
●长白峰高尘漠漠,浑河水落草离离。
明·陈子龙《辽事杂诗》漠漠:密布貌。浑河:即小辽河,在今辽宁省东部,注入渤海。水落:水退。离离:剥裂下垂貌。两句描写战争的惨烈,战场的凄凉。
汉·李陵《重报苏武书》笳:流行于边地的管乐器。互动:交替发响。边声:边塞的各种声音。以各种声音表现边塞的凄怆,倍感悲凉。
●天云如地阵,汉月带胡秋。
南朝·陈·徐陵《出自蓟北门行》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战阵一样,汉地的月色带上胡地的秋光。描写塞外的景色,渲染一片紧张而苍凉的气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孤烟:燧烟,古时边塞报平安或报警的信号。广大的沙漠孤直的烽烟,长长的黄河,圆圆的落日,交相辉映。两句意境壮美,对仗工整。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唐·杨炯《从军行》凋:凋落。大雪天暗,军旗上的彩画显得黯淡模糊,象凋落一样,风声和鼓声混杂在一起。它描写了边塞的恶劣天气,侧面反映了将士的苦寒。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唐·李颀《古从军行》郭:外城。极写西北边塞的一片荒凉。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在今河北省蓟县东南。大如席:用夸张手法比喻大雪。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乔山上。两句极写大雪弥天,北地酷寒。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唐·李白《塞下曲》天山:此指祁连山,终年积雪。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用“闻折柳”来表现无春色,可谓高人一着,与“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八首》兼天:连天。因见长江的波浪连天涌,想到边塞上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唐·杜甫《秦州杂诗》不夜:不到夜晚,指黄昏前后。无风云自舒卷出塞,不到夜晚明月早已照明关塞。诗极写秦州地处边防,地势高峻的险要形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
唐·杜甫《咏怀古迹》去:离开。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朔漠:北方大漠。青塚:王昭君墓,在今内蒙。相传塞外草白,惟昭君墓草独青。两句写昭君生为异域,死葬胡沙,同情她的遭遇,亦喻人才被埋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川:此指干涸的河床。描写边塞风沙的险恶,以见行军的艰苦。用语明白晓畅,琅琅上口。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唐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酒泉:今甘肃酒泉县。杜陵别业:今西安市东南杜陵之别墅。我国西部古海干涸,变为大片沙漠,黄沙茫茫渺无边际。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唐·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烁:熔化。虏云:指胡地之云。夸张手法,极言边地之炎热。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边塞野草,干熟时白色,牛马喜嗜。胡天:边塞的天空。写西域塞外冬季来得早而骤。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唐·岑参《赵将军歌》缩寒毛:收缩起全身的皮毛。猎马:出猎的军马。生动地写出天山一带寒风剌骨的景象,使人如临其境,毛骨悚然。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随风飘扬的《梅花落》之声,不禁勾起征人的乡愁;故乡的梅花,好似一夜之间落满久戍的边关。《梅花落》本为曲调名,这里把调名拆开来用,语意双关,含意隽永。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唐·戴叔伦《转应曲》胡笳:少数民族的乐器。写边塞的辽阔明朗,最后却是一声愁绝,情感跌宕,反映出诗人的爱国情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把塞外沙漠夜景写成一个银白色的旷阔寥寂的迷人境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号角。燕脂:即胭脂,深红色,此指血迹。凝夜紫:秋日的边塞,暮色苍茫,烟云密集,血迹凝聚,呈现一片紫色。两句描写血染沙场的激战景象。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李益《塞下曲》燕歌:胡歌。塞鸿:塞外的大雁。边:边地。写边塞春意,使战士怀乡的心情为之顿畅。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唐·张仲素《从军行》海:此指今新疆巴里湖。描绘了边塞恶劣的行军天气,一“裂”一“折”,使人心寒。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芦笋:芦苇春天所萌发的嫩芽。碛:沙漠地带。白练:高级丝织物。安西:西域重镇之一。在今新疆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一带。诗句描写唐代时丝帛源源从丝绸之路运往吐蕃的情景。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唐·杜牧《早雁》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秋半:指中秋八月。描写回纥人开弓袭射,群雁惊飞四散的情景。“虏弦开”双关,既表现回纥贵族的挽弓射猎,也暗示他们的军事骚扰掳掠,“哀”则表现边地人民四处流散之苦。诗句咏物抒情,爱憎分明。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连串的情景,真切、生动。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唐·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朔:北。透刀瘢:风雪穿擦刀剑,出现瘢痕。用夸张和拟人手法写风雪,刻画入微,境界雄浑。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唐·张蠙《登单于台》痕:沙垒起的痕迹。疑:疑是。写塞外风沙的奇异景象逼真生动。
●自古幽燕如绝塞,休愁,未是穷荒天尽头。
宋·汪梦斗《南乡子》幽燕:在今河北、山西一带。绝塞:极远的边疆。穷荒:极荒凉的边地。这是南宋亡后作者北游时所写。“休愁”、“未是”均是相反语义,故意用来宽慰自己、抒发心头上的兴亡之感。
●鸣骹直上一千尺, 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宋·柳开《塞上》鸣骹(xiāo):响箭。干:形容声音清脆宏亮。碧眼胡儿:形容塞外少数民族战士。金勒:带金属嚼子的马笼头。前两句写响箭划破长空,后两句状胡骑矫健英姿。“提”字写勒马而注视的神情,甚为传神。
●长白峰高尘漠漠,浑河水落草离离。
明·陈子龙《辽事杂诗》漠漠:密布貌。浑河:即小辽河,在今辽宁省东部,注入渤海。水落:水退。离离:剥裂下垂貌。两句描写战争的惨烈,战场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