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武术概述
一 先秦时期武术--概述
(公元前222年以前)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便由远古的萌生发源,发展为武术形态的雏形。这一时期指从原始蒙昧时代经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代,即秦汉形成统一以前的时期。作为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中华武术,是无比宏伟瑰丽的华夏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其发生、发展紧随着整个华夏文明的历程,成为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秦、汉、三国时期武术--概述
(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
秦收天下之兵,在民间实行禁武的方针。秦王朝二世而亡,因而对武术的发展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一度繁荣鼎盛,武术在这一时期亦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汉、匈战争导致汉王朝对军事的依赖,更直接促进了军旅和民间对武术的重视。
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史上最值得注意的是:武术著作大量出现;武术形成为初期流派;刀渐而取代了剑在军事舞台上的地位,剑逐渐转移至非军事用途并继续发达;汉刀、汉代的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这时东传日本。
三 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概述
(公元265-589年)
三百余年的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两晋政权建立不过三十年,即爆发了所谓"八王之乱"。匈奴、鲜卑、羯、氏、羌等西、北方民族纷纷进入中原,相互混战,先后建立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汉族政权南迁之后,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而北方则由鲜卑等民族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朝代。南北对峙近三百年,史称南北朝。此一时期,战乱频繁,战争的现实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特别是民族间的战争,使得各民族的武艺得到了发展与交流。其另一特色是偏安南方长江流域的汉族政权多享乐苟安,崇尚声色玩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娱乐性武术得到了较大的促进。这一时期,也是佛教、道教等迅速发展的时期,使武术与宗教活动开始有了较多的联系。其最重要的特色是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使中国武术有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
四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武术--概述
(公元581-960年)
隋朝年代虽短,但它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割据,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随后,唐朝随承隋制而加以完备。在立国289年中,大部分时间国家统一,经济繁荣。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隋、唐、五代特别是唐代的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中辉煌灿烂的一部分。武术文化形态,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发展。唐代的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相当普遍。外来文化,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唐代的武舞、弓射、摔跤活动,乃至于整个唐代的重武风习中,都有外来文化作用的痕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武举制的创立,是这一时期武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五 两宋时期武术--概述
(公元960--1279年)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格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朝建立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当时除了北宋王朝以外,在我国边区,还有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诸政权等。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击败辽政权,建立了金政权,且不断进行南犯,北宋于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被迫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在宋朝统治的320年中,与辽、金、西夏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民族矛盾、阶段矛盾十分尖锐。这一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十分重视武备。宋朝的军队实行募兵制,通过选募、武举考试选拔武艺人才。军事训练采用统一教法格,并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军事训练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了武艺的提高。这一时期兵器的种类大增,形制复杂,各种兵器武艺争奇斗妍,武艺向多样化发展,武术表演项目也有相当的发展。
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在城市中出现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武艺结社组织。同时适应市民娱乐的需要,出现了群众性的游艺场所"瓦舍"、"勾栏"。在瓦舍、勾栏中表演的武艺丰富多彩。其它如杂剧、戏文、小说中也有不少反映武艺的内容。
在民间武艺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农村也出现以乡社为基础的民间武艺组织。百姓自相团结,以乡为社,既务农又习武的现象十分普遍。乡社武术组织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武艺的发展。
宋代武术体系基本形成。除了对抗性的角抵、手搏外,套子武艺有了较大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基本格局。从而基本摆脱了从属于军事训练的地位,在民间广阔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并按自身的规律演进。
六 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概述
我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在武术史上,许多兄弟民族富于特色的武艺技能,曾对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古代,曾经建立过国家政权的辽、金、西夏及元代,对武术发展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居于今内蒙古一带的古契丹民族曾建立辽国政权(公元916-1125年),与北宋抗衡二百余年。北宋时期,西部的党项羌族,亦在今甘肃、宁夏一带建立了西夏政权约二百年(公元1038-1227年),形成具有特色西夏文化。至十二世纪,世居东北黑水靺鞨的后裔女真民族兴起,灭亡辽朝,占领中原,建立了南宋对峙的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金朝建都燕京(今北京),对北方经济发展有一定贡献,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十三世纪初,我国北部的蒙古民族兴起,在成吉思汗领导下,力量迅速发展,灭了西夏和金朝,并远征欧洲,建立威震欧、亚的蒙古汗国。至忽必烈时,灭南宋,建立统一南北的大帝国元朝(公元1206-1368年)。上述诸民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交流,对古代武术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七 明代武术--概述
(公元1368-1644年)
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建立了朝朝,并建都于南京。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武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明朝建立后,蒙古瓦刺部长期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亦被俘虏。终明之世,北方的军事威胁始终未能解除。这一时期,日本封建诸侯又支持日本西部地方破产的封建主、武士、浪人、商人等,到我国中南沿海进行抢、掠、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御倭的问题,也一度成为明朝面临的重要军事问题。对军事的重视也必然导致对武术的重视。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何良臣的《阵纪》、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等一批武术及军事名著,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由军事训练及战争实践的检验总结而产生的。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同时也成了在武术实践、武术理论上颇有建树的武术先行者。留传至今的武术及军事著作在当时的大量出现,以及既是军队将领又为武术发展有过卓越贡献的人物大批涌现,是明代武术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明代武术不再仅以刀、熗、棍分门别类,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十八般武艺在明代已有了具体的名称内容。以此为特征,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的形成。
明代与日本文化交流频繁、广泛。日本刀法深受中国武术家关注,而中国武术又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了日本柔道和空手道的创立。
少林寺武术,亦在明代开始弘大并显名。
(公元前222年以前)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便由远古的萌生发源,发展为武术形态的雏形。这一时期指从原始蒙昧时代经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代,即秦汉形成统一以前的时期。作为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中华武术,是无比宏伟瑰丽的华夏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其发生、发展紧随着整个华夏文明的历程,成为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秦、汉、三国时期武术--概述
(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
秦收天下之兵,在民间实行禁武的方针。秦王朝二世而亡,因而对武术的发展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一度繁荣鼎盛,武术在这一时期亦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汉、匈战争导致汉王朝对军事的依赖,更直接促进了军旅和民间对武术的重视。
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史上最值得注意的是:武术著作大量出现;武术形成为初期流派;刀渐而取代了剑在军事舞台上的地位,剑逐渐转移至非军事用途并继续发达;汉刀、汉代的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这时东传日本。
三 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概述
(公元265-589年)
三百余年的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两晋政权建立不过三十年,即爆发了所谓"八王之乱"。匈奴、鲜卑、羯、氏、羌等西、北方民族纷纷进入中原,相互混战,先后建立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汉族政权南迁之后,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而北方则由鲜卑等民族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朝代。南北对峙近三百年,史称南北朝。此一时期,战乱频繁,战争的现实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特别是民族间的战争,使得各民族的武艺得到了发展与交流。其另一特色是偏安南方长江流域的汉族政权多享乐苟安,崇尚声色玩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娱乐性武术得到了较大的促进。这一时期,也是佛教、道教等迅速发展的时期,使武术与宗教活动开始有了较多的联系。其最重要的特色是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使中国武术有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
四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武术--概述
(公元581-960年)
隋朝年代虽短,但它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割据,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随后,唐朝随承隋制而加以完备。在立国289年中,大部分时间国家统一,经济繁荣。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隋、唐、五代特别是唐代的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中辉煌灿烂的一部分。武术文化形态,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发展。唐代的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相当普遍。外来文化,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唐代的武舞、弓射、摔跤活动,乃至于整个唐代的重武风习中,都有外来文化作用的痕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武举制的创立,是这一时期武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五 两宋时期武术--概述
(公元960--1279年)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格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朝建立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当时除了北宋王朝以外,在我国边区,还有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诸政权等。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击败辽政权,建立了金政权,且不断进行南犯,北宋于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被迫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在宋朝统治的320年中,与辽、金、西夏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民族矛盾、阶段矛盾十分尖锐。这一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十分重视武备。宋朝的军队实行募兵制,通过选募、武举考试选拔武艺人才。军事训练采用统一教法格,并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军事训练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了武艺的提高。这一时期兵器的种类大增,形制复杂,各种兵器武艺争奇斗妍,武艺向多样化发展,武术表演项目也有相当的发展。
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在城市中出现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武艺结社组织。同时适应市民娱乐的需要,出现了群众性的游艺场所"瓦舍"、"勾栏"。在瓦舍、勾栏中表演的武艺丰富多彩。其它如杂剧、戏文、小说中也有不少反映武艺的内容。
在民间武艺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农村也出现以乡社为基础的民间武艺组织。百姓自相团结,以乡为社,既务农又习武的现象十分普遍。乡社武术组织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武艺的发展。
宋代武术体系基本形成。除了对抗性的角抵、手搏外,套子武艺有了较大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基本格局。从而基本摆脱了从属于军事训练的地位,在民间广阔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并按自身的规律演进。
六 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概述
我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在武术史上,许多兄弟民族富于特色的武艺技能,曾对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古代,曾经建立过国家政权的辽、金、西夏及元代,对武术发展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居于今内蒙古一带的古契丹民族曾建立辽国政权(公元916-1125年),与北宋抗衡二百余年。北宋时期,西部的党项羌族,亦在今甘肃、宁夏一带建立了西夏政权约二百年(公元1038-1227年),形成具有特色西夏文化。至十二世纪,世居东北黑水靺鞨的后裔女真民族兴起,灭亡辽朝,占领中原,建立了南宋对峙的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金朝建都燕京(今北京),对北方经济发展有一定贡献,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十三世纪初,我国北部的蒙古民族兴起,在成吉思汗领导下,力量迅速发展,灭了西夏和金朝,并远征欧洲,建立威震欧、亚的蒙古汗国。至忽必烈时,灭南宋,建立统一南北的大帝国元朝(公元1206-1368年)。上述诸民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交流,对古代武术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七 明代武术--概述
(公元1368-1644年)
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建立了朝朝,并建都于南京。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武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明朝建立后,蒙古瓦刺部长期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亦被俘虏。终明之世,北方的军事威胁始终未能解除。这一时期,日本封建诸侯又支持日本西部地方破产的封建主、武士、浪人、商人等,到我国中南沿海进行抢、掠、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御倭的问题,也一度成为明朝面临的重要军事问题。对军事的重视也必然导致对武术的重视。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何良臣的《阵纪》、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等一批武术及军事名著,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由军事训练及战争实践的检验总结而产生的。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同时也成了在武术实践、武术理论上颇有建树的武术先行者。留传至今的武术及军事著作在当时的大量出现,以及既是军队将领又为武术发展有过卓越贡献的人物大批涌现,是明代武术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明代武术不再仅以刀、熗、棍分门别类,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十八般武艺在明代已有了具体的名称内容。以此为特征,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的形成。
明代与日本文化交流频繁、广泛。日本刀法深受中国武术家关注,而中国武术又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了日本柔道和空手道的创立。
少林寺武术,亦在明代开始弘大并显名。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10-01-14 18:5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