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
[table=600,#ffffff,#0070c0,3][tr][td] [align=center][table=520,#0070c0,#0070c0,1][tr][td][align=center][color=#ffffff][b][size=5]伊 斯 兰 教[/size][/b][/color][/align][/td][/tr][/table][/align][/td][/tr][/table][table=600,#ffffff,#0070c0,2][tr][td]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概述
[/b][/color][align=center][b][attachment=11339268][/b][/align]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 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其使者为先知穆罕默德。“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非洲以至澳洲等地区迅速传播。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和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创,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等。
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四方割据,战乱频繁。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在宗教信仰上,原始宗教盛行,人们崇拜自然物体,并且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同时,犹太教和基督教也开始向半岛传播,但它们的学说并不适合这种形势。因此实现半岛的和平统一和社会安宁是阿拉伯社会的出路。这时候先知穆罕默德出现了,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伊斯兰教就是在这样一个转折的时刻诞生的。伊斯兰教认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反对信多神、拜偶像,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在中国,穆斯林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历史
[/b][/color][align=center][b][attachment=11339269][/b][/align]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历史,从穆罕默德开始传教之年算起,至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分布在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不论在什么地方,穆斯林之间都互称兄弟,或叫“朵斯梯”,彼此见面出“色俩目”,或简称道“色兰”,以示问候。色俩目或色兰,阿拉伯语意作“安色俩目尔来库姆”,即“愿安拉赐给你平安”,回答时说“瓦尔来库姆色俩目”,意思是“愿安拉也赐给你安宁”。
从公元七世纪初直到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曾经建立了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印度 莫沃尔王朝、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王朝帝国;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盛极一时的王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教”却始终没有陨落;它从一个民族的宗教成为一个帝国的精神源泉,尔后又成为一种宗教、文化、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发展着。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高宗皇帝于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曾在京城长安接见阿拉伯政教合一国家的首领——哈里发派来中国的使节;来使谈及本国建立的经过、社会风习和宗教信仰,故中国学者一般均认为这一年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在中国,伊斯兰教曾被称为“清真教”,穆斯林用来礼拜的场所叫“清真寺”,还有清真学堂、清真幼儿园、清真书店、清真商店等等。一些留日学生还组织有“留东清真教学会”。在穆斯林聚居的地方,“清真”一词更是随处可见。
究竟在什么时候,中国穆斯林选定“清真”为自己信仰的专名,至今还不能确考。南京净觉寺内有一块明太祖御制《至圣百字赞》碑,其中有“教名清真”一语,所以坊间也有一说,以“清真”命名伊斯兰教的当从明太祖开始。从明人普遍以“清真”称伊斯兰教的情况推知,由于明太祖的百字赞而使“清真”二字遂成为伊斯兰教的专名。
“清真”作为中国伊斯兰信徒的标志,非常精妙地传达了中国穆斯林的信仰和生活操持。伊斯兰教对人的日常生活安排得尤其细致,在礼拜、工作、交际、婚姻、饮食等等各方面都提供了规则和方法。单就食品而言,要求穆斯林要食用佳美的食品,不饮酒,不食猪肉,不食非诵真主之名宰杀和自死的动物,不食动物的血液等。所以穆斯林对饮食非常讲究,因为这也是信仰的具体体现。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创始人
[/b][/color]穆罕默德(阿拉伯文:محمّد)是伊斯兰教的创复兴者,也是伊斯兰教徒(穆斯林)公认的伊斯兰教先知。中国的穆斯林普遍尊称之为“穆圣”,也被称作“马圣人”。按传统的穆斯林传记他约于570年出生于麦加,632年6月8日逝世于麦地那。他的全名是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卜·本·哈希姆。穆斯林认为穆罕默德是亚伯拉罕诸教的最后一位先知。此外他还统一了阿拉伯的各部落,并以此奠定了后来阿拉伯帝国的基础。同时,穆罕默德也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名字之一,在足球等领域均有同名人物。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发展
[/b][/color][align=center][b][attachment=11339270][/b][/align]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半岛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居民主要是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许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彼此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而发生战争,血亲复仇盛行。连年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停滞,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加剧,部落贵族应运而生,他们占有大量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奴隶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濒于破产。半岛沿红海海岸的希贾兹(汉志)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业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麦加,因受过境贸易之利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麦加古莱什部落的商业贵族执掌着多神崇拜的中心克尔白神殿的管理大权,每年从克尔白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垄断了麦加的商业贸易。城镇中的商业贵族伙同游牧部落的贵族,通过经营商队、贩卖奴隶、放高利贷等手段,牟取暴利,对城镇贫民和农牧民进行高利贷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造成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起。
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进行子长期的掠夺战争。525年,埃塞俄比亚人在拜占庭的支持下派兵侵占也门。570年埃塞俄比亚驻也门总督亚布拉哈率兵进犯麦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战乱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575年,波斯出兵逐走埃塞俄比亚人,在也门确立了统治。频繁的战争和掠夺,使阿拉伯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灌溉工程被毁,道路淹没,商旅不前,人口锐减,使富庶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同时,波斯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废止原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到达叙利亚的商路,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变,造成了半岛南部和西部经济的衰退,麦加、麦地那等城镇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败,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断绝,从而加深了社会危机。
伊斯兰教兴起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其中拉特(即太阳神)、乌扎(即万能神)和默那(即命运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麦加城中心的克尔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向其祭祀、祈祷、献牲。信奉一神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早已传入半岛,在也门地区及一些城镇和农业区流行,其一神观念、经典、传说、礼俗对伊斯兰教有显著影响。因犹太教和基督教不适应阿拉伯社会变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在阿拉伯社会变革和一神教观念的影响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产生了一神倾向的哈尼夫派。他们承认独一神,反对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复活、惩罚和报应,注重个人隐居修炼,过着禁欲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为伊斯兰教思想的先驱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阿拉伯贵族为维护其统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广大的下层人民和奴隶要求和平与安宁,渴望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改善自己的贫困地位。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十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传子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9271][/align]
伊斯兰教儿童伊斯兰教的创传人穆罕默德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历史人物。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早年失学替人放牧,12岁时跟随伯父及商队,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并广泛接触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状况,了解到半岛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的情况,为他后来的传教活动提供了大量社会知识和宗教素材。25岁时他同雇主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生活富裕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后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响,经常隐居潜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摆脱困境的出路。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了真主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诫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们信奉独一无二的安拉;谴责多神信仰给阿拉伯人带来的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宣讲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观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归顺安拉,将在末日审判时遭到惩罚,堕入火狱,归顺安拉者将在后世得到奖赏,进入天园。他还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为兄弟,应联合起来,消除血亲复仇,并提出禁止高利贷盘剥,行善施舍赈济贫弱孤寡和善待、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受到广大下层群众的拥护,许多人纷纷归信伊斯兰教。由于穆罕默德所传教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部落传统多神信仰的地位,触犯了麦加古莱什贵族和富商掌管克尔白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麦加难以立足。
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麦力口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和团结的思想旗帜,号召穆斯林“顺从安拉和使者”,并派出门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很快归信了伊斯兰教。他制定了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在处理内部民事和对外关系中共同遵守的《麦地那宪章》,在信仰自由和结盟的基础上同犹太人各部落达成某些协议,实行和平共处。在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及部分著名的圣门弟子组成上层领导集团。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号召下,将迁士和辅士团结在乌玛的周围。穆罕默德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完成了伊斯兰教义体系及各项制度的创建。他完整地确立了以信奉独一安拉为核心的五大信仰纲领;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及仪则;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觐为由,率军至麦加近郊,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同穆罕默德签订《侯代比亚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战时机,向邻国和半岛上的千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节,携带国书,向其国王和部落首领宣传伊斯兰教,以扩大影响,同时派出武装讨伐海巴尔等地聚居的犹太人,以扫除反对势力的侵扰。
630年,穆罕默德以麦加贵族违背协议为由,率领一万多人的穆斯林大军,进逼麦加城下,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被迫请降,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麦加全城居民宣布归信伊斯兰教。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下令捣毁克尔白殿内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陨石,并改克尔白殿为清真寺,宣布克尔白为禁地。从此,麦加克尔白成为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的中心。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基本上实现了半岛的政治统一。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穆罕默德亲自确立了朝觐的一系列仪典,成为尔后穆斯林朝觐所遵循的范例。他发表了辞朝演说,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伊斯兰教创传的胜利,“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你们的宗教”,强调穆斯林之间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同年1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至此,伊斯兰教已形成在半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揭开了阿拉伯历史新篇章。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传播
[/b][/color][align=center][b][attachment=11339272][/b][/align]
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师等多种途径而得到广泛传播的结果。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随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征服,伊斯兰教向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史称“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661年起,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帝国时期,历经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经济和学术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史称“伊斯兰教发展的鼎盛时期”。13世纪中期随着异族的入侵,帝国境内东、西部诸多地方割据王朝的独立,阿拉伯帝国解体。中世纪晚期,伊斯兰世界并立着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三大帝国;其中奥斯曼帝国版图和影响最大。史称“伊斯兰教第三次大传播的时期”。18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伊斯兰世界,许多国家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伊斯兰世界各国人民在“圣战”和教派运动的旗帜下,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斗争,给殖民主义者以沉重打击。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伊斯兰国家相继独立,大致形成当今伊斯兰世界的格局。伊斯兰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播和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color]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由他的—最亲近的门弟子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先后继承他的事业,称“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四大哈里发执政的30年间,对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艾布·白克尔执政期间,平息了也门南部、叶麻麦、哈达拉毛及巴林东部以伪先知图莱哈、穆赛利迈、赛贾赫(女)等为首所发动的武装叛乱,征服了变节者,重新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巩固了麦地那政权。同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开始对外征战和扩张。欧麦尔执政时,乘波斯、拜占庭连年战争力量削弱之机,先后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埃及等地,并采取凡归信伊斯兰教者免交人丁税的政策,吸引被征服地的居民多改奉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发展成世界多民族信仰的宗教。他初步确立了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和年俸分配制度。他还制定了伊斯兰教历,以622年7月16日作为纪年元旦,以纪念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麦地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奥斯曼执政时,继续西进征服北非,攻占伯尔克、的黎波里、迦太基;在东部征服亚美尼亚,重新平定了波斯和呼罗珊地区的叛乱,远征军在中亚到达巴尔赫、喀布尔和伽色尼,并促使这些地区的众多居民改奉子伊斯兰教。为统一伊斯兰教思想、指导宗教活动和立法,在艾布.伯克尔时所辑录的《古兰经》原抄本的基础上,经再次搜集、反复对照、核订和考证、编纂成奥斯曼定本《古兰经》,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向世界的传播提供了经典依据。阿里执政时,因伊斯兰教上层领导集团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进一步激化,导致了穆斯林之间的内战,发生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纳赫拉万战役,出现了彼此对立的政治派别,此后,伊斯兰教在政治和宗教思想上陷于分裂。661年,阿里被刺后,四大哈里发时期结束,继之而起的是以家族掌权的王朝时代。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伍麦叶王朝(661~750)时期[/color].661年,由伍麦叶家族出身的穆阿维叶(600~680)所创建,定都大马士革。王朝在稳定局势并残酷镇压了异己力量的反抗后,从7世纪中叶起,继续大规模向外扩张。在东部,沿波斯前进,先后占领了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继而征服了外高加索,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势力直达帕米尔高原。在西部,首先占领迦太基,后征服了马格里布地区,消灭了拜占庭在北非的残余势力,柏柏尔人接受了伊斯兰教。711年,以柏柏尔人为主力的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占领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分地区,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732年,阿拉伯军队袭击高卢(今法兰西共和国)西南部,战败后撤回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兰教向西方的传播,遂到此为止。8世纪中叶,其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北界咸海,南至尼罗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政治上;改哈里发的选举制为世袭制,使哈里发国家成为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在经济上,游牧的阿拉伯人开始迁徙新征服的地区,由游牧转入定居;从事农耕和经商。分封土地、统一币制、完善税收,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上,王朝法定阿拉伯文为官方和各地通用的语言,促进了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吸收被征服地区,包括希腊、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开始形成多民族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在宗教上,采取减免人丁税,招募军队等政策,鼓励异教徒改奉伊斯兰教。在各地兴建庄严的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和教育的中心,著名的有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凯鲁万的欧格白清真寺等,并附设有宗教学校,赐封有大量瓦克夫土地。以《古兰经》和圣训立法,向各地派出教法官和传教师,主持司法和宗教活动。反映政治和宗教思想斗争的各种派别相继出现。什叶派等派别形成。王朝末期,统治者横征暴敛,宫廷生活腐化,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哈瓦利吉派和什叶派多次举兵反抗,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750年王朝被呼罗珊艾布·穆斯林领导的起义所推翻。由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后裔艾布·阿拔斯夺取了哈里发地位,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9273][/align]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color]750年,由艾布·阿拔斯(722~754)所创建,定都巴格达。在政治上,哈里发自诩为“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奉行宗教和世俗并重的政策。承袭波斯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哈里发为最高领袖。由于任用波斯人担任首相,使波斯人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以哈里发为首的官僚体制,代替了阿拉伯的贵族统治。王朝在最初的100年间,因对外大规模征战的结束,出现了安定的政治局面,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繁荣。国内主要城市商旅云集,对外垄断海上贸易,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各地。随着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各族穆斯林共同创造的伊斯兰文化蓬勃发展,出现了黄金时代。王朝在各地创办宗教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和医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哈里发马蒙创办巴格达“智慧馆”掀起集体翻译运动的高潮。广罗各族不同信仰的学者,收集、保存、翻译、研究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古典科学文化著作,取得杰出成就。这一时期,在医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语法学等方面,成就辉煌,穆斯林人材辈出。在宗教上,王朝已经完成了征服地区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变成穆斯林的社会生活方式。伊斯兰教的宗教学术如教法学、古兰经学、圣训学、凯拉姆学、苏菲学等都有较大发展。逊尼派、什叶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别转变为宗教派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教义和学说。穆尔太齐赖派得到很大发展,在马蒙统治时期其学说被奉为国教。艾什尔里派教义逐渐发展成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学说。以安萨里为代表的教义学家将苏菲派思想引入正统信仰,成为伊斯兰教宗教哲学的一种形式。9世纪中叶后,由于王朝实行封建分封制,各地总督和封建主割据一方,帝国逐渐四分五裂。10世纪时,北非、埃及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西班牙的后伍麦叶王朝(756~1031)同阿拔斯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945年什叶派的布韦希王朝入主巴格达,哈里发仅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进入巴格达,哈里发成为塞尔柱素丹手中的傀儡。继之而来的是十字军东侵(1096~1291)和蒙古人的西征,阿拔斯王朝终于在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所灭亡。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奥斯曼帝国(1299~1922)时期。[/color]13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中亚细亚兴起。1299年,其部落首领奥斯曼一世称素丹,正式建立奥斯曼国家。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并迁都于此,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5世纪末,帝国已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地区。16世纪是帝国的强盛时期,先后占领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叙利亚、埃及、巴格达、美索不达米亚、的黎波里、阿尔及利亚、希贾兹和也门等国家和地区。伊斯兰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在帝国的控制之下。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帝国。从素丹赛利姆一世始,素丹自称哈里发,雄踞伊斯兰世界的领袖地位。帝国奉逊尼派教义为国教,以哈乃斐学派教法为立法、司法的准则。制定了以伊斯兰教法为核心的行政、刑法、瓦克夫等实体法规,完善了伊斯兰立法体系。政府设“伊斯兰委员会”作为国家管理宗教的权力机构,起维护信仰和监督教法实施的职能和作用。帝国大力倡导和赞助伊斯兰教育和学术文化,在各地建有大量华丽的清真寺、各类宗教学校、苏菲道堂、图书馆,并培养宗教学者和官吏。比克塔希教团和毛拉维教团等苏菲教团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17世纪,帝国随着统治者内部的腐败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日趋衰落。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亚非两大洲展开了掠夺殖民地的斗争,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列强的角逐场。1798年,法兰西共和国拿破仑·波拿巴一世率领的侵略军占领了埃及,欧洲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激烈争斗,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的彻底崩溃。1922年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国,废除了素丹和哈里发制。
16世纪,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与奥斯曼帝国相抗衡的波斯萨法维王朝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16世纪初在伊朗兴起的什叶派的萨法维王朝(1502~1722),其版图东至阿富汗,西达幼发拉底河,北抵阿姆河,南临波斯湾,立什叶派为国教。掀起了波斯伊斯兰文化的复兴。16世纪中期帖木儿六世孙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其领土达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北半部,确立了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
伊斯兰教早期向世界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向外征服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自10世纪后,伊斯兰教在非洲、亚洲和东南亚的广泛传播,以及伊斯兰化的过程,通常是通过商人的贸易活动、文化交流和传教师的传教活动而实现的。在东非,通过阿拉伯移民和商人,伊斯兰教沿苏丹和尼罗河渐渐向东传入内地,迄13世纪,索马里及东非沿海地区和海上许多岛屿的居民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西非和中非,穆斯林商人、学者和苏菲传教师穿越撒哈拉沙漠,把伊斯兰教传入内地部族。13世纪末,定居中亚的蒙古人后裔改奉了伊斯兰教。14世纪后,苏菲派传教师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南亚次大陆的孟加拉等地区。7世纪中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商人及学者,通过海陆的“丝绸之路”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13世纪末,西印度古吉拉特的穆斯林商人将伊斯兰教带入印度尼西亚群岛,17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尼和马来半岛占优势。14~15世纪,伊斯兰教通过商人和传教师传入菲律宾南部。20世纪以来,通过穆斯林移民、劳工、商人和学者传人西欧和北美,并取得较大进展。
[color=#0070c0][b] [attachment=11339266] 伊斯兰教 - 教义
[/b][/color]伊斯兰教徒的宗教信仰基本为伊斯兰教教义中的五个基本信条。这五个信条是: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阿拉[/color]。相信阿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唯一的主宰,是全能全知、大仁大慈、无形象、无所在又无所不在、不生育也不被生、无始无终、永生自存、独一无二的。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天使[/color],相信天使是阿拉用光创造的一种妙体,人眼无法看见。天使只受阿拉的驱使,只接受阿拉的命令。它们各司其职,但並无神性,只可承信它们的存在,不能膜拜。天使数目很多,最著名的为四大天使,其中尤以吉卜利勒地位最高。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经典[/color]。相信《古兰经》是阿拉的语言,是通过穆罕默德降示的最后一部经典。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先知[/color]。相信自人祖阿丹以来,阿拉曾派遣过許多传布阿拉之道的使者和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个先知,也是最伟大的先知。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后世。[/color]相信人都要经历今生和后世,终有一天,世界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清算,即世界末日的来临。届时所有的人都将复活,接受阿拉的裁判,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下火狱。
除了这五条主要信条外,各个教派又有自己的特殊信条,最主要的是五功。
五功是穆斯林的五项宗教功课,是每个教徒都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宗教义务,亦称五大天命。
五功具体为以下五者: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念功[/color],就是要念诵清真言,这是穆斯林对自己信仰的表白。阿拉伯语称为舍哈德(意为作证),其內容是用阿拉伯语念诵:“我作证:除阿拉外,再沒有神,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只要接受这一证言,并当众背诵,就可以成为正式的穆斯林。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礼功[/color],即作礼拜。一般认为这是接近真主的门路和阶梯。穆斯林教徒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时礼,每周一次的聚礼,宗教节日的会礼。每日五次的时礼,第一次称晨礼,在拂晓举行;第二次称晌礼,在中午1时至3时举行;第三次称晡礼,在下午4时至日落前举行;第四次称昏礼,在日落后或太阳的白光消逝前举行;第五次称宵礼,在入夜至拂晓前进行。聚礼又称主麻日礼拜,是集体的公共祈祷,一般在星期五举行。会礼则在每年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举行。礼拜的前提条件是身体清洁,礼拜前必须按规定作大净或小净。
[attachment=11339267][color=#0070c0] 斋功[/color],即斋戒。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为斋月,在斋月期間,教徒要斋戒一月,每天从日出前到日落要止饮禁食,以清心寡欲,专事真主。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课功[/color],又称天谭制度。穆斯林个人财产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应交納一种名为天课的宗教稅。教义认为,穷人是真主的眷属,把资財施舍給穷人,就等于納入真主之库,故名为天课。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朝功[/color],就是到麦加朝覲天房—克尔白圣殿。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只要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旅途平安,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覲一次。凡去朝覲过的,即被尊称为哈吉。除麦加外,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六大信仰
[/b][/color]六大信仰伊斯兰教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在我国穆斯林中视其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又有六大信仰之说: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安拉[/color]。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古兰经》第112忠诚章称:“安拉是真主,是独一的主,他没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据《古兰经》记载,安拉有99个美名(99种德性),是独一无二、永生永存、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创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运的无上权威。信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体现了其一神论的特点。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天使[/color]。 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古兰经》中有四大天使:哲布勒伊来(Jibra'il)、米卡伊来(Mikal)、阿兹拉伊来(Azral)及伊斯拉非来(Israfil),分别负责传达安拉命令及降示经典、掌管世俗时事、司死亡和吹末日审判的号角。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经典[/color]。 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伊斯兰教也承认《古兰经》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经典(如《圣经》),但《古兰经》是比其它一切经典优越的,《古兰经》是包罗其它一切经典的意义,信徒即应依它而行事。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先知[/color]。 《古兰经》中曾提到了许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即《圣经》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只有安拉知道他们的数目,使者中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是至圣的使者,他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负有传达“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因为他是被安拉派遣到人神两类的使者,只要信仰安拉的人都应服从他的使者。 所以伊斯兰教是集闪族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哈尼夫思想、伊斯兰教)之大成的宗教。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后世[/color]。伊斯兰教认为:整个宇宙及一切生命,终将有一天全部毁灭。然后安位使一切生命复活,即复活日来临。 《古兰经》第五十五章第二十六节:“大地上所有的一切将终朽坏。只有你的具有庄严和尊贵的主的本然长存。”又说:“的确,你们在复生日将被复活”。复生日到来的时候,一切生命的灵魂都将复返于原始的肉体,奉安拉的命令而复活,并接受安拉最终的判决:行善的人将进入天堂,永享欢乐;作恶的人将被驱入地狱,永食恶果。伊斯兰教所提倡的两世兼顾,号召穆斯林要在现世努力创造美满生活,同时也应该以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后世归宿创造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讲,相信后世可以制约人们今生的行为。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前定[/color],以上五大信仰是《古兰经》明文直接提出的,把前定列入六大信仰是因为《圣训》中有依据的。穆斯林大众和正统派对前定的主张处于宿命论和自由论中间,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对真主的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不可更改的前定.如:美丑,大小,生死. 通过施舍、祈祷等因素可以更改的前定.如:福祸,善恶.寿命.。 言行,动静有一定的自由. 不自由的行为.如:跌到.这种行为是真主完全注定的,人类对这种行为以及后果不负责. 自由的行为.如:蹲下,走动.这种行为不是完全注定的,而是真主给人类输入了双向选择权,人类有意志自由的选择.
[color=#0070c0][b] [attachment=11339266] 伊斯兰教 - 流派
[/b][/color][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9274][/align]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伊斯兰教老人逊尼派[/color]:全称"逊奈和大众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信仰《古兰经》和《圣训》。
什叶派:什叶派是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的四大政治派别。"什叶"的意思为"党人"、"派别",什叶派不承认奥斯曼等人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崇拜伊玛木的陵墓。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的首领-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目前全世界约有什叶派穆斯林8000万人。主要分部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苏菲派[/color]:为伊斯兰教的密契主义(或称神秘主义),为追求精神层面提升的伊斯兰教团,其诠释的方式有别于一般教徒,他们在生活方面相当严格,我们称遵行苏非主义者为苏非行者,他们认为透由冥想及导师接触到安拉,他们把安拉人格化、伦理化,把敬畏之心化为对安拉无私的爱,西方学界称苏非主义为“普世的伊斯兰”(Popular Islam),源于盛行在穆斯林普罗大众,及至伊斯兰世界。在某方面上苏菲派和萨满教以及东正教的圣愚有些相似之处。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节日
[/b][/color][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9275][/align]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开斋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color]
开斋节(阿拉伯语:عيد الفطر),也叫肉孜节(维吾尔语:Roza héyt),是全球穆斯林庆祝斋月结束的节日,是伊斯兰历闪瓦鲁月(十月)的第一天。开斋节这天,穆斯林一般很早起床,早祈祷后就可以吃一些东西,象征斋月结束。然后出去团拜,互相拥抱问候,恢复朋友和亲友之间的联系。穆斯林在这一天都穿节日衣服,喜气洋洋。开斋节不仅是斋月结束,而且是感谢安拉(真神阿拉)使他们信仰更加坚定。是和平欢乐的节日。从有伊斯兰历就有开斋节,第一次肉孜节是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家人朋友亲自庆祝的。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color]
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阿拉伯语:عيد الأضحى,拉丁化:‘īdu l-’Aḍḥā),原本的意思是“献牲节”,在回族中称为“忠孝节”,新马地区称哈芝节,又称“大节”,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该节日是为了纪念先知易卜拉欣(基督教翻译为亚伯拉罕)忠实执行真主命令,向安拉献祭自己的儿子易司马仪(基督教翻译成以实玛利),而后又用羊羔代替的这一事件。它是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各民族在该节日会进行不同的庆贺,主要包括宰牲,朝觐,叨羊等。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圣纪(穆罕默德诞辰教历3月12日)[/color]
伊斯兰教节日。先知穆罕默德诞辰。据传,穆罕默德诞生在阿拉伯太阴历象年(约当公元571) 3月9日或12日。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近代伊斯兰思潮和运动
[/b][/color][align=center][b][img]http://a2.att.hudong.com/53/78/01300000082697121343781943313_s.jpg[/img][/b][/align]18世纪末起,伊斯兰教进入近代历史的发展时期。伊斯兰国家虽出现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封建的生产关系仍占主导地位,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困,伊斯兰教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出现异端倾向,社会风尚趋向颓败。处于伊斯兰世界统治中心的奥斯曼帝国濒于解体和崩溃,西方殖民国家乘虚而入,相互争夺和瓜分了其大部领土。1798年,法国殖民军侵占埃及。从此,伊斯兰国家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瓜分和奴役,先后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殖民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伊斯兰国家的社会危机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不断出现高潮,多数是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以教派斗争的形式出现。19世纪苏丹的马赫迪教派运动和伊朗的巴布教派运动是伊斯兰教近代史上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性质的宗教社会运动。
苏丹的马赫迪教派运动由出身贫苦家庭的伊斯兰教学者穆罕默德.艾哈迈德(约1844—1885)领导。1881年,他自称为“马赫迪”,提出要铲除不义和一切腐败现象,反对压迫,均贫富,纯化伊斯兰教的口号,号召人民起来积极参加“圣战”,赶走英国殖民者和异族的统治,建立平等、正义的理想之国。他领导苏丹人民举行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接连击败英埃联军后,于1885年攻占喀土穆,击毙英国殖民军头子戈登,并统一各部落,建立马赫迪国家。他以伊斯兰教法治国,奉行马赫迪教义。马赫迪运动前后坚持斗争lo余年,1896年遭英埃联军镇压而失败。
伊斯兰教伊朗巴布教派由设拉子谢赫派首领米尔扎·阿里·穆罕默德所创建。他自称“巴布”(即信仰之门)和新时代的“先知”,宣称马赫迪即将降临,并将在人间建立起平等、公正和幸福的“正义王国”。他主张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财产公有,新制度和法律保障人身自由和人民财产,保障贸易和商业利益。他宣扬人类社会依次更替而发展,要以他的《默示录》取代《古兰经》,创巴布教派,信众日增。1847年巴布被捕后,其追随者在毛拉和下层商人的领导下在伊朗各地发动起义,1852年相继失败,巴布派信众惨遭杀害。巴布教派起义反映了下层群众对封建统治和伊斯兰教现状的不满。
近代,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本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同程度发展,西方的政治法律思想、科学文化及生活方式渐渐渗透和传入一些伊斯兰国家,使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均发生了激剧的变化,受到世俗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面临伊斯兰社会重大变革和危机,为寻求伊斯兰世界发展的出路和去向,以捍卫国家独立和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遂相继出现了复古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现代主义和伊斯兰社会主义等不同色彩的伊斯兰社会思潮及运动。旨在复兴伊斯兰教,维护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使伊斯兰教与现代生活相协调,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8世纪中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的瓦哈比派运动是伊斯兰教近代复兴运动的先驱。该派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本·阿L杜勒·瓦哈L(1703—1787)。他在思想上接受罕百里教法学派和14世纪著名教义学家伊本·泰米叶(1263一1328)的复古主义思想影响,提出“恢复正教”、“回到古兰经去”的口号。该派主张恢复早期伊斯兰教的精神,严格奉行“认主独一”的教义,反对苏菲派对圣徒、圣墓的崇拜,清除不符合伊斯兰教律的礼仪习俗,反抗外来侵略和奥斯曼帝国的奴役和压迫。20世纪,内志部落酋长伊本·沙特(1880一1953)以瓦哈比派教义为旗帜,并用武力重新统一内志和汉志,于1932年创建沙特阿拉伯王国,瓦哈比派随之振兴,成为该国占统治地位的教派。瓦哈比派的复古主义思想,对北非的赛努西运动、印度的圣战者运动、印度尼西亚的比达里派运动及泛伊斯兰主义的代表人物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19世纪兴起的赛努西运动是在北非影响最大的伊斯兰社会运动。运动领导人为阿尔及利亚的苏菲派谢赫穆罕默德·本·阿里·赛努西(179l一1859),l 9世纪30年代在麦加近郊创建苏菲派赛努西教团,后迁至利比亚,在北非各地创建的扎维叶(即修道场所)发展到loo多个,信众遍及北非。赛努西运动主张恢复伊斯兰教早期的原旨教义,要求教民实行禁欲、苦行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绝对遵行经、训和伊斯兰教法,重视精神修炼,提倡圣战,反对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其思想基础是复古主义,具有民族主义的性质。
19世纪中叶在伊斯兰世界兴起泛伊斯兰主义思潮,创导者是哲马鲁丁·阿富汗尼(1839一1897)。他活动于阿富汗、埃及、印度、伊朗和土耳其。他主张全世界穆斯林不分民族,共同拥戴一个哈里发,建立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大帝国,以抗御西方殖民主义的进攻,并主张进行经济自强和宗教社会改革,实现“伊斯兰教复兴”。他还认为伊斯兰教的精神和文化传统适合于任何时代,能回击任何挑战。泛伊斯兰主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伊斯兰国家人民反对西方侵略,要求社会进步的愿望。
伊斯兰现代主义是以宗教改革为基本内容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思潮,主张对伊斯兰教实行某种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印度的赛义德·艾哈迈德汗(1817一1898)、穆罕默德·伊克巴尔(1873一1938)、埃及的穆罕默德·阿布杜(1849一1905)。现代主义虽末形成统一的运动,但有许多共同特点。他们主张在坚持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前提下,倡导运用理性和科学对《古兰经》作新的解释,使传统的宗教观念理性化,使宗教和科学、信仰和理性相协调。在教法上,主张打开“传统教法关闭的大门”,依据《古兰经》和圣训的基本精神,教法学家可运用理智和独立判断,创制新的教法律例,改革陈旧的教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主张采用新的思想和科学方法,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弊端进行适度的改良。认为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社会活力的源泉之一,在发扬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吸取当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进行教育改革,将发展宗教教育视为社会进步和复兴伊斯兰教的重要途径。土耳其的凯末尔所领导的世俗主义宗教改革运动,于1922年废除了素丹制度,1923年建立起土耳其共和国,1924年最后废除哈里发制度。至此,伊斯兰现代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高潮。
[align=center][img]http://a0.att.hudong.com/83/81/01300000082697121343814697486_s.jpg[/img][/align]
伊斯兰教二次世界大战后,伊斯兰各国相继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为捍卫国家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况,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政党和领导人相继提出“伊斯兰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论和纲领,作为国家发展的道路。这种社会主义是以伊斯兰教的传统信仰和民族主义作为基础,与科学社会主义有质的区别。其特点是:认为伊斯兰教教义是社会主义原则的源泉,《古兰经》中关于反对聚敛财富和高利贷、主张施舍和济贫、公平正义,凡穆斯林一律平等的思想,就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原则;认为伊斯兰社会主义必须以伊斯兰教义为指导,弘扬伊斯兰文化传统,抵制非伊斯兰思想和异端邪说;主张通过阶级合作调整社会关系,允许有限制的私有制的存在;实施部分生产资料的国有化,通过土地改革、建立农业合作社、工人自治、公费医疗等措施治理社会,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伊斯兰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的实践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遭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近几十年来,伊斯兰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加强联系和合作,开展广泛的国际交往,并建立了三个国际性的泛伊斯兰组织:伊斯兰会议组织、世界伊斯兰大会和伊斯兰世界联盟。它们以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及在经济、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内的合作,弘扬伊斯兰文化,反对殖民主义,消除种族隔离和歧视,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维护伊斯兰精神为宗旨。另外还成立了伊斯兰发展银行、伊斯兰国际通讯社、国际伊斯兰发展基金会等组织,并经常举行伊斯兰国际学术讨论会。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后,在国内实行“全盘伊斯兰化”的政策,对整个伊斯兰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和鼓舞伊斯兰复兴运动日益活跃,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在中国
[/b][/color]逊尼派中国何时传入了伊斯兰教,中外史籍记载不一,众说纷云,看法如下:隋开皇中(581—600)、开皇七年、隋大业九年(613)、隋大业十二年(616)、唐贞观三年(629)、唐贞观六年(632)、唐永徽二年(651)、唐景云二年(711)、唐明皇(712—755年)、唐宋代两宗(756—766)等传入的说法。其中唐贞观年间传入之说,与历来民间传说及《回回原来》(《西来宗谱》)的说法相同。上述诸说大多数时间为唐初,而且唐代史籍与小说里都披露了这时穆斯林来华的蛛丝马迹,如《旧唐书》中的《西域传.赞》“大蒙之人,西方之国……贞观开元荣街充斥”,李世民开国初,长安街头满是西域商人,其中肯定有不少穆斯林;《太平广记》中叙述西域客商购买水珠的的故事,云“吾大食国人也,王贞观初通好”;《唐会要》卷100记载,贞观三年(628)六月址六日太宗李杨民下令“诸蕃使人”将所娶汉族妇女带回蕃地。
中国的伊斯兰教一般认为是在公历651年(唐朝永徽二年)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泉州、广州等地。那时伊斯兰光明的时期,距离穆圣很近的光阴传过来的正教。当时主要是一些阿拉伯商人,士兵和阿訇。据《闽书》记载,“(穆罕默德)有门徒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
伊斯兰教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中国主要是逊尼派。在回、维吾尔、塔塔尔、柯尔克孜、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等少数民族2000多万人口(2006年)中,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在其他的汉、满、蒙古、藏、傣等民族中也有信仰者。中国穆斯林大多数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河南、云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和自治区,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有分布。
1953年5月11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是中国穆斯林全国性的宗教团体。其宗旨和任务是: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发扬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代表全国各民族穆斯林的合法权益,推动各民族穆斯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并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最高机构为全国代表会议。
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阿訇受到批斗劳教,被赶出清真寺,《古兰经》被焚烧。宗教生活被强制停止,清真寺受到及其严重的破坏。
宗教自由基本政策 :
1976年文革后,党和国家在民族宗教问题上进行调整,落实了宗教自由的基本政策。
2001年4月23日,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该委员会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专门委员会,由爱国爱教、德高望重、代表中国伊斯兰教最高宗教学识和经学水平的大阿訇、大毛拉组成。其宗旨和任务是: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依据伊斯兰教经典,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穆斯林中宣传伊斯兰正道,对当代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准确解释,编写讲经范本,提高伊斯兰教教职人员水平,规范讲经内容,反对利用伊斯兰教搞极端主义,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在中国的教派
[/b][/color]伊斯兰教传入宁夏后,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五个教派,即格底木教派、虎非耶教派、哲合林耶教派、格底林耶教派、伊合瓦尼教派。这五个教派的基本信仰都属逊尼派,其教规律法又都崇信逊尼派的哈乃飞学派。
清代宁夏的穆斯林中形成许多著名的门宦。门宦是清代对苏非教团的意译,现代学术界所谓的中国伊斯兰教门宦制度,则指发展得比较充分、比较典型的苏非教团的组织管理方式。门宦制就是教主制,每个门宦都有一个被神化了的世袭教主,他既是门宦的精神领袖,又是世俗领袖。在宗教遵行方面,门宦不太重视教乘的五功,而专注于教乘的静修与参悟,尤其沉湎于念诵齐克尔(祈祷会)。门宦认为,只有修炼道乘,才能接近真主。各门宦的功修方法均较独特,大都秘不外传。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格底木教派[/color] 格底木是阿拉伯语,意为古老的和尊古的,即:符合圣行的大众的道路。该派是中国伊斯兰教最古老的一派,源于阿拉伯地区的逊尼派。约有二分之一的宁夏穆斯林皈依此派,尤以泾源、西吉、固原、同心、灵武、平罗各县和吴忠、青铜峡市最为集中。此教派实行互不隶属的单一教坊制,教权结构较为楹散。其教坊通常以一个清真寺为中心,寺中设开学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学阿訇等,开学阿訇是教坊的最高首领—伊玛目,主要职责是率众礼拜、开经霁学、传授经典、执掌教规教法、料理宗教事务。在长期的发展中,此派受汉族儒家思想影响,一些宗教仪式中可见有汉族习俗痕迹。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虎非耶教派[/color] 虎非耶为阿拉伯语,意为悄悄的、暗暗的、低声的。该派主张低声念诵齐克尔,所以又称低念派。虎非耶教派念记主词时,要停止呼吸,连续不断地低声默诵。其修行人员多是一种巡游的苦修者,通常没有固定的行教区,也没有隶属的教坊和清真寺。该派支系甚多,互不统属,各自为教。清末以来,宁夏地区形成了洪门、鲜门、通贵三个门宦。洪门门宦的创始人是同心县人,传统的中心地在同心县的洪岗子,故称洪门。鲜门门宦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首领称太爷,其第一代太爷姓鲜,故称鲜门,传教中心在西吉县的前岔。通贵门宦民国初年创始于贺兰县通贵乡,以地点得名,其传教区主要在贺兰、永宁、平罗诸县。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哲合林耶教派[/color] 阿拉伯语哲合林耶(即:哲合忍耶)意为公开的、响亮的、高扬的。该派主张高声念诵记主赞圣词,此与虎非耶教派正相反,故又有高念派之称,哲合林耶教派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其创始人马明心(1719~81年)字复性,又名真卫,经名伊卜拉欣,道号维朵耶.屯拉海(意为维护真主之道的人)。他在雍正年间曾在也门沙孜林耶道堂留学,回国后在循化、河州等地传授哲合林耶教旨。清代,哲合林耶曾掀起数次大规模的武装行动,以金积堡为中心的西北回民反清首领马化龙就是其第五任教统。二十世纪初叶,哲合林耶教派的教徒,仅在宁夏就达11万人,曾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教派。这一教派在宁夏的门宦主要有两个,即沙沟门宦和板桥门宦,前者又称北山派,后者又称南川派。沙沟门宦的传教根据地在西吉县沙沟,教众主要分布在西吉、海原、固原、泾源等县和吴忠市。板桥门宦的传教根据地在吴忠的板桥,教徒主要分布在吴忠、灵武、固原等地。该教派因曾多次抗清,均被清廷镇压,遭到血腥屠杀,故此常自称为血脖子教门。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格底林耶教派[/color] 阿拉伯语格底林耶意为大能者。该派受佛教、道教影响较重,主张通过静修参悟、诵念“无字真经歌”达到认主的目的,所以又有清真和尚、清真道士的别名。相传该派源于苏非派卡迪里教团,在中国的创始人相传为穆罕默德的二十九世后裔和卓阿布都.董拉希。宁夏的格底林耶教派主要分为韭菜坪门宦和齐门门宦,前者以韭菜坪(今海原李俊乡)拱北为中心,教徒主要分布在固原地区;后者教徒主要分布在固原县七营、梁家堡和同心县的石岑等地。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伊合瓦尼教派[/color] 阿拉伯语伊合瓦尼意为同教兄弟。因主张遵经立教,也被称作遵经派。又因这一教派反对门宦制度,提倡穆民皆兄弟,故又被称为伊斯兰维新派。该教派民国初年首先出现于同心、吴忠一带,至1934年才在马鸿达的扶持下发展起来。伊合瓦尼教派是受十八世纪阿拉伯半岛兴起的瓦哈比派及该派所进行的伊赫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带有革新色彩。其实该派和格底目派的信仰是大体一致的,只有在具体的宗教仪式上两者才有差别。伊合瓦尼教派提出的遵经革俗,主要是要改革一些陈旧的习俗和非伊斯兰的礼仪。例如,伊合瓦尼认为:念经不应接受报酬,不应以尊贵的《古兰经》作为谋生发财的工具;定期的盖德尔拜、白拉提夜拜、登霄夜拜等副功拜是异端,应予禁止;不应为圣人修拱北、拜拱北,不应作圣纪等等。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b][/color]在宗教归纳层面上,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以及犹太教同属亚伯拉罕系;其历史均可追溯至亚伯拉罕时期。三教都确认圣经旧约部份的真确性;基督教相信耶稣为神的儿子,即旧约里提及的弥赛亚,新约是上帝与人们重新订立的约。犹太教对新约不给予承认,认为弥赛亚还未降临。伊斯兰教认为耶稣只为先知,与亚伯拉罕、摩西和穆罕默德持同样地位,上帝每隔一段时间要挑选一位先知,并赐予经卷,但穆罕默德为“封印至圣”,即上帝挑选的最后一位先知,伊斯兰教相信圣经的神圣,但认为圣经的内容在历史的进程中已被修改,各种圣经的不同处一律要以上帝最后赐予穆罕默德的古兰经为准。
[/td][/tr][/table]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概述
[/b][/color][align=center][b][attachment=11339268][/b][/align]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 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其使者为先知穆罕默德。“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非洲以至澳洲等地区迅速传播。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和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创,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等。
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四方割据,战乱频繁。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在宗教信仰上,原始宗教盛行,人们崇拜自然物体,并且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同时,犹太教和基督教也开始向半岛传播,但它们的学说并不适合这种形势。因此实现半岛的和平统一和社会安宁是阿拉伯社会的出路。这时候先知穆罕默德出现了,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伊斯兰教就是在这样一个转折的时刻诞生的。伊斯兰教认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反对信多神、拜偶像,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在中国,穆斯林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历史
[/b][/color][align=center][b][attachment=11339269][/b][/align]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历史,从穆罕默德开始传教之年算起,至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分布在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不论在什么地方,穆斯林之间都互称兄弟,或叫“朵斯梯”,彼此见面出“色俩目”,或简称道“色兰”,以示问候。色俩目或色兰,阿拉伯语意作“安色俩目尔来库姆”,即“愿安拉赐给你平安”,回答时说“瓦尔来库姆色俩目”,意思是“愿安拉也赐给你安宁”。
从公元七世纪初直到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曾经建立了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印度 莫沃尔王朝、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王朝帝国;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盛极一时的王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教”却始终没有陨落;它从一个民族的宗教成为一个帝国的精神源泉,尔后又成为一种宗教、文化、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发展着。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高宗皇帝于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曾在京城长安接见阿拉伯政教合一国家的首领——哈里发派来中国的使节;来使谈及本国建立的经过、社会风习和宗教信仰,故中国学者一般均认为这一年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在中国,伊斯兰教曾被称为“清真教”,穆斯林用来礼拜的场所叫“清真寺”,还有清真学堂、清真幼儿园、清真书店、清真商店等等。一些留日学生还组织有“留东清真教学会”。在穆斯林聚居的地方,“清真”一词更是随处可见。
究竟在什么时候,中国穆斯林选定“清真”为自己信仰的专名,至今还不能确考。南京净觉寺内有一块明太祖御制《至圣百字赞》碑,其中有“教名清真”一语,所以坊间也有一说,以“清真”命名伊斯兰教的当从明太祖开始。从明人普遍以“清真”称伊斯兰教的情况推知,由于明太祖的百字赞而使“清真”二字遂成为伊斯兰教的专名。
“清真”作为中国伊斯兰信徒的标志,非常精妙地传达了中国穆斯林的信仰和生活操持。伊斯兰教对人的日常生活安排得尤其细致,在礼拜、工作、交际、婚姻、饮食等等各方面都提供了规则和方法。单就食品而言,要求穆斯林要食用佳美的食品,不饮酒,不食猪肉,不食非诵真主之名宰杀和自死的动物,不食动物的血液等。所以穆斯林对饮食非常讲究,因为这也是信仰的具体体现。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创始人
[/b][/color]穆罕默德(阿拉伯文:محمّد)是伊斯兰教的创复兴者,也是伊斯兰教徒(穆斯林)公认的伊斯兰教先知。中国的穆斯林普遍尊称之为“穆圣”,也被称作“马圣人”。按传统的穆斯林传记他约于570年出生于麦加,632年6月8日逝世于麦地那。他的全名是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卜·本·哈希姆。穆斯林认为穆罕默德是亚伯拉罕诸教的最后一位先知。此外他还统一了阿拉伯的各部落,并以此奠定了后来阿拉伯帝国的基础。同时,穆罕默德也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名字之一,在足球等领域均有同名人物。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发展
[/b][/color][align=center][b][attachment=11339270][/b][/align]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半岛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居民主要是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许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彼此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而发生战争,血亲复仇盛行。连年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停滞,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加剧,部落贵族应运而生,他们占有大量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奴隶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濒于破产。半岛沿红海海岸的希贾兹(汉志)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业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麦加,因受过境贸易之利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麦加古莱什部落的商业贵族执掌着多神崇拜的中心克尔白神殿的管理大权,每年从克尔白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垄断了麦加的商业贸易。城镇中的商业贵族伙同游牧部落的贵族,通过经营商队、贩卖奴隶、放高利贷等手段,牟取暴利,对城镇贫民和农牧民进行高利贷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造成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起。
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进行子长期的掠夺战争。525年,埃塞俄比亚人在拜占庭的支持下派兵侵占也门。570年埃塞俄比亚驻也门总督亚布拉哈率兵进犯麦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战乱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575年,波斯出兵逐走埃塞俄比亚人,在也门确立了统治。频繁的战争和掠夺,使阿拉伯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灌溉工程被毁,道路淹没,商旅不前,人口锐减,使富庶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同时,波斯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废止原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到达叙利亚的商路,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变,造成了半岛南部和西部经济的衰退,麦加、麦地那等城镇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败,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断绝,从而加深了社会危机。
伊斯兰教兴起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其中拉特(即太阳神)、乌扎(即万能神)和默那(即命运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麦加城中心的克尔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向其祭祀、祈祷、献牲。信奉一神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早已传入半岛,在也门地区及一些城镇和农业区流行,其一神观念、经典、传说、礼俗对伊斯兰教有显著影响。因犹太教和基督教不适应阿拉伯社会变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在阿拉伯社会变革和一神教观念的影响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产生了一神倾向的哈尼夫派。他们承认独一神,反对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复活、惩罚和报应,注重个人隐居修炼,过着禁欲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为伊斯兰教思想的先驱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阿拉伯贵族为维护其统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广大的下层人民和奴隶要求和平与安宁,渴望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改善自己的贫困地位。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十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传子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9271][/align]
伊斯兰教儿童伊斯兰教的创传人穆罕默德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历史人物。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早年失学替人放牧,12岁时跟随伯父及商队,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并广泛接触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状况,了解到半岛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的情况,为他后来的传教活动提供了大量社会知识和宗教素材。25岁时他同雇主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生活富裕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后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响,经常隐居潜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摆脱困境的出路。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了真主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诫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们信奉独一无二的安拉;谴责多神信仰给阿拉伯人带来的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宣讲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观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归顺安拉,将在末日审判时遭到惩罚,堕入火狱,归顺安拉者将在后世得到奖赏,进入天园。他还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为兄弟,应联合起来,消除血亲复仇,并提出禁止高利贷盘剥,行善施舍赈济贫弱孤寡和善待、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受到广大下层群众的拥护,许多人纷纷归信伊斯兰教。由于穆罕默德所传教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部落传统多神信仰的地位,触犯了麦加古莱什贵族和富商掌管克尔白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麦加难以立足。
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麦力口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和团结的思想旗帜,号召穆斯林“顺从安拉和使者”,并派出门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很快归信了伊斯兰教。他制定了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在处理内部民事和对外关系中共同遵守的《麦地那宪章》,在信仰自由和结盟的基础上同犹太人各部落达成某些协议,实行和平共处。在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及部分著名的圣门弟子组成上层领导集团。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号召下,将迁士和辅士团结在乌玛的周围。穆罕默德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完成了伊斯兰教义体系及各项制度的创建。他完整地确立了以信奉独一安拉为核心的五大信仰纲领;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及仪则;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觐为由,率军至麦加近郊,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同穆罕默德签订《侯代比亚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战时机,向邻国和半岛上的千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节,携带国书,向其国王和部落首领宣传伊斯兰教,以扩大影响,同时派出武装讨伐海巴尔等地聚居的犹太人,以扫除反对势力的侵扰。
630年,穆罕默德以麦加贵族违背协议为由,率领一万多人的穆斯林大军,进逼麦加城下,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被迫请降,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麦加全城居民宣布归信伊斯兰教。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下令捣毁克尔白殿内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陨石,并改克尔白殿为清真寺,宣布克尔白为禁地。从此,麦加克尔白成为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的中心。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基本上实现了半岛的政治统一。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穆罕默德亲自确立了朝觐的一系列仪典,成为尔后穆斯林朝觐所遵循的范例。他发表了辞朝演说,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伊斯兰教创传的胜利,“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你们的宗教”,强调穆斯林之间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同年1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至此,伊斯兰教已形成在半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揭开了阿拉伯历史新篇章。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传播
[/b][/color][align=center][b][attachment=11339272][/b][/align]
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师等多种途径而得到广泛传播的结果。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随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征服,伊斯兰教向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史称“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661年起,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帝国时期,历经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经济和学术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史称“伊斯兰教发展的鼎盛时期”。13世纪中期随着异族的入侵,帝国境内东、西部诸多地方割据王朝的独立,阿拉伯帝国解体。中世纪晚期,伊斯兰世界并立着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三大帝国;其中奥斯曼帝国版图和影响最大。史称“伊斯兰教第三次大传播的时期”。18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伊斯兰世界,许多国家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伊斯兰世界各国人民在“圣战”和教派运动的旗帜下,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斗争,给殖民主义者以沉重打击。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伊斯兰国家相继独立,大致形成当今伊斯兰世界的格局。伊斯兰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播和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color]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由他的—最亲近的门弟子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先后继承他的事业,称“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四大哈里发执政的30年间,对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艾布·白克尔执政期间,平息了也门南部、叶麻麦、哈达拉毛及巴林东部以伪先知图莱哈、穆赛利迈、赛贾赫(女)等为首所发动的武装叛乱,征服了变节者,重新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巩固了麦地那政权。同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开始对外征战和扩张。欧麦尔执政时,乘波斯、拜占庭连年战争力量削弱之机,先后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埃及等地,并采取凡归信伊斯兰教者免交人丁税的政策,吸引被征服地的居民多改奉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发展成世界多民族信仰的宗教。他初步确立了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和年俸分配制度。他还制定了伊斯兰教历,以622年7月16日作为纪年元旦,以纪念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麦地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奥斯曼执政时,继续西进征服北非,攻占伯尔克、的黎波里、迦太基;在东部征服亚美尼亚,重新平定了波斯和呼罗珊地区的叛乱,远征军在中亚到达巴尔赫、喀布尔和伽色尼,并促使这些地区的众多居民改奉子伊斯兰教。为统一伊斯兰教思想、指导宗教活动和立法,在艾布.伯克尔时所辑录的《古兰经》原抄本的基础上,经再次搜集、反复对照、核订和考证、编纂成奥斯曼定本《古兰经》,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向世界的传播提供了经典依据。阿里执政时,因伊斯兰教上层领导集团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进一步激化,导致了穆斯林之间的内战,发生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纳赫拉万战役,出现了彼此对立的政治派别,此后,伊斯兰教在政治和宗教思想上陷于分裂。661年,阿里被刺后,四大哈里发时期结束,继之而起的是以家族掌权的王朝时代。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伍麦叶王朝(661~750)时期[/color].661年,由伍麦叶家族出身的穆阿维叶(600~680)所创建,定都大马士革。王朝在稳定局势并残酷镇压了异己力量的反抗后,从7世纪中叶起,继续大规模向外扩张。在东部,沿波斯前进,先后占领了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继而征服了外高加索,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势力直达帕米尔高原。在西部,首先占领迦太基,后征服了马格里布地区,消灭了拜占庭在北非的残余势力,柏柏尔人接受了伊斯兰教。711年,以柏柏尔人为主力的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占领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分地区,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732年,阿拉伯军队袭击高卢(今法兰西共和国)西南部,战败后撤回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兰教向西方的传播,遂到此为止。8世纪中叶,其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北界咸海,南至尼罗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政治上;改哈里发的选举制为世袭制,使哈里发国家成为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在经济上,游牧的阿拉伯人开始迁徙新征服的地区,由游牧转入定居;从事农耕和经商。分封土地、统一币制、完善税收,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上,王朝法定阿拉伯文为官方和各地通用的语言,促进了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吸收被征服地区,包括希腊、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开始形成多民族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在宗教上,采取减免人丁税,招募军队等政策,鼓励异教徒改奉伊斯兰教。在各地兴建庄严的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和教育的中心,著名的有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凯鲁万的欧格白清真寺等,并附设有宗教学校,赐封有大量瓦克夫土地。以《古兰经》和圣训立法,向各地派出教法官和传教师,主持司法和宗教活动。反映政治和宗教思想斗争的各种派别相继出现。什叶派等派别形成。王朝末期,统治者横征暴敛,宫廷生活腐化,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哈瓦利吉派和什叶派多次举兵反抗,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750年王朝被呼罗珊艾布·穆斯林领导的起义所推翻。由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后裔艾布·阿拔斯夺取了哈里发地位,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9273][/align]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color]750年,由艾布·阿拔斯(722~754)所创建,定都巴格达。在政治上,哈里发自诩为“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奉行宗教和世俗并重的政策。承袭波斯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哈里发为最高领袖。由于任用波斯人担任首相,使波斯人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以哈里发为首的官僚体制,代替了阿拉伯的贵族统治。王朝在最初的100年间,因对外大规模征战的结束,出现了安定的政治局面,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繁荣。国内主要城市商旅云集,对外垄断海上贸易,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各地。随着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各族穆斯林共同创造的伊斯兰文化蓬勃发展,出现了黄金时代。王朝在各地创办宗教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和医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哈里发马蒙创办巴格达“智慧馆”掀起集体翻译运动的高潮。广罗各族不同信仰的学者,收集、保存、翻译、研究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古典科学文化著作,取得杰出成就。这一时期,在医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语法学等方面,成就辉煌,穆斯林人材辈出。在宗教上,王朝已经完成了征服地区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变成穆斯林的社会生活方式。伊斯兰教的宗教学术如教法学、古兰经学、圣训学、凯拉姆学、苏菲学等都有较大发展。逊尼派、什叶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别转变为宗教派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教义和学说。穆尔太齐赖派得到很大发展,在马蒙统治时期其学说被奉为国教。艾什尔里派教义逐渐发展成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学说。以安萨里为代表的教义学家将苏菲派思想引入正统信仰,成为伊斯兰教宗教哲学的一种形式。9世纪中叶后,由于王朝实行封建分封制,各地总督和封建主割据一方,帝国逐渐四分五裂。10世纪时,北非、埃及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西班牙的后伍麦叶王朝(756~1031)同阿拔斯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945年什叶派的布韦希王朝入主巴格达,哈里发仅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进入巴格达,哈里发成为塞尔柱素丹手中的傀儡。继之而来的是十字军东侵(1096~1291)和蒙古人的西征,阿拔斯王朝终于在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所灭亡。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奥斯曼帝国(1299~1922)时期。[/color]13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中亚细亚兴起。1299年,其部落首领奥斯曼一世称素丹,正式建立奥斯曼国家。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并迁都于此,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5世纪末,帝国已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地区。16世纪是帝国的强盛时期,先后占领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叙利亚、埃及、巴格达、美索不达米亚、的黎波里、阿尔及利亚、希贾兹和也门等国家和地区。伊斯兰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在帝国的控制之下。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帝国。从素丹赛利姆一世始,素丹自称哈里发,雄踞伊斯兰世界的领袖地位。帝国奉逊尼派教义为国教,以哈乃斐学派教法为立法、司法的准则。制定了以伊斯兰教法为核心的行政、刑法、瓦克夫等实体法规,完善了伊斯兰立法体系。政府设“伊斯兰委员会”作为国家管理宗教的权力机构,起维护信仰和监督教法实施的职能和作用。帝国大力倡导和赞助伊斯兰教育和学术文化,在各地建有大量华丽的清真寺、各类宗教学校、苏菲道堂、图书馆,并培养宗教学者和官吏。比克塔希教团和毛拉维教团等苏菲教团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17世纪,帝国随着统治者内部的腐败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日趋衰落。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亚非两大洲展开了掠夺殖民地的斗争,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列强的角逐场。1798年,法兰西共和国拿破仑·波拿巴一世率领的侵略军占领了埃及,欧洲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激烈争斗,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的彻底崩溃。1922年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国,废除了素丹和哈里发制。
16世纪,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与奥斯曼帝国相抗衡的波斯萨法维王朝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16世纪初在伊朗兴起的什叶派的萨法维王朝(1502~1722),其版图东至阿富汗,西达幼发拉底河,北抵阿姆河,南临波斯湾,立什叶派为国教。掀起了波斯伊斯兰文化的复兴。16世纪中期帖木儿六世孙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其领土达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北半部,确立了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
伊斯兰教早期向世界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向外征服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自10世纪后,伊斯兰教在非洲、亚洲和东南亚的广泛传播,以及伊斯兰化的过程,通常是通过商人的贸易活动、文化交流和传教师的传教活动而实现的。在东非,通过阿拉伯移民和商人,伊斯兰教沿苏丹和尼罗河渐渐向东传入内地,迄13世纪,索马里及东非沿海地区和海上许多岛屿的居民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西非和中非,穆斯林商人、学者和苏菲传教师穿越撒哈拉沙漠,把伊斯兰教传入内地部族。13世纪末,定居中亚的蒙古人后裔改奉了伊斯兰教。14世纪后,苏菲派传教师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南亚次大陆的孟加拉等地区。7世纪中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商人及学者,通过海陆的“丝绸之路”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13世纪末,西印度古吉拉特的穆斯林商人将伊斯兰教带入印度尼西亚群岛,17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尼和马来半岛占优势。14~15世纪,伊斯兰教通过商人和传教师传入菲律宾南部。20世纪以来,通过穆斯林移民、劳工、商人和学者传人西欧和北美,并取得较大进展。
[color=#0070c0][b] [attachment=11339266] 伊斯兰教 - 教义
[/b][/color]伊斯兰教徒的宗教信仰基本为伊斯兰教教义中的五个基本信条。这五个信条是: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阿拉[/color]。相信阿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唯一的主宰,是全能全知、大仁大慈、无形象、无所在又无所不在、不生育也不被生、无始无终、永生自存、独一无二的。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天使[/color],相信天使是阿拉用光创造的一种妙体,人眼无法看见。天使只受阿拉的驱使,只接受阿拉的命令。它们各司其职,但並无神性,只可承信它们的存在,不能膜拜。天使数目很多,最著名的为四大天使,其中尤以吉卜利勒地位最高。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经典[/color]。相信《古兰经》是阿拉的语言,是通过穆罕默德降示的最后一部经典。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先知[/color]。相信自人祖阿丹以来,阿拉曾派遣过許多传布阿拉之道的使者和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个先知,也是最伟大的先知。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后世。[/color]相信人都要经历今生和后世,终有一天,世界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清算,即世界末日的来临。届时所有的人都将复活,接受阿拉的裁判,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下火狱。
除了这五条主要信条外,各个教派又有自己的特殊信条,最主要的是五功。
五功是穆斯林的五项宗教功课,是每个教徒都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宗教义务,亦称五大天命。
五功具体为以下五者: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念功[/color],就是要念诵清真言,这是穆斯林对自己信仰的表白。阿拉伯语称为舍哈德(意为作证),其內容是用阿拉伯语念诵:“我作证:除阿拉外,再沒有神,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只要接受这一证言,并当众背诵,就可以成为正式的穆斯林。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礼功[/color],即作礼拜。一般认为这是接近真主的门路和阶梯。穆斯林教徒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时礼,每周一次的聚礼,宗教节日的会礼。每日五次的时礼,第一次称晨礼,在拂晓举行;第二次称晌礼,在中午1时至3时举行;第三次称晡礼,在下午4时至日落前举行;第四次称昏礼,在日落后或太阳的白光消逝前举行;第五次称宵礼,在入夜至拂晓前进行。聚礼又称主麻日礼拜,是集体的公共祈祷,一般在星期五举行。会礼则在每年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举行。礼拜的前提条件是身体清洁,礼拜前必须按规定作大净或小净。
[attachment=11339267][color=#0070c0] 斋功[/color],即斋戒。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为斋月,在斋月期間,教徒要斋戒一月,每天从日出前到日落要止饮禁食,以清心寡欲,专事真主。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课功[/color],又称天谭制度。穆斯林个人财产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应交納一种名为天课的宗教稅。教义认为,穷人是真主的眷属,把资財施舍給穷人,就等于納入真主之库,故名为天课。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朝功[/color],就是到麦加朝覲天房—克尔白圣殿。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只要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旅途平安,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覲一次。凡去朝覲过的,即被尊称为哈吉。除麦加外,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六大信仰
[/b][/color]六大信仰伊斯兰教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在我国穆斯林中视其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又有六大信仰之说: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安拉[/color]。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古兰经》第112忠诚章称:“安拉是真主,是独一的主,他没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据《古兰经》记载,安拉有99个美名(99种德性),是独一无二、永生永存、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创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运的无上权威。信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体现了其一神论的特点。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天使[/color]。 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古兰经》中有四大天使:哲布勒伊来(Jibra'il)、米卡伊来(Mikal)、阿兹拉伊来(Azral)及伊斯拉非来(Israfil),分别负责传达安拉命令及降示经典、掌管世俗时事、司死亡和吹末日审判的号角。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经典[/color]。 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伊斯兰教也承认《古兰经》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经典(如《圣经》),但《古兰经》是比其它一切经典优越的,《古兰经》是包罗其它一切经典的意义,信徒即应依它而行事。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先知[/color]。 《古兰经》中曾提到了许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即《圣经》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只有安拉知道他们的数目,使者中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是至圣的使者,他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负有传达“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因为他是被安拉派遣到人神两类的使者,只要信仰安拉的人都应服从他的使者。 所以伊斯兰教是集闪族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哈尼夫思想、伊斯兰教)之大成的宗教。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后世[/color]。伊斯兰教认为:整个宇宙及一切生命,终将有一天全部毁灭。然后安位使一切生命复活,即复活日来临。 《古兰经》第五十五章第二十六节:“大地上所有的一切将终朽坏。只有你的具有庄严和尊贵的主的本然长存。”又说:“的确,你们在复生日将被复活”。复生日到来的时候,一切生命的灵魂都将复返于原始的肉体,奉安拉的命令而复活,并接受安拉最终的判决:行善的人将进入天堂,永享欢乐;作恶的人将被驱入地狱,永食恶果。伊斯兰教所提倡的两世兼顾,号召穆斯林要在现世努力创造美满生活,同时也应该以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后世归宿创造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讲,相信后世可以制约人们今生的行为。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信前定[/color],以上五大信仰是《古兰经》明文直接提出的,把前定列入六大信仰是因为《圣训》中有依据的。穆斯林大众和正统派对前定的主张处于宿命论和自由论中间,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对真主的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不可更改的前定.如:美丑,大小,生死. 通过施舍、祈祷等因素可以更改的前定.如:福祸,善恶.寿命.。 言行,动静有一定的自由. 不自由的行为.如:跌到.这种行为是真主完全注定的,人类对这种行为以及后果不负责. 自由的行为.如:蹲下,走动.这种行为不是完全注定的,而是真主给人类输入了双向选择权,人类有意志自由的选择.
[color=#0070c0][b] [attachment=11339266] 伊斯兰教 - 流派
[/b][/color][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9274][/align]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伊斯兰教老人逊尼派[/color]:全称"逊奈和大众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信仰《古兰经》和《圣训》。
什叶派:什叶派是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的四大政治派别。"什叶"的意思为"党人"、"派别",什叶派不承认奥斯曼等人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崇拜伊玛木的陵墓。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的首领-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目前全世界约有什叶派穆斯林8000万人。主要分部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苏菲派[/color]:为伊斯兰教的密契主义(或称神秘主义),为追求精神层面提升的伊斯兰教团,其诠释的方式有别于一般教徒,他们在生活方面相当严格,我们称遵行苏非主义者为苏非行者,他们认为透由冥想及导师接触到安拉,他们把安拉人格化、伦理化,把敬畏之心化为对安拉无私的爱,西方学界称苏非主义为“普世的伊斯兰”(Popular Islam),源于盛行在穆斯林普罗大众,及至伊斯兰世界。在某方面上苏菲派和萨满教以及东正教的圣愚有些相似之处。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节日
[/b][/color][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9275][/align]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开斋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color]
开斋节(阿拉伯语:عيد الفطر),也叫肉孜节(维吾尔语:Roza héyt),是全球穆斯林庆祝斋月结束的节日,是伊斯兰历闪瓦鲁月(十月)的第一天。开斋节这天,穆斯林一般很早起床,早祈祷后就可以吃一些东西,象征斋月结束。然后出去团拜,互相拥抱问候,恢复朋友和亲友之间的联系。穆斯林在这一天都穿节日衣服,喜气洋洋。开斋节不仅是斋月结束,而且是感谢安拉(真神阿拉)使他们信仰更加坚定。是和平欢乐的节日。从有伊斯兰历就有开斋节,第一次肉孜节是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家人朋友亲自庆祝的。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color]
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阿拉伯语:عيد الأضحى,拉丁化:‘īdu l-’Aḍḥā),原本的意思是“献牲节”,在回族中称为“忠孝节”,新马地区称哈芝节,又称“大节”,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该节日是为了纪念先知易卜拉欣(基督教翻译为亚伯拉罕)忠实执行真主命令,向安拉献祭自己的儿子易司马仪(基督教翻译成以实玛利),而后又用羊羔代替的这一事件。它是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各民族在该节日会进行不同的庆贺,主要包括宰牲,朝觐,叨羊等。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圣纪(穆罕默德诞辰教历3月12日)[/color]
伊斯兰教节日。先知穆罕默德诞辰。据传,穆罕默德诞生在阿拉伯太阴历象年(约当公元571) 3月9日或12日。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近代伊斯兰思潮和运动
[/b][/color][align=center][b][img]http://a2.att.hudong.com/53/78/01300000082697121343781943313_s.jpg[/img][/b][/align]18世纪末起,伊斯兰教进入近代历史的发展时期。伊斯兰国家虽出现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封建的生产关系仍占主导地位,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困,伊斯兰教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出现异端倾向,社会风尚趋向颓败。处于伊斯兰世界统治中心的奥斯曼帝国濒于解体和崩溃,西方殖民国家乘虚而入,相互争夺和瓜分了其大部领土。1798年,法国殖民军侵占埃及。从此,伊斯兰国家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瓜分和奴役,先后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殖民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伊斯兰国家的社会危机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不断出现高潮,多数是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以教派斗争的形式出现。19世纪苏丹的马赫迪教派运动和伊朗的巴布教派运动是伊斯兰教近代史上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性质的宗教社会运动。
苏丹的马赫迪教派运动由出身贫苦家庭的伊斯兰教学者穆罕默德.艾哈迈德(约1844—1885)领导。1881年,他自称为“马赫迪”,提出要铲除不义和一切腐败现象,反对压迫,均贫富,纯化伊斯兰教的口号,号召人民起来积极参加“圣战”,赶走英国殖民者和异族的统治,建立平等、正义的理想之国。他领导苏丹人民举行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接连击败英埃联军后,于1885年攻占喀土穆,击毙英国殖民军头子戈登,并统一各部落,建立马赫迪国家。他以伊斯兰教法治国,奉行马赫迪教义。马赫迪运动前后坚持斗争lo余年,1896年遭英埃联军镇压而失败。
伊斯兰教伊朗巴布教派由设拉子谢赫派首领米尔扎·阿里·穆罕默德所创建。他自称“巴布”(即信仰之门)和新时代的“先知”,宣称马赫迪即将降临,并将在人间建立起平等、公正和幸福的“正义王国”。他主张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财产公有,新制度和法律保障人身自由和人民财产,保障贸易和商业利益。他宣扬人类社会依次更替而发展,要以他的《默示录》取代《古兰经》,创巴布教派,信众日增。1847年巴布被捕后,其追随者在毛拉和下层商人的领导下在伊朗各地发动起义,1852年相继失败,巴布派信众惨遭杀害。巴布教派起义反映了下层群众对封建统治和伊斯兰教现状的不满。
近代,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本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同程度发展,西方的政治法律思想、科学文化及生活方式渐渐渗透和传入一些伊斯兰国家,使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均发生了激剧的变化,受到世俗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面临伊斯兰社会重大变革和危机,为寻求伊斯兰世界发展的出路和去向,以捍卫国家独立和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遂相继出现了复古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现代主义和伊斯兰社会主义等不同色彩的伊斯兰社会思潮及运动。旨在复兴伊斯兰教,维护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使伊斯兰教与现代生活相协调,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8世纪中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的瓦哈比派运动是伊斯兰教近代复兴运动的先驱。该派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本·阿L杜勒·瓦哈L(1703—1787)。他在思想上接受罕百里教法学派和14世纪著名教义学家伊本·泰米叶(1263一1328)的复古主义思想影响,提出“恢复正教”、“回到古兰经去”的口号。该派主张恢复早期伊斯兰教的精神,严格奉行“认主独一”的教义,反对苏菲派对圣徒、圣墓的崇拜,清除不符合伊斯兰教律的礼仪习俗,反抗外来侵略和奥斯曼帝国的奴役和压迫。20世纪,内志部落酋长伊本·沙特(1880一1953)以瓦哈比派教义为旗帜,并用武力重新统一内志和汉志,于1932年创建沙特阿拉伯王国,瓦哈比派随之振兴,成为该国占统治地位的教派。瓦哈比派的复古主义思想,对北非的赛努西运动、印度的圣战者运动、印度尼西亚的比达里派运动及泛伊斯兰主义的代表人物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19世纪兴起的赛努西运动是在北非影响最大的伊斯兰社会运动。运动领导人为阿尔及利亚的苏菲派谢赫穆罕默德·本·阿里·赛努西(179l一1859),l 9世纪30年代在麦加近郊创建苏菲派赛努西教团,后迁至利比亚,在北非各地创建的扎维叶(即修道场所)发展到loo多个,信众遍及北非。赛努西运动主张恢复伊斯兰教早期的原旨教义,要求教民实行禁欲、苦行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绝对遵行经、训和伊斯兰教法,重视精神修炼,提倡圣战,反对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其思想基础是复古主义,具有民族主义的性质。
19世纪中叶在伊斯兰世界兴起泛伊斯兰主义思潮,创导者是哲马鲁丁·阿富汗尼(1839一1897)。他活动于阿富汗、埃及、印度、伊朗和土耳其。他主张全世界穆斯林不分民族,共同拥戴一个哈里发,建立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大帝国,以抗御西方殖民主义的进攻,并主张进行经济自强和宗教社会改革,实现“伊斯兰教复兴”。他还认为伊斯兰教的精神和文化传统适合于任何时代,能回击任何挑战。泛伊斯兰主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伊斯兰国家人民反对西方侵略,要求社会进步的愿望。
伊斯兰现代主义是以宗教改革为基本内容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思潮,主张对伊斯兰教实行某种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印度的赛义德·艾哈迈德汗(1817一1898)、穆罕默德·伊克巴尔(1873一1938)、埃及的穆罕默德·阿布杜(1849一1905)。现代主义虽末形成统一的运动,但有许多共同特点。他们主张在坚持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前提下,倡导运用理性和科学对《古兰经》作新的解释,使传统的宗教观念理性化,使宗教和科学、信仰和理性相协调。在教法上,主张打开“传统教法关闭的大门”,依据《古兰经》和圣训的基本精神,教法学家可运用理智和独立判断,创制新的教法律例,改革陈旧的教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主张采用新的思想和科学方法,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弊端进行适度的改良。认为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社会活力的源泉之一,在发扬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吸取当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进行教育改革,将发展宗教教育视为社会进步和复兴伊斯兰教的重要途径。土耳其的凯末尔所领导的世俗主义宗教改革运动,于1922年废除了素丹制度,1923年建立起土耳其共和国,1924年最后废除哈里发制度。至此,伊斯兰现代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高潮。
[align=center][img]http://a0.att.hudong.com/83/81/01300000082697121343814697486_s.jpg[/img][/align]
伊斯兰教二次世界大战后,伊斯兰各国相继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为捍卫国家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况,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政党和领导人相继提出“伊斯兰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论和纲领,作为国家发展的道路。这种社会主义是以伊斯兰教的传统信仰和民族主义作为基础,与科学社会主义有质的区别。其特点是:认为伊斯兰教教义是社会主义原则的源泉,《古兰经》中关于反对聚敛财富和高利贷、主张施舍和济贫、公平正义,凡穆斯林一律平等的思想,就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原则;认为伊斯兰社会主义必须以伊斯兰教义为指导,弘扬伊斯兰文化传统,抵制非伊斯兰思想和异端邪说;主张通过阶级合作调整社会关系,允许有限制的私有制的存在;实施部分生产资料的国有化,通过土地改革、建立农业合作社、工人自治、公费医疗等措施治理社会,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伊斯兰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的实践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遭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近几十年来,伊斯兰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加强联系和合作,开展广泛的国际交往,并建立了三个国际性的泛伊斯兰组织:伊斯兰会议组织、世界伊斯兰大会和伊斯兰世界联盟。它们以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及在经济、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内的合作,弘扬伊斯兰文化,反对殖民主义,消除种族隔离和歧视,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维护伊斯兰精神为宗旨。另外还成立了伊斯兰发展银行、伊斯兰国际通讯社、国际伊斯兰发展基金会等组织,并经常举行伊斯兰国际学术讨论会。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后,在国内实行“全盘伊斯兰化”的政策,对整个伊斯兰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和鼓舞伊斯兰复兴运动日益活跃,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在中国
[/b][/color]逊尼派中国何时传入了伊斯兰教,中外史籍记载不一,众说纷云,看法如下:隋开皇中(581—600)、开皇七年、隋大业九年(613)、隋大业十二年(616)、唐贞观三年(629)、唐贞观六年(632)、唐永徽二年(651)、唐景云二年(711)、唐明皇(712—755年)、唐宋代两宗(756—766)等传入的说法。其中唐贞观年间传入之说,与历来民间传说及《回回原来》(《西来宗谱》)的说法相同。上述诸说大多数时间为唐初,而且唐代史籍与小说里都披露了这时穆斯林来华的蛛丝马迹,如《旧唐书》中的《西域传.赞》“大蒙之人,西方之国……贞观开元荣街充斥”,李世民开国初,长安街头满是西域商人,其中肯定有不少穆斯林;《太平广记》中叙述西域客商购买水珠的的故事,云“吾大食国人也,王贞观初通好”;《唐会要》卷100记载,贞观三年(628)六月址六日太宗李杨民下令“诸蕃使人”将所娶汉族妇女带回蕃地。
中国的伊斯兰教一般认为是在公历651年(唐朝永徽二年)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泉州、广州等地。那时伊斯兰光明的时期,距离穆圣很近的光阴传过来的正教。当时主要是一些阿拉伯商人,士兵和阿訇。据《闽书》记载,“(穆罕默德)有门徒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
伊斯兰教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中国主要是逊尼派。在回、维吾尔、塔塔尔、柯尔克孜、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等少数民族2000多万人口(2006年)中,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在其他的汉、满、蒙古、藏、傣等民族中也有信仰者。中国穆斯林大多数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河南、云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和自治区,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有分布。
1953年5月11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是中国穆斯林全国性的宗教团体。其宗旨和任务是: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发扬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代表全国各民族穆斯林的合法权益,推动各民族穆斯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并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最高机构为全国代表会议。
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阿訇受到批斗劳教,被赶出清真寺,《古兰经》被焚烧。宗教生活被强制停止,清真寺受到及其严重的破坏。
宗教自由基本政策 :
1976年文革后,党和国家在民族宗教问题上进行调整,落实了宗教自由的基本政策。
2001年4月23日,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该委员会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专门委员会,由爱国爱教、德高望重、代表中国伊斯兰教最高宗教学识和经学水平的大阿訇、大毛拉组成。其宗旨和任务是: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依据伊斯兰教经典,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穆斯林中宣传伊斯兰正道,对当代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准确解释,编写讲经范本,提高伊斯兰教教职人员水平,规范讲经内容,反对利用伊斯兰教搞极端主义,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在中国的教派
[/b][/color]伊斯兰教传入宁夏后,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五个教派,即格底木教派、虎非耶教派、哲合林耶教派、格底林耶教派、伊合瓦尼教派。这五个教派的基本信仰都属逊尼派,其教规律法又都崇信逊尼派的哈乃飞学派。
清代宁夏的穆斯林中形成许多著名的门宦。门宦是清代对苏非教团的意译,现代学术界所谓的中国伊斯兰教门宦制度,则指发展得比较充分、比较典型的苏非教团的组织管理方式。门宦制就是教主制,每个门宦都有一个被神化了的世袭教主,他既是门宦的精神领袖,又是世俗领袖。在宗教遵行方面,门宦不太重视教乘的五功,而专注于教乘的静修与参悟,尤其沉湎于念诵齐克尔(祈祷会)。门宦认为,只有修炼道乘,才能接近真主。各门宦的功修方法均较独特,大都秘不外传。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格底木教派[/color] 格底木是阿拉伯语,意为古老的和尊古的,即:符合圣行的大众的道路。该派是中国伊斯兰教最古老的一派,源于阿拉伯地区的逊尼派。约有二分之一的宁夏穆斯林皈依此派,尤以泾源、西吉、固原、同心、灵武、平罗各县和吴忠、青铜峡市最为集中。此教派实行互不隶属的单一教坊制,教权结构较为楹散。其教坊通常以一个清真寺为中心,寺中设开学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学阿訇等,开学阿訇是教坊的最高首领—伊玛目,主要职责是率众礼拜、开经霁学、传授经典、执掌教规教法、料理宗教事务。在长期的发展中,此派受汉族儒家思想影响,一些宗教仪式中可见有汉族习俗痕迹。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虎非耶教派[/color] 虎非耶为阿拉伯语,意为悄悄的、暗暗的、低声的。该派主张低声念诵齐克尔,所以又称低念派。虎非耶教派念记主词时,要停止呼吸,连续不断地低声默诵。其修行人员多是一种巡游的苦修者,通常没有固定的行教区,也没有隶属的教坊和清真寺。该派支系甚多,互不统属,各自为教。清末以来,宁夏地区形成了洪门、鲜门、通贵三个门宦。洪门门宦的创始人是同心县人,传统的中心地在同心县的洪岗子,故称洪门。鲜门门宦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首领称太爷,其第一代太爷姓鲜,故称鲜门,传教中心在西吉县的前岔。通贵门宦民国初年创始于贺兰县通贵乡,以地点得名,其传教区主要在贺兰、永宁、平罗诸县。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哲合林耶教派[/color] 阿拉伯语哲合林耶(即:哲合忍耶)意为公开的、响亮的、高扬的。该派主张高声念诵记主赞圣词,此与虎非耶教派正相反,故又有高念派之称,哲合林耶教派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其创始人马明心(1719~81年)字复性,又名真卫,经名伊卜拉欣,道号维朵耶.屯拉海(意为维护真主之道的人)。他在雍正年间曾在也门沙孜林耶道堂留学,回国后在循化、河州等地传授哲合林耶教旨。清代,哲合林耶曾掀起数次大规模的武装行动,以金积堡为中心的西北回民反清首领马化龙就是其第五任教统。二十世纪初叶,哲合林耶教派的教徒,仅在宁夏就达11万人,曾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教派。这一教派在宁夏的门宦主要有两个,即沙沟门宦和板桥门宦,前者又称北山派,后者又称南川派。沙沟门宦的传教根据地在西吉县沙沟,教众主要分布在西吉、海原、固原、泾源等县和吴忠市。板桥门宦的传教根据地在吴忠的板桥,教徒主要分布在吴忠、灵武、固原等地。该教派因曾多次抗清,均被清廷镇压,遭到血腥屠杀,故此常自称为血脖子教门。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格底林耶教派[/color] 阿拉伯语格底林耶意为大能者。该派受佛教、道教影响较重,主张通过静修参悟、诵念“无字真经歌”达到认主的目的,所以又有清真和尚、清真道士的别名。相传该派源于苏非派卡迪里教团,在中国的创始人相传为穆罕默德的二十九世后裔和卓阿布都.董拉希。宁夏的格底林耶教派主要分为韭菜坪门宦和齐门门宦,前者以韭菜坪(今海原李俊乡)拱北为中心,教徒主要分布在固原地区;后者教徒主要分布在固原县七营、梁家堡和同心县的石岑等地。
[attachment=11339267] [color=#0070c0]伊合瓦尼教派[/color] 阿拉伯语伊合瓦尼意为同教兄弟。因主张遵经立教,也被称作遵经派。又因这一教派反对门宦制度,提倡穆民皆兄弟,故又被称为伊斯兰维新派。该教派民国初年首先出现于同心、吴忠一带,至1934年才在马鸿达的扶持下发展起来。伊合瓦尼教派是受十八世纪阿拉伯半岛兴起的瓦哈比派及该派所进行的伊赫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带有革新色彩。其实该派和格底目派的信仰是大体一致的,只有在具体的宗教仪式上两者才有差别。伊合瓦尼教派提出的遵经革俗,主要是要改革一些陈旧的习俗和非伊斯兰的礼仪。例如,伊合瓦尼认为:念经不应接受报酬,不应以尊贵的《古兰经》作为谋生发财的工具;定期的盖德尔拜、白拉提夜拜、登霄夜拜等副功拜是异端,应予禁止;不应为圣人修拱北、拜拱北,不应作圣纪等等。
[attachment=11339266] [color=#0070c0][b]伊斯兰教 - 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b][/color]在宗教归纳层面上,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以及犹太教同属亚伯拉罕系;其历史均可追溯至亚伯拉罕时期。三教都确认圣经旧约部份的真确性;基督教相信耶稣为神的儿子,即旧约里提及的弥赛亚,新约是上帝与人们重新订立的约。犹太教对新约不给予承认,认为弥赛亚还未降临。伊斯兰教认为耶稣只为先知,与亚伯拉罕、摩西和穆罕默德持同样地位,上帝每隔一段时间要挑选一位先知,并赐予经卷,但穆罕默德为“封印至圣”,即上帝挑选的最后一位先知,伊斯兰教相信圣经的神圣,但认为圣经的内容在历史的进程中已被修改,各种圣经的不同处一律要以上帝最后赐予穆罕默德的古兰经为准。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