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瑶池碧落)
【||。写 作 素 材。||】———— 素材工资统计,发帖即拿。(1月发帖请及时登记)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txt.com/r5358684_u11335430/ (2011-02-01 14:39) —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txt.com/r5358684_u11335430/ (2011-02-01 14:39) —
伞,英文Umbrella是来自拉丁文的Umbra,有遮阳、阴影处的意思。伞是一种提供阴凉环境或遮蔽雨、雪的工具。伞的制作材料通常包括了具延展性的布料,和其他可用作骨架的材料与缠线。使用时是以手将之举起,虽然伞在最初发明时的主要目的,是用来阻挡阳光,但是现在最常被当作雨天挡雨的雨具。用来遮蔽阳光的伞又称作阳伞或遮阳伞,可固定于露台桌等户外家具,或用在海滩上。 起源 据说埃及人最早使用伞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人最早使用雨伞,早在公元前1200年,阿拉伯埃及共和国(Egypt)的贵族们外出旅游时常常要奴隶(slave)为他们撑太阳(parasol)。罗马人用伞遮挡地中海地区的阳光。在中国,伞是公元前1000年由鲁班的妻子发明的,伞被称作“能移动的房屋”。 中国古籍里的伞来源 中国古籍有记载两种说法,一说公元前11世纪时,周武王伐纣,士卒们在烈日下进军,纷纷摘来荷叶,顶在头上遮阳。统军王者自然不便于也把荷叶顶在头上,就令能工巧匠按照荷叶骨架的样式,在行军道上,每隔十里建一小亭,供王者驻车,休息避署。后来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十里一息的做法已难以适应需要,于是有人就在车上制作了一种固定的木制伞盖,随着战车进退。以后工匠们又把固定不变的伞盖的骨架改革成可张可收的活动骨架,这就是最初的伞。另一种说法,当年黄帝统兵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有五彩祥云罩于黄帝头顶,终于把蚩尤打败了。人们认为“盖”一样的东西保护了黄帝,故而作华盖。 民间传说的伞的发明 关于伞的发明,民间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而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 孔子的“伞” 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巧匠,同时代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难免碰上日晒雨淋,于是在他出行的车上便制作了一种固定的伞,既可遮风避雨也可遮阳避暑。这种随车固定的"伞",在1989年发行的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周游列国"上便可一睹风采。 名称演变 由于伞在社会学上的衍生意义,在中国古代,伞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权势的象征,这在《左传》"备物典册"《晋书舆服志》中有明确记载,而且等级森严。伞的用料、色彩、尺寸就象头上的乌纱,身上的朝服一样,也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如汉代规定:食粟二千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伞,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青伞,而宋代则天子用红黄二色,庶僚一律用青色等。因此古时皇帝或高官出巡时乘座的轿子或车子都张着伞盖,以示"庇荫百姓"。因此这种伞又称"凉伞"、"罗伞"、"万民伞",书面语又称"华盖"。T151秦始皇陵铜车马,T131千里走单骑中的"华盖",都是用伞人身份的标志。这种以伞入仪仗,气势最为恢宏、表现最为充分的可能要数台湾省发行的"明人出警入跸图"。二个五连张还外加局部放大图。仅入跸图第二枚,红、绿、黄、兰、白五顶"罗伞",异彩纷呈,在"出警图"第三、第五枚中,既有左、右对称暂时收拢,扛在肩上的,又有居中张开正在行进中的,沸沸扬扬,浩浩荡荡,可谓显赫。正因为伞有象征荣华富贵的作用,所以东方民间婚礼迎娶中亦有打伞的习俗。这在澳门、朝鲜发行的民间婚礼邮票中有着生动的描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也有 3500多年的历史,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罗伞,以表示“荫庇百姓”,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伞在中国诞生之后,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 演变和发展 我国古代的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用丝帛制造的,价格昂贵,所以只能由帝王和达官贵人专享。随着封建礼仪制度的不断完善,伞的用料、色泽、尺寸往往是区分官职大小、地位尊卑的一种标志,亦即是荣耀和权力的象征。 汉代后,人们采用较为廉价的涂上桐油的纸来制雨伞。唐宋时,纸制油伞开始普及民间。到清代,出现了精工彩绘的花伞。本世纪 30 年代,中国人首次发明了折叠伞。到现在,伞已由古老的伞盖发展为纸伞、布伞、尼龙伞、塑料伞、自动伞等许多品种,用作伞骨伞架的材料也从最早的竹、木发展为钢、铝、塑料、树脂纤维、有机玻璃等等。 据《伞物纪原》云:“六韬曰:天雨不张盖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张帛避雨,为之馓,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可见古代伞是用丝制的。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丝帛伞被纸伞代替了,因为纸毕竟比丝绸便宜。当然所谓遥纸乎并不是只用一张简单的纸就了事,而是加厚的油浸过或涂过蜡的。 另外,古时还有伞的替代品。其一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箬笠”和“蓑衣”。还有古代书生背的书箱上也有一个横出来的遮阳光和雨水的挡篷。 古代肉食者用的伞都是丝绸的。 中国伞是在唐代传入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18 世纪中传入英国,随后传遍欧美及世界各地,当时用绢和蕾丝制作的小阳伞特别受欢迎,是贵妇随身携带的必备用品。但是当时的阳伞重达 4.5 公斤 19 世纪 伞开始变得轻巧起来 能够折叠的小伞成为外出的必备品 . 坠有绢质流苏的长柄伞、搭配礼服羽毛伞、捏褶花边伞、以及奢华的蕾丝伞等等 就像款式多样的时装 让人眼花缭乱。庭院散步、郊外踏青、走亲访友、出海避暑 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服装 当然要搭配不同的伞 伞成为人整体造型中的重要一部分 从饰物的装饰和搭配中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智商和品位 . 艺术品中的伞 伞在当代艺术作品中,赋予社会学或政治象征意义的首推文革中刘春华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画上乌云蔽日,山雨欲来,毛泽东手执雨伞,踏着氤氲的山路走来。该画自1968年7月1日随"两报一刊"发往全国,并印成彩色单张和搬上邮票,成为世界美术史上印数最多(累计9亿多张)流传最广的美术作品。1995年10月,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以605万元人民币拍出该画原作,再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伞,不仅是一种古老的生活用品,也不只是官府的仪仗装饰,还是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常用的道具。台湾省1983年发行的《白蛇传》邮票,第一枚反映的就是"西湖借伞"的情景,正是这把伞,一借一还便衍生出许仙和白娘子之间的曲曲折折的爱情故事。而直接以伞为中心道具的民族民间艺术,中外邮票都多有反映。 我国特55《中国民间舞蹈》(第三组)中的"黎族三月三"描绘的便是一对黎族青年男女共撑一把伞,亲密无间爱意缠绵载歌载舞,生动反映了黎族三月三民族风情,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风俗扑面而来。而越南在1962年、1972年发行的民间舞蹈的邮票中,分别都有一枚以"伞舞"为题的邮票;新加坡1986年发行的民间舞蹈中亦有一枚"苏门达腊民间伞舞";这些以伞为中心道具的民间艺术,搬上各国名片,极富动感与美感。 值得强调的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大概是多雨之邦,亦深受中国伞文化的影响,伞在日本邮票、邮资片中频频露面。不仅在民间舞蹈"助六"、"伞踊",电信创业100周年,1970、1972、1997"国际文通周"等邮票和普通邮资片、对奖邮资片的邮资图中有伞,而且还把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安藤重广的名作《隅田川堤雪眺望》、荣松斋长喜的名作《秋色女》及山种美术馆收藏的上村松图的名作《牡丹雪》搬上美术邮资片。一枚以善光寺前立本尊御开帐仪式盛况照片为主图的邮资片,22把大红伞使开帐仪式显得格外热烈隆重。 作为伞的故乡,在中国海峡两岸的邮票画廊中,"伞"的形象频频亮相。在台湾省不仅有以《清明上河图》和《台湾乡土生活》为题反映伞在古今生活中运用,而且还有直接展示伞的传统制作工艺内容。而新中国邮票不仅在特54《儿童》,特55《中国民间舞蹈》(第三组),T2《杂技》,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1996-12《儿童生活》等套票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T131《三国演义》(第一组)"千里走单骑",T151《秦始皇陵铜车马》、T167《水浒》(第三组)"四路劫法场"三枚小型张上大出风头。"四路劫法场"画面的左下角,右上角五顶遮阳大伞互为犄角之势,创下了大陆邮票上一票多伞的最高记录。此外,在祖国各地风光邮资明信片上,也多次让伞"风光"。1991年发行的"天津"片中,其中一枚"古文化街",由于风雪迷漫,远景、中景一片灰蒙蒙的,但近处,一对行人,两把红伞格外醒目;1993年发行的"西湖"片中,"瀛州夏曲"一枚;与静态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的九曲桥上打伞的游人,使本来空寂的画面顿添生机。而1995年及1996年有奖贺年明信片更是让伞出尽风头,在题为"飞雪迎春到""风雨同舟"和"细雨寄情"三枚片上,或实或虚,或庄或谐,给画面上人物所撑的"伞"寓以深刻意蕴。近年,以有奖贺年明信片为载体的企业广告明信片,俗称金卡,亦有伞的芳容。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银川市公司便以一把大红伞为主图,直观巧妙地表达了"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人民保险"这一鲜明主题。1999年赣州地区邮电局发行的"牡丹亭"旅游景点介绍贺年片,则以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笔下《游园惊梦》一折情节,维妙维肖刻画南安太守千金杜丽娘与丫环春香携伞春游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