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 |
简介 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 。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龙山文化大墓中,出土有彩绘龙盘及鼍鼓,在良渚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出土有玉琮、玉璧等。 |
历史 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礼器是陈设在宗庙或者是宫殿中的器物,常在祭祀、朝聘、宴飨以及各种典礼仪式上使用,除此之外,礼器还用来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级。 进入商周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王权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这时的礼器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玉礼器有璧、琮、圭、璋等。青铜礼器种类数量众多,工艺精美,最为重要,种类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 进入秦汉社会后期,社会混乱,礼崩乐坏,礼仪文明难以为继,从而使青铜礼器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
分类 食器:鼎,簋,甗,鬲,俎,豆 玉器:璧,璋,琥,琮,圭,璜 乐器:钟、铙,鼓,钲,磐 酒器:爵、角、觚、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瓿、盉、罍、缶、斗 水器:盘、匜、盂 杂器:罐、箕形器、方形器 |
代表 |
错金银铜壶 |
这只铜壶,质地细腻,颜色黑中透亮。壶体为侈口、圆肩造型,肩的两侧有铺首衔环双耳,腹部向下斜收。壶上的纹饰有两种,壶颈和壶肩以雷纹为地,上边用凸雕的兽面纹作为主体纹饰;壶的腹部装饰蕉叶对夔纹。壶高29厘米,腹部直径19厘米,壶口直径12厘米,壶的表面嵌金错银。 |
白土陶 |
白土陶在整个龙山文化时期极其罕见,是当时最高级的礼器。这尊白土陶腹径约14厘米,颈部上粗下细,有4道凸起纹饰的带状把手自颈至腹,敞口流部近锥形,流尖上翘,是龙山时期的典型陶器,最初用途是炊煮器,后来多用作酒器。白土陶器烧制火候较高,质地比夹砂陶、灰陶等更坚硬,吸水性弱,更适宜使用。在4000年前的龙山时期,白陶比较罕见,也愈显珍贵。 |
青铜天亡簋 |
“天亡簋”也称“大丰簋 ”,是西周武王时期器物。相传清道光年间于陕西岐山出土。据传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在陕西岐山出土。曾归清末著名金石家陈介祺收藏。西周礼制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最著名的制度就是“九鼎制”。周礼中规定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享用七鼎六簋,以此类推,不能随意超越。这个制度中所指的簋就是这种器物,流行于商朝到战国时期。 “天亡簋 ”肃朴庄重,周身饰以旋龙纹,侈口,直腹,圈足连铸方禁,腹壁铸有四只内卷角兽首耳,下有宽厚的长方形垂珥,显得稳重大方。圈足饰弯角鸟纹一周,器腹和方禁的四壁饰浮雕蜗体兽纹。这种兽纹,身体卷曲如蜗牛壳,壳中伸出利爪,置于头下,头顶有触角,长鼻上卷,口内獠牙交错,形象怪异。它出现在先周,成康之后消失,颇富时代特征。这件簋最珍贵之处是内底所铸的77个字,讲述了乙亥这天,周武王姬发在明堂之上,为他的父亲周文王举行隆重的祭典,同时祭祀上天的过程。由于庆典是在灭商以后举行的,又非常得隆重,所以,有人将此物称作是“周朝开国大典的纪念品”。“天亡”是个人名,也就是这件器物的主人。因为他护佑武王,协助举行了此次大典,表现非常出色,得到了武王的赏赐。因此天亡铸造了这件簋,并郑重地将此事铸刻在上面,作为纪念。铭文为研究周初立国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 |
[ 此帖被夏夏。寻在2011-08-15 17:3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