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剑:剑中极品
[table=700,#111e1d,#111e1d,1][tr][td] [color=#f2f2f2]█ █ █ █ 吴王夫差剑:剑中极品 [/color][/td][/tr][/table][table=540,#111e1d,#111e1d,1][tr][td][table=10,#111e1d,#111e1d,1][tr][td]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d][/tr][/table][/td][td]
[table=528,#f2f2f2,#111e1d,1][tr][td][table=528,#111e1d,#f2f2f2,1][tr][td][table=527,#f2f2f2,#111e1d,3][tr][td][font=新宋体]
[size=2]
苏州博物馆宣布,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出资4250万元征集的58件台湾“古越阁”旧藏青铜兵器,将于2014年12月18日—2015年3月22日在该馆公开展示。据了解,其中31件为“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夫妇慷慨捐赠,另外27件吴国兵器精品则为友情出让,其中一柄被称为 “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完好的,堪称国宝。
[attachment=11350860]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制造的青铜剑。据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料,吴国最强大的时期在春秋晚期,曾经短时期称霸中原,而吴王夫差正是吴国最强大时期的国君。春秋战国时期是征战频繁的年代,军事的需要推动了兵器铸造的发展。吴国和越国的地势都不适合车战,步兵较多,剑这种短兵器的使用量很大,因此吴越地区铸剑的水平,远远超过中原地区,有很多被世人称羡的名剑,各诸侯国也以得到吴越的宝剑为荣。这个时期的剑用青铜铸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锡、铅、铁、硫等成分,以保证剑身的韧性和刃部的锋利,使其刚柔相济。目前出土和著录的“吴王夫差”青铜剑有9把,其形制和铭文大体相同。
其一出土于湖北襄阳蔡坡12号墓中,剑首残缺,剑柄为圆筒形,剑锋锷已腐蚀.残长37厘米、宽3.5厘米,配有漆木鞘,剑身铸有篆书阴文二行10字:“攻玫(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出土时剑在鞘内。
其二出土于河南辉县东南的战国墓区,剑身宽5厘米,全长59.1厘米,满布花纹,锋锷仍很锐利。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剑身铸有篆书阴文10字:“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两剑刻字的内容相似。目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91年,香港古董店拍卖一把精美无比的吴王夫差剑,后被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购藏。此剑通长58.3厘米,铜质精良,前锋内敛,两丛有血槽。剑身中脊和刃线界划分明,制作极工。近格处有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剑格饰兽面纹,以绿松石镶嵌。圆茎,有双箍。剑首端面以极窄而深峻的同心圆纹为饰。此剑保存完好,锋刃锐利,剑相高贵,为迄今所见夫差剑中最精美的一件,为领袖群伦的剑中极品。
由于这柄剑品相好,与其保存环境有关,只有在北方干燥地区才有可能做到。三位专家一致推测认为,它极有可能是在山西出土。当时,吴国正与晋国交战,无奈此战告败,剑自然成为了战利品而流落他乡。后不知何故流至香港。据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称,1991年在香江古肆中还曾见过此剑。1991年,香港古董店拍卖一把精美无比的吴王夫差剑,后被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购藏。1995年8月,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40周年,特邀王氏夫妇举办了“台湾古越阁藏青铜兵器精粹展”。
王氏夫妇每年要来苏州一次,所以和苏州文博界人士多有交往。据苏博馆长助理程义介绍,“我们知道王氏藏有吴王夫差剑,一直有心征集,但直到2012年,他们才提出愿意将其藏品出让。”有多家博物馆想出资征集吴王夫差剑,出价比4250万高,最终他俩还是决定让它入藏苏博。他们觉得苏州才是这些宝贝最好的去处。”终于荣归故里,并且是已知保存得最完好的一柄吴王夫差剑,其意义非凡。
“有了吴王夫差剑这件藏品,我们的展览一下子就有了主心骨,有了点睛之笔。”程义称,这件藏品足以“镇馆”。
吴越争霸人尽皆知,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灭吴的历史,耳熟能详。但是吴国灭亡后,苏州的历史就变得扑朔迷离,尤其是普通民众更是不明就里。这批文物就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历史研究素材。
这次征集的兵器中有多种工艺,如鎏金、错金、镶嵌、暗格纹等,都是研究金属加工工艺的重要材料。在直径4厘米的剑首上铸有10圈同心圆纹,圆圈的底部有的还饰有短线纹等地纹,同心圆壁非常薄,即使现代铸造技术都很难完成,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完成的,这是科技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异形。就目前所发现的吴越文字材料来看,吴越文字有鸟虫书和常体两种风格。鸟虫书接近楚系文字,但常体是否是楚系文字尚有疑问。吴越西接荆楚,北连齐鲁,远交秦晋,所以其文字可借鉴的范本很多。这次征集的一些有铭兵器中既有鸟虫书,也有常体,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吴越文字的来源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全长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骹(又称(上竹下角),为装柄之用)中空。骹口扁圆,口沿内凹。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
吴王夫差青铜矛在马山五号墓中被发现。
吴王夫差青铜矛是一种春秋后期的刺击兵器。器身与剑身相似而稍短,中线起脊,脊上有血槽,两面血槽后端各铸一兽首。骹中空,骹口扁园。通体满是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错金铭文两行八字,记器为吴王夫差自做。冶铸精良,花纹优雅,保存完好可与越王勾践剑媲美。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出土。
[attachment=11350861]
这件兵器为青铜铸造,其状如矛,长二十九点五厘米,两面脊部均有凹槽,凹槽基部有铺首装饰,铺首有孔可系绦,銎部中空,器身遍饰精美的几何形花纹,上篆错金铭文八字:“吴王夫差自乍(作)甬(用)矛”。铭文最末一字未见著录,经北京、广州和武汉有关专家辨识,看法不一,但他们考证的不同形音的字,都是古代矛属兵器。
矛身中脊呈三棱形,满饰菱形花纹。正面近骹处有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矛”。骹的横断面椭圆形,平视骹口呈凹字形,正背两面各有一刻纹精细的兽纹鼻。矛刃锋利,并将脊部铸出血槽,以提高杀伤力。花纹风格与越王勾践剑类似。其铸造工艺之精,可与勾践剑媲美,为同类兵器所少见,亦属不可多得的珍品。而且,吴王夫差剑过去在我国湖北、河南、山东均有出土,然吴王夫差矛则是首次发现。
这支矛是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在江陵县马山五号墓中发现的。此墓属中小型土坑墓,棺椁腐朽无存,距出土越王勾践剑址二公里,距“丝绸宝库”出土处一百余米,从墓葬形制、葬俗特点分析,应属战国时期楚墓。
有关专家认为:春秋时吴王夫差矛在我省和山东、河南已有发现,而造型如此精美、铭文如此特殊的吴王夫差矛,实乃首见,它对研究楚史、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关系及当时的铸造工艺、古文字等,都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至于吴王夫差矛怎样来到楚地等等问题,尚待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size]
[/td][/tr][/table][/td][/tr][/table] [/td][/tr][/table]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able=8,#f2f2f2,#111e1d,2][tr][td] [/td][/tr][/table]
[/td][/tr][/table][/td][td]
[table=528,#f2f2f2,#111e1d,1][tr][td][table=528,#111e1d,#f2f2f2,1][tr][td][table=527,#f2f2f2,#111e1d,3][tr][td][font=新宋体]
[size=2]
苏州博物馆宣布,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出资4250万元征集的58件台湾“古越阁”旧藏青铜兵器,将于2014年12月18日—2015年3月22日在该馆公开展示。据了解,其中31件为“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夫妇慷慨捐赠,另外27件吴国兵器精品则为友情出让,其中一柄被称为 “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完好的,堪称国宝。
[attachment=11350860]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制造的青铜剑。据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料,吴国最强大的时期在春秋晚期,曾经短时期称霸中原,而吴王夫差正是吴国最强大时期的国君。春秋战国时期是征战频繁的年代,军事的需要推动了兵器铸造的发展。吴国和越国的地势都不适合车战,步兵较多,剑这种短兵器的使用量很大,因此吴越地区铸剑的水平,远远超过中原地区,有很多被世人称羡的名剑,各诸侯国也以得到吴越的宝剑为荣。这个时期的剑用青铜铸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锡、铅、铁、硫等成分,以保证剑身的韧性和刃部的锋利,使其刚柔相济。目前出土和著录的“吴王夫差”青铜剑有9把,其形制和铭文大体相同。
其一出土于湖北襄阳蔡坡12号墓中,剑首残缺,剑柄为圆筒形,剑锋锷已腐蚀.残长37厘米、宽3.5厘米,配有漆木鞘,剑身铸有篆书阴文二行10字:“攻玫(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出土时剑在鞘内。
其二出土于河南辉县东南的战国墓区,剑身宽5厘米,全长59.1厘米,满布花纹,锋锷仍很锐利。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剑身铸有篆书阴文10字:“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两剑刻字的内容相似。目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91年,香港古董店拍卖一把精美无比的吴王夫差剑,后被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购藏。此剑通长58.3厘米,铜质精良,前锋内敛,两丛有血槽。剑身中脊和刃线界划分明,制作极工。近格处有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剑格饰兽面纹,以绿松石镶嵌。圆茎,有双箍。剑首端面以极窄而深峻的同心圆纹为饰。此剑保存完好,锋刃锐利,剑相高贵,为迄今所见夫差剑中最精美的一件,为领袖群伦的剑中极品。
由于这柄剑品相好,与其保存环境有关,只有在北方干燥地区才有可能做到。三位专家一致推测认为,它极有可能是在山西出土。当时,吴国正与晋国交战,无奈此战告败,剑自然成为了战利品而流落他乡。后不知何故流至香港。据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称,1991年在香江古肆中还曾见过此剑。1991年,香港古董店拍卖一把精美无比的吴王夫差剑,后被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购藏。1995年8月,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40周年,特邀王氏夫妇举办了“台湾古越阁藏青铜兵器精粹展”。
王氏夫妇每年要来苏州一次,所以和苏州文博界人士多有交往。据苏博馆长助理程义介绍,“我们知道王氏藏有吴王夫差剑,一直有心征集,但直到2012年,他们才提出愿意将其藏品出让。”有多家博物馆想出资征集吴王夫差剑,出价比4250万高,最终他俩还是决定让它入藏苏博。他们觉得苏州才是这些宝贝最好的去处。”终于荣归故里,并且是已知保存得最完好的一柄吴王夫差剑,其意义非凡。
“有了吴王夫差剑这件藏品,我们的展览一下子就有了主心骨,有了点睛之笔。”程义称,这件藏品足以“镇馆”。
吴越争霸人尽皆知,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灭吴的历史,耳熟能详。但是吴国灭亡后,苏州的历史就变得扑朔迷离,尤其是普通民众更是不明就里。这批文物就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历史研究素材。
这次征集的兵器中有多种工艺,如鎏金、错金、镶嵌、暗格纹等,都是研究金属加工工艺的重要材料。在直径4厘米的剑首上铸有10圈同心圆纹,圆圈的底部有的还饰有短线纹等地纹,同心圆壁非常薄,即使现代铸造技术都很难完成,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完成的,这是科技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异形。就目前所发现的吴越文字材料来看,吴越文字有鸟虫书和常体两种风格。鸟虫书接近楚系文字,但常体是否是楚系文字尚有疑问。吴越西接荆楚,北连齐鲁,远交秦晋,所以其文字可借鉴的范本很多。这次征集的一些有铭兵器中既有鸟虫书,也有常体,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吴越文字的来源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全长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骹(又称(上竹下角),为装柄之用)中空。骹口扁圆,口沿内凹。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
吴王夫差青铜矛在马山五号墓中被发现。
吴王夫差青铜矛是一种春秋后期的刺击兵器。器身与剑身相似而稍短,中线起脊,脊上有血槽,两面血槽后端各铸一兽首。骹中空,骹口扁园。通体满是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错金铭文两行八字,记器为吴王夫差自做。冶铸精良,花纹优雅,保存完好可与越王勾践剑媲美。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出土。
[attachment=11350861]
这件兵器为青铜铸造,其状如矛,长二十九点五厘米,两面脊部均有凹槽,凹槽基部有铺首装饰,铺首有孔可系绦,銎部中空,器身遍饰精美的几何形花纹,上篆错金铭文八字:“吴王夫差自乍(作)甬(用)矛”。铭文最末一字未见著录,经北京、广州和武汉有关专家辨识,看法不一,但他们考证的不同形音的字,都是古代矛属兵器。
矛身中脊呈三棱形,满饰菱形花纹。正面近骹处有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矛”。骹的横断面椭圆形,平视骹口呈凹字形,正背两面各有一刻纹精细的兽纹鼻。矛刃锋利,并将脊部铸出血槽,以提高杀伤力。花纹风格与越王勾践剑类似。其铸造工艺之精,可与勾践剑媲美,为同类兵器所少见,亦属不可多得的珍品。而且,吴王夫差剑过去在我国湖北、河南、山东均有出土,然吴王夫差矛则是首次发现。
这支矛是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在江陵县马山五号墓中发现的。此墓属中小型土坑墓,棺椁腐朽无存,距出土越王勾践剑址二公里,距“丝绸宝库”出土处一百余米,从墓葬形制、葬俗特点分析,应属战国时期楚墓。
有关专家认为:春秋时吴王夫差矛在我省和山东、河南已有发现,而造型如此精美、铭文如此特殊的吴王夫差矛,实乃首见,它对研究楚史、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关系及当时的铸造工艺、古文字等,都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至于吴王夫差矛怎样来到楚地等等问题,尚待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size]
[/td][/tr][/table][/td][/tr][/table] [/td][/tr][/table]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