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散入珠帘湿罗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话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诗名点明了文章的缘由和事件,也侧面点出了时间气候等环境因素。白雪茫茫的时候,送别武判官归京。首联便呼应诗名,北风席卷,白雪呼啸,被雪染白的野草在北风中被吹折,可见风雪之烈。边疆的天气彻骨的冷,八月份便已白雪纷纷,感觉不到一点温暖之气。可是忽然间就像是春风拂过,让雪花落下的时候开满了枝头。忽如一词正是应了诗人此时乐观豁达的心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还能有如此联想,恰恰反映诗人及众将士们对送别武判官的热烈关心之情。诗中的离别并非简单的送别友人或是亲人,而是寄托了诗人更多的人生理想和心情,从侧面烘托了在边境地区的恶劣条件下将士们不畏艰难不惧严寒,严守边关的壮烈情境。接下来几句具体描述了艰难环境下的恶劣状况,雪片繁多,打入了军帐之内,根本让人招架不住也抵挡不住,只能眼看着衣服被子都湿透了,在严寒时期更不可能轻易地干透,保暖根本得不到保障。严寒下众将士深受其扰,手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导致拉不开弓,本就冰冷厚重的铁甲,此时更是让将士受足了苦头,让人难以穿着。沙漠中结了百丈的冰,横竖间不知有多少裂缝,十分危险,高达万丈的长空则是乌云密布,许久不见暖光。可是如此多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将士们的欢庆,主帅帐中,摆了酒席欢送武判官,为他饯行,各种乐器夹杂着,倒也助长了几分兴致,让帐中热闹不少,一愁一欢,一冷一热,与外界的严酷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将士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心性。边塞的将士们显然极为豪迈,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最后两句则是描绘了武判官离去时的情景,一步步走远,恰是表示了依依惜别之情,不舍却又豁达,这是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写,更融入了自己和众将士的浓浓情意,让整首诗充满对生活的豁达和希望,乐观的心态和豪迈的抒发,引人入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