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装着大地和高山(五)——从顾思的《白色的海谈起》
—
本帖被 煞 执行加亮操作(2012-08-06)
—
心中装着大地和高天(五)
——从顾思的《白色的海》谈起
二、说自己
第一,现将杜甫的《登高》摘抄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青年时代读这首诗歌,没有多大体会,只是背诵而已。今天再读这首诗歌,就觉得,整首诗歌没有七彩的阳光,没有绚丽的彩霞,有的就是灰暗的色调,萧索的气氛,令人窒息,喘不过气来。这是作者为自己画像,难道也是为笔者画像吗?
真乃百年多病。
笔者与朋友的对话:
笔者:“我每天都迎接太阳,我每天都迎接死亡。”
朋友:“你的话,应该改一改。我每天都迎接第一个太阳,然后去迎接第二个太阳。”
笔者沉默不语。
朋友:“别人的头上,只有一个太阳;你的头上,有两个太阳。当我们离开大地的时候,你是带着比别人更多更多的太阳,走的……”
朋友的话很富有诗意、很富有诗趣、很富有诗韵、很富有诗律。我思考多日,终于走出了自我的小圈子,愉快地生活——笔者是以一个战士的英姿、勇士的豪迈、斗士的忘我,去生活的。笔者前进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坚实的、厚硬的,甚至是发光的、灿烂的。笔者虽然因病几年没有创作,但当别人请笔者帮忙的时候的,笔者还是为她写出了十万字左右的诗文稿子。
第二、笔者的学术著作《抒情诗技巧美学探幽》
(35万字左右)、《记叙文技巧美学寻觅》(35万字左右)、《议论文技巧美学窥测》(35万字左右),等等,笔者的抒情诗著作《三月雪原》
(30万字左右)、《五月花香》(30万字左右)、《七月流火》(30万字左右),等等,均在《诗词歌赋》上和派派散文上,作为评论的例子,或单独地抽出来,发表过了。这儿,笔者首先要感谢牧生版主,他对《抒情诗技巧美学探幽》的第一篇文章,第一个非常准确地提出了学术性的问题。一些学术性的文章,放在散文里发表,不伦不类,在发了多篇之后,笔者就停止在那儿发表了。
笔者的挚友出版了《胶东通史演义》(上下两册,90多万字,花去12万元。这些钱是他的学生,跑赞助得来的。)真令人高兴。笔者去他家拿赠书。他说:让笔者拿出三万元来,帮助笔者出版以上三本学术著作。笔者考虑再三,还是不出版为好;因为还要拿这些钱去买药治病。
笔者与朋友的对话。
笔者:“现在的出版社,出书要钱太多啦。”
朋友:“只要有东西,早晚要出版的。就怕你没有东西。曹雪芹的《红楼梦》,生前没有出版。在他去世后,是高鹗和程伟元,共同完成了编务工作,三印《红楼梦》。等着吧!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你的书早晚会出版的。”
笔者在高校做了多年的行政工作,后来又回到系里当教师。在做行政工作的日子里,换了好几个单位。笔者明明不愿意做行政工作,又不好意思向领导提出来。笔者就像一个棋子一样,被别人移来移去;就像一个皮球一样,被别人踢来踢去。有谁知道笔者的苦和愁呢?笔者回到系里之后,那几个掌握着一定权利的人物,把自己看成是业务派,把笔者等人,看成是政治派,嘲笑挖苦笔者,什么也不行,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该上的课,不让笔者去上课。此刻,笔者苦闷到极点、忧愁到极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气之下,笔者离开了鲁大,到另一所高校去工作了。
笔者深深感受到人生苦短的意义。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坎坎坷坷和曲曲折折组成的的一条路。无论是跋涉,也无论是拼搏,无论是战斗,也无论是夺取,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要尝到酸甜苦辣的滋味,每个人都要经受风雨雷电的考验。成功的欢乐,失败的痛苦,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人生就是乐和苦、喜和悲组成的生命的交响乐章。
生病发愁,出书发愁,工作发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代李清照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南唐李煜语)。尽管笔者心中有许多忧愁,都深深埋在自己的心中,不去写它;倘若写在诗文中,也要尽最大的努力,集中、概括、提炼、加工,来表现大“我”的忧愁,而不是自己的小“我”的忧愁。写忧愁的诗歌,写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流的作品。因为写自己忧愁的诗歌,就降低了“思想品位高”这个主要的最高点。不知顾思和其他诗人,是否同意笔者的看法?或者考虑笔者的看法?
第三、笔者将自己创作的诗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好的作品,第二类是较好的作品,第三类是较差的作品。第一类的好作品,就是代表作,还没有产生,那是专家和人民群众评出的。发表在《诗词歌赋》上的,应该说,都是第二类的作品。第三类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差的,在自己的诗集里,实在修改不好,就要烧掉它。
笔者曾经提出过思想品位高、艺术品位高、美学品位高的问题。这三条,是笔者衡量自己和其他诗人作品的标准。这三条,不违背教科书上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原则,也不违背思想和艺术完美统一的原则。
就诗歌的思想而言,笔者在诗歌的创作中,努力做到:礼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人;颂扬奉献青春、奉献生命、奉献人生的人;歌唱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先进人物,以及他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思想,等等。
就诗歌的艺术而言,笔者在诗歌的创作中,注意到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以及各种修辞技巧的运用。
就诗歌的创作形式而言,笔者从古代诗歌的对偶当中,吸收了对称美。笔者的诗歌,两句相对,两小节相对、两大节相对,两大段相对,这是有别于其他诗人的第一点。把破折号当做节奏(即停顿)来运用,(见《对〈煞〉的回答》)这是笔者对破折号第五种用法的一个创新,也是笔者有别于其他诗人的第二点。有的评论者说:笔者的诗歌可以谱上曲演唱。这与笔者爱好音乐,有很大的关系。笔者在诗歌的创作中,不知不觉就把音乐的元素,给写进去了。
第四、笔者喜欢豪放派的诗歌和名言名句,笔者也喜欢婉约派的诗歌和名言名句。
(1)请看现代诗人贺敬之《雷锋之歌》的几句:
看,站起来
你一个雷锋,
我们跟上去:
十个雷锋,
百个雷锋,
千个雷锋!……
升起来
你一座高峰,
我们跟上去:
十座高峰,
百座高峰!——
千条山脉呵,
万道长城!……
雷锋生于1940年,1959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60牛入党,1962年因公殉职。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助人为乐无数。“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向他学习。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就不容易了。雷锋一辈子做好事,值得代代人学习。他的现实意义,就是那些手中掌握着一定权力的人们,好好地为老百姓办事,当一个清官,不要当一个贪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和谐、团结、吉祥、安定的、好的社会环境。一个雷锋站起来了,跟上去的是“十个雷锋,百个雷锋,千个雷锋”。到这儿,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了加强诗歌的感人气势和力量,又把雷锋,比喻成“高峰”;又把学习雷锋的人们,比喻成“高峰”、“山脉”、“长城”。这种写法,就是荡开一笔,给人以惊奇之感,正如清代诗人袁枚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
(2)请看宋代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几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黄昏的时候,“我”来到种菊花的花圃,举杯独饮。那菊花的淡淡的花香,已经充满了“我”的双袖。千万不能说与亲人离别的忧愁,不要损伤你的精神啊!每当秋风吹动窗前帘子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是孤单单的人啊,比菊花还要憔悴呢!黄昏、菊花园子、一个少妇、举杯喝酒。这是一个场面(因为它具备了场面的三个条件,即时间、地点、人物)。作者在这个场面中,写了一个贵族少妇与丈夫分别之后的思念之情。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暂时分离,思念之情绵绵不绝。实际上,这首诗是李清照自己的写照和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因此笔者觉得,这首诗的后三句,虽然是传世名句,但也掩盖不了、多多少少那种自然主义的、个人情绪的反应。作者把一个贵族少妇思念丈夫的憔悴瘦削,比喻成秋天的凋残的菊花,真乃神来之笔,令人难忘。笔者把婉约派的好的美的柔婉之美的东西,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营养,深深保留在自己的记忆里,以便滋润自己诗风的形成。
(3)请看顾思《白色的海》中的几句:
我独自把海螺的歌声拾起,放在指尖
把往昔的记忆摔落碎裂
我一片一片地拾掇,却拼凑起了明丽的流年……
“我”把海螺的歌声拾起,放在指尖;“我”把记忆碎片,拼凑起明丽的流年。这些句子写得很现代,写得很唯美。说得更具体一点,那就是带有诗歌的朦胧美。朦胧诗,把含蓄之美,写得太过了,失去了一般人看懂的率真美和淳朴美。但它毕竟是一种美。笔者从美学角度,把顾思《白色的海》中的所有朦胧美的美句和美词,深深地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和汗水里,也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营养,来滋润自己诗风的形成。
第五,笔者离开鲁东大学之后,一面教书,一面写作。那些嘲笑鄙视笔者的、所谓业务派的人物。他们的思维模式是:读书——上课。笔者的思维模式是:读书——上课——思索——灵感——创作。他们的思维模式,一生只不过写了几篇论文、十几篇论文、几十篇篇论文,或出版了一本书。笔者的思维模式,让笔者在学术论文、学术著作、诗歌、散文四个方面,积累了几百万字的书稿。在精神财富方面,笔者把那些瞧不起自己的、所谓的业务派,远远地抛在了身后。艰苦的劳动,摧毁了笔者的身体,损伤了笔者的健康。巨大的成就感,是笔者活下去的唯一希望。要看得起每一个人,从每个人的身上吸取优点,充实自己。这是笔者做人的标准。
第六,笔者不会打电脑。三年前,笔者在校对一部30多万字的书稿,不知道弄到那个键,30万字的书稿,全部消失,请人帮忙,怎么也找不回来,幸亏有手稿,只好请人从头打起。今年三月,笔者修改好了三篇诗稿,又打没有了。请学电脑的朋友,给找回来了——期间,从上午等,等到下午;从下午等,等到晚上。这期间,心里的煎熬,实在受不了。平日里在校对文稿时,一不小心,就把字号、字体给打没有了。因此笔者发誓,自己如此笨拙,不是学习电脑的材料,基于以上的情况,《诗词歌赋》的活动,笔者就不能够参加了。
第七,笔者为什么要在《诗词歌赋》上,发表诗歌呢?2001年春节过后不久,朋友来告诉笔者,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她看见笔者正在润色和修改诗歌的字、词、句。
朋友:“你写了不少诗歌,为什么不在电脑上发一发呢?”
笔者:“不会发。”
朋友:“我给你发。电脑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谁也不认识谁。请您起一个名字吧!”
这时,笔者脑子里忽然出现了袁鹰的《井冈翠竹》;随即,毛泽东的一句诗“斑竹一枝千滴泪”,也从脑子里跳了出来;怎么,“闭门是深山,读书有净土”(明代,陈继儒句),也跟着跳了出来呢?
笔者:“就叫竹林书屋吧!”
就这样,笔者开始在《诗词歌赋》上发表诗歌,本意想在上面收获快乐。从一个教师的本能的良知、责任、道德着想,从爱《诗词歌赋》和健康发展着想,笔者又发表了几篇长篇的评论文章。当写完了《诗歌技巧漫笔》之后,笔者就会淡出《诗词歌赋》的。
——从顾思的《白色的海》谈起
二、说自己
第一,现将杜甫的《登高》摘抄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青年时代读这首诗歌,没有多大体会,只是背诵而已。今天再读这首诗歌,就觉得,整首诗歌没有七彩的阳光,没有绚丽的彩霞,有的就是灰暗的色调,萧索的气氛,令人窒息,喘不过气来。这是作者为自己画像,难道也是为笔者画像吗?
真乃百年多病。
笔者与朋友的对话:
笔者:“我每天都迎接太阳,我每天都迎接死亡。”
朋友:“你的话,应该改一改。我每天都迎接第一个太阳,然后去迎接第二个太阳。”
笔者沉默不语。
朋友:“别人的头上,只有一个太阳;你的头上,有两个太阳。当我们离开大地的时候,你是带着比别人更多更多的太阳,走的……”
朋友的话很富有诗意、很富有诗趣、很富有诗韵、很富有诗律。我思考多日,终于走出了自我的小圈子,愉快地生活——笔者是以一个战士的英姿、勇士的豪迈、斗士的忘我,去生活的。笔者前进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坚实的、厚硬的,甚至是发光的、灿烂的。笔者虽然因病几年没有创作,但当别人请笔者帮忙的时候的,笔者还是为她写出了十万字左右的诗文稿子。
第二、笔者的学术著作《抒情诗技巧美学探幽》
(35万字左右)、《记叙文技巧美学寻觅》(35万字左右)、《议论文技巧美学窥测》(35万字左右),等等,笔者的抒情诗著作《三月雪原》
(30万字左右)、《五月花香》(30万字左右)、《七月流火》(30万字左右),等等,均在《诗词歌赋》上和派派散文上,作为评论的例子,或单独地抽出来,发表过了。这儿,笔者首先要感谢牧生版主,他对《抒情诗技巧美学探幽》的第一篇文章,第一个非常准确地提出了学术性的问题。一些学术性的文章,放在散文里发表,不伦不类,在发了多篇之后,笔者就停止在那儿发表了。
笔者的挚友出版了《胶东通史演义》(上下两册,90多万字,花去12万元。这些钱是他的学生,跑赞助得来的。)真令人高兴。笔者去他家拿赠书。他说:让笔者拿出三万元来,帮助笔者出版以上三本学术著作。笔者考虑再三,还是不出版为好;因为还要拿这些钱去买药治病。
笔者与朋友的对话。
笔者:“现在的出版社,出书要钱太多啦。”
朋友:“只要有东西,早晚要出版的。就怕你没有东西。曹雪芹的《红楼梦》,生前没有出版。在他去世后,是高鹗和程伟元,共同完成了编务工作,三印《红楼梦》。等着吧!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你的书早晚会出版的。”
笔者在高校做了多年的行政工作,后来又回到系里当教师。在做行政工作的日子里,换了好几个单位。笔者明明不愿意做行政工作,又不好意思向领导提出来。笔者就像一个棋子一样,被别人移来移去;就像一个皮球一样,被别人踢来踢去。有谁知道笔者的苦和愁呢?笔者回到系里之后,那几个掌握着一定权利的人物,把自己看成是业务派,把笔者等人,看成是政治派,嘲笑挖苦笔者,什么也不行,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该上的课,不让笔者去上课。此刻,笔者苦闷到极点、忧愁到极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气之下,笔者离开了鲁大,到另一所高校去工作了。
笔者深深感受到人生苦短的意义。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坎坎坷坷和曲曲折折组成的的一条路。无论是跋涉,也无论是拼搏,无论是战斗,也无论是夺取,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要尝到酸甜苦辣的滋味,每个人都要经受风雨雷电的考验。成功的欢乐,失败的痛苦,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人生就是乐和苦、喜和悲组成的生命的交响乐章。
生病发愁,出书发愁,工作发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代李清照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南唐李煜语)。尽管笔者心中有许多忧愁,都深深埋在自己的心中,不去写它;倘若写在诗文中,也要尽最大的努力,集中、概括、提炼、加工,来表现大“我”的忧愁,而不是自己的小“我”的忧愁。写忧愁的诗歌,写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流的作品。因为写自己忧愁的诗歌,就降低了“思想品位高”这个主要的最高点。不知顾思和其他诗人,是否同意笔者的看法?或者考虑笔者的看法?
第三、笔者将自己创作的诗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好的作品,第二类是较好的作品,第三类是较差的作品。第一类的好作品,就是代表作,还没有产生,那是专家和人民群众评出的。发表在《诗词歌赋》上的,应该说,都是第二类的作品。第三类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差的,在自己的诗集里,实在修改不好,就要烧掉它。
笔者曾经提出过思想品位高、艺术品位高、美学品位高的问题。这三条,是笔者衡量自己和其他诗人作品的标准。这三条,不违背教科书上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原则,也不违背思想和艺术完美统一的原则。
就诗歌的思想而言,笔者在诗歌的创作中,努力做到:礼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人;颂扬奉献青春、奉献生命、奉献人生的人;歌唱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先进人物,以及他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思想,等等。
就诗歌的艺术而言,笔者在诗歌的创作中,注意到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以及各种修辞技巧的运用。
就诗歌的创作形式而言,笔者从古代诗歌的对偶当中,吸收了对称美。笔者的诗歌,两句相对,两小节相对、两大节相对,两大段相对,这是有别于其他诗人的第一点。把破折号当做节奏(即停顿)来运用,(见《对〈煞〉的回答》)这是笔者对破折号第五种用法的一个创新,也是笔者有别于其他诗人的第二点。有的评论者说:笔者的诗歌可以谱上曲演唱。这与笔者爱好音乐,有很大的关系。笔者在诗歌的创作中,不知不觉就把音乐的元素,给写进去了。
第四、笔者喜欢豪放派的诗歌和名言名句,笔者也喜欢婉约派的诗歌和名言名句。
(1)请看现代诗人贺敬之《雷锋之歌》的几句:
看,站起来
你一个雷锋,
我们跟上去:
十个雷锋,
百个雷锋,
千个雷锋!……
升起来
你一座高峰,
我们跟上去:
十座高峰,
百座高峰!——
千条山脉呵,
万道长城!……
雷锋生于1940年,1959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60牛入党,1962年因公殉职。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助人为乐无数。“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向他学习。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就不容易了。雷锋一辈子做好事,值得代代人学习。他的现实意义,就是那些手中掌握着一定权力的人们,好好地为老百姓办事,当一个清官,不要当一个贪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和谐、团结、吉祥、安定的、好的社会环境。一个雷锋站起来了,跟上去的是“十个雷锋,百个雷锋,千个雷锋”。到这儿,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了加强诗歌的感人气势和力量,又把雷锋,比喻成“高峰”;又把学习雷锋的人们,比喻成“高峰”、“山脉”、“长城”。这种写法,就是荡开一笔,给人以惊奇之感,正如清代诗人袁枚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
(2)请看宋代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几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黄昏的时候,“我”来到种菊花的花圃,举杯独饮。那菊花的淡淡的花香,已经充满了“我”的双袖。千万不能说与亲人离别的忧愁,不要损伤你的精神啊!每当秋风吹动窗前帘子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是孤单单的人啊,比菊花还要憔悴呢!黄昏、菊花园子、一个少妇、举杯喝酒。这是一个场面(因为它具备了场面的三个条件,即时间、地点、人物)。作者在这个场面中,写了一个贵族少妇与丈夫分别之后的思念之情。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暂时分离,思念之情绵绵不绝。实际上,这首诗是李清照自己的写照和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因此笔者觉得,这首诗的后三句,虽然是传世名句,但也掩盖不了、多多少少那种自然主义的、个人情绪的反应。作者把一个贵族少妇思念丈夫的憔悴瘦削,比喻成秋天的凋残的菊花,真乃神来之笔,令人难忘。笔者把婉约派的好的美的柔婉之美的东西,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营养,深深保留在自己的记忆里,以便滋润自己诗风的形成。
(3)请看顾思《白色的海》中的几句:
我独自把海螺的歌声拾起,放在指尖
把往昔的记忆摔落碎裂
我一片一片地拾掇,却拼凑起了明丽的流年……
“我”把海螺的歌声拾起,放在指尖;“我”把记忆碎片,拼凑起明丽的流年。这些句子写得很现代,写得很唯美。说得更具体一点,那就是带有诗歌的朦胧美。朦胧诗,把含蓄之美,写得太过了,失去了一般人看懂的率真美和淳朴美。但它毕竟是一种美。笔者从美学角度,把顾思《白色的海》中的所有朦胧美的美句和美词,深深地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和汗水里,也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营养,来滋润自己诗风的形成。
第五,笔者离开鲁东大学之后,一面教书,一面写作。那些嘲笑鄙视笔者的、所谓业务派的人物。他们的思维模式是:读书——上课。笔者的思维模式是:读书——上课——思索——灵感——创作。他们的思维模式,一生只不过写了几篇论文、十几篇论文、几十篇篇论文,或出版了一本书。笔者的思维模式,让笔者在学术论文、学术著作、诗歌、散文四个方面,积累了几百万字的书稿。在精神财富方面,笔者把那些瞧不起自己的、所谓的业务派,远远地抛在了身后。艰苦的劳动,摧毁了笔者的身体,损伤了笔者的健康。巨大的成就感,是笔者活下去的唯一希望。要看得起每一个人,从每个人的身上吸取优点,充实自己。这是笔者做人的标准。
第六,笔者不会打电脑。三年前,笔者在校对一部30多万字的书稿,不知道弄到那个键,30万字的书稿,全部消失,请人帮忙,怎么也找不回来,幸亏有手稿,只好请人从头打起。今年三月,笔者修改好了三篇诗稿,又打没有了。请学电脑的朋友,给找回来了——期间,从上午等,等到下午;从下午等,等到晚上。这期间,心里的煎熬,实在受不了。平日里在校对文稿时,一不小心,就把字号、字体给打没有了。因此笔者发誓,自己如此笨拙,不是学习电脑的材料,基于以上的情况,《诗词歌赋》的活动,笔者就不能够参加了。
第七,笔者为什么要在《诗词歌赋》上,发表诗歌呢?2001年春节过后不久,朋友来告诉笔者,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她看见笔者正在润色和修改诗歌的字、词、句。
朋友:“你写了不少诗歌,为什么不在电脑上发一发呢?”
笔者:“不会发。”
朋友:“我给你发。电脑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谁也不认识谁。请您起一个名字吧!”
这时,笔者脑子里忽然出现了袁鹰的《井冈翠竹》;随即,毛泽东的一句诗“斑竹一枝千滴泪”,也从脑子里跳了出来;怎么,“闭门是深山,读书有净土”(明代,陈继儒句),也跟着跳了出来呢?
笔者:“就叫竹林书屋吧!”
就这样,笔者开始在《诗词歌赋》上发表诗歌,本意想在上面收获快乐。从一个教师的本能的良知、责任、道德着想,从爱《诗词歌赋》和健康发展着想,笔者又发表了几篇长篇的评论文章。当写完了《诗歌技巧漫笔》之后,笔者就会淡出《诗词歌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