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
——亡是公有感
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吾不能怀良辰一孤往,谁又能执杖或耘子。
濮水三千任我掉的那份豪气,你我何处可寻?
忽然明白东坡为何会有托遗想于悲风之感,不是无奈,只是一种不确定.不是迷茫,只是一种无关风月的伤怀。
也许逍遥游真的注定只是范蠡的传说,而李白的行路难才是众生的感慨。
可,路不会因此弯曲,你我还是只有直面未来。
不是英雄又何妨,岂不照样带吴钩,跨白马,万里清秋扬尘沙。这就够了。
谁谓河广,凭此吾定能一苇杭之。
不是雄心,是决心。”
今天,偶然间发现了高三时的一篇旧作。现在回首,才发现原来当年竟然可以如此的“掉书袋”。时光荏苒,我已不是当年的我了,这种意气风发的豪情,也在慢慢减退。于此,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段话“孩子并不多,再冷硬的现实下,孩子成了稀缺品,不要藐视曾经幼稚的自己,就算对天真无法欣赏,至少可以怀着凭吊的心情”。
或许,我这不是在回望高三,而是凭吊高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