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欢???楼主你说这个号怎么样··· 
如果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假的 之前有一篇专栏我写的是某集哆啦A梦的观后感,疯子看了之后给了我一个派派的链接,里面说的是另一种结局。因为人口爆炸,能源和食物问题却得不到解决所以对在智力水平在水平线以下的新生儿给予一种维持生命的装置,这种装置会维持他们的生命,并且会让他们进入一种虚拟状态。在这种虚拟状态中,装置会模拟出各种新奇有趣的场景和经历,不论是哆啦A梦的道具还是大雄童年的朋友们其实全部是装置模拟出来的,而到了14岁他们就要被强制离开。大雄进入虚拟世界和曾经的人道别后,就被一个酷似哆啦A梦的机器人送离了这个世界。 我们姑且先不论这个结局到底是真是假,仅仅以此来讨论一下,如果某天有人突然从天而降告诉我们,其实从小到大我们所经历的那些事情仅仅是人为虚拟的,其实它根本没有存在过,那么大家会怎么样呢?在这个结局中,告诉大雄现实的机器人曾说:“你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你在虚幻里体会到了现实里的人一辈子都感受不到的快乐,在现实里的人还要经历工作的劳累和残酷的社会现实,所以不要为你的“离去”感到害怕,相反融入到忙碌的现实社会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只有快乐,那么到底还是不是生活?虽然我一向不反对享乐主义的说法:认为快乐是生。但是生活并不只有快乐,而往往当我回首时会发现,痛苦的记忆远比快乐的要深刻和有益。幸福最大化的确能够成为我们的追求,但却很难成为回避痛苦的理由。写作,诗歌以及一些创作性工作的过程也是很痛苦的,但为什么作家,诗人们依旧十年如一日的爱着他们的小说和诗歌呢?他们为什么不因为创作过程中劳累和痛苦而暂停呢?因为他们享受获得创作结果的成就感,也享受为了理想的付出,更享受创作本身赋予他们的价值。很难说过程是痛苦的所以结果也是不快乐的,而因为这痛苦的过程就应该放弃,而去做有着快乐过程的事情。当然我并非是说快乐就是浅薄和没有价值的,而是我们的生活很难用简单的快乐与痛苦衡量,快乐痛苦也仿佛是双生子,不经历痛苦的快乐也很难达到个人意义上真正的快乐。 那么再说回来,如果这些快乐和痛苦都能用模拟机来替代体验,我们愿不愿意像大雄一样生活在模拟机装置里呢?可能我依旧会说不。尽管我之前唠叨的说了一堆要快乐也要痛苦,但我更想自己去做所爱的,去看世界,而不仅仅是一种体验,一种事情过后的心理状态。我们所需求的不是单纯心理上获得了快乐和痛苦,而是更想用自己的心和身体去真实的投入与做。因为获得成功,快乐,痛苦,满足等等这些心理体验并不是自我人生的全部而已。 PS:写完后发现和诺齐克反驳享乐主义所用的观点基本差不多= =真残啊。。果然还是很难摆脱书本的影响。 |
挺喜欢这句的,“婆娑即是遗憾”。
是的呀,我也觉得痛苦更具有力量。
所以不喜欢功利主义的说法---以幸福最大化为目的。
仙逆没看诶,听说耳根种马了,有读者找上他媳妇了呢,哈哈哈。
灰常赞同清清亲的说法╭(╯3╰)╮
先说说你提出反对意见的最后一个问题吧,我举出诗人的例子之后说不经过痛苦的快乐很难打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其实是反驳着之前机器猫所说的,不去经历社会的残酷现实就会始终快乐。
因为我并不认为单纯的惊险刺激所带来的纯快乐就是能够令心灵感到最愉悦的所在。相反的,掺杂了痛苦所达到到的快乐反而会更加深刻,残酷的社会是很令人痛苦,但工作的收获一样令人喜悦,我们所求的并不是为了结局中那一瞬的快乐,更多的是在过程中斑驳的体验,掺杂着各种情绪的。
你所举例那些常年见不到女儿,不能生存的痛苦并不构成最终有快乐结局的可能性。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