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被 - 半世流离° 执行提前操作(2012-09-05)
—
| 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什么时候?你最后一次被称赞是什么时候?很久了,对吗? 《小孩不笨2》这部电影集诙谐幽默与无奈和反思于一身,泪中带笑,看完让我唏嘘不已。它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表情都反映了深刻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往往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学校、老师、家长,本该扮演呵护幼苗成长的角色,却成了揠苗助长和扼杀天性的凶手。当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时,孩子的心中已满是伤痕。 Tom(剧中旁白男孩Jerry的哥哥)生长于一个殷实的中产之家,父亲是公司的中层领导,收入颇丰;母亲在出版社做编辑,是个不折不扣的精英女强人。如果仅凭以上这些的信息来看,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在这样的家庭中,Tom和他的弟弟Jerry一定生活得很幸福,而且还会猜想兄弟两人都应该是品学兼优的模范生。但是事实却是,哥哥念着学校里成绩最差的班,和小混混打架被学校处以鞭打的惩罚,最终还因为偷东西被人发现遭到勒索,为了凑钱参与抢劫,差一点被人送进警察局。Tom的这一系列对自己和家人还有路人造成了许多伤害的行为,已经可以被视作比较突出的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了。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指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行为。”关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许多项研究已经证实,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个体外化问题行为水平的预测指标——高自尊个体做出外化问题行为的次数显著少于低自尊个体的。自尊是建立在“自我是有价值的”的概念之上的,而只有在抚育者的眼中看到自己的珍贵和独特,个体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因而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自尊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要解答之前的那个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这个家庭的内部结构去一探究竟。 在这个看似和谐美满的家庭中,两兄弟的生活过得远不如大多数人猜想的那般美好。父亲忙于事业,每天早晨和孩子们共进早餐后,再见面时孩子们早已沉沉入睡。也难怪Jerry画作中的爸爸,只是个黑乎乎的剪影,平日里老爸在他眼中就是这么个形象。对待Tom,爸爸更是连多一分的耐心都舍不得给。Tom默默修好了电脑,送去爸爸的办公室,收到的却是迎头一顿臭骂。在爸爸的眼中,他能做的事就是搞砸一切。再来看看妈妈的表现,哥哥Tom写的博客拿了新加坡的第一名,坐在颁奖仪式上的母亲,脸上却写满了失望与隐隐的愠怒。Tom捧着奖状灿烂的笑容在他妈妈严苛的目光中瞬间化为乌有。Tom和Jerry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怀疑与忽视中,他们获得的每一分努力与收获都得不到肯定和认可;当他们做错了事,又得不到解释的机会。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不仅不能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培养,反而逐渐被削弱。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阐明了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其中包括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Tom正处于青春期,是自尊的需要最迫切的时期,但在父母那里,他能得到的除了冷言冷语就是怀疑,这些必然不会对自尊的建立其积极的作用。毫不夸张的说,是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最终把哥哥Tom推出了家庭,推向了不良同伴团体之中。 影响自尊的家庭因素大多集中于家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因素(如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素质、人格特征、家庭结构等),各种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尊的影响不是孤立的。家庭环境不同于教养方式,其中不仅包含亲子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的质量也会强烈的在孩子的成长中留下印记。在Tom的家庭中,夫妻二人时常爆发“战争”,有时以表面的争吵形式出现,有时以冷战的形式存在,两个人虽然表面上不争吵,可无形中都在互相较劲,互不相让。(就像Jerry说的大人们总让孩子说对不起,但他们自己却死都不说。)“生活于其中的子女很容易变得对抗、愤怒,爆发出更多问题行为,如逃学、偷东西,把父母气的团团转,下意识的认为这样能够转移父母的注意力,避免家庭的分裂。”这可能也是促成Tom问题行为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原因。 除开以上所有这些冷冰冰的数据和客观地分析——虽然它们为我们理解亲子关系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角度——对待教育,对待孩子,家长到底应该用什么语言,用什么心态,这远比单纯的科学研究更难解答。有的人说有爱就足够了,真的是这样吗?成才的父亲不爱成才吗?恰恰相反,他深深的爱着儿子,但是直到生命将尽,他的爱才通过别人之口传达给了儿子,两个人之间的芥蒂才最终化解。尽管后来的成才真的成了才,但他的老爸已经看不见了。这其实是一出典型的中国的传统悲剧,在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上走了很多弯路,花了很多气力,付出了很多心血,甚至最后不得不把命都搭上,可能都换不来子女的理解和感恩。对此我们不得不问一句:是什么阻碍了亲子两代人间爱的传递? 许许多多的成年人总是愁得要死,为什么孩子就是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我明明是为了你好啊,你却不理解我。可是这么想的大人们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试图理解过孩子的心情呢?毕竟所谓的换位思考,可不仅仅是要求对方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而是要自己先转换立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