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残杀25条性命的变态杀手“一号歹徒”,疯狂叫嚣!身陷牢狱的美术老师陆劲与之一次次交手,却素未谋面!警方要陆劲协助破案,然而敌我之间,戒心永存。 ——警察岳程知道:作为迷宫蛛的陆劲,永远都会留一手;作为他的情敌,这个美术老师的爱情又让人胆战心惊。这是逃亡的契机,还是绝望的游戏?
爱问链接: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747424.html
关于剧情:
一封所谓“一号歹徒”的信,把陆劲再次带出了监狱。没错,这个自己也曾是连续杀手的罪犯,却因为警方要利用他的能力协助破案而存活了下来。这一次的对手,对陆劲来说,可以说是熟悉又陌生。前者是因为他们有数年的通信史。彼此在信中互通有无。而陌生自然是从未照面。一个陆续杀死了25人的连环杀人案就在一开篇被作家抛了出来。
小说里警探岳程和罪犯陆劲联手组成了侦探二人组,去挖掘罪案背后的真相。作者试图注入多元素:紧张惊险的追捕场面、绝处逢生的爱情、人性的光明与黑暗的轮转。当然最大看点也就是主线被作者设置成了案中案,也就是说,在解密的结构中是两层的复合,自然凶手也不是一个面目了。
关于人物:
应该说,小说中最成功也是复杂度足够的是作者给予笔墨最多的陆劲。首先是他的身份,一个曾经罪案累累,手染鲜血的人,怎么去引起读者的关注?当然,第一是小说里需要的,或者说是故事一开始就点明了的,他出众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感同身受的罪案心理。不得不说,当岳程找到陆劲的那一刹那,(他就像他自己意识到的那样,不因为这个男人的瘦弱而忽视他的高危险系数。)岳程已经无可避免的在这场探案中处于了相对从属的地位。尽管他有来自警方的某些资源,但在小说中总是领先一步的是陆劲。缜密的思维,对对手的熟悉度,游离于规则外,却有屡屡奏效的破案手段这些都是被他运用自如。
但他最大也是独家的优势在于和罪犯相同的攻击者的角度。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和“一号歹徒”保持相似的思考模式,能够最大程度谋划、理解、体验到他的犯罪心理,从而把握罪犯的习惯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洞悉作为罪犯特殊个性表露的识别特征。(这个比习惯手法更稳定)在揭示了犯罪者的内心世界后完成了“罪犯侧写”。
所以破案的过程实际上是陆劲和凶手较量的过程。细节都在在显示了这一点。比如陆劲利用自己多年的美术功底(运用描绘人物肖像画的经验使得陆劲的眼睛有点类似捕捉器和甄别器的功能),总是在第一时间为自己和岳程提供了人物形体的识别标志。在锁定所谓的“一号歹徒”时也正是他良好而准确的判断力使得他一直抓住了案件里最初暴露却也是最致命的线索。而作为岳程代表的警方却在之后逐渐一一浮现的其他线头中结和解,一度还被干扰了视线。
当所有人都认为凶手落网,案情大白于天下时,还是陆劲死死抓住了案件中最重要的一点,迫使凶徒最终和他直面相对。也就是在咖啡馆这一场最后的较量中,陆劲在精神层面完胜了对手。精心选择的地点,果断出击造成的“背景”布置,对于对手体态动作“身体语言”的观察,和最出色的对其微妙心理变化的引导力、破坏力和洞察力。使得本来看似平起平坐的双方发生了倾斜,对手在陆劲环环相扣的推理下失去了辩驳与反制的余地,攻心之下弱点暴露无遗。
当然还有吸引女性读者的爱情。作为他爱恋的对象,曾经被自己囚禁的元元,陆劲的感情却是单一化的。对于这样一个他唯一具象化了的感情归宿,陆劲在当初就是小心翼翼。这在他变卖了收藏,用物质来讨好元元,但却极力压抑克制自己的欲望,从不去染指她就可以看的分明。并且,这种小心翼翼也一直保持到了始终。再见到元元,他第一反应是逃避,其实他越狱本意是要维护元元的安全,甚至以不惜伤害自己的方式逼她远离。作为一个用行为去执行和体现自己的理念的角色,在对待元元这一点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不过,这样的男女主角的爱情组合也在挑战读者的底线,此处不再赘言。
于是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对于读者来说有多重涵义的陆劲。他的身上固然有乖张偏执自负,也有绝不可否定的聪明坚忍冷静。强和弱就这样对立又统一在他这里体现着。当他设下迷宫囚禁他人时,是操纵者的形象,当他步入迷宫直击罪案时,是解码者的形象。可恰恰在心灵的迷宫里,他是囚徒的形象,一度甚至沉沦。他的归属需求,被爱需求,在很长的岁月里得不到满足,由于自身经历造成的对精神需求的极度渴望却碎裂成片。将他推入了犯罪的深渊。恰逢元元的出现是黑暗里的一点灯火,所以在她面前,他无疑是弱势的。
相比于陆劲的成功刻画,其他角色就显得有些逊色了。
岳程,一开始对陆劲总是抱有敌意。尽管他们实际成了搭档。但警察的天性使他无法忽视陆劲曾经的罪行。而元元的出现更一度将他让他有成为陆劲情敌的可能。好在作者给了这个男2号让人喜欢的理由:对罪案的热衷看起来是为了向上爬升,但探案的过程和结果都揭示了他对于事业本心的热爱。没有什么恋爱经验遭遇爱情却遇到个绝不回头的元元和一度产生退让心理的陆劲,岳程处理的是干净利落。乃至在最后,他也为陆劲写实了搭档这一平等的意义。但可惜的是由于陆劲的耀眼使得他在小说最重要的主线上被冲淡了光彩。
元元,小说开始是个帅气的女子。作者给她安排了电台主持的身份,很好的引出了故事的发端,也充当了陆劲和凶徒媒介的桥梁。及至她发现陆劲还在这个世界,开始了所有接近他的努力,我依然觉得这是个勇敢的女孩。也许正像小说里阐释的那样,她本原的野性倒与内心虚弱的陆劲天生契合。可我不能理解的是在小说的中段,当陆劲为了安全考虑隔离了元元,可她却鲁莽的自己亲身上阵去试探和会面所谓的凶嫌。应该说,在小说交待了元元利用工作之便从节目嘉宾中缩小和划定了嫌疑人的范围,以及重续和陆劲的爱情后,作为角色的功能似乎就已经完结了。作者在下面好好刻画男女主情感的互动就可以了,画蛇添足的这一笔我个人觉得反而损害了元元的形象。一个前面还玲珑有致的女子突然让人觉得有些粗莽和任性。不过最后那个爱情的复线拉回来,算是补救了这一点。
最遗憾的角色莫过于和主角对峙的凶徒了。同样是连环杀手,无论是犯案动机还是作案手段,乃至罪案心理,都显得单薄了些。也许作者是要完成推理的过程,竭力保持案犯的神秘感。但在处理起来明显笔力稍弱了些。当然悬念的设置是要素,但牺牲了反面角色的篇幅却并不意味着不能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把戏份做足。可惜的是,凶手的罪案人格特质不够鲜明和浓厚。(以下将进一步解释这一点。)
关于小说引发的对于角色犯罪的思考
人的一切行为,包括犯罪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各类犯罪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心态失调所导致的人性扭曲。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先对应2来说故事中的“一号歹徒”。由于是案中案的缘故,自然凶手不是一个人。作者着墨较多,也是先能引起读者注意的是容丽。其实作者尝试了给这个女人多一点的面目。她是某位当地公安高层人员的情人。也和后一位凶手从少年时代起就发展了男女关系。对陆劲也有类似姐弟的保护和暗暗关注的爱恋。但无论在那个男人身上她都没有获得一个女人最渴望的爱情。加之童年孤女投靠亲戚去了亲情的依凭,使得她把攫取金钱作为了最大和最终的目标。但如果从犯罪心理的角度来看容丽这一罪犯的角色无疑有些脸谱化了。
尽管作者把她设定为陆劲常年通信的笔友,还交待了两人鸿雁传书中对于人生和自己犯案的描述。试图说明她的犯罪行为的部分技巧是由此获得。但由于她的犯罪内驱动力交待的较为粗糙,犯罪动机又是如此的单一,就是图财,使得作者期望的交锋实际是被弱化了。
而最后落入法网的李亚安更是简单化,不仅得到的关注度不够,关于可能造成犯罪心理形成的背景也没给足。就连犯案动机也同样的简单,就是为了兄妹的禁忌恋而已。所以在最终结局处真相大白时,作为全部推理完结的最高潮却少了些冲击力。不得不说这样的处理使得作品的精彩度和力度打了小折扣。
好在对于这一点,主角陆劲可以做弥补。前面说了作者给了他一定的复杂度。在犯罪心理上的确如此。陆劲的童年是不幸的,母亲用特殊手段抚养他的经历,和后来自己追逐梦想的失利,雪上加霜的接连遭遇骗财殇情的不幸感情经历。如此的人生使得他的心理逐渐扭曲和黑化了。也许起初是对自身的自责和自卑,却发展成了对他人的唾弃和憎恨。
内心对于社会的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成了虚空的黑洞。善被侵蚀,恶就丛生。当那个本来有着协调功能,按“现实原则”活动的自我对按“至善原则”的超我依从力减弱,转而趋向“快乐原则”的本我后,那个黑洞的拉力终于把他引向了犯罪的道路。他连续的杀人,犯罪对象却清晰肯定。(都是妓女)应该说他内心初元的对这一特殊女性群体的隐秘憎恨和对美好世界的偏执,使得他的犯罪在自我理念里成了审视者和惩罚者的角色担当。
但同时他又是软弱的,如1所说,他需要的是有个人来救赎。所以当元元恳求他再也不要随意杀人时,终于把他来回了光明的世界。(小说里有前段交待了他在监狱被性虐待差点致死隐忍复原后设计残酷报复的桥段。也有后来他被警察激怒和身处险境的片段却终于放弃暴力相向的场面。)所以说作者在陆劲这里总还是注入了关于人有社会属性和外环境对于犯罪心理的影响力,由此而构成罪案动机综合因素的理念。
关于本书作为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是以推理方式解开故事谜题(大多数是找出杀人凶手)的一种小说。推理小说讲求的是用科学的证据层层推理,来引起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这类文学形式对作者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有好的文笔,情节也要构思精准巧妙。既有悬疑之处,又有完整的逻辑性。作者自己需要个好的头脑和逻辑推理能力,还要下大工夫来做研究,掌握背景和资讯。由这个掌握知识多少的的程度来决定他写到什么程度。
而从《迷宫蛛》来看应该说作者还是遵循了一般推理小说的规律的。比如凶手在故事的前半段登场但他的思想脉络却未被读者一览无余。作者在推理的过程中也尽量保持做到诚实的设计,避免了过分的叙述性诡计,不糊弄读者。而故事中的两个侦探的角色陆劲和岳程也尽全力搜集了一切线索来解谜。最后控告凶手时,同样由陆劲这个角色用推理来完成。当谜题解开后,读者也可以按线索回溯案情。但要是想按日本推理小说本格派和社会派的划分来归类恐怕还有点勉强。
同样也存在着问题,比如2中指出的给罪犯的篇幅明显不够。谜题真相的明晰度欠缺。如果架构合理的话,聪明的读者应该能够自己发现答案的。或者回溯案情,应该清楚的发现破案的关键一直摆在眼前,所有线索都指向固定的凶手。这也是看推理小说的最大乐趣。
但可惜的是,作品布局有野心,但在实现中还是打了点折扣。当然作为女性,作者的文字是细腻的,故事推进方式也尽量遵从小说的技巧原则,讲究来龙去脉。但由于她由推理向言情推理的定位转变,加上篇幅的扩充,使得某些章节和段落,出现了过长的叙述性文字。用感情纠葛和主旨相关度不大的文字做填充,究竟是加分的新尝试,还是在诡计已经不好处理下的权宜之计,各位读者见仁见智吧。我个人还觉得在人性和心理的描写力度上还可以再做的复杂些,有提升的空间。毕竟,读者的阅读快感和体验除了挖掘秘密,还期望有心灵的共鸣和震撼吧。在这一点上,同样用都是以情感作为重大线索或动机的东野圭吾,就更胜一筹。他简介内敛的背后探索的是与罪案相连的社会矛盾、价值观念以及人性问题。(抱歉,我又犯了爱引名家的毛病,纯粹就事论事,单指作品而言。)
当然,作为阅读消遣读物来说,本书算是不错的选择。故事生动,集合了商业元素:吸引眼球的谜题,纠结的恋情,要的是惊险浪漫,侠骨柔情的效应。男主角塑造的也算成功。正如他在和“一号歹徒”通信中使用的自称“迷宫蛛”一样。这个命题既说明了他曾经作为连环杀手时,犹如在一旁静静等待用迷乱的网捕获垂死挣扎的猎物的谜宫蜘蛛,也暗示了他犹如在迷宫中那只引路的蜘蛛,担负着走出生天的主角任务。作为本土的推理小说,尤其是女性作家的推理小说,还是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