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热烈地生长 ——《战长沙》
—
本帖被 醉唱清平调 执行加亮操作(2014-10-05)
—
[size=3] 当孔融被诛,他七岁和九岁的儿子留下了那么一句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同样的,在抗日时期的家国关系下,这句话同样的适合正深受苦难的中国。抗日的悲壮、宏大、热血,在现今以抗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展现出来,但那些所谓的抗日神剧却真正的抹杀掉了抗日的色彩,“手撕鬼子”、“弹无虚发”、“神熗手”之类“雷人”的抗日标签被贴在了抗日连续剧上,人们本该怀有的抗日的情怀大都被这些不靠谱的编排破坏,甚至以此为乐。
而最新的别样的抗日剧《战长沙》却很好的避开了夸大英雄人物领袖光辉和极尽追求娱乐戏谑这两种传统表现形式,转而用见微知著的形式展现了在抗日时期长沙会战背景下家国百姓浮沉的故事。
与传统的平面电视剧不同,《战长沙》里的画面的构图、镜头的虚实,运用的特写都让网友惊叹“每一帧都是海报”,而镜头里的树,花,芦苇,夜月,沙土,山坡都充满了意境和韵味,恰到好处的留白和虚实使人物塑造的更有人情感,宛如转角的野梅香,幽幽暗暗,韵味绵延。而谈到抗日,则避不了战火,《战长沙》中大量篇幅却并未充斥着烦人的机关熗声和轰隆的炮火,而是在主要的场景中合理的展现了炮火的无情和炮火下人物情感的迸发。它通过抗战时期在长沙城的一户人家——胡家的命运沉浮,由小见大,用一个家族的兴衰变化和人物情感纠缠生动的展现了战争下微小人物的成长和国难当头大背景下的民族命运。这部剧就如片头海报所说—— 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热烈地生长,是“向爱和国家的献祭”。
《战长沙》有两条主线。一是以胡湘湘和胡小满这对双胞胎身上发生的故事为主,从中延伸出流氓“地头蛇”姐夫薛君山和大家闺秀姐姐胡湘君的故事以及胡家奶奶和湘潭老家,爸爸胡长宁整个胡家的兴衰变化。二是以顾清明德国军校生为主的军人抗日爱国的主线。而胡湘湘和顾清明的爱情使得这两条主线相互交织,密密麻麻的在细小的人物间织网,最终一丝一线的勾画出“焦土上的工笔长卷”。
在我看来,《战长沙》最为成功的是把抗日这一个宏大的场面,凝缩在一个家庭中,从一个家庭的变换和人物的成长逝去,侧面的反映了在抗日战争下龟缩在一家的中国百姓如何从事不关己到英勇为国,他们是被动的,但他们却更加纯粹,他们少了一开始就夸大血性的无知和因惧死亡的退缩,或许是这就是一种向死而行的热烈,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难以欲逾夸的沟,而在战火和家国面前谁都无法幸免,无法置之度外。而胡家仿佛是另一个老舍先生笔下的《四世同堂》,有人说“胡氏家族像小羊圈胡同的五行八作一样,退无可退无须再退,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在绝境中迸发平民的不屈气节,也奏响了覆巢之下的命运悲歌。”这点最深的体现胡家父亲胡长宁身上,一个酸腐的处事唯唯诺诺的清贫读书人,一副眼镜总是滑到鼻尖,佝偻着背,长褂,抬眼看人,上边黑下边白。一辈子都在读书,讲大道理,痛恨山贼的大女婿,却不由自主地随着女婿家留声机里的戏曲打起了拍子,这种侧面表现人物的手法,在剧中多次运用,点滴中也就塑造的每个人物的特点。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家庭突遭危难,亲人相继因日军离去,面对倭寇的逼迫,他穿上了他父亲的长褂一个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日本临时政府成立大会,在所有人都不敢发言时,他举起了手,面对薛大女婿的调侃“岳老子”时,他都只是内心愤懑嘴上最多叨唠,而今,他站在日军面前和苦难的中国人面前“恨倭寇打战表兴兵犯境,
众英雄请长缨慷慨出征,
众儿郎壮志未酬疆场饮恨,
洒碧血黄沙浩气长存,
两狼山,儿郎报仇,
我报不尽啊”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亦是万千底层国人最后的底线。
有人说胡长宁听了一辈子的戏,就只唱了一回。这一回,他用生命怒唱了一曲荡气回肠,千万的生灵都在长沙城的上空和着,一波一波,掀动汨罗江,化作飒飒风声,在炮火和鲜血中热烈的生长。
这一次,我也留下了泪。这是一种跨越时空,所有国人在皮肤下隐隐流动的血脉里最深的共鸣,血和泪的教训才是真正的成长和蜕变。难道世上只有一个胡家吗?不是啊,所有的家都是一个胡家,在文夕大火下,顾清明叹到“百年缔造,毁于一旦。”整个长沙城的火海,就像那时候的中国,这已经不是个人的事了。
以此可以看出,《战长沙》在人物的设定和表现上做的极其出色,就女婿“土匪”薛君山来说,他就是个地痞、流氓、恶棍和赃官,他收保护费,发国难财。这样一个人初看是劣迹斑斑,甚至连媳妇都是抢过来的,这些缺点在民族大义下已然不是问题,因为他的闪光点实在明亮,抢了又如何,好好的呵护着,一魔王也就只听一人的话,省省侃着“岳老子”却仍护着一口家,蛮横的对待双胞胎姐弟,却一心一意为湘湘某个好出路。当战事真正展开,长沙军民开始用血肉之躯捍卫孤城时,他的命运也就变得更加牵动人心,当他战死时,他眼前出现了妻子和儿子,在一片无际的芦苇丛中,阳光温煦暖人,笑啊笑啊,此生的牵挂啊。
胡家最后也就剩下了三人,胡湘湘问顾清明“什么时候回来?”胡清明看着她,眼波流动,何不是不舍和爱怜?可他说“等我们胜利了。”“好。”若不是我早已知道我们国人最终胜利了,我该如何去相信,我们能相信呢?而顾清明知道,一定会胜利的,因为他是“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人,有这些人的存在,长沙会不胜利吗?
战火无情人有情,也许那些小人物其实都没管什么家国大义和英勇情怀,但当危机到身边爱的人时,才能无惧拿起武器,只为保护最爱的人啊,而国家正是所爱之人的栖息地。《战长沙》的真实还体现在一些生活细节,湘湘夜半吃馄饨,制作过程拍摄的如同舌尖上的中国,为了躲避日军,湘君为了把平安藏住,活生生的闷死了平安。
民国二十六年,当我只能在历史书上看到人名和数字时,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的缺憾,那些炙热的人和事最终只能叹息在历史的硝烟和时间的咽喉里。一座城,一个家,十个人。长沙会战,文夕大火,一段情缘。铁骨铮铮的男儿,柔情似水的女子,汨罗江里的鲜血在流淌。 岳麓山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翻过血海和尸山的生命,向死而行都热烈地生长。
曾经在网络上,有人说梦见了1889年,他走在街头告诉那里的人,他来自未来,突然有个书生悄悄的问他,眼里真挚,他问:“百年后,吾国吾民可安在?”
很多人留言,而最感人的一句话,同样可以告诉那些向死而行的生命。
“国土犹在,国泰民安。”
惟愿世事安好。[/size]
[img]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740d94fcc3cec3fd895bbe93d488d43f8694278a.jpg[/img]
而最新的别样的抗日剧《战长沙》却很好的避开了夸大英雄人物领袖光辉和极尽追求娱乐戏谑这两种传统表现形式,转而用见微知著的形式展现了在抗日时期长沙会战背景下家国百姓浮沉的故事。
与传统的平面电视剧不同,《战长沙》里的画面的构图、镜头的虚实,运用的特写都让网友惊叹“每一帧都是海报”,而镜头里的树,花,芦苇,夜月,沙土,山坡都充满了意境和韵味,恰到好处的留白和虚实使人物塑造的更有人情感,宛如转角的野梅香,幽幽暗暗,韵味绵延。而谈到抗日,则避不了战火,《战长沙》中大量篇幅却并未充斥着烦人的机关熗声和轰隆的炮火,而是在主要的场景中合理的展现了炮火的无情和炮火下人物情感的迸发。它通过抗战时期在长沙城的一户人家——胡家的命运沉浮,由小见大,用一个家族的兴衰变化和人物情感纠缠生动的展现了战争下微小人物的成长和国难当头大背景下的民族命运。这部剧就如片头海报所说—— 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热烈地生长,是“向爱和国家的献祭”。
《战长沙》有两条主线。一是以胡湘湘和胡小满这对双胞胎身上发生的故事为主,从中延伸出流氓“地头蛇”姐夫薛君山和大家闺秀姐姐胡湘君的故事以及胡家奶奶和湘潭老家,爸爸胡长宁整个胡家的兴衰变化。二是以顾清明德国军校生为主的军人抗日爱国的主线。而胡湘湘和顾清明的爱情使得这两条主线相互交织,密密麻麻的在细小的人物间织网,最终一丝一线的勾画出“焦土上的工笔长卷”。
在我看来,《战长沙》最为成功的是把抗日这一个宏大的场面,凝缩在一个家庭中,从一个家庭的变换和人物的成长逝去,侧面的反映了在抗日战争下龟缩在一家的中国百姓如何从事不关己到英勇为国,他们是被动的,但他们却更加纯粹,他们少了一开始就夸大血性的无知和因惧死亡的退缩,或许是这就是一种向死而行的热烈,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难以欲逾夸的沟,而在战火和家国面前谁都无法幸免,无法置之度外。而胡家仿佛是另一个老舍先生笔下的《四世同堂》,有人说“胡氏家族像小羊圈胡同的五行八作一样,退无可退无须再退,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在绝境中迸发平民的不屈气节,也奏响了覆巢之下的命运悲歌。”这点最深的体现胡家父亲胡长宁身上,一个酸腐的处事唯唯诺诺的清贫读书人,一副眼镜总是滑到鼻尖,佝偻着背,长褂,抬眼看人,上边黑下边白。一辈子都在读书,讲大道理,痛恨山贼的大女婿,却不由自主地随着女婿家留声机里的戏曲打起了拍子,这种侧面表现人物的手法,在剧中多次运用,点滴中也就塑造的每个人物的特点。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家庭突遭危难,亲人相继因日军离去,面对倭寇的逼迫,他穿上了他父亲的长褂一个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日本临时政府成立大会,在所有人都不敢发言时,他举起了手,面对薛大女婿的调侃“岳老子”时,他都只是内心愤懑嘴上最多叨唠,而今,他站在日军面前和苦难的中国人面前“恨倭寇打战表兴兵犯境,
众英雄请长缨慷慨出征,
众儿郎壮志未酬疆场饮恨,
洒碧血黄沙浩气长存,
两狼山,儿郎报仇,
我报不尽啊”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亦是万千底层国人最后的底线。
有人说胡长宁听了一辈子的戏,就只唱了一回。这一回,他用生命怒唱了一曲荡气回肠,千万的生灵都在长沙城的上空和着,一波一波,掀动汨罗江,化作飒飒风声,在炮火和鲜血中热烈的生长。
这一次,我也留下了泪。这是一种跨越时空,所有国人在皮肤下隐隐流动的血脉里最深的共鸣,血和泪的教训才是真正的成长和蜕变。难道世上只有一个胡家吗?不是啊,所有的家都是一个胡家,在文夕大火下,顾清明叹到“百年缔造,毁于一旦。”整个长沙城的火海,就像那时候的中国,这已经不是个人的事了。
以此可以看出,《战长沙》在人物的设定和表现上做的极其出色,就女婿“土匪”薛君山来说,他就是个地痞、流氓、恶棍和赃官,他收保护费,发国难财。这样一个人初看是劣迹斑斑,甚至连媳妇都是抢过来的,这些缺点在民族大义下已然不是问题,因为他的闪光点实在明亮,抢了又如何,好好的呵护着,一魔王也就只听一人的话,省省侃着“岳老子”却仍护着一口家,蛮横的对待双胞胎姐弟,却一心一意为湘湘某个好出路。当战事真正展开,长沙军民开始用血肉之躯捍卫孤城时,他的命运也就变得更加牵动人心,当他战死时,他眼前出现了妻子和儿子,在一片无际的芦苇丛中,阳光温煦暖人,笑啊笑啊,此生的牵挂啊。
胡家最后也就剩下了三人,胡湘湘问顾清明“什么时候回来?”胡清明看着她,眼波流动,何不是不舍和爱怜?可他说“等我们胜利了。”“好。”若不是我早已知道我们国人最终胜利了,我该如何去相信,我们能相信呢?而顾清明知道,一定会胜利的,因为他是“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人,有这些人的存在,长沙会不胜利吗?
战火无情人有情,也许那些小人物其实都没管什么家国大义和英勇情怀,但当危机到身边爱的人时,才能无惧拿起武器,只为保护最爱的人啊,而国家正是所爱之人的栖息地。《战长沙》的真实还体现在一些生活细节,湘湘夜半吃馄饨,制作过程拍摄的如同舌尖上的中国,为了躲避日军,湘君为了把平安藏住,活生生的闷死了平安。
民国二十六年,当我只能在历史书上看到人名和数字时,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的缺憾,那些炙热的人和事最终只能叹息在历史的硝烟和时间的咽喉里。一座城,一个家,十个人。长沙会战,文夕大火,一段情缘。铁骨铮铮的男儿,柔情似水的女子,汨罗江里的鲜血在流淌。 岳麓山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翻过血海和尸山的生命,向死而行都热烈地生长。
曾经在网络上,有人说梦见了1889年,他走在街头告诉那里的人,他来自未来,突然有个书生悄悄的问他,眼里真挚,他问:“百年后,吾国吾民可安在?”
很多人留言,而最感人的一句话,同样可以告诉那些向死而行的生命。
“国土犹在,国泰民安。”
惟愿世事安好。[/size]
[img]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740d94fcc3cec3fd895bbe93d488d43f8694278a.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