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古代著名战役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代希腊、罗马、埃及、西亚等国家,就已经有了关于战争的记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全球各地区逐渐从各种类型的城邦走向统一的专制帝国,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战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景象。马其顿人的征服,罗马、安息和萨珊波斯的争霸等等,为完成霸业,国家统治者彼此竞相扩充军队、改善武器性能、提高攻防能力,各种战役思想和作战理论也随之发展起来。
=================================================================
[b][color=#00b0f0][size=5]开反奴役战争先河:美塞尼亚战争[/size][/color][/b]
[attachment=13084168]
美塞尼亚战争指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南地区的美塞尼亚人反抗斯巴达侵略扩张和奴役的三次解放战争。
前两次战争的结果是美塞尼亚人失败,斯巴达彻底征服美塞尼亚地区,确立了对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霸权。最后一次战争则以美塞尼亚人移居西西里岛而结束。
中 文 名 美塞尼亚战争
类 别 战争
地 区 美塞尼亚
发生时间 公元前740
历史地位 古希腊史上规模最大的奴隶起义
[b][size=4]战争背景[/size][/b]
[attachment=13084183]
[b]历史[/b]
据传说,当多利亚人侵入伯罗奔尼撒时,指挥他们的赫拉克利斯后裔三兄弟夺得东部和南部广大地区,并三分其地称王立国︰长兄占领亚尔果斯,二弟的孪生子占领斯巴达,幼弟占领美塞尼亚。
[b]斯巴达[/b]
经过有名的“来喀古立法”,斯巴达确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奴隶制度,势力不断壮大。斯巴达城邦制度以户籍原则为基础,组成新部落和选区,由民众通过欢呼法组成氏族贵族会议议事会;根据议事会提名由民众选出5名监察官,保证斯巴达制度的执行,特别要组织落实青年人的体育锻炼制度(在举行城邦运动会时,监察官分别担任5个区的代表队领队)。正是体育锻炼制度成为斯巴达城邦制度的最大特色,它要求公民,特别是男性青年公民过军营般的集体生活。为保证所有公民皆以脱离生产的军事生活为首要任务,斯巴达确立了公民占有土地由国家奴隶“希洛人”耕种的特殊的奴隶制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可保证公民之间不产生分化,有利于社会内部的稳定和贵族的控制,保证致全力于军事训练。斯巴达的男性公民由于有世袭份地和希洛人供其剥削,完全脱离生产劳动而按国家要求过着严格的军事生活。其全民皆武、重武轻文的程度在世界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每个斯巴达男性从小就接受严格的体育和军事训练,甚至婴儿出生时体质过弱即被抛弃,少年时要接受缺衣少食、日夜操练等艰苦生活的考验,成年后始终生活在军营,除了行军作战就是反复操练,精神上也要培养成绝对服从、不畏死难的军人气质,直到60岁才能解甲归田过平民生活。由于这种制度执行得非常彻底,斯巴达的公民社会确实有如军营,历史上流传着无数少年军训执法如山、斯巴达人视死如归的佳话。这种制度的本质和目的是通过强大的武力对内镇压希洛人、对外进行扩张战争,从而巩固寡头贵族的统治。
[attachment=13084186]
[b]美塞尼亚[/b]
美塞尼亚位于斯巴达西面,土地肥沃,堪称富庶之乡。它几乎和斯巴达同时建立了国家,但并未形成斯巴达那样严格彻底的军事制度。到公元前8世纪中叶,斯巴达国内急需要大量土地和奴隶以满足贵族统治的需要。于是,迅速崛起的斯巴达把目光盯上了兄弟之邦美塞尼亚。
[b][size=4]战争过程[/size][/b]
[b]第一次[/b]
第一次美塞尼亚战争发生于公元前740~前720年间(一说前743~前724年间)。斯巴达借口发生边境冲突而突然兴兵入侵,美塞尼亚奋起应战。斯巴达军队攻城不下,转而侵掠农村,他们赶走牲畜、掠取谷物,但并不毁坏树木和房屋。美塞尼亚人3年后发起反攻,双方多次激战,各有胜负。到战争的第13年,美塞尼亚人选出一位英勇的国王,予斯巴达以重创。但是,斯军英勇顽强,善于坚韧苦战,美塞尼亚终因国力耗尽,饥荒流行,国王自杀殉职而战败。少数美塞尼亚人远走他乡,大片国土沦落斯巴达之手。但美塞尼亚人不甘屈服,60年后又举行反抗斯巴达奴役的武装起义,遂演变成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
[b]第二次[/b]
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发生于公元前660~前645年间(一说前685~前668年间)。当时,美塞尼亚人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青年领袖,名叫阿里斯托梅尼斯,他领导美塞尼亚人举行了反抗斯巴达人的大起义。群众推他为王,但他不就王位而只接受大将军之职。他与阿卡迪亚一些城镇结盟,领导义军多次重创斯巴达人。斯巴达伤亡惨重,士气沮丧。几乎无心恋战。为镇压起义,斯巴达向希腊其它城邦求援。到第三年,由于盟军背叛,美塞尼亚人被迫退守山区,并坚持斗争11年。当斯巴达最终镇压了起义并结束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之后,所有美塞尼亚国土都被当作斯巴达土地而由其“平等人”公民占有,所有美塞尼亚人则被作为希洛人遭受奴役。
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后,斯巴达进一步强大起来。由于拥有当时号称无敌的陆军,他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已成霸主。 原来可以和他分庭抗礼的大邦只有亚尔果斯,但亚尔果斯已降为二流城邦,虽和斯巴达有仇却无力挑战,科林斯和西夕温等城邦也先后落入斯巴达的控制之中。到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各个城邦,除亚尔果斯和西北部的阿卡西地区外,都被斯巴达纳入了由他组成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中。
与此同时,为了巩固对美塞尼亚的占领和对希洛人的镇压,斯巴达的寡头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斯巴达人同希洛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他们迫使希洛人身穿标志卑贱的衣服,不许他们有任何独立人格的表现。不论有错无错,希洛人每年都要按时挨打,为的是让他们牢记自己的奴隶身份。斯巴达政府还常把青年公民组成小队,到希洛人村庄侦察,白天探查寻找希洛人中壮实勇敢或有反叛之心的人,夜晚就以突然袭击方式把这些无辜者处死。每年新当选的监察官上任,首先要举行对希洛人的“宣战”仪式,既经宣战,希洛人便是敌人,可以任意屠杀,也不必担心任何宗教忌讳。斯巴达对希洛人的残酷镇压和迫害,终于迫使遭受奴役的美塞尼亚人揭竿而起,从而爆发了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
[b]第三次[/b]
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发生在公元前464~前453年间(一说前464~前455年间),它是古希腊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当时斯巴达发生强烈地震,希洛人即利用震后混乱时机揭竿而起,声势浩大,迅速席卷斯巴达全境。斯巴达奴隶主和那些自称为平等人的武装到牙齿的斯巴达公民,面对如此规模的起义束手无策,急忙向伯罗奔尼撒同盟各邦甚至向宿敌雅典求援。迅速集结的起义大军把矛头直指斯巴达城、斯巴达人付出惨重代价才保住了自己的首府。起义军在希腊各邦奴隶主的联合镇压下退守伊托木山,在那里构筑要塞,建立根据地,并坚守10年,终于迫使顽固的斯巴达奴隶主求和,让起义军(斯巴达人称之为美塞尼亚人)离开伯罗奔尼撤半岛。他们渡海西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北端落脚,建起自己的城邦赞克洛伊,此城后改称墨萨拿,即今日的墨西拿。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以起义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attachment=13084185]
[b][size=4]历史意义[/size][/b]
美塞尼亚战争是古希腊时期奴隶反抗奴隶主的压迫、求得自身解放的一次伟大的斗争。它持续了3个世纪之久,表现出美塞尼亚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每次战争中,他们都能同斯巴达奴隶主及其同盟军对抗多年,给敌人以重创,充分显示了奴隶们伟大的军事才干和斗争艺术。虽然第一次战争以美塞尼亚人失败、斯巴达扩张成功而告终,但第二、第三次大起义沉重打击了斯巴达的奴隶制度,使其受到多次军事上的失败,甚至险些打垮强大而不可一世的斯巴达。在奴隶们坚持武装割据十多年之后,斯巴达统治者被迫让步,同意美塞尼亚人移居他乡。美塞尼亚战争终以美塞尼亚人获得有限胜利而告终。
当然,美塞尼亚战争是对斯巴达城邦制度的一次严峻考验,它在打击、削弱奴隶主统治的同时,也使斯巴达统治阶级吸取了教训,使其独特的奴隶制度增强了“免疫能力”。渡过这史无前例的危机之后,斯巴达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期。
==================================================================
[b][color=#00b0f0][size=5]雅典霸权终结者:伯罗奔尼撒战争[/size][/color][/b]
[attachment=13084189]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战争给繁荣的古希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导致战后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整个希腊开始由盛转衰。
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名 称 伯罗奔尼撒战争
地 点 古希腊,安纳托利亚,西西里
时 间 前431年–前404年4月25日
参战方提 洛同盟(雅典领导),伯罗奔尼撒联盟(斯巴达领导)
结 果 伯罗奔尼撒联盟胜利
主要指挥 官伯利克里,阿希达穆斯二世
领土变更 提洛同盟解散
[b][size=4]简述[/size][/b]
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使得绝大多数周边城邦必须加入其中一方的阵营。战争第一阶段(公元前431-前421),雅典在伯里克利的领导之下,凭借强大的海军,采取陆地上防御在海上进攻的策略。而斯巴达在阿基达摩斯二世的领导之下,凭借它令人畏惧的战士,于公元前425年洗劫了阿提卡。两个强邦侧重点不同的军事力量导致了战争第一阶段的僵持局面。伯里克利的继任者克里昂继续推行雅典的帝国主义政策。公元前424年,他率军在斯法特克里亚岛附近的海战中取得了对斯巴达的重大胜利,但由于他提出了过分的要求,丧失了达成和平协定的机会。克里昂于公元前422年在安菲波利斯阵亡之后,和平谈判才变得可能。
雅典的主和派在尼西阿斯的领导下掌握的权力,并且于公元前421年与斯巴达签订了《尼西阿斯和约》。根据该合约,双方恢复了战前的疆界。不过,双方的盟邦仍然冲突不断。公元前420年,由亚西比德领导的主战派在雅典取得了权力,并且和斯巴达的宿敌阿哥斯结盟。但阿哥斯仍于公元前418年被斯巴达击败。
公元前415年,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冲突的舞台移到了西西里。但是到了公元前413年,战事又回到了阿提卡。斯巴达与波斯结盟后,在波斯大批黄金的资助下,斯巴达开始建立自己的舰队,雅典的处境变得危险起来。虽然亚西比德是于公元前411年在阿比多斯,继而于公元前410年在库奇克斯两次击败了斯巴达人和波斯人。但是公元前407年雅典海军在诺提乌姆的战败表明,强大的雅典在军事上和财政上已经枯竭了。
公元前405年,在羊河之役中,强大的雅典海军惨败。斯巴达的海军司令莱山德成功地封锁了雅典,并迫使其投降。霸权均势被改变了,斯巴达此刻成为了希腊世界的霸主。
这场战争不但对古代希腊而且对历史学本身有重要的意义。它本身是第一次科学地、历史学地被记录下来的史实: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事件。这个纪录到前411年冬中止,修昔底德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背景,他的分析对欧洲的历史学是有先驱作用的。修昔底德后色诺芬在他的《席腊志》中继续了修昔底德的工作,记录了前411年后的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人并不称这场战争为伯罗奔尼撒战争,这个名称是后来的人起的。修昔底德本人称之为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雅典的修昔底德纪录了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他在战争爆发时开始了他的纪录,他当时想到这场战争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比此前的战争都有历史意义。他这样想因为战争双方使用了它们所有的手段,而其它的希腊城市也不可避免的参加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深刻地影响了希腊和一部分野蛮人,可以说这场战争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
[attachment=13084193]
[b][size=4]起因[/size][/b]
[b]背景[/b]
提洛同盟是希波战争中由希腊的自由城市自愿成立的一个同盟。希波战争50年后,这个同盟已经退化,成为雅典保持和加强其在爱琴海的霸权的权力和强制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典逐浙把同盟变成了发展自己利益的海上帝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它动用了同盟国金库的资金,试图把其他同盟国都降至臣属地位,哪一个造反,就以武力镇压之,把它当作被征服国,接管其海军,勒索其贡赋。雅典的手段如此横暴,引起了斯巴达人的疑虑。担心雅典不久就会把其霸权扩张至全希腊。斯巴达领导下的伯罗奔尼撒联盟,是提洛同盟的霸权的对抗者。
此外,雅典建立了从雅典到比雷埃斯港的一垛“长墙”,城墙将雅典与其海港比雷埃夫斯港连在一起,使得这条对雅典来说俨如“生命之路”的地区不受陆上敌人的威胁。
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冲突早在前460年就开始了。触发的事件是米加腊退出伯罗奔尼撒联盟,投靠雅典。这场冲突从前460年一直持续到前446年,被称为是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一般被看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前奏。前446年,双方打了个平手,米加腊又回到了伯罗奔尼撒联盟。在签署和平条约时,双方觉得彼此力量均衡,故决定互相尊重对方的联盟,在冲突情况下由一个裁判来决定谁对谁错。“中立”的城市国家被排除在这和平条约之外,这后来被证明是一个大错。前430年代,在希腊世界的边缘,一根导火线被点燃,其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最后引导了战争的爆发。
[b]军事比较[/b]
双方的军事力量按其地理环境而各有优势。雅典领导的同盟主要由爱琴海中的岛屿和滨海城市组成,因此它们的强处在于海战。雅典作为最大的海上霸权,主要依靠它的海军和同盟。雅典的海军最主要的是它的三列桨战舰和爱琴海的地理。三列桨战舰是轻型战舰,实际上不能在深海中远航。假如天气变坏,它们必须立刻寻找避风港。最好的避风港是沙滩,但是爱琴海边上沙滩很少,大多数海岸是岩石和海礁,适当的避风港往往是港口城市,因此对于希腊的海军来说,同盟的港口是非常重要的。对雅典来说,提洛同盟对它的贸易和作战同样重要。
斯巴达的联盟主要由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中心地区的城市组成,它们是陆地国家,长处在于它们的长矛兵。雅典还有一个间接的强处:通过它的贸易的收入它比斯巴达的经济力量强一些。
[b]文化[/b]
雅典此时正处于其文化的顶峰,其政治结构是一个民主社会(不过当时的民主与今天的民主不一样)。斯巴达的政治形式是一个混合宪法。外交上斯巴达传统比较喜欢寡头政治。两个联盟的同盟者在政治形式上也有这个区别。两派之间的意识形式上的区别对双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斯巴达战胜后立刻在雅典引入了寡头政治。值得注意的是对当时的人来说民主的雅典代表着压迫,而反对民主、军国主义的、压迫本国内的大多数人(黑劳士)的斯巴达则是自由的希腊的保卫者。
[b]政治经济矛盾尖锐[/b]
当时雅典是民主政制的、进步的、城市的、帝国主义的、文学艺术繁荣发达的国家。斯巴达却是贵族政制的、保守的、农村的、地方性的、文化鄙俗落后的国家。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达的贵族寡头政治处于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双方都想把自己的政治制度扩大到其他希腊城邦。雅典支持各邦的民主派,斯巴达支持各邦的贵族派,相互敌对、各不相让。经济上双方为争夺奴隶、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不断发生争端。双方政治经济矛盾的日益尖锐。
[attachment=13084196]
[b][size=4]十年战争[/size][/b]
公元前435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中的科林斯与其殖民地克基拉发生争端。公元前433年,雅典出兵援助克基拉,逼科林斯退兵。公元前432年秋,伯罗奔尼撒同盟集会,在科林斯代表鼓动下,向雅典提出强硬要求,包括要它放弃对提洛同盟的领导权,遭雅典拒绝。
公元前431年初,从底比斯人同普拉提亚人的争端开始,斯巴达同雅典之间的和约就被彻底撕毁,希腊两大强国之间争夺霸权的战争正式展开。普拉提亚争端发生后,斯巴达立即命令同盟者派出其国2/3的兵力到地峡集合,准备征讨雅典。斯巴达国王阿基达马斯在各国将军和头面人物的会上发表演说。他激励伯罗奔尼撤人和各同盟者,不要作祖先的不肖子孙,也不要玷污自己的名誉。他同时强调要重视行将面对的敌人,注意纪律和安全。阿基达马斯先派一名使者去雅典探听虚实,但是雅典人拒不允许他进城,并把他押送出境。使者走到边境时说道:“今天是希腊大难临头之始。”斯巴达人了解到雅典人不肯让步,便把军队开向阿提卡。
这时,斯巴达方面有步兵、骑兵约3.5万人,强于雅典。斯巴达的战略是发挥陆军优势,并鼓动提洛同盟成员国叛离,达到其削弱和孤立雅典的目的。同年5月,斯巴达国王阿基丹姆率军侵入阿提卡,对雅典乡村恣意蹂躏,大批农民拥入雅典城。
[b]开始[/b]
雅典执政者伯里克里的对策是:陆上取守势,海上则取攻势,派舰船侵袭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地区,鼓动希洛人暴动,逼敌方求和。与此同时,雅典人也在举行公民大会。伯里克利在会上劝大家把郊外的财产迁入城内,固守城垣。他们要尽可能地发挥海军的优势,并且对同盟者毫不放松。因为同盟者所交纳的贡款是雅典力量的源泉。他也告诫人们,不要在战争中再追求扩大领土。伯里克利给人们算了一笔帐,除了雅典国家的经常性收入外,每年同盟国交纳的贡款额平均为600塔兰特,同盟的存款余额尚有6000塔兰特。此外,还有各种资源总数不下500塔兰特。即使在极窘迫的时候,神庙中的钱,甚至包括雅典娜女神像上的金片,可以拿来应急。至于军队,他们有1.3万名重装步兵,还有防守各地和雅典城的守军1.6万名;有骑兵1200名;徒步射手1600名;可以随时投入战争的舰队,有300条三列桨战舰,伯里克利使雅典人相信:最后的胜利是有把握的。
[b]经过[/b]
[attachment=13084200]
雅典人同意了伯里克利的意见,城外公民举家搬进城中。这次迁移,对于雅典人来说是一次不平凡的经历。世世代代过惯了农村生活的雅典人,一下子要抛离家园和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神庙、墓地,心中是很悲凉的。大批的人员涌入城内,只有少数人有自己的房子住,少数人能托庇在亲朋好友的屋宇下;大多数人只得栖息在神殿和庙宇中,或在一切可以找到的空地上安下家。在搬迁的同时,雅典人也对同盟国发出了号令,使100条准备开往伯罗奔尼撒的战船整装待发。
[u]第1年[/u]
麦收时节,斯巴达的军队推进到了阿提卡的边境小镇伊诺。由于阿基达马斯的趑趄不前,雅典人得以从容地把财物转移到城内,坚守不出。斯巴达人没有得到同雅典人交战的机会,就开始破坏埃莱夫西斯一带和色利亚平原,逐渐推进到阿卡奈。此地是阿提卡的重要农业区,距雅典城不过6英里。眼看自己的家园被蹂躏,许多人、特别是阿卡奈人,怒火中烧。他们强烈要求打出去。伯里克利一面坚持不出战的策略,同时加强城防工作;另一方面,经常派骑兵出击,防止敌人破坏雅典近郊的农村。雅典还派出100条战船绕伯罗奔尼撒半岛航行,途中又得到科尔居拉派来的50条战船和当地同盟国派出的一些战船的增援。斯巴达人在阿提卡一直驻留到军粮不济的时候,才撤退回国。雅典方面绕航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舰队,则仍沿着海岸线航行,在适当的时机,他们就上岸,攻城拔寨,获得不少胜利,大约与此同时,雅典人还派出了30条船环绕罗克里斯航行,同时保卫优卑亚,在这年的夏季,雅典人把厄吉那人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逐离家乡,把战争的主要责任归咎于他们。斯巴达划出一块地方给了无家可归的厄吉那人居住,在伯里克利的率领下,雅典军侵入麦加里德,与航行到附近的雅典舰队汇合。进行战争的同时,雅典人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同色雷斯和马其顿订立了同盟。
[u]第2年[/u]
伯罗奔尼撒人再次派他们2/3的军队侵入阿提卡。不久,雅典发生了可怕的瘟疫,起初,医生们也不知道如何治疗这种病,又因为他们必须经常与病人接触,导致医生死亡的最多。强者和弱者同样染病死亡,疾病所造成的痛苦似乎不是人所能够忍受的。最糟糕的是,当人们知道自己得了这种病,即陷于绝望,而人的精神一垮,就丧失了抵抗的力量。看护病人的人,很快也染病。雅典城内高度密集的人群,使瘟疫更加难以控制。炎热的夏季里,大批新搬进城里、住在空气污浊的茅舍中的人们,象苍蝇一样地死去。垂死者的身体互相堆积起来,半死的人在街上到处打滚。鸟兽一旦食用了死者的尸肉,也会死掉。瘟疫使人们不再关心宗教和法律条文,雅典开始有了空前违法乱纪的情况。城内的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城外的田地被蹂躏。这期间,伯里克利组织了一支有100条战船的舰队,远征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地区和色雷斯的卡尔西斯及波提狄亚。
必须同时与疾病和敌人作斗争的雅典人,开始对伯里克利不满。他们谴责他劝他们作战,认为他们所遭受的一切不幸都应该由他负责;他们渴望与斯巴达人讲和,但没有结果。完全失望的人们,把所有的愤怒都转到了伯里克利身上,直到他们判处伯里克利一笔罚款,才心满意足。不久,他们迫于形势的需要又选举他作将军,但在战争开始2年又6个月之后,伯里克利竟染病去世了。
[u]公元前430年的冬天[/u]
波提狄亚人的城内断了食品,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他们不得不向雅典人投降。根据协议,波提狄亚人迁往卡尔息底亚或其他能够找到的地方。公元前429年,伯罗奔尼撒人先进攻普拉提亚,要求普拉提亚人背叛雅典或者保持中立。普拉提亚人向雅典求助,雅典允诺一定要尽力帮助他们,呼吁他们不要变更现有的同盟条约。伯罗奔尼撤人转而开始军事行动。普拉提亚人也不示弱。双方大建攻、防工事,相持不下。伯罗奔尼撒人尝试了各种手段,总想不必长期围攻便取得这个城市。可是,用过的一切战术都未见效。他们又决定利用风势施行火攻。幸亏大火燃烧起来以后不久,雷雨大作,熄灭了熊熊烈焰;不然,普拉提亚城就真的要毁于伯罗奔尼撒人的火攻了。伯罗奔尼撒人的这次努力又以失败告终,他们只好遣散了他们大部分军队,留下一些人建筑环绕普拉提亚的城墙。普拉提亚人已经把他们的妻儿老小都送到了雅典,留守城内的人口,不足600名。
[align=center][attachment=13084201]
[color=#7f7f7f]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亦参与了此场大战[/color][/align]
当普拉提亚之围还在继续的时候,雅典派其公民军去进攻色雷斯的卡尔西斯人和波提狄亚人,大败,损失了他们的所有将军和430名士兵。此后不久,斯巴达人又率同盟军舰队和1000名重装步兵开赴阿开那尼亚,希望通过征服这一地区而使之脱离雅典。阿开那尼亚人派人向就在附近驻守的雅典将军福密俄求援。福密俄想在公海上向敌人进攻。他把伯罗奔尼撒人的舰队逼到了培特利和埃维那斯河口之间的水域。伯罗奔尼撤人的舰队船头向外,列成紧密的圆圈队形,轻形船都在圆圈内,圈内还有5条装备精良的快船。
雅典的舰队排成一个纵队,环绕着伯罗奔尼撒人的舰队航行;他们佯作要向敌舰进攻,迫使伯罗奔尼撒人舰队的圆圈逐渐向内缩小。等到黎明时分,海面上刮起了风,伯罗奔尼撒人的舰队已经拥挤到了一块,他们既要应付风,又要应付自己的那些轻船,秩序立刻大乱。呼唤声、叫喊声、诅咒声混成一片,搞不清船长的指示,也听不清舵手的命令。桨手们由于缺少经验,不会在风浪中划船。船只在混乱中互相碰撞,必须用篙竿把它们推开。福密俄见机,立即发出攻击信号。雅典人先击沉了海军大将的一条船,然后破坏他们所碰到的每一条船。纷乱的伯罗奔尼撒人的舰队,没有任何抵抗,一味寻机逃跑。雅典人乘胜追击,俘获了12条船和他们大部分水手。
斯巴达人初尝海战滋味,不晓得自己的弱点在于对水手的训练时间过少和没有经验。他们再次集结了一支舰队。雅典人也加强了舰队的力量。双方相持了六七天后,再次拉开战幕。伯罗奔尼撒人的计划是在狭隘的海域打击雅典人;而雅典人的主意正与此相反,他们不准备进入海峡作战。黎明时分,伯罗奔尼撒人的舰队按计划出航,结果竟把雅典人引到了海湾之内。随着发出的信号,伯罗奔尼撒人的舰队以最快的速度向雅典人的舰队冲过去。雅典人只有10条船逃到了公海,逃回诺帕克都,其余的船都陷入了圈套,丧失了战斗力。得意的伯罗奔尼撒人乘胜追击,一路唱着凯歌,不觉队形已经零乱。就在这时,雅典人击沉了一条追赶他们的敌船,致使伯罗奔尼撤人大惊,慌乱之中一些船搁浅了。雅典人受到鼓舞,增强了信心。他们俘获了6条敌船,夺回了自己的被敌人破坏了的船。
[u]当年冬初[/u]
伯罗奔尼撒人又蹂躏了萨拉米。这迫使雅典人采取措施,加强比雷埃夫斯港口的防务,封锁了港湾的入口。公元前428年夏,伯罗奔尼撒人及其同盟者又进军阿提卡。雅典人也还是基本上用老办法对抗。伯罗奔尼撒人在粮食用得差不多时,就撤退了。可在伯罗奔尼撒人尚未离开之时,密提林即米蒂利尼等邦就开始了反叛雅典的行动,成了斯巴达人的同盟者,陆上形势对雅典不利。
雅典人第一次从自己的公民中征收了200塔兰特的捐税,同时派出12条船,去各盟国征收贡款,以供包围密提林之需。次年夏季,伯罗奔尼撤人派出42条船前往密提林,同时,再次侵入阿提卡。雅典人一时陷于两线作战的困境。但是,伯罗奔尼撒人在大肆破坏之后,又因粮尽而退出了阿提卡。在密提林方面,城内的人们已经断了炊,望穿双眼,也没见到姗姗来迟的伯罗奔尼撒的舰队,他们不得不同雅典人议和。雅典人处死了大约1000多被认为应对这次暴动负主要责任的密提林人,拆毁了密提林的城堡,夺得他们的海军。密提林的土地分给了移往那里的雅典人,由密提林人耕种。
[u]此后不久[/u]
普拉提亚人因为粮绝而向斯巴达人投降。斯巴达人杀死了200多普拉提亚人和围城时亦在城中的雅典人,妇女变为奴隶。城市被完全削平,土地租给底比斯人耕种,为期10年。然而,日子却不好过了,由科尔居拉人的造反开头,一个接一个的城市爆发了革命,整个希腊世界全被掀翻了。每个国家都有相互敌对的派别,民主派的领袖们向雅典靠拢而贵族派的头面人物求助于斯巴达。夏末,雅典人乘西西里的林地尼人请求援助之机,派去了一支舰队,打着帮助同族人的旗号,实际上是要防止粮食从西西里运往伯罗奔尼撤,顺便还可以看看是否能够占领西西里。冬季里,瘟疫又一次猖獗起来,近4400名重装步兵和300名骑兵死于瘟疫;至于一般人的死亡数目,没法弄清。公元前426年,因为频繁的地震,斯巴达人原准备进攻阿提卡的大军走到地峡便打道回府了。公元前425年,斯巴达人又蹂躏了阿提卡。雅典人则派出40条船去西西里,途中,占据了派罗斯并停留6天,加强了防御工事。留下驻军之后,雅典舰队继续开向西西里和科尔居拉。在阿提卡的伯罗奔尼撒人听说派罗斯失陷,立即退回国内,招集凡在伯罗奔尼撒的军队都赶紧向派罗斯进发。留守派罗斯的德莫斯提尼也加紧了防务工作并向附近的雅典舰队求援。斯巴达人从水陆两方面进攻,雅典人在两线防卫。斯巴达人的强行登陆没有成功,在海战中也失利,便要求暂时休战。然而,休战的时间极短。战斗似乎要无限期地延续下去。最后,在美塞尼亚人的帮助下,雅典人终于逼迫粮食不济、精疲力尽的斯巴达人投降。持续了72天的战争,从海上打到陆地,雅典人的损失微乎其微,斯巴达人阵亡和被俘的重装步兵有440人之多,希洛人也开始造反,令他们十分头疼。 此后不久,雅典人开始以大军压向科林斯。这次出征的军队,有80条战船、2000名重装步兵、200名骑兵和盟邦的一些部队。经过几番殊死的肉搏战,雅典人靠着他们的骑兵取得了胜利。公元前424年,斯巴达将军伯拉西达率军进攻安菲波里。他利用内奸里应外合,拿下了此城。安菲波里的失陷,使雅典人感到莫大的惊慌。这个地方对雅典人是非常有用的,它富有可供造船之用的木材。另外,雅典人更害怕同盟者们叛变。他们看到,伯拉西达表现得十分温和,无论他到什么地方,都宣布其使命是解放希腊。他的言行已经得到了不少雅典盟邦的欢迎,他们彼此争先恐后地叛离雅典,请求伯拉西达到他们那里去。已有几个雅典的盟邦落入了斯巴达人之手。雅典人不敢怠慢,尽可能地向各个城邦派遣驻军。公元前423年春,斯巴达人与雅典人签定了休战一年的和约。
[u]公元前422年[/u]
休战期满后,雅典将军、激进的主战派首领克里昂说服了雅典人,允许他向色雷斯地区各城市进攻。他攻陷了托伦,然后沿着海岸向安菲波里航行。他把军队驻扎在安菲波里城前面的一座小山上,等候援军。他观察了周围的地形,认为可以随时不战而退。伯拉西达发现了雅典军队的行动,就立刻进入安菲波里城中,作战争动员,准备出奇制胜。克里昂看到了城内的军队在调动,他不愿在援军未到的情况下冒险作战,因而下令退兵。军队向爱昂退却,由左翼开路。他自以为有充分时间从容退却,带领右翼部分走了一条迂回的路,使没有盾牌保护的行军纵队右侧暴露在敌人面前。伯拉西达看准时机,亲自带领部队,从山上最陡的地方向下进攻雅典军队,击溃了慌乱退却的敌人。另一支斯巴达部队则从色雷斯门冲出,尾追撤退的雅典军。猝然遭受两面夹击的雅典人更加混乱了。雅典人的左翼已经溃不成军,人们纷纷落荒而逃。伯拉西达回过头来攻击敌军右翼,但他在进攻中受了伤。幸好没等雅典人发现,他就被扶下了战场。雅典军的右翼抵挡了一阵,克里昂指挥军队继续退走,途中被一个密星那斯人杀死。雅典人没有支持多久就全军溃散了。伯拉西达在听到了自己部队的胜利消息之后死去。在这场战斗中,雅典人阵亡者大约600人,而对方仅死了7人。安菲波里之役以后,两方面都不愿继续作战,想着如何订立和约。在斯巴达国王普雷斯托安那克斯与雅典将军尼西阿斯(又译尼西亚斯) 的促进下,和谈从冬谈到春。双方同意将战争中取得的对方的土地归还原主,并交换战俘。在此基础上达成一致,终于签定了保持50年和平的条约,史称《尼西阿斯和约》。
[b][size=4]历史背景[/size][/b]
[attachment=13084202]
公元前431~前404年雅典及其同盟者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战争。由于雅典势力的扩张从而引起斯巴达人的恐惧。公元前435年,科尔居拉与其母邦科林斯之间因对埃庇丹努斯的控制问题发生争执。两年后 ,科尔居拉与雅典结盟。
公元前432年,提洛同盟成员波提狄亚退盟并得到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帮助,雅典派兵前去攻打。同年,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迈加拉与雅典发生争执。次年3月,斯巴达盟邦忒拜进攻雅典盟邦普拉蒂亚。5月,伯罗奔尼撒同盟对雅典宣战。
[b][size=4]西西里战[/size][/b]
50年和平条约的签定,只不过是交换了一纸关于“和平”的空文。双方都没有履行他们的诺言,谁也不愿意交出土地。在签约后的几年中,虽然没有进行大的战役,但违犯条约的事时有发生。
[b]公元前415年初[/b]
雅典人讨论是否出兵西西里。尼西阿斯陈述利弊,再三劝阻雅典人不要远征西西里。野心勃勃的将军亚西比得(即阿尔基比阿德斯)却煽动民众,通过了远征的决议。几乎每个人都充满了热情。老者对胜利满怀信心;年青人希望开开眼界,看看远地的风光;一般的人知道自己可以在远征期间得到工钱,而且,如果雅典的势力扩大,他们将会获得永久的薪给工作。少数实际上反对远征的人,怕被说成不爱国,也就缄口不言了。狂热的雅典人立即进行出征准备。大奴隶主和大商人们,期望通过远征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富。他们不惜花费巨资,使自己装备的船比别人的更漂亮、更快速。
就在这时,城内的大量赫尔密斯像突然被毁。亚西比得涉嫌此案,但他还是作为将军之一带兵出发了。这次远征是雅典人离开故土最远的一次,已经耗费了巨资并将继续用掉大笔财物。雅典人及其同盟者们共有136艘三列桨战舰,两条五十列桨大船,一条载着30匹马的船。总实力计有:1300名轻装步兵,5100重装步兵,480名弓弩手,700名投石手,共有桨手2.6万人。此外,由30条商船承运面包师、石匠、木工以及谷物和全套建筑要塞的工具。还有100多条征集来的小船和许多自愿随远征军去作生意的小船。
雅典远征军航行到了意大利的顶端利吉姆,靠岸同当地人谈判,希望得到合作,但未成功,担任指挥的3位将军讨论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尼西阿斯主张用武力和协商的办法使厄基斯泰与栖来那斯和解,然后,沿海岸航行,炫耀
雅典的力量,表示雅典如何愿意援助它的朋友和同盟者,之后回国。亚西比得却认为不该一事无成地回去,主张首先争取麦山那的支持,因为此地是西西里的门户,又是一个绝好的海港,可以作为军队的根据地。拉马卡斯提出应该直接开赴叙拉古,给敌人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但他最后支持了亚西比得的计划。亚西比得率领他自己的舰船前往麦山那,吃了闭门羹,麦山那人根本不愿意让雅典人进城,他只好返回利吉姆。不久,雅典方面来了命令,要求涉嫌赫尔密斯神像案件的亚西比得等人回国,就国家对其控告进行答辩。亚西比得乘着自己的船,佯装回国,半路上却溜之乎也,逃到了斯巴达。雅典人对其进行缺席审判,宣布了他和他的同伴们的死刑。
留在西西里的两位将军把军队分成两部分,用抽签决定各指挥一部。他们陆续取得了一些较小的胜利,进到卡塔那,准备进攻叙拉古。叙拉古人也在准备进攻雅典人。雅典将军派一个可信的人去见叙拉古的将军们,声称他是卡塔那城内亲叙拉古的人所派来的。他建议叙拉古人在黎明时发动进攻,以便利用雅典人晚间睡在距离武器较远的城内的好时机。他说,届时卡塔那城的内应会及时把雅典人关在城内,同时他们也会放火烧船舰。叙拉古人轻信了他的话,在约定的日子,全军出发开往卡塔那。雅典人看到叙拉古人已经上钩,全军连夜登船,驶往叙拉古。黎明时分,雅典人已经在奥林匹昂对岸抢占了一个有利地点,并设置了防御工事。叙拉古的骑兵先到达卡塔那,发现情况不对,立即把消息告诉步兵,全军马上返回来保卫自己故园。
第2天,雅典人首先发动进攻,被迫仓促上阵的叙拉古人毫不示弱。双方相持不下了很久。可是突然下起了大雨,雷电交加,第1次作战的叙拉古人开始感到十分恐怖;而富有作战经验的雅典人及其同盟者,对此早已司空见惯。他们所担心的,是叙拉古人抵抗了这么久而不退却。阿哥斯人首先迫使叙拉古人的左翼退却,接着,雅典人突破了抵抗他们的敌军。叙拉古人的部队被截断为两部分,开始逃跑。这一战中,叙拉古人和他们的同盟者有260人被杀,雅典人及奠同盟者损失约50人。
从叙拉古回到卡塔那的雅典人,又驶向麦山那。但由于亚西比得的出卖,雅典的内应被处死,雅典人进不了城。他们在那里停了约13天,因风雨袭击,粮食缺乏,战事难以进展,不得不退到那克索斯和卡塔那过冬,并趁机拉拢西塞尔人,以获得粮款和马匹支援。同时,雅典人又去向迦太基人表示友好,去埃特鲁斯砍争取到一些盟友。叙拉古人也利用冬季建筑城墙,并派人去说服意大利沿海城市抵抗雅典的侵略。
[b]公元前414年春[/b]
在西西里的雅典人加上新从雅典派来的援军,悄悄地出发,在离厄庇波利不远的地方登陆,陆军跑步直奔厄庇波利。在叙拉古人尚未弄清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雅典人已经强占了一块高地。叙拉古人慌忙进入战斗状态,军容不整,很快被击溃,死者约300人。
雅典人一面建筑双重城墙,要把叙拉古人从陆上完全封锁起来,一面破坏叙拉古人的地下饮水管道,迫使他们提出投降条件。可是,科林斯人和斯巴达人及时地赶来,恢复了叙拉古人的信心。吉利普斯率斯巴达人的突然出现和叙拉古人的进攻,在雅典人中间造成纷乱。连尼西阿斯也认为,吉利普斯的到来,已经使雅典人在陆地上取胜的希望破灭。他带着他的舰队和一些陆军渡海移到普利姆密里昂。这里用水困难,取水要到很远的地方,他们出去收集柴草时,又常常受到叙拉古人的袭击,造成伤亡。
吉利普斯几次主动发起攻击,终于破坏了雅典人完成包围叙拉古城的计划,也使叙拉古人的信心大增。尼西阿斯感到形势危急,写信向国内请求:或是立即撤军,或是再派大批援军来。雅典人不肯退却,决定派一支海陆军和两名将军去西西里增援。同时派船队绕伯罗奔尼撒巡视,以防有人从科林斯或斯巴达去西西里。
亚西比得及其同伙逃到斯巴达,取得了生命和安全保证。他向斯巴达人献媚,和盘托出雅典人的战略计划。他夸大其辞地煽动,激励斯巴达人的战斗情绪,又为斯巴达人出谋划策。在他的蛊惑下,斯巴达人坚定了进攻雅典的决心。他们在征调部队去增援西西里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进攻阿提卡,并采取措施瓦解雅典同盟。
[b]公元前413年春[/b]
斯巴达王阿基斯率军侵入阿提卡,在德凯利亚设防,利用这里作为根据地,劫掠乡村,把城中的驻军定期换防。这使雅典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以前,斯巴达人入侵的时间都不长,他们一走,雅典人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土地。但是敌人终年驻扎在高地,斯巴达王阿基斯亲自在那里指挥,不时地蹂躏乡下和一些地方,掠夺财物。雅典人不但失掉了全部农村的土地,丧失了羊群和役畜,而且有大批奴隶逃亡,这些奴隶多半是有技术的工匠。原本可以走捷径,由德凯利亚转运来粮食,现在必须绕道而行,才能到达雅典。雅典城里,白天,分遣队在城上轮流守卫;晚间,除骑兵外,所有的人都轮班防守。冬去春来,不得安宁,更令人难以招架的是,他们同时在两线作战。这边雅典被斯巴达人包围着,那边雅典人又在包围一个几乎同雅典一样大的叙拉古城。这一切给雅典人造成了极大的财政压力。他们开始对属民从海上进出口的一切货物征收5%的关税。
在叙拉古,叙拉古人决定在海上作战。斯巴达人由陆上去攻击普利姆密里昂。叙拉古人在海战中因为自己秩序混乱、互相撞碰而丧失了几乎到手的胜利。但他们占据了普利姆密里昂的雅典要塞。这使雅典人的情况迅逮恶化。因为要塞中存放着他们的大量财物和粮食及设备。这里失陷,必然引起雅典人士气的低落,造成恐慌。叙拉古人又拦劫了雅典的补给船,焚烧了雅典人在科伦尼亚的造船木材,逐渐赢得了大多数西西里人的支持。除了中立的阿格立真坦之外,整个西西里都联合起来了,他们都站到了叙拉古人一边。
叙拉古人加固了自己的船头,在海战中主动向雅典人较弱的船头撞击,凿穿雅典人的船头很深。甲板上的标熗手也使雅典人受到很大威胁。更可怕的是,那些乘着小船的叙拉古人溜到雅典船的桨下,紧靠着船边航行,向雅典的水手们投标熗。由于水面狭小,雅典人的船只不能运用环绕敌舰、撞击其侧面或船尾的战术,损伤很大。海战的胜利,不但使叙拉古人对自己的海军有了充分的信心,而且感到很有能力对付雅典人的陆军了。
在叙拉古人准备再次海陆进攻的时候,德莫斯提尼和攸利密顿率领的雅典援军到了。他们决定迅速出击,给敌人一个下马威,并想乘夜首先攻下厄庇波利。开始时,一切都比较顺利。他们占领了叙拉古人的城墙,因而自认为已经获得了胜利,于是精神开始涣散。就在这时,敌人趁机进行反击,击溃了雅典人。雅典人被迫逃命,秩序大乱,不知向哪里逃才好。黑暗中,难辨敌我友,误伤了不少自己人。逃路只有一条,一些人跌下悬崖丢了性命。迷路的人被叙拉古的骑兵包围杀害了。这次意外的胜利,恢复了叙拉古人以前所有的信心。
面对失败,德莫斯提尼主张立即离开西西里,保留雅典尚存的海上优势,回去对付斯巴达人。但是尼西阿斯不愿公开示弱,不肯撤退。雅典人一时没有采取任何步骤。叙拉古人却马上又准备了新的海陆军联合行动。尼西阿斯开始后悔没有早一步转移。可是,当他们决定撤离时,发生了月食。迷信的尼西阿斯坚持依照预言者说的办,要等到过了3个9天之后,才讨论军队的去向,致使军机延误。叙拉古人却一点也没有放松,他们在自己选好的日子,同时从海上和陆地向雅典人发起进攻,给雅典人造成重大损失。他们再也不怕雅典人了,开始封锁港口,堵死雅典人的逃路。
雅典人对这次远征感到后悔不迭。他们的退路被封死,又断了粮食,急得尼西阿斯几乎精神错乱。将军们商定在海上与叙拉古人决一雌雄。尼西阿斯对雅典人说:“如果在这次战役中你们不能获胜的话,我们在此地的敌人就会立即去进攻雅典。我们留在雅典的那些人,将不能抵抗已经在那里的敌人和从这里去的敌人联合起来的大军。所以当你们一旦落入叙拉古人的手中,你们国内的同胞就要落入斯巴达人的掌握之中了。”他强调,全体雅典人的命运“完全依靠这次战役”,号召雅典人为祖国表现出自己比别人更高的技术和更大的勇气。
作好了战斗准备的叙拉古人及其同盟者,更是严阵以待。吉利普斯发表演说激励他们。他说,“我们最大的敌人,现在瓦解了,他们的时运已经过去了,让我们同仇敌忾”向侵略者复仇。
战斗开始了。这是一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激烈的战役。双方的桨手们毫不畏惧,舵手们互相竞争。200多条船挤在一个狭小的水面上。一条船去撞击对方,同时又被敌舰撞击,有时两条或更多的船一起向一条船撞击。船舰互相撞击的声音如雷贯耳,命令声和叫喊声混成一片。甲板上的士兵们把标熗、箭和石头不停地向敌人的船上射去;一旦船舰相遇,两方的士兵都抢着跑上敌舰,跟着就是殊死的肉搏。雅典人拼命要冲出港口,夺取安全回到祖国的机会;叙拉古人全力争取胜利,阻止雅典人逃跑。
海上战斗在进行时,岸上的军人们也不轻松。他们紧张的情绪随着战斗的形势而转移。忽而大声哀嚎,忽而开始祈祷,忽而觉得达到了安全境界,忽而觉得面临死亡的边缘。战斗进行了很长时间,叙拉古人及其同盟者终于粉碎了雅典人的抵抗。他们大声欢呼着、叫喊着,追逐着丢盔卸甲的雅典人,把他们赶到岸边。岸上的雅典人也乱成一团,他们大声哭嚎或呻吟;清醒一些的人跑去帮助他们的船舰或防守他们的城墙。
[b]战后[/b]
德莫斯提尼和尼西阿斯想要连夜装备残余舰只,在黎明时冲出去;可是水兵们已经丧失了锐气,他们不愿上船。雅典人决定从陆地上撤退。
叙拉古人赫摩克拉底看出了雅典人的用心。他晋谒政府官员,向他们指出雅典人可能在晚间逃跑。他建议立即全军出城,堵塞道路,占领并防守隘口。可是官员们却指出,叙拉古人及其同盟者们在海上大捷以后,正陶醉在胜利的愉快之中,不可能说服他们拿起武器出去作战。赫摩克拉底知道时间刻不容缓,只好按自己的计划行动。他派自己的一个朋友,带着一支骑兵来到雅典人的军营附近,装作对雅典人友好的样子,告诉他们不要在晚上出逃,因为叙拉古人已经把守住了道路。雅典的将军们,竟然听信了这些话,把撤退的计划推迟了。
叙拉古人和吉利普斯却在这期间抓紧部署。他们堵塞了雅典人可能要走的乡村道路,在大小河流的渡口派驻守卫部队,还把雅典人的船只拖回自己的城去。
当雅典人认为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可以转移的时候,已经是海战后两天了。这真是一个悲惨的时刻。全体雅典人都感到耻辱和痛苦。死者没有埋葬,伤员难以带走,全军差不多都在以泪洗面。他们已经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不可预料的未来也许还会带给他们更大的灾难。他们忘不掉,当初出发时是多么阔气、多么骄傲,而今又是多么耻辱、多么落魄!没有哪个希腊军队曾经受过这样的惨败。将军们尽力鼓舞、安慰自己沮丧的士兵,把4万人的散乱部队整理好。撤退的队伍一路上不时受到阻击,走走停停,进一步,退两步,退却的第5天晚上,雅典人的各种必需品都没有了,不少人在同敌人作战中又负了伤。尼西阿斯和德莫斯提尼决定,尽量多燃一些火把,在夜间出发。他们避开叙拉古人的守卫,向海边走。由于晚间行军,又是在敌人的领土上,而且敌人就在不远的地方,德莫斯提尼的后卫部队发生了混乱,一部分队伍失掉了与大部队的联络。黎明时,主力部队到了海边。天亮以后,叙拉古人才发现雅典人已经走过去了,他们立刻追赶。中午时分,叙拉古人赶上并包围了落在后面的、由德莫斯提尼率领的后卫部队。雅典人被困在一个四面有围墙的地方。在稳获胜利的心理支配下,叙拉古人宁愿保护自己而不想同雅典人展开肉搏战。他们从四面八方把石头射向雅典人,持续了一整天,直到雅典人精疲力竭。德莫斯提尼被迫投降。
尼西阿斯在确认了德莫斯提尼投降的消息后,曾提出愿意偿付叙拉古战争赔款,作为换取允许他们回国的条件,希望能订立协约。但是,叙拉古人和吉利普斯拒绝了这些建议。他们包围了雅典人,雨点般的石头落在雅典人的头上。一直坚持到晚上,只有300人突围出去。第2天,尼西阿斯带领他的军队继续前进,叙拉古人及其同盟者紧追不舍。又饥又渴的雅典人向河边跑,冲入河中。一切纪律都没有了。每个人都想先渡过河去,他们挤成了一团,互相践踏。有的人被他们自己的矛刺死,有的人被行李纠缠着让水卷走了。河对岸的叙拉古人居高临下,向雅典人射击。伯罗奔尼撒人冲到河里去杀正喝水的雅典人。最后,死者的尸体堆积在河床中,少数渡过河的人也被敌人的骑兵杀死了。尼西阿斯向吉利普斯投降。突围出去的300人也被追上并当了俘虏。被俘的雅典人有7000人之多,其余的人当时就被杀死了。叙拉古人及其同盟者不顾吉利普斯的意见,杀死了尼西阿斯和德莫斯提尼。
被俘的雅典人及其同盟者,被囚禁在一个没有棚顶的、狭窄的石坑中。白天,秋日的毒热和污浊的空气使他们困苦不堪;夜晚,秋风袭人,无法可以御寒。伤病人员逐日增加,死者的尸体堆在那里,恶臭难当。他们在饥饿困苦中煎熬了2个多月,除雅典人和参加远征军的意大利人及西西里的希腊人外,其余的俘虏都被卖作了奴隶。雅典人在西西里的失败,是完全的惨败,海军、陆军都毁灭了,全军覆灭。他们丧失了近5万人,其中重装步兵1万余人,损失战舰200艘,付出了大笔战费。
[b][size=4]德凯利亚[/size][/b]
西西里的消息传到了雅典,自然引起巨大的恐慌。雅典人知道,大批丧失的从军人员是无法弥补的;他们也为国库的金钱和船坞里的船舰及配备船舰的海员不足而深深地忧虑。他们更担心:西西里的敌人马上会来进攻他们的港口,本土的敌人也将加倍地努力攻击他们。但是他们没有屈服,决定从任何可能的地方取得木材,再装备一支舰队,于是继续筹款,并采取节约和改良的政策治国,同时注意防止盟邦叛变。
形势对雅典极为不利。斯巴达人认为,雅典势力被推翻之日,就是他们在整个希腊称雄之时。他们要全力以赴将战争进行到底。斯巴达王阿基斯在冬季里就出发,派人向盟国筹款以建海军,要求各盟国建造船舰,总共要达到100条。当年冬季,希腊世界许多城邦都起来反抗雅典。它们知道,要是雅典在西西里获胜,它们就是雅典进攻的下一个目标;现在,它们认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它们要分享胜利的光荣。优卑亚首先准备叛离雅典,列斯堡、开俄斯和厄立特利亚等邦也紧跟其后,准备暴动。
雅典人看到了危险。他们知道其余的盟国也不会安静。在开俄斯叛变的消息传到雅典后,雅典人真是恐慌极了。他们决定动用国库的1000塔兰特特别款,装备大量战舰。
亚西比得又帮助斯巴达人到小亚策动米利都叛变,并与波斯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订立条约,规定对雅典人的战争应由波斯国王、斯巴达人和他们的同盟者联合进行。
雅典首先倾全力镇压了开俄斯暴动,从海上封锁开俄斯岛,并到其陆上劫掠乡村。罗得人也叛离了雅典。雅典人不得不派遣舰队去对其进行战争。
这时,斯巴达人早已怀疑亚西比得,并要处死他。他在惊慌之中跑到了波斯的沿海地区,以替斯巴达筹款造船为名,在波斯小亚总督替萨斐尼那里避难。他作了替萨斐尼的顾问,尽力破坏伯罗奔尼撤人的事业,又劝替萨斐尼不要着急结束战争。他建议:让希腊人彼此互相摧残,以坐收渔翁之利,首先使双方疲惫,接着,在尽量地削弱雅典以后,马上把伯罗奔尼撒人逐出国外。替萨斐尼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
公元前411年,雅典发生了寡头政变,民主政治被推翻。雅典的弱点进一步暴露出来了。当时,在萨莫斯的雅典人拒绝承认政变当局。亚西比得借此进行了煽动,致使那里的雅典人特别是雅典舰队的领导者相信了他的话。于是,他们决定把他召回部队,并选为将军。事实上,这是亚西比得利用雅典人来威胁替萨斐尼,又利用后者威胁前者。这样一来,在米利都的伯罗奔尼撒人也就更加痛恨替萨斐尼。埋怨他不但不带船舰给他们,而且付给他们的薪水既不准时,又不足额,以此来破坏他们的海军。
在萨莫斯的雅典人已集结了108条船舶,希望早日决战。但是伯罗奔尼撒人觉得自己现有的力量尚不足以同雅典人较量。不久,优卑亚人叛变的消息传到了雅典,雅典人可真是内外交困了。他们召集会议,结束了寡头政治,恢复了民主政治。他们也表决赞成召回亚西比得和其他被放逐者。接着,发生了一次对雅典人非常有意义的海战。那是在赫勒斯滂海峡,雅典人以纵队队形,沿着海岸线向塞斯都斯航行。伯罗奔撒人看到他们过来了,便从阿比都斯出来迎战。雅典人带着76条船,伯罗奔尼撒人有86条船。伯罗奔尼撒人计划先发制人,用自己的左翼包围雅典人的右翼,以便截断雅典人逃入公海的通路。雅典人看穿了敌人的用意,他们把自己的右翼延长,使之超过了敌人的左翼。这时,雅典人的左翼也绕过了塞诺西马地角。可是在调动时,他们没有保持好秩序,使中军的力量相对薄弱了。伯罗奔尼撒人立即攻击雅典人的中军,把他们逼到岸边,又展开追击。在这条战线,伯罗奔尼撤人进展顺利,他们以为自己已经获胜,便分散追逐个别的船只,致使自己的队形开始混乱。雅典人立即停止延长他们的阵线,马上回转来攻击向他们冲来的敌舰,趁着敌人分散和混乱的机会进行阻击。大部分敌舰不战而逃。伯罗奔尼撒人完全被打垮了。胜利的消息传到国内,仿佛给雅典人注射了强心剂。他们又精神振作起来,相信敌人在海上没什么了不起,只要尽量努力,就可能得到最后的胜利。第2年,在基齐库斯,雅典人又一次重创了斯巴达海军。他们重新控制了色雷斯沿海地区及通往黑海的航道。
[b]公元前408年以后[/b]
波斯王子居鲁士出任小亚总督,斯巴达任命莱山德担任海军统帅。莱山德亲赴萨尔迪,面见居鲁士,讨得他的欢心,得到了1万大流克的资助。莱山德用居鲁士的钱,提高服役水手的薪金,把许多水手从雅典人的舰队拉到了自己这边来,于是使雅典人再度陷入困境。
[b]公元前406年春[/b]
莱山德利用亚西比得不在军中,而代替他临时指挥的将军麻痹轻敌之机,在诺提昂海角打了一个胜仗,使雅典人丢失了15条战船。这次不大的胜利,在政治上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雅典人再也不相信亚西比得了,他被罢官并从此离开了雅典。胜利使莱山德的威信大增,也鼓舞了斯巴达的盟友,促使不少盟邦脱离雅典。但是不久之后,莱山德便因任期届满而卸职了。接任莱山德的卡利克拉提达斯,主动向驻在萨莫斯的雅典舰队进攻,造成了雅典人30条战船葬身大海。他乘胜又将雅典舰队围在列斯堡。雅典人以非常速度装备了110只战舰,同盟邦的40只战舰一起,风风火火赶赴列斯堡。公元前406年,雅典人在阿尔吉努萨伊群岛附近,大败斯巴达舰队,使其损失了70只战舰。卡利克拉提达斯阵亡。雅典人又可以在海上称雄了。但是,在此次海战中,由于追击斯巴达的需要与风浪,雅典舰队未能全力抢救落水的雅典士兵,导致大量人员溺水死亡,这被雅典人视为严重失职。在个别人煽动下,雅典公民议会判处8名将军死刑,除两名逃跑之外,其余6名将军均被处死,包括伯利克里的儿子。这一冲动下的举动使雅典失去了全部富有经验的将领,给雅典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阿尔吉努萨伊海战的消息,使那些背离了雅典的国家如雷轰顶,他们害怕雅典人的报复。斯巴达的失败,也令它的同盟者们惊恐不安。他们派人去斯巴达,要求让莱山德来指挥斯巴达海军。波斯王子居鲁士也表示支持莱山德再次出山。依据斯巴达的法律,一个人不能两度担任海军统帅。斯巴达人便让莱山德担任海军统帅助理,而掌握实际指挥权。莱山德重新披挂出征,得到了居鲁士的全力倾囊相助。居鲁士不但把自己所有的现金都交给了莱山德,而且允许他动用自己辖区的税收和贡款,甚至说,在必要时可以切割他那金银包裹的宝座。
[b]公元前405年夏末[/b]
莱山德得到情报,获悉雅典人在赫勒斯滂海峡沿岸没有设防。他立即带领全军从海上包围并攻占了支持雅典的拉姆普萨科斯城。雅典人闻讯派出一只拥有180艘战船的大舰队,火速奔向与拉姆普萨科斯隔岸相对的羊河口。莱山德以逸待劳,静候雅典人到来,雅典人到达羊河口后,见到敌人已经布置好了海军和陆军的阵式,没有贸然行事。雅典人将舰队开到敌人阵前,大喊大叫。向敌人挑战,希望他们能起锚应战。可是莱山德命令他的士兵们保持镇静,不许出击。雅典人只好回到羊河口登陆休息。一连4天,雅典人天天挑战,莱山德就是按兵不动。雅典人渐渐滋长了麻痹轻敌的心理,士气也受到影响。第5天,雅典人依然挑战如初,喊叫之后无人理睬,便驶回驻地。莱山德派出的侦察船跟踪而来,一见雅典人离船上了陆地,就立刻回返并在船头举起一个发光的盾牌,示意大军可以进攻了。莱山德马上命令所有舰只,全速冲向敌人的驻地。雅典将军科农最先发现了急驶而来的敌舰,他赶紧命令士兵立即登船。可是,雅典人作梦也没有想到敌人会在这个时候来进攻,慌忙之中,怎么能应付突发事件。许多船上空无一人,在船上的人也不知所措。斯巴达人没费多大气力,把空船或者拖走,或者弄坏,庞大的雅典舰队,倾刻间瓦解,只有9艘船幸免。斯巴达人上岸,继续追击雅典人。3000名雅典人被俘并被处死。斯巴达人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羊河口之战,彻底摧毁了雅典的海上优势,奠定了斯巴达人最终胜利的基础。此后,除了萨莫斯,雅典的盟友纷纷弃之而去。通往黑海的道路也随着而落入斯巴达人之手。莱山德接连发动攻势,把各地的雅典人驱赶回雅典城,然后对雅典进行海陆包围。长达数月的围困,使不堪饥饿之苦的雅典人终于乞降。科林斯人和底比斯人主张消灭雅典人。斯巴达人不愿因此而致科林斯等邦势力过大,他们需要利用雅典的力量来平衡科林斯、麦加拉等邦的实力。他们指出,雅典人在希腊人最危险的时刻曾立过大功,不宜处之过甚。结果,根据斯巴达人提出的条件,雅典人答应毁掉雅典城至港口的长城;交出全部舰队,只保留12条担任警戒的船只;恢复被流放者的地位;服从斯巴达人的领导。公元前404年4月,和约签定,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
[b][size=4]评价[/size][/b]
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希腊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促使小农经济与手工业者破产,不少城邦丧失了大批劳动力,土地荒芜,工商业停滞倒闭。大奴隶主、大土地所有者、投机商人和高利贷者乘机而入,大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和奴隶,中小奴隶制经济逐渐被吞没,代之而起的是在大地产、大手工业作坊主为代表的大奴隶主经济。大批公民破产,兵源减少,城邦的统治基础动摇了。贫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不满富人和豪强的统治。柏拉图曾经写道:“每个城邦,不管分别如何的小,都分成了两个敌对部分,一个是穷人的城邦,一个是富人的城邦。”因此,在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都曾先后发生贫民起义,打死了许多奴隶主,瓜分了他们的财产。风起云涌的起义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进一步加速了希腊城邦的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城邦历史的转折点,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结束了雅典的霸权,而且使整个希腊奴隶制城邦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场战争,使得斯巴达称霸于全希腊,使其寡头政治得以推行;各邦民主势力同时遭到迫害。寡头政治的蛮横统治又引起各国的强烈不满,许多城邦起兵反抗,伯罗奔尼撒同盟趋于瓦解。接着,几个比较强大的城邦如底比斯、雅典又为争夺希腊霸权继续战争。公元前4世纪前半期,希腊境内战火不绝,各邦力量彼此消耗下去,后来终于被早已对其觊觎的外敌马其顿所灭。
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相当地位。对抗双方对海上通路的争夺,从海上对敌的封锁和侵入都达到了很大规模;夺取要塞创造了许多新方法,如使用水淹、火焚和挖掘地道等;方阵虽还是战斗队形的基础,但步兵能以密集队形和散开队形在起伏 地机动行动;职业军人开始出现。这些都对希腊以及西欧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b][size=4]后果[/size][/b]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在战争期间内政与外交息息相联。雅典丧失了其强国地位。但战争的结束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希望,尤其人们希望和平和自由。色诺芬是这样来描述雅典的投降的:“雅典接受和平条约后赖山德尔进入比雷埃夫斯。那些被流放的人回到了他们的家园,在笛子音乐的伴随下大家欣乐地开始拆除城墙,因为大家相信,从这一天开始希腊的自由开始了。”“长墙”被拆除,提洛同盟被解散。雅典的舰队除12条船外全部被交出。在雅典一个亲斯巴达的寡头政权上台(不过这个政权在前403年就又被取消了)。在爱琴海上到处都设立了亲斯巴达的政府,斯巴达在各处驻兵。虽然科林斯和底比斯希望摧毁雅典,但雅典没有被摧毁,因为斯巴达不希望留下一个力量真空。斯巴达也有它自己的困难:它以自由和自主为口号介入战场,但却向波斯出卖了小亚细亚的城市。现在它又不想将这些城市让给波斯了,因此它不得不与波斯作战。波斯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得利者。波斯与斯巴达的战争一直到前386年才结束。这场战火从西西里岛到小亚细亚、牵涉了该地区所有国家的“古代世界大战”过后希腊的经典黄金时代也结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希腊的城市国家此前就已经不稳定的均衡关系彻底被打破了。前4世纪雅典虽然能够重建提洛同盟,但这个同盟与第一个同盟相比就逊色多了。但斯巴达的霸权也只持续了数十年,但此后战前的形势也未能被恢复。在这个发展规程的最后出现了雄心勃勃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交战的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在争夺霸权的这场较量中,斯巴达能够获胜,只不过因为其内部矛盾比之雅典相对小些、简单些罢了。雅典人对自己的同盟者压榨过甚,也为他们自己埋下了祸根。斯巴达人用解放他们的口号,轻而易举地就争得了许多支持者。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希腊世界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当敌人还在德凯利亚时,所有的雅典人不是在城墙上,就是在各个岗位上,站在武器的旁边。阿提卡农村的被占领、财产被掠夺、人力大批丧失,是雅典势力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战争对小农经济的毁灭性打击,摧毁了希腊文明的基础。作为城邦支柱的公民兵制度随着小所有者的设落而衰退,希腊城邦的末日已经不远,真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斯巴达人为了称霸希腊,不惜牺牲希腊的长远利益,同宿敌波斯联合对付提洛同盟,加速了雅典的失败,但因此而留给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
在这次战争中,加强海军力量,争夺海上优势是一个突出的战略问题。雅典人曾把自己的命运押在他们的强大舰队上,从而忽略了阿提卡农民的利益,最终把自己置于困境。斯巴达人首次与雅典人进行海战时,连在风浪中使船的技术都不具备,可是在经过多年的战争之后,却在羊河口海战中一举挫败了在海上称霸几十年的雅典人,为最终的胜利奠基。叙拉古人在战争中学到了作战的知识,他们用特殊加固的船头去撞击雅典人的船头,又以标熗配合,破了雅典人的传统海战战术,给敌人造成了极大威胁。固守城垣和攻城掠地的事,在此次战争中屡见不鲜。这是古代战争的一大特点。雅典人在开战之时,全国的人向雅典城集中,欲以坚守不出同斯巴达人对抗。而挖地道、断水源、放火烧,长时间包围乃至以攻城机强攻或利用内奸里应外合捣毁城池,都是各方常用的破城手段。
战争中,及时捕捉战机比什么都重要。公元前429年,福密俄趁斯巴达人尚未熟悉水性之际,利用风浪给敌人造成的困境,立即发动攻击,获得胜利。其后,斯巴达人略施小计,把雅典人引入圈套,眼看胜利唾手可得,不料得意忘形,坏了大事。雅典人不失时机发动反击,反败为胜。公元前424年的安菲波里之战,雅典主战的克里昂不去想如何作战,而先考虑撤退,撤退中又将弱点暴露在敌人面前,正好给了想要出奇制胜的斯巴达人以可乘之机。斯巴达人仅以损失7人的代价,换得雅典损兵折将600人的胜利。如此巨大的反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雅典人在战争初期的信心,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依仗他们当时的财力;而在战争后期,斯巴达人的长期围困,使雅典人失去了土地和牲畜,内有奴隶叛逃,外有盟邦造反和强敌在侧,雅典人危在旦夕。在叙拉古时,雅典人远离故土,不免常被补给困难所扰,而终于遭到了全军覆灭的厄运。斯巴达人在派罗斯失陷后,组织救援不力,又有后院起火,希洛人造反,以致雪上加霜,终于失利。由此可见,进行战争时,有一个强大而巩固的后方是多么重要。
=================================================================
[b][color=#00b0f0][size=5]入侵东方文明之战:亚历山大东征[/size][/color][/b]
[attachment=13084209]
亚历山大东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征服希腊各邦。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开始了亚历山大东征。历时十年,经过伊苏斯之战、高加米拉战役、吉达斯普河战役,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最终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坏性的破坏,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经这一途径,希腊和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名 称 亚历山大东征
地 点 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
时 间 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
参 战 方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
[b][size=4]概述[/size][/b]
[attachment=13084210]
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邦内部及各城邦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冲突持续不断。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乘机运用外交手段、金钱利诱和军事进攻等手段插手希腊事务。前337年,腓力二世确立对全希腊的霸权后,在科林斯召开各邦大会,宣布各邦间停止战争,建立以他为盟主的泛希腊同盟,并以“复仇”为借口决定对波斯宣战。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在平息内乱和镇压希腊人的反叛后,即调兵遣将,准备东征。前335年秋,亚历山大以马其顿军为主,雇佣兵和各邦盟军为辅,组成一支远征军(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舰船)。前334年初春,他授权安提帕特将军摄政,亲率远征军从都城派拉出发,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东征。
[b][size=4]战争背景[/size][/b]
当时的波斯帝国是个没落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在大流士三世统治下,内政腐败,政局不稳,国势日衰。波斯在小亚细亚仅部署有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2万、舰船400余艘。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到波斯军阻击。波斯军约3万人沿河东岸展开,以骑兵为第一线,步兵为第二线,凭岸固守,阻敌渡河。远征军则置步兵方阵于中央,两翼为骑兵。亚历山大命令先头部队佯动,诱使敌军向左移动,待其队形出现间隙,乘机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扑敌阵中央。激战中,马其顿军发挥长矛优势大量杀伤敌人。波斯骑兵亡千余人,其步兵遭马其顿军四面打击,迅即溃败,2000余人被俘。远征军仅亡百余人。
[b][size=4]原因[/size][/b]
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邦内部及各城邦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冲突持续不断。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乘机运用外交手腕、金钱利诱和军事进攻等手段插手希腊事务。
前337年,腓力二世确立对全希腊的霸权后,在科林斯召开各邦大会,宣布各邦间停止战争,建立以他为盟主的泛希腊同盟,并以“复仇”为借口决定对波斯宣战。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在平息内乱和镇压希腊人的反叛后,即调兵遣将,准备东征。前335年秋,亚历山大以马其顿军为主,雇佣兵和各邦盟军为辅,组成一支远征军(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舰船)。前334年初春,他授权安提帕特将军摄政,亲率远征军从都城派拉出发,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东征。
当时的波斯帝国是个没落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在大流士三世统治下,内政腐败,政局不稳,国势日衰。波斯在小亚细亚仅部署有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2万、舰船400余艘。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到波斯军阻击。波斯军约3万人沿河东岸展开,以骑兵为第一线,步兵为第二线,凭岸固守,阻敌渡河。远征军则置步兵方阵于中央,两翼为骑兵。亚历山大命令先头部队佯动,诱使敌军向左移动,待其队形出现间隙,乘机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扑敌阵中央。激战中,马其顿军发挥长矛优势大量杀伤敌人。波斯骑兵亡千余人,其步兵遭马其顿军四面打击,迅即溃败,2000余人被俘。远征军仅亡百余人.
初战告捷,亚历山大乘胜率远征军沿小亚细亚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随后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东进卡帕多细亚,再南下奇里乞亚。前333年10月,远征军在西利西亚东部的伊苏斯之战中击败大流士三世所率12~13万大军,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大流士逃过幼发拉底河收拾残部,同时派出使者求和,遭拒绝。亚历山大率军继续南下腓尼基,拔除波斯海军据点,从而确保了远征军与希腊之间的交通线。前332年初,远征军抵达滨海要塞提尔(今黎巴嫩的苏尔),遭坚决抵抗,经7个月陆海夹攻,始破该城。此役,8000多提尔人战死,3万多人被俘。此后,亚历山大又用两个月时间攻占加沙。至此,远征军彻底摧毁波斯海军基地,切断波斯人的陆海联系,夺取了地中海制海权。11月,亚历山大进军埃及,兵不血刃,占领上下埃及。
[attachment=13084211]
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骑兵7000从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腓尼基插入两河流域北部,向波斯腹地巴比伦尼亚与伊朗高原进军。为保证给养,他把进军路线选在底格里斯河东岸人烟稠密地区,于9月渡过底格里斯河,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战中大获全胜。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远征军乘胜南下,轻取巴比伦,占波斯都城苏萨,随后进入伊朗高原,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经短期停留后继续北上,向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进发,追击波斯国王。在米底首府,亚历山大遣回希腊盟国士兵。前330年夏,亚历山大沿里海南岸东进,进入帕提亚(安息)时,大流士三世已被其属下巴克特里亚(大夏)总督拜苏斯所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至此灭亡,亚历山大成为波斯统治者。
波斯帝国灭亡后,亚历山大继续领兵东进,于前329年春穿越兴都库什山,侵入巴克特里亚,追击拜苏斯至粟特 ,并将其处死 。在粟特遇到当地居民激烈反抗,其中尤以地方贵族斯皮泰门领导的起义威胁最大。起义军曾一度收复首都马拉坎达(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给远征军以沉重打击。亚历山大在中亚细亚征战两年余,方将起义军镇压下去。前327年夏,他为富庶的印度河流域所吸引,离开巴克特里亚,率兵约3万人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前326年4月,远征军由布克法拉城抵达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与波鲁斯王国军队隔岸对峙。亚历山大率军渡河作战,消灭波鲁斯步兵近2万、骑兵3000,迫使波鲁斯国王投降。远征军继续东进,抵达希发西斯河畔。此时,军中疫病流行,官兵厌战情绪增长,亚历山大被迫于前326年10月决定停止东征并撤军。他分兵水旱两路沿印度河顺流而下,在印度河口附近再兵分三路:海路经阿拉伯海入波斯湾至幼发拉底河口(希腊人从未走过的新航线);陆路一支经印度洋沿岸西行,由亚历山大亲率;另一支北上阿拉霍西亚,然后向西与亚历山大会合。前324年春,亚历山大返抵巴比伦,东征结束。
一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b][size=4]初战告捷[/size][/b]
亚历山大乘胜率远征军沿小亚细亚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随后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东进卡帕多细亚,再南下奇里乞亚。前333年10月,远征军在西利西亚东部的伊苏斯之战中击败大流士三世所率12~13万大军,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大流士逃过幼发拉底河收拾残部,同时派出使者求和,遭拒绝。亚历山大率军继续南下腓尼基,拔除波斯海军据点,从而确保了远征军与希腊之间的交通线。前332年初,远征军抵达滨海要塞提尔(今黎巴嫩的苏尔),遭坚决抵抗,经7个月陆海夹攻,始破该城。此役,8000多提尔人战死,3万多人被俘。此后,亚历山大又用两个月时间攻占加沙。至此,远征军彻底摧毁波斯海军基地,切断波斯人的陆海联系,夺取了地中海制海权。11月,亚历山大进军埃及,兵不血刃,占领上下埃及。
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骑兵7000从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腓尼基插入两河流域北部,向波斯腹地巴比伦尼亚与伊朗高原进军。为保证给养,他把进军路线选在底格里斯河东岸人烟稠密地区,于9月渡过底格里斯河,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战中大获全胜。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远征军乘胜南下,轻取巴比伦,占波斯都城苏萨,随后进入伊朗高原,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经短期停留后继续北上,向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进发,追击波斯国王。在米底首府,亚历山大遣回希腊盟国士兵。前330年夏,亚历山大沿里海南岸东进,进入帕提亚(安息)时,大流士三世已被其属下巴克特里亚(大夏)总督拜苏斯所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至此灭亡,亚历山大成为波斯统治者。建立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由此进入马其顿阿吉德王朝统治时期。
波斯帝国灭亡后,亚历山大继续领兵东进,于前329年春穿越兴都库什山,侵入巴克特里亚,追击拜苏斯至粟特,并将其处死。在粟特遇到当地居民激烈反抗,其中尤以地方贵族斯皮泰门领导的起义威胁最大。起义军曾一度收复首都马拉坎达(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给远征军以沉重打击。亚历山大在中亚细亚征战两年余,方将起义军镇压下去。前327年夏,他为富庶的印度河流域所吸引,离开巴克特里亚,率兵约3万人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前326年4月,马其顿—希腊远征军由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布克法拉城抵达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与波鲁斯王国军队隔岸对峙。亚历山大率军渡河作战,消灭波鲁斯步兵近2万、骑兵3000,迫使波鲁斯国王投降。远征军继续东进,抵达希发西斯河畔。此时,军中疫病流行,官兵厌战情绪增长,亚历山大被迫于前326年10月决定停止东征并撤军。他分兵水陆两路沿印度河顺流而下,在印度河口附近再兵分三路:海路经阿拉伯海入波斯湾至幼发拉底河口(希腊人从未走过的新航线);陆路一支经印度洋沿岸西行,由亚历山大亲率;另一支北上阿拉霍西亚,然后向西与亚历山大会合。前324年春,亚历山大返抵巴比伦,东征结束。
[b][size=4]历史评价[/size][/b]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b][size=4]东征的影响[/size][/b]
①在政治方面,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希腊自治城市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
②在经济方面,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种经济日后成为罗马奴隶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西方没有繁荣起来,东方始终是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③在文化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这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相互影响。
④在思想方面,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狭小的城邦界限,而以全新的、平和的、世界主义的目光看待世界和别人。
[b][size=4]相关电影[/size][/b]
[attachment=13084213]
中文名:亚历山大大帝
片名:Alexander
年代:2004
国家:美国
类别:剧情/冒险/战争/历史
语言:英语
片长:167分钟
IMDB评分:5.5/10(19,155votes)
导演
奥利弗·斯通OliverStone
主演
科林·法瑞尔ColinFarrell饰Alexander
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Jolie饰Olympias
方·基默ValKilmer....Philip
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Hopkins饰OldPtolemy
杰瑞德·莱托JaredLeto饰Hepheastion(Alexander的同性情人~)
布赖恩·布莱斯德BrianBlessed
克里斯托弗·普拉莫ChristopherPlummer
乔纳森·莱斯-迈勒斯JonathanRhys-Meyers
====================================================================
[b][color=#00b0f0][size=5]汉尼拔远征功败垂成:布匿战争[/size][/color][/b]
[attachment=13084214]
布匿战争(Bella punica,或译布匿克战争)是在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著名战争,名字来自当时罗马对迦太基的称呼Punici(布匿库斯)。
公元前264~前146年,两国为争夺地中海沿岸霸权发生了三次战争:[1]
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战。开始在西西里岛交战,接着罗马进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败。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前201年),三个中最著名的战争。迦太基主帅汉尼拔率6万大军穿过阿尔卑斯山,入侵罗马。罗马则出兵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回军驰援,迦太基战败,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前146年),这是一场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罗马主动进攻,长期围困迦太基城,最后迦太基战败惨遭屠城,领土成为罗马的一个省份——阿非利加行省。
布匿战争的结果是迦太基被灭,迦太基城也被夷为平地,罗马争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
名 称 布匿战争
地 点 非洲,伊利比亚,意大利,高卢,西地中海
时 间 公元前264
参 战 方 罗马共和国,迦太基
结 果 迦太基失败
主要指挥官汉尼拔,雷古卢斯等
主要势力 罗、迦元老院、巴卡、西庇阿家族
[b][size=4]简介[/size][/b]
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公元前264~前146年与迦太基之间的3次战争。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Punici),迦太基曾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因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The Punic Wars)。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b][size=4]背景[/size][/b]
罗马发祥于意大利半岛,是一个不大的城邦。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一大强国。其后,罗马便把扩张矛头转向了西地中海的迦太基。
迦太基位于今天北非的突尼斯,由腓尼基人移民建成。公元前3世纪已发展为一个富庶的强大国家,占有北非明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沿海、西西里的大部、科西嘉、撒丁、巴利阿里群岛等地,成为罗马向海外扩张的劲敌。双方争夺的焦点是盛产谷物的西西里。
罗马军队分为4个军团,每个军团约4200—6000人,基本属于常备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迦太基的军事力量也很强大,特别是海军,在地中海地区属一流。
[b][size=4]战争过程 [/size][/b]
[b]第一次布匿战争[/b]
[b]起源[/b]
前3世纪中旬,罗马共和国平稳内政,解除了来自内高卢的威胁,并出兵占领内高卢土地,以阿尔卑斯山脉为屏障解除了北方战事,还平定意大利各邦的叛乱,整个亚平宁半岛已经稳稳的拿在手中。而在地中海西部的比罗马更古老、更富裕的国家迦太基这时已经成为一个海洋强国,控制大多海洋贸易要道,势力从北非发展到伊比利亚半岛及其西地中海。
战争的导火线是“墨西拿事件”:前288年,一群叙拉古雇佣兵在玛尔美提的率领下占领了西西里岛东北角的墨西拿(Messina),自称“战神之子”并脱离叙拉古独立。他们杀了当地所有的男人,占有女人为妻,以这个城市为基地,骚扰附近的乡村和城市,包括母邦叙拉古(Syracuse)。前264年,叙拉古的希落二世即位后,决定清除这批盗匪,出军围攻墨西拿。 玛尔美提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救。一开始,罗马并不想帮助他们。一方面因为玛尔美提名不正言不顺,另一方面罗马刚刚清洗了次一类的雇佣兵。迦太基却立刻同意,很快派军队来到墨西拿,逼迫叙拉古军队后撤。罗马元老院不能容忍来自南方且之隔一小小海峡的巨大威胁参战,于是罗马和玛尔美提联盟,派将领西庇阿并授权其率军到西西里岛,尝试让叙拉古投靠到罗马这边。这是罗马军队第一次在意大利半岛以外的活动。三方联盟稳定之后,罗马和迦太基继续战争,争夺西西里岛。
[attachment=13084215]
[b]战争概况[/b]
第一次布匿战争是在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三次布匿战争的第一战,战于前264年到前241年之间。两国冲突是因为争夺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霸权,尤其是西西里岛的拥有权。战争23年后,罗马胜利,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权,迦太基被迫签订不平等和约。
迦太基将西西里岛及其附近利帕里群岛让给罗马,赔款3200塔兰特(10年内偿清)。罗马遂在西西里建立第一个行省。公元前 238年罗马乘迦太基雇佣军暴动之机,又出兵强占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于公元前227年将两岛置为一行省。
[b]战争经过[/b]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陆战并不重要。西西里岛是个多山地的岛屿,陆地上的冲突大多是小规模的袭击,围攻城市或封锁交通。主要封锁目的是海港,为了防止对方从本土来的增兵,军货和通讯。
公元前264年罗马军队开进西西里,揭开战幕。罗马先后占领墨西拿和阿格里琴托(Agrigentum),迫使叙拉古与之结盟。罗马围攻 阿格里琴托,已败复胜,军心大振。前256年-前255年,罗马再次计划大规模陆战。
经一系列交战,罗马军队取得陆上作战的一些胜利,但迦太基在海上一直处于优势。善于模仿的罗马,以一艘搁浅的迦太基战舰为样板,在希腊人帮助下,建立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船只结构同迦太基人的一样,也是桨式战船,但罗马人制造了一种搭有尖钩的活动吊桥,将它钩到对方战舰的甲板上,这样不习水战的罗马人就可沿长板冲向敌船,在甲板上打一场陆地战,发挥罗马军团人数多的优势。罗马士兵利用这种装置能够登上敌船,从而把战斗变成罗马人熟悉的肉搏战。
公元前260年,杜伊利乌斯统领的罗马舰队(113艘战船)在米莱附近的海战(参见利帕里海战)中首次战胜安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舰队(140艘战船)。
几次海战之后,罗马决定入侵迦太基北非的本土,尽快摧垮迦太基基础,以结束战争。罗马建了很大的一个舰队,用来运输军队和设备,加上护航的军舰。公元前256年,迦太基设法阻挡舰队,但是在埃克诺穆斯海角被打败(参见埃克诺穆斯角海战)。
同年,罗马将军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卢斯〔Marcus Atilius Regulus〕登陆北非,攻占突尼斯。迦太基不得已求和,但是和平协约极其苛刻,迦太基不愿接受。迦太基雇用了斯巴达将军 赞提帕斯(Xanthippus)。在其的整顿下,迦太基的整体战斗力得到大大改善。雷古卢斯急于求胜担心罗马元老院派遣别人抢其功劳,以及为了增加自己的政绩,所以积极发动战役。赞提帕斯率领1.2万步兵、4000骑兵、50头大象,在突尼斯与罗马的1.5万步兵、500名骑兵交战。因为罗马没有战象加之执政官用正面交战的战术,最后只有2000人极其幸运的逃到阿斯匹斯,战场遗尸八千余,雷古卢斯与500名罗马骑兵未冲出战场,成为了迦太基的战俘。罗马企图侵略非洲失败。
战争后期,前249年,迦太基派哈米尔卡·巴卡到西西里岛。企图力挽狂潮,但罗马人的围困战术及其迦太基在海战中的连续失败导致了那些受困重镇如利利贝乌姆,因长期得不到补给而最终被攻陷。
公元前241年,罗马海军以200 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大败迦太基舰队于埃加迪群岛附近(参见埃加迪群岛海战)。海战之后,迦太基爆发了一场雇佣兵起义,内焦外困下的迦太基,终于命哈密尔卡·巴卡于西西里与罗马人签订条约,战争结束。
[b]结果[/b]
第一次布匿战争长达23年,罗马胜利之后,取代迦太基成为地中海中最强国。战争结束之后,两国经济和人口都大伤元气,之后多年才恢复。罗马胜利,主要因为它的坚持在不承认失败,也不接受非完全的胜利。而且,罗马共和国吸引私有投资,依靠它的公民的爱国心,拿到船艘和水手。而绝大部分的迦太基的有钱贵族非常小气,不肯为大众的利益花自己的钱。
①和约条件
因为罗马是胜利者,和约条件完全是罗马制订的,其中包括:
迦太基撤出西西里岛。
迦太基无条件交还罗马战俘,但是需要重资赎回他们的俘虏。
迦太基不准攻打叙拉古和它的同盟·迦太基将西西里岛北面的一些小岛转交罗马。
迦太基立即付款1000塔兰特,另外下面10年每年付款2200塔兰特。
两国的同盟不准互相攻打,也不准在对方的疆土之内征兵。
迦太基从此无法雇用罗马职业军人。
②伤亡数量
双方的伤亡量都非常难定,因为大多历史材料都偏向罗马的能力。一般以为,在海战中:·罗马失去700艘船(大多因天气不合作)·迦太基失去500艘船·每艘船大约有100名水手,每艘沉船至少有一部分水手丧生
历史学家 Polybius 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伤亡最大的战争,比亚历山大大帝的战争都要多。罗马前3世纪的人口记录中,在战争期间,罗马失去了50,000公民。这五万人中并不包括没有公民权的军人。
[b]第二次布匿战争[/b]
[b]背景[/b]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失败之后,因失去地中海里的西西里岛,开始向欧洲西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发展。罗马警告汉尼拔不可穿过埃布罗河。汉尼拔无视此警告,继续领军向东北进军。罗马令迦太基交出汉尼拔受审,被拒绝之后宣战。
[align=center][attachment=13084216]
[color=#7f7f7f]汉尼拔[/color][/align]
汉尼拔出身于一个军事贵族家庭,自幼随父从军,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和外交才能的培养,懂得几种语言,能发动不同国籍的人为他作战,并无条件地服从他。平时,他生活简朴,极能吃苦,常常披着斗篷睡在放哨战士中间,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
[b]战争概况[/b]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负盛名的一场战争,作战16年,前218年-前202年。迦太基战败被迫求和,接受了十分苛刻的条件,失去一切海外属土,赔款1万塔兰特,战舰除留10艘外全被凿毁。从此,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彻底破产,罗马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b]伊比利亚战役[/b]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不久,迦太基就着手准备新的战争。汉尼拔‧巴卡详细制订的战略计划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亚(西班牙)境内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从北面对罗马实施突然的猛烈突击。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迦太基军队包围与罗马结盟的西班牙城市萨贡托(Saguntum),围困8个月,占领该城。伊比利亚战役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
[b]意大利战役[/b]
[attachment=13084218]
罗马元老院决定派遣执政官格奈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率军前往伊比利亚,就地击溃迦太基军队并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陆,以期达到对迦太基本土展开军事行动之目的。
但汉尼拔先发制敌,于公元前218年4月,率领9万名步兵,1.2万名骑兵和37只战象,越过了比利牛斯山脉,开始了对意大利的远征。迦太基军队在五个半月的时间内行军1600余公里,沿途克服了险恶的天然障碍和许多部落的抵抗。出敌不意,在提契诺河和特雷比亚河(意大利北部)战役(参见特雷比亚河战役)中击溃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的军队。这些胜利的取得,使汉尼拔巩固了后方和与罗马为敌的高卢诸部落订立了同盟。
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军队侵入意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诺湖畔的狭窄隘口巧妙设伏,歼灭盖约·弗拉米尼统率的罗马军队(参见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公元前216年,在坎尼会战中罗马军队(约7万人)被汉尼拔军队(5万人)包围、全歼。这次胜利后,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
“西方军事史上第一个合围之战”坎尼战役的胜利是汉尼拔的重大战绩。
[b]反攻迦太基[/b]
从公元前212年起,主动权转到罗马人手中。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夺回原在意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亚和马其顿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罗马人攻占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亚的主要基地之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鲁巴企图从伊比利亚驰援汉尼拔,但因在梅塔夫尔战役公元前207年中被击溃,而告失败。反罗马同盟因罗马人屡屡获胜而日趋瓦解。
公元前204年,年仅33岁的大西庇阿率罗马军队在迦太基附近登陆,迦太基急忙召汉尼拔回军救援。公元前202年的扎马战役中,汉尼拔仍按常规列队和战法,西庇阿则不循常规,他把一、二、三线各部队重叠配置,中间留出空道,以便让战象通过。交战开始以后,当汉尼拔军的战象冲到西庇阿军前沿时,西庇阿的一线部队突然鼓角齐鸣,喊声大作,汉尼拔军的战象受到惊吓,有的停滞不前,有的转身向自己的战阵冲去,还有的受罗马军的投熗击伤后逃跑。西庇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命令骑兵迂回包抄,同时将3线兵力集中起来,向汉尼拔军正面猛攻,一鼓作气,终于取得了胜利。汉尼拔军战死约2万人,汉尼拔落荒而逃。这是汉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吃了败仗。迦太基人战败。
[attachment=13084219]
[b]结果[/b]
迦太基失败。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罗马人签订了条款苛刻的和约。根据和约规定,迦太基撤离西班牙、地中海诸岛,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领地,并完全解除武装、自卫队不得赴海外作战,将整个舰队交给罗马,且任何自卫战争必须先和罗马协商等,并偿付巨额战争赔款,迦太基失去所有伊比利亚半岛的领土,海军解散,只能有10艘防海盗的船。同时选100名14岁以上30岁以下男子赴罗马充当人质。
[b]第三次布匿战争[/b]
[b]背景[/b]
第三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后最短的战争,作战三年,前149年-前146年。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在军事上虽无力再与罗马竞争,但其商业发展迅速,物质财富迅速增加,引起了罗马的妒忌。罗马惟恐迦太基复兴,公元前149年,罗马进犯迦太基,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
[b]介绍[/b]
[align=center][attachment=13084220]
[color=#7f7f7f]战争地图[/color][/align]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忙着东西作战:在东边,忙着征服希腊帝国;在西边,忙着压制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内乱。但是罗马人还是把迦太基当成眼中钉,念念不忘在二次布匿战争时候,迦太基差点攻入罗马城。元老Cato每次不论什么话题演讲之后,都有同样的最后一句话“Carthagodelendaest!”(迦太基一定要消灭!)
没有战事的迦太基,在这五十年逐渐以贸易恢复国气。罗马更不心定,害怕迦太基再次挑战。罗马进一步开始压迫迦太基势力的再度发展,至二六九年甚至提出要求:迦太基公民必须离开迦太基,并以“迦太基的诅咒”为借口扬言焚烧迦太基,在迦太基严词拒绝之后,罗马立即宣战,并在一月之内完全包围迦太基城,开始第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战败后,在军事上一蹶不振,但在商业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方面,到160年时 又迅速复兴,招致罗马的忌恨,导致罗马决心消灭迦太基。公元前 150年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进犯迦太基,后者被迫向其宣战,罗马以迦太基破坏和约为借口,于公元前149年向迦太基宣战,第3次布匿战争开始。罗马军队在北非登陆后,迦太基曲意求和,答应交出人质和武器。但罗马人提出了及其苛刻的条件,令迦太基公民迦太基人愤然拒绝,起而抵抗。罗马军队围攻迦太基城两年未下。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发生饥荒,瘟疫横行。“非洲征服者”ScipioAemilianus(小西庇阿)领导下进攻迦太基郊外摧毁迦太基野战军后发起总攻,罗马血洗迦太基,迦太基市民进过六天六夜的浴血奋战后投降,二十五万公民仅约五万人幸存并被卖为奴隶,迦太基被西庇阿奉命摧毁,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罗马在此后建立阿非利加行省,从此迦太基成为历史中燃烧的森林灰飞烟灭。
据说迦太基被罗马施以诅咒,在周围的田野被撒了盐,要它不能有任何生命生存。
在前后历时百余年的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在与迦太基及其盟友以及与地中海强国的反复争斗中,占领了欧、亚、非的广大地区,掠夺了大量奴隶和财富。
[b][size=4]点评[/size][/b]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战略特点,就在于其根本问题都是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的统治权。罗马人不断的创新以及无比顽强的信念以及奋进的精神成就了第一次的完胜。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争取同盟者,建立和瓦解反罗马同盟是战略上的决定性因素。布匿战争在古代军事学术发展上显示了一个新的高峰。陆上强国罗马为战胜海上强国迦太基而建立了海军;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不拥有制海权的情况下,从陆上翻越天险阿尔卑斯山深入罗马腹地,这是影响战局的两大决策。汉尼拔以劣势兵力围歼优势之敌和罗马海军创造的“乌鸦吊”,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大创新。
[b][size=4]战争影响[/size][/b]
布匿战争是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最为关键的战争,是罗马由弱转强的重大转折,使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也是导致罗马共和国兴旺的最终原因。一方面,布匿战争以及布匿战争期间罗马的胜利使罗马占领了欧、亚、非的广大地区,掠夺了大量奴隶和战利品,罗马变得空前强大和繁荣;另一方面,引起了罗马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道德风尚等领域的重大变化。这对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地中海地区后来的历史命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b][color=#00b0f0][size=5]共和国解体的推动力:罗马内战 [/size][/color][/b]
[img]http://l.paipai.fm/118851/thumb/15/11/27/302_15502185_82dee017af90029.jpg[/img]
罗马内战,发生在公元前88年至公元前31年,是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内部为争夺政权和建立军事独裁而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战争由罗马晚期共和国时期“前三头”和“后三头”发起。罗马内战的结果是屋大维最终获胜并开创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罗马内战标志着罗马共和国的解体和罗马帝制的全面建立。
名 称 罗马内战
地 点 古罗马
时 间 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
参 战 方 前三头,后三头
结 果 屋大维(奥古都斯)获胜
主要战役 法萨罗之战,菲利皮
[b][size=4]简介[/size][/b]
[img]http://l.paipai.fm/118851/15/11/27/302_15502185_1a4962873e04de4.jpg[/img]
罗马内战(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是公元前1世纪40年代—公元前1世纪30年代罗马奴隶制国家内部为争夺政权和建立军事独裁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发动者是罗马晚期共和国时期著名的“前三头”和“后三头”。罗马内战的结果是屋大维最终获胜并开创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当上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罗马内战的结束是罗马共和国解体和罗马帝制全面建立的标志。这场战争是古罗马国家体制由共和国转为帝国的连年内战。
公元前49~前31年,古罗马共和国后期奴隶主集团间争夺统治权的战争。罗马统治集团于公元前60年结成“前三头同盟”。公元前53年,M.L.克拉苏·迪弗斯出兵安息败亡后,已变成G.庞培与G.J.凯撒“两头”对峙。凯撒在高卢战争中获得巨大成功,其日益增长的权势,引起庞培的疑忌和元老院的忧虑。于是元老院与庞培合谋,限令凯撒交出高卢行省和军权,否则便宣布他为“祖国之敌”。凯撒先发制人,突然于公元前49年1月10日率军强渡鲁比肯河(在今意大利东北部),进军罗马,内战开始。庞培准备不足,偕大批元老院成员仓皇逃往希腊。凯撒占领罗马城,迅即分兵至西班牙和非洲剿平庞培在那里的军队,以解除后顾之忧。公元前48年初,凯撒率兵从意大利渡海到希腊,8月,于法萨罗一役击败庞培(见法萨罗之战)。之后,继续消灭庞培残余势力,至公元前45年9月凯撒的独裁政权已臻巩固。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被共和派刺杀。公元前43年,其义子G.屋大维(即奥古斯都)及部将M.安东尼、M.A.李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大肆报复,株连甚广,罗马又陷于内战中。公元前42年秋,菲利皮(在马其顿东南部)一役,M.J.布鲁图等共和派一败涂地。此后,屋大维逐渐接近元老院。公元前36年,消灭了占据西西里岛的S.庞培(庞培之子),并剥夺李必达的军权,形成屋大维和安东尼的“两头”对峙。屋大维待机进攻安东尼及与安东尼结婚的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公元前31年9月,亚克兴海战中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彻底失败,内战随之结束。屋大维是最后的得胜者。从此,古罗马共和国倾覆,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罗马帝国。
[b][size=4]起因[/size][/b]
公元前146年,罗马进入晚期共和国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出现全面危机,奴隶起义风起云涌,平民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和复杂。这种危机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体危机,也就是说,由于奴隶制发展达到高峰,共和制统治形式已经过时,帝制的建立是适应奴隶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罗马共和国已为元老贵族盘据垄断,改制之争阻力极大,延续甚久,流血甚多。公元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遭到元老贵族的猛烈攻击,并在失败后遭到反动贵族的疯狂屠杀。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但却揭开了罗马内战时代的序幕。元老贵族既已首先使用暴力屠杀群众,以后当会变本加厉大开杀戒,而反元老势力也会以兵戎相见,由内争转入内战。此后反元老势力仍继续改革派的传统,发出了平民运动的号召。但反元老斗争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却不是平民要求的平分土地、维护小农之类,而是打击元老贵族、改变共和体制、建立军事独裁和皇帝统治的罗马帝国。正是在晚期罗马共和国危机重重、内部斗争不断激烈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
[b][size=4]经过[/size][/b]
[b]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b]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thumb/15/11/27/302_15502185_a5c24c62711313b.jpg[/img]
[color=#7f7f7f]罗马内战简图[/color][/align]
罗马公元前138—前132年和公元前104—前101年的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和公元前73—前71年的伟大的斯巴达克起义极大地震撼了罗马统治阶级,沉重摧毁了元老贵族不可一世的军政势力,为骑士和平民等反元老势力的抬头创造了条件。当元老们无人敢出头担任执政官时,正是其他势力乘虚而入的机会。就在此时,克拉苏斯取得执政大权,恺撒等人也从此东山再起,客观上推动了帝制取代共和制的历史转变。公元前60年,步入政坛的三位新生实力派人物恺撒、克拉苏斯和庞培组成“前三头同盟”。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并在长期的高卢战争中积蓄了实力。公元前53年,克拉苏斯在与安息作战中阵亡,于是三头先去其一,恺撒与庞培对抗之势日趋明显。高卢战争结束后,恺撒写成《高卢战记》一书在罗马广为散发,向公民宣传他的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他已掌握了空前强大的实力,有久经征战的10个军团在他麾下,更有在高卢战争中掠夺的巨额财富供他在罗马网罗党羽、收买群众。这样的形势使庞培同元老院的联合更为紧密,他们把打击目标集中在恺撒及其党羽身上。公元前50年,元老院和庞培作出决定,恺撒应在第二任高卢总督期满时(前49年3月)交出兵权,解职回国。这等于公开宣布了“三头同盟”的决裂。恺撒回信要求庞培也放弃兵权,否则决不服从,并不惜兵戎相见。元老院视此信为战书,立即在前49年元旦决定恺撒应立即卸任。恺撒派的保民官安东尼等对此行使否决权不成反遭迫害,被迫逃往恺撒在山南高卢(北意大利)的军营,罗马内战一触即发。元老院马上宣布恺撒为公敌,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授命庞培召集军队保卫罗马,不久内战正式开始。
[b]内战正式开始[/b]
恺撒听安东尼等汇报情况后,不顾只有1个军团留在身边的险境,毅然出击,于公元前49年1月率军越过意大利和高卢诸省的交界线卢比孔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罗马。
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把握关键、当机立断、迅猛出击的军事行动,“越过卢比孔”遂成形容当机立断、义无返顾行动的典故。庞培估计,一经宣战,双方集结部队尚需时日,因此对恺撒跨越卢比孔的闪电行动毫无戒备。恺撒进军势如破竹,庞培和元老贵族措手不及、无力抵抗,仓皇逃往希腊。攻占罗马后,恺撒决定歼灭庞培留在西班牙的主力(7个军团),以保障后方安全和掌握战略主动权。他率领6个军团进军西班牙,失去首领的庞培军团未作认真抵抗即缴械投降,恺撒占领了整个西班牙。
为准备决战,凯撒推行各省居民和罗马人权利平等的政策,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基础。他的军队猛增至18个军团,而庞培在希腊总共只有9个军团。但是拥有东方广大地盘的庞培在兵员数量和军需储备上仍居优势,并且掌握着制海权。公元前49年11月,恺撒率领7个军团出其不意地在希腊登陆,开始东征。但他的另一支远征军(4个军团和1个骑兵队)由于敌人控制海面未能按时登陆,直到公元前48年春才同恺撒会合。遗憾的是,庞培贻误战机,未能各个歼灭恺撒军队。部队会合后,恺撒把庞培的几个军团围困在第拉希(今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的筑垒兵营里。但历时3个月的围困并未成功,只好撤到色萨利。庞培见敌退去,立即率军追击,双方于公元前48年8月在法塞拉斯进行了一场决战。恺撒以伏兵3000突然猛击庞培的精锐骑兵,导致敌左翼溃散,而庞培督师不力,未能及时巩固中军组织反击,终于一败涂地。庞培兵败逃往埃及,不久被人杀死。庞培死后3天,恺撒追击庞培军团在埃及登陆。他卷入了埃及内讧,打败了托勒密国王的部队,立克列奥帕特拉王后为国王。小亚的米特拉达蒂之子叛乱,恺撒驰援其地立奏凯歌。历史上留下了他那句“我来到了、我看见了、我胜利了”的名言。
[b]再次在非洲登陆[/b]
公元前46年,恺撒再次在非洲登陆,并在塔普苏斯城附近击溃贵族派军队。接着他又挥师西班牙,在公元前45年的孟达一战中击败庞培两个儿子的部队,从而胜利地结束了内战。罗马内战的第一阶段以恺撒击败庞培和元老贵族军队而告结束。战争的结果是恺撒建立了个人的军事独裁政权。他不仅被选为终身独裁官,而且还拥有统帅、大教长和祖国之父等尊号,集一切大权尊荣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或者说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日后西方历史上即以恺撒作为帝王的同义词,俄国沙皇之“沙”字即源于此。然而他的独裁未能完全消除共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他未料到元老院的旧元老已利用这种传统势力把他的一些亲信转变为共和派,并在反对独裁、恢复共和的旗帜下密谋将其杀害,也未料到他和埃及女王克列奥帕特拉的婚姻和生下的儿子恺撒里昂成为敌人大肆利用的丑闻。
[b]恺撒死于亲信剑下[/b]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的一位亲信布鲁图斯与同伙卡西乌斯在元老院会议厅向恺撒连刺23剑,一代天骄就这样死于亲信的剑下。恺撒死后,安东尼成为恺撒派主要头目,他出兵镇压了因恺撒葬礼而引发的平民和奴隶暴动。由于安东尼领导下的恺撒派缺乏对夺权斗争的统一筹划,以“罗马散文泰斗”西塞罗为首的元老院的地位有所增强。加之这时恺撒的养子屋大维、一位年仅18岁的青年突然步入罗马政坛,也给元老院以可乘之机。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其姊之孙),在恺撒遗嘱中被定为继承人,得其遗产四分之三。安东尼和恺撒派的将领对这个从外地闻讯赶来奔丧的青年人相当轻视,然而屋大维却非同凡响,胆略兼备。他知道恺撒的声望和财产已成为自己的有力武器,遂大加利用,收揽人才,扩充实力,拉拢民众,居然顶住安东尼的排挤打击而自立门户,西塞罗和元老院也从此对他另眼相看,并利用他对抗安东尼。
[b]强行当上执政官[/b]
公元前43年春,安东尼在出任高卢总督的要求遭元老院拒绝后,马上诉诸武力。他派兵抢印夺权,将原高卢总督围于穆提那城。元老院即和屋大维一起出兵解围,安东尼败退出北高卢,和恺撒派另一重要将领雷必达联合。屋大维得胜后受到元老院排挤,多次要求担任执政官皆遭拒绝,只好兵临罗马强行当上执政官。在这种情况下,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终于在公元前43年秋结成“后三头同盟”。三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治高卢,屋大维控制非洲、西西里和撒丁尼亚,雷必达得西班牙,意大利和罗马由3人共治,东方处于杀害恺撒后逃亡的共和派布鲁图斯手中,归安东尼和屋大维处置。这一分治协议由罗马公民大会予以批准,并获得“建设国家的三头”之衔,在5年内有处理国务的全权,可见共和制已名存实亡。后三头当权后立即对共和派展开大屠杀和清洗,以西塞罗为首的元老贵族几乎被斩尽杀绝。
[b]在腓力庇展开决战[/b]
公元前42年,安东尼和屋大维进军希腊,与布鲁图斯在腓力庇展开决战,布鲁图斯不敌自杀身亡,共和派从此永远退出了罗马政坛。公元前40年,后三头再次划分势力范围:安东尼统治东部,屋大维统治意大利和高卢,雷必达统治北非。屋大维坐镇罗马,有近水楼台之利,逐渐和元老、骑士等上层统治分子取得妥协,又以公民领袖自居,渐渐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公元前36年,屋大维肃清了庞培之子小庞培在西西里和撒丁尼亚的势力,又解除了雷必达的军权,只为他保留大教长的虚衔,二头鼎立遂变成两雄对峙。安东尼继承了恺撒的弱点,在东方步恺撒后尘,正式与克列奥帕特拉结婚,迷恋姿色,宣称要把他治下的领土赐予克列奥帕特拉之子,这些丑闻为屋大维反对安东尼提供了最好的炮弹。公元前32年三头分治协议5年期满之时,遂变成屋大维和安东尼公开决裂的起点。屋大维以武力迫使亲安东尼的两位执政官和300名元老东逃,并让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宣布安东尼为“祖国之敌”,向埃及女王宣战。罗马内战的第二阶段正式开始。公元前31年9月,屋大维与安东尼大战于希腊的阿克兴海角。此役双方旗鼓相当,交战初期胜负难分,但督战的克列奥帕特拉却在战斗最激烈时率埃及舰队撤退回国,安东尼跟踪而去,全军遂告瓦解。
[b]真正继承人[/b]
阿克兴的胜利奠定了屋大维主宰帝国全境的权势,成为恺撒事业的真正继承人。公元前30年夏,屋大维进军埃及,包围亚历山大里亚,安东尼伏剑自刎,克列奥帕特拉被俘后仍想施展故技迷惑屋大维,但屋大维作为恺撒的继承人并未继承恺撒迷恋美色的弱点,克列奥帕特拉悲叹自己“无用武之地”,只好自杀。托勒密王朝灭亡,埃及被并入罗马。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元老院赠予的“奥古斯都”尊号,从此以罗马帝国的诞生结束了晚期罗马共和国的内战。
[b][size=4]取胜原因[/size][/b]
恺撒对高卢的战争之所以能够取胜,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罗马军队在人员和技 术装备上占有优势。罗马当时是发达的奴隶制国家,经济水平较高,军队多年征战,素质好、经验丰富。而高卢各部族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没有形成国家,以游牧为主, 经济十分落后,军队素质和装备都比较落后。因此,罗马军队在其扩张过程中通常都能 打败社会发展阶段比较初级的各部落和地区。第二,恺撒本人智勇双全,有一条正确的 战略战术和谋略计策。军事上,他善于周密侦察敌情和地形,不囿于单一的战法,采用 灵活多样的作战方式,行动果断,目的坚决,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和迅速构筑工事,长于快速机动兵力、实施突然打击,一旦击溃敌人则定要跟踪追击,务求全歼敌人而取胜。
因此,这是一种以积极进取、果敢行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特征的攻势歼灭战略。与此同时,为了孤立、分化敌人,恺撒注重采取外交手段,运用谋略和计策分化瓦解数量上占 有优势但意志不统一的众多部落。
屋大维在罗马内战中取胜,主要因为他能准确判断时局,以军队为主要力量,重视赢得民众的支持,并冷静分析斗争形势,以巧妙地策略分化、利用敌人并最终打败敌人。
[b][size=4]意义[/size][/b]
[b]推动军事学术发展[/b]
罗马内战揭开了罗马历史新的一页,使罗马奴隶制从共和发展到帝制的新阶段。这次内战对于推动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尤利乌斯·恺撒将罗马军事艺术推向巅蜂。恺撒是罗马最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他善于根据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不同形势来指导战争,在解决重大的战略问题时具有远见卓识。他和他的继承者屋大维在战略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能从政治的全局高度把握军事问题,实现了政治目标同军事手段的完美结合。
[b]战略战术方面[/b]
在战略战术方面,恺撒善于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巧妙地分割敌军,将其各个击破。他在迅猛、大胆、机动地迎击敌军时,通常集中兵力狠狠打击敌人某一侧翼;在战斗队形中通常留有强大的预备队。预备队作为战斗队形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加强部队在主要方向上的突击力量、实施决战和扩张战果,这是军事学术史上的创举。
====================================================================
[b][color=#00b0f0][size=5]奴隶觉醒的悲壮诗篇:斯巴达克起义[/size][/color][/b]
[img]http://l.paipai.fm/118851/15/11/27/302_15502185_e5f33d245f872c3.jpg[/img]
斯巴达克起义,是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古代社会大规模奴隶反抗事件,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名 称 斯巴达克起义
地 点 罗马共和国
时 间 公元前73年—前71年
参 战方 罗马奴隶
结 果 斯巴达克起义失败
伤亡情况 斯巴达克(6万人)全军被击溃。
主要指挥官 斯巴达克,克拉苏
历史地位 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
[b][size=4]简介[/size][/b]
[img]http://l.paipai.fm/118851/15/11/27/302_15502185_d72ea6dd3283b65.jpg[/img]
斯巴达克起义(The War of Spartacus,The Third Servile War,the Gladiator War)
公元前73年(有些史料为前74年)—前71年,在斯巴达克这个奴隶英雄的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著名的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
[b][size=4]历程[/size][/b]
[b]起因[/b]
[img]http://l.paipai.fm/118851/15/11/27/302_15502185_a459a61b4c6bfef.jpg[/img]
[color=#7f7f7f]斯巴达克起义[/color]
公元前73年的一个深夜。罗马中部卡普亚城的角斗士的铁窗内突然发出可怕的惨叫,在静寂的夜晚里显得格外凄惨。3名卫兵急忙赶了过去,隔着铁窗厉声问道:“干什么?找死啊!还不老实睡觉!”
一名角斗士伸了脑袋说:“打死人了。高卢人打死了我们的伙伴。他被我们制服了,你们看该怎么处理他?你们不管我们就勒死他。”
卫兵拿着油灯一照,果然是死了一个人,另一个人正被几个人反扭着手。士兵说:“把他交给我们吧。把死人也抬出来。”边说边开了门。说时迟,那时快,角斗士们迅速击倒他们,拨出他们身上的短剑,冲出牢门。沉重的铁门被一扇扇打开,角斗士们挥舞着镣铐向屋外冲出。
“向维苏威跑啊!”只见一声高昂的呼喊声划破夜空,角斗士们蜂拥着向外跑去,消失在夜幕中。
这次角斗士起义的领袖是斯巴达克。他本是希腊东北的色雷斯人,生得英俊健美,勇毅过人,在一次反罗马的战斗中被俘,沦为奴隶。因他聪明,富有教养,体格健壮,他的主人把他送进角斗士学校,想把他训练成一名出色的角斗士。在角斗士学校,他以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了角斗士们的精神领袖。他利用一切机会劝说角斗士们为自由而死,而不应成为罗马贵族取乐的牺牲品。他组织了200多个角斗士准备暴动的时候,不慎泄密,于是他决定提前行动,结果有78人冲出虎口。
[b]队伍壮大[/b]
公元前74年末—前73年初,斯巴达克起义军迅速壮大,大量收容了坎帕尼亚省的逃亡奴隶、角斗土、破产农民,以及从罗马军团逃出的士兵,达1万人,多次打败了罗马军许多小部队。起义从坎帕尼亚扩展到意大利南部阿普利亚、卢卡尼亚、布鲁蒂乌姆地区。斯巴达克仿照罗马军队的形式改编军队,除步兵军团外,还有骑兵,以及侦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辎重队。武器从敌人手中夺取或起义军自己制造。军队指挥建立在民主(军事长官会议和军人大会)基础之上。对士兵进行训练,宿营和行军都有严格的制度。 公元前73年秋,罗马派大法官瓦里尼乌斯率军队讨伐斯巴达克,结果遭到起义军痛击。
至公元前72年初,斯巴达克军队已增至6万人。他进军阿普利亚和卢卡尼亚,总兵力增长到12万(其他史料为9—10万)。 受起义军的声势所震惊的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72年年中派执政官楞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率两支军队讨伐斯巴达克。正在这时,起义军内部产生了分歧。大部奴隶,包括斯巴达克,主张离开意大利,冲出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到达的高卢地区,摆脱罗马统治,获得自由,或打回家乡。而参加奴隶起义运动的当地的牧人和贫农则不愿离开意大利,希望继续与罗马军作战,以夺取失去的土地。这种分歧使3万起义军离开了主力,在加尔加诺峰下(阿普利亚北部)全部被罗马军队歼灭(死亡2万人)。斯巴达克闻讯赶来救援,已经来不及了。
斯巴达克军队虽已削弱,但他利用罗马军兵力分散作战的弱点,将其击溃。斯巴达克杀死了300名罗马俘虏,祭奠了阵亡战友的“亡灵”,继续率军北上。
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军队沿亚得利亚海岸转战整个意大利。斯巴达克在南阿尔卑斯高卢省(北意大利)穆蒂纳会战中,击溃了卡修斯总督的军队。斯巴达克本应越过阿尔卑斯山继续北进,但不知何故,他竟中途折返,绕过罗马,挥师南下。 为了粉碎斯巴达克军队,罗马元老院再派统帅克拉苏率兵4万人进行征讨。
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军队在意大利布鲁蒂乌姆半岛(今卡拉布里亚)集结,企图乘奇里乞亚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但海盗不守诺言,没有向斯巴达克提供船只,想利用自造木筏渡过海峡的企图亦未能实现。这时,克拉苏在起义军军营后面构筑了一道防线,切断了起义军去意大利的退路。这道防线是一条两端通海的壕沟(长约55公里,宽和深均为4.5米),沟上筑有围墙。但是,起义军用土和树木填平了壕沟,强攻筑垒,突破防线。斯巴达克在强攻中损失兵力约2/3。
斯巴达克军队很快得到补充(达7万人)之后,于公元前71年春试图奇袭意大利南部主要港口——布林的西,乘船渡海直奔希腊,然后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欧洲部分)。
罗马元老院力图尽快镇压起义军,派遣格奈乌斯·庞培和玛库斯·路库鲁斯两支军队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驰援克拉苏。为了阻止罗马军队会合,斯巴达克决定对克拉苏举行总决战。他以急行军率军北上,迎击克拉苏。在阿普利亚省南部一场激战中,斯巴达克(6万人)全军被击溃。斯巴达克奋战在最前列,直至牺牲。约5000人逃往北意大利,被庞培歼灭,6000名俘虏被罗马军钉死在罗马至卡普阿沿途的十字架上。流散在各地的起义军,尽管没有统一的领导,在意大利许多地区仍坚持战斗若干年。
[b][size=4]起义原因[/size][/b]
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罗马奴隶社会内部(即奴隶主和被剥夺人权、遭受残酷剥削的奴隶之间)的阶级矛盾。列宁指出:“斯巴达克掀起的战争就是为了保卫被奴役的阶级”(《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页)。起义由伦杜鲁斯·巴奇亚图斯(卡普阿城)角斗学校逃出的一伙奴隶角斗士(70余名)发起。
[b][size=4]角斗士[/size][/b]
[img]http://l.paipai.fm/118851/15/11/27/302_15502185_135dc274d17be1f.jpg[/img]
“我敢打赌,拿长剑的准能得胜。”“拿匕首的能赢,瞧,他体格多健壮!我赌20塔仑。”观众席上的罗马贵族们正在热闹地争论着。
两名年轻的角斗士被带进比赛场,开始残酷的格斗。他们用盾牌护着身子,寻找机会,用手中的武器刺向对方。突然,一方被刺,鲜血从他的肩部流了下来。
“好,好!”“再来一刀,再来一刀!”观众台上的贵族疯狂地大叫着。
终于,受伤的倒下了。只见台上的一个女巫站起来,她决定着败者的命运。她的大拇指朝上,斗败者可以侥幸存活;大拇指朝下,斗败者当场被处死。只见她大拇指朝下,顿时,斗败者被杀死在鲜血浸湿的场地上。观众席中传来一阵阵的欢呼声。
这就是罗马野蛮的娱乐方式——角斗。在罗马,每年都要举行争斗比赛,身体强壮的奴隶往被送到角斗士学校培训,然后在大剧场或公开场所彼此角斗,或与野兽搏斗。而奴隶主贵族则在观看角斗时得到快乐。
但是,角斗士们受着密切的监视,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他们的脚上还戴着沉重的枷锁。他们的命运是注定死亡,因为他们随时可能在竞技场上丧生,他们实际上是缓期执行的的死刑犯人。
[b][size=4]意义[/size][/b]
起义军没有一个联合广大被剥削群众的总纲领。然而,斯巴达克起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起义的本身,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加速了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过渡。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
[b][size=4]失败原因[/size][/b]
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罗马奴隶社会还不具备废除奴隶制的先决条件,奴隶本身也没有提出这一任务。奴隶只求自身解放。奴隶以及参加起义的罗马社会各阶层分子的社会成分和民族成分不纯,对起义失败亦有影响。
[b][size=4]点评[/size][/b]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列宁也说“斯巴达克是大约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在评价斯巴达克起义时列宁指出:“在许多年间,完全建立在奴隶制上的仿佛万能的罗马帝国,经常受到在斯巴达克领导下武装起来、集合起来并组成一支大军的奴隶的大规模起义的震撼和打击”。
就当时来说,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奴隶制基础。奴隶主被迫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并开始改变 控制奴隶的方法和对奴隶的态度。他们尽量收买不同种族的奴隶,避免把同族的奴隶集中使用,提防他们联合在一起。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隶就在这样的方式下开始演化为“隶农”,而释放奴隶的数目也渐渐增多。
上述情况到公元1世纪后就更为普遍。斯巴达克军队士气高昂,作战勇敢。其军事学术特点是:力求外线进攻作战,组织步骑兵协同,采取攻势,力求夺取和掌握作战主动权,在战压内巧妙运用部队机动,行军隐蔽迅速,伏击出其不意,善于各个击破。斯巴达克起义军组织体制坚强,故能长期成功地抗击罗马精锐军队。
=================================================================
[b][color=#00b0f0][size=5]开反奴役战争先河:美塞尼亚战争[/size][/color][/b]
[attachment=13084168]
美塞尼亚战争指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南地区的美塞尼亚人反抗斯巴达侵略扩张和奴役的三次解放战争。
前两次战争的结果是美塞尼亚人失败,斯巴达彻底征服美塞尼亚地区,确立了对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霸权。最后一次战争则以美塞尼亚人移居西西里岛而结束。
中 文 名 美塞尼亚战争
类 别 战争
地 区 美塞尼亚
发生时间 公元前740
历史地位 古希腊史上规模最大的奴隶起义
[b][size=4]战争背景[/size][/b]
[attachment=13084183]
[b]历史[/b]
据传说,当多利亚人侵入伯罗奔尼撒时,指挥他们的赫拉克利斯后裔三兄弟夺得东部和南部广大地区,并三分其地称王立国︰长兄占领亚尔果斯,二弟的孪生子占领斯巴达,幼弟占领美塞尼亚。
[b]斯巴达[/b]
经过有名的“来喀古立法”,斯巴达确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奴隶制度,势力不断壮大。斯巴达城邦制度以户籍原则为基础,组成新部落和选区,由民众通过欢呼法组成氏族贵族会议议事会;根据议事会提名由民众选出5名监察官,保证斯巴达制度的执行,特别要组织落实青年人的体育锻炼制度(在举行城邦运动会时,监察官分别担任5个区的代表队领队)。正是体育锻炼制度成为斯巴达城邦制度的最大特色,它要求公民,特别是男性青年公民过军营般的集体生活。为保证所有公民皆以脱离生产的军事生活为首要任务,斯巴达确立了公民占有土地由国家奴隶“希洛人”耕种的特殊的奴隶制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可保证公民之间不产生分化,有利于社会内部的稳定和贵族的控制,保证致全力于军事训练。斯巴达的男性公民由于有世袭份地和希洛人供其剥削,完全脱离生产劳动而按国家要求过着严格的军事生活。其全民皆武、重武轻文的程度在世界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每个斯巴达男性从小就接受严格的体育和军事训练,甚至婴儿出生时体质过弱即被抛弃,少年时要接受缺衣少食、日夜操练等艰苦生活的考验,成年后始终生活在军营,除了行军作战就是反复操练,精神上也要培养成绝对服从、不畏死难的军人气质,直到60岁才能解甲归田过平民生活。由于这种制度执行得非常彻底,斯巴达的公民社会确实有如军营,历史上流传着无数少年军训执法如山、斯巴达人视死如归的佳话。这种制度的本质和目的是通过强大的武力对内镇压希洛人、对外进行扩张战争,从而巩固寡头贵族的统治。
[attachment=13084186]
[b]美塞尼亚[/b]
美塞尼亚位于斯巴达西面,土地肥沃,堪称富庶之乡。它几乎和斯巴达同时建立了国家,但并未形成斯巴达那样严格彻底的军事制度。到公元前8世纪中叶,斯巴达国内急需要大量土地和奴隶以满足贵族统治的需要。于是,迅速崛起的斯巴达把目光盯上了兄弟之邦美塞尼亚。
[b][size=4]战争过程[/size][/b]
[b]第一次[/b]
第一次美塞尼亚战争发生于公元前740~前720年间(一说前743~前724年间)。斯巴达借口发生边境冲突而突然兴兵入侵,美塞尼亚奋起应战。斯巴达军队攻城不下,转而侵掠农村,他们赶走牲畜、掠取谷物,但并不毁坏树木和房屋。美塞尼亚人3年后发起反攻,双方多次激战,各有胜负。到战争的第13年,美塞尼亚人选出一位英勇的国王,予斯巴达以重创。但是,斯军英勇顽强,善于坚韧苦战,美塞尼亚终因国力耗尽,饥荒流行,国王自杀殉职而战败。少数美塞尼亚人远走他乡,大片国土沦落斯巴达之手。但美塞尼亚人不甘屈服,60年后又举行反抗斯巴达奴役的武装起义,遂演变成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
[b]第二次[/b]
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发生于公元前660~前645年间(一说前685~前668年间)。当时,美塞尼亚人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青年领袖,名叫阿里斯托梅尼斯,他领导美塞尼亚人举行了反抗斯巴达人的大起义。群众推他为王,但他不就王位而只接受大将军之职。他与阿卡迪亚一些城镇结盟,领导义军多次重创斯巴达人。斯巴达伤亡惨重,士气沮丧。几乎无心恋战。为镇压起义,斯巴达向希腊其它城邦求援。到第三年,由于盟军背叛,美塞尼亚人被迫退守山区,并坚持斗争11年。当斯巴达最终镇压了起义并结束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之后,所有美塞尼亚国土都被当作斯巴达土地而由其“平等人”公民占有,所有美塞尼亚人则被作为希洛人遭受奴役。
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后,斯巴达进一步强大起来。由于拥有当时号称无敌的陆军,他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已成霸主。 原来可以和他分庭抗礼的大邦只有亚尔果斯,但亚尔果斯已降为二流城邦,虽和斯巴达有仇却无力挑战,科林斯和西夕温等城邦也先后落入斯巴达的控制之中。到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各个城邦,除亚尔果斯和西北部的阿卡西地区外,都被斯巴达纳入了由他组成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中。
与此同时,为了巩固对美塞尼亚的占领和对希洛人的镇压,斯巴达的寡头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斯巴达人同希洛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他们迫使希洛人身穿标志卑贱的衣服,不许他们有任何独立人格的表现。不论有错无错,希洛人每年都要按时挨打,为的是让他们牢记自己的奴隶身份。斯巴达政府还常把青年公民组成小队,到希洛人村庄侦察,白天探查寻找希洛人中壮实勇敢或有反叛之心的人,夜晚就以突然袭击方式把这些无辜者处死。每年新当选的监察官上任,首先要举行对希洛人的“宣战”仪式,既经宣战,希洛人便是敌人,可以任意屠杀,也不必担心任何宗教忌讳。斯巴达对希洛人的残酷镇压和迫害,终于迫使遭受奴役的美塞尼亚人揭竿而起,从而爆发了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
[b]第三次[/b]
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发生在公元前464~前453年间(一说前464~前455年间),它是古希腊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当时斯巴达发生强烈地震,希洛人即利用震后混乱时机揭竿而起,声势浩大,迅速席卷斯巴达全境。斯巴达奴隶主和那些自称为平等人的武装到牙齿的斯巴达公民,面对如此规模的起义束手无策,急忙向伯罗奔尼撒同盟各邦甚至向宿敌雅典求援。迅速集结的起义大军把矛头直指斯巴达城、斯巴达人付出惨重代价才保住了自己的首府。起义军在希腊各邦奴隶主的联合镇压下退守伊托木山,在那里构筑要塞,建立根据地,并坚守10年,终于迫使顽固的斯巴达奴隶主求和,让起义军(斯巴达人称之为美塞尼亚人)离开伯罗奔尼撤半岛。他们渡海西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北端落脚,建起自己的城邦赞克洛伊,此城后改称墨萨拿,即今日的墨西拿。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以起义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attachment=13084185]
[b][size=4]历史意义[/size][/b]
美塞尼亚战争是古希腊时期奴隶反抗奴隶主的压迫、求得自身解放的一次伟大的斗争。它持续了3个世纪之久,表现出美塞尼亚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每次战争中,他们都能同斯巴达奴隶主及其同盟军对抗多年,给敌人以重创,充分显示了奴隶们伟大的军事才干和斗争艺术。虽然第一次战争以美塞尼亚人失败、斯巴达扩张成功而告终,但第二、第三次大起义沉重打击了斯巴达的奴隶制度,使其受到多次军事上的失败,甚至险些打垮强大而不可一世的斯巴达。在奴隶们坚持武装割据十多年之后,斯巴达统治者被迫让步,同意美塞尼亚人移居他乡。美塞尼亚战争终以美塞尼亚人获得有限胜利而告终。
当然,美塞尼亚战争是对斯巴达城邦制度的一次严峻考验,它在打击、削弱奴隶主统治的同时,也使斯巴达统治阶级吸取了教训,使其独特的奴隶制度增强了“免疫能力”。渡过这史无前例的危机之后,斯巴达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期。
==================================================================
[b][color=#00b0f0][size=5]雅典霸权终结者:伯罗奔尼撒战争[/size][/color][/b]
[attachment=13084189]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战争给繁荣的古希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导致战后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整个希腊开始由盛转衰。
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名 称 伯罗奔尼撒战争
地 点 古希腊,安纳托利亚,西西里
时 间 前431年–前404年4月25日
参战方提 洛同盟(雅典领导),伯罗奔尼撒联盟(斯巴达领导)
结 果 伯罗奔尼撒联盟胜利
主要指挥 官伯利克里,阿希达穆斯二世
领土变更 提洛同盟解散
[b][size=4]简述[/size][/b]
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使得绝大多数周边城邦必须加入其中一方的阵营。战争第一阶段(公元前431-前421),雅典在伯里克利的领导之下,凭借强大的海军,采取陆地上防御在海上进攻的策略。而斯巴达在阿基达摩斯二世的领导之下,凭借它令人畏惧的战士,于公元前425年洗劫了阿提卡。两个强邦侧重点不同的军事力量导致了战争第一阶段的僵持局面。伯里克利的继任者克里昂继续推行雅典的帝国主义政策。公元前424年,他率军在斯法特克里亚岛附近的海战中取得了对斯巴达的重大胜利,但由于他提出了过分的要求,丧失了达成和平协定的机会。克里昂于公元前422年在安菲波利斯阵亡之后,和平谈判才变得可能。
雅典的主和派在尼西阿斯的领导下掌握的权力,并且于公元前421年与斯巴达签订了《尼西阿斯和约》。根据该合约,双方恢复了战前的疆界。不过,双方的盟邦仍然冲突不断。公元前420年,由亚西比德领导的主战派在雅典取得了权力,并且和斯巴达的宿敌阿哥斯结盟。但阿哥斯仍于公元前418年被斯巴达击败。
公元前415年,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冲突的舞台移到了西西里。但是到了公元前413年,战事又回到了阿提卡。斯巴达与波斯结盟后,在波斯大批黄金的资助下,斯巴达开始建立自己的舰队,雅典的处境变得危险起来。虽然亚西比德是于公元前411年在阿比多斯,继而于公元前410年在库奇克斯两次击败了斯巴达人和波斯人。但是公元前407年雅典海军在诺提乌姆的战败表明,强大的雅典在军事上和财政上已经枯竭了。
公元前405年,在羊河之役中,强大的雅典海军惨败。斯巴达的海军司令莱山德成功地封锁了雅典,并迫使其投降。霸权均势被改变了,斯巴达此刻成为了希腊世界的霸主。
这场战争不但对古代希腊而且对历史学本身有重要的意义。它本身是第一次科学地、历史学地被记录下来的史实: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事件。这个纪录到前411年冬中止,修昔底德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背景,他的分析对欧洲的历史学是有先驱作用的。修昔底德后色诺芬在他的《席腊志》中继续了修昔底德的工作,记录了前411年后的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人并不称这场战争为伯罗奔尼撒战争,这个名称是后来的人起的。修昔底德本人称之为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雅典的修昔底德纪录了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他在战争爆发时开始了他的纪录,他当时想到这场战争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比此前的战争都有历史意义。他这样想因为战争双方使用了它们所有的手段,而其它的希腊城市也不可避免的参加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深刻地影响了希腊和一部分野蛮人,可以说这场战争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
[attachment=13084193]
[b][size=4]起因[/size][/b]
[b]背景[/b]
提洛同盟是希波战争中由希腊的自由城市自愿成立的一个同盟。希波战争50年后,这个同盟已经退化,成为雅典保持和加强其在爱琴海的霸权的权力和强制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典逐浙把同盟变成了发展自己利益的海上帝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它动用了同盟国金库的资金,试图把其他同盟国都降至臣属地位,哪一个造反,就以武力镇压之,把它当作被征服国,接管其海军,勒索其贡赋。雅典的手段如此横暴,引起了斯巴达人的疑虑。担心雅典不久就会把其霸权扩张至全希腊。斯巴达领导下的伯罗奔尼撒联盟,是提洛同盟的霸权的对抗者。
此外,雅典建立了从雅典到比雷埃斯港的一垛“长墙”,城墙将雅典与其海港比雷埃夫斯港连在一起,使得这条对雅典来说俨如“生命之路”的地区不受陆上敌人的威胁。
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冲突早在前460年就开始了。触发的事件是米加腊退出伯罗奔尼撒联盟,投靠雅典。这场冲突从前460年一直持续到前446年,被称为是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一般被看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前奏。前446年,双方打了个平手,米加腊又回到了伯罗奔尼撒联盟。在签署和平条约时,双方觉得彼此力量均衡,故决定互相尊重对方的联盟,在冲突情况下由一个裁判来决定谁对谁错。“中立”的城市国家被排除在这和平条约之外,这后来被证明是一个大错。前430年代,在希腊世界的边缘,一根导火线被点燃,其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最后引导了战争的爆发。
[b]军事比较[/b]
双方的军事力量按其地理环境而各有优势。雅典领导的同盟主要由爱琴海中的岛屿和滨海城市组成,因此它们的强处在于海战。雅典作为最大的海上霸权,主要依靠它的海军和同盟。雅典的海军最主要的是它的三列桨战舰和爱琴海的地理。三列桨战舰是轻型战舰,实际上不能在深海中远航。假如天气变坏,它们必须立刻寻找避风港。最好的避风港是沙滩,但是爱琴海边上沙滩很少,大多数海岸是岩石和海礁,适当的避风港往往是港口城市,因此对于希腊的海军来说,同盟的港口是非常重要的。对雅典来说,提洛同盟对它的贸易和作战同样重要。
斯巴达的联盟主要由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中心地区的城市组成,它们是陆地国家,长处在于它们的长矛兵。雅典还有一个间接的强处:通过它的贸易的收入它比斯巴达的经济力量强一些。
[b]文化[/b]
雅典此时正处于其文化的顶峰,其政治结构是一个民主社会(不过当时的民主与今天的民主不一样)。斯巴达的政治形式是一个混合宪法。外交上斯巴达传统比较喜欢寡头政治。两个联盟的同盟者在政治形式上也有这个区别。两派之间的意识形式上的区别对双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斯巴达战胜后立刻在雅典引入了寡头政治。值得注意的是对当时的人来说民主的雅典代表着压迫,而反对民主、军国主义的、压迫本国内的大多数人(黑劳士)的斯巴达则是自由的希腊的保卫者。
[b]政治经济矛盾尖锐[/b]
当时雅典是民主政制的、进步的、城市的、帝国主义的、文学艺术繁荣发达的国家。斯巴达却是贵族政制的、保守的、农村的、地方性的、文化鄙俗落后的国家。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达的贵族寡头政治处于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双方都想把自己的政治制度扩大到其他希腊城邦。雅典支持各邦的民主派,斯巴达支持各邦的贵族派,相互敌对、各不相让。经济上双方为争夺奴隶、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不断发生争端。双方政治经济矛盾的日益尖锐。
[attachment=13084196]
[b][size=4]十年战争[/size][/b]
公元前435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中的科林斯与其殖民地克基拉发生争端。公元前433年,雅典出兵援助克基拉,逼科林斯退兵。公元前432年秋,伯罗奔尼撒同盟集会,在科林斯代表鼓动下,向雅典提出强硬要求,包括要它放弃对提洛同盟的领导权,遭雅典拒绝。
公元前431年初,从底比斯人同普拉提亚人的争端开始,斯巴达同雅典之间的和约就被彻底撕毁,希腊两大强国之间争夺霸权的战争正式展开。普拉提亚争端发生后,斯巴达立即命令同盟者派出其国2/3的兵力到地峡集合,准备征讨雅典。斯巴达国王阿基达马斯在各国将军和头面人物的会上发表演说。他激励伯罗奔尼撤人和各同盟者,不要作祖先的不肖子孙,也不要玷污自己的名誉。他同时强调要重视行将面对的敌人,注意纪律和安全。阿基达马斯先派一名使者去雅典探听虚实,但是雅典人拒不允许他进城,并把他押送出境。使者走到边境时说道:“今天是希腊大难临头之始。”斯巴达人了解到雅典人不肯让步,便把军队开向阿提卡。
这时,斯巴达方面有步兵、骑兵约3.5万人,强于雅典。斯巴达的战略是发挥陆军优势,并鼓动提洛同盟成员国叛离,达到其削弱和孤立雅典的目的。同年5月,斯巴达国王阿基丹姆率军侵入阿提卡,对雅典乡村恣意蹂躏,大批农民拥入雅典城。
[b]开始[/b]
雅典执政者伯里克里的对策是:陆上取守势,海上则取攻势,派舰船侵袭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地区,鼓动希洛人暴动,逼敌方求和。与此同时,雅典人也在举行公民大会。伯里克利在会上劝大家把郊外的财产迁入城内,固守城垣。他们要尽可能地发挥海军的优势,并且对同盟者毫不放松。因为同盟者所交纳的贡款是雅典力量的源泉。他也告诫人们,不要在战争中再追求扩大领土。伯里克利给人们算了一笔帐,除了雅典国家的经常性收入外,每年同盟国交纳的贡款额平均为600塔兰特,同盟的存款余额尚有6000塔兰特。此外,还有各种资源总数不下500塔兰特。即使在极窘迫的时候,神庙中的钱,甚至包括雅典娜女神像上的金片,可以拿来应急。至于军队,他们有1.3万名重装步兵,还有防守各地和雅典城的守军1.6万名;有骑兵1200名;徒步射手1600名;可以随时投入战争的舰队,有300条三列桨战舰,伯里克利使雅典人相信:最后的胜利是有把握的。
[b]经过[/b]
[attachment=13084200]
雅典人同意了伯里克利的意见,城外公民举家搬进城中。这次迁移,对于雅典人来说是一次不平凡的经历。世世代代过惯了农村生活的雅典人,一下子要抛离家园和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神庙、墓地,心中是很悲凉的。大批的人员涌入城内,只有少数人有自己的房子住,少数人能托庇在亲朋好友的屋宇下;大多数人只得栖息在神殿和庙宇中,或在一切可以找到的空地上安下家。在搬迁的同时,雅典人也对同盟国发出了号令,使100条准备开往伯罗奔尼撒的战船整装待发。
[u]第1年[/u]
麦收时节,斯巴达的军队推进到了阿提卡的边境小镇伊诺。由于阿基达马斯的趑趄不前,雅典人得以从容地把财物转移到城内,坚守不出。斯巴达人没有得到同雅典人交战的机会,就开始破坏埃莱夫西斯一带和色利亚平原,逐渐推进到阿卡奈。此地是阿提卡的重要农业区,距雅典城不过6英里。眼看自己的家园被蹂躏,许多人、特别是阿卡奈人,怒火中烧。他们强烈要求打出去。伯里克利一面坚持不出战的策略,同时加强城防工作;另一方面,经常派骑兵出击,防止敌人破坏雅典近郊的农村。雅典还派出100条战船绕伯罗奔尼撒半岛航行,途中又得到科尔居拉派来的50条战船和当地同盟国派出的一些战船的增援。斯巴达人在阿提卡一直驻留到军粮不济的时候,才撤退回国。雅典方面绕航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舰队,则仍沿着海岸线航行,在适当的时机,他们就上岸,攻城拔寨,获得不少胜利,大约与此同时,雅典人还派出了30条船环绕罗克里斯航行,同时保卫优卑亚,在这年的夏季,雅典人把厄吉那人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逐离家乡,把战争的主要责任归咎于他们。斯巴达划出一块地方给了无家可归的厄吉那人居住,在伯里克利的率领下,雅典军侵入麦加里德,与航行到附近的雅典舰队汇合。进行战争的同时,雅典人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同色雷斯和马其顿订立了同盟。
[u]第2年[/u]
伯罗奔尼撒人再次派他们2/3的军队侵入阿提卡。不久,雅典发生了可怕的瘟疫,起初,医生们也不知道如何治疗这种病,又因为他们必须经常与病人接触,导致医生死亡的最多。强者和弱者同样染病死亡,疾病所造成的痛苦似乎不是人所能够忍受的。最糟糕的是,当人们知道自己得了这种病,即陷于绝望,而人的精神一垮,就丧失了抵抗的力量。看护病人的人,很快也染病。雅典城内高度密集的人群,使瘟疫更加难以控制。炎热的夏季里,大批新搬进城里、住在空气污浊的茅舍中的人们,象苍蝇一样地死去。垂死者的身体互相堆积起来,半死的人在街上到处打滚。鸟兽一旦食用了死者的尸肉,也会死掉。瘟疫使人们不再关心宗教和法律条文,雅典开始有了空前违法乱纪的情况。城内的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城外的田地被蹂躏。这期间,伯里克利组织了一支有100条战船的舰队,远征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地区和色雷斯的卡尔西斯及波提狄亚。
必须同时与疾病和敌人作斗争的雅典人,开始对伯里克利不满。他们谴责他劝他们作战,认为他们所遭受的一切不幸都应该由他负责;他们渴望与斯巴达人讲和,但没有结果。完全失望的人们,把所有的愤怒都转到了伯里克利身上,直到他们判处伯里克利一笔罚款,才心满意足。不久,他们迫于形势的需要又选举他作将军,但在战争开始2年又6个月之后,伯里克利竟染病去世了。
[u]公元前430年的冬天[/u]
波提狄亚人的城内断了食品,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他们不得不向雅典人投降。根据协议,波提狄亚人迁往卡尔息底亚或其他能够找到的地方。公元前429年,伯罗奔尼撒人先进攻普拉提亚,要求普拉提亚人背叛雅典或者保持中立。普拉提亚人向雅典求助,雅典允诺一定要尽力帮助他们,呼吁他们不要变更现有的同盟条约。伯罗奔尼撤人转而开始军事行动。普拉提亚人也不示弱。双方大建攻、防工事,相持不下。伯罗奔尼撒人尝试了各种手段,总想不必长期围攻便取得这个城市。可是,用过的一切战术都未见效。他们又决定利用风势施行火攻。幸亏大火燃烧起来以后不久,雷雨大作,熄灭了熊熊烈焰;不然,普拉提亚城就真的要毁于伯罗奔尼撒人的火攻了。伯罗奔尼撒人的这次努力又以失败告终,他们只好遣散了他们大部分军队,留下一些人建筑环绕普拉提亚的城墙。普拉提亚人已经把他们的妻儿老小都送到了雅典,留守城内的人口,不足600名。
[align=center][attachment=13084201]
[color=#7f7f7f]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亦参与了此场大战[/color][/align]
当普拉提亚之围还在继续的时候,雅典派其公民军去进攻色雷斯的卡尔西斯人和波提狄亚人,大败,损失了他们的所有将军和430名士兵。此后不久,斯巴达人又率同盟军舰队和1000名重装步兵开赴阿开那尼亚,希望通过征服这一地区而使之脱离雅典。阿开那尼亚人派人向就在附近驻守的雅典将军福密俄求援。福密俄想在公海上向敌人进攻。他把伯罗奔尼撒人的舰队逼到了培特利和埃维那斯河口之间的水域。伯罗奔尼撤人的舰队船头向外,列成紧密的圆圈队形,轻形船都在圆圈内,圈内还有5条装备精良的快船。
雅典的舰队排成一个纵队,环绕着伯罗奔尼撒人的舰队航行;他们佯作要向敌舰进攻,迫使伯罗奔尼撒人舰队的圆圈逐渐向内缩小。等到黎明时分,海面上刮起了风,伯罗奔尼撒人的舰队已经拥挤到了一块,他们既要应付风,又要应付自己的那些轻船,秩序立刻大乱。呼唤声、叫喊声、诅咒声混成一片,搞不清船长的指示,也听不清舵手的命令。桨手们由于缺少经验,不会在风浪中划船。船只在混乱中互相碰撞,必须用篙竿把它们推开。福密俄见机,立即发出攻击信号。雅典人先击沉了海军大将的一条船,然后破坏他们所碰到的每一条船。纷乱的伯罗奔尼撒人的舰队,没有任何抵抗,一味寻机逃跑。雅典人乘胜追击,俘获了12条船和他们大部分水手。
斯巴达人初尝海战滋味,不晓得自己的弱点在于对水手的训练时间过少和没有经验。他们再次集结了一支舰队。雅典人也加强了舰队的力量。双方相持了六七天后,再次拉开战幕。伯罗奔尼撒人的计划是在狭隘的海域打击雅典人;而雅典人的主意正与此相反,他们不准备进入海峡作战。黎明时分,伯罗奔尼撒人的舰队按计划出航,结果竟把雅典人引到了海湾之内。随着发出的信号,伯罗奔尼撒人的舰队以最快的速度向雅典人的舰队冲过去。雅典人只有10条船逃到了公海,逃回诺帕克都,其余的船都陷入了圈套,丧失了战斗力。得意的伯罗奔尼撒人乘胜追击,一路唱着凯歌,不觉队形已经零乱。就在这时,雅典人击沉了一条追赶他们的敌船,致使伯罗奔尼撤人大惊,慌乱之中一些船搁浅了。雅典人受到鼓舞,增强了信心。他们俘获了6条敌船,夺回了自己的被敌人破坏了的船。
[u]当年冬初[/u]
伯罗奔尼撒人又蹂躏了萨拉米。这迫使雅典人采取措施,加强比雷埃夫斯港口的防务,封锁了港湾的入口。公元前428年夏,伯罗奔尼撒人及其同盟者又进军阿提卡。雅典人也还是基本上用老办法对抗。伯罗奔尼撒人在粮食用得差不多时,就撤退了。可在伯罗奔尼撒人尚未离开之时,密提林即米蒂利尼等邦就开始了反叛雅典的行动,成了斯巴达人的同盟者,陆上形势对雅典不利。
雅典人第一次从自己的公民中征收了200塔兰特的捐税,同时派出12条船,去各盟国征收贡款,以供包围密提林之需。次年夏季,伯罗奔尼撤人派出42条船前往密提林,同时,再次侵入阿提卡。雅典人一时陷于两线作战的困境。但是,伯罗奔尼撒人在大肆破坏之后,又因粮尽而退出了阿提卡。在密提林方面,城内的人们已经断了炊,望穿双眼,也没见到姗姗来迟的伯罗奔尼撒的舰队,他们不得不同雅典人议和。雅典人处死了大约1000多被认为应对这次暴动负主要责任的密提林人,拆毁了密提林的城堡,夺得他们的海军。密提林的土地分给了移往那里的雅典人,由密提林人耕种。
[u]此后不久[/u]
普拉提亚人因为粮绝而向斯巴达人投降。斯巴达人杀死了200多普拉提亚人和围城时亦在城中的雅典人,妇女变为奴隶。城市被完全削平,土地租给底比斯人耕种,为期10年。然而,日子却不好过了,由科尔居拉人的造反开头,一个接一个的城市爆发了革命,整个希腊世界全被掀翻了。每个国家都有相互敌对的派别,民主派的领袖们向雅典靠拢而贵族派的头面人物求助于斯巴达。夏末,雅典人乘西西里的林地尼人请求援助之机,派去了一支舰队,打着帮助同族人的旗号,实际上是要防止粮食从西西里运往伯罗奔尼撤,顺便还可以看看是否能够占领西西里。冬季里,瘟疫又一次猖獗起来,近4400名重装步兵和300名骑兵死于瘟疫;至于一般人的死亡数目,没法弄清。公元前426年,因为频繁的地震,斯巴达人原准备进攻阿提卡的大军走到地峡便打道回府了。公元前425年,斯巴达人又蹂躏了阿提卡。雅典人则派出40条船去西西里,途中,占据了派罗斯并停留6天,加强了防御工事。留下驻军之后,雅典舰队继续开向西西里和科尔居拉。在阿提卡的伯罗奔尼撒人听说派罗斯失陷,立即退回国内,招集凡在伯罗奔尼撒的军队都赶紧向派罗斯进发。留守派罗斯的德莫斯提尼也加紧了防务工作并向附近的雅典舰队求援。斯巴达人从水陆两方面进攻,雅典人在两线防卫。斯巴达人的强行登陆没有成功,在海战中也失利,便要求暂时休战。然而,休战的时间极短。战斗似乎要无限期地延续下去。最后,在美塞尼亚人的帮助下,雅典人终于逼迫粮食不济、精疲力尽的斯巴达人投降。持续了72天的战争,从海上打到陆地,雅典人的损失微乎其微,斯巴达人阵亡和被俘的重装步兵有440人之多,希洛人也开始造反,令他们十分头疼。 此后不久,雅典人开始以大军压向科林斯。这次出征的军队,有80条战船、2000名重装步兵、200名骑兵和盟邦的一些部队。经过几番殊死的肉搏战,雅典人靠着他们的骑兵取得了胜利。公元前424年,斯巴达将军伯拉西达率军进攻安菲波里。他利用内奸里应外合,拿下了此城。安菲波里的失陷,使雅典人感到莫大的惊慌。这个地方对雅典人是非常有用的,它富有可供造船之用的木材。另外,雅典人更害怕同盟者们叛变。他们看到,伯拉西达表现得十分温和,无论他到什么地方,都宣布其使命是解放希腊。他的言行已经得到了不少雅典盟邦的欢迎,他们彼此争先恐后地叛离雅典,请求伯拉西达到他们那里去。已有几个雅典的盟邦落入了斯巴达人之手。雅典人不敢怠慢,尽可能地向各个城邦派遣驻军。公元前423年春,斯巴达人与雅典人签定了休战一年的和约。
[u]公元前422年[/u]
休战期满后,雅典将军、激进的主战派首领克里昂说服了雅典人,允许他向色雷斯地区各城市进攻。他攻陷了托伦,然后沿着海岸向安菲波里航行。他把军队驻扎在安菲波里城前面的一座小山上,等候援军。他观察了周围的地形,认为可以随时不战而退。伯拉西达发现了雅典军队的行动,就立刻进入安菲波里城中,作战争动员,准备出奇制胜。克里昂看到了城内的军队在调动,他不愿在援军未到的情况下冒险作战,因而下令退兵。军队向爱昂退却,由左翼开路。他自以为有充分时间从容退却,带领右翼部分走了一条迂回的路,使没有盾牌保护的行军纵队右侧暴露在敌人面前。伯拉西达看准时机,亲自带领部队,从山上最陡的地方向下进攻雅典军队,击溃了慌乱退却的敌人。另一支斯巴达部队则从色雷斯门冲出,尾追撤退的雅典军。猝然遭受两面夹击的雅典人更加混乱了。雅典人的左翼已经溃不成军,人们纷纷落荒而逃。伯拉西达回过头来攻击敌军右翼,但他在进攻中受了伤。幸好没等雅典人发现,他就被扶下了战场。雅典军的右翼抵挡了一阵,克里昂指挥军队继续退走,途中被一个密星那斯人杀死。雅典人没有支持多久就全军溃散了。伯拉西达在听到了自己部队的胜利消息之后死去。在这场战斗中,雅典人阵亡者大约600人,而对方仅死了7人。安菲波里之役以后,两方面都不愿继续作战,想着如何订立和约。在斯巴达国王普雷斯托安那克斯与雅典将军尼西阿斯(又译尼西亚斯) 的促进下,和谈从冬谈到春。双方同意将战争中取得的对方的土地归还原主,并交换战俘。在此基础上达成一致,终于签定了保持50年和平的条约,史称《尼西阿斯和约》。
[b][size=4]历史背景[/size][/b]
[attachment=13084202]
公元前431~前404年雅典及其同盟者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战争。由于雅典势力的扩张从而引起斯巴达人的恐惧。公元前435年,科尔居拉与其母邦科林斯之间因对埃庇丹努斯的控制问题发生争执。两年后 ,科尔居拉与雅典结盟。
公元前432年,提洛同盟成员波提狄亚退盟并得到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帮助,雅典派兵前去攻打。同年,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迈加拉与雅典发生争执。次年3月,斯巴达盟邦忒拜进攻雅典盟邦普拉蒂亚。5月,伯罗奔尼撒同盟对雅典宣战。
[b][size=4]西西里战[/size][/b]
50年和平条约的签定,只不过是交换了一纸关于“和平”的空文。双方都没有履行他们的诺言,谁也不愿意交出土地。在签约后的几年中,虽然没有进行大的战役,但违犯条约的事时有发生。
[b]公元前415年初[/b]
雅典人讨论是否出兵西西里。尼西阿斯陈述利弊,再三劝阻雅典人不要远征西西里。野心勃勃的将军亚西比得(即阿尔基比阿德斯)却煽动民众,通过了远征的决议。几乎每个人都充满了热情。老者对胜利满怀信心;年青人希望开开眼界,看看远地的风光;一般的人知道自己可以在远征期间得到工钱,而且,如果雅典的势力扩大,他们将会获得永久的薪给工作。少数实际上反对远征的人,怕被说成不爱国,也就缄口不言了。狂热的雅典人立即进行出征准备。大奴隶主和大商人们,期望通过远征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富。他们不惜花费巨资,使自己装备的船比别人的更漂亮、更快速。
就在这时,城内的大量赫尔密斯像突然被毁。亚西比得涉嫌此案,但他还是作为将军之一带兵出发了。这次远征是雅典人离开故土最远的一次,已经耗费了巨资并将继续用掉大笔财物。雅典人及其同盟者们共有136艘三列桨战舰,两条五十列桨大船,一条载着30匹马的船。总实力计有:1300名轻装步兵,5100重装步兵,480名弓弩手,700名投石手,共有桨手2.6万人。此外,由30条商船承运面包师、石匠、木工以及谷物和全套建筑要塞的工具。还有100多条征集来的小船和许多自愿随远征军去作生意的小船。
雅典远征军航行到了意大利的顶端利吉姆,靠岸同当地人谈判,希望得到合作,但未成功,担任指挥的3位将军讨论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尼西阿斯主张用武力和协商的办法使厄基斯泰与栖来那斯和解,然后,沿海岸航行,炫耀
雅典的力量,表示雅典如何愿意援助它的朋友和同盟者,之后回国。亚西比得却认为不该一事无成地回去,主张首先争取麦山那的支持,因为此地是西西里的门户,又是一个绝好的海港,可以作为军队的根据地。拉马卡斯提出应该直接开赴叙拉古,给敌人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但他最后支持了亚西比得的计划。亚西比得率领他自己的舰船前往麦山那,吃了闭门羹,麦山那人根本不愿意让雅典人进城,他只好返回利吉姆。不久,雅典方面来了命令,要求涉嫌赫尔密斯神像案件的亚西比得等人回国,就国家对其控告进行答辩。亚西比得乘着自己的船,佯装回国,半路上却溜之乎也,逃到了斯巴达。雅典人对其进行缺席审判,宣布了他和他的同伴们的死刑。
留在西西里的两位将军把军队分成两部分,用抽签决定各指挥一部。他们陆续取得了一些较小的胜利,进到卡塔那,准备进攻叙拉古。叙拉古人也在准备进攻雅典人。雅典将军派一个可信的人去见叙拉古的将军们,声称他是卡塔那城内亲叙拉古的人所派来的。他建议叙拉古人在黎明时发动进攻,以便利用雅典人晚间睡在距离武器较远的城内的好时机。他说,届时卡塔那城的内应会及时把雅典人关在城内,同时他们也会放火烧船舰。叙拉古人轻信了他的话,在约定的日子,全军出发开往卡塔那。雅典人看到叙拉古人已经上钩,全军连夜登船,驶往叙拉古。黎明时分,雅典人已经在奥林匹昂对岸抢占了一个有利地点,并设置了防御工事。叙拉古的骑兵先到达卡塔那,发现情况不对,立即把消息告诉步兵,全军马上返回来保卫自己故园。
第2天,雅典人首先发动进攻,被迫仓促上阵的叙拉古人毫不示弱。双方相持不下了很久。可是突然下起了大雨,雷电交加,第1次作战的叙拉古人开始感到十分恐怖;而富有作战经验的雅典人及其同盟者,对此早已司空见惯。他们所担心的,是叙拉古人抵抗了这么久而不退却。阿哥斯人首先迫使叙拉古人的左翼退却,接着,雅典人突破了抵抗他们的敌军。叙拉古人的部队被截断为两部分,开始逃跑。这一战中,叙拉古人和他们的同盟者有260人被杀,雅典人及奠同盟者损失约50人。
从叙拉古回到卡塔那的雅典人,又驶向麦山那。但由于亚西比得的出卖,雅典的内应被处死,雅典人进不了城。他们在那里停了约13天,因风雨袭击,粮食缺乏,战事难以进展,不得不退到那克索斯和卡塔那过冬,并趁机拉拢西塞尔人,以获得粮款和马匹支援。同时,雅典人又去向迦太基人表示友好,去埃特鲁斯砍争取到一些盟友。叙拉古人也利用冬季建筑城墙,并派人去说服意大利沿海城市抵抗雅典的侵略。
[b]公元前414年春[/b]
在西西里的雅典人加上新从雅典派来的援军,悄悄地出发,在离厄庇波利不远的地方登陆,陆军跑步直奔厄庇波利。在叙拉古人尚未弄清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雅典人已经强占了一块高地。叙拉古人慌忙进入战斗状态,军容不整,很快被击溃,死者约300人。
雅典人一面建筑双重城墙,要把叙拉古人从陆上完全封锁起来,一面破坏叙拉古人的地下饮水管道,迫使他们提出投降条件。可是,科林斯人和斯巴达人及时地赶来,恢复了叙拉古人的信心。吉利普斯率斯巴达人的突然出现和叙拉古人的进攻,在雅典人中间造成纷乱。连尼西阿斯也认为,吉利普斯的到来,已经使雅典人在陆地上取胜的希望破灭。他带着他的舰队和一些陆军渡海移到普利姆密里昂。这里用水困难,取水要到很远的地方,他们出去收集柴草时,又常常受到叙拉古人的袭击,造成伤亡。
吉利普斯几次主动发起攻击,终于破坏了雅典人完成包围叙拉古城的计划,也使叙拉古人的信心大增。尼西阿斯感到形势危急,写信向国内请求:或是立即撤军,或是再派大批援军来。雅典人不肯退却,决定派一支海陆军和两名将军去西西里增援。同时派船队绕伯罗奔尼撒巡视,以防有人从科林斯或斯巴达去西西里。
亚西比得及其同伙逃到斯巴达,取得了生命和安全保证。他向斯巴达人献媚,和盘托出雅典人的战略计划。他夸大其辞地煽动,激励斯巴达人的战斗情绪,又为斯巴达人出谋划策。在他的蛊惑下,斯巴达人坚定了进攻雅典的决心。他们在征调部队去增援西西里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进攻阿提卡,并采取措施瓦解雅典同盟。
[b]公元前413年春[/b]
斯巴达王阿基斯率军侵入阿提卡,在德凯利亚设防,利用这里作为根据地,劫掠乡村,把城中的驻军定期换防。这使雅典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以前,斯巴达人入侵的时间都不长,他们一走,雅典人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土地。但是敌人终年驻扎在高地,斯巴达王阿基斯亲自在那里指挥,不时地蹂躏乡下和一些地方,掠夺财物。雅典人不但失掉了全部农村的土地,丧失了羊群和役畜,而且有大批奴隶逃亡,这些奴隶多半是有技术的工匠。原本可以走捷径,由德凯利亚转运来粮食,现在必须绕道而行,才能到达雅典。雅典城里,白天,分遣队在城上轮流守卫;晚间,除骑兵外,所有的人都轮班防守。冬去春来,不得安宁,更令人难以招架的是,他们同时在两线作战。这边雅典被斯巴达人包围着,那边雅典人又在包围一个几乎同雅典一样大的叙拉古城。这一切给雅典人造成了极大的财政压力。他们开始对属民从海上进出口的一切货物征收5%的关税。
在叙拉古,叙拉古人决定在海上作战。斯巴达人由陆上去攻击普利姆密里昂。叙拉古人在海战中因为自己秩序混乱、互相撞碰而丧失了几乎到手的胜利。但他们占据了普利姆密里昂的雅典要塞。这使雅典人的情况迅逮恶化。因为要塞中存放着他们的大量财物和粮食及设备。这里失陷,必然引起雅典人士气的低落,造成恐慌。叙拉古人又拦劫了雅典的补给船,焚烧了雅典人在科伦尼亚的造船木材,逐渐赢得了大多数西西里人的支持。除了中立的阿格立真坦之外,整个西西里都联合起来了,他们都站到了叙拉古人一边。
叙拉古人加固了自己的船头,在海战中主动向雅典人较弱的船头撞击,凿穿雅典人的船头很深。甲板上的标熗手也使雅典人受到很大威胁。更可怕的是,那些乘着小船的叙拉古人溜到雅典船的桨下,紧靠着船边航行,向雅典的水手们投标熗。由于水面狭小,雅典人的船只不能运用环绕敌舰、撞击其侧面或船尾的战术,损伤很大。海战的胜利,不但使叙拉古人对自己的海军有了充分的信心,而且感到很有能力对付雅典人的陆军了。
在叙拉古人准备再次海陆进攻的时候,德莫斯提尼和攸利密顿率领的雅典援军到了。他们决定迅速出击,给敌人一个下马威,并想乘夜首先攻下厄庇波利。开始时,一切都比较顺利。他们占领了叙拉古人的城墙,因而自认为已经获得了胜利,于是精神开始涣散。就在这时,敌人趁机进行反击,击溃了雅典人。雅典人被迫逃命,秩序大乱,不知向哪里逃才好。黑暗中,难辨敌我友,误伤了不少自己人。逃路只有一条,一些人跌下悬崖丢了性命。迷路的人被叙拉古的骑兵包围杀害了。这次意外的胜利,恢复了叙拉古人以前所有的信心。
面对失败,德莫斯提尼主张立即离开西西里,保留雅典尚存的海上优势,回去对付斯巴达人。但是尼西阿斯不愿公开示弱,不肯撤退。雅典人一时没有采取任何步骤。叙拉古人却马上又准备了新的海陆军联合行动。尼西阿斯开始后悔没有早一步转移。可是,当他们决定撤离时,发生了月食。迷信的尼西阿斯坚持依照预言者说的办,要等到过了3个9天之后,才讨论军队的去向,致使军机延误。叙拉古人却一点也没有放松,他们在自己选好的日子,同时从海上和陆地向雅典人发起进攻,给雅典人造成重大损失。他们再也不怕雅典人了,开始封锁港口,堵死雅典人的逃路。
雅典人对这次远征感到后悔不迭。他们的退路被封死,又断了粮食,急得尼西阿斯几乎精神错乱。将军们商定在海上与叙拉古人决一雌雄。尼西阿斯对雅典人说:“如果在这次战役中你们不能获胜的话,我们在此地的敌人就会立即去进攻雅典。我们留在雅典的那些人,将不能抵抗已经在那里的敌人和从这里去的敌人联合起来的大军。所以当你们一旦落入叙拉古人的手中,你们国内的同胞就要落入斯巴达人的掌握之中了。”他强调,全体雅典人的命运“完全依靠这次战役”,号召雅典人为祖国表现出自己比别人更高的技术和更大的勇气。
作好了战斗准备的叙拉古人及其同盟者,更是严阵以待。吉利普斯发表演说激励他们。他说,“我们最大的敌人,现在瓦解了,他们的时运已经过去了,让我们同仇敌忾”向侵略者复仇。
战斗开始了。这是一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激烈的战役。双方的桨手们毫不畏惧,舵手们互相竞争。200多条船挤在一个狭小的水面上。一条船去撞击对方,同时又被敌舰撞击,有时两条或更多的船一起向一条船撞击。船舰互相撞击的声音如雷贯耳,命令声和叫喊声混成一片。甲板上的士兵们把标熗、箭和石头不停地向敌人的船上射去;一旦船舰相遇,两方的士兵都抢着跑上敌舰,跟着就是殊死的肉搏。雅典人拼命要冲出港口,夺取安全回到祖国的机会;叙拉古人全力争取胜利,阻止雅典人逃跑。
海上战斗在进行时,岸上的军人们也不轻松。他们紧张的情绪随着战斗的形势而转移。忽而大声哀嚎,忽而开始祈祷,忽而觉得达到了安全境界,忽而觉得面临死亡的边缘。战斗进行了很长时间,叙拉古人及其同盟者终于粉碎了雅典人的抵抗。他们大声欢呼着、叫喊着,追逐着丢盔卸甲的雅典人,把他们赶到岸边。岸上的雅典人也乱成一团,他们大声哭嚎或呻吟;清醒一些的人跑去帮助他们的船舰或防守他们的城墙。
[b]战后[/b]
德莫斯提尼和尼西阿斯想要连夜装备残余舰只,在黎明时冲出去;可是水兵们已经丧失了锐气,他们不愿上船。雅典人决定从陆地上撤退。
叙拉古人赫摩克拉底看出了雅典人的用心。他晋谒政府官员,向他们指出雅典人可能在晚间逃跑。他建议立即全军出城,堵塞道路,占领并防守隘口。可是官员们却指出,叙拉古人及其同盟者们在海上大捷以后,正陶醉在胜利的愉快之中,不可能说服他们拿起武器出去作战。赫摩克拉底知道时间刻不容缓,只好按自己的计划行动。他派自己的一个朋友,带着一支骑兵来到雅典人的军营附近,装作对雅典人友好的样子,告诉他们不要在晚上出逃,因为叙拉古人已经把守住了道路。雅典的将军们,竟然听信了这些话,把撤退的计划推迟了。
叙拉古人和吉利普斯却在这期间抓紧部署。他们堵塞了雅典人可能要走的乡村道路,在大小河流的渡口派驻守卫部队,还把雅典人的船只拖回自己的城去。
当雅典人认为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可以转移的时候,已经是海战后两天了。这真是一个悲惨的时刻。全体雅典人都感到耻辱和痛苦。死者没有埋葬,伤员难以带走,全军差不多都在以泪洗面。他们已经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不可预料的未来也许还会带给他们更大的灾难。他们忘不掉,当初出发时是多么阔气、多么骄傲,而今又是多么耻辱、多么落魄!没有哪个希腊军队曾经受过这样的惨败。将军们尽力鼓舞、安慰自己沮丧的士兵,把4万人的散乱部队整理好。撤退的队伍一路上不时受到阻击,走走停停,进一步,退两步,退却的第5天晚上,雅典人的各种必需品都没有了,不少人在同敌人作战中又负了伤。尼西阿斯和德莫斯提尼决定,尽量多燃一些火把,在夜间出发。他们避开叙拉古人的守卫,向海边走。由于晚间行军,又是在敌人的领土上,而且敌人就在不远的地方,德莫斯提尼的后卫部队发生了混乱,一部分队伍失掉了与大部队的联络。黎明时,主力部队到了海边。天亮以后,叙拉古人才发现雅典人已经走过去了,他们立刻追赶。中午时分,叙拉古人赶上并包围了落在后面的、由德莫斯提尼率领的后卫部队。雅典人被困在一个四面有围墙的地方。在稳获胜利的心理支配下,叙拉古人宁愿保护自己而不想同雅典人展开肉搏战。他们从四面八方把石头射向雅典人,持续了一整天,直到雅典人精疲力竭。德莫斯提尼被迫投降。
尼西阿斯在确认了德莫斯提尼投降的消息后,曾提出愿意偿付叙拉古战争赔款,作为换取允许他们回国的条件,希望能订立协约。但是,叙拉古人和吉利普斯拒绝了这些建议。他们包围了雅典人,雨点般的石头落在雅典人的头上。一直坚持到晚上,只有300人突围出去。第2天,尼西阿斯带领他的军队继续前进,叙拉古人及其同盟者紧追不舍。又饥又渴的雅典人向河边跑,冲入河中。一切纪律都没有了。每个人都想先渡过河去,他们挤成了一团,互相践踏。有的人被他们自己的矛刺死,有的人被行李纠缠着让水卷走了。河对岸的叙拉古人居高临下,向雅典人射击。伯罗奔尼撒人冲到河里去杀正喝水的雅典人。最后,死者的尸体堆积在河床中,少数渡过河的人也被敌人的骑兵杀死了。尼西阿斯向吉利普斯投降。突围出去的300人也被追上并当了俘虏。被俘的雅典人有7000人之多,其余的人当时就被杀死了。叙拉古人及其同盟者不顾吉利普斯的意见,杀死了尼西阿斯和德莫斯提尼。
被俘的雅典人及其同盟者,被囚禁在一个没有棚顶的、狭窄的石坑中。白天,秋日的毒热和污浊的空气使他们困苦不堪;夜晚,秋风袭人,无法可以御寒。伤病人员逐日增加,死者的尸体堆在那里,恶臭难当。他们在饥饿困苦中煎熬了2个多月,除雅典人和参加远征军的意大利人及西西里的希腊人外,其余的俘虏都被卖作了奴隶。雅典人在西西里的失败,是完全的惨败,海军、陆军都毁灭了,全军覆灭。他们丧失了近5万人,其中重装步兵1万余人,损失战舰200艘,付出了大笔战费。
[b][size=4]德凯利亚[/size][/b]
西西里的消息传到了雅典,自然引起巨大的恐慌。雅典人知道,大批丧失的从军人员是无法弥补的;他们也为国库的金钱和船坞里的船舰及配备船舰的海员不足而深深地忧虑。他们更担心:西西里的敌人马上会来进攻他们的港口,本土的敌人也将加倍地努力攻击他们。但是他们没有屈服,决定从任何可能的地方取得木材,再装备一支舰队,于是继续筹款,并采取节约和改良的政策治国,同时注意防止盟邦叛变。
形势对雅典极为不利。斯巴达人认为,雅典势力被推翻之日,就是他们在整个希腊称雄之时。他们要全力以赴将战争进行到底。斯巴达王阿基斯在冬季里就出发,派人向盟国筹款以建海军,要求各盟国建造船舰,总共要达到100条。当年冬季,希腊世界许多城邦都起来反抗雅典。它们知道,要是雅典在西西里获胜,它们就是雅典进攻的下一个目标;现在,它们认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它们要分享胜利的光荣。优卑亚首先准备叛离雅典,列斯堡、开俄斯和厄立特利亚等邦也紧跟其后,准备暴动。
雅典人看到了危险。他们知道其余的盟国也不会安静。在开俄斯叛变的消息传到雅典后,雅典人真是恐慌极了。他们决定动用国库的1000塔兰特特别款,装备大量战舰。
亚西比得又帮助斯巴达人到小亚策动米利都叛变,并与波斯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订立条约,规定对雅典人的战争应由波斯国王、斯巴达人和他们的同盟者联合进行。
雅典首先倾全力镇压了开俄斯暴动,从海上封锁开俄斯岛,并到其陆上劫掠乡村。罗得人也叛离了雅典。雅典人不得不派遣舰队去对其进行战争。
这时,斯巴达人早已怀疑亚西比得,并要处死他。他在惊慌之中跑到了波斯的沿海地区,以替斯巴达筹款造船为名,在波斯小亚总督替萨斐尼那里避难。他作了替萨斐尼的顾问,尽力破坏伯罗奔尼撤人的事业,又劝替萨斐尼不要着急结束战争。他建议:让希腊人彼此互相摧残,以坐收渔翁之利,首先使双方疲惫,接着,在尽量地削弱雅典以后,马上把伯罗奔尼撒人逐出国外。替萨斐尼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
公元前411年,雅典发生了寡头政变,民主政治被推翻。雅典的弱点进一步暴露出来了。当时,在萨莫斯的雅典人拒绝承认政变当局。亚西比得借此进行了煽动,致使那里的雅典人特别是雅典舰队的领导者相信了他的话。于是,他们决定把他召回部队,并选为将军。事实上,这是亚西比得利用雅典人来威胁替萨斐尼,又利用后者威胁前者。这样一来,在米利都的伯罗奔尼撒人也就更加痛恨替萨斐尼。埋怨他不但不带船舰给他们,而且付给他们的薪水既不准时,又不足额,以此来破坏他们的海军。
在萨莫斯的雅典人已集结了108条船舶,希望早日决战。但是伯罗奔尼撒人觉得自己现有的力量尚不足以同雅典人较量。不久,优卑亚人叛变的消息传到了雅典,雅典人可真是内外交困了。他们召集会议,结束了寡头政治,恢复了民主政治。他们也表决赞成召回亚西比得和其他被放逐者。接着,发生了一次对雅典人非常有意义的海战。那是在赫勒斯滂海峡,雅典人以纵队队形,沿着海岸线向塞斯都斯航行。伯罗奔撒人看到他们过来了,便从阿比都斯出来迎战。雅典人带着76条船,伯罗奔尼撒人有86条船。伯罗奔尼撒人计划先发制人,用自己的左翼包围雅典人的右翼,以便截断雅典人逃入公海的通路。雅典人看穿了敌人的用意,他们把自己的右翼延长,使之超过了敌人的左翼。这时,雅典人的左翼也绕过了塞诺西马地角。可是在调动时,他们没有保持好秩序,使中军的力量相对薄弱了。伯罗奔尼撒人立即攻击雅典人的中军,把他们逼到岸边,又展开追击。在这条战线,伯罗奔尼撤人进展顺利,他们以为自己已经获胜,便分散追逐个别的船只,致使自己的队形开始混乱。雅典人立即停止延长他们的阵线,马上回转来攻击向他们冲来的敌舰,趁着敌人分散和混乱的机会进行阻击。大部分敌舰不战而逃。伯罗奔尼撒人完全被打垮了。胜利的消息传到国内,仿佛给雅典人注射了强心剂。他们又精神振作起来,相信敌人在海上没什么了不起,只要尽量努力,就可能得到最后的胜利。第2年,在基齐库斯,雅典人又一次重创了斯巴达海军。他们重新控制了色雷斯沿海地区及通往黑海的航道。
[b]公元前408年以后[/b]
波斯王子居鲁士出任小亚总督,斯巴达任命莱山德担任海军统帅。莱山德亲赴萨尔迪,面见居鲁士,讨得他的欢心,得到了1万大流克的资助。莱山德用居鲁士的钱,提高服役水手的薪金,把许多水手从雅典人的舰队拉到了自己这边来,于是使雅典人再度陷入困境。
[b]公元前406年春[/b]
莱山德利用亚西比得不在军中,而代替他临时指挥的将军麻痹轻敌之机,在诺提昂海角打了一个胜仗,使雅典人丢失了15条战船。这次不大的胜利,在政治上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雅典人再也不相信亚西比得了,他被罢官并从此离开了雅典。胜利使莱山德的威信大增,也鼓舞了斯巴达的盟友,促使不少盟邦脱离雅典。但是不久之后,莱山德便因任期届满而卸职了。接任莱山德的卡利克拉提达斯,主动向驻在萨莫斯的雅典舰队进攻,造成了雅典人30条战船葬身大海。他乘胜又将雅典舰队围在列斯堡。雅典人以非常速度装备了110只战舰,同盟邦的40只战舰一起,风风火火赶赴列斯堡。公元前406年,雅典人在阿尔吉努萨伊群岛附近,大败斯巴达舰队,使其损失了70只战舰。卡利克拉提达斯阵亡。雅典人又可以在海上称雄了。但是,在此次海战中,由于追击斯巴达的需要与风浪,雅典舰队未能全力抢救落水的雅典士兵,导致大量人员溺水死亡,这被雅典人视为严重失职。在个别人煽动下,雅典公民议会判处8名将军死刑,除两名逃跑之外,其余6名将军均被处死,包括伯利克里的儿子。这一冲动下的举动使雅典失去了全部富有经验的将领,给雅典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阿尔吉努萨伊海战的消息,使那些背离了雅典的国家如雷轰顶,他们害怕雅典人的报复。斯巴达的失败,也令它的同盟者们惊恐不安。他们派人去斯巴达,要求让莱山德来指挥斯巴达海军。波斯王子居鲁士也表示支持莱山德再次出山。依据斯巴达的法律,一个人不能两度担任海军统帅。斯巴达人便让莱山德担任海军统帅助理,而掌握实际指挥权。莱山德重新披挂出征,得到了居鲁士的全力倾囊相助。居鲁士不但把自己所有的现金都交给了莱山德,而且允许他动用自己辖区的税收和贡款,甚至说,在必要时可以切割他那金银包裹的宝座。
[b]公元前405年夏末[/b]
莱山德得到情报,获悉雅典人在赫勒斯滂海峡沿岸没有设防。他立即带领全军从海上包围并攻占了支持雅典的拉姆普萨科斯城。雅典人闻讯派出一只拥有180艘战船的大舰队,火速奔向与拉姆普萨科斯隔岸相对的羊河口。莱山德以逸待劳,静候雅典人到来,雅典人到达羊河口后,见到敌人已经布置好了海军和陆军的阵式,没有贸然行事。雅典人将舰队开到敌人阵前,大喊大叫。向敌人挑战,希望他们能起锚应战。可是莱山德命令他的士兵们保持镇静,不许出击。雅典人只好回到羊河口登陆休息。一连4天,雅典人天天挑战,莱山德就是按兵不动。雅典人渐渐滋长了麻痹轻敌的心理,士气也受到影响。第5天,雅典人依然挑战如初,喊叫之后无人理睬,便驶回驻地。莱山德派出的侦察船跟踪而来,一见雅典人离船上了陆地,就立刻回返并在船头举起一个发光的盾牌,示意大军可以进攻了。莱山德马上命令所有舰只,全速冲向敌人的驻地。雅典将军科农最先发现了急驶而来的敌舰,他赶紧命令士兵立即登船。可是,雅典人作梦也没有想到敌人会在这个时候来进攻,慌忙之中,怎么能应付突发事件。许多船上空无一人,在船上的人也不知所措。斯巴达人没费多大气力,把空船或者拖走,或者弄坏,庞大的雅典舰队,倾刻间瓦解,只有9艘船幸免。斯巴达人上岸,继续追击雅典人。3000名雅典人被俘并被处死。斯巴达人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羊河口之战,彻底摧毁了雅典的海上优势,奠定了斯巴达人最终胜利的基础。此后,除了萨莫斯,雅典的盟友纷纷弃之而去。通往黑海的道路也随着而落入斯巴达人之手。莱山德接连发动攻势,把各地的雅典人驱赶回雅典城,然后对雅典进行海陆包围。长达数月的围困,使不堪饥饿之苦的雅典人终于乞降。科林斯人和底比斯人主张消灭雅典人。斯巴达人不愿因此而致科林斯等邦势力过大,他们需要利用雅典的力量来平衡科林斯、麦加拉等邦的实力。他们指出,雅典人在希腊人最危险的时刻曾立过大功,不宜处之过甚。结果,根据斯巴达人提出的条件,雅典人答应毁掉雅典城至港口的长城;交出全部舰队,只保留12条担任警戒的船只;恢复被流放者的地位;服从斯巴达人的领导。公元前404年4月,和约签定,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
[b][size=4]评价[/size][/b]
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希腊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促使小农经济与手工业者破产,不少城邦丧失了大批劳动力,土地荒芜,工商业停滞倒闭。大奴隶主、大土地所有者、投机商人和高利贷者乘机而入,大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和奴隶,中小奴隶制经济逐渐被吞没,代之而起的是在大地产、大手工业作坊主为代表的大奴隶主经济。大批公民破产,兵源减少,城邦的统治基础动摇了。贫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不满富人和豪强的统治。柏拉图曾经写道:“每个城邦,不管分别如何的小,都分成了两个敌对部分,一个是穷人的城邦,一个是富人的城邦。”因此,在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都曾先后发生贫民起义,打死了许多奴隶主,瓜分了他们的财产。风起云涌的起义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进一步加速了希腊城邦的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城邦历史的转折点,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结束了雅典的霸权,而且使整个希腊奴隶制城邦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场战争,使得斯巴达称霸于全希腊,使其寡头政治得以推行;各邦民主势力同时遭到迫害。寡头政治的蛮横统治又引起各国的强烈不满,许多城邦起兵反抗,伯罗奔尼撒同盟趋于瓦解。接着,几个比较强大的城邦如底比斯、雅典又为争夺希腊霸权继续战争。公元前4世纪前半期,希腊境内战火不绝,各邦力量彼此消耗下去,后来终于被早已对其觊觎的外敌马其顿所灭。
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相当地位。对抗双方对海上通路的争夺,从海上对敌的封锁和侵入都达到了很大规模;夺取要塞创造了许多新方法,如使用水淹、火焚和挖掘地道等;方阵虽还是战斗队形的基础,但步兵能以密集队形和散开队形在起伏 地机动行动;职业军人开始出现。这些都对希腊以及西欧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b][size=4]后果[/size][/b]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在战争期间内政与外交息息相联。雅典丧失了其强国地位。但战争的结束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希望,尤其人们希望和平和自由。色诺芬是这样来描述雅典的投降的:“雅典接受和平条约后赖山德尔进入比雷埃夫斯。那些被流放的人回到了他们的家园,在笛子音乐的伴随下大家欣乐地开始拆除城墙,因为大家相信,从这一天开始希腊的自由开始了。”“长墙”被拆除,提洛同盟被解散。雅典的舰队除12条船外全部被交出。在雅典一个亲斯巴达的寡头政权上台(不过这个政权在前403年就又被取消了)。在爱琴海上到处都设立了亲斯巴达的政府,斯巴达在各处驻兵。虽然科林斯和底比斯希望摧毁雅典,但雅典没有被摧毁,因为斯巴达不希望留下一个力量真空。斯巴达也有它自己的困难:它以自由和自主为口号介入战场,但却向波斯出卖了小亚细亚的城市。现在它又不想将这些城市让给波斯了,因此它不得不与波斯作战。波斯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得利者。波斯与斯巴达的战争一直到前386年才结束。这场战火从西西里岛到小亚细亚、牵涉了该地区所有国家的“古代世界大战”过后希腊的经典黄金时代也结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希腊的城市国家此前就已经不稳定的均衡关系彻底被打破了。前4世纪雅典虽然能够重建提洛同盟,但这个同盟与第一个同盟相比就逊色多了。但斯巴达的霸权也只持续了数十年,但此后战前的形势也未能被恢复。在这个发展规程的最后出现了雄心勃勃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交战的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在争夺霸权的这场较量中,斯巴达能够获胜,只不过因为其内部矛盾比之雅典相对小些、简单些罢了。雅典人对自己的同盟者压榨过甚,也为他们自己埋下了祸根。斯巴达人用解放他们的口号,轻而易举地就争得了许多支持者。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希腊世界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当敌人还在德凯利亚时,所有的雅典人不是在城墙上,就是在各个岗位上,站在武器的旁边。阿提卡农村的被占领、财产被掠夺、人力大批丧失,是雅典势力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战争对小农经济的毁灭性打击,摧毁了希腊文明的基础。作为城邦支柱的公民兵制度随着小所有者的设落而衰退,希腊城邦的末日已经不远,真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斯巴达人为了称霸希腊,不惜牺牲希腊的长远利益,同宿敌波斯联合对付提洛同盟,加速了雅典的失败,但因此而留给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
在这次战争中,加强海军力量,争夺海上优势是一个突出的战略问题。雅典人曾把自己的命运押在他们的强大舰队上,从而忽略了阿提卡农民的利益,最终把自己置于困境。斯巴达人首次与雅典人进行海战时,连在风浪中使船的技术都不具备,可是在经过多年的战争之后,却在羊河口海战中一举挫败了在海上称霸几十年的雅典人,为最终的胜利奠基。叙拉古人在战争中学到了作战的知识,他们用特殊加固的船头去撞击雅典人的船头,又以标熗配合,破了雅典人的传统海战战术,给敌人造成了极大威胁。固守城垣和攻城掠地的事,在此次战争中屡见不鲜。这是古代战争的一大特点。雅典人在开战之时,全国的人向雅典城集中,欲以坚守不出同斯巴达人对抗。而挖地道、断水源、放火烧,长时间包围乃至以攻城机强攻或利用内奸里应外合捣毁城池,都是各方常用的破城手段。
战争中,及时捕捉战机比什么都重要。公元前429年,福密俄趁斯巴达人尚未熟悉水性之际,利用风浪给敌人造成的困境,立即发动攻击,获得胜利。其后,斯巴达人略施小计,把雅典人引入圈套,眼看胜利唾手可得,不料得意忘形,坏了大事。雅典人不失时机发动反击,反败为胜。公元前424年的安菲波里之战,雅典主战的克里昂不去想如何作战,而先考虑撤退,撤退中又将弱点暴露在敌人面前,正好给了想要出奇制胜的斯巴达人以可乘之机。斯巴达人仅以损失7人的代价,换得雅典损兵折将600人的胜利。如此巨大的反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雅典人在战争初期的信心,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依仗他们当时的财力;而在战争后期,斯巴达人的长期围困,使雅典人失去了土地和牲畜,内有奴隶叛逃,外有盟邦造反和强敌在侧,雅典人危在旦夕。在叙拉古时,雅典人远离故土,不免常被补给困难所扰,而终于遭到了全军覆灭的厄运。斯巴达人在派罗斯失陷后,组织救援不力,又有后院起火,希洛人造反,以致雪上加霜,终于失利。由此可见,进行战争时,有一个强大而巩固的后方是多么重要。
=================================================================
[b][color=#00b0f0][size=5]入侵东方文明之战:亚历山大东征[/size][/color][/b]
[attachment=13084209]
亚历山大东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征服希腊各邦。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开始了亚历山大东征。历时十年,经过伊苏斯之战、高加米拉战役、吉达斯普河战役,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最终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坏性的破坏,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经这一途径,希腊和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名 称 亚历山大东征
地 点 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
时 间 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
参 战 方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
[b][size=4]概述[/size][/b]
[attachment=13084210]
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邦内部及各城邦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冲突持续不断。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乘机运用外交手段、金钱利诱和军事进攻等手段插手希腊事务。前337年,腓力二世确立对全希腊的霸权后,在科林斯召开各邦大会,宣布各邦间停止战争,建立以他为盟主的泛希腊同盟,并以“复仇”为借口决定对波斯宣战。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在平息内乱和镇压希腊人的反叛后,即调兵遣将,准备东征。前335年秋,亚历山大以马其顿军为主,雇佣兵和各邦盟军为辅,组成一支远征军(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舰船)。前334年初春,他授权安提帕特将军摄政,亲率远征军从都城派拉出发,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东征。
[b][size=4]战争背景[/size][/b]
当时的波斯帝国是个没落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在大流士三世统治下,内政腐败,政局不稳,国势日衰。波斯在小亚细亚仅部署有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2万、舰船400余艘。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到波斯军阻击。波斯军约3万人沿河东岸展开,以骑兵为第一线,步兵为第二线,凭岸固守,阻敌渡河。远征军则置步兵方阵于中央,两翼为骑兵。亚历山大命令先头部队佯动,诱使敌军向左移动,待其队形出现间隙,乘机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扑敌阵中央。激战中,马其顿军发挥长矛优势大量杀伤敌人。波斯骑兵亡千余人,其步兵遭马其顿军四面打击,迅即溃败,2000余人被俘。远征军仅亡百余人。
[b][size=4]原因[/size][/b]
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邦内部及各城邦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冲突持续不断。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乘机运用外交手腕、金钱利诱和军事进攻等手段插手希腊事务。
前337年,腓力二世确立对全希腊的霸权后,在科林斯召开各邦大会,宣布各邦间停止战争,建立以他为盟主的泛希腊同盟,并以“复仇”为借口决定对波斯宣战。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在平息内乱和镇压希腊人的反叛后,即调兵遣将,准备东征。前335年秋,亚历山大以马其顿军为主,雇佣兵和各邦盟军为辅,组成一支远征军(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舰船)。前334年初春,他授权安提帕特将军摄政,亲率远征军从都城派拉出发,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东征。
当时的波斯帝国是个没落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在大流士三世统治下,内政腐败,政局不稳,国势日衰。波斯在小亚细亚仅部署有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2万、舰船400余艘。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到波斯军阻击。波斯军约3万人沿河东岸展开,以骑兵为第一线,步兵为第二线,凭岸固守,阻敌渡河。远征军则置步兵方阵于中央,两翼为骑兵。亚历山大命令先头部队佯动,诱使敌军向左移动,待其队形出现间隙,乘机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扑敌阵中央。激战中,马其顿军发挥长矛优势大量杀伤敌人。波斯骑兵亡千余人,其步兵遭马其顿军四面打击,迅即溃败,2000余人被俘。远征军仅亡百余人.
初战告捷,亚历山大乘胜率远征军沿小亚细亚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随后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东进卡帕多细亚,再南下奇里乞亚。前333年10月,远征军在西利西亚东部的伊苏斯之战中击败大流士三世所率12~13万大军,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大流士逃过幼发拉底河收拾残部,同时派出使者求和,遭拒绝。亚历山大率军继续南下腓尼基,拔除波斯海军据点,从而确保了远征军与希腊之间的交通线。前332年初,远征军抵达滨海要塞提尔(今黎巴嫩的苏尔),遭坚决抵抗,经7个月陆海夹攻,始破该城。此役,8000多提尔人战死,3万多人被俘。此后,亚历山大又用两个月时间攻占加沙。至此,远征军彻底摧毁波斯海军基地,切断波斯人的陆海联系,夺取了地中海制海权。11月,亚历山大进军埃及,兵不血刃,占领上下埃及。
[attachment=13084211]
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骑兵7000从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腓尼基插入两河流域北部,向波斯腹地巴比伦尼亚与伊朗高原进军。为保证给养,他把进军路线选在底格里斯河东岸人烟稠密地区,于9月渡过底格里斯河,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战中大获全胜。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远征军乘胜南下,轻取巴比伦,占波斯都城苏萨,随后进入伊朗高原,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经短期停留后继续北上,向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进发,追击波斯国王。在米底首府,亚历山大遣回希腊盟国士兵。前330年夏,亚历山大沿里海南岸东进,进入帕提亚(安息)时,大流士三世已被其属下巴克特里亚(大夏)总督拜苏斯所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至此灭亡,亚历山大成为波斯统治者。
波斯帝国灭亡后,亚历山大继续领兵东进,于前329年春穿越兴都库什山,侵入巴克特里亚,追击拜苏斯至粟特 ,并将其处死 。在粟特遇到当地居民激烈反抗,其中尤以地方贵族斯皮泰门领导的起义威胁最大。起义军曾一度收复首都马拉坎达(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给远征军以沉重打击。亚历山大在中亚细亚征战两年余,方将起义军镇压下去。前327年夏,他为富庶的印度河流域所吸引,离开巴克特里亚,率兵约3万人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前326年4月,远征军由布克法拉城抵达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与波鲁斯王国军队隔岸对峙。亚历山大率军渡河作战,消灭波鲁斯步兵近2万、骑兵3000,迫使波鲁斯国王投降。远征军继续东进,抵达希发西斯河畔。此时,军中疫病流行,官兵厌战情绪增长,亚历山大被迫于前326年10月决定停止东征并撤军。他分兵水旱两路沿印度河顺流而下,在印度河口附近再兵分三路:海路经阿拉伯海入波斯湾至幼发拉底河口(希腊人从未走过的新航线);陆路一支经印度洋沿岸西行,由亚历山大亲率;另一支北上阿拉霍西亚,然后向西与亚历山大会合。前324年春,亚历山大返抵巴比伦,东征结束。
一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b][size=4]初战告捷[/size][/b]
亚历山大乘胜率远征军沿小亚细亚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随后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东进卡帕多细亚,再南下奇里乞亚。前333年10月,远征军在西利西亚东部的伊苏斯之战中击败大流士三世所率12~13万大军,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大流士逃过幼发拉底河收拾残部,同时派出使者求和,遭拒绝。亚历山大率军继续南下腓尼基,拔除波斯海军据点,从而确保了远征军与希腊之间的交通线。前332年初,远征军抵达滨海要塞提尔(今黎巴嫩的苏尔),遭坚决抵抗,经7个月陆海夹攻,始破该城。此役,8000多提尔人战死,3万多人被俘。此后,亚历山大又用两个月时间攻占加沙。至此,远征军彻底摧毁波斯海军基地,切断波斯人的陆海联系,夺取了地中海制海权。11月,亚历山大进军埃及,兵不血刃,占领上下埃及。
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骑兵7000从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腓尼基插入两河流域北部,向波斯腹地巴比伦尼亚与伊朗高原进军。为保证给养,他把进军路线选在底格里斯河东岸人烟稠密地区,于9月渡过底格里斯河,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战中大获全胜。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远征军乘胜南下,轻取巴比伦,占波斯都城苏萨,随后进入伊朗高原,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经短期停留后继续北上,向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进发,追击波斯国王。在米底首府,亚历山大遣回希腊盟国士兵。前330年夏,亚历山大沿里海南岸东进,进入帕提亚(安息)时,大流士三世已被其属下巴克特里亚(大夏)总督拜苏斯所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至此灭亡,亚历山大成为波斯统治者。建立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由此进入马其顿阿吉德王朝统治时期。
波斯帝国灭亡后,亚历山大继续领兵东进,于前329年春穿越兴都库什山,侵入巴克特里亚,追击拜苏斯至粟特,并将其处死。在粟特遇到当地居民激烈反抗,其中尤以地方贵族斯皮泰门领导的起义威胁最大。起义军曾一度收复首都马拉坎达(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给远征军以沉重打击。亚历山大在中亚细亚征战两年余,方将起义军镇压下去。前327年夏,他为富庶的印度河流域所吸引,离开巴克特里亚,率兵约3万人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前326年4月,马其顿—希腊远征军由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布克法拉城抵达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与波鲁斯王国军队隔岸对峙。亚历山大率军渡河作战,消灭波鲁斯步兵近2万、骑兵3000,迫使波鲁斯国王投降。远征军继续东进,抵达希发西斯河畔。此时,军中疫病流行,官兵厌战情绪增长,亚历山大被迫于前326年10月决定停止东征并撤军。他分兵水陆两路沿印度河顺流而下,在印度河口附近再兵分三路:海路经阿拉伯海入波斯湾至幼发拉底河口(希腊人从未走过的新航线);陆路一支经印度洋沿岸西行,由亚历山大亲率;另一支北上阿拉霍西亚,然后向西与亚历山大会合。前324年春,亚历山大返抵巴比伦,东征结束。
[b][size=4]历史评价[/size][/b]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b][size=4]东征的影响[/size][/b]
①在政治方面,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希腊自治城市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
②在经济方面,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种经济日后成为罗马奴隶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西方没有繁荣起来,东方始终是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③在文化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这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相互影响。
④在思想方面,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狭小的城邦界限,而以全新的、平和的、世界主义的目光看待世界和别人。
[b][size=4]相关电影[/size][/b]
[attachment=13084213]
中文名:亚历山大大帝
片名:Alexander
年代:2004
国家:美国
类别:剧情/冒险/战争/历史
语言:英语
片长:167分钟
IMDB评分:5.5/10(19,155votes)
导演
奥利弗·斯通OliverStone
主演
科林·法瑞尔ColinFarrell饰Alexander
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Jolie饰Olympias
方·基默ValKilmer....Philip
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Hopkins饰OldPtolemy
杰瑞德·莱托JaredLeto饰Hepheastion(Alexander的同性情人~)
布赖恩·布莱斯德BrianBlessed
克里斯托弗·普拉莫ChristopherPlummer
乔纳森·莱斯-迈勒斯JonathanRhys-Meyers
====================================================================
[b][color=#00b0f0][size=5]汉尼拔远征功败垂成:布匿战争[/size][/color][/b]
[attachment=13084214]
布匿战争(Bella punica,或译布匿克战争)是在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著名战争,名字来自当时罗马对迦太基的称呼Punici(布匿库斯)。
公元前264~前146年,两国为争夺地中海沿岸霸权发生了三次战争:[1]
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战。开始在西西里岛交战,接着罗马进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败。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前201年),三个中最著名的战争。迦太基主帅汉尼拔率6万大军穿过阿尔卑斯山,入侵罗马。罗马则出兵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回军驰援,迦太基战败,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前146年),这是一场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罗马主动进攻,长期围困迦太基城,最后迦太基战败惨遭屠城,领土成为罗马的一个省份——阿非利加行省。
布匿战争的结果是迦太基被灭,迦太基城也被夷为平地,罗马争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
名 称 布匿战争
地 点 非洲,伊利比亚,意大利,高卢,西地中海
时 间 公元前264
参 战 方 罗马共和国,迦太基
结 果 迦太基失败
主要指挥官汉尼拔,雷古卢斯等
主要势力 罗、迦元老院、巴卡、西庇阿家族
[b][size=4]简介[/size][/b]
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公元前264~前146年与迦太基之间的3次战争。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Punici),迦太基曾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因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The Punic Wars)。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b][size=4]背景[/size][/b]
罗马发祥于意大利半岛,是一个不大的城邦。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一大强国。其后,罗马便把扩张矛头转向了西地中海的迦太基。
迦太基位于今天北非的突尼斯,由腓尼基人移民建成。公元前3世纪已发展为一个富庶的强大国家,占有北非明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沿海、西西里的大部、科西嘉、撒丁、巴利阿里群岛等地,成为罗马向海外扩张的劲敌。双方争夺的焦点是盛产谷物的西西里。
罗马军队分为4个军团,每个军团约4200—6000人,基本属于常备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迦太基的军事力量也很强大,特别是海军,在地中海地区属一流。
[b][size=4]战争过程 [/size][/b]
[b]第一次布匿战争[/b]
[b]起源[/b]
前3世纪中旬,罗马共和国平稳内政,解除了来自内高卢的威胁,并出兵占领内高卢土地,以阿尔卑斯山脉为屏障解除了北方战事,还平定意大利各邦的叛乱,整个亚平宁半岛已经稳稳的拿在手中。而在地中海西部的比罗马更古老、更富裕的国家迦太基这时已经成为一个海洋强国,控制大多海洋贸易要道,势力从北非发展到伊比利亚半岛及其西地中海。
战争的导火线是“墨西拿事件”:前288年,一群叙拉古雇佣兵在玛尔美提的率领下占领了西西里岛东北角的墨西拿(Messina),自称“战神之子”并脱离叙拉古独立。他们杀了当地所有的男人,占有女人为妻,以这个城市为基地,骚扰附近的乡村和城市,包括母邦叙拉古(Syracuse)。前264年,叙拉古的希落二世即位后,决定清除这批盗匪,出军围攻墨西拿。 玛尔美提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救。一开始,罗马并不想帮助他们。一方面因为玛尔美提名不正言不顺,另一方面罗马刚刚清洗了次一类的雇佣兵。迦太基却立刻同意,很快派军队来到墨西拿,逼迫叙拉古军队后撤。罗马元老院不能容忍来自南方且之隔一小小海峡的巨大威胁参战,于是罗马和玛尔美提联盟,派将领西庇阿并授权其率军到西西里岛,尝试让叙拉古投靠到罗马这边。这是罗马军队第一次在意大利半岛以外的活动。三方联盟稳定之后,罗马和迦太基继续战争,争夺西西里岛。
[attachment=13084215]
[b]战争概况[/b]
第一次布匿战争是在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三次布匿战争的第一战,战于前264年到前241年之间。两国冲突是因为争夺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霸权,尤其是西西里岛的拥有权。战争23年后,罗马胜利,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权,迦太基被迫签订不平等和约。
迦太基将西西里岛及其附近利帕里群岛让给罗马,赔款3200塔兰特(10年内偿清)。罗马遂在西西里建立第一个行省。公元前 238年罗马乘迦太基雇佣军暴动之机,又出兵强占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于公元前227年将两岛置为一行省。
[b]战争经过[/b]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陆战并不重要。西西里岛是个多山地的岛屿,陆地上的冲突大多是小规模的袭击,围攻城市或封锁交通。主要封锁目的是海港,为了防止对方从本土来的增兵,军货和通讯。
公元前264年罗马军队开进西西里,揭开战幕。罗马先后占领墨西拿和阿格里琴托(Agrigentum),迫使叙拉古与之结盟。罗马围攻 阿格里琴托,已败复胜,军心大振。前256年-前255年,罗马再次计划大规模陆战。
经一系列交战,罗马军队取得陆上作战的一些胜利,但迦太基在海上一直处于优势。善于模仿的罗马,以一艘搁浅的迦太基战舰为样板,在希腊人帮助下,建立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船只结构同迦太基人的一样,也是桨式战船,但罗马人制造了一种搭有尖钩的活动吊桥,将它钩到对方战舰的甲板上,这样不习水战的罗马人就可沿长板冲向敌船,在甲板上打一场陆地战,发挥罗马军团人数多的优势。罗马士兵利用这种装置能够登上敌船,从而把战斗变成罗马人熟悉的肉搏战。
公元前260年,杜伊利乌斯统领的罗马舰队(113艘战船)在米莱附近的海战(参见利帕里海战)中首次战胜安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舰队(140艘战船)。
几次海战之后,罗马决定入侵迦太基北非的本土,尽快摧垮迦太基基础,以结束战争。罗马建了很大的一个舰队,用来运输军队和设备,加上护航的军舰。公元前256年,迦太基设法阻挡舰队,但是在埃克诺穆斯海角被打败(参见埃克诺穆斯角海战)。
同年,罗马将军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卢斯〔Marcus Atilius Regulus〕登陆北非,攻占突尼斯。迦太基不得已求和,但是和平协约极其苛刻,迦太基不愿接受。迦太基雇用了斯巴达将军 赞提帕斯(Xanthippus)。在其的整顿下,迦太基的整体战斗力得到大大改善。雷古卢斯急于求胜担心罗马元老院派遣别人抢其功劳,以及为了增加自己的政绩,所以积极发动战役。赞提帕斯率领1.2万步兵、4000骑兵、50头大象,在突尼斯与罗马的1.5万步兵、500名骑兵交战。因为罗马没有战象加之执政官用正面交战的战术,最后只有2000人极其幸运的逃到阿斯匹斯,战场遗尸八千余,雷古卢斯与500名罗马骑兵未冲出战场,成为了迦太基的战俘。罗马企图侵略非洲失败。
战争后期,前249年,迦太基派哈米尔卡·巴卡到西西里岛。企图力挽狂潮,但罗马人的围困战术及其迦太基在海战中的连续失败导致了那些受困重镇如利利贝乌姆,因长期得不到补给而最终被攻陷。
公元前241年,罗马海军以200 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大败迦太基舰队于埃加迪群岛附近(参见埃加迪群岛海战)。海战之后,迦太基爆发了一场雇佣兵起义,内焦外困下的迦太基,终于命哈密尔卡·巴卡于西西里与罗马人签订条约,战争结束。
[b]结果[/b]
第一次布匿战争长达23年,罗马胜利之后,取代迦太基成为地中海中最强国。战争结束之后,两国经济和人口都大伤元气,之后多年才恢复。罗马胜利,主要因为它的坚持在不承认失败,也不接受非完全的胜利。而且,罗马共和国吸引私有投资,依靠它的公民的爱国心,拿到船艘和水手。而绝大部分的迦太基的有钱贵族非常小气,不肯为大众的利益花自己的钱。
①和约条件
因为罗马是胜利者,和约条件完全是罗马制订的,其中包括:
迦太基撤出西西里岛。
迦太基无条件交还罗马战俘,但是需要重资赎回他们的俘虏。
迦太基不准攻打叙拉古和它的同盟·迦太基将西西里岛北面的一些小岛转交罗马。
迦太基立即付款1000塔兰特,另外下面10年每年付款2200塔兰特。
两国的同盟不准互相攻打,也不准在对方的疆土之内征兵。
迦太基从此无法雇用罗马职业军人。
②伤亡数量
双方的伤亡量都非常难定,因为大多历史材料都偏向罗马的能力。一般以为,在海战中:·罗马失去700艘船(大多因天气不合作)·迦太基失去500艘船·每艘船大约有100名水手,每艘沉船至少有一部分水手丧生
历史学家 Polybius 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伤亡最大的战争,比亚历山大大帝的战争都要多。罗马前3世纪的人口记录中,在战争期间,罗马失去了50,000公民。这五万人中并不包括没有公民权的军人。
[b]第二次布匿战争[/b]
[b]背景[/b]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失败之后,因失去地中海里的西西里岛,开始向欧洲西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发展。罗马警告汉尼拔不可穿过埃布罗河。汉尼拔无视此警告,继续领军向东北进军。罗马令迦太基交出汉尼拔受审,被拒绝之后宣战。
[align=center][attachment=13084216]
[color=#7f7f7f]汉尼拔[/color][/align]
汉尼拔出身于一个军事贵族家庭,自幼随父从军,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和外交才能的培养,懂得几种语言,能发动不同国籍的人为他作战,并无条件地服从他。平时,他生活简朴,极能吃苦,常常披着斗篷睡在放哨战士中间,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
[b]战争概况[/b]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负盛名的一场战争,作战16年,前218年-前202年。迦太基战败被迫求和,接受了十分苛刻的条件,失去一切海外属土,赔款1万塔兰特,战舰除留10艘外全被凿毁。从此,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彻底破产,罗马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b]伊比利亚战役[/b]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不久,迦太基就着手准备新的战争。汉尼拔‧巴卡详细制订的战略计划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亚(西班牙)境内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从北面对罗马实施突然的猛烈突击。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迦太基军队包围与罗马结盟的西班牙城市萨贡托(Saguntum),围困8个月,占领该城。伊比利亚战役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
[b]意大利战役[/b]
[attachment=13084218]
罗马元老院决定派遣执政官格奈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率军前往伊比利亚,就地击溃迦太基军队并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陆,以期达到对迦太基本土展开军事行动之目的。
但汉尼拔先发制敌,于公元前218年4月,率领9万名步兵,1.2万名骑兵和37只战象,越过了比利牛斯山脉,开始了对意大利的远征。迦太基军队在五个半月的时间内行军1600余公里,沿途克服了险恶的天然障碍和许多部落的抵抗。出敌不意,在提契诺河和特雷比亚河(意大利北部)战役(参见特雷比亚河战役)中击溃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的军队。这些胜利的取得,使汉尼拔巩固了后方和与罗马为敌的高卢诸部落订立了同盟。
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军队侵入意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诺湖畔的狭窄隘口巧妙设伏,歼灭盖约·弗拉米尼统率的罗马军队(参见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公元前216年,在坎尼会战中罗马军队(约7万人)被汉尼拔军队(5万人)包围、全歼。这次胜利后,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
“西方军事史上第一个合围之战”坎尼战役的胜利是汉尼拔的重大战绩。
[b]反攻迦太基[/b]
从公元前212年起,主动权转到罗马人手中。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夺回原在意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亚和马其顿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罗马人攻占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亚的主要基地之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鲁巴企图从伊比利亚驰援汉尼拔,但因在梅塔夫尔战役公元前207年中被击溃,而告失败。反罗马同盟因罗马人屡屡获胜而日趋瓦解。
公元前204年,年仅33岁的大西庇阿率罗马军队在迦太基附近登陆,迦太基急忙召汉尼拔回军救援。公元前202年的扎马战役中,汉尼拔仍按常规列队和战法,西庇阿则不循常规,他把一、二、三线各部队重叠配置,中间留出空道,以便让战象通过。交战开始以后,当汉尼拔军的战象冲到西庇阿军前沿时,西庇阿的一线部队突然鼓角齐鸣,喊声大作,汉尼拔军的战象受到惊吓,有的停滞不前,有的转身向自己的战阵冲去,还有的受罗马军的投熗击伤后逃跑。西庇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命令骑兵迂回包抄,同时将3线兵力集中起来,向汉尼拔军正面猛攻,一鼓作气,终于取得了胜利。汉尼拔军战死约2万人,汉尼拔落荒而逃。这是汉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吃了败仗。迦太基人战败。
[attachment=13084219]
[b]结果[/b]
迦太基失败。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罗马人签订了条款苛刻的和约。根据和约规定,迦太基撤离西班牙、地中海诸岛,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领地,并完全解除武装、自卫队不得赴海外作战,将整个舰队交给罗马,且任何自卫战争必须先和罗马协商等,并偿付巨额战争赔款,迦太基失去所有伊比利亚半岛的领土,海军解散,只能有10艘防海盗的船。同时选100名14岁以上30岁以下男子赴罗马充当人质。
[b]第三次布匿战争[/b]
[b]背景[/b]
第三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后最短的战争,作战三年,前149年-前146年。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在军事上虽无力再与罗马竞争,但其商业发展迅速,物质财富迅速增加,引起了罗马的妒忌。罗马惟恐迦太基复兴,公元前149年,罗马进犯迦太基,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
[b]介绍[/b]
[align=center][attachment=13084220]
[color=#7f7f7f]战争地图[/color][/align]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忙着东西作战:在东边,忙着征服希腊帝国;在西边,忙着压制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内乱。但是罗马人还是把迦太基当成眼中钉,念念不忘在二次布匿战争时候,迦太基差点攻入罗马城。元老Cato每次不论什么话题演讲之后,都有同样的最后一句话“Carthagodelendaest!”(迦太基一定要消灭!)
没有战事的迦太基,在这五十年逐渐以贸易恢复国气。罗马更不心定,害怕迦太基再次挑战。罗马进一步开始压迫迦太基势力的再度发展,至二六九年甚至提出要求:迦太基公民必须离开迦太基,并以“迦太基的诅咒”为借口扬言焚烧迦太基,在迦太基严词拒绝之后,罗马立即宣战,并在一月之内完全包围迦太基城,开始第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战败后,在军事上一蹶不振,但在商业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方面,到160年时 又迅速复兴,招致罗马的忌恨,导致罗马决心消灭迦太基。公元前 150年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进犯迦太基,后者被迫向其宣战,罗马以迦太基破坏和约为借口,于公元前149年向迦太基宣战,第3次布匿战争开始。罗马军队在北非登陆后,迦太基曲意求和,答应交出人质和武器。但罗马人提出了及其苛刻的条件,令迦太基公民迦太基人愤然拒绝,起而抵抗。罗马军队围攻迦太基城两年未下。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发生饥荒,瘟疫横行。“非洲征服者”ScipioAemilianus(小西庇阿)领导下进攻迦太基郊外摧毁迦太基野战军后发起总攻,罗马血洗迦太基,迦太基市民进过六天六夜的浴血奋战后投降,二十五万公民仅约五万人幸存并被卖为奴隶,迦太基被西庇阿奉命摧毁,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罗马在此后建立阿非利加行省,从此迦太基成为历史中燃烧的森林灰飞烟灭。
据说迦太基被罗马施以诅咒,在周围的田野被撒了盐,要它不能有任何生命生存。
在前后历时百余年的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在与迦太基及其盟友以及与地中海强国的反复争斗中,占领了欧、亚、非的广大地区,掠夺了大量奴隶和财富。
[b][size=4]点评[/size][/b]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战略特点,就在于其根本问题都是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的统治权。罗马人不断的创新以及无比顽强的信念以及奋进的精神成就了第一次的完胜。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争取同盟者,建立和瓦解反罗马同盟是战略上的决定性因素。布匿战争在古代军事学术发展上显示了一个新的高峰。陆上强国罗马为战胜海上强国迦太基而建立了海军;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不拥有制海权的情况下,从陆上翻越天险阿尔卑斯山深入罗马腹地,这是影响战局的两大决策。汉尼拔以劣势兵力围歼优势之敌和罗马海军创造的“乌鸦吊”,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大创新。
[b][size=4]战争影响[/size][/b]
布匿战争是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最为关键的战争,是罗马由弱转强的重大转折,使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也是导致罗马共和国兴旺的最终原因。一方面,布匿战争以及布匿战争期间罗马的胜利使罗马占领了欧、亚、非的广大地区,掠夺了大量奴隶和战利品,罗马变得空前强大和繁荣;另一方面,引起了罗马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道德风尚等领域的重大变化。这对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地中海地区后来的历史命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b][color=#00b0f0][size=5]共和国解体的推动力:罗马内战 [/size][/color][/b]
[img]http://l.paipai.fm/118851/thumb/15/11/27/302_15502185_82dee017af90029.jpg[/img]
罗马内战,发生在公元前88年至公元前31年,是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内部为争夺政权和建立军事独裁而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战争由罗马晚期共和国时期“前三头”和“后三头”发起。罗马内战的结果是屋大维最终获胜并开创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罗马内战标志着罗马共和国的解体和罗马帝制的全面建立。
名 称 罗马内战
地 点 古罗马
时 间 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
参 战 方 前三头,后三头
结 果 屋大维(奥古都斯)获胜
主要战役 法萨罗之战,菲利皮
[b][size=4]简介[/size][/b]
[img]http://l.paipai.fm/118851/15/11/27/302_15502185_1a4962873e04de4.jpg[/img]
罗马内战(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是公元前1世纪40年代—公元前1世纪30年代罗马奴隶制国家内部为争夺政权和建立军事独裁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发动者是罗马晚期共和国时期著名的“前三头”和“后三头”。罗马内战的结果是屋大维最终获胜并开创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当上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罗马内战的结束是罗马共和国解体和罗马帝制全面建立的标志。这场战争是古罗马国家体制由共和国转为帝国的连年内战。
公元前49~前31年,古罗马共和国后期奴隶主集团间争夺统治权的战争。罗马统治集团于公元前60年结成“前三头同盟”。公元前53年,M.L.克拉苏·迪弗斯出兵安息败亡后,已变成G.庞培与G.J.凯撒“两头”对峙。凯撒在高卢战争中获得巨大成功,其日益增长的权势,引起庞培的疑忌和元老院的忧虑。于是元老院与庞培合谋,限令凯撒交出高卢行省和军权,否则便宣布他为“祖国之敌”。凯撒先发制人,突然于公元前49年1月10日率军强渡鲁比肯河(在今意大利东北部),进军罗马,内战开始。庞培准备不足,偕大批元老院成员仓皇逃往希腊。凯撒占领罗马城,迅即分兵至西班牙和非洲剿平庞培在那里的军队,以解除后顾之忧。公元前48年初,凯撒率兵从意大利渡海到希腊,8月,于法萨罗一役击败庞培(见法萨罗之战)。之后,继续消灭庞培残余势力,至公元前45年9月凯撒的独裁政权已臻巩固。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被共和派刺杀。公元前43年,其义子G.屋大维(即奥古斯都)及部将M.安东尼、M.A.李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大肆报复,株连甚广,罗马又陷于内战中。公元前42年秋,菲利皮(在马其顿东南部)一役,M.J.布鲁图等共和派一败涂地。此后,屋大维逐渐接近元老院。公元前36年,消灭了占据西西里岛的S.庞培(庞培之子),并剥夺李必达的军权,形成屋大维和安东尼的“两头”对峙。屋大维待机进攻安东尼及与安东尼结婚的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公元前31年9月,亚克兴海战中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彻底失败,内战随之结束。屋大维是最后的得胜者。从此,古罗马共和国倾覆,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罗马帝国。
[b][size=4]起因[/size][/b]
公元前146年,罗马进入晚期共和国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出现全面危机,奴隶起义风起云涌,平民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和复杂。这种危机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体危机,也就是说,由于奴隶制发展达到高峰,共和制统治形式已经过时,帝制的建立是适应奴隶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罗马共和国已为元老贵族盘据垄断,改制之争阻力极大,延续甚久,流血甚多。公元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遭到元老贵族的猛烈攻击,并在失败后遭到反动贵族的疯狂屠杀。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但却揭开了罗马内战时代的序幕。元老贵族既已首先使用暴力屠杀群众,以后当会变本加厉大开杀戒,而反元老势力也会以兵戎相见,由内争转入内战。此后反元老势力仍继续改革派的传统,发出了平民运动的号召。但反元老斗争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却不是平民要求的平分土地、维护小农之类,而是打击元老贵族、改变共和体制、建立军事独裁和皇帝统治的罗马帝国。正是在晚期罗马共和国危机重重、内部斗争不断激烈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
[b][size=4]经过[/size][/b]
[b]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b]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thumb/15/11/27/302_15502185_a5c24c62711313b.jpg[/img]
[color=#7f7f7f]罗马内战简图[/color][/align]
罗马公元前138—前132年和公元前104—前101年的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和公元前73—前71年的伟大的斯巴达克起义极大地震撼了罗马统治阶级,沉重摧毁了元老贵族不可一世的军政势力,为骑士和平民等反元老势力的抬头创造了条件。当元老们无人敢出头担任执政官时,正是其他势力乘虚而入的机会。就在此时,克拉苏斯取得执政大权,恺撒等人也从此东山再起,客观上推动了帝制取代共和制的历史转变。公元前60年,步入政坛的三位新生实力派人物恺撒、克拉苏斯和庞培组成“前三头同盟”。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并在长期的高卢战争中积蓄了实力。公元前53年,克拉苏斯在与安息作战中阵亡,于是三头先去其一,恺撒与庞培对抗之势日趋明显。高卢战争结束后,恺撒写成《高卢战记》一书在罗马广为散发,向公民宣传他的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他已掌握了空前强大的实力,有久经征战的10个军团在他麾下,更有在高卢战争中掠夺的巨额财富供他在罗马网罗党羽、收买群众。这样的形势使庞培同元老院的联合更为紧密,他们把打击目标集中在恺撒及其党羽身上。公元前50年,元老院和庞培作出决定,恺撒应在第二任高卢总督期满时(前49年3月)交出兵权,解职回国。这等于公开宣布了“三头同盟”的决裂。恺撒回信要求庞培也放弃兵权,否则决不服从,并不惜兵戎相见。元老院视此信为战书,立即在前49年元旦决定恺撒应立即卸任。恺撒派的保民官安东尼等对此行使否决权不成反遭迫害,被迫逃往恺撒在山南高卢(北意大利)的军营,罗马内战一触即发。元老院马上宣布恺撒为公敌,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授命庞培召集军队保卫罗马,不久内战正式开始。
[b]内战正式开始[/b]
恺撒听安东尼等汇报情况后,不顾只有1个军团留在身边的险境,毅然出击,于公元前49年1月率军越过意大利和高卢诸省的交界线卢比孔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罗马。
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把握关键、当机立断、迅猛出击的军事行动,“越过卢比孔”遂成形容当机立断、义无返顾行动的典故。庞培估计,一经宣战,双方集结部队尚需时日,因此对恺撒跨越卢比孔的闪电行动毫无戒备。恺撒进军势如破竹,庞培和元老贵族措手不及、无力抵抗,仓皇逃往希腊。攻占罗马后,恺撒决定歼灭庞培留在西班牙的主力(7个军团),以保障后方安全和掌握战略主动权。他率领6个军团进军西班牙,失去首领的庞培军团未作认真抵抗即缴械投降,恺撒占领了整个西班牙。
为准备决战,凯撒推行各省居民和罗马人权利平等的政策,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基础。他的军队猛增至18个军团,而庞培在希腊总共只有9个军团。但是拥有东方广大地盘的庞培在兵员数量和军需储备上仍居优势,并且掌握着制海权。公元前49年11月,恺撒率领7个军团出其不意地在希腊登陆,开始东征。但他的另一支远征军(4个军团和1个骑兵队)由于敌人控制海面未能按时登陆,直到公元前48年春才同恺撒会合。遗憾的是,庞培贻误战机,未能各个歼灭恺撒军队。部队会合后,恺撒把庞培的几个军团围困在第拉希(今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的筑垒兵营里。但历时3个月的围困并未成功,只好撤到色萨利。庞培见敌退去,立即率军追击,双方于公元前48年8月在法塞拉斯进行了一场决战。恺撒以伏兵3000突然猛击庞培的精锐骑兵,导致敌左翼溃散,而庞培督师不力,未能及时巩固中军组织反击,终于一败涂地。庞培兵败逃往埃及,不久被人杀死。庞培死后3天,恺撒追击庞培军团在埃及登陆。他卷入了埃及内讧,打败了托勒密国王的部队,立克列奥帕特拉王后为国王。小亚的米特拉达蒂之子叛乱,恺撒驰援其地立奏凯歌。历史上留下了他那句“我来到了、我看见了、我胜利了”的名言。
[b]再次在非洲登陆[/b]
公元前46年,恺撒再次在非洲登陆,并在塔普苏斯城附近击溃贵族派军队。接着他又挥师西班牙,在公元前45年的孟达一战中击败庞培两个儿子的部队,从而胜利地结束了内战。罗马内战的第一阶段以恺撒击败庞培和元老贵族军队而告结束。战争的结果是恺撒建立了个人的军事独裁政权。他不仅被选为终身独裁官,而且还拥有统帅、大教长和祖国之父等尊号,集一切大权尊荣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或者说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日后西方历史上即以恺撒作为帝王的同义词,俄国沙皇之“沙”字即源于此。然而他的独裁未能完全消除共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他未料到元老院的旧元老已利用这种传统势力把他的一些亲信转变为共和派,并在反对独裁、恢复共和的旗帜下密谋将其杀害,也未料到他和埃及女王克列奥帕特拉的婚姻和生下的儿子恺撒里昂成为敌人大肆利用的丑闻。
[b]恺撒死于亲信剑下[/b]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的一位亲信布鲁图斯与同伙卡西乌斯在元老院会议厅向恺撒连刺23剑,一代天骄就这样死于亲信的剑下。恺撒死后,安东尼成为恺撒派主要头目,他出兵镇压了因恺撒葬礼而引发的平民和奴隶暴动。由于安东尼领导下的恺撒派缺乏对夺权斗争的统一筹划,以“罗马散文泰斗”西塞罗为首的元老院的地位有所增强。加之这时恺撒的养子屋大维、一位年仅18岁的青年突然步入罗马政坛,也给元老院以可乘之机。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其姊之孙),在恺撒遗嘱中被定为继承人,得其遗产四分之三。安东尼和恺撒派的将领对这个从外地闻讯赶来奔丧的青年人相当轻视,然而屋大维却非同凡响,胆略兼备。他知道恺撒的声望和财产已成为自己的有力武器,遂大加利用,收揽人才,扩充实力,拉拢民众,居然顶住安东尼的排挤打击而自立门户,西塞罗和元老院也从此对他另眼相看,并利用他对抗安东尼。
[b]强行当上执政官[/b]
公元前43年春,安东尼在出任高卢总督的要求遭元老院拒绝后,马上诉诸武力。他派兵抢印夺权,将原高卢总督围于穆提那城。元老院即和屋大维一起出兵解围,安东尼败退出北高卢,和恺撒派另一重要将领雷必达联合。屋大维得胜后受到元老院排挤,多次要求担任执政官皆遭拒绝,只好兵临罗马强行当上执政官。在这种情况下,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终于在公元前43年秋结成“后三头同盟”。三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治高卢,屋大维控制非洲、西西里和撒丁尼亚,雷必达得西班牙,意大利和罗马由3人共治,东方处于杀害恺撒后逃亡的共和派布鲁图斯手中,归安东尼和屋大维处置。这一分治协议由罗马公民大会予以批准,并获得“建设国家的三头”之衔,在5年内有处理国务的全权,可见共和制已名存实亡。后三头当权后立即对共和派展开大屠杀和清洗,以西塞罗为首的元老贵族几乎被斩尽杀绝。
[b]在腓力庇展开决战[/b]
公元前42年,安东尼和屋大维进军希腊,与布鲁图斯在腓力庇展开决战,布鲁图斯不敌自杀身亡,共和派从此永远退出了罗马政坛。公元前40年,后三头再次划分势力范围:安东尼统治东部,屋大维统治意大利和高卢,雷必达统治北非。屋大维坐镇罗马,有近水楼台之利,逐渐和元老、骑士等上层统治分子取得妥协,又以公民领袖自居,渐渐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公元前36年,屋大维肃清了庞培之子小庞培在西西里和撒丁尼亚的势力,又解除了雷必达的军权,只为他保留大教长的虚衔,二头鼎立遂变成两雄对峙。安东尼继承了恺撒的弱点,在东方步恺撒后尘,正式与克列奥帕特拉结婚,迷恋姿色,宣称要把他治下的领土赐予克列奥帕特拉之子,这些丑闻为屋大维反对安东尼提供了最好的炮弹。公元前32年三头分治协议5年期满之时,遂变成屋大维和安东尼公开决裂的起点。屋大维以武力迫使亲安东尼的两位执政官和300名元老东逃,并让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宣布安东尼为“祖国之敌”,向埃及女王宣战。罗马内战的第二阶段正式开始。公元前31年9月,屋大维与安东尼大战于希腊的阿克兴海角。此役双方旗鼓相当,交战初期胜负难分,但督战的克列奥帕特拉却在战斗最激烈时率埃及舰队撤退回国,安东尼跟踪而去,全军遂告瓦解。
[b]真正继承人[/b]
阿克兴的胜利奠定了屋大维主宰帝国全境的权势,成为恺撒事业的真正继承人。公元前30年夏,屋大维进军埃及,包围亚历山大里亚,安东尼伏剑自刎,克列奥帕特拉被俘后仍想施展故技迷惑屋大维,但屋大维作为恺撒的继承人并未继承恺撒迷恋美色的弱点,克列奥帕特拉悲叹自己“无用武之地”,只好自杀。托勒密王朝灭亡,埃及被并入罗马。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元老院赠予的“奥古斯都”尊号,从此以罗马帝国的诞生结束了晚期罗马共和国的内战。
[b][size=4]取胜原因[/size][/b]
恺撒对高卢的战争之所以能够取胜,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罗马军队在人员和技 术装备上占有优势。罗马当时是发达的奴隶制国家,经济水平较高,军队多年征战,素质好、经验丰富。而高卢各部族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没有形成国家,以游牧为主, 经济十分落后,军队素质和装备都比较落后。因此,罗马军队在其扩张过程中通常都能 打败社会发展阶段比较初级的各部落和地区。第二,恺撒本人智勇双全,有一条正确的 战略战术和谋略计策。军事上,他善于周密侦察敌情和地形,不囿于单一的战法,采用 灵活多样的作战方式,行动果断,目的坚决,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和迅速构筑工事,长于快速机动兵力、实施突然打击,一旦击溃敌人则定要跟踪追击,务求全歼敌人而取胜。
因此,这是一种以积极进取、果敢行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特征的攻势歼灭战略。与此同时,为了孤立、分化敌人,恺撒注重采取外交手段,运用谋略和计策分化瓦解数量上占 有优势但意志不统一的众多部落。
屋大维在罗马内战中取胜,主要因为他能准确判断时局,以军队为主要力量,重视赢得民众的支持,并冷静分析斗争形势,以巧妙地策略分化、利用敌人并最终打败敌人。
[b][size=4]意义[/size][/b]
[b]推动军事学术发展[/b]
罗马内战揭开了罗马历史新的一页,使罗马奴隶制从共和发展到帝制的新阶段。这次内战对于推动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尤利乌斯·恺撒将罗马军事艺术推向巅蜂。恺撒是罗马最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他善于根据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不同形势来指导战争,在解决重大的战略问题时具有远见卓识。他和他的继承者屋大维在战略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能从政治的全局高度把握军事问题,实现了政治目标同军事手段的完美结合。
[b]战略战术方面[/b]
在战略战术方面,恺撒善于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巧妙地分割敌军,将其各个击破。他在迅猛、大胆、机动地迎击敌军时,通常集中兵力狠狠打击敌人某一侧翼;在战斗队形中通常留有强大的预备队。预备队作为战斗队形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加强部队在主要方向上的突击力量、实施决战和扩张战果,这是军事学术史上的创举。
====================================================================
[b][color=#00b0f0][size=5]奴隶觉醒的悲壮诗篇:斯巴达克起义[/size][/color][/b]
[img]http://l.paipai.fm/118851/15/11/27/302_15502185_e5f33d245f872c3.jpg[/img]
斯巴达克起义,是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古代社会大规模奴隶反抗事件,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名 称 斯巴达克起义
地 点 罗马共和国
时 间 公元前73年—前71年
参 战方 罗马奴隶
结 果 斯巴达克起义失败
伤亡情况 斯巴达克(6万人)全军被击溃。
主要指挥官 斯巴达克,克拉苏
历史地位 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
[b][size=4]简介[/size][/b]
[img]http://l.paipai.fm/118851/15/11/27/302_15502185_d72ea6dd3283b65.jpg[/img]
斯巴达克起义(The War of Spartacus,The Third Servile War,the Gladiator War)
公元前73年(有些史料为前74年)—前71年,在斯巴达克这个奴隶英雄的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著名的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
[b][size=4]历程[/size][/b]
[b]起因[/b]
[img]http://l.paipai.fm/118851/15/11/27/302_15502185_a459a61b4c6bfef.jpg[/img]
[color=#7f7f7f]斯巴达克起义[/color]
公元前73年的一个深夜。罗马中部卡普亚城的角斗士的铁窗内突然发出可怕的惨叫,在静寂的夜晚里显得格外凄惨。3名卫兵急忙赶了过去,隔着铁窗厉声问道:“干什么?找死啊!还不老实睡觉!”
一名角斗士伸了脑袋说:“打死人了。高卢人打死了我们的伙伴。他被我们制服了,你们看该怎么处理他?你们不管我们就勒死他。”
卫兵拿着油灯一照,果然是死了一个人,另一个人正被几个人反扭着手。士兵说:“把他交给我们吧。把死人也抬出来。”边说边开了门。说时迟,那时快,角斗士们迅速击倒他们,拨出他们身上的短剑,冲出牢门。沉重的铁门被一扇扇打开,角斗士们挥舞着镣铐向屋外冲出。
“向维苏威跑啊!”只见一声高昂的呼喊声划破夜空,角斗士们蜂拥着向外跑去,消失在夜幕中。
这次角斗士起义的领袖是斯巴达克。他本是希腊东北的色雷斯人,生得英俊健美,勇毅过人,在一次反罗马的战斗中被俘,沦为奴隶。因他聪明,富有教养,体格健壮,他的主人把他送进角斗士学校,想把他训练成一名出色的角斗士。在角斗士学校,他以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了角斗士们的精神领袖。他利用一切机会劝说角斗士们为自由而死,而不应成为罗马贵族取乐的牺牲品。他组织了200多个角斗士准备暴动的时候,不慎泄密,于是他决定提前行动,结果有78人冲出虎口。
[b]队伍壮大[/b]
公元前74年末—前73年初,斯巴达克起义军迅速壮大,大量收容了坎帕尼亚省的逃亡奴隶、角斗土、破产农民,以及从罗马军团逃出的士兵,达1万人,多次打败了罗马军许多小部队。起义从坎帕尼亚扩展到意大利南部阿普利亚、卢卡尼亚、布鲁蒂乌姆地区。斯巴达克仿照罗马军队的形式改编军队,除步兵军团外,还有骑兵,以及侦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辎重队。武器从敌人手中夺取或起义军自己制造。军队指挥建立在民主(军事长官会议和军人大会)基础之上。对士兵进行训练,宿营和行军都有严格的制度。 公元前73年秋,罗马派大法官瓦里尼乌斯率军队讨伐斯巴达克,结果遭到起义军痛击。
至公元前72年初,斯巴达克军队已增至6万人。他进军阿普利亚和卢卡尼亚,总兵力增长到12万(其他史料为9—10万)。 受起义军的声势所震惊的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72年年中派执政官楞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率两支军队讨伐斯巴达克。正在这时,起义军内部产生了分歧。大部奴隶,包括斯巴达克,主张离开意大利,冲出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到达的高卢地区,摆脱罗马统治,获得自由,或打回家乡。而参加奴隶起义运动的当地的牧人和贫农则不愿离开意大利,希望继续与罗马军作战,以夺取失去的土地。这种分歧使3万起义军离开了主力,在加尔加诺峰下(阿普利亚北部)全部被罗马军队歼灭(死亡2万人)。斯巴达克闻讯赶来救援,已经来不及了。
斯巴达克军队虽已削弱,但他利用罗马军兵力分散作战的弱点,将其击溃。斯巴达克杀死了300名罗马俘虏,祭奠了阵亡战友的“亡灵”,继续率军北上。
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军队沿亚得利亚海岸转战整个意大利。斯巴达克在南阿尔卑斯高卢省(北意大利)穆蒂纳会战中,击溃了卡修斯总督的军队。斯巴达克本应越过阿尔卑斯山继续北进,但不知何故,他竟中途折返,绕过罗马,挥师南下。 为了粉碎斯巴达克军队,罗马元老院再派统帅克拉苏率兵4万人进行征讨。
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军队在意大利布鲁蒂乌姆半岛(今卡拉布里亚)集结,企图乘奇里乞亚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但海盗不守诺言,没有向斯巴达克提供船只,想利用自造木筏渡过海峡的企图亦未能实现。这时,克拉苏在起义军军营后面构筑了一道防线,切断了起义军去意大利的退路。这道防线是一条两端通海的壕沟(长约55公里,宽和深均为4.5米),沟上筑有围墙。但是,起义军用土和树木填平了壕沟,强攻筑垒,突破防线。斯巴达克在强攻中损失兵力约2/3。
斯巴达克军队很快得到补充(达7万人)之后,于公元前71年春试图奇袭意大利南部主要港口——布林的西,乘船渡海直奔希腊,然后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欧洲部分)。
罗马元老院力图尽快镇压起义军,派遣格奈乌斯·庞培和玛库斯·路库鲁斯两支军队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驰援克拉苏。为了阻止罗马军队会合,斯巴达克决定对克拉苏举行总决战。他以急行军率军北上,迎击克拉苏。在阿普利亚省南部一场激战中,斯巴达克(6万人)全军被击溃。斯巴达克奋战在最前列,直至牺牲。约5000人逃往北意大利,被庞培歼灭,6000名俘虏被罗马军钉死在罗马至卡普阿沿途的十字架上。流散在各地的起义军,尽管没有统一的领导,在意大利许多地区仍坚持战斗若干年。
[b][size=4]起义原因[/size][/b]
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罗马奴隶社会内部(即奴隶主和被剥夺人权、遭受残酷剥削的奴隶之间)的阶级矛盾。列宁指出:“斯巴达克掀起的战争就是为了保卫被奴役的阶级”(《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页)。起义由伦杜鲁斯·巴奇亚图斯(卡普阿城)角斗学校逃出的一伙奴隶角斗士(70余名)发起。
[b][size=4]角斗士[/size][/b]
[img]http://l.paipai.fm/118851/15/11/27/302_15502185_135dc274d17be1f.jpg[/img]
“我敢打赌,拿长剑的准能得胜。”“拿匕首的能赢,瞧,他体格多健壮!我赌20塔仑。”观众席上的罗马贵族们正在热闹地争论着。
两名年轻的角斗士被带进比赛场,开始残酷的格斗。他们用盾牌护着身子,寻找机会,用手中的武器刺向对方。突然,一方被刺,鲜血从他的肩部流了下来。
“好,好!”“再来一刀,再来一刀!”观众台上的贵族疯狂地大叫着。
终于,受伤的倒下了。只见台上的一个女巫站起来,她决定着败者的命运。她的大拇指朝上,斗败者可以侥幸存活;大拇指朝下,斗败者当场被处死。只见她大拇指朝下,顿时,斗败者被杀死在鲜血浸湿的场地上。观众席中传来一阵阵的欢呼声。
这就是罗马野蛮的娱乐方式——角斗。在罗马,每年都要举行争斗比赛,身体强壮的奴隶往被送到角斗士学校培训,然后在大剧场或公开场所彼此角斗,或与野兽搏斗。而奴隶主贵族则在观看角斗时得到快乐。
但是,角斗士们受着密切的监视,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他们的脚上还戴着沉重的枷锁。他们的命运是注定死亡,因为他们随时可能在竞技场上丧生,他们实际上是缓期执行的的死刑犯人。
[b][size=4]意义[/size][/b]
起义军没有一个联合广大被剥削群众的总纲领。然而,斯巴达克起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起义的本身,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加速了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过渡。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
[b][size=4]失败原因[/size][/b]
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罗马奴隶社会还不具备废除奴隶制的先决条件,奴隶本身也没有提出这一任务。奴隶只求自身解放。奴隶以及参加起义的罗马社会各阶层分子的社会成分和民族成分不纯,对起义失败亦有影响。
[b][size=4]点评[/size][/b]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列宁也说“斯巴达克是大约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在评价斯巴达克起义时列宁指出:“在许多年间,完全建立在奴隶制上的仿佛万能的罗马帝国,经常受到在斯巴达克领导下武装起来、集合起来并组成一支大军的奴隶的大规模起义的震撼和打击”。
就当时来说,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奴隶制基础。奴隶主被迫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并开始改变 控制奴隶的方法和对奴隶的态度。他们尽量收买不同种族的奴隶,避免把同族的奴隶集中使用,提防他们联合在一起。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隶就在这样的方式下开始演化为“隶农”,而释放奴隶的数目也渐渐增多。
上述情况到公元1世纪后就更为普遍。斯巴达克军队士气高昂,作战勇敢。其军事学术特点是:力求外线进攻作战,组织步骑兵协同,采取攻势,力求夺取和掌握作战主动权,在战压内巧妙运用部队机动,行军隐蔽迅速,伏击出其不意,善于各个击破。斯巴达克起义军组织体制坚强,故能长期成功地抗击罗马精锐军队。
[ 此帖被手残毒保护协会在2015-11-27 20:2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