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故事,但是不知道怎么写,来!看这里!
[paragraph][size=4][b]何谓三幕剧[/b][/size]
无论是编剧或是写作,“三幕剧”的概念都是基础且让人耳熟能详的故事结构,这个概念极其古老,有多古老呢?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老人家……
顾名思义,三幕剧这个概念发端于舞台戏剧,指的是用三幕完结的剧本,而每一幕的剧情各有其任务,三幕结合才能呈现最精彩的剧情给观众。
戏剧的发展远早于小说,这个经典概念,后来慢慢也被作家们给掌握运用,虽然我们是写小说的,但毕竟都是说故事的同行。
从您从灵感开始逐步积攒,手上已经累积不少情节与人物的残片,甚至已经完成故事雏型,但不知如何动笔织就完整故事,那请仔细研究本架构。
一旦掌握了三幕剧结构,就能清晰地理解既有情节如何编排、尚欠缺哪些东西、故事要如何开始与结束。
三幕各自的篇幅长短,通常认为第一幕与第三幕各占25%,第二幕占50%,然而这并不是僵硬不可变动的铁则,只要每一幕的任务各自完成即可。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三幕剧包涵哪些内容。
[size=4][b]第一幕[/b][/size]
第一幕是故事的开始,观众对即将开演的好戏一无所知,在这个阶段首要之务是先介绍背景给读者,故事开展在现代都市呢?还是在异界的大陆?主角是大学生?都市白领?还是城乡结合部的杀马特?
在第一幕,需要将故事背景展露出来,部份作品为了累积爆点,一开始可能特意隐瞒,但最迟在第一幕结束前,需要完整地呈现世界架构,说明作品的调性与类型。
其次,在第一幕中需要明确主角的存在,展示其日常生活,并让观众“喜欢”上主角。
(嗯,没错,倚天屠龙记是个例外。)
主角不一定要是个品行端方的好人,但身上必须有些可爱之处、有些闪光点,让人能够共情,毕竟接下来,读者将跟随他的脚步展开令人兴奋的冒险,他们总不会希望同伴是个彻头彻尾的讨厌鬼。
在第一幕,主角还没有真正展开冒险,主角的对手与困境也并未充分揭露,但我们可以预示冲突,为接下来的高潮与事件提供暗示——例如小镇上发生的怪事、跟踪主角的陌生人——让第一幕与第二幕剧情衔接显得自然,又让读者充满期待。
最后,剧情本身最好能提供悬念,悬念就是“让人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在第一幕丢出这样的问题,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其继续追读。悬念的出现越早越好,最好第一页的第一行就充满悬疑性。
在第一幕的尾声,主角将被冒险所召唤,脱离平静的日常,踏上旅程。
[size=4][b]第二幕[/b][/size]
自第二幕起,主角开始面对大大大小、接连不断的冲突。所谓的冲突就是阻止主角达成目标的各种阻碍,不间断地让角色身处困境,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勇者出新手村直接斩杀恶龙,肯定不是个值得期待的好故事。
而这一系列的冲突,并不是单纯考验主角、让他难受,而是串成一条笔直的道路,让主角朝着第三幕的结局前进,所以在设计剧情时,必须有整体感,主角每克服一道困难,就离终幕更进一步,从头到尾,剧情必须环环相扣,戏剧张力节节升高。
在奋战的过程中,主角可以遭遇失败……
不,应该说主角“必须”遭遇失败,从低谷中重新崛起的故事更加扣人心弦。而在这抑扬之间,主角也随之成长、改变。
读者始终站在主角身边,见证着他从挫败中重振旗鼓、狠狠反击,也看到主角从在磨难中逐步蜕变成熟。
主角的最终目标,依作品类型而有所不同,也许是异界称霸、也许是抱得美人归、也许是看穿真相逮捕凶手、也许是长生飞仙。既然主角不同,其目标也各有不同,自然冲突困境也大有殊异。
[size=4][b]第三幕[/b][/size]
在第三幕,主角解决最后的冲突,而他在故事中的目标可能达成、可能没达成,也可能达成一部份,视剧情走向,也许主角不会再回到日常生活。
在这一幕,必须揭开所有伏笔,所有遗留未解的谜团都在此解开,无论是不是悬疑或推理小说,最好能准备一个震撼人心的真相。
有些小说非常精彩,但结局收得确实不怎么样,所以若想写出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局,最好从动笔前就开始设计。
三幕演过,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size=4][b]三幕剧的机制[/b][/size]
若仔细观察,会发现无论是电影、小说、漫画……等作品,三幕剧的架构无所不在。为什麽这架构,经过了两千多年,依旧如此普遍广泛呢?
其实三幕剧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触发”、“冲突”、“解决”。
三者涵盖一个完整的事件,描述事件时,少了其中任何一段,都会觉得哪边不对劲。
在创作的过程中,三幕剧也可以有各种变形。例如系列作,其中每一集都符合三幕剧的架构,但全系列也同样是三幕剧的结构。
例如哈利波特每一集都有完整结局,但直到最后一本,才做掉了他的生平大敌。
“触发”、“冲突”、“解决”的概念,也可以穿插运用在长篇作品,交错促进剧情推进,其结构也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变化。
例如:
触发A 冲突A 解决A 触发B 冲突B 解决B
触发A 触发B 冲突A 解决A 冲突B 解决B
触发A 触发B 冲突A 冲突B 解决AB
[size=4][b]世界充满着例外[/b][/size]
写作是艺术,而非科学,当你有个极待实现的想法,但与三幕剧(或是任何其他理论)相悖,去他的理论吧,想写什麽就写,写作应该是写自己喜欢的东西,若在乎其他人的看法,读者的回馈会告诉你什麽才是对的……
三幕剧式结构有一大好处,就是它把一个2小时的故事划分成几个单元,使编剧更容易实行操作。你会发现这种将故事分段的方法非常有效,但是它并不能一蹴而就。
写作是一个不断锤炼的过程,你必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如何分段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下是能帮助构思三幕剧式结构的一些方法:
[size=3][b]1、将每一幕都写成一段说明[/b][/size]
将整个故事写成一段说明,每一幕只用一个句子。
只用一句话,传达出某一幕所包含的主题意义。例如,《华尔街》的第二幕可以写成:“当一个人认识到他因贪婪而迷失自我并伤害了亲人时,这种认识就促使他改变了他的价值观,了解到自觉与亲情比金钱更重要。”
请注意这些主题句如何传递出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的戏剧动力。“促使”这个动作,恰发生在第二和第三幕、认知和复原之间。
[size=3][b]2、建立及焦点[/b][/size]
各幕的建立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除非你故意要让观众的期望落空,否则你就应当将戏剧高潮一幕幕依序向上叠加。假如你的故事的第二幕及第三幕过于平板,很可能就是因为整个剧本欠缺渐进式的发展,也可能是第一幕透露了太多的情节。
每一幕的结构建立都需要依赖于焦点的建立。
一般而言,每一场戏都应该具备两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是塑造人物和营造动人的情境,使观众投入到剧中;
第二种功能是要推展剧情,特别是得把焦点拉到该幕的戏剧张力所在,并朝化解该张力的方向前进。
例如本杰明带罗宾逊太太去旅馆的戏,就把焦点拉到他是否会与她做爱这件事,更重要的是这场戏最终会使剧情朝着解决这件事的方向前进。
[size=3][b]3、人物与动作合一[/b][/size]
在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中,动作线是一幕幕地循序渐进,而人物也是一步步地逐渐改变。如何使动作线的渐进和人物的转变在速率和时机上互相吻合,可能是创作三幕剧中最难做到的一件事。
以《华尔街》为例,有很多手段可以使巴德脱离杰寇,片中航空公司被收购的危机只是其中之一,而最直接的手段可能是将证管会的调查提前到第二幕进行。
然而,只有航空公司被收购这个危机最能触动巴德内心的良知和脆弱的感情。因此,这个动作的发生才能真正吻合人物的转变。
我们建议你同时列出两条分幕线:一条就动作的发展来列,另一条则就人物的发展来列。一开始你可能会发现,两条分幕线很不一样。
不过,当把它们放到故事里之后,你就会发现它们排列的顺序其实是相吻合的。这时你更会发现,用三句话描述的各幕动作说明中,也连带说明了人物在各幕的发展和转变。
[size=3][b]4、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关系[/b][/size]
在复原型三幕剧中,所有的事件都起承转合,铺排有序。因此,当故事在第三幕出现败笔时,往往可以在第一幕找到祸源。缺乏经验的编剧常会在第二幕结束的地方出现思路阻塞,无法创造出具有说服力的人物转变。
殊不知,编剧在第一幕就要埋下人物转变的潜质。观众在第一幕就看到了巴德对父亲的爱,这样进入第二幕后他们才能理解这份爱受到了怎样的伤害,以及此后人物为弥补此伤害做出的相应转变。只有经过这些仔细的铺展,第三幕的结局才会顺理成章。
[size=3][b]5、方向性[/b][/size]
在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中,各幕发展方向相反。大致上,第一幕的高潮猛烈地倾向于上扬与外放。
反之,第二幕的高潮则倾向于下倾与内敛。第三幕的结束则是个大合并——倾向上扬与外放,但不复猛烈。
假使你发现在你的剧本中各幕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那这个剧本可能就只有一幕了。而在我们现在讨论的范畴里,发生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可能是你无意中丢失了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中的过渡性胜利(位于第一幕结尾处)和沮丧(位于第二幕结尾处)这两个情节点。如果是这样,你的故事必定会显得冷漠而抽离。
这时候,我建议你回头修正分幕线,在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结尾再加点材料进去。
无论是编剧或是写作,“三幕剧”的概念都是基础且让人耳熟能详的故事结构,这个概念极其古老,有多古老呢?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老人家……
顾名思义,三幕剧这个概念发端于舞台戏剧,指的是用三幕完结的剧本,而每一幕的剧情各有其任务,三幕结合才能呈现最精彩的剧情给观众。
戏剧的发展远早于小说,这个经典概念,后来慢慢也被作家们给掌握运用,虽然我们是写小说的,但毕竟都是说故事的同行。
从您从灵感开始逐步积攒,手上已经累积不少情节与人物的残片,甚至已经完成故事雏型,但不知如何动笔织就完整故事,那请仔细研究本架构。
一旦掌握了三幕剧结构,就能清晰地理解既有情节如何编排、尚欠缺哪些东西、故事要如何开始与结束。
三幕各自的篇幅长短,通常认为第一幕与第三幕各占25%,第二幕占50%,然而这并不是僵硬不可变动的铁则,只要每一幕的任务各自完成即可。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三幕剧包涵哪些内容。
[size=4][b]第一幕[/b][/size]
第一幕是故事的开始,观众对即将开演的好戏一无所知,在这个阶段首要之务是先介绍背景给读者,故事开展在现代都市呢?还是在异界的大陆?主角是大学生?都市白领?还是城乡结合部的杀马特?
在第一幕,需要将故事背景展露出来,部份作品为了累积爆点,一开始可能特意隐瞒,但最迟在第一幕结束前,需要完整地呈现世界架构,说明作品的调性与类型。
其次,在第一幕中需要明确主角的存在,展示其日常生活,并让观众“喜欢”上主角。
(嗯,没错,倚天屠龙记是个例外。)
主角不一定要是个品行端方的好人,但身上必须有些可爱之处、有些闪光点,让人能够共情,毕竟接下来,读者将跟随他的脚步展开令人兴奋的冒险,他们总不会希望同伴是个彻头彻尾的讨厌鬼。
在第一幕,主角还没有真正展开冒险,主角的对手与困境也并未充分揭露,但我们可以预示冲突,为接下来的高潮与事件提供暗示——例如小镇上发生的怪事、跟踪主角的陌生人——让第一幕与第二幕剧情衔接显得自然,又让读者充满期待。
最后,剧情本身最好能提供悬念,悬念就是“让人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在第一幕丢出这样的问题,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其继续追读。悬念的出现越早越好,最好第一页的第一行就充满悬疑性。
在第一幕的尾声,主角将被冒险所召唤,脱离平静的日常,踏上旅程。
[size=4][b]第二幕[/b][/size]
自第二幕起,主角开始面对大大大小、接连不断的冲突。所谓的冲突就是阻止主角达成目标的各种阻碍,不间断地让角色身处困境,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勇者出新手村直接斩杀恶龙,肯定不是个值得期待的好故事。
而这一系列的冲突,并不是单纯考验主角、让他难受,而是串成一条笔直的道路,让主角朝着第三幕的结局前进,所以在设计剧情时,必须有整体感,主角每克服一道困难,就离终幕更进一步,从头到尾,剧情必须环环相扣,戏剧张力节节升高。
在奋战的过程中,主角可以遭遇失败……
不,应该说主角“必须”遭遇失败,从低谷中重新崛起的故事更加扣人心弦。而在这抑扬之间,主角也随之成长、改变。
读者始终站在主角身边,见证着他从挫败中重振旗鼓、狠狠反击,也看到主角从在磨难中逐步蜕变成熟。
主角的最终目标,依作品类型而有所不同,也许是异界称霸、也许是抱得美人归、也许是看穿真相逮捕凶手、也许是长生飞仙。既然主角不同,其目标也各有不同,自然冲突困境也大有殊异。
[size=4][b]第三幕[/b][/size]
在第三幕,主角解决最后的冲突,而他在故事中的目标可能达成、可能没达成,也可能达成一部份,视剧情走向,也许主角不会再回到日常生活。
在这一幕,必须揭开所有伏笔,所有遗留未解的谜团都在此解开,无论是不是悬疑或推理小说,最好能准备一个震撼人心的真相。
有些小说非常精彩,但结局收得确实不怎么样,所以若想写出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局,最好从动笔前就开始设计。
三幕演过,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size=4][b]三幕剧的机制[/b][/size]
若仔细观察,会发现无论是电影、小说、漫画……等作品,三幕剧的架构无所不在。为什麽这架构,经过了两千多年,依旧如此普遍广泛呢?
其实三幕剧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触发”、“冲突”、“解决”。
三者涵盖一个完整的事件,描述事件时,少了其中任何一段,都会觉得哪边不对劲。
在创作的过程中,三幕剧也可以有各种变形。例如系列作,其中每一集都符合三幕剧的架构,但全系列也同样是三幕剧的结构。
例如哈利波特每一集都有完整结局,但直到最后一本,才做掉了他的生平大敌。
“触发”、“冲突”、“解决”的概念,也可以穿插运用在长篇作品,交错促进剧情推进,其结构也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变化。
例如:
触发A 冲突A 解决A 触发B 冲突B 解决B
触发A 触发B 冲突A 解决A 冲突B 解决B
触发A 触发B 冲突A 冲突B 解决AB
[size=4][b]世界充满着例外[/b][/size]
写作是艺术,而非科学,当你有个极待实现的想法,但与三幕剧(或是任何其他理论)相悖,去他的理论吧,想写什麽就写,写作应该是写自己喜欢的东西,若在乎其他人的看法,读者的回馈会告诉你什麽才是对的……
三幕剧式结构有一大好处,就是它把一个2小时的故事划分成几个单元,使编剧更容易实行操作。你会发现这种将故事分段的方法非常有效,但是它并不能一蹴而就。
写作是一个不断锤炼的过程,你必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如何分段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下是能帮助构思三幕剧式结构的一些方法:
[size=3][b]1、将每一幕都写成一段说明[/b][/size]
将整个故事写成一段说明,每一幕只用一个句子。
只用一句话,传达出某一幕所包含的主题意义。例如,《华尔街》的第二幕可以写成:“当一个人认识到他因贪婪而迷失自我并伤害了亲人时,这种认识就促使他改变了他的价值观,了解到自觉与亲情比金钱更重要。”
请注意这些主题句如何传递出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的戏剧动力。“促使”这个动作,恰发生在第二和第三幕、认知和复原之间。
[size=3][b]2、建立及焦点[/b][/size]
各幕的建立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除非你故意要让观众的期望落空,否则你就应当将戏剧高潮一幕幕依序向上叠加。假如你的故事的第二幕及第三幕过于平板,很可能就是因为整个剧本欠缺渐进式的发展,也可能是第一幕透露了太多的情节。
每一幕的结构建立都需要依赖于焦点的建立。
一般而言,每一场戏都应该具备两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是塑造人物和营造动人的情境,使观众投入到剧中;
第二种功能是要推展剧情,特别是得把焦点拉到该幕的戏剧张力所在,并朝化解该张力的方向前进。
例如本杰明带罗宾逊太太去旅馆的戏,就把焦点拉到他是否会与她做爱这件事,更重要的是这场戏最终会使剧情朝着解决这件事的方向前进。
[size=3][b]3、人物与动作合一[/b][/size]
在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中,动作线是一幕幕地循序渐进,而人物也是一步步地逐渐改变。如何使动作线的渐进和人物的转变在速率和时机上互相吻合,可能是创作三幕剧中最难做到的一件事。
以《华尔街》为例,有很多手段可以使巴德脱离杰寇,片中航空公司被收购的危机只是其中之一,而最直接的手段可能是将证管会的调查提前到第二幕进行。
然而,只有航空公司被收购这个危机最能触动巴德内心的良知和脆弱的感情。因此,这个动作的发生才能真正吻合人物的转变。
我们建议你同时列出两条分幕线:一条就动作的发展来列,另一条则就人物的发展来列。一开始你可能会发现,两条分幕线很不一样。
不过,当把它们放到故事里之后,你就会发现它们排列的顺序其实是相吻合的。这时你更会发现,用三句话描述的各幕动作说明中,也连带说明了人物在各幕的发展和转变。
[size=3][b]4、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关系[/b][/size]
在复原型三幕剧中,所有的事件都起承转合,铺排有序。因此,当故事在第三幕出现败笔时,往往可以在第一幕找到祸源。缺乏经验的编剧常会在第二幕结束的地方出现思路阻塞,无法创造出具有说服力的人物转变。
殊不知,编剧在第一幕就要埋下人物转变的潜质。观众在第一幕就看到了巴德对父亲的爱,这样进入第二幕后他们才能理解这份爱受到了怎样的伤害,以及此后人物为弥补此伤害做出的相应转变。只有经过这些仔细的铺展,第三幕的结局才会顺理成章。
[size=3][b]5、方向性[/b][/size]
在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中,各幕发展方向相反。大致上,第一幕的高潮猛烈地倾向于上扬与外放。
反之,第二幕的高潮则倾向于下倾与内敛。第三幕的结束则是个大合并——倾向上扬与外放,但不复猛烈。
假使你发现在你的剧本中各幕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那这个剧本可能就只有一幕了。而在我们现在讨论的范畴里,发生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可能是你无意中丢失了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中的过渡性胜利(位于第一幕结尾处)和沮丧(位于第二幕结尾处)这两个情节点。如果是这样,你的故事必定会显得冷漠而抽离。
这时候,我建议你回头修正分幕线,在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结尾再加点材料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