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太监和春秋霸主的断袖之仇
—
(十夜凉)
与帖子Xhttps://www.paipai.fm/read.php?tid=7393269&keyword=相关内容重复,请修改。修改完毕后请点击举报,感谢支持。
(2017-02-23 11:03)
—
原文:
二十二年,献公怒二子不辞而去,果有谋矣,乃使兵伐蒲。蒲人之宦者勃鞮命重耳促自杀。重耳逾垣,宦者追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翟。 ——《史记·晋世家》
译文: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6年),晋献公对两位公子不辞而别十分不满,认为他们果真有阴谋,就派军队讨伐蒲城。蒲城有个叫勃鞮的宦者让重耳赶快自杀。重耳爬墙逃走,勃鞮追赶,割下重耳的衣袖。重耳得以逃跑,到了翟国。
1
一个太监,接连两次,奉命追杀一个流亡王子,最危险的时候,几乎已经抓住了流亡王子,但最终只留下一只袖子;
许多年后,当流亡王子成为一国之君时,这个太监居然还敢去求见,居然还凭着一番狡辩,让过去的王子、现在的君主宽宏大量饶恕了他;
这个太监投桃报李,提供给君主一个有关叛乱的情报,一个皆大欢喜的双赢结局。
这个君主名叫姬重耳,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这个太监的名字比较麻烦,《史记》说他叫勃鞮(dī),《左传》说他叫寺人披。
最后说明一下,标题里说的是“断袖之仇”,不是“断袖之癖”,后一个故事要在600年后才发生。看错的请自动面壁三分钟,呵呵!
2
大嘴在女人系列里曾经写过一个女人——骊姬,当时的标题是《一个善于把握人心的妖姬》。
“骊姬之乱”在晋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
当时的晋献公沉迷美色,害得太子申生自杀,两个挺有出息的儿子重耳和夷吾流亡国外。
两位王子流亡四年之后,其中一位夷吾重回故地,夺位成功,是为晋惠公。
又过了十四年,晋惠公姬夷吾去世,他的儿子姬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一年之后,在外流亡达十九年之久的姬重耳卷土重来,夺权成功,是为晋文公。
这一年,重耳已经61岁了。
3
“断袖之仇”就是发生在重耳流亡的岁月里。
当时,重耳踏上逃亡之路,落脚地是一个名叫蒲城的地方,其实已经从山西逃到了陕西,属于“跨省流窜”。
重耳的老爸晋献公觉得两个儿子不辞而别肯定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于是派了一个太监去刺杀重耳。
这个名叫勃鞮的太监接到的命令是:48小时内干掉重耳。
兢兢业业的太监只用了24小时就站在了重耳的面前,重耳自然不甘心束手就擒,反抗之后翻墙逃走,勃鞮追上去就是一刀,但只砍下重耳的一只袖子。
勃鞮应该没有放水,只是重耳命大罢了。
4
重耳逃到了亲生母亲的娘家——翟国。
在翟国一待就是好几年,当晋国大臣们拥立重耳的弟弟姬夷吾继位之后,夷吾对自己的哥哥戒心十足,又委派勃鞮前往翟国刺杀重耳,以除后患。
勃鞮接到的命令是:72小时内干掉重耳。
敬业的太监又提前了24小时,只用了两天就赶到了翟国。不过,这个不怎么专业的杀手再次失败,重耳再次逃出生天。
此后,重耳开始了周游列国,寻求政治帮助的旅程。
5
十多年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抢走了侄子晋怀公屁股下的王位,终成正果。
但是,当时晋国的政局可以说是表面平静,暗流涌动。
就在这当口,当年那个刺客太监居然找上门来了。
重耳那个气啊!我事多,忙不过来,还没来得及找你算账,你自己就送上门了?要见我?见我找死啊?我大人不记小人过,没空搭理你,你有多远滚多远!
勃鞮不急不恼、胸有成竹、气定神闲说出一番话,正是这番话改变了晋文公的命运。
这番话第一段是这样的——“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无蒲、狄乎!”
大致内容就是——你现在坐上君王的位置,应该感悟不少吧?要还是稀里糊涂,那出事就是分分钟的事。我当年那都是奉命行事,尽心尽责而已,我管你是谁?
这番话第二段是这样的——“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
大致内容就是——当年,齐桓公重用先前企图射杀他的管仲,成就霸业,你该怎么做还用我教你吗?
有狡辩的意思,却又软中带硬,有服软的意图,却又掷地有声。
6
话说到这里,重耳就算是不想见,也只能见了。
这一见,让重耳得悉一个惊天秘密,或许,这也是勃鞮敢于来见重耳的底气吧。
这个秘密就是:有人要谋杀重耳。
根据勃鞮掌握的情报,郤芮和吕甥两个大臣将会在晋文公的王宫纵火谋杀晋文公。
三天之后,大火如期燃起,但没烧到重耳一根寒毛,在重耳的秘密布置之下,郤芮、吕甥被杀,一场叛乱烟消云散。
如果不是见了勃鞮,后果会怎样,还真难说。
7
断袖之仇就这么揭了过去,还附送重要情报一则。
能当上春秋霸主的重耳,果然是大胸怀。
大胸怀还有下文。
郤芮被杀,他的儿子郤缺的政治前途也受到了影响。
但是,重耳把郤缺从一个罪臣之子、一个农夫提拨成官员,郤缺也不负所望,为晋国几代君主服务,成为一代名臣,是晋国历史上少有的稳健的政治家。
这个郤缺,就是有名的郤成子,也算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郤缺认为,霸主之德即威与惠。诸侯国不服从霸主,必须武力讨伐,示之以威,平时则要对各诸侯国“示德”。
这个政治观点和后来法家的“刑赏二柄”、秦朝的“恩威并施”,其实是一样的内涵。
8
勃鞮也好,寺人披也罢,毫无疑问是个会说话的人,不是一个吃瓜群众。
会说话的人很难得。
但是,会听话的人更难得。
这也许就是老天让人只长了一张嘴,却长了两只耳朵的初衷。
这也许就是勃鞮只是一个太监,而重耳是一代霸主的原因吧。
二十二年,献公怒二子不辞而去,果有谋矣,乃使兵伐蒲。蒲人之宦者勃鞮命重耳促自杀。重耳逾垣,宦者追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翟。 ——《史记·晋世家》
译文: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6年),晋献公对两位公子不辞而别十分不满,认为他们果真有阴谋,就派军队讨伐蒲城。蒲城有个叫勃鞮的宦者让重耳赶快自杀。重耳爬墙逃走,勃鞮追赶,割下重耳的衣袖。重耳得以逃跑,到了翟国。
1
一个太监,接连两次,奉命追杀一个流亡王子,最危险的时候,几乎已经抓住了流亡王子,但最终只留下一只袖子;
许多年后,当流亡王子成为一国之君时,这个太监居然还敢去求见,居然还凭着一番狡辩,让过去的王子、现在的君主宽宏大量饶恕了他;
这个太监投桃报李,提供给君主一个有关叛乱的情报,一个皆大欢喜的双赢结局。
这个君主名叫姬重耳,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这个太监的名字比较麻烦,《史记》说他叫勃鞮(dī),《左传》说他叫寺人披。
最后说明一下,标题里说的是“断袖之仇”,不是“断袖之癖”,后一个故事要在600年后才发生。看错的请自动面壁三分钟,呵呵!
2
大嘴在女人系列里曾经写过一个女人——骊姬,当时的标题是《一个善于把握人心的妖姬》。
“骊姬之乱”在晋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
当时的晋献公沉迷美色,害得太子申生自杀,两个挺有出息的儿子重耳和夷吾流亡国外。
两位王子流亡四年之后,其中一位夷吾重回故地,夺位成功,是为晋惠公。
又过了十四年,晋惠公姬夷吾去世,他的儿子姬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一年之后,在外流亡达十九年之久的姬重耳卷土重来,夺权成功,是为晋文公。
这一年,重耳已经61岁了。
3
“断袖之仇”就是发生在重耳流亡的岁月里。
当时,重耳踏上逃亡之路,落脚地是一个名叫蒲城的地方,其实已经从山西逃到了陕西,属于“跨省流窜”。
重耳的老爸晋献公觉得两个儿子不辞而别肯定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于是派了一个太监去刺杀重耳。
这个名叫勃鞮的太监接到的命令是:48小时内干掉重耳。
兢兢业业的太监只用了24小时就站在了重耳的面前,重耳自然不甘心束手就擒,反抗之后翻墙逃走,勃鞮追上去就是一刀,但只砍下重耳的一只袖子。
勃鞮应该没有放水,只是重耳命大罢了。
4
重耳逃到了亲生母亲的娘家——翟国。
在翟国一待就是好几年,当晋国大臣们拥立重耳的弟弟姬夷吾继位之后,夷吾对自己的哥哥戒心十足,又委派勃鞮前往翟国刺杀重耳,以除后患。
勃鞮接到的命令是:72小时内干掉重耳。
敬业的太监又提前了24小时,只用了两天就赶到了翟国。不过,这个不怎么专业的杀手再次失败,重耳再次逃出生天。
此后,重耳开始了周游列国,寻求政治帮助的旅程。
5
十多年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抢走了侄子晋怀公屁股下的王位,终成正果。
但是,当时晋国的政局可以说是表面平静,暗流涌动。
就在这当口,当年那个刺客太监居然找上门来了。
重耳那个气啊!我事多,忙不过来,还没来得及找你算账,你自己就送上门了?要见我?见我找死啊?我大人不记小人过,没空搭理你,你有多远滚多远!
勃鞮不急不恼、胸有成竹、气定神闲说出一番话,正是这番话改变了晋文公的命运。
这番话第一段是这样的——“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无蒲、狄乎!”
大致内容就是——你现在坐上君王的位置,应该感悟不少吧?要还是稀里糊涂,那出事就是分分钟的事。我当年那都是奉命行事,尽心尽责而已,我管你是谁?
这番话第二段是这样的——“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
大致内容就是——当年,齐桓公重用先前企图射杀他的管仲,成就霸业,你该怎么做还用我教你吗?
有狡辩的意思,却又软中带硬,有服软的意图,却又掷地有声。
6
话说到这里,重耳就算是不想见,也只能见了。
这一见,让重耳得悉一个惊天秘密,或许,这也是勃鞮敢于来见重耳的底气吧。
这个秘密就是:有人要谋杀重耳。
根据勃鞮掌握的情报,郤芮和吕甥两个大臣将会在晋文公的王宫纵火谋杀晋文公。
三天之后,大火如期燃起,但没烧到重耳一根寒毛,在重耳的秘密布置之下,郤芮、吕甥被杀,一场叛乱烟消云散。
如果不是见了勃鞮,后果会怎样,还真难说。
7
断袖之仇就这么揭了过去,还附送重要情报一则。
能当上春秋霸主的重耳,果然是大胸怀。
大胸怀还有下文。
郤芮被杀,他的儿子郤缺的政治前途也受到了影响。
但是,重耳把郤缺从一个罪臣之子、一个农夫提拨成官员,郤缺也不负所望,为晋国几代君主服务,成为一代名臣,是晋国历史上少有的稳健的政治家。
这个郤缺,就是有名的郤成子,也算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郤缺认为,霸主之德即威与惠。诸侯国不服从霸主,必须武力讨伐,示之以威,平时则要对各诸侯国“示德”。
这个政治观点和后来法家的“刑赏二柄”、秦朝的“恩威并施”,其实是一样的内涵。
8
勃鞮也好,寺人披也罢,毫无疑问是个会说话的人,不是一个吃瓜群众。
会说话的人很难得。
但是,会听话的人更难得。
这也许就是老天让人只长了一张嘴,却长了两只耳朵的初衷。
这也许就是勃鞮只是一个太监,而重耳是一代霸主的原因吧。
[ 此帖被曲径戎在2017-02-23 11:0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