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很可能忽略了面试中最重要的问题:你是怎样的人? 在面试中,面试官往往先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一个“偏见”,再去寻找证据证实自己的“偏见”。 “弱点——挑战——解决”的模式,可以帮助你回答“你是怎样一个人”的问题。 “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从自己出发,把自己最重要的性格放大,而不要去考虑“对方喜欢什么人”。 1 以前呆过一家公司,搞招聘流程改革,取消了一面二面,让该职位的直接上司、核心部门经理、HR等几个面试官一起坐下来,人手一份打分表,从仪表谈吐、反应能力,到工作熟悉度、专业热爱度等等,一项项打分,最后按一定的打分人权重计算最后总分,从高到低录用。 引入了打分机制的本意是希望招聘流程科学化,但有意思的是,恰恰是打分这种看似很客观的方法,暴露了招聘过程的主观性。 有一次,我们招一个资深客户经理,一个面试者表现非常好,业务熟练,逻辑清晰,而且表达出相当强的进取心。但我并不喜欢这个人,因为我觉得他性格中有一种过度偏执的东西,会影响团队合作。 虽然印象不太好,但我以为打分应该还是客观的,至少应该在80分以上,可实际上逐项相加后,只有72分,相当平庸的分数。更没想到的是,别人打的分更低。 中途休息时,我们几个人聊起了这位面试者,我发现他们和我一样,对他的出局感到婉惜,但当HR试着问要不要重新打分或再给一次面试机会时,大家都沉默了。 国外有心理学专家对面试打分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面试官并不是真的一项项认真打分,最后算一个总分;相反,他们在心里已经有一个分数,如果这个分数比较高,他打的分就比较慷慨,如果这个分数比较低,他在打分时,就比较吝啬。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证实性偏见”效应,具体在面试中,面试官往往先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一个“偏见”,再去寻找证据证实自己的“偏见”。 当然,这个“偏见”也并非牢不可破,尤其是在“专业度”上,因为有很多客观事实去证明自己,即使给面试官留下了不良的“第一印象”,你也有很大机会在后面扭转。 唯有一件事上,“第一印象”一旦建立,通常只会越来越深。 2 无数的“面经”都会告诉你,如何加强回答的逻辑性、如何合理地包装自己的履历、如何谈薪资、如何问面试官问题等等。 但这只是面试的一半。 所有的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考虑的其实都是这两个问题: “第一、你是否能满足这个职位现在和以后的要求?——你有什么能力?” “第二、这个人在团队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他是否符合公司文化的要求?——你是什么样的人?” 大部分“面经”,其核心都是围绕第一个问题。而同样重要的第二个问题,虽有通行的价值观,但并没标准答案。所以大部分的面经只能给出一些 “乐观积极正能量”等等无用的空话。 更糟糕的是,大部分的求职者在面试官眼里,只是一个个的标签,总是被“那个北大的”、“那个英国回来的”、“那个XXX推荐来的”来指代。 你呈现在别人面前的只是一个过往的履历,它不会让人产生任何联想,不会跳出来,告诉面试官,你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些面试官也只能从一些细节上进行猜测,导致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主观判断—— 这个人的眼神游移,说明这些话可信度低; 这个人喜欢把同样的话重复几遍,说明他缺乏自信; 这个人的星座是双子座,心思太活络,留不住…… 但千万不要因此责怪我们的面试官,毕竟他们要在半个小时,判断出你是怎样一个人,难免要动用一下伪科学了。 其实,他们想要的答案,你完全可以提供,只是你关注点完全放在履历包装、应答技巧这些问题上,你希望能让一群充满警惕的陌生人在短短的几十分内喜欢上自己,却唯独忘了告诉别人一点—— 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有着怎样的故事。 是的,就是故事,你的人生故事。 当你呈现在面试官面前的是一个人生故事,而不是干巴巴的履历时,他们会自动脑补出一些你的性格特征,呈现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键在于,如何讲这个故事。 3 在你进入电影院之前,你对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一无所知,但只要开场二十分钟,你立刻知道自己喜欢不喜欢他(她)。 编剧为了让我们尽快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总结出一个“弱点——挑战——解决”的情节建构模式,在好莱坞的经典影片结构中,它通常出现在第20分钟左右,观众正是通过个情节点,开始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电影刚刚开场时,他那银行家的身份给法官留下的印象是“冷血、不知悔改、攻于心计”的杀妻狂魔;但影片只用了一个“换啤酒”的情节,就让安迪在观众眼里的,变成了一个“冷静坚强、有智慧又有同情心”的男人。 在这段情节之前,囚犯和观众都有一个刻板印象,“一个不值得同情的冷血银行家”,这是安迪的“弱点”; 他的“挑战”是遇到了“三姐妹”的纠缠; 而“解决”是他通过帮助狱卒避税的方法,换取官方保护和给大伙儿的啤酒。 另一部电影《阿甘正传》的一开始,阿甘的形象是模糊的,我们只知道他有点弱智,还有点腿疾,这是他的“弱点”,单凭这一点,我们很难进入他的内心世界。 “挑战”发生在他上学后,有同学不断地欺负他。 而“解决”之道,就是他的同伴告诉他的:“跑,拼命地跑,不要停下来”。随着他一路狂奔逃避汽车,再抱着橄榄球在赛场超越所有队员的情节,我们的脑海立刻建立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转化为职场形象就是: ”能力一般,但工作有韧劲儿,性格单纯,所以有些事情干得反而比聪明人更好。“ “弱点——挑战——解决”的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在面试官面前,快速回答“你是怎样一个人”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不同的“解决”对应了不同形象: 解决之道:我喜欢观察事物,改变对事情看法,从而解决问题; 人物形象:我是一个有想法有创意的人。 解决之道:对于认准的事,我非常坚持,不达目的,绝不放弃; 人物形象:我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可以打硬仗。 解决之道:我的关注点常常不在具体问题,而是喜欢梳理业务流程,从制度层面优化办事效率。 人物形象:我是一个理性、系统性很强的人。 不过,有人要说了,面试又不是放电影,而是一问一答,我们怎么跟别人讲故事呢? 4 如果你的面试经验丰富,你一定遇到过下面的经典问题: “你觉得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你遇到过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 “你曾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是什么?” “面经”常常把这些问题看成是“陷阱问题”,并总结了一些回答模板。 可这些回答模板只能做到不失分,却让你浪费了一个告诉面试官“你是什么样的人”的绝好机会。要知道,这些问题之所以被面试官视为经典,因为它考察的重点并不是专业能力,而是以“弱点——挑战——解决”的模式,把你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人。 还有一些经典问题,同样不是考察专业能力,而是“人品问题”,比如: “你制定过什么样的目标,你是如何完成的?” “对于你而言,团队作业和单独工作,哪一个更高效?” “如果你不同意上司的意见,你会怎么做?” 在这些问题上,千万不要背标准答案,标准答案都是永不犯错、但毫无个性的回答,不会给你加任何分。 那么你应该如何回答呢? 在你的经历中,寻找一个“弱点——挑战——解决”的故事,找到你自己的真实形象,找到你最认同的解决问题的原则,从这个原则出发,考虑面试的问题答案。 有人会说,我才大学毕业一两年,哪有什么人生故事啊。其实,这个模式更注重从生活小事中找到你的性格特征,而不需要做什么大事情。 比如: “我的英语口语不太好,但我会努力提高的。” “我的上一家公司业务比较局限,缺乏空间” “我很注重培训,比如英语口语,还在网上自修了几门功课” 这三件事,如果分布在面试不同时间段,就仅仅是三个意义不大的生活碎片而已,如果按照“弱点——挑战——解决”的模式,它就是一个不错的人生故事: “我的上一家公司业务比较局限,我希望在这个职位上找到新的空间,当然,我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英语口语能力比较弱,所以我已经参加了XXX的英语口语培训,就象您现在看到的,比之前大有进步了……” 记住,”屡战屡败“是一个事实,而”屡败屡战“就是一个故事。 5 在运用这个方法时,有时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因为所有的性格都有其负面因素,在回答不同的问题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比如,“我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人”,这个性格在回答“你是如何学习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问题时,会让你倍感顺畅,但在回答“团队合作”一类的问题时,你就有点别扭,因为你必须放弃那些“政治正确”的回答。 你敢不敢直接这样回答呢:“虽然我对团队合作没有任何排斥心理,但其实我在单独作业时,效率一般更高,因为我是一个……” 衡量这个回答好不好,还是要回到前面说过的,面试官最在意的两类问题,这两类问题的回答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你是否适合这个工作?”这类问题的回答思路是从职位的要求出发,寻找自己的优势,考虑的是“对方需要什么”。 而回答“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方向刚好相反,应该是从自己出发,把自己最主要的性格进一步故事化,而不要去考虑“对方喜欢什么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方喜欢什么样的人,往往取决于他们遇到的具体问题,比如: 一位部门经理面对的问题可能是:部门的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他急需一位技术大牛来稳定整体部门的研发体系,稳定军心; 一个直接主管面对的问题可能是:今年的任务虽重,但自己已经建立一整套业务关系,因此急需一位办事效率高,积极主动的配合型人才; 一个HR面对的问题可能是:随着公司业务领域的拓展,一些员工不适应新业务的要求,因此需要一些具有新思维的新人,去冲击老员工僵化的心态。 你永远不会知道,坐在你对面的面试官心里想的是什么,所以,千万不要投其所好,成为一个“不像你的人”。否则,即使你应聘成功,也做不长久,也做不快乐。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如果你确实不喜欢团队合作,而且这个职位对团队合作的要求并不高,那么你完全可以表达出这个意思。 请记住,你并没有浪费一个好机会,你只是主动放弃掉一些不适合你的机会而已。 6 只有从履历中跳出来的真实的你,在一大堆面目模糊的应聘者中,才会让人注意到; 只有不断放大自己的性格,不回避那些尖锐的回答,在一大堆应聘者的标准答案中,你才会令人印象深刻。 只有勇敢地放弃掉那些不适合你的职位,真正属于你的机会才能大浪淘沙。 找到你的人生挑战,设计你的解决方案,完成只属于你的人生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次面试。 |
。|。|。krisi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