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以为中国人怕死,其实大错特错”一场悲壮战役后,外国如此说
在近代史上有一场悲壮的战役,却很少为人所提及,它就是八里桥战役。这场战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开始,西方与中国的一场较量。
事后,欧洲将领说,没想到鞑靼这么勇敢,欧洲所谓的中国人缺乏勇气,看来传闻并不可信。
有人说这场战役是大刀和长矛对坦克的一场极其不对等的战役,但双方士兵的勇气是对等的。
天津大沽炮失陷后,咸丰着急地派钦差大臣到天津乞和,不幸的是和谈破裂,皇室宗亲僧格林沁亲率大军,准备把英法联军堵在广渠门大道,他把三万人马精心部署在四个地方,而自己带领马兵、步兵一万七千人,死死守住战略位置重要的八里桥。
[attachment=13447712]
僧格林沁率领的三万人中,有一万人是蒙古兵,现在看来蒙古兵在漫长的岁月中战斗力并未腐蚀,依然骁勇善战。
英法联军对剽悍的蒙古骑兵其实是有畏惧的,成吉思汗的时代,已经将对蒙古骑兵的恐惧刻进了骨子里,所以他们首先发射火箭,然而这一招也确实奏效,击溃了排在最前面的蒙古骑兵阵仗。
马匹受惊奔跑,冲乱了步兵队形,将领不得不率兵退往八里桥。僧格林沁下令构筑土垒和战壕,准备死守阵地,跟敌人一决雌雄。
这是僧格林沁犯的第一个错误,用冷兵器时代修建战壕的办法对付热兵器,而不是侦察敌情,这种以卵击石的战术势必导致一部被动,步步被动。
然而僧格林沁第二天又犯了一个军事上的错误,让实力最弱的胜保马队放在最前面,如果马匹受惊横冲直撞,后面的步兵很可能就一片大乱,到时候整个清军就溃败了。
第二天一大早,法国以空心横线阵型迎敌,而清军马队则发起第一轮冲锋,“连环熗发不绝”、“一熗能打下一个骑兵”。虽然手握热兵器的法军有优势,但骑兵有时近身三四十米,法国步兵队形保持不乱,说明法国步兵拥有极强的心理素质。
仅仅一个小时,马队主力就损失殆尽,而这时对清军而言更悲惨的事情发生了,磨磨蹭蹭的法国炮队终于赶到战场救援,这时胜保马队彻底崩溃,他本人也受伤了,骑兵的溃退引起了步兵大乱,冲毁了清军的整个防线。
此时,埋伏在一旁的汉军绿营冲出来,与炮队拼刺刀,展开了肉搏,这无疑是自杀行为。但是没有办法,清军的火器太渣,装填程序复杂,射速更是缓慢,五分钟射一发,在这五分钟,多少士兵壮烈牺牲!
清军由于火力装备不足,挥舞着大刀、长矛以决然的姿态冲向火力核心,这不是一场笑话,这是一场用生命祭奠的关于一个民族的信仰!
而法国第二旅冲上石桥,与守卫石桥的清军展开血肉之战,清军不敌,最终溃败,军队退到定福庄。
当战斗打响后,僧格林沁才发现他的战略错了,联军的主攻方向不是他兵力部署密集的西路,而是南路。此时,为了纠正战略上的错误,他指挥马队穿插于南路和西路之间,想要切断敌人的队形,然后用步兵队伍辅助马队,争取全部歼灭敌人主力。
但是由于他错得太惨,蒙古骑兵都死光了,没人配合他的战略,而僧格林沁不得不说非常勇敢,腹背受敌依然挥舞着黄旗,一步不退,守住指挥岗位。
而蒙古骑兵也特别勇敢,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跟敌人近身作战,把敌人感慨得不得了,后来在经历过战役的军官记载:“中国军队以少有的勇敢向我们重逢,他们呼喊前进,虽然一开始就遭遇溃败,但他们顶住了惨重的伤亡,向着火力密集的地方前进。”
他说:“欧洲认为中国人不够勇敢,现在看来都是谬误,中国人的勇敢今天才知道!”
最感人的是这句——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吉拉尔《法兰西和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敌军军官描述:“死神一刻也没歇手,运河两边堆满了残缺不全的尸体,这些勇敢斗士,他们寸步不退。桥头有一个身材极为高达的鞑靼人,他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
[attachment=13447713]
“他向全体中国人下达命令,子弹、炮弹在他身边呼啸而过,他却镇定不动。”
后来炮弹击中了他,敌军军官清晰地记着他痉挛的手,依然紧紧握住旗杆,十分感人。
关于这场战役伤亡人数是有争议的,清军回去报的数字是击毙英法联军上千人,法军报死了十二人,真实情况是法国有一些印度雇佣兵,他们的伤亡根本没算在里面,只算了法国籍的伤亡。而清军伤亡的数字接近两万,首次冲刺的马队,活下来的只有七个人。
壮哉,中国的勇士,虽然英法联军称他们鞑靼人,笔者也援引了“鞑靼”这个称号,作为这场战役的一个见证,但其实他们是中国人的勇士,是我们民族的功臣!
事后,欧洲将领说,没想到鞑靼这么勇敢,欧洲所谓的中国人缺乏勇气,看来传闻并不可信。
有人说这场战役是大刀和长矛对坦克的一场极其不对等的战役,但双方士兵的勇气是对等的。
天津大沽炮失陷后,咸丰着急地派钦差大臣到天津乞和,不幸的是和谈破裂,皇室宗亲僧格林沁亲率大军,准备把英法联军堵在广渠门大道,他把三万人马精心部署在四个地方,而自己带领马兵、步兵一万七千人,死死守住战略位置重要的八里桥。
[attachment=13447712]
僧格林沁率领的三万人中,有一万人是蒙古兵,现在看来蒙古兵在漫长的岁月中战斗力并未腐蚀,依然骁勇善战。
英法联军对剽悍的蒙古骑兵其实是有畏惧的,成吉思汗的时代,已经将对蒙古骑兵的恐惧刻进了骨子里,所以他们首先发射火箭,然而这一招也确实奏效,击溃了排在最前面的蒙古骑兵阵仗。
马匹受惊奔跑,冲乱了步兵队形,将领不得不率兵退往八里桥。僧格林沁下令构筑土垒和战壕,准备死守阵地,跟敌人一决雌雄。
这是僧格林沁犯的第一个错误,用冷兵器时代修建战壕的办法对付热兵器,而不是侦察敌情,这种以卵击石的战术势必导致一部被动,步步被动。
然而僧格林沁第二天又犯了一个军事上的错误,让实力最弱的胜保马队放在最前面,如果马匹受惊横冲直撞,后面的步兵很可能就一片大乱,到时候整个清军就溃败了。
第二天一大早,法国以空心横线阵型迎敌,而清军马队则发起第一轮冲锋,“连环熗发不绝”、“一熗能打下一个骑兵”。虽然手握热兵器的法军有优势,但骑兵有时近身三四十米,法国步兵队形保持不乱,说明法国步兵拥有极强的心理素质。
仅仅一个小时,马队主力就损失殆尽,而这时对清军而言更悲惨的事情发生了,磨磨蹭蹭的法国炮队终于赶到战场救援,这时胜保马队彻底崩溃,他本人也受伤了,骑兵的溃退引起了步兵大乱,冲毁了清军的整个防线。
此时,埋伏在一旁的汉军绿营冲出来,与炮队拼刺刀,展开了肉搏,这无疑是自杀行为。但是没有办法,清军的火器太渣,装填程序复杂,射速更是缓慢,五分钟射一发,在这五分钟,多少士兵壮烈牺牲!
清军由于火力装备不足,挥舞着大刀、长矛以决然的姿态冲向火力核心,这不是一场笑话,这是一场用生命祭奠的关于一个民族的信仰!
而法国第二旅冲上石桥,与守卫石桥的清军展开血肉之战,清军不敌,最终溃败,军队退到定福庄。
当战斗打响后,僧格林沁才发现他的战略错了,联军的主攻方向不是他兵力部署密集的西路,而是南路。此时,为了纠正战略上的错误,他指挥马队穿插于南路和西路之间,想要切断敌人的队形,然后用步兵队伍辅助马队,争取全部歼灭敌人主力。
但是由于他错得太惨,蒙古骑兵都死光了,没人配合他的战略,而僧格林沁不得不说非常勇敢,腹背受敌依然挥舞着黄旗,一步不退,守住指挥岗位。
而蒙古骑兵也特别勇敢,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跟敌人近身作战,把敌人感慨得不得了,后来在经历过战役的军官记载:“中国军队以少有的勇敢向我们重逢,他们呼喊前进,虽然一开始就遭遇溃败,但他们顶住了惨重的伤亡,向着火力密集的地方前进。”
他说:“欧洲认为中国人不够勇敢,现在看来都是谬误,中国人的勇敢今天才知道!”
最感人的是这句——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吉拉尔《法兰西和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敌军军官描述:“死神一刻也没歇手,运河两边堆满了残缺不全的尸体,这些勇敢斗士,他们寸步不退。桥头有一个身材极为高达的鞑靼人,他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
[attachment=13447713]
“他向全体中国人下达命令,子弹、炮弹在他身边呼啸而过,他却镇定不动。”
后来炮弹击中了他,敌军军官清晰地记着他痉挛的手,依然紧紧握住旗杆,十分感人。
关于这场战役伤亡人数是有争议的,清军回去报的数字是击毙英法联军上千人,法军报死了十二人,真实情况是法国有一些印度雇佣兵,他们的伤亡根本没算在里面,只算了法国籍的伤亡。而清军伤亡的数字接近两万,首次冲刺的马队,活下来的只有七个人。
壮哉,中国的勇士,虽然英法联军称他们鞑靼人,笔者也援引了“鞑靼”这个称号,作为这场战役的一个见证,但其实他们是中国人的勇士,是我们民族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