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图1
颐和园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一、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二、万寿山前山部分;三、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四、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
以下将从东宫门前的坊开始,依次讲述坊、门楼、殿堂、宫室、厅堂、斋、馆、廊、亭、轩、舫、榭、台、楼阁、阙。
一、坊(牌坊、牌楼、华表)
一种说法是牌坊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用于祭天、祀孔。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种说法是,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关于“衡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记载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这种“衡门”后来被运用到城市中各个居民区之间的“坊门”上。从春秋战国至唐代,我国城市居民区都采用里坊制,“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称为坊门。起先,这种坊门就像“衡门”那样,由两根立柱架一根横木构成的,只是柱侧安装了可开合的门扇。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门前是“涵虚”、“奄绣”坊。
图2
图3
(从西往东看为庵秀,从东往西看为涵虚)
牌坊又称牌楼,只有单排立柱。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等构件而不加屋顶的称为牌坊,上施屋顶的称为牌楼。北京有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几处热闹的商业区,都是因有过一座或四座牌楼而得名。与牌坊一样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的还有华表,华表为成对的立柱。
与牌坊类似的,有澳门的大三巴牌坊(本是教堂的前壁,因貌若中国传统牌坊而得名),西欧的凯旋门。
图5
二、门楼
园林屋宇,虽无方向,惟门楼基,要依厅堂方向,合宜则立。
门上起楼,象城堞有楼以壮观也。无楼亦呼之(在门头之上修筑楼阁,就像在城门之上修筑楼阁一样蔚为壮观。没有修筑阁楼的也称为门楼)。——《园冶》
门楼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一般刻有“紫气东来”、“竹苞松茂”等的匾额。(在中国古代,园林是作为居宅的延续部分,而皇室又是最大的大户人家,所以建筑的类型在皇家与民间、园林与居宅是通用的)
仁寿门是一座木牌楼门,是将牌楼、衙门的仪门,祠观的棂星门三种式样相结合的门,有两个门扇,还有门簪、门钉,贴金,有戗柱。仁寿门两侧各有一座大型砖砌影壁和一座随墙门、一峰太湖石。与牌楼相比,首先门楼有门扇,再则门楼与围墙相连,从中进去是庭院,第三牌楼只有一排立柱。
图6
图7(城门楼)
图8(位于午门一侧,即观阙上的楼)
三、殿堂
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如太和殿、祈年殿、大雄宝殿)。
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前堂后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如上面提到的乐寿堂、玉澜堂。“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
殿和堂都可分为台阶、屋身、屋顶三个基本部分。其中台阶和屋顶形成了中国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因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殿和堂在形式、构造上都有区别。殿和堂在台阶做法上的区别出现较早:堂只有阶;殿不仅有阶,还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还有一个高大的台子作为底座,由长长的陛级联系上下。殿一般位于宫室、庙宇、皇家园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轴线上,其平面多为矩形,也有方形、圆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间和构件的尺度往往较大,装修做法比较讲究。堂一般作为府邸、衙署、宅院、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样,体量比较适中,结构做法和装饰材料等也比较简洁,且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征。如杜甫的成都草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
今人以堂作衙署的实例有人民大会堂。
仁寿殿,颐和园中的勤政殿,政治活动区的中心。取自孔子《论语•雍也》中“知者乐,仁者寿”之意。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图9(仁寿殿)
四、宫室
宫,甲骨文字形,象房屋形。在穴居野处时代也就是洞窟。外围象洞门,里面的小框框象彼此连通的小窟,即人们居住的地方。
人们常说“宫室”,“宫”和“室”的区别在于宫是有套间的房屋,后来发展为指多间建筑组成的建筑,最后专指帝王的居室。而宫也可指寺庙,后来专指道教庙宇,如北京万寿公园的万寿宫(已毁)。
以上提到的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除单指一座单体建筑外,都是以殿、堂、馆代宫,代指一处院落,只不过是比较小的宫。故宫是指建筑群,世界上汉语翻译成宫的建筑大多也是指以某一单体建筑为中心的建筑群。历史上的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都是指建筑群,各宫都围以宫墙,形成宫城,宫城中又分布着许多自成一区的宫,宫与宫之间布置有池沼、台殿、树木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今人以宫称人民群众业余活动场所。如:少年宫;工人文化宫。 以室称机关团体内部的工作单位,如: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
五、厅堂
古者之堂,自半已前,虚之为堂。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园冶》
厅堂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是由古代单体建筑拆分而成的园林中的独立建筑。在古代建筑中,厅为会客、宴会、行礼用的房间,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厅堂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一般体形较高大,有良好的观景条件与朝向,常常为园林建筑的主体与构图中心。
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观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而设大面积隔扇、落地长窗,并四周绕以回廊。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一分为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后的装修、陈设也各具特色。鸳鸯厅的优点是一厅同时可作两用,如前作庆典后作待客之用,或随季节变化,选择恰当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
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上海豫园,三穗堂是用作会客之用,点春堂作宴请、观戏之用,玉华堂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六、斋
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义。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园冶》
斋即斋戒之意,其环境一般比较幽深僻静,其风格大都朴素清雅,具有高雅绝俗之趣,斋在园林中大多作静修、读书、休息之用。斋没有固定的形制,可以是一座完整的小园,如北京北海的静心斋,也可为一个庭院,如苏州网师园的殿春小院(原称书摘),更多的则为当幢小屋。
乐寿堂的东北角是永寿斋,永寿斋曾是李莲英的住所。
图10
七、馆
“馆”,供宿供膳,所以从“食”。它的异体字作“舘”,说明“馆”属于房舍一类。供游览眺望、起居、宴饮之用,体量可大,布置大方随意,构造与厅堂类同。上述两馆都是建筑群,馆与堂、斋、轩(如颐和园养云轩)等一样,既可指单体建筑,也可指建筑群。
宜芸馆为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听鹂馆在颐和园的西北角,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建,馆内有戏台。在德和园戏楼建成之前,这里是慈禧太后看戏的地方。
八、廊
廊者,庑出一步也。——《园冶》
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通常布置在两个建筑物或观赏点之间,起着遮风避雨、联系交通等实用功能,而且对园林中风景的展开和层次的组织有重要作用。从横剖面的形状看,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双面空廊(两边通透)、单面空廊(一侧沿墙)、复廊(在双面空廊的中间加一道墙)、双层廊(复道廊,上下两层)。从整体造型及所处位置来看,又可以分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和桥廊等。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人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美化十分关键;园林中的游廊则可以划分景区,形成空间的变化,增加景深和引导游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廊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即美人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构件。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273间。其中点缀着四个亭子,自东向西是:留佳、寄澜、秋水、清遥,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两个临水敞轩是:对鸥舫和鱼藻轩。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廊上14000多幅彩绘,现为苏式彩画。
图11
九、亭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
《释名》云:“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司空图有休休亭,本此义。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园冶》
亭,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一般不设门窗,只有屋顶没有墙,具有四面迎风、八面玲珑的特点。其形态千态百姿,丰富多彩,其婷婷玉立的形象,可使山水增色。亭在园林中必定可以立足观景(由内向外好看,由外向内也好看),它在选址时,其四周必定有甚具特色的美景,而且其所选择的观赏角度、观赏距离也是最佳的,所以亭素有“园林之眼”的美称。由于亭的四周必有美景可观,是立足观景之地,所以旅游者往往以亭为引,这样亭又起到了组织游览的作用。
亭一般设置在可供停息、观眺的形胜之地,如山冈、水边、城头、桥上以及园林中。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连环、梅花、扇形等多种形式。亭的屋顶有攒尖、歇山、锥形及其他形式复合体。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厦。陵墓、宗庙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庄重,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伟壮观,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轻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构造作法,亭的结构以木构为最多,也有用砖石砌造的。亭多做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四角攒尖顶在汉代已出现,八角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在唐代明器中已有发现。宋《营造法式》中所载“亭榭斗尖”,是类似伞架的结构。这种做法可以从清代南方的园林中见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攒尖亭多用扒梁,逐层叠起。矩形亭的构造则基本与房屋建筑相同。
廓如亭,颐和园十七孔桥东侧,我国最大的亭子。登亭远眺,辽阔无际,故名廓如亭。
图12(注:上图中最后一个,盔顶亭应为盝顶亭。)
盝顶亭顶部为四个正脊围成平顶,下接庑殿顶。盔顶的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
图13
(南京朝天宫卞公忠孝泉井亭,盝顶;岳阳楼,盔顶)
十、轩
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园冶》
园林中的轩即第四种,与亭相似,也是古典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小型建筑物。多居高临下,于下处仰望,似有升腾飞动之感。
养云轩,长廊东首之北的一座小院落。门前葫芦河,河上小桥,桥上四字“川泳云气”是乾隆皇帝所题。这里是嫔妃、格格们的住所。如意馆画师缪素筠、容龄、德龄姐妹亦曾居于此。
鱼藻轩,取自《诗经•小雅•鱼藻》,后世以鱼藻的关系比喻帝王和百姓的关系。1927年王国维沉水于此。
图15(鱼藻轩)
十一、舫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北京颐和园的“清晏舫”等。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硚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放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放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园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上海豫园内园假山上的舫宜作“这里是人间仙境”之解。
石舫亦名“清晏舫”,取“河清海晏”之意。船体大理石雕成,上层建筑为木质。象征大清朝江山,向石头船一样永不倾覆。建于清乾隆20年(公元1755年),上层建筑原为中式阁楼,四月初八乾隆皇帝陪孝圣皇太后在此放生。1860年被英法所辉,1893年重修改为西洋式阁楼,增加明轮。是慈禧太后品茗、欣赏雨景的地方。
图16(石舫)
十二、榭
《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园冶》
榭,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休憩建筑。临水或局部或全部建筑于水上的建筑称水榭,用以休憩和观赏水景。其特点是在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上建亭形建筑物,四周柱间设栏杆或美人靠,临水一面特别开敞。有时其台上的建筑,内圈以漏窗粉墙和圆洞落地罩加以分隔,外围成回廊,四周立面开敞、简洁、轻快,成为人们在水边休息和观景的好地方。水榭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点缀水景,供游人观赏水景,在旅游中亦常作茶室之用,游人在此一方面可休息纳凉,另一方面还可品茗观景,一举多得,所以它是驻足观赏水景的理想之地。
十三、台
《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园冶》
台本是指高耸的夯土构筑物,以作登眺之用(如烽火台),秦汉以后日渐式微。目前遗留的古典园林中使用较多的台则是另一种形式,是建筑在厅堂之前,高于厅堂台基相平或略低,宽与厅堂相同或减去两梢间之宽。这些台的作用乃是供纳凉赏月之用,一般称作月台或露台。
图17
外建史中乌尔的月神台也是类似的构筑物。
图18
国花台建于1903年,在佛香阁东。慈禧太后以牡丹自比,敕定牡丹为国花。
十四、楼阁
《说文》云:重屋曰“楼”。《尔雅》云:陕而修曲为“楼”。言窗牖虚开,诸孔慺慺然也。造式,如堂高一层者是也。
阁者,四阿开四牖。汉有麒麟阁,唐有凌烟阁等,皆是式。——《园冶》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两层,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四面开窗。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有时也特指女子的卧房。
清代皇家的几处大戏园,主体舞台建筑平面近方形的均称阁,观戏扮戏的狭长形重屋均称楼。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图18
十五、阙
根据《说文解字系传》的解释,阙这种建筑物是古代帝王在宫廷大门之外建两个对称的台子,在台子上建楼观,上圆下方,因其两台子之间阙然为道,所以称为阙。因为在阙楼上可以观望,所以又称之为观。又因在阙上悬挂法典,所以称之为象魏,古时候经常把阙作为帝王宫廷的代表。还有直接把两山对峙之处称之为阙的。
阙的种类按它所在的位置分大约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国门阙等等。宫阙位于帝王之居宫门前面,那种在宫门前建独立的二台(两观)的形式,自汉魏以后已有变化,逐渐与皇宫大门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了。现在保存唯一的一处宫阙遗物就是北京明清故宫的午门。它的位置在皇宫正殿大门太和门之外,但它与早期两观形式不同了,已与午门相结合,构成为凹形的平面,把两观形式与门组合在一起。
图1
颐和园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一、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二、万寿山前山部分;三、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四、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
以下将从东宫门前的坊开始,依次讲述坊、门楼、殿堂、宫室、厅堂、斋、馆、廊、亭、轩、舫、榭、台、楼阁、阙。
一、坊(牌坊、牌楼、华表)
一种说法是牌坊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用于祭天、祀孔。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种说法是,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关于“衡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记载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这种“衡门”后来被运用到城市中各个居民区之间的“坊门”上。从春秋战国至唐代,我国城市居民区都采用里坊制,“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称为坊门。起先,这种坊门就像“衡门”那样,由两根立柱架一根横木构成的,只是柱侧安装了可开合的门扇。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门前是“涵虚”、“奄绣”坊。
图2
图3
(从西往东看为庵秀,从东往西看为涵虚)
牌坊又称牌楼,只有单排立柱。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等构件而不加屋顶的称为牌坊,上施屋顶的称为牌楼。北京有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几处热闹的商业区,都是因有过一座或四座牌楼而得名。与牌坊一样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的还有华表,华表为成对的立柱。
与牌坊类似的,有澳门的大三巴牌坊(本是教堂的前壁,因貌若中国传统牌坊而得名),西欧的凯旋门。
图5
二、门楼
园林屋宇,虽无方向,惟门楼基,要依厅堂方向,合宜则立。
门上起楼,象城堞有楼以壮观也。无楼亦呼之(在门头之上修筑楼阁,就像在城门之上修筑楼阁一样蔚为壮观。没有修筑阁楼的也称为门楼)。——《园冶》
门楼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一般刻有“紫气东来”、“竹苞松茂”等的匾额。(在中国古代,园林是作为居宅的延续部分,而皇室又是最大的大户人家,所以建筑的类型在皇家与民间、园林与居宅是通用的)
仁寿门是一座木牌楼门,是将牌楼、衙门的仪门,祠观的棂星门三种式样相结合的门,有两个门扇,还有门簪、门钉,贴金,有戗柱。仁寿门两侧各有一座大型砖砌影壁和一座随墙门、一峰太湖石。与牌楼相比,首先门楼有门扇,再则门楼与围墙相连,从中进去是庭院,第三牌楼只有一排立柱。
图6
图7(城门楼)
图8(位于午门一侧,即观阙上的楼)
三、殿堂
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如太和殿、祈年殿、大雄宝殿)。
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前堂后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如上面提到的乐寿堂、玉澜堂。“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
殿和堂都可分为台阶、屋身、屋顶三个基本部分。其中台阶和屋顶形成了中国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因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殿和堂在形式、构造上都有区别。殿和堂在台阶做法上的区别出现较早:堂只有阶;殿不仅有阶,还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还有一个高大的台子作为底座,由长长的陛级联系上下。殿一般位于宫室、庙宇、皇家园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轴线上,其平面多为矩形,也有方形、圆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间和构件的尺度往往较大,装修做法比较讲究。堂一般作为府邸、衙署、宅院、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样,体量比较适中,结构做法和装饰材料等也比较简洁,且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征。如杜甫的成都草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
今人以堂作衙署的实例有人民大会堂。
仁寿殿,颐和园中的勤政殿,政治活动区的中心。取自孔子《论语•雍也》中“知者乐,仁者寿”之意。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图9(仁寿殿)
四、宫室
宫,甲骨文字形,象房屋形。在穴居野处时代也就是洞窟。外围象洞门,里面的小框框象彼此连通的小窟,即人们居住的地方。
人们常说“宫室”,“宫”和“室”的区别在于宫是有套间的房屋,后来发展为指多间建筑组成的建筑,最后专指帝王的居室。而宫也可指寺庙,后来专指道教庙宇,如北京万寿公园的万寿宫(已毁)。
以上提到的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除单指一座单体建筑外,都是以殿、堂、馆代宫,代指一处院落,只不过是比较小的宫。故宫是指建筑群,世界上汉语翻译成宫的建筑大多也是指以某一单体建筑为中心的建筑群。历史上的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都是指建筑群,各宫都围以宫墙,形成宫城,宫城中又分布着许多自成一区的宫,宫与宫之间布置有池沼、台殿、树木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今人以宫称人民群众业余活动场所。如:少年宫;工人文化宫。 以室称机关团体内部的工作单位,如: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
五、厅堂
古者之堂,自半已前,虚之为堂。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园冶》
厅堂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是由古代单体建筑拆分而成的园林中的独立建筑。在古代建筑中,厅为会客、宴会、行礼用的房间,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厅堂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一般体形较高大,有良好的观景条件与朝向,常常为园林建筑的主体与构图中心。
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观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而设大面积隔扇、落地长窗,并四周绕以回廊。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一分为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后的装修、陈设也各具特色。鸳鸯厅的优点是一厅同时可作两用,如前作庆典后作待客之用,或随季节变化,选择恰当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
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上海豫园,三穗堂是用作会客之用,点春堂作宴请、观戏之用,玉华堂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六、斋
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义。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园冶》
斋即斋戒之意,其环境一般比较幽深僻静,其风格大都朴素清雅,具有高雅绝俗之趣,斋在园林中大多作静修、读书、休息之用。斋没有固定的形制,可以是一座完整的小园,如北京北海的静心斋,也可为一个庭院,如苏州网师园的殿春小院(原称书摘),更多的则为当幢小屋。
乐寿堂的东北角是永寿斋,永寿斋曾是李莲英的住所。
图10
七、馆
“馆”,供宿供膳,所以从“食”。它的异体字作“舘”,说明“馆”属于房舍一类。供游览眺望、起居、宴饮之用,体量可大,布置大方随意,构造与厅堂类同。上述两馆都是建筑群,馆与堂、斋、轩(如颐和园养云轩)等一样,既可指单体建筑,也可指建筑群。
宜芸馆为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听鹂馆在颐和园的西北角,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建,馆内有戏台。在德和园戏楼建成之前,这里是慈禧太后看戏的地方。
八、廊
廊者,庑出一步也。——《园冶》
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通常布置在两个建筑物或观赏点之间,起着遮风避雨、联系交通等实用功能,而且对园林中风景的展开和层次的组织有重要作用。从横剖面的形状看,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双面空廊(两边通透)、单面空廊(一侧沿墙)、复廊(在双面空廊的中间加一道墙)、双层廊(复道廊,上下两层)。从整体造型及所处位置来看,又可以分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和桥廊等。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人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美化十分关键;园林中的游廊则可以划分景区,形成空间的变化,增加景深和引导游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廊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即美人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构件。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273间。其中点缀着四个亭子,自东向西是:留佳、寄澜、秋水、清遥,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两个临水敞轩是:对鸥舫和鱼藻轩。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廊上14000多幅彩绘,现为苏式彩画。
图11
九、亭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
《释名》云:“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司空图有休休亭,本此义。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园冶》
亭,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一般不设门窗,只有屋顶没有墙,具有四面迎风、八面玲珑的特点。其形态千态百姿,丰富多彩,其婷婷玉立的形象,可使山水增色。亭在园林中必定可以立足观景(由内向外好看,由外向内也好看),它在选址时,其四周必定有甚具特色的美景,而且其所选择的观赏角度、观赏距离也是最佳的,所以亭素有“园林之眼”的美称。由于亭的四周必有美景可观,是立足观景之地,所以旅游者往往以亭为引,这样亭又起到了组织游览的作用。
亭一般设置在可供停息、观眺的形胜之地,如山冈、水边、城头、桥上以及园林中。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连环、梅花、扇形等多种形式。亭的屋顶有攒尖、歇山、锥形及其他形式复合体。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厦。陵墓、宗庙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庄重,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伟壮观,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轻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构造作法,亭的结构以木构为最多,也有用砖石砌造的。亭多做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四角攒尖顶在汉代已出现,八角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在唐代明器中已有发现。宋《营造法式》中所载“亭榭斗尖”,是类似伞架的结构。这种做法可以从清代南方的园林中见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攒尖亭多用扒梁,逐层叠起。矩形亭的构造则基本与房屋建筑相同。
廓如亭,颐和园十七孔桥东侧,我国最大的亭子。登亭远眺,辽阔无际,故名廓如亭。
图12(注:上图中最后一个,盔顶亭应为盝顶亭。)
盝顶亭顶部为四个正脊围成平顶,下接庑殿顶。盔顶的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
图13
(南京朝天宫卞公忠孝泉井亭,盝顶;岳阳楼,盔顶)
十、轩
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园冶》
园林中的轩即第四种,与亭相似,也是古典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小型建筑物。多居高临下,于下处仰望,似有升腾飞动之感。
养云轩,长廊东首之北的一座小院落。门前葫芦河,河上小桥,桥上四字“川泳云气”是乾隆皇帝所题。这里是嫔妃、格格们的住所。如意馆画师缪素筠、容龄、德龄姐妹亦曾居于此。
鱼藻轩,取自《诗经•小雅•鱼藻》,后世以鱼藻的关系比喻帝王和百姓的关系。1927年王国维沉水于此。
图15(鱼藻轩)
十一、舫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北京颐和园的“清晏舫”等。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硚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放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放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园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上海豫园内园假山上的舫宜作“这里是人间仙境”之解。
石舫亦名“清晏舫”,取“河清海晏”之意。船体大理石雕成,上层建筑为木质。象征大清朝江山,向石头船一样永不倾覆。建于清乾隆20年(公元1755年),上层建筑原为中式阁楼,四月初八乾隆皇帝陪孝圣皇太后在此放生。1860年被英法所辉,1893年重修改为西洋式阁楼,增加明轮。是慈禧太后品茗、欣赏雨景的地方。
图16(石舫)
十二、榭
《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园冶》
榭,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休憩建筑。临水或局部或全部建筑于水上的建筑称水榭,用以休憩和观赏水景。其特点是在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上建亭形建筑物,四周柱间设栏杆或美人靠,临水一面特别开敞。有时其台上的建筑,内圈以漏窗粉墙和圆洞落地罩加以分隔,外围成回廊,四周立面开敞、简洁、轻快,成为人们在水边休息和观景的好地方。水榭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点缀水景,供游人观赏水景,在旅游中亦常作茶室之用,游人在此一方面可休息纳凉,另一方面还可品茗观景,一举多得,所以它是驻足观赏水景的理想之地。
十三、台
《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园冶》
台本是指高耸的夯土构筑物,以作登眺之用(如烽火台),秦汉以后日渐式微。目前遗留的古典园林中使用较多的台则是另一种形式,是建筑在厅堂之前,高于厅堂台基相平或略低,宽与厅堂相同或减去两梢间之宽。这些台的作用乃是供纳凉赏月之用,一般称作月台或露台。
图17
外建史中乌尔的月神台也是类似的构筑物。
图18
国花台建于1903年,在佛香阁东。慈禧太后以牡丹自比,敕定牡丹为国花。
十四、楼阁
《说文》云:重屋曰“楼”。《尔雅》云:陕而修曲为“楼”。言窗牖虚开,诸孔慺慺然也。造式,如堂高一层者是也。
阁者,四阿开四牖。汉有麒麟阁,唐有凌烟阁等,皆是式。——《园冶》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两层,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四面开窗。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有时也特指女子的卧房。
清代皇家的几处大戏园,主体舞台建筑平面近方形的均称阁,观戏扮戏的狭长形重屋均称楼。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图18
十五、阙
根据《说文解字系传》的解释,阙这种建筑物是古代帝王在宫廷大门之外建两个对称的台子,在台子上建楼观,上圆下方,因其两台子之间阙然为道,所以称为阙。因为在阙楼上可以观望,所以又称之为观。又因在阙上悬挂法典,所以称之为象魏,古时候经常把阙作为帝王宫廷的代表。还有直接把两山对峙之处称之为阙的。
阙的种类按它所在的位置分大约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国门阙等等。宫阙位于帝王之居宫门前面,那种在宫门前建独立的二台(两观)的形式,自汉魏以后已有变化,逐渐与皇宫大门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了。现在保存唯一的一处宫阙遗物就是北京明清故宫的午门。它的位置在皇宫正殿大门太和门之外,但它与早期两观形式不同了,已与午门相结合,构成为凹形的平面,把两观形式与门组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