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五大道,一栋栋小洋楼在蔷薇花的掩映下,格外风姿绰约。 在这有着百年历史的小洋楼里,不仅由历史名人演绎过荡气回肠的往事,也深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美食故事。 新华南路255号,坐落着民国初期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的故居。在这座西式洋楼里,竟留下不少让后人记忆犹新的食事。 据徐世昌外孙许福宽回忆,虽然没有见过外公,但和外婆一起生活20年的经历,让他对徐氏家族的特色美食、烹饪方法印象深刻。从花蕊做馅的“藤萝饼”,到中西合璧的“徐氏土豆沙拉”,处处能看出“总统”私家菜的精致和细腻。而徐家诸多的餐桌规矩,则体现了徐世昌对传统文化礼仪的敬畏。 说起徐氏公馆的美食,“藤萝饼”是让许福宽记忆最深的一道特色美味。“记得小时候,外婆用紫色的小藤萝花做饼,据说是当时徐氏公馆特有的私家甜点。那时在泰安道外公的旧居花园里,开满了藤萝花,摘取的每一朵花都是刚开花不久,鲜嫩无比,而且讲究到只吃花蕊不吃花瓣的地步。那时我们还总帮着外婆择花呢,用花蕊做馅,做好的饼吃到嘴里真是清香满口,别致香甜。” 据许福宽回忆,外婆包饺子的手艺可好了,别看饺子个头特别小,可每个饺子还都缀满花边,十分精致。祖籍浙江的外婆很有才华,在饮食上也格外精通、讲究,有时徐世昌在家里宴请重要客人,她也会亲自下厨露上两手。例如当时家里吃麻蛤,外婆都要把每个麻蛤去掉沙包,再清洗干净入菜。就连节日家里吃的元宵,外婆都要亲自制作。 由于徐世昌家族有天津、河南、浙江三个分支,徐氏公馆日常的馔饮中也包含了三地的饮食特征,总体有着偏素、偏鲜的特点,同时也有西式饮食文化的融入。那时徐氏公馆中的西餐也是比较讲究的,例如为了追求沙拉色彩漂亮,还会加入青色的豌豆。徐氏沙拉的做法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许福宽说道:“我母亲沙拉做得特别地道,到现在我也时常在家中做一做‘徐氏土豆沙拉’。” 尊老爱幼的美德无时不在 徐世昌出身翰林,博学多才,文章诗词书画皆精,传统文化造诣很深。说到饮食起居,许福宽特别有感触:“我们小时候都延续外公当年家中的习惯,进餐时特别注重传统礼仪,例如拿筷子、勺子都有规定。”说着,许福宽从厨房拿出了两双筷子,演示了如何拿筷子。这是当时家中的礼仪旧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因张开的空间大,中指置于两根筷子中间,不仅便于掌控筷子,还能夹上较大的食物,着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不仅如此,在餐桌上还都备有公勺和公筷,夹菜时只能夹取盘子中靠近自己的那一小部分,不能翻、挑。长辈没有动过的菜,晚辈一般不能先吃。”说到这里,许福宽颇有感触,“小时候吃饭时虽然规矩多,但家族中尊老爱幼的美德无时不在,外婆虽是第一个夹菜的人,但她却往往将夹到的菜先放到晚辈的碗里。” “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这句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正是徐世昌晚年生活的写照,这位“翰林总统”留给后人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礼仪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