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经的故事 ■□■□ |
▍|▍▍|圣经的故事| ▍▍|▍ |
这本书绝对属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的。平常人一提《圣经》,肯定就觉得里面都是感谢上帝的话,祈祷文之类的,只有宗教、哲学、心理学意义。并且是晦涩难懂的,甚至前言不搭后语的祈祷文。若是对宗教无兴趣的,不会轻易翻开《圣经》瞧一瞧。 张爱玲的小说里写——“生命像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实际上文字记录的演变要更多,还有阿拉米语,这也是《圣经》难懂的原因之一。 房龙这本书非常好。翻译的也很好。完全没有翻译腔。非常易读、顺畅。 整个圣经实际上就是一部犹太人的历史书。分为《旧约》与《新约》,写成时间相距1600多年。《旧约》讲了犹太人从阿拉伯沙漠的迦南地(今巴勒斯坦)出发到埃及,后建立巴勒斯坦国,争取独立,后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吞并,变为罗马的一个行省。而《新约》是基督死后两三百年的时候,教徒由被迫害者变为罗马的统治阶层,整理手抄本,去芜存菁,直到基督死后七百年才明确采纳《新约》。 《旧约》记载,犹太人到埃及后,逐渐与埃及人矛盾公开化,法老决定将所有犹太新生男婴一律处死,鼎鼎大名的摩西就在这时出生了,被放在的河边,又恰巧被埃及公主捡到,并抚养长大。神谕让摩西召集教中长老(当时是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共同祖先)到流奶与蜜的地方。摩西带领大家出埃及,进入西乃沙漠,漂泊四十年。期间,很多人宁愿忍受在埃及被奴役之苦,也不愿意在沙漠上不着村后不着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漂泊了,很多人想谋反,回到埃及去。摩西去山里呆了几天,带回来几块石板,称是上帝的戒律,叫“十诫”,成了犹太人最初的法律。摩西建造起会幕,就是教堂——耶路撒冷圣殿。每当上帝传达自己的命令时,只有摩西可以进入圣殿见耶和华(上帝)。圣经还记载了摩西的大老婆和小老婆不和睦,小老婆怀孕的时候被大老婆赶走了。上帝告诉摩西,要听大老婆的话。上帝真是事无巨细的操心。摩西死了以后,约书亚指挥犹太人回到了迦南地。这个时候的迦南地已经有很多外族了,他们要收复,经历了很多的战争,也出了很多有名的士师(领袖),比如参孙、大卫、押沙龙、所罗门等等。 这期间还有个好玩的故事。就是金痔疮的典故。 摩西的“十诫”被犹太人放在一个柜子里,成为“约柜”,被当做圣物来对待。在一次战争中,被非利士人抢走了,非利士人把“约柜”放在他们自己的异教圣殿里,就开始长痔疮,然后出现莫名的灾难,前后换了好几个地方,“约柜”放在哪里,哪里的人就开始长痔疮。最后非利士人实在受不了,就按照非利士首领的数目、打造了五个金痔疮、五个金老鼠、连同“约柜”一起给犹太人送回去了。 约公元前975年,所罗门王不忠于耶和华,加上所罗门本身在位其间大肆兴建及其子罗波安登位后的无知,使得内战爆发,北方十几部族独立为以色列,南部依旧终于罗波安,成为犹大国,定都耶路撒冷。 以色列地广人多,土地肥沃,但是强敌环伺,国王心里没底儿,来回迁都,发展的也不好。犹大国因为有耶路撒冷,就垄断了人民的祭祀活动。在神权政权时代,大祭司权力很大,足以与君权对抗,国家分裂后,犹大国的祭祀与犹大王联合拒绝承认以色列统治者,开除以色列人的教籍。以色列建了几个圣殿,想让人民在自己土地上的圣殿祭祀,但是效果不好,以色列人还是只认准耶路撒冷圣殿。以色列享有一切世俗优势,但是犹大国维持宗教优势,结果证明犹大国是强者。两个国家战争不断,最后在基督降生前586年,古罗马庞培攻下耶路撒冷,终结了犹太人的独立,将犹大国纳入罗马版图,圣殿被破坏,耶路撒冷沦为废墟。但犹太人在罗马是自由人,逐渐展现出他们的经商才能,富人比较多,仓廪实而知礼节,温饱满足后就开始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开始得思乡病,巴勒斯坦成了他们的“失乐园”。 波斯王居鲁士允许犹太流亡者回归故里,但大部分人都没回,少部分对宗教认真的人回到了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散居在波斯、埃及、希腊、罗马商业大城市的犹太人,保持着信仰,不接受当地风俗,逐渐形成了国中之国,对其他种族的神公开蔑视,常常因此结下仇怨。 在查拉图斯特拉体系(查拉图斯特拉就是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也就是拜火教的创始人,拜火教相信一个善神和一个恶神在不停争斗)的影响下,犹太人开始相信有恶灵存在,公元前231年,他们确定撒旦来到人间。 后来教内分了三派,第一个是法利赛人,教条主义,表面谦逊,内心有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认为只有自己才能上天堂。第二个是撒督该派,冷漠的宽容,受良好的教育,敬耶和华同时承认希腊哲学。这两派人在后来都要求处死耶稣。第三个是艾色尼派,怕犯戒律而到旷野生存,只维持最低生活,人比较少。 我们对于耶稣的了解,全靠《新约》头四卷书——《四福音》,按使徒马太、马可、路加、约翰来命名的这四部福音,但这几位使徒与这几部福音无关,为什么以他们来命名,一直在学术界有争论。 就像《荷马史诗》是在荷马去世几百年后才写下了的,耶稣同时代的历史学家,一点也没记录下耶稣的只言片语,而且耶稣几乎只和贫穷人打交道,曾拒绝担任犹太民族的领袖。4部福音书的作者都没有亲自接触过耶稣。 为什么耶稣如此与众不同?因为“爱”,他的爱超越了种族界限。传统的犹太教,是严格按照《旧约》忏悔,期待“弥赛亚”,以不宽容为美德。但耶稣属于教中的“异端”,他主张永恒的宽容,超越人类理解的爱,对异教徒,对罗马人都一样的好,在安息日也同样给人治病,这种博爱也是他被杀害的原因。 耶稣本身是个非常伟大的人,但是他关于爱和宽容的教义真正被群众理解,则是十分后来的事情了。群众不一定真的理解新概念,但他们永远在找一个新英雄来崇拜,他们愿意相信传说是离奇的,因为在传教时,耶稣的每一件事都被抹上一层神迹,宴会上的水变成酒,把死人复活。 耶稣三十岁开始布道,不到3年就被杀害了,而且还是在罗马。只要不公开煽动叛乱,罗马人对宗教是比较宽容的。但在法利赛人看来,耶稣比一切反叛者更危险,因为他让人学会独立思考。由于利益群体的毁谤和底层群众的幸灾乐祸,罗马对基督徒的态度逐渐由冷漠变为仇恨,在群体恐惧爆发时,罗马队犹太人和基督徒进行捕杀。然而,视死如归的殉道者往往是新信仰的最好宣传。随着罗马帝国的衰弱和基督教会的崛起,公元313年,罗马皇帝正式颁布宽容法令,终止迫害。 关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区别,要着重说一下。犹太教与基督教同源。基督教是由犹太教衍生而来,犹太教是原始社会多神崇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神教,信耶和华。在耶稣死后12年,原为犹太教中一小支的基督教与犹太教分家。不管是犹太教还是基督教,诞生之初就伴随着各种迫害与被迫害。漫长历史中,这种迫害一直未中断。在宗教权力衰微时被迫害,在大权在握时迫害异教徒。 这就是“信仰”的特性。什么是信仰?也许《圣经》里的一则小故事恰好能够给出答案。原文是这样的——他(耶稣)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那试探人(魔鬼变的)的进前来,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魔鬼就带他进了圣城,叫他坐在殿顶上,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用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住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耶稣又对他说:"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魔鬼又带他上了最高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耶稣说:”撒旦,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侍奉他。‘“于是魔鬼离了耶稣,有天使来伺候他。 故事里魔鬼撒旦的诱惑和试探,实际上就是人内心对于信仰的怀疑。第一个怀疑,试试法术灵不灵,耶稣打了个擦边球,没有正面回答问题。第二个怀疑,试试跳下去会死吗,耶稣回答,不可以试探你的神。第三个怀疑,别的信仰诱惑,耶稣说,要专一。这个故事实际就是告诉我们,信仰不需要思辨,不需要实证,不需要自洽。绝对的信仰意味着“我即真理”,绝对的信仰一旦掌握绝对的权力,就意味着对制度的破坏,对异见者尊严的践踏。在《圣经》原文中常可以看到“一个活口都不留”这样的话,耶和华的仁慈,只给衷心的信徒。当然,我们要历史的看问题,在那个时代,他们的对手也是如此,一旦征服一个部落,“男人全部杀尽,女人占为己有,孩童扔下山崖”。 《圣经》中的希伯来文近似诗歌,构成犹太文学中最有魅力,最招人喜爱的部分。房龙说,只要人类还相信美是神圣和庄严的,圣经中的《诗篇》就会被保存和流传下去。 曾经看过一本《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是美国很有名的文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写的,可惜这本书需要非常大的欧美文学阅读量才能看懂。里面说了一个观点就是,你如果看到一个故事特别精彩,它肯定都有出处,不然就是莎士比亚,不然就是圣经,再不然就是童话故事。可见《圣经》这样一部宗教书籍对于欧美文学之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